論第二卷同學第一目次

輸入者 彭忠琴

有為
有為相量
我宗無為
去來二世
滅相過去
薩婆多一期四相
假實分位
名句文
非實詮言量
前未破故
別法自性
亦依光明
不可難言
二戒現行意歟
生名等非詮
自性
現量
我土如來
世界既差
此界依光明等立等歟
佛世梵音聲相
佛土
迴心可爾
不失增長

第一同學鈔第

四有為相
一生相(本無有位名生)。二住相位暫停即說為住。)
異相(住別前後。復立異名。)四滅相(暫有還無無時名滅。)

生表有法非有 住表此法皙有用
異表此法非凝然 滅表有法後是無

問。有宗意。對大乘量云。之有為相言有體第六轉言故。如天授之衣(云云)。爾者大乘付何過耶。進云。燈付三過。一者比量相違過。作法云。有為相言。非有體。以第六轉言故。地之堅等。二者共不定過作法云。為如天授之衣。第六轉言故。有為有體。為如色心之體。第六轉言故。有為相非有體。三者有法自相相違過。作法云。有為相者。有法自相有體者。自相也。以今此有體之言。有法有為相。是離不相。有為能相也。然天授之衣。非有為能相。故望有法宗。成異品第六轉言故之因轉彼。同異有。闕後二相作能違云。有為相應非有為相。第六轉言故。如天授之衣。是其三過也。付之。先比量相違過不可然。比量相違者。不待因喻。舉宗過也。如云等是常也。然今此量。立有為相言別應有體之時。舉此宗法。過相為。第六轉言故因之時。過始顯。如立常時。過相未顯。何云比量相違耶。次能違作法。可有共不定過作法云。為地之堅等。第六轉言故。有為相非有體。為如天授之衣。第六轉言故。有為相別有體。次不定過者。不可付有法自相過。不定相違不並故。次有法自相過云事。不可然。今此量有法有為相者。契經所說有為相也。立敵共許於此有為相。論體有無也。若付有法自相過。立有為非有為相。非云如來所說耶。依之樞要中。付比量相違不定過。不付有法自相過耶。
答。義燈三過。皆有由。先比量相違者。宗違因過也。非云無因喻。若不然者。何云彼但舉宗以違因訖耶。之有為相言有體立時。不待因喻之前。其過是顯也。由第六轉言。不可成有體之宗故也。次至共不定過者。燈云。宗不言無別體。但違於彼別有故。不定過(云云)。破有體宗。立非別有之時。諸別有體無體。皆來成同喻故。能違不定過也。諸能不定作法。源以此量可為軌轍也。次至有法自相過者。有為有體之宗。如許離所相能相。無別能相。何云別有體耶。而若顯意許言陳立離所相有別能相者。以何為同喻耶。故矯立別有體。遂顯所相之外能相也。燈云。此量不但立別有體。即顯離所相而是有為能相耶。若之衣等。非有為相。故成相違。離此四相之外。更無同喻。餘皆非有為相。即成異法。第六轉言因。於異轉故。正理論德業量文。但至非經所說云難者。於佛經說。小宗義。既分故。若薩多。取經有為相言。立比量之時。立有體畢。即自所許有為能相。非佛說故。能違作法。無其失。至不定相違並云難者。若直望言陳一類宗。因轉異二品。闕第三相故。付共不定。若望意許類宗。有法言陳意許。勘有法自相相違。右前後付之。故此難不可來。
尋云。如今比量相違作法者。因可有法自相相違過。用本因必帶相違因故也。次燈下文。有相決定文。其作法如何。況有違決者。豈比量相違相並耶。又若如今有法自相者。觸別有體量。尤可此過耶。
答。今比量相違。帶相違因也。而不出其過者。略不舉之。其義決定故。故因明疏云。又因名自相相違。比量相違乃至。以宗准因。故知。亦有法差別有法自相差別比量相違云云)。次至燈下文者。燈云。有法自相相決定差別相違決定文。雖未出其作法。准下文起盡。可知其過。先自相相決定云。有為相非異所相有別體。有為無為中。隨一攝故。如無為相差別相違決定云。有體自相下。為有為有別體。非有為有別差別意許。欲立有為有別體。無為相非有為有別體。有為無為隨一攝故。如無為相云云)。次至比量相違並者。有二義。一云單違決前後俱邪。帶相違因比量相違。前邪後正。如後三相相違決定也。二云前後勘之右付之也。次至觸別有體量者。至第三卷可沙汰之。

有為
有為相量

問。有宗意。為成有為能相。離所相有別體云義。量云。之有為相言有體第六轉言故。如天授之衣(云云)。爾者大乘師。付何過耶。答。了義燈三過宗有比量相違過。二因不定過。以地之堅等。為異品故。三有有法自相相違過。作法云。有為相言。應非有為相。第六轉言故。如天授之衣等(云云)。又至下文。付法自相差別相違決定。總五失也。
問。比量相違。不待因喻之失也。如云彼但舉宗以違因訖也。而今量三支俱舉。何付此過耶。又比量相違作法。亦可不定過。又有法自相相違過。不可爾今量有法所舉有為能相。兩宗共許法也。異所相有別體者。是今量正許也。有為能相。非樂為宗。何付有法自相相違過耶。次不定闕第三相相違因闕後二相。何並勘之耶。故因明疏云。有兩俱不成。必不定及與相違云云)。次比量相違相違因。前邪後正。相違決定。前後俱邪疑因也何並付此三過耶。
答。燈釋比量相違作法不定之義云。宗不言無別體。但違於彼別有。故不定過(云云)。意云。本量立有體比量相違宗。作非有體。非決定宗。立不定宗故。有體。非決定宗。立不定宗故。有體之物。無別體之物。皆來為同品。故能違因。不定過明詮僧都。成燈意之旨在之。次比量相違。不待因喻之失者。設立因喻。或不立之。舉宗有失故。可違正因道理自然顯了故云爾也。或約比量相違二種不待因喻。等是常之量是也。二舉因喻。如立常也。大疏彼但舉宗以違因訖者。付所說等是常是常之量云爾也(已會釋。共先德傳也。)次付有法自相之過。尤可爾。本量云有為相言有法下。意許所相而量有為能相。而若之衣。非有為能相故。望樂為宗。成異品第六轉言故之因轉彼。同異有闕後二相。故犯此過也。故燈云。此量不但立別有體。即顯離所相而是有為能相。若之衣等。非有為能相。故成相違。正理論立。德業云云)。次不定相違因難相並之難者。有法自相有法有為勘成所諍之宗。望若之衣。因令闕後二相所作也。不定過以能別宗。為所諍。因於二品轉付之。然則不定之邊無相違因。有相違因之邊。不定也。次違決與相違因比量相違。或並付之。或不然。是因明異說也。若依通途義者。於違決有二種。單違決前後俱邪。帶相違因比量相違相違決定。前邪後正也。如後三相相違決定也。故大疏云。非諸決定相違皆前負後勝(云云)。或類過。並不何付之。右勘之。違決邊。無相因等相違因邊。無違決也。
依此後義。會大疏云。違決雖前後俱邪。由現教力勝。前負後勝也。然諸違決。非皆此。現教力勝。前後俱邪也為言。

有法自相

疑云。若此量有法自相相違過者。觸別有體之量。亦可此失。有法舉觸。意許三和觸。而同喻受愛等。非離三和觸故。成異品。六六法中。心所性故之因。轉彼同異有。闕後二相作能違云。觸非觸。六六法中。心所性故。如受愛等文。彼量此者。此量亦可然耶。
傳云。相違因。是因過也。若善立因離其過。惡立犯過。而第六轉言故之因。望離所相。別體能相。云意許宗。非能因故。為與此相違宗為因。犯相違因過也。心所性故之因。望別體觸。成能因。望與此相違觸非觸之宗非為因故。相違法而為因故之義故此失(此事明傳也。甚可祕之。委至第三卷可沙汰也。)

自相差別相違決定作法

燈云。有為相異所相體之文。即顯彼立異有為外。別立能相。如若之衣量。有法自相相決定差別相違決定。又過如前(云云)。
傳云。自相相決定者。作法云。有為相應有體宗。有為無為隨一攝故因。如無為相喻。差別相違決定者。有體能別下。為實有不相應有體。非實有不相應有體故。是差別也。意許。欲立實有不相應有體作能違云。有為相應有實不相應宗。有為無為隨一攝故因。如無為相(此作法不得意。重可案之。)

諸過相相配論文事

比量相違(論云。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等。異等故。文。定字上。安非字。即顯不定宗也。)
共不定(論云。非第六聲便表體。色心之體。色心故(云云)。)
三有自相(論云。如契經三有為之有為相云云)疏云。重言之有為者。此屬能相(云云)。准之外量立有為相應。顯是能相。故付此過也。)
四法自相相決定(論云。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文。准燈依此文付違決。)
五法差別相違決定(亦依同論文。)

我宗無為

問。大乘意。於無為法。可立不生不滅相耶。答。撲揚大師作二釋。一云立。二云不立。付二釋共有疑。先付初釋。見本所釋。無為上不立見。付次釋亦不可然。有為諸法。既生滅故。立生住異滅相。無為法此等相。尤可立不生等相也。況大集經無為法三種相。謂無生無滅無住相。瑜伽論述與有為三相相違。是無為相法華論說。其意同之。依之撲揚大師處中。引此等文。大乘意。無為上立相(云云)。加之大乘難有實有四相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云云)。自不許無為相者。豈不招小乘返難哉。
答。撲揚大師。雖作二釋。本疏中。更異說。仍可存不立不生相之釋也。凡有為法。墮三世故。隨住等。體用有其差別。為顯此差別。立相也。無為不墮三世。自一法體用差別。既無其差別何立相耶。為顯差別。墮世相。無為差別。何得立相之解釋。深旨此。但集。瑜伽等之說。遮生滅等。雖不生不滅等。非其體有差別。只是一味法上離生等義也。更不為相也。但至小乘例難者。凡二相應齊難之起。小乘意。所相有為外。有別能相。此力令所相生滅等。若爾有別不生等能相。由其力。令所相無為不生不滅。彼雖言有為差別無為差別無為無別能相。不可不生等故。亦可待別能相力之難。齊來也。大乘不待別能相。所相即體住等也。其分位假立相。無為不生等。亦以此。雖然有為差別無為差別。故相立不立不同也。次今演祕并釋。是疏外別義也。一邊疑難此釋所存也。
菩提院云。祕第二釋云。我宗無為是一。差別。故無相。汝宗等。許體多。同有為多。有實相者。是疏外別釋也。此釋二相應齊難無為能相。彼宗云擇滅體各別故為言異疏耳。祕初釋意。不相應四。不出不生等者。會云。舉勝而談四也(云云)(更有別料簡如別紙也。)

去來二世

問。大乘師。對薩婆多量云。去來二世。非實有體。非現非常故。如空花等(云云)。爾者能立量歟。答。爾也。付之。三支無過能立量。而小乘宗勘相違決定云。去來二世。應實有體。餘非實有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法。又作法云。去來二世。應實有體。所攝故。如現在(此二有廣百論)。又作法云。去來二世。體非無。能緣彼。覺有差別故。如現在色聲等正理論文)。既有違決。何云正比量耶。
答。既大乘所立比量。何非能立量耶。是以今論并廣百論中。以此比量薩婆多去來實有之義。但至違決過者。先遮初作法者。見廣百論文。若勝義。無同法喻。若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許去來曾當是實有故(云云)。大乘宗勝義一切諸法如幻虛假。非實有非非實有。既有闕無同喻過。世俗門亦許曾有當有之義。既異龜毛三世都無。故有立已成過。又有法差別相違過。實有體法自相下。為現實有體。非現實有體。是差別意許。欲立現實有宗。作能違云。去來二世。應非現實有體。餘非衫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世俗曾當云云)。此作法亦出廣百論說。正披彼論。又如共世俗法。餘非實有所不攝故。應非去來。體現實有如是等類。有多相違云云)。又付法差別相違比量相違意許如先。作能違云。去來二世。應非現實有。餘實有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實有法。是亦為差別相違決定也。故彼論云。又去來體。非現實有。餘實有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實有法。如是等類比量無邊云云)。又可有法自相相決定相違自相比量相違。謂量。去來二世。非實有體。餘實有所不攝故。如共所知實有云云)。此過雖不出廣百論道理尤可然耶。付次違決。亦勘過云。若勝義。我宗現在。亦非實有。則無同喻。若世俗。用瓶瓮等。是所攝。而非實有。則所立量。不定過文。勝義門付闕無同喻世俗門有共不定所攝。非實有故。以彼為異品。可勘不定過也。於後違決者。師釋此事。今所立本量。彼量相違決定文。雖此釋。不同常途違決作法。深可思之。
今案此事。若勝義門。亦可有闕無同喻。其理如先。若世俗門。有共不定過。以空花等。為不定敵。能緣彼覺有差別故因轉空花等故也。又有法差別相違。現非無。非現非無。意許差別故也。作法可准之(又有定賓釋。可之。)

滅相過去

問。西明意。以有為相。分別三世滅相過去文。爾者淄洲大師可許之耶。答。不許也。付之。既云滅相。豈非過去耶。依之見今論文。或云後一是無故在過去。或述無時名滅。加之瑜伽論中。依過去世有為相文。道理之上。順瑜伽唯識之說如何。
答。西明意滅義既在過去。若現在世相依過故。滅相過去云也。宗家意。滅顯位雖過去。立滅相現在過去未來現在立故。所謂觀現在酬前過去。觀引後用為未來滅相既在過去過去現在故。滅相現在。是以見義燈能破文。且論世。世依法立。雖云過未過未無體。還現法待曾當。立過未世。滅相過去過去現法立。滅相理實現在文。意顯也。此即表現在法後無。名滅相也。故披論文。或云表此後無。或述滅表有法後是無。若不現法。唯取無已立滅相者。可云表前法已無。何云表此後無耶。但至論文者。滅相。雖有現在滅相顯位。既過去滅相過去云也。
尋云。燈下文述自義有二說。一云三相現在滅相過去。二云同是現在。文作解畢。判解任取。不斷正否。若爾初釋既同圓測。何不許之耶。
答。周記釋此事。西明無世立滅相。所以破之。今依曾有當有義理。所以三世相。或西明滅相但在過去。不通餘世。所以破之。今通三世立。故無違也(云云)。

薩婆多一期四相

問。薩婆多意。可立一期四相耶。兩方。若者。見俱舍論文。雖明剎那四相不見一期四相。依之疏中。一剎那立。同薩婆多一期等立。同量部。合二者。同部師文。若依之不者。燈中同部。立剎那一期四相云云)如何。
答。薩婆多意。依契經說。立剎那四相。不立一期四相。若依眾同分。亦立一期四相。不通諸有為也。依之見燈文。述薩婆多義。一期四相。但與同分而為能相。非諸有為相。以諸有剎那剎那四相故。即薩婆多。不許經立一期四相世俗諦即不遮(云云)。俱舍論文并本疏解釋。依契經所立。通諸有等相也。

假實分位

問。以生異滅三相。對十二緣起老死支。體差別義。如何釋之耶。答。燈云。假實分位差別不同(云云)。付之。有假實不同云不明。於緣起支。云九實三假老二支。假非實也。若爾生異滅三相。其體既假。何云假實異耶。
答。假實之義。形待不定者。是所定也。如我法二執假實不定。識等五支。現行位。名老支。故望無明支名假。離五支無別體故。現行法故。不等相。色心分位。故望不相應生異滅。以老死支亦名實也。

名句文

論云。然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自性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此三離聲。離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云云)。
疏云。如梵音斫蒭。但言斫。唯言蒭。未所因。說為字分位。若二連合。能詮法體。詮於眼淨。說為名分位。然未有句位。更添言阿薩和縛有漏。說為句位。故依分位。以立等文。

非實詮言量

問。大乘師。對薩婆多量云。汝所說名句等。非實能詮汝許有實體故。如香等文。爾者此量能別置非實能詮之言。撲揚大師。如何釋之給耶。進云。撲揚大師釋此事。以方佛色。為異品。可作不定過。故以非實能詮言簡彼過云也。今付之。依比量他共。勘三支過相。而見今量作法因共置汝言。比量云事分明也。方佛色。大乘自許法。比量不定。何為過數耶。他及共為失自非過者。非因明門理耶。次佛土。色上立等。以所依色。尤為實能詮。如聲上立等之時。以為實能詮。若爾設立非實能信。尚可此過耶。撲揚解釋。旁不可然如何。
答。凡今論下。多不顧比量他共。有勘過避過。何至今量。始疑之耶。是則小乘外道等。不分因九例勘過故。雖非真過簡之也(此旨處記之。)但佛土等。實能詮故。設置非實能詮言。更不被簡之難。尤可爾。但非實能詮者。非小乘真實能詮云也。然大乘等。如幻假有。而非真實有。何云如等。真實能詮耶。故置實言。簡如幻等也。非假實對望云實。故表真實義云實也。
菩提院云。大乘意。正能詮等也。故名實能詮名句所依等。雖假從實云能詮。是假能詮。非正能詮也。等。既非實能詮。何為異品耶。凡性用別論門。色聲等全非能詮。尤以實言可簡之(此義難如別紙抄之。)
今云。先大乘意。聲直非能詮。起能詮等故。假從實。能詮也。名句文亦雖能詮。既聲上立之。其體非實故。若用別論門之時。聲能詮能詮非實。故大乘意。無實能詮之物也。他言佛土香等。亦以同之。能詮能詮非實。而薩婆多等異聲。有別實體。是能詮判。故大乘破之。付如非詮難也。若爾等。既非實能詮。尤以非實能詮言。可簡之也。
問。若假從實者。聲實能詮也。佛土色。亦可等之乎。
答。若依此門。雖可名實能詮。今正談其體論能詮義也。相從門既施設也。何以此定實能詮乎。

前未破故

問。付如非詮難。小乘返難大乘量云。假不相應等。應非能詮。以是假故。如餘假法云云)。西明意。難此量云。汝名句文實體義如先破之。若難大乘。不許聲是能詮者。先量中。闕至教量失(云云)。淄洲大師。何破之耶。燈云。此不成釋前未破故。又復大乘諸師計別。陳那不立至教量故他許實故(云云)。付之。先付前未破故。能破見論上卷。云不相應行。亦非實有等。以五箇比量。破名句不相應行畢。西明指此文。判義如前破也。何難前未破之耶。次陳那不立至教量故云事。不可然。設陳那菩薩。不立至教量。今對護法為立敵。而今論下文。云正教理為量故。正教量。立至教量見。若爾小乘護法。立此量時。護法豈闕至教量。不為其過耶。況慈氏無著大論師。皆立此量。陳那慈氏瑜伽。豈不依憑彼說耶。若強云不者。現比二量中。何量攝之。依之門論中。又於此中。現教力勝故。應依此思求決定云云)。以現教力。斷無常宗勝。豈非用至教量耶次付後能破。設雖小乘實有。豈不違至教耶。
答。先前不破者。前雖總破量。破不相應實有義。別不破名句文。故云爾也。不云總破前無。次西明意。決定無至教量為過。然諸師所立各別。陳那不立至教量故。對陳那時。豈小乘無過耶。不可云唯對護法大乘小乘相對。論不相應假實之時。陳那是一方敵論也。但陳那不立至教量也。古因明師。雖立至教等多量。不越現比二量隨宜攝入之也。如云隨其所應。攝入現比至教量或但比量或通現比者。是學者異義也(至第八卷可沙汰也。)雖至教量別不立之。以聖教量故。豈不現教力耶。

別法自性

問。付聲差難。西明量云。汝色上長短。應異色處別法自性。有屈曲故。如聲上屈曲(云云)。爾者此量宗。可有相符過耶。燈此過(云云)。付之。小乘有部意。許色上長短異色處有別體。即攝色處。不云法處所攝。若爾能別宗。立應異色處別法自性之時。更不可有相符過。況本疏中。量云。汝色上屈曲。應別有體法處所收色蘊上屈曲故。如聲上屈曲文。若如他者。亦可有相符過。彼此有何差別耶。又立聲上屈曲應非離所依。別有實體。法處所攝之時。亦可所立不成。同喻色上屈曲。法處所攝故如何。
答。色上長短。異色處有體。長短住等四相法處所攝。若爾立色上長短。應異色處。別有法自性之時。則犯相符自性之詞惡故。於長短法處自性也。故燈釋云。今言長短應異色處。別有法自性。即長短諸法法處所攝。即是長等。色處法處自性。此言過失也(云云)。本疏指色上長等。法處所攝立故。無相符過也。
難云。小乘意。許雖所相長等。等能相。若爾何以等能相。云長等上自性耶。次若強為長等上自性者。本疏色上屈曲之言。定可屬自性。豈一分相符耶。
私云。誠雖長等等。離長等有別體。尚是長等所攝也。凡一一所相。別有其名。諸法能相。其名不替。故長等之能相。尚為長等也。故是長等之法處所攝自性也。何無相符耶。本疏量。本自呼色上長等故。不取長等生等也。西明量。色上長等可有法所攝之自性立故。自性言惡。犯相符也。

亦依光明

問。聲上名句文。可攝聲處耶。進云。法處攝(云云)。付之。色上長等。既是色處。聲上等。何法處耶。
答。是則外人難也。本疏釋此事。此不然。不唯依聲立等故。亦依光明等。而立故。既依多法。唯所緣。故法處收(云云)。色上長等。唯依色一法所依定故。從所依色處也。聲上等。其體既依多法故。雖依聲。所依不限此故。定不攝聲也。本所釋。存旨此。若義燈釋者。等非直聲上立之。聲上一重屈曲也。其屈曲上。重立等也。長等直色上屈曲。何長等等。相例難之耶。故色上長等屈曲聲上音韻屈曲各屬自色聲處。聲上屈曲重所立等。是法處所攝也。然疏中長短等。相例論所依多者。且隨小乘一相釋之。遂非大乘實義
燈云。今正解云。大乘師。聲上屈曲。雖體非實。仍法處收。說為等者。據假從實。非即正取屈曲聲體。以為等。取屈曲上能詮用。說為等。設五緣假。耳識但取屈曲聲體。不取名句文故攝處別。疏中但以屈曲之聲。長短等相例者。亦隨他宗。為不正釋。

不可難言

問。本疏中。敘外人難。不可難言戒體但依思。應別處攝文。爾者撲揚大師。何釋此難意耶。答。祕云。長等但依色。即令別處收。表唯依思。應不處攝(云云)。付之。依撲揚解釋。見本疏起盡。上文等依多法立故。法處收云了外人致此難。意若以依多法。法處表但依思一法。應不法處云也。故次答此難。現處故意。所依一法。現處物別處不攝。表現與所依思種處。何例等依多法。難之耶。答也。專不見長等戒體相望致相例耶。是以邑法師等。唐土師。舉作此釋如何。
答。此事誠不審也。輒得演祕本意也。但粗成解釋意者。先本疏等依多法故。法處所攝者。汎爾非云多法上立法法處一法之物非法處。凡依多之物。無所依。故不依隨一所依法處攝也。法處廣故。一法之法。所依定此故。即屬所依攝也。然名句等。既依多法。無所依。故法處攝為言豈乘此道理戒體但依思一法。可攝別處難耶。對一法之物。可屬所依道理。由一法戒體。責與所依雖處耶。故知。邑法師意。甚不捈本疏深意也。爰知。此不然。不唯依聲立等故。亦依光明等。而立故。既依多法。唯所緣。故法處收者。答等長短相例外人難破畢。不可難言以下。戒體長短對望問答。云事。論難新薩婆多義。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有實體(云云)。是則聲上等。汝小乘離。所依有實體法所攝者。色上屈曲可離所依攝於異處云也。付之。小乘返難云。長等但依色一法難。令法處。汝大乘戒體但依思。又離思可攝別處云也。答。今此表難。疏下有二意。一云現處故文。今此答不離外人例難。故祕釋云。此即且據處答他。不離他責。他責之曰長短亦爾。現處故。何得難令別處收耶(云云)。次云此次下當正解也。指云下疏云等依多法。表亦依多法。謂所發語也(祕云且據所發以辨於多理對所防名多亦得文。)不同長等。故祕下文云。此乃正答前外難也。表依多。所依色聲處收。能依表。故法處攝。命根亦爾。等類然。長等不然。故色處云云)。任長等不然釋。上不可難言等文。長等戒體相例離之見。若爾撲揚定判。深得本疏意可答申也(現處故之答。盡理之說歟事。可沙汰也。如別紙。疏云。由依多法。立等故。非聲處攝。依發語多法。立表。依多法。立命根等與六處為根。長等不同(云云)。)

二戒現行意歟

問。付別解脫三種戒。且共戒。為思種上立之。當如何。兩方。若現行者。凡菩薩受戒時。通受道戒。雖起等心戒品隨轉云云)。若現行上立之者。豈等染污心之時。尚戒品隨轉耶。況有漏定共戒。能感異熟果定。若不種子者。何招異熟果。加之別解脫戒。既種子上立之。二戒。例亦可爾。依之大師有處。如別解脫戒二戒。於種子立釋給是以正。大師釋。立道理會違文。成種子立義耶。若依之此者。撲揚大師破有人云現行法上立無表戒。種上不立云事。況既是隨心轉戒。若種子者。如別解脫戒。可非隨心轉如何。
答。大師瑜伽抄。於大乘義作二釋。一云唯現行立。二云思種上立(云云)。今成二釋意。先初釋意。論中明二戒云。或依中止現行思立(云云)。既別解脫戒善惡思種增長位立。二戒現行思立。故知。唯限現行也。況是隨心轉成。隨起盡戒品有無。豈非現行但至感異熟果。章云。種子能感。以是道家類。亦名隨心轉云云)。意云。二戒種子。彼種類故。亦名道。此能感果故。云道感異熟果也。亦隨心轉戒種類故。相從為隨心轉也。次於別解脫例。別解脫不隨心轉戒故。種子上立。定隨隨心轉戒故。於現行立。戒品廢立異。不可一准也。大師釋者。有二釋之中一釋也。後釋意者。別解脫。既種上立。道亦可爾得以去乃至菩提相續不斷也。但至隨心轉小乘道名隨心轉大乘不爾。論現行思立之文。亦為破小乘。且隨彼相說。若大乘實義可云種子上立也。

生名等非詮

問。薩婆多。對大乘量云。聲上音韻屈曲。不能詮表聲上屈曲故。如絃管聲(云云)。要集此量非能詮宗勘別生名等非能詮。不別生名等非能詮差別付法差別相違失。爾者淄洲大師。如何破之耶。進云。此差別有法聲上。非在非能詮下意許文付之。外人量宗。云聲上音韻屈曲。不能詮。付其非能詮能別。有別生名等非能詮。不別生名等非能詮意許差別者樂為欲立別生名等非能詮宗。而同喻絃管聲。不別生名等非能詮物。非別生名等非能詮法望意許宗。成異品。聲上屈曲故之因。轉彼。同品非有異品有。闕後二相作能違云。聲上音韻屈曲。應非別生名等非能詮宗。聲上屈曲故因。如絃管聲喻。文。要集所述。此勘差別相違過。遂乖何理耶。況付一因違三比量四大種能別。勘能四大四大種。不能四大四大種意許。若爾付今量非能詮能別。何二等差別耶。
問如前。進云。若以非詮。為差別。論應云此如彼能詮。不別生名等。何故云如彼聲文。付之。絃管能詮不生等故。非別生名等非能詮樂為宗之時。成能同品。若爾設雖以非能詮差別。更不可背此如彼聲之文如何。
私云。有宗末計。於屈曲聲立二種。一能生屈曲。即內聲也。是為別生名等。二所生屈曲。即等也。是名不別生名等。不生等。故要集以此為意許差別。勘差別相違過。義燈破之。他宗說聲不是能詮能詮。別生名不生等。在聲不在非詮。何得言別生名等非詮。不別生名等。非詮故文。意者。他宗意。說能詮。豈非能詮下意許耶。故知。如樞要等。有法屈曲下意許。更非能別意許也。一因違三比量有法能別俱有意許。故亦勘差別相違過也。若強非詮下。勘此意許。為差別。以絃管聲。可為不樂為片差別。若爾以何為同喻耶。絃管為片差別故。若非等。絃管之外。全以不生等之聲。可闕可喻故。以等可為同喻。若爾論應云此如彼能詮。何云如彼聲若以非詮為差別以下。此意也。此種種徵難要集意也。非謂以能詮等。正為非詮同喻。且乘彼惡勘差別。彌責令非理也(此菩提院御義耳。)
一法同喻差別云事。以此可知耳。
一因違三比量者。因明疏中云。如勝論師。立比量云。所說有性。非四大種。許除四大體非無故。如色聲等。其非四大種。是自相。能四大四大種。不能四大四大種。是差別云云)。

自性

問。付名句文為詮共相之中自性。將何兩方。若詮者。見本疏文。或云非詮稱共相體也。或判非謂共相者。名言所及。既云名言不及。定知。不詮共相自性云事。若依之此者。論云自性。疏述今言詮自性者。即是共相自性。加之淄洲大師餘處。於自相共相。出四重不同中。詮非詮對名言所及。名共相名言不及名自相名句對名之所詮自相。句之所詮共相云云)。准今此相對思之。共相自性見
答。先自相者。不可法體共相者。自相之上可擬宜之義也。且行解心向法體之時。體上可名青等之義。順行相。離自相更無其體。自相共相之體也。離自相共相之故也。若依此義門者。名不詮共相自性也。若又雖無共相體。行解所詮之義中。詮體名自相。詮義名差別也。共相自相者。共相者簡自相自性者。簡句之所詮差別也。呼火之時。遮非火等云自性也。意云。共相體而論之。非名之所詮共相擬宜之自相可云名之所詮也(自相共相之義。可見義斷四重相對也。)
疏下文云。而言名得共相自性。此義但遮自性。非謂名共相云云)。
又云。遮自相。名得共相。若所變中。有共相法。是可得者。體。應一切法。可說可緣故。共相法亦不及(云云)。

現量

問。顯揚論中。於現量。明四種不同之中。現量云云)。爾者此意。為以根名現量如何。祕云。現量心。名色現量。非直根名現量也文。付之。彼論文。問如是現量能所耶。答現量。謂色相五根所行境界云云)。意者。五根體名現量。此現量五根所行境界。有之云也。不爾色相五根所行境界之文何會之耶。依之淄洲大師釋此文。此明境界能有現量即是五根文。加之慈恩淄洲餘處中。以見知現量文。證以眼根為見言說體義給。若眼根現量者。何引此文證之耶。眼根現量者。現量之文。何不指五根體耶如何。
答。問文云如是現量能所者。問現量心之能有也。答。之現量者。所緣所依所有現量云也。次文謂色相五根所行境界者。重明能有體也。故祕云。彼舉心境以為能有。現量之心而言現量現量之體。實唯心云云)。但至補闕章釋者。彼章下有二意。一處文。如難被出之。一處文。全同祕釋也。況彼色相五根所行境文。俱文俱能有。彼顯揚論下文。亦云意根所行境。若以色相五根所行境文。舉所有現量現量之能有境者。意根所行境之文。意根現量所行境者。能有歟。若爾意根之體。第七識也。恒非量心也。豈為現量體耶。又前滅意。過去無體也。豈又為現量耶。准下文思上文。色相五根所行境之說。俱是現量心之能有也。次以見知現量之文。證眼根名見言說義事。眼根現量心故。依能有現量義。證名見言說也。退案道理。於慮心。可論三量義。豈於根。判量義耶。二量章雖有二釋。葉文理同祕釋之義。可為實義歟。

我土如來

問。論中。餘佛土光明妙香味等上。立名句文文。爾者以何教證之耶。疏中引無垢稱經或以光明妙香味等云文。證此義也。付之。見經文。雖說依香等作佛事。未明依妙香名句文。何引證此義。況古經。云我土如來文字說。明嫌名句文新譯不為菩薩文字說法。全不許有文字。尤可為違文。次今此論文。明香等上名句文小乘令信之。若爾尤可引其許經也。依之龍樹智論中。證佛義。引共許經。此亦可爾。何引大乘經耶。
答。見經文無垢稱。問香臺佛土菩薩。云彼土佛說事如何。彼土菩薩。答我土如來文字說。又彼土菩薩。問無垢稱此土說法云何無垢稱答。以文字說(云云)。明知依此土習。且以音聲說法。名文字說云事。故知。文字者。顯無音聲所立文字說也。是以大師疏云。不同此土音聲說法。但以妙香。令其息惡。故言調伏(經云。令諸菩薩皆悉調伏云云)。)撲揚今演祕判對於此土音聲屈曲所立名字。言彼土無。不說彼香等文。列祖定判。深叶經文者歟。但至可引共許教云難者。今此文會小乘難。成自義段也。故引大乘經也。況破小乘。引大乘經常事也。度論中。破小乘八萬歲以上。出世義。西無量歲時。阿彌陀佛出世云云)。此乃以大乘教。破小乘義也。又對小乘。證七八二識。以大乘經。引為教證耶。

世界既差

問。依思作佛事世界有情。皆可得他心智耶。祕云得(云云)。付之。彼界既無量也。豈一切必得之耶。況惠解脫人。不必得根本定。何必得他心通耶。就中能化思上。名句文所化心上。又可現名句文。何為必知能化思數。所化人。總得他心智耶。
答。世界既差也。何一世界無總得他心智。之處耶。彼世界報佛土故。所化人皆得他心智也。是以大師。彼土受用土也(云云)。師釋同之。次既能化佛思數分位。立名句人。豈不心所耶。故彼世界。必得他心智也。故祕云。世界既差。總得何失。上加於下。下無違云云)。如來加被菩薩雖下位。知佛思數也。

此界依光明等立等歟

問。娑婆世界中。可有依光明香等。作佛事之義耶。兩方。此義者。此界常習。依音聲作佛事也。何此義耶。如觀自在菩薩。應三業。俱施利益。此界以音作佛事故。殊名觀世音。依之論中。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立三故文。既此土他土相對明之。明知。此界無依光明妙香等。立名句文之義云事。若依之此者。撲揚大師義釋給如何。
私云。此土不必依聲。亦依光明香等。作佛事也。彌勒首楞嚴三昧放光明。光明中。現般波羅蜜義。淨名士。無言。顯不二法門等是也。但於論文。祕中一依多分故(云云)。意云發依音聲。所說依聲。少分等。少故不說也。故祕釋云。依多分說。名。不足說(云云)。

佛世梵音聲相

問。大乘意。餘方佛土。依光明虛空等。立名句文身(云云)。爾者不依音聲作佛事世界佛。為有梵音相。將如何。兩方。若具者。凡振四辨圓滿音聲一乘三乘教法。是為梵音聲相。而不依聲。作佛事世界佛。既闕無此義。何具梵音相耶。若依之不具者。自界方雖異。諸佛功德可同。梵音和雅相海。豈限此土佛耶。依之龍樹智論中。釋三十二相不增減義云。若三十二相減者。佛身端嚴云云)。如何。
答。餘方依香味等。作佛事世界佛。可有依說法之義。少分故不說之。例此上雖亦依等。少故不說。豈有全不起佛耶。若不爾者。更自在義。何名圓滿轉依耶。或佛諸相中。出梵音聲相者。是此土習論之。方界依香等作佛事世界。既依彼有說之義。此土可云梵妙香等歟。彼此世界佛。雖相處異。說法功能無替。故三十二相。不闕減也。世界之習。既不同也。故諸相隨宜立之。諸佛化儀自在也。只任機根。依聲悟之處。立梵音聲相。依香解教之處。立為相也。雖然功德既齊等也。仍無相違。

佛土

問。大乘師。對薩婆多量云。除此三千界。外方。亦應時出世教化眾生人天眾生故。猶此土云云)。爾者今量能別。所舉佛者。為通報化二身。將如何。進云。了義燈中。不簡報化二身云云)。通報化二身也。付之立。今比量。對小乘宗。成世界出世也。而敵者薩婆多。不許報佛。若以不共許法。為能別者。可能別不成過。設意許含之。可犯能別差別他不極成過。況於成住壞空四劫出不出。定可化身。有何別因。兼報佛耶。
答。於今比量。立敵相對。顯所成立。是變化身也。道理如疑難。小乘丈六身。執真如來。更不許報身故也。但大乘意。許報佛故。遂令小乘信有報佛故。意兼報佛也。既顯以成化身佛。不可有能別不成過。設意許雖含之。諸意許過。以相違因為本。今量無法差別有法差別。豈犯能別差別他不極成意許過耶。若爾於成壞等劫。出世義。專顯變化身故也。大乘所立比量意趣甚深。表裏相兼。是常例也。彼對小乘。成意識唯識極成餘識。應不緣離自諸法作法時。不云意識。餘識云事。釋意兼七八亦在其中給。顯五識外餘識故。雖成第六識遂令成立七八二識也。今所立量。全同彼量。互例可成立也。
尋云。不簡報化者。言兼報化云事歟。若爾何云前云時。不簡報化耶次言陳報身云事歟。將意許有之歟。
答。言兼報化云事也。但燈文者。若具言之。皆可出能別言陳。而燈略之。舉初顯終也。次今所成。既變化身。故今量言。雖不兼報佛。指不言化佛。只云事。舉寬通言也。此即意為含報佛也。餘識故比量。可准之。餘言雖通七八。今所成立。正是第六識也。而若直言意識。既遮七八。故以寬通言。意兼七八云然忽言陳不舉七八也。彼自許初三攝所不攝故因。雖關預方佛色。正其中。不兼方佛色。只其言寬通許也。以此可為今例耳(雖異義。且以此義可致聊簡也。)

迴心可爾

問。漸悟菩薩見道位起滅定耶。兩方。起者見道剎那據位。有容預之義。專不可起滅定耶。若依之不起者樞要中。滅定修道究竟道起之。非初三位云畢若迴心可爾(云云)知。見道位。可起滅定云事。
答。見道正體。限一心三心十六心。雖無容預之義。見道位廣。兼取散心有見等事也。非見後。即入修道斷惑道。間起散。別時方入斷道。故勝進者。餘處義燈之解釋也。若爾先二乘位得滅定人。後迴心時。設雖見道。其位廣故。亦可有入滅定之類。故見論文。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迴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云云)。一切位中之文。豈嫌見道耶。加之對法抄中。迴心五位。直往非初三(云云)。其意既同論文。誰可異求若依此義見道可取初地入心全也(至第九卷可沙汰之。)
或義云。若迴心可爾者。是言總意別也。對頓悟資糧加行二位。不入滅漸悟。彼二位可入滅為言(雖此義。不上義。)

不失增長

問。量部意。以不失增長。名不相應文。爾者今此不失增長大師如何釋之耶。進云。本疏中釋此事。是得異名文。付之。大師所釋。成業論說。不善二業諸蘊相續中。引起別法。名不相應行。以此法名不失壞(云云)。未見此文中得異名。依之論下卷。破餘部計。去來得等。非實有故文。淄洲大師釋此文量部不失增長云云)。若得異名者。何更等言顯之耶。
答。量部。以不失壞。不云得異名也。雖然彼部云依此不失壞。能得當來愛果云云)。所即當薩婆多義。故取其義釋異名也。若爾餘處義燈釋。更作相違矣。
問。量部意。不失壞法未來愛果云云)。爾者不失壞體。撲揚大師如何釋之耶。
進云。以無表戒。名不失壞也。付之。披成業論說。依不善二業諸蘊相續時。引起別法。是名不失壞(云云)。不善二業。此即無表戒。不失壞。非語業。定可非無表戒。依之本疏不相應。名不失增長法文如何。
答。成業論說。由不善二業。蘊相續中。引起別法。其體實有心不相應行蘊所攝。有說。此法名為不失增長有說法名不失壞。此法故。能得當來愛果意業亦應許法文意直以二業。非名表。二業所引起法防語非。名無表戒。設色心有間斷。今此表。尚有實體故。名不失壞。謂若直二業者。即是色聲無色界中。即可間斷。若發思業者。無心定位。亦可間斷。故量部意。三業。所引起。能得當果法。其體恒有。無間斷物。是云不失增長也。但至疏釋者。量部不失壞。即當薩婆多義云事也。仍無其過可成申也。

論第二卷同學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