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五卷同學鈔第二目次
輸入者 彭忠琴
分位行相
八據永捨二方
單生空
果上許緣
淺喻深喻
法解二方
二執見分一多
若望菩薩二方
二教
解解脫義
末計不然
論第五卷同學鈔第二
分位行相(第十門中傍乘義解分位行相)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二法我見相應。
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次空智果不現前位。後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三平等性智相應。
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廣前人執位有二。初明二執寬狹。後明用體同別。
二執寬狹事。
論云。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故。
疏云。今顯初位必帶後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
用體別事
論云。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惠。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
疏云。然今所執。非是二境。無一心中於二境起二行執故。
廣前法執位
論云。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於修道位。有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起法執。我執已伏故。二乘無學及此漸悟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我執已斷故。
八據永捨二方
問。七地以前。平等性智現起時。可捨賴耶名耶。答。未捨也。付之賴耶名。依末那執藏。而平等性智現起位。無末那執藏。何不捨賴耶名耶。況染污末那名。彼位捨之。例又可捨賴耶稱耶。是以見論文。七地以前有漏心時。第七緣賴耶。平等性智現起依。但緣異熟識(云云)依之大師捨賴耶名釋給如何。
答。本頌說第八捨位。阿羅漢位捨(云云)阿羅漢者。三乘無學。或八地以上不退位也。是故七地以前。設雖無漏心現起位。不捨賴耶名也。說末那捨位。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有(云云)三乘無學及有學聖道及滅定也。故七地以前。無漏聖道位。捨染污末那也。疏釋此不同云。八據永捨。以性未能離他執故。七據暫捨。以染污體少時無故(云云)演祕重釋云。染污過尤暫滅名捨淨法他縛永無名捨(云云)大師釋者。別抄歟。彼抄有三釋。被出者第三釋。何為重難耶。於論文者。下別可會之。
問。七地以前平等性智。可緣賴耶耶。答爾也。付之平等性智現起位。闕第七執藏。何有賴耶名。若無賴耶名平等性智。豈緣之耶。是以論中。明平等性智所緣。彼緣無垢異熟等(云云)疏作等賴耶云釋。此解難知。既無能藏。藏義應暫捨(云云)明知。等真如等。不等賴耶云事。加之撲揚大師餘處。不緣賴耶釋者給如何。
答。七地以前。不捨賴耶。名如上若不捨其名者。平等性智。豈不緣之耶。故祕云。賴耶之名。而既未捨。許緣何失(云云)但論明平等性智所緣。不舉賴耶者。緣不緣義。不定故。不說之歟。無執藏而緣之義故。又有不緣義。未捨名故。亦名緣賴耶。義不定故。不等之也。又有等賴耶云釋。此義又無難。但疏難之。此解難知等者。祕會之。答此難意。如初位辨。故不重(云云)云。意云。辨初補特伽羅我見位之中。有此問難。答之八據永捨。以性未能離他執故(云云)指之云如初位辨也。依此義等賴耶云釋。非不正釋歟。次第四卷演祕云。有漏無漏緣不緣故者。有漏位。執藏賴耶故云緣。無漏位。不捨名故。雖有緣賴耶之義。無執藏而緣義故。云不緣也。或有漏無漏緣不緣故者。有漏緣。無漏不定。根本智不緣。後得智亦有緣不緣。緣真如等之時。不緣賴耶。餘時有緣。仍漏無漏中。緣不緣義不定也為言。
單生空
問。三心相見道初心。為平等性智現起。將如何。兩方。若現起者。平等性智。必法空觀也。而初心既名內遣有情假緣智。定可單生空觀。何起平等性智耶。若初心起法空智者。豈總別單重廢立不亂耶。是以今疏云即初念時唯人觀故。餘處云然諸見道。十地間起(云云)既云唯人觀故。又述見道間起。以知。初心平等性智。不現起云事。若依之爾者。菩薩觀門。以法空為本。後得初起。寧單生空觀耶。況等流觀。必同根本者。出唯識。佛地說。真見道法觀無間何起生空後得耶。是以見論文。說平等性智現起位云菩薩見道及修道中。出法執末那現起位。述頓悟菩薩於修道位。明知。見道一位。法觀相續。不起法我見相應末那也。初心平等性智不現起者。見道何不安中言耶。又何法我見相應末那。唯於修道。現起耶。又下第十卷。明平等性智現起位。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云云)既間斷義。始在十地釋之。爰知。見道位不間斷云事。
答。云此事。先德意異也。若依子島上綱御意者。三心相見道初心單生空觀故。平等性智。不現起也。若依善珠。觀理等意者帶法觀故。平等性智。現起位也。此中且可存單生空觀傳也。凡真相見道廢立。安非安立觀門。皆守地前意樂。俱任加行期心。三心相見道初心。何獨背加行。忘意樂。帶法觀耶。又內遣有情假緣智之稱。有何由耶。是以見論第九卷。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云云)又云。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云云)見道觀門。必由加行意樂之旨。論文炳然也。但等流之觀。與根本同者。說汎爾所起二空行相也。若有別意樂。本後二智。不必同故。樞要云。即依此義。遂有意樂。後得不同無分別智。二觀別也。佛地論及此論中。據其多分及未自在故(云云)次明平等性智現起位。菩薩見道及修道中者。疏云。一切菩薩見道全。通頓漸悟。一切菩薩。必法空觀。入見道故。此非三心真見道義(云云)意云。論云見道者。說真見道也。初照理故。亦名見道之義。專在真見道故。今論習。汎爾云見道者。說真見道。相見道多加相言也。又樞要云。疏中但有一心見道解。設三心見道。後二心有此智。初一心無多分有故。所以論總說。非於其中唯起平等智。又長讀論文。見道法空智起方有平等智。不但修道。(云云)此二釋。疏外別釋也。初釋意。見道唯初一念雖無平等性智。多分有故。不置中言也。第二釋意。及修道中。中言。貫通見道。訓文云。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云云)次明法執相應末那現起位。頓悟菩薩。於修道位者。疏云。頓悟菩薩。除見道全。此依一心真見道說。一向法觀。違法執故。若三心觀。即初念時。唯人觀故(云云)平等性智。現起位中。見道者。是真見道也。故法執相應位。除彼真見道一位也。
尋云。樞要終問答。帶法觀見。先問云。初起未自在。後得由前引久起。自在生。何妨自力轉。(云云)是則縱初起未自在本後二觀同之義。奪久起自在人。可二觀別云也。答之。即依此義。遂有意樂。後得不同無分別智。二觀別也。佛地論及此論中。據其多分及未自在故(云云)即依此義者。依久起自在生何妨自力轉之義。二觀別也。為言。是則落問。許久起人二觀別也。就此義。會佛地唯識文。據久起中多分。未自在全。云等流觀同根本也。若爾見道觀門。初起未自在也。定可二觀同。
答。問意。自在未自在相對。自在中可有本後不同之時為言。答之。即依此義者。許問也。遂有意樂者。問外未自在。遂有意樂二觀別也為言。據其多分及未自在者。會二論有二相對。多分少分相對。自在未自在相對也。意云。自在位。本後不必同。未自在二智同也。此未自在中。若有意樂少分不同也。今約多分。說同也為言。若爾三心初心。既有前加行意樂。故不同根本觀。是單觀也。子島御傳此意也。
一義云。等流觀同根本者。佛地。唯識說也。真見道法觀。無間難起單生空觀。三心廢立。依前加行。施設其義。故隨本期心。雖立內遣有情假緣等名言。根本智親所引故。自帶法觀也。凡內遣有情假緣智。有二能引。前加行及根本智也。其中根本智。親能引也。尤隨彼可通法觀。況相見道初心。初起後得也。觀解未自在。豈與本智別觀耶。是以樞要中。答。久起自在生何妨自力轉之問。即依此義。遂有意樂。後得不同無分別智。二觀別也。佛地論及此論中。據其多分及未自在故(云云)二觀不同。關久起自在位。佛地唯識說。談未自在云也。見道初起無漏。有二觀不同義云事。都所不見也。菩薩見道及修道中之文。見道一位。無平等性智間斷之時見。頓悟菩薩於修道位之說。其意亦爾也。疏云。一切菩薩見道全者。通真相見道也。此非三心真見道義者。遮漸斷師也。下文此依一心真見道說者。又依頓斷師說云也。若三心觀即初念時唯人觀故者。非漸斷師。彼師初念單生觀故為言。樞要云疏中但有一心見解者。疏唯依頓斷師釋為言。設三心見道等者。依漸斷師。作二釋也。是疏外。作論通頓漸二師云釋也。次然諸見道十地間起者。間起之言。不通見道同今論云菩薩見道及修道中。
果上許緣
問。因位平等性智。可緣有為諸法耶。兩方。若緣者。疏中明因果二位。平等性智緣境。佛果平等性智。緣無垢識。真如及一切有為。因位平等性智。唯緣異熟識及真如(云云)處處同之。若因位無漏第七。普緣一切有為者。因果二位有何差別耶。若依之爾者。證正性離生。得無漏智品之時。證得十種平等。緣境尤自在也。何限異熟識及真如。普不緣餘法耶。加之見上論文既轉依已。亦緣真如及餘諸法文。所言轉依者。初地已上也。依之疏中。初地已去。既轉依已。入無漏心。亦緣真如及餘一切法文。
答。大師處處中。明因位無漏。第七緣境。今疏云。緣異熟識及真如故。下文述無漏緣第八及真如。於有為諸法者。未論緣不緣。樞要中。初問第六入法觀。聽聞正法等時。平等性智緣何境。於緣不緣。但舉問難。撲揚大師。受今問作二釋。初釋云同能引聞教法。第二釋不許第七聽法事。而見義燈解釋。破西明云第七無表義名言之義。平等六引。豈不緣名許隨六引。隨緣何境(云云)准此釋。隨能引緣有為諸法之義。稟承正釋歟。若爾大師處處釋。未定判緣不緣。何舉為難耶。
尋云。第四卷疏云。初地已去。既轉依已。入無漏心亦緣真如及餘一切法(云云)此釋分明許因位平等性智。緣一切法耶。
答。初地以去。既轉依已者。通因果二位。其中緣真如者。通因果。緣一切法者。限果位歟。通因位歟。其義未定。仍猶非分明釋也。
有人云。因位平等性智。可緣一切有為也。第四卷論疏分明也。但處處緣異熟識及真如者。談平等性智自分境也。不遮依第六引緣一切法也。
尋云。緣真如。豈非由第六引力耶。
答。雖由第六引力。真如尚是自分境也。緣正法等。外緣用也。因位第七。輒難備其能者也。仍不似緣真如歟。
淺喻深喻
問。論中明我法相依義。出迷杌謂人喻。爾者深喻意。以謂人。可喻迷生空一耶。答。不爾也。付之迷杌深喻。既捨迷法空理。謂人何非迷生空理之喻況耶。法執迷法空理。為所依。生執迷生空理故。我法相依義。能可成立。若夫深喻時。謂人是事執者。與淺喻。有何差別耶。
答。論明二執寬狹。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故(云云)既杌云迷。人云謂。迷寬故。迷理執事。皆是迷也。謂者。執義故限事執。不通迷義。若爾。設淺喻。設深喻。謂人是事執。全不喻迷生空理之義也。是則欲顯法寬人狹之義。法中舉迷理與事執。以分淺深。人中唯說事執喻況。無迷義也。仍深喻之時。人事執。依法執迷法空理故。事理相詫。故不喻之(云云)但於淺喻深喻差異者。祕釋云。據迷於杌。分成淺深(云云)意者。謂人雖無二喻差別。迷杌既有迷執不同。故淺喻深喻。有差別也。
有人云。謂人又可有差別。依迷杌淺深。謂人分淺深也。由迷理力所起人執名深。由法執起人執名淺。所依法執。有淺深故。能依人執。亦有淺深也。
今云。此義不然。迷杌有迷理執事二邊。故可有淺深。能依人執。執事為我之時。豈一時中有淺深耶。又如理師釋云。法中喻有淺深。人執但是一種而無淺深(云云)
法解二方
問。護法正義意。可許第七相應法執。作法解耶。兩方。若作法解者。二執堅著妄見也。何並作我法行解耶。況依迷杌謂人之喻。思我法行解。迷杌喻法執。顯不了義。依之本疏中。迷者不了。不了杌時。似於法執。非謂執是實杌。方為不了。(云云)若依之爾者。我執既作我解。法執豈不作法解耶。況若不作法解者。法執前。當情現相不可現。是以論餘卷。或云謂執遍計所執實法。或述起自心相執為實法二邊難思如何。
答。法執可作法解也。執著堅取義。設我執。設法執。必可有行解。凡第七識。向第八見分之時。不了第八如幻自性。執彼謂實物有。此為所依。執常一我也。若無實物行解者。以何為所依。方起我執耶。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法之論文。此意明也。但於一念中。並不可起我法行解云難者。凡我法二執。惡惠二用。執一境體用。以為我法。所緣既非各別。行解又相順。設雖並作我法行解。有何所違耶。是以餘卷本疏中。人法二執。非別所緣。行相不違。故得俱有(云云)次法執實有行解。必依不了法自性。非廢不了義故。能順迷杌之喻也。
尋云。法執實物解。我執解既各別也。豈一念中。有二堅取行解耶。以喻推之。向杌謂人之時。人思外焉。有別解耶。次第六我法相依位。亦二行解相並耶。
答。法執向法體之時。實物相當情現。執之為實有。此上執常一作用。以為實我。以言云之。雖似有前後二執。一念中。執體為實。執實執用為我。有何失耶。六七二識我法相依之義。皆以爾也。又迷杌之時。不了杌自性。必執實物。謂人相粗顯故。似其外無別思。實迷杌之時。執物體為實之義。必然也。不爾執何物。以為我耶。疏釋法軌持義云。軌謂軌範。可生物解(云云)淄洲釋云。物我俱亡(云云)准之法執作物解也。
古義云。法執不作法解也。我法二執。是一箇見分也。一見分中。豈起二行解耶。依之可云。薩迦耶見。向一境之時。不了法體如幻之邊。名為法執。執作用為我之邊。名我執也。執為我者。必由不知法故。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不了杌方謂人也。故疏云。迷者不了。不了杌時。似於法執。非謂執是實杌。方為不了(云云)但不了法如幻之時。實有相。當妄情現。是名法執當情現相也。執為實法者。以不了名執。不越法執名言歟。何為重難耶。
尋云數論師。立二十五諦。勝論立六句義等。豈非法解耶。
答。彼非我法相依之法執也。獨起法執中。起如此行解也。非薩迦耶見所攝法執歟。可勘釋(此外山寺御案。如尋思抄。)
問。第六識單生空觀位。第七識可作法解耶。若作法解者。生空觀位。我執正。更作法解者。行解既改轉。豈一類識耶。是以大師釋此無始來一味轉故之文。非先粗後細。非先勝後劣等(云云)若依之爾者。我執既止。若不作法解者。作何行解耶。是以論釋法我見相應末那。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云云)況此時若不作法解者。豈無當情現實法相耶。
答。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位。置作我法二解。至生空觀位。唯與法我見相應之時。二執行解中。我執雖止。法解猶相續。非始作此行解。何違一味轉故文耶。法執物解。與先不異故也。
二執見分一多
問。我法二執。為二見分。將一箇見分歟。答。先德二義。問俱不可然。若二見分者。見分一多。依所緣境。二執所緣既一。何起二見分耶。況二執見分各別者。二執行解既殊也。何得並起耶。例如斷常二見不並。加之我執必帶法執。法執不必帶我執。若二見分者。設雖起我執見分。何必起法執見分耶。是以疏中。無一心中起二行執(云云)若依之爾者。十地菩薩。斷法執之時。隨可斷我執。何至金剛心斷之耶。二乘聖者。斷我執之時。亦可斷法執。是一見分故。是以見論文。或云我法二見用雖有別。或判體雖無異而用有別。既云有各別用。豈非二箇見分耶。
答。專寺本院。破古德云二箇見分。成立一箇見分云義。尤可存此傳也。我法二執。執一境體用。所緣既一也。見分何多耶。准云相見俱有種種相故。見分一多。依相分故。但雖一見分。我法二用異也。能生種子。其體雖一。生果功能。各別故。二乘人雖斷人執。不斷法執。菩薩雖斷法執。不斷生執也。上下論文用別者。非云見分用異。我法二執用異也為言。即一見分中。二執用別也。
尋云。論云。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云云)依喻思之。定可二見分。
答。彼見分用異。是我法用別也。而一體別用之義。彼此同故。以為喻也。少分喻也。若強執文者。我法一境。青等別境也。豈為例耶。祕云。用既有差。斷彼一分用所依體。聖道功力有分限故(云云)
若望菩薩二方
問。護法正義意。以法執望菩薩生空智。可名染耶。兩方。若名染者。法執不障生空智。何望彼智。名染污耶。況第六識。單生空觀時。第七法執尚現起。以知。望彼非染云事。是以見論上下文。或云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或述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加之本疏中。細執不障粗觀起故(云云)況論中聖道等三位無染意。恒現前(云云)菩薩生空聖道位。既有無染意。豈非名不染耶。若依之爾者。義燈中。破西明云以法執望菩薩生空智。名不染之義云。若望菩薩生空不染。起生空時。可非菩薩(云云)明知。染菩薩生空智云事。
答。以法執。望菩薩生空智。可名染也。法執既大菩薩障。菩薩可得大菩提之人故。設雖起生空智之時。望彼人。得染名也。故論云。法執俱意。於二乘等。雖名不染。於諸菩薩。亦名為染。障彼智故(云云)於菩薩置諸言。顯通凡聖。於二乘云等。亦等凡夫。既望凡夫。亦名染污。知。非直障染彼智之義。可得一切種智之人。設不起智之時。猶得染名也。若爾起生空智。之時。豈不名染污耶。非直障彼智故名染污。故單生空觀位。法執尚起也。論疏上下文。皆依此義。
有人云。法執染生空智者。非直障染彼智。法執為所依助我執。令障彼智。故名染污也。不直障故。生空智位。第七法執尚現起也。
問。若爾。二乘法執。助生執令起障染用。亦可名染耶。
答。二乘身中。無法空智故。二乘法執無遠障生空智兼用也。菩薩身中。有生法二智故。二執互起兼用也(人師釋中。有此意也。可見之。)
尋云。論明第七識等無間緣云。於無記中。染與不染。亦相開導。生空智果。前後位中。得相引故(云云)此文望生空智。必名不染見。今云。見論文通三乘。明等無間緣。其中三界九地相望。為等無間緣者。通三乘。有漏無漏。善無記等無間緣唯限菩薩。無記中染不染等無間緣。明二乘也。是則於三乘。雖有通局。明第七識所有等無間緣也。
問。論中於我法二執。明染不染。於諸菩薩。亦名為染。障彼智故(云云)爾者智者。唯限法空智歟。將兼生空智歟。兩方(准上可問答之。此題近年常所用也。不越前題歟。)
二教
入楞伽經(不共教證)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解脫經(共許教證)
染污意恒時 諸惑俱生滅
若解脫諸惑 非曾非當有
解解脫義
問。論中解脫經中。亦別說有。此第七識。(云云)爾者解脫經名。大師何釋之耶。答。疏釋云。四阿含零落故。名解脫(云云)付之諸經名。佛及阿難等所立也。豈後依可零落之義。立此名耶。是以撲揚大師。解解脫義。名解脫經於理為勝(云云)如何。
問。論中為證第七識。引解脫經爾者撲揚大師。如何釋此經名耶。進云。解解脫義。名解脫經(云云)付之解解脫義。不限今一經。何別立此名耶。依之疏云非是解解脫義名解脫經。存四阿含零落之義。義燈引他師義。破何經不令修道斷障。演祕解釋。似忘稟承。
答。解解脫經名。古來有二諍。一云解解脫義。故名解脫經。二云零落義也。其中疏主非初取後也。今案其意。阿難結集之後。唄葉糸亂。此經梵本。脫落於四阿含中。後人見之。其所說似阿含。仍呼此經。名解脫經也。非佛及阿難立此名。若後人不立經名者。天請問等名。豈非後人立耶。但於撲揚釋者。疏外別義也。牒疏直置詳曰之言。多是疏外釋也。相傳二釋中。疏及演祕互取一義何為相違耶。
尋云。古來有二諍云事。有何所見耶。又見論所引文。若解脫諸惑。非曾非當有文。既解解脫義。何由此義。不立其名耶。
答。疏云。非是解解脫義名解脫經。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文。若無古來無解解脫義者。何云非是解解脫義耶。又祕云。解解脫義。名解脫經。於理為勝文。既判正否知。本有二釋云事。次彼經梵本。留西天。一經所說。暗難計。但俱舍論引彼經。出六十數。瑜伽第十六卷引經四十四行伽陀。其中或空實我實法。或明在家出家煩惱。准此彼經所明。不限解脫義歟。若爾何依一分義立名耶。
末計不然
問。上座部末宗意。可云細意識間斷耶。兩方。若間斷者。末宗意。解染污意恒時文。細意識無間斷故。恒與諸惑俱生(云云)明知。彼師意。不間斷云事。若依之爾者。大師餘處。上座部末宗。粗細意識。必別時起(云云)既云不並生。豈非間斷耶。
答。彼師意。不云細意識問斷也。其旨如一邊難。但於餘卷本疏釋者。述彼師本計。粗細二識。許得並生者。受生命終位粗細意識並生云也。末計不然。必別時起者。末許意。受生命終位。唯細意識起。其後別時。粗意識生云也。不云粗細意識生已。細意識間斷。何為難耶。或細意識無間斷時。然粗意識生之時。細意識用。間斷故。云必別時起也。於體不間斷歟。
(已上二義菩提院御抄在之更有別義)
論第五卷同學鈔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