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三目

輸入者 彭忠琴

緣生分別
必杖第八
或前為後緣
即無前過
唯託心王
理乖唯識
此義雖勝
新所得法
三業
不動業
總報業感異果歟
法爾
現果
三熏習
表義顯不同
表義名言
因位後得智位種歟
分別我見資糧位起證文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三

緣生分別(解彼彼分別生第四句

疏云。前問之中。問緣及生。雖已明緣。而未解生。自下解云云
前問者。第七卷若有識都無何而種種分別之問也。答之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文。前三句答緣。此中開四緣。其四緣。又依十五依處。立為十因了。今段解第四句答生也。
初辨現有二(初辨種現。後辨現生現。)

辨種

論云。本識中種。容作三緣分別。除無間
疏云。分別之言。通攝心心所見若分。非唯體也(云云

現生

論云。現起分別展轉相望。容作三緣無因緣故(此文總也)
中有六。

第一子門(身相望)

論云。謂有情類。展轉。容作二緣。除無間
疏云。因緣有無前總門中已定除訖文。

第二子門(八識聚相望)

論云。自八識聚。展轉相望。增上緣。必無等無間所緣緣義。或無或有。
八於七有。七於八無。餘七非八所杖質故。第七於六五無。有。餘六於彼一切第六於五無。餘五於彼有。五識唯託第八相故。

三子門(八識聚。一一類前後相望)

論云。類前後第六容三。餘除所緣。取現境故。
又云。許五後見緣前相者。五七前後。亦三緣。前七於八。所緣容有。能熏成彼見種故(云云
疏云。

第四子門(一聚相應心心所法相望)

論云。同聚體。展轉相望。增上諸相應法。所杖質不相緣故。
疏云。
論云。或見分不相緣。依分說有相義。謂諸相分互為質起。如識中種為等相質。不爾無色境故。設許變色亦定緣種。勿見分不同質故。
疏云。

二師邪正

疏云。所緣相似名同。各各變故。何要同質。方名同也。又唯識之境。取心內境。若待外質。方生良恐理乖唯識。是故前師甚可翫矣(云云

第五子門(一具心心所法相望)

論云。同體分為見。二緣見分於彼但增上

第六子門

自證相望亦爾。
疏云。謂自證如相與見。能為二緣自證與見。但為一緣。如前說故。與第四亦但一緣
餘二展轉俱作二緣
疏云○二與見相分。但為增上
八識聚。展轉。皆有所緣。能偏緣故。
疏云。三通緣三‧三通緣四二釋可見。



現於親種。具作二緣。與非親種。但為增上種。望親種亦具二緣。於非親種。亦但增上

必杖第八

問。未轉依五識。可杖第六所變耶。兩方。若杖者。論中第六於五無。○五識唯託第八相故(云云表尤分明也。就中第六定通所變境。無見無對也。若眼識緣之。眼根同可照之。豈非有見。諸有見者。皆有對故。便成有見有對。若依之爾者。餘卷本疏。釋五識所緣緣。必杖第八或第六所變外質方起(云云)此釋杖第六所變見。
答。未轉依五識。緣果境之時。唯託第八所變。若定通所引緣非分境之時。或可杖第六所變也。今論文明果境。餘卷本疏諸定通所引五識本質也。但於定通果色可有見有對云難者。於定通境。有類。微細之色。五識不緣之。故名無見無對。故餘處樞要云。多五不緣。微細。名無見無對云云)若所作成就色為令他見。疏顯變故。五識緣之。如變金銀乳酪等相也。此亦名有有對無過。然而非如所引色有質礙故。亦名無見無對也。故樞要云。非如散無見無對云云
尋云。以何知今卷五識唯託第八相故之文。談本質云事。
答。燈會餘七非八所杖質故文云。據業力說。定通不遮(云云)准之第六於五無之文。談業力門多分所緣也。

或前為後緣

問。所緣論中。或前為後引彼功能故(云云大乘實義歟。疏云。彼隨因果異時云云)付之彼論文。或前識相為後緣。引木識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云云部不立本識。豈隨轉彼部耶。況今論引此文。云五七前後亦三緣。明第七識三緣之義。以知。非隨轉說云事。若爾或前為後緣者大乘實義前念分。望後念。為所緣緣也。何云隨轉因果異時義耶。
答。隨轉小乘有多不同。或全隨轉餘部。如大乘之是說三成覺佛也。或名隨他。體自。如對法六因也。或義勢雖隨他名義自。如今隨轉也。實雖因果。假隨部師異時因果前念分為後念之緣也。前後相望。非實因果展轉疏遠故。前念分熏自種。其種子後念類。後念類種。又生俱時現行分為五識生故也。實義因果。假明部。前念分。望後念為緣也。若宗者。前後相望非實因果故也(假染任愚推記之尚可案之。)

即無前過

問。本疏中。難一聚相應心心所義。說自證分既自緣。即無前過。但後失(云云)爾者前過後失。撲揚大師如何釋耶。
答。祕有兩釋。一云闕所緣。云前過。自緣妨云後失。二云心心所見分相望闕所緣云前過。分相望闕此義云後失也。問。付二釋共難。先初釋不可然。自證分緣見分緣者大乘之所許也。豈以自緣為妨耶。況本疏不列失。何忽闕所緣名前過。自緣為後失耶。付次釋前後。隨宜不定。何強以見相次。為前過後失耶。況受等心所。緣心分之時。心王見分。亦同緣之。分相緣之時。焉闕所緣之義耶。
答。演祕二釋。俱無其過。初釋意云。本疏上文云。若許緣者。不所緣過。不與一緣故。大乘見分。不許自緣。亦此妨(云云)是則見分還不緣自故。付闕所緣之失也。乘之說自證分既自緣。即無前過。但後失(云云)此轉救上。付別過也。轉救意云。大乘意既許自證分故。見分返緣自無過仍無闕所緣之失云也。付之許見分返緣自之時雖無闕所緣之前過。自緣之後過云也。故祕云。若言自見得緣者。二者自緣妨(云云)但許見分緣自。遮闕所緣過之時。自緣妨始出來故。云後失也。非疏列二過故指之名前過後失也。故祕云。今第二自緣之妨。故名後失非前。疏中列有二過。云後失也(云云)第二釋意云。疏上文云。見分分。不相緣故(云云)既見相為其次。故任彼前後。見分闕。所緣云前過。分相所緣云後失也。但依此釋者。受等心所緣心王見分時。心王見分。雖不緣自。心王自證分。既緣自見分。故見分相緣邊。無闕所緣之失故祕云即無前過也。此心所見分緣心見分。不緣心分。心王見分。即緣自相分。故無所緣之義。見相分相緣。分之邊闕所緣義。為言。故祕云。今許自證緣自見。無見相望闕同緣失。然心心所見。而不互緣。望彼分。所。不同緣過(云云
尋云。付初釋。疏云說自證分既自緣即無前過。自證緣見故。無闕同緣過云也。不云以見分還緣自故無前過也。
答。此難尤可爾。但若以自證分緣自。遮前過者。豈自證緣見為過耶。依之可訓而言。說自證分。既自緣(云云)意云。說自證分。許自緣之人。既得見分自緣。為言。祕云。若言自見得緣者者。釋疏既自緣一句也(已上古義也。置御義。并別義如別紙。)

唯託心王

問。護法正義者。第八相應五數心所心王所變。可為本質耶。兩方。若為本質者。正見論文。同聚展轉相望。增上云云)若託心王所變者。同聚相望。何無所緣緣耶。況以第八相應五數心所分。攝獨影境云事。樞要義燈解釋也。若託心王所變者。豈非帶質境耶。若依之爾者。前卷本疏云中五數唯託心王所變為質。瑜伽略纂。如實義者意。杖心王所變云云)況心所種子。若不杖心王所變者。何變種子境耶(如第七卷四緣義問答也。)

理乖唯識

問。因位同聚所相義。大師如何難之耶。疏云若待外質方生。良恐理乖唯識云云)付之以所變。互為本質之時。自親緣之。設必雖待外質。未乖唯識理。若此難者。正義意七轉識以第八所變本質。豈不乖唯識耶。
答。唯識宗習。雖起時必託內境。所杖外質。有無不定。若託質之時。似彼相。不對本質。獨分。而第二師必許本質。判一切心心所皆依質起故。似境為本。豈不違唯識之理耶。正義意。雖無其質。既變內境。以知。杖質之時。變心內分。不取心境云事。第二師云必待外質故。變心內境之旨難知。仍彼宗旨。似乖唯識云也。二師義勢。勝劣可知。

此義雖勝

問。付位一聚所相義。本疏中。作見分還緣自之釋。此義雖勝。然稍難知(云云)其難知言。撲揚大師何釋之耶。釋云。違本論所緣義。故云難知(云云)付之思位一聚相義。心所又以心王見分為質之時。心王見分。亦還緣自。既所同以心王見分本質。何違所緣義耶。況大師相似義釋。本論所緣文。何定本質義釋難知言耶。
答。疏主指三通緣四之釋。此義雖勝。然稍難知(云云)難知義師釋雖不同。祕師釋尤叶疏意。凡三通緣四者。後三分通緣四分也。其中見分返緣自之邊。本質一之義難有也。且受等心所。緣心見分之時。心所心王見分為質心王心所所變見分。為其本質。實見似見異故。本質一。若爾違瑜伽所緣義。故云難知也。心王緣彼所變似見。心所乃以能緣見。而為其質。如何得成所緣耶之解釋。此意也。然而依相似義。非無所緣相似義。故云此義雖勝也。故祕云。若以相似一。理雖可爾。然本論質名一故。後見自緣。相似名同。勝。本質不同。故曰難知(云云)但瑜伽所緣文。宗家雖作二釋。本質一釋。是本義也。仍三通緣四之釋。違彼說云也(雖有餘義。此義可存歟。)

新所得法

問。佛果見分緣後分。第四分見分之時。可分。若變者。後三分同體也。見分緣後分。自證分緣見分。非緣離體云法何變影像耶。況自證分。緣第三分自證分緣見分及第四分之時。直照體故。不分。例又是可爾耶。爰以今論下卷破後得智無相分云義云。又若此智不似境。離體法。應非所緣云云)明知。不離體法之時。不分云事。又佛地論中。如照體。無別相分(云云)若依之爾者。本疏中。新所得法故。分緣(云云)如何。
答。心法緣境。分之義。可有多重相對。一體離相對。若緣分。如正智如後分相緣等也。若緣離體之法必分。佛果一聚心心所互相緣。自相八識聚互緣之。乃至有性之互相緣等也。二本所得新所得相對。設緣體之中。新所得者。必分。如佛果見分緣後分。第四分見分也。三無相有相相對。其新所得中。若無相法。不分。正智如是也。四自分非分相對。於無相法。自分不變之。如正智如也。若非分境者。相而緣。後真如等也。後得智如。是非自分境。故雖無相法。分也(已上壺阪御義也。第九卷菩提院御抄。被書入之。)
問。付佛果四分相緣之義。且見分緣後分。後緣相分之時。變影像云云)有何故耶。進云。新所得法故(云云)付之論不變。全不可依新所得之義。彼無分別智契會真理之時。雖新所得。不分。第八識佛果。初變無漏種子。又不分耶(准前答。可會之。)

第二理難(疏云。自下第二釋諸有情續生死難(云云))

論云。雖有識。而無緣。有情生死相續。問。
頌曰。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異熟
疏云。句答相續所由。下句正答相續長行答中。四復次。

第一復次(三業解)

論云。諸業謂福。非福。不動○而。熏本識起自功能功能說為習氣。○相。見。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攝。彼所熏發。親能生彼。本識功能二取習氣。○俱謂二取種俱是疏親緣互相助義。○前異熟者。謂前前生異熟果。○謂後後生。○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後別能異熟果生死輪轉無窮。何假緣。方得相續云云

第二復次(三熏習解)

論云。復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三種。一名習氣。○我執習氣三有習氣。○此頌所言業習氣者。應知。即是有支習氣二取習氣應知。即是我執名言二種習氣云云

第三復次(依十二有支解)

論云。復次生死相續。由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所引生眾苦名苦。業苦種。皆名習氣。○頌三習氣當知。○業苦三攝二者。無明愛取是惑所攝。一分。是所攝。七有一分是苦所攝。○由業苦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續云云
疏云。惑苦種子二取種可知。故言隨應(云云

第四復次(二種生死解)

論云。復次生死相續因緣。不待緣。故有識。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故說為因。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說為緣。所以者何。生死有二。一分生死。○不思議變易生死。○頌中所言諸業習氣。即前所說二業種子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二取種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
復三復次。皆云俱等。餘義如前釋(云云

三業對法第七。第八。大論第九。五三等解((云云))

(疏云。福者勝義體及果。俱可愛樂。相殊勝故(云云))
疏云。對法說欲界繫善業名福。瑜伽論言。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善業名福。前是人天總業。後是五趣別業云云
又云。且福名應通三界滿業。以上善業勝能。不動欲界善業別得總名也(云云
非福業(非福者。不可愛樂。體及不可愛樂。相鄙劣故)
疏云。非福業者。瑜伽論云。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異熟。初是三惡趣總業。後是五趣別業云云
不動業不動者。不可改轉義。其業多少一境界。不移動故。)
疏云。不動者。謂感無色界異熟及順無色界受業。前是總業。後是別業對法論說。何故無色不動。答。定於自處受故。若爾如何熏禪資下故業。生五淨居故。此解非。又定地攝不動。以定能一境故文(引諸師解。立破具如燈。)

三業體文

論云。有漏善不善思業。業眷屬亦立業名。同招引滿異熟果故文。
疏云。然此三業語意。○此體性者。有漏善不善。二思為此業體。○即五蘊性。不善律儀實業眷屬故文。

不動業

問。要集意。釋定地攝故說名不動義意。生得善。定地所攝。故名不動云云)燈師如何破之耶。燈云。若許善非別所受。自性不動。何須定攝。若許別處受。何得名不動。若云以定不動定名不動。亦應定俱為俱慧。聞慧從定亦名修慧云云)付之對法論中。釋不動業得名。本有二義。初釋感果不移動故。名不動業第二說。用定地攝故。要集依後釋。述不動之義也。何以此義所不存異熟不轉。徵彼師耶。次聞慧從定亦名修慧能破亦不可爾。本疏釋不動業。又復移轉境。如生得善。亦從於定。總名不動云云)若如難他師者。本疏解釋。亦可招此難耶。
答。疏燈相違。上古未決。末學爭述師本意耶。但本疏意。雜集論中。定地攝故。說名不動者。修慧相應總別業。一境上。不移動餘境故。名不動業生得善。雖移轉餘境。定心後起出之心。為定加行。離惛沈等障。以助定心定力所資。微有一境之義。聞慧亦爾。依之瑜伽論中。感無色異熟。及感順無色界受。業名不動業云云)順無色業。豈非通生得善耶。故定心善雖別同定地所攝。共住所緣一境。相從名不動業。其此由。故疏云。其業多少。一境界。不移動故。又復移轉境。如生得善。變從於定。總名不動云云)然道證師。不知此義。故燈引要集云。後解但云定地攝故名不動業。若定若散。皆定地攝不可難言善非定應非不動云云)此義只以定地所攝。名不動業。非以一境不動也。善雖移轉。從定名不動也。破之意云。不動義。從定名不動者。聞慧修慧義。從定可名修慧。為言。本疏要集所述已別。何有相違耶。但能破中。以感果不轉二邊難之。尤有其由。要集依西明等。雜集二釋共存之故。若善非別處受。既有初義。不動義極。何第定地攝義下強致劬勞耶。為言。彼師並存解。故蒙此能破耳。
尋云。不移轉義。故云亦從於定總名不動歟。若爾何云又復移轉境如生得善耶。以知。雖移轉猶從定釋歟。
答。又復移轉境者。釋自性也。亦從於定者。為定加行一境之義。故名不動。為言。
故人云。疏生得別報業。從總報業。名不動業云也。要集不存引滿相從義。但云定地攝故名不動。故蒙聞慧例難也。
問。以何知疏主存總別從義云事。
答。疏引瑜伽論不動業者感無色異熟。及順無色業云文。前總報業。後別後云云)感順無色受者。即顯順總報業一處果之旨也。彼判別報業。豈非總別相從之意耶。以之見亦從於定者。從定總報業。為言。

總報業感異果歟

問。付欲界五趣業。且總報業。可有感異熟果之義耶。兩方。若感異果者。五趣各別。具定異因引業有移轉之義者。豈不闕定異因耶。是以見今義燈解釋。但據總報。定業界地趣異。立為定異云云五趣總報業。既立定異因。全不可有移轉之義。加之對法論中。五趣圓滿業。異趣感果云云)以知。總報業無移轉云事。若依之爾者。欲界散地業。異上界定相應業。設雖引業。何無感果移轉義耶。付中醯尼吒王。殺九億軍兵。依羅漢教。修懺悔。轉那落迦業。受龍畜報。豈非轉引業耶。加之那含聖者。資下天故業。生五淨居不動業異處報。況於欲界散業耶。

法爾

問。護法義意。可許有無法爾種耶。兩方。有法種者。業者。造作稱。蒙行支熏發之後。始得業名。何不由行熏發。無始自備招異熟果功能耶。況那含聖者。生五淨居之時。資下天故業。菩提薩埵變易生之時。依分段業因有法種者。何別無其業耶。依之習氣中。無法爾種(云云)若依之爾者。名言種既有法種子種何不然耶。依之上卷論文。明異熟習氣有漏善惡。熏令長(云云長者。如次新熏本有也。加之淄洲大師有處。於種有本有新熏(云云)爾者如何。
答。可有法種也。善惡種子。有二功能。一者現行功能。是名名言種子。二者助無記功能。名之種子無始以來。既備自果功能。具助無記果之力。豈非無始法爾功能耶。熏令長論文。足為其證。彼明名言種云生云長。如次新熏本有也。種中云長。豈限新熏種耶。況若不許法爾種子者。本有師。不立種子耶。彼師既存法爾種。護法何不爾耶。最勝疏釋。亦以明也。但法爾種子無始以來。雖備助無記果之功能。未蒙行熏發之位。其能未顯。必無明支勢力。新熏行支種子之時。增長法爾種子。今此本有新熏善惡業。引無記識等五支本新二種。令決定當來感果故。本種新種依造作之義。得種子之稱也。雖然無始以來。非無其能。故名之法爾種也。次於五淨居天難者。彼天雖有法種。凡位中無起無明造彼處行支。所以雖有法種。不蒙行熏發故。不生彼天五支現行也。仍資三天本有新熏名言。引彼天等流異熟二果也。次宗意。任瑜伽變易說。不云分段之外別有變易報。故資分段業因。即為變易業因也。師釋。不可用之。況餘師中。有許法爾種之義。取捨可隨學者意也(餘義如別記。)
最勝王經第三(滅業障品)云不因。令惡增長。於諸佛所。而起誹謗。非法非法說法如是罪(云云
同疏第三云。經不因至如是罪。贊曰。即所業。新熏不善令增。本有不善業等令長(云云
論二云。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無記。熏令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善惡。熏令長(云云
問。五淨居天有法種耶。者。資三天故業。生五淨居天云云)別種者。何用下天故業耶。況若彼天有別法爾業者。異生類何不生耶。如餘天處。若依之爾者。護法論主意。許諸法有法種子。於五淨居天。何無法種耶。加之若彼天無本有種子者。依何義有五天不同耶(准上卷可會之)

現果

問。付等流習氣現行義。且此所熏第八名言種熏世可現行耶。若生者異熟無記名言種。其性羸劣。豈不待行支資。輒現行耶。是以論云十因二果定不世(云云)撲揚望現果。世可不同(云云)況命根本識親種上立之。若現行者。命根無盡期。若依之爾者。論中等流增上。性同易感(云云)第八名言種。何必世生果耶。依之本論云一於現法中。能長養種子。本疏述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任五分誠說。准百本解釋。此世現果旨明也。
答。此所熏名言種子。勢力劣。雖獨不生現行先業所資名言種。生第八現行之時。彼有種子所具。亦現行也。是以釋前七於八所緣容有。能熏成彼見種故之文。疏主意。熏彼第八相見種。即現行云云人難之。雖云引因與果世故。撲揚會之。餘非業等。既此失(云云)明知。此所熏名言種子。雖未蒙業資。現也。云十因二果定不世。判望現果世可不同。談行支被熏發名言種也。彼必現果故。但此所熏種子。雖現果。彼種子上。不立命根也。所引種子上。命根也。故論第一卷云。然依親此識種子。由所引功能差別決定命根云云)(已上近來盛所用也。尤信歟。)
人云。熏世不生現行。大旨片。但等流增上性同易感者。大分名言。對種難招。等流云易感也。疏不云必世。何為難耶。餘非業等釋。人意。第八識緣自見相現行時。能熏現行。可非所緣引因與果世故(云云)撲揚破之。轉識熏第八名言種。不必與俱。若不與名言種者。此失也。付他師致此難許也。一於現法中者。舉熏名言種之世也。於後法中者。出名言種生果之世也。現法中熏名言種之時。亦熏種。故現法中能長養種子者。名言為本。兼說種。於後法中者。世生果為本。兼顯名言種非世之義也。論文影顯。不可為疑。
今云。此不然。現法中者。舉所熏處也。轉識賴耶因緣沙汰之時。可知其實義。但第八名言種子。必非世云事。必然也。如別記。

三熏習

一名習氣(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論云。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云云
我執習氣俱生我執分別我執
論云。隨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差別云云
三有習氣(一者有漏善。二諸不善。)
論云。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云云

表義名言

疏云。然因名故。隨其名。五蘊三性等。而熏成種。因名起種。名名言種文。

表義顯不同

又云。心心所熏種。緣。外。不外者。名顯境名。若外者。名表義名。以分二別。

顯境名言

疏云。即能了境心心所即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此見分等。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法。此心心所。能顯所了境如彼故。名之為名。體非名也(云云

我執熏習事

疏云。因我執故。分之中。亦熏五蘊種。即名言熏習。由熏我執種。令他別。故別立之也(云云

表義顯不同

問。付名言熏習。表義名言。顯境名言差別大師何釋之耶。疏云。不外者。名顯境名。若外者。名表義名。以分二別(云云)付之。眼等五識。偏緣五境。熏種。若以外。名表義者。以彼不可名顯境。又內心所緣內心所發也。尤可云內。是以疏下文無漏名熏種之時。內為緣。熏五蘊種子云云)何云表義名方外耶。
答。第六識等為先。熏五蘊三性一切法種子。名表義名言七轉識心心所境界熏。種名顯境名言也。二種名言。以之可為差別也。故論云。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云云)但於疏釋者。心心所體名內。對之以名名外。故云外也。心心所境界。熏種。不待能詮名言。故云不外也。不外者。不等云事也。非返顯內也。故祕云。由因他名自能熏修。以他對。立以外名。不約根塵以明外(云云)於疏下文者又祕會之。因內而發立以內名。不望他(云云
尋云。顯境名言。亦依境界外皆。如五識五境也。何云顯境名方偏不外耶。
答。今言外者。緣也。名言能詮法令有情此起執流轉生死此勝用。名言為先熏習名外熏習也。不名言。只緣境界。熏種子。其境界非殊勝。故不名緣也。故疏云。境非勝緣。境而心熏。但是顯境所攝。能詮之法。令因起緣。流轉生死。帶此勝用。為緣而熏故。立表義名言熏習等(云云
(此論義非指事。然而為顯名言熏習私記也。)

表義名言

問。西明意。第七識表義名言云云)燈師如何破之耶。燈云。依有漏說。義即可爾。表義名言得通無漏平等六引。豈不緣名(云云)付之且一邊論其義。釋家常習也。西明意。表義名言。唯第六識者。就有漏說也。何舉平等性智等為難耶。是以本疏中。釋表義名言。唯第六識云云)若如破西明者。疏主解釋。可招平等六引豈不緣名之難。疏釋若有漏者。西明何獨蒙此難耶。二師所說。是非可等耶。
答。西明表義名言五識第六所引故。表義名言云云)既廣論能所引義。盡理明其體。而不顧表義名言平等性智相應第七。故破義猶有餘也。本疏釋。本不欲盡理。且就有漏。唯云第六也。
尋云。以何知疏且依有漏云事。
答。

因位後得智位種歟

問。因位後得智。可熏佛果十八界種子耶。若熏者。佛果功德。非因位所知。何因位後得智。熏佛果種耶。況若許熏者。鏡成事二智。可本新合起。何本有生耶。若依之爾者。別抄中因後得智。熏佛果十八界種(云云
答。佛果功德。非因位所知見修無漏後得智。爭熏彼佛果十八界種耶。故餘處義燈云。以佛功德佛與佛。乃能知之。菩薩不知。緣何熏成。亦不可說名言熏習。非彼境故(云云)但別抄上文雖作熏本質種云釋。重問云。此後得智所熏種子生佛十八界否(云云)答。之作二釋。初釋云不生佛果十八界緣佛身時。但熏種子故(云云)若依此釋者。不熏本質佛果十八界種歟。第二釋意。緣受用身土等。為增上緣。熏佛果種。其所熏種。生佛現行云也。故抄云。以緣他質為增上緣。故說云云)今此二釋。俱乖道理。初釋緣他佛身。但熏分種云事。尤不審也。若是帶同熏種歟。將又唯熏分實種歟。後釋緣今佛身。為增上緣。熏當來佛果種云事。又無其謂。緣他不可熏當來種子故也。

分別我見資糧位起證文

問。本疏中。分別我執。唯資糧位起(云云)引何文證之耶。答。說內法異生不共無明故(云云)付之所引文者。返資糧不可起分別我執資糧內法異生故也。何引此文。證資糧位起分別我執之義耶。依之餘處引此文。證資糧邪見等不起之義如何。
答。料簡疏文。解釋不同也。若依太抄者。未至第七住之位。名外法也。退成外道等故。若至第七已去。名內法異生也。而緣起經內法異生不起不共無明。返知。外法異生。起不共也。其外法中取七住以前。故資糧位起分別我執證也。或今疏依資糧外法加行內法廢立內法異生不起不共無明說故。資糧外法位。起分別我執證也(此義翼意也。)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