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八卷聞書第三
輸入者 彭忠琴
第百六日(自十樂捨俱受不與受至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讀師云。十樂捨俱返返不妄明。下十一苦俱。十支之苦俱歟。然十樂捨俱苦俱何無釋耶。二重釋耶。
私云。此事不審也。案此事有仔細。只十支樂捨苦相應。十支多分樂捨俱義不顯。老死支為簡異。十支多分樂捨相應。死多分樂捨不俱也。為言。此多分釋也。十多分俱老死多分不俱。若十支苦俱樣釋。十支苦俱少分故。少分俱釋故。老死少分樂捨俱義。何不釋耶之疑。仍先多分云十樂捨俱。簡老死多分不俱也。下十地苦俱申。十支少分俱老死多分俱明也。付之既明十支少分苦俱。何不明老死少分樂捨俱耶云疑。可有子細事歟。
讀師云。除受支自性故。今明相應故。一議自性故不俱。他議相對。又二受故不相應。私云。六識客捨出事。第八主捨恒時故。無俱不俱之不同故。讀師云。此三受門故。樂苦攝憂喜也(云云)。可見疏。
一。十一少分。乃至。故不說之事。私云。上受俱門不除愛支。非相應故付受外。相攝門故除老死也。十一者。除老死也。壞苦依樂立之。老死多分樂不俱。如上受俱(上可審定。不可定量。此大論第十非受俱行云。)
一。壞苦事。讀師云。壞苦者。樂乖離位。其樂憂愁感苦也。非正苦受。光胤申云。古二義也。延公云。爾也。只樂其任壞苦云義。遂可壞義以。樂位云壞苦。又如御談。樂離位取也。樂其任取義。樂離位苦苦攝也。光胤申云。依樂立壞。此二義各料簡。意得。光胤申云。樂離位取義意。何老死位無壞苦耶。樂離位故。評定曰。樂離無間取故。老死位樂受故。無間乖離之義。光胤申云。雖非無間樂離義取。何不爾耶。讀師云。非無間總苦樂事申。一切可壞苦歟。不可然(云云)。私云。疏非受俱行支者受支事也。讀師云。十一少分之少分簡苦苦行苦也。
一。十二少分。乃至。有苦受故事。私云。苦苦者苦受故。如上十一苦俱加老死也。受俱門相應故除受。今三苦相應門故加受支也。
一。十二全一分。乃至。如壞苦說事。延公。請有漏皆引苦故者。行苦者有漏無湛忍性粗重具足云。苦故寬。一切有漏物皆行苦也。光胤申云。行苦出一說。諸有漏法皆行苦故者。如上延公申。此寬行苦。其體一切有漏法也。又狹捨受取樣。論依捨受說此也。壞苦依樂。苦苦依苦。行苦捨受也。讀師云。行苦其樣祕譬喻光胤申云。此喻依捨受立行苦時喻也。瑜伽六十七。行苦出二種。一有漏粗重行苦。二捨受取也。其捨受取廢立依捨受立行苦者。有漏粗重苦相捨受位分明顯現。依申出也。實捨受。其分位依捨受顯事也。樂位壞苦也。苦受位苦苦也。其樂苦位。有漏無堪忍苦。被奪樂苦不顯。捨受位顯也。癰熱病人加冷觸時生樂想。如壞苦。熱灰加時生苦想。如苦苦。若此二不觸時。只癰自性苦也。其位癰病自性苦顯也。如行苦實冷觸等加位。癰自性苦也。讀師云。寬有漏行苦立時。十二全分悉行苦也。狹依捨受說時。除老死十一少分也。私云。少分者壞苦苦苦簡也。依捨受立義顯樣捨位。實寬行苦義道可存。雖然廢立門捨受取故。如此云十一少分也。
實義如是事。私云。上行苦二說云實義也實體(初行苦也。諸有漏法。)相顯(後行苦。依捨受說。)
一。諸聖教中隨彼相增所說不定事。私云。今論廢立。實體。行苦。多分(壞苦苦苦)。相顯。行苦。多分(壞苦苦苦)。此二門也。緣起經十地等說隨相增說也。實不違。為言。可見疏一段文長也。
十一少分十二少分少分。疏實體多分。相顯多分多分。不可相當。疏多分云。對實體相顯論少分云。餘苦對云也。此事一旦存分。不可定量。
一。皆苦諦攝。乃至。煩惱性故事。讀師云。四諦門也。十二悉苦諦也。五支集諦也。非餘支(云云)。延云。樂諦對時苦諦可攝異熟性。
瑜伽第十云。生死五支苦諦。其餘集諦(云云)。與此文同云同唯識。唯識皆苦諦攝。上同也。不審。但遂同歟。
光胤申云。不爾。苦諦三苦門八苦門廣亙五蘊性故廣也。集諦有果義故取業煩惱也。疏二箇問答。大切也。可見之。
初問答。苦樂皆名苦。苦集皆可名集。答有漏皆苦故。苦集皆煩惱也。集有果義故有漏悉非名集。第二問答可見疏。
一。諸支相望。乃至。有因緣義事。讀師云。愛取因緣如當論義有望出生之因緣事。愛取因緣論義之時。難意得事。有支位生支位前後也。難有種現之因緣。若又自類相生歟。疏種現因果見。私云。疏云。識等五種轉名為有。所生現行名為生。故有因緣也(云云)。光胤申云。有不望老死事隔越故。今因緣門說鄰次不說隔越。
私云。延公云。有望出生之因緣自類相生歟種現因果歟。二義也(云云)。此事不審也。疏釋分明也。讀師云。種現因果被治定歟。但可見論義抄出。
一。若說識支。乃至。無因緣義事。評定曰。行望於識行支現行望識支種故。現行熏種子也(云云)。餘支相對無望無因緣事。可校合之。
一。而集論說。乃至。實是行種事。延公云。此事難心意會釋也。義燈中善業釋一釋。常又據不善不善業也。善業無明俱樣汎爾俱轉釋。善業種子無明俱轉事也。
一。瑜伽論說。乃至。唯業有說事。讀師云。依現愛取愛取因緣自類相生義潤色也(云云)。延公云。此現之相望云依現愛取云也。私云。有色無色相對事。可見疏。光胤申云。會釋可爾。私云。若無此論難解瑜伽此下疏釋也。瑜伽論諸支無因緣事。現愛取業有依說云事。無唯識論難了知云事歟。讀師云。淨恩房法印被申。若無此論難解瑜伽之說處何云事。祕之事也(云云)。此下在之(由悲願力故轉身命等文次下。)
一。無明望行。乃至。二俱外有事。此文付。無明望行支等無間緣事。演祕有義二箇問答二釋。評定助釋。大切也必可見之。私云。無明‧行‧愛‧取‧生‧老六支現行故。前支望後支有所緣緣等無間緣事。生老愛取易知。無明行聊不審。行支位無明行故歟。一私云。抑此下疏觸望愛無所緣緣云事不審也。追可記之。
一。此中且說。乃至。見緣起觀事。私云。鄰遊簡隔。或順次簡逆次也。
一。異此相望。乃至。如理應思事。私云。諸支相望增上定有隔越逆次鄰隔悉攝。何云此中且依等耶。增上緣外事歟。可尋之。可見疏。異此相望者。順次隔越逆次鄰隔相望事也。開疏可知之。
一。惑業苦三。乃至。是苦所攝事。四諦門苦諦惑業苦門苦寬狹事可知之。
一。惑業所招。乃至。為生厭故事。讀師云。生厭苦諦上生歟。惑業上生歟。苦諦上延公。惑業通。光胤申云。疏緣苦諦果上生厭物生惑業。為令不起惑業見。苦諦果上生厭也。依之不起惑業歟。此分治定了。
一。由惑業苦。乃至。生死相續事。私云。疏結惑業苦歸本頌文(云云)。本頌說分惑業苦門也。十二支。論□開歟。
一。復次生死相續。乃至。故唯有識事。私云。此二種生死明為標句見。疏總釋頌文(云云)。餘復次不待外緣故唯有識之詞。今段別如此釋。有子細耶事。可尋之。
一。因謂有漏。乃至。故說為因事。私云。有漏業如十二有支順現并。別助當業除之見。可見疏。無漏業者無分別之三智除。有分別後得智取三智中除根本後得見。
一。緣謂煩惱。乃至。故說為緣事。私云。煩惱緣取潤生不取發業見。疏云。煩惱障者謂一切潤生諸惑取發業者。雖現無違而今此意取潤生者(云云)。不以發業惑呈。古業之不審也。聞書可見之。所智障之例事。謂菩提有情實有執歟。取一切歟事。疏二釋。
一。一分段生死。乃至。故名分段事。私云。粗異熟果粗。疏出四故。易可見故。有定限故。易了知故。二乘世間共知有故(云云)。身命短長事。讀師云。無色界可有身。即非色四蘊可為身(云云)。延公云。無色身四蘊取短長之樣不審也。四蘊爭有短長耶。分段事疏釋有定齊限之文。可為一分一段等故名分段也(云云)。
一。二不思議。乃至。名不思議事。私云。殊勝出五故。轉淨妙故。轉三細故。轉光潔故。無定限故。非彼世間及非思心二乘境故(云云)。細事。疏云。唯是菩薩及其自身並佛境界故名為細。第八十說其諸天等尚不見故(云云)。
一。變易不出三界果事。疏云。此於三界非定何界。如前第七已有二解。故不言三界。不同分段死定屬此界業。此變易死不屬。無漏業故(云云)。讀師云。此疏文燈不善論意釋見。此文樣。第七卷思以變易思趣留身唯欲界云。或通色界二師。既有二師界繫不定故。不判界繫見。疏‧燈之相違。不善論意論義尤可沙汰事也(云云)。光胤申云。此疏釋御難。無漏業界繫故。屬業可判界繫趣故。不云三界見。第七卷二師事歟。已有二解者。若第七卷疏無漏業不繫由擇二解歟。可尋之。何。不屬無漏業故之釋分明也。非如御難。又燈不善論意由(云云)。
一。變易得名事。疏云。變是改義。易是轉義。改轉舊身命生死成今身命生死故名變易(云云)。
第百七日(自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至由此應知唯有內識)
讀師云。變易有三身。變易變化意成身也。意成身事。古意生身。此順他宗。意成身自宗潤色也。此名引證(云云)。
一。如契經說。乃至。生三種意成身事。評定曰。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別出事如何。光胤申云。此決定變易受人故。付決定出之也。餘位受不受不定也。評定曰。勝鬘意成身以三乘人為三種。楞伽經十地為三種。仍今此文勝鬘經引故決定受變易三乘人出也。讀師云。三人中聲聞云阿羅漢。獨覺不立此名前如何。獨覺必定阿羅漢。
私云。聲聞阿羅漢前三果變易受事。故簡之別云阿羅漢。獨覺阿羅漢。變易人故無濫仍只云獨覺歟。
一。亦名變化身乃至故不違理事。私云。此名大略變易得名同事歟云濫故。疏釋云。然初二名義用彰名。此即從喻(云云)。肝要。以譬喻立名。直義以顯不同歟。
一。若所知障。乃至。無餘涅槃事。私云。二乘定姓無漏業。所知障。如菩薩因緣備歟。不可有無餘之故云難也。此難定姓可受變易云難歟。將亦其。因緣備故。雖無煩惱生死不可絕云事歟。疏變易受故。只生死。無漏業用事。變易事也。自然可受變易者難也。
一。如說異生拘煩惱事。讀師云。釋此二句疏三解(云云)。私云。三解者。初解此二句。若所知障等第一問答詞意得也。第二解若所知障。今二句一文。難伏計文意得也。第三解若所知障今二句一文。一箇問難意得也。如何道諦實能感苦問二箇問連續舉。下二箇答。逆次答之。誰言實感等者。第二問答也。然所知障以來。第一句答也。讀師云。疏第一解此二問答文。心得事不心得光胤申云。此答。所知障無漏業具專求自利行被拘不趣大菩提入無餘事。諸凡夫無漏種子具。煩惱心被拘如馳流生死故。只所知障無漏業具足。意樂依為生死因緣也。云意歟。讀師云。設意樂專求自利。何意樂。其因緣具。意樂。何為生死之緣吾等物。出離意樂。煩惱緣沈倫生死也。爭以意樂押因緣耶。光胤申云。俱雖具因緣。此因緣生死緣人。因緣。生死厭此生死緣人。更不可為因緣。肝要依意樂不同為緣或不為緣也。其意樂不同。源種姓不同也。大菩薩性人。此以因緣生死感思。其性人。欣寂厭苦故。意樂不為生死之緣。不為緣故入無餘也。次吾等物。出離意樂。意樂。菩提心意樂。吾等者。晝夜生死沈。惑業緣生死感意樂也。讀師云。此答茍不意得(云云)。
私云。第二解若所知障今二句一文離伏計之伏計云。無漏業以正感生死正為生死因也(云云)。難此計也。難意云。若爾二乘定姓永可不入無餘。實生死緣所知障正感生死。無漏業具足故。此因緣故。實可感生死。異生煩惱有漏等具故。被拘彼沈生死涅槃。第三解若所知障今二句一文第一句心得樣。所知障助無漏業沈生死。二乘定姓其姓可不入無餘。異生煩惱有漏業具故如不得涅槃。二乘定姓所知障無漏業具故。為言。下然所知障等文答也。答意所知障如煩惱正無發業潤生之用。仍不障涅槃。如異生二乘定姓難。為言。
光胤申云。第二解意。然所知障等文答文云事如何。應不永入無餘涅槃之難正所知障發業潤生感不可意得。只所知障助緣。無漏業助因。受變易故。可不入無餘云難也。若爾今答寄發業潤生釋事。更問難不可散。讀師云。應不永入無餘涅槃之難。更可受變易故云意釋。只所知障正發業潤生。如異生煩惱可惑生死云難故。然所知障答能符合也。私云。肝要可見疏。疏趣讀師申。評定曰。初二解意。然所知障等文。何事此文耶。讀師云。尤如此可釋事也。非無要須(云云)。私云。上由所知障為緣助力非獨能感之文付。所知障助力樣。如煩惱為緣取置。為遮此濫今文生。尤有要須。光胤申云。疏第二解。今二句難伏計意得故。論文段四段可意得處。疏述初解云。若作此解有四問答。若作後二解但有三文(云云)。如第三解第二解三文(云云)。不審也。讀師無成敗之旨。私推云。有四問答之詞以見。問答付出三文歟。第二解問答。三問答也。今文難伏計非問答。文段四段。第三解段三段。問答四箇也。付段云三文歟。
一。何用資感生死苦為事。私云。生死苦劬勞助感何為疏引佛地論。可見之。又變易苦三苦中引苦見。可見疏。
一。謂不定性。乃至。無上菩提事。私云。已永斷伏事。斷二乘。伏菩薩見。菩薩助願受生別事也。其時故起煩惱也。今伏煩惱。付不現行云無容復受當分段身也。
一。定願前後事。疏云。或先願後方入定。或先入定後方發願二理無違(云云)。
一。疏即非擇者復更生義(云云)。祕釋此文二釋作。初釋非擇無更生。今分段身命延申。資現身同。助業令延之業故。非擇。仍非擇更生。疏文更字下無字。無更生云文也。為言。第二釋。非擇更生。分段業假令百年命根。百年命續。百年外分段非擇生也。今由定願百年外命續。則非擇更也(以上取意)。祕不同小乘疏下。熏禪時小乘意聖者實造業云釋。良公云。資現身因付。直果資。順因反果無用也。延公云。直望果助因順義。讀師云。順義行。直果助。無漏業實果招。分段實異熟因助異熟果延云無漏助感也。爭直助果耶。延公云。無漏助有漏業疑同事歟。讀師云。不爾。其總疑也。漏無漏能所治法故不可為助因云事。總事又別疑也。今其邊許。望因歟望果歟沙汰。望果時實感也。
一。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事。祕有問答。問意云。攝論留惑證菩提(云云)。今由悲願招生至菩提(云云)。此相違疑(云云)。是一。又生悲願能招之。煩惱無用也。八地已上菩薩何不斷之留耶。答意不斷煩惱二釋。初釋七地已前以之受分段。八地已上不障道故不斷(云云)。第二釋助所知令變易續故不斷之(云云)。第二釋二乘無學迴心無變易難義。煩惱故。仍惑習氣。為助緣(云云)。雖然遂取初釋。又付不障道故。應非染行云疑舉。第七煩惱為例答之。第七煩惱雖不障見修道染污也。
一。彼復何須所知障助事。私云。無漏業助感上釋畢。所知障助緣不釋之。故問之下三答。
一。既未圓證。乃至。猛利悲願事。讀師云。執心間雜位。物置。猛利欣求理也。已自在無讀師云。疏則無義云。八地以去不執菩提之由不用見。何八地以去。以前菩提有情執義無之耶。此有子細凡一度受變易畢。其故無漏定願雖不助之。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相續歟。左樣由。論見。資現身因令彼長時與果不絕數數如是定願資助。時時助續無定齊限變易也。一度助其後助。無定齊限之義。故今八地以去不執菩提由無用事。初得變易事。後後數數資助變易事也。其只願力助之也。則無初義此意也。光胤申云。七地以前。初得時不執菩提由用。受畢後後相續。此由用覺也。讀師云。七地以前。不限初得。後後相續變易用此由也。數數執起故。變易資助令長時也。光胤申云。若爾八地以去。後後相續變易。此由用。讀師云。八地以去。無漏相續故不起執。爭有此義耶。光胤申云。肝要不起執故歟。其由疏見。疏云。然八地以去復更願資則無初義。無漏相續不起執故(云云)。八地以上願力一門以助之執不起故。
私云。讀師被申樣不意得止了。肝要執不起由也。初得時。八地變易受時。執不可起。何煩寄後後相續之變易耶。後後相續變易。又遠七地以前執。云疑殘也。
一。八地受變易位事。第八地云。或第七地滿心云二義歟。第七地滿心。八地初得之變易可依執疑彌重。讀師云。後後相續變易數數資助事。燈註(云云)。私云。此下祕大切釋。明釋也。祕云。問。執彼菩提可是法執。執於有情何非我執。答。若執有情常一主宰可我非法。但執有體不捨自性故但法收(云云)。可暗誦釋也。
一。又所知障。乃至。有大助力事。光胤申云。為有漏依直為有漏依歟。又縛煩惱為依歟。縛煩惱者。為煩惱為依故。煩惱漏俱增益。一切成有漏也。仍付源所知云依也。此事古尋也。讀師云尤可沙汰事也。直依私云。體寬遍取之釋。直依見。此由變易有漏依所知住云助緣。此下疏由有此障諸俱行法不成無漏故(云云)。□□解文。所知障依成有漏歟申。此文成有漏煩惱力也。其有漏法不成無漏事所依之力也。為言。
一。頌中所言。乃至。義如前釋事。評定曰。漏無漏二業云諸業習氣。煩惱所知二障緣二取習氣配釋頌文。此復次有遂名言種子親因緣。頌不說事。返返不審也。前異熟既盡等之因緣略事難思(云云)。光胤申云。有寄顯勝增上緣云。殊勝增上緣舉。略微隱之因緣歟(云云)。讀師云。名言種子。所執著之法入頌說歟。俱執著故能執著也。所執著□雖不說之意含之歟。光胤申云。四箇復次。俱頌配釋。十二有支。初惑業苦配文。遂十二有支無配釋文。由惑業苦則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續(云云)。疏釋結惑業苦歸本頌文(云云)。分明十二有支。釋論惑業苦開也。非本頌所明歟。
一。或有前盡餘復生義事。疏或有定力非極長時增勝。但得二十劫等。為令更增亦有前盡後生之義(云云)。此文樣。定力之資助勢力分齊二十劫歟。變易得畢其變易之資助時。一段定力。二十劫也。二十劫已以後定願之勢力盡時。又以定力更增。如此資助加故。變易身有前盡復生之義。為言。此後釋也。初釋轉劣得勝云前盡後生歟。
一。雖亦由現。乃至。頌偏說之事。私云。頌不說現行所以也。現行間斷。種子恒有也。頌偏說種子也。此初說也。
一。或為顯示。乃至。故不說現事。光胤申云。本頌異熟因果總報之因果也。非別報因果。云盡異熟因果分明也。於真異熟因有種有現。今說種不說現。其故為顯不離本識也。此不離本識本識種不離也。諸法種子也。於種現種子一切種子識立。第八識故。不離本識之義。現行各各之體性故。不離本識之義。仍異熟因果。於種子說之也。疏則本識皆不離本識。初本識現行第八。後本識種子識也。延公云。不離本識之本識現行第八也(云云)。私云。心外之謬。違疏。
一。現異熟因不即與果事。此又一故也。現行異熟因無與果之義。不即與果之即言有子細。現行業雖造業即不感果。寬□畢。其種子自類相生至後生與果也。正果感種子也。為言。現行雖造業無感果之義。種果難感果不造業歟。異熟因後時之與果取故。今頌偏說種子。為言。
一。轉識間斷非異熟故事。私云。疏生起之問。六識中有異熟果。何不說乎。為言。意云。頌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可說別報異熟果云問也。此論文依此問生起。頌說真異熟因果故。偏第八說不說六識也。為言。良明房五師云。異熟因限總報。異熟果可說別報即頌後二句總別果說也(云云)。光胤申云。以外之僻事也。轉識間斷非異熟故違。不說別報果。間斷故無前盡復生生死相續之義。仍不說之歟。
一。淨法相續應知亦爾。私云。上說染法相續畢。以下說淨法相續也。
一。謂無始來。乃至。相續無窮事。私云。有漏無漏本有種也。通新種歟。導本有種見。若爾者疏新所熏發者。論數數熏發當歟。數數熏熏發說新種歟。又本有種增長兼說歟。
一。新染識種者有漏種子也。清淨種識者通無漏第八現行種子也見。清淨種識之種限第八能生種歟。通一切種子歟。可尋之。推量可通一切種子識歟。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疏能持種故(云云)。
一。始起者。非新熏種子。非新熏種子無漏第八現行始起事也。讀師云。本願力者。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也。佛命可依眾生盡不盡眾生不盡佛命不可盡。眾生盡可入涅槃歟(云云)。
私云。轉得始終已下論文事。疏導一往見相亂。為止彼濫後年致之。先種識二字通現種疏分明也。種自種識也。始親二字現行第八也。任持又爾也。一切功德已分第八所持一切種子也。狹非第八新種。道非第八已下此事記。
第百八日(自若唯有識何故世尊)
若唯有識。乃至。說有三性事。讀師云。此問返返日比不審。三性唯識眼目異名。三性說可違唯識云事不審也。前第七卷受異境非唯難開五法事理。五法唯識云事既領納。三性何唯識之外意得耶。三性五法事理外故。所詮上許唯識領納人。此難不可舉。推云。違理違經之疑。別一人連續非問也。只付論所明臨時別別人疑問歟。延公云。如御難返返不審事也。三能變唯識之分。此疑。第七卷引虛妄分別有等二行頌三性不離之道理。至極明了爾依何此問來耶。良明五師云。雖明三性識為本。仍此問來歟。延公申樣。三性所觀唯識。既境置。若爾可違唯識。為言。光胤申云。今談違疏。疏云。若離內識外法無者。但有一性不應說三性。既說三故非唯識(云云)。若爾寄所觀唯識料簡事違疏。唯識只可有依他一性。所執圓成。云難也。推之此付廢立疑。設雖聞五法事理唯識。其識為主說爾也。三性法相門。妄執圓成道理也。三重以諸法三開。識為主又境為伴不說故。付廢立見之。更唯識之旨不顯故此問來歟。是一。又略答應知三性亦不離識(云云)。誠三性門唯識門一向無差別。答。如何道諦實能感苦之問。誰言實感云。誰言三性非唯識可返。亦不離識云置。亦言誠三性唯識。其廢立雖異。亦不違唯識義。答。以此答思時。理。問歟。三性唯識歸一致事。至極之難。粗顯道理。
私云。但有一性不應說三之問。一向一性餘性云事歟。一性為主說。三性各別為主說云問歟。不爾只一向餘二性體。無風情。異境非唯難。此異境非唯難疑敢其上事也(一向愚推也)。次虛妄分別有等頌。誠三性法門。其捈教實意事也。外人領解其。
一。由彼彼遍計。乃至。非不見此彼事。延公云。三性唯識說依他為本歟。光胤申云。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之二句肝要顯不離門歟。依他可申。但此三性唯識一向依他唯識不可取置歟。延公云。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之二句。依他於彼云事。依他唯識見。讀師云。由彼彼遍計之初句能遍計體也(諸師極成無異義)。遍計種種物之體。二師論歟。此遍計所執等二句易知。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兩訓。至釋可知之。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說圓成也。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二性之一異門也。如無常等性出例。非不見此彼一句二性終見前後也。見字再可讀之。此見字再讀事。東院圓守對二條大閣三十頌談義之時。此見字再可讀之由有御談(云云)。光胤申云。疏云。(非不證見之下。)則一見言義通二性密合巧言(云云)。
一。周遍計度。乃至。說為彼彼事。私云。此難陀等釋也。疏云。周義釋遍。度義釋計(云云)。此釋彼師共同歟。不可及異義。付之四句分別可見歟。
一。遍計種種所遍計物事。讀師云。所遍計物遍計所執見。物者體釋(云云)。光胤申云。難陀所遍計同外抄論義也。當段疏無餘義。遍計所執見。但餘處有勘文所遍計依他見子細歟(云云)。讀師云。此師所遍計依他。不許能遍計所遍計遍計所執三重師歟。光胤申云。此師既許依他相分。不許所遍計不審。讀師云。定起遍計所執時。變依他相分緣也。依之所執起申。
私云。此師心實境虛師故。不許依他所遍計之由。古聞書。不意得事也。
延公云。古沙汰樣。難陀所遍計所執義本頌說所遍計(云云)。所遍計依他一義本頌不說之見(云云)。光胤申云。當段遍計種種物釋樣所執見故。所執之義。頌說之存歟。所執見故。所執之義。頌說之存歟。依他之義頌之文。所執說見故痛之。頌不說云歟。
評定曰。頌一向不說所遍計不審也。此難陀意。付許所遍行沙汰也。不許所遍計不存三重三義歟。此義勿論也。
私云。難陀所遍計同外抄論義也。第四卷要文。當段論疏所遍計所執見(第四卷要未定。此二師文爾也。三解俱得。還所遍計依他之證歟。)
此師攝論唯二依他文依立二分義。而彼論唯說依他性是所遍計(云云)。第一卷要文。又第八卷所遍計體無二師立破事。但第八卷論疏所執見事。所依隨能依云爾也。凡難陀所遍計非依他云義。護命傳也。依他之義明詮僧都之傳也。同外抄依他之義也。私云。第八卷論疏依他之義隨能依隱所依意。心實境虛故。依他甲斐境。隱之可意得歟。推量。讀師云。此遍計所執之此言。難陀之潤色也護法此可談歟。如何(云云)。
一。由彼彼遍計之遍計。遍計種種物之遍計差別也。疏云。上句遍計之言。出能計心等體。以遍計行相顯其法顯。第二句中遍計之言。即能遍計心之行相。前以行相出彼法體。後以行相明起計失(云云)。延公。遍計種種物之遍計。所遍計遍計也(云云)。以外不取入事也。
一。物言種種詞關能計心。或關所計所執二釋。可見之。
一。謂所妄執乃至自性差別事。讀師云。蘊處界之不同法可有之。我不可有蘊處界之不同(云云)。光胤申云。一一法於執法有體執法有用見。於我可有三科不同。執蘊處界差別我也。計蘊處界自性法也(云云)。讀師同心也。
一。此所妄執。乃至。所執自性事。私云。問。法中自性差別可知我二云何。答。但總為我名為自性。遍常差名為差別。即離蘊等皆悉准知。亦即因明我。為自性差別等也(云云)。
一。或初句顯能遍計識。乃至。不可得故事。私云。能遍計如初師。疏義與前同(云云)。所遍計境依他圓成之二性也。不同前師所取境。疏與前師異(云云)。已廣顯彼不可得故。第七卷說所執之非有故讓彼處也。
一。有義八識乃至。能取現故事。讀師云。於能遍計體二師諍論也。此下祕有義。可見之。延公云。皆似所取能取現故。安慧論師意。二取必所執習故。立此由歟。讀師云。其意歟(云云)。光胤申云。疏云。聖教中說二取名執(云云)。明知聖教為定量立此由也。教二取名執。而八識皆有二取現故。能遍計也證也。不爾今由更不可成。為言。
一。說阿羅耶。乃至。為所緣故事。讀師云。此證意第八識所緣種云遍計妄執種故。能緣第八定執相應可為能遍計體。所以者何。所緣境云妄執種故。能緣定可妄執。為言。故證意。以所緣推能緣也。光胤云。不爾。此證意以能生種推所生之現也。意云。第八識以有漏一切種子為所緣。而第八所緣種云遍計妄執之種。明知一切有漏種遍計妄執之種子云事。若此種子所生八識現行可遍計妄執之現行。不爾第八不緣種子疏。能生所生是執非執異(云云)。疏五十一說緣遍計種。故遍計通有漏一切心(云云)。能生心通一切之遍計種所生一切現行可能遍計證歟。讀師再琳舜房云。疏文左樣不見。以所緣推能緣趣也(云云)。光胤申云。其疏文者。若有漏心有不執者。有有漏種第八不緣。何故論說第八緣妄執(云云)。此文事歟。此文返光胤申潤色也。若有漏心非執之物。其能生種非遍計種故。第八不緣之種。而第八不緣有漏種。若爾者第八妄非妄之種並緣云。何只遍計之種緣云耶。讀師云。此文左樣可意得(云云)。
一。有義第六。乃至。曾無有執非能熏故事。讀師云。第二師立證有十之文。有十箇故字。自唯說意識能遍計故至曾無有執非能熏故也。初二文意及意識之論義也。第三計度分別能遍計故事。安慧五八無計度。但自性任運有相細分別。計歟。可見疏。第四執我法者必是惠故事。准彼本計之才學如常。疏云。前師云若計度惠粗五八無。細者亦有(云云)。前師第八惠事。二義歟。古代未定。但此文分明也。乍去此文轉救。一義可申歟。仰此轉救之上。疏正義能破出。若爾者何故惠數。非是遍行(云云)。此難可為至極歟。第五二執必與無明俱故事。此難付疏有轉救文。又明能破可見之。第六不說無明有善性故事。疏安慧轉救云。彼若言一切有漏皆名不善。說名為善。行相極故者(云云)。意云。安慧善者不善極故云善歟。第七癡無癡等不相應故事。安慧轉救云。無癡與癡非謂相應。癡相極微名無癡者(云云)。第八不見有執導空智故事。文意云。地前加行智法執心。爭引地上二空智。以水非引火。為言。第九執有達無不俱起故事。此難於加行一智難之意云。加行智隨順聖教非二空觀智也。此智又有執有法執也。為言。第十曾無有執非能熏故事。評定曰。此道理安慧不可共許歟。執心必不許能熏故(云云)。或人云。執心有勝用之義。此道理安慧不可有不許之。能熏四義可共許故。
私云。疏云。不爾便與比量相違(云云)。安慧不許此道理。豈以比量可成立見。仰安慧意見相二分。許能熏法歟。古說熏種子許見。見相二分種子所生而熏種子歟。若爾者不熏種子轉識賴耶因緣。總不可存歟。此等節節可見安慧抄。
一。延公云。安慧意見分許緣用歟否古尋也。讀師云。爾也。古尋也。長春房云。二義。大旨評趣通途見。
一。有漏心等。乃至古非誠證事。私云。會違有三。一會楞伽。二會中邊。三會五十一。初違易知。第二雖似所取。乃至。應非智等文事。第二會違段也。於中會違(自雖似至計攝)。述難(自勿無至智等)。二說。於述難段。始述難(自勿無至執故。)次難轉救(自經說至智等)。分難轉救。初難無相分(自經說至如鏡等故。)次難無見分(若無緣用應非智等之文也。)雖似所取等文付。古聞書。可見之。
一。安慧意許依他見相二分歟事。古二義歟。於許佛果位許之歟。(末疏有釋歟。餘七識成佛之論義。)又凡夫二乘十地等許之歟事。可沙汰之事也。可見安慧抄。聊有子細歟。讀師云。安慧宗義尤微細難知也。長恩房僧都講師同守僧正客於社頭微細隨眠之講問聞及。其時長恩房被申。安慧宗義自在立人(云云)。其講問之樣。如法沙汰也(云云)。
一。雖說藏識。乃至。故非誠說事。私云。非遍計程第八緣也。不說唯故非證。為言。以此會釋推。以能生推所生證。如此會。以所緣推能緣證。此會釋更不可立。緣遍計種事。能遍計之義可成故。非遍計種緣事。更更安慧證。延公云。仰安慧立八識能遍計義事。總無相見於論之歟存置也。光胤申云。餘義於總無先論之也。皆似所取能取現故立道理。勿無漏心亦有執故如來後得應有執故難。雖似所取。乃至。能遍計攝違趣。不可及子細事歟。讀師無子細事也。勿論也(云云)。延公之申狀心外也。未審有也(八識前相見之所執現故。能遍計心通八識存也。此大綱也。延公申事存外也。)
一。能遍計體何物耶。讀師云。自證分也。自證分執相應能遍計體也。
私云。安慧所遍計體事大事也。至下可記之。
一。識品雖二。乃至。故言彼彼事。可見疏一段。
一。此所遍計。乃至。所緣之境事。私云。所遍計體任攝論之說依他(云云)。讀師云。此依正義明所遍計也(云云)。延公云。安慧意於所遍計有親疏二緣。疏所緣緣依他也。親所緣緣所執歟(云云)。
一。圓成實性。乃至。亦所遍計事。私云。真非妄執所緣境故者。嫌親所緣緣也。依展轉說亦所遍計者。許疏所緣緣也。可見疏設。雖緣真如必變有為相分也。
一。遍計所執。乃至。故非所遍計事。私云。抑於能遍計遍計所執及二師諍。於所遍計不及異義依他非所執治定事。返返不審也。讀師依正義意明之(云云)。其難思能遍計遍計所執既及諍。所遍計何偏依正義明之耶。異同難思。私推云。難陀所遍計護命明‧明詮之諍也。依明詮意依他也。依護命意不云依他(云云)。所執也不云。明知依他歟諍也。所執歟依他歟論。若爾非依他云義。總不許所遍計義歟。不立能遍計所遍計遍計所執之三重師也。為言。故難陀所遍計依他。與正義同也。不可及子細。不許所遍計義。自元不立遍計故。此別師歟。於立所遍計。別師表。次慧安意。下雖各體一而似二生文釋義燈一段見。彼計親所緣緣非必有體(云云)。親所緣緣總無之二分存歟。次疏所緣緣事。同下文。親所緣緣彼師無體法存。應如兔角非所緣緣(云云)。正義能破法師更不可為痛問。答義三釋作。第三釋正釋也。(此釋為勝斷。)彼釋云。一云。護法據攝大乘有能遍所遍計俱依他起。此所遍計即疏所緣緣安慧共許等(云云)。疏所緣緣。安慧依他也見。云安慧共許故。若爾者親所緣緣邊異正義故。雖可為別師。疏所緣緣之邊正義同故。所遍計體並見之一分同。不表別師歟。一向當座之間推也。可見未文等。
一。安慧學義節節可存置事。一種子自證分緣非見分所緣故非相分事。一相見種子所生事。一安慧相見事。一相見種子所生事。一安慧相見熏種子事。祕云(論文應二分之下。疏不爾此文釋。)安慧熏種不要有體等(云云)。可見前後一。自證分自緣現量也。緣種非量事。祕云(若依所生下疏文釋。)自緣現量。緣種非量(云云)一。佛果真俗二智所緣事。燈云。緣自證分名俗。緣如名真真(云云)。一因位無漏親不緣如不緣空不緣自證分。并現比非量不同事。燈云。據無明漸微名為無漏。乃至。現比非量准思可知(云云)。疏准二十釋下祕(二十唯識論他心智漏無漏引可見之。)
私云。雖各體一而似二生論文釋義燈一段委細也。安慧宗義節節釋之。尤大切也。可見之。安慧意攝論二分依他之文會。西明三釋作。燈云。此之三釋。初由自證與見相種為依。而假說自證為見相。第二由見分依依他現。說此見相假名依他。第三舉見相二顯其所依名為依二(云云)。癡無癡等不相應故事。義燈云。明闇一相善惡一心。是洴沙國外道師偈(云云)。
一。猶如幻事論文牒釋下燈。問如依鏡緣還見自質者。如月中像誰之質耶。解云。以月為緣還見本質。彼是大海大山魚質。若爾者豈見障癡色耶。解云。許亦無失。如隔琉瑙見外色故。又非障外因彼月輪不受眼光下見山海。如因鏡面自見背故(云云)。此事故東院修得天眼論義。祕一段料簡之時。御物語事也。只今見當畢。憶往事誠連綿。
一。遍計所執。乃至。緣所生故事。釋遍計所執。二師論。第一師安慧相見二分所執(云云)。第二師護法。二分依他非所執(云云)。今此文安慧意立。自證分相見二分。相見所執。自證分依他定置文也。
一。有義一切。乃至。遍計所執事。私云。正義四段中。第一標宗段也。
一。諸聖教說。乃至。依他起故事。攝論第四卷文也。讀師云。正文唯識(唯量此也。)二(唯二是也。)種種(云云)。今論唯量唯二(云云)。肝要唯二見道相二分也。此依他說也。
一。又相等四法。乃至。依他起攝故事。讀師云。相等四法故名等五法中相名分別正智前四也。除如。十一識攝論十一識疏列之(云云)。私云。疏云。此中既言身識所受識‧處識‧言說識‧善惡生死合五識名依他起故。相分亦依他也(云云)。意可知之。付之何世教二識不取耶演祕問答也。
一。不爾無漏。乃至。有漏亦爾事。下破斥五箇難。第一難也。此無漏後得智者。通因果無漏歟。疏云。佛等無漏故。二分應名遍計所執付。若無漏二分所執許。無漏聖智緣依他相分等可不生。為言。次緣彼智品應非道諦者。若緣所執無正智無漏生。能緣智可非道諦。為言。安慧無漏道諦存故。致此難也。所緣境既所執妄境也。能緣爭攝非妄之道諦耶。次第推徵三重難破也。應非道諦至極。付之正義意。佛菩薩等之前凡夫所計所執通知事。其妄知故不違道理。此迷故義難歟。不許應知有漏亦爾返本難結也。
一。又若二分。乃至。體非有故事。私云。如上註可見義燈一段。彼師親所緣緣必有體不心得。燈三釋入可意得。第三正釋。陳那教重破之。故極成之道理。護法自義。非破他(云云)。
一。又應二分。乃至。應無二分事。第三難也。此難安慧不可為痛。自元無法。同有分許熏種故。不熏成種難不可為痛。又二分種子所生習師故。識等生應無二分不可痛。故祕云護法今以自義通他(云云)。以道理可責成歟。
一。又諸習氣。乃至。能作因緣事。第四難也。此難又相分攝云事。安慧更不申事也。祕云。以護法義而縱他也(云云)。縱他者以自義相分他令縱難之也。為言。相分攝事。此又以教理可責成歟。
一。若緣所生。乃至。無異因故事。第五難也。讀師云。無異因故之一句難由(云云)。私云。疏立量。可見之。安慧能生種生實生虛二箇種(云云)。正義前空花等之相分常同意種可為例。此等之子細難盡。
量云。因緣所生二分應依他。因緣種子生故。如自證分。
一。安慧自證分自緣歟事。疏如何緣自證等文并祕釋可見之。又同下疏云若更立分者。即初自證不自內緣。亦見分攝文事。可沙汰之。
天文肆年丁未八月二十八日漸筆功畢同九月八日對長基得業一交了。
論第八卷聞書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