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九卷聞書第二
輸入者 彭忠琴
第百十七日(自諸後得智有二分耶至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一。有義俱無離二取故事。
私云。此師安惠師云事大師之談歟。含餘師歟事如論義。
一。有義此智見有相無。乃至。說離二取事。光胤申云。說此智品有分別故之由以見之。無分別根本智不可有見分存故。此師根本智三師中當相見俱無第一師也。彼第一師今第二師同人歟。聖智皆能親照境故。由以理證也。自由道理歟。
一。有義四智二分俱有。乃至。二分俱有事。
私云。一段長之三個文證三個道理(四個道理可申歟。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別開四個也。)於三個文證。初七十三卷文成自義文證也。次二個文破他也。成自義七十三文思惟二字證見分。□二句相分背本疏歟。於破他第二文破第一師。第三文破第二師也。於三個道理初五蘊相例易知。第二離自體法應非所緣之難。深真如餘離自體法可非所緣。不變相分故。真如自體故不反相緣也。若不痛之不變相名所緣緣。緣色時緣聲等可名云難意也。緣色等時應緣聲等轉救上難歟。
一。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修難事。光胤申云。上離自體法應非所緣付有體境不變相可非所緣難。今此難緣龜毛等無法時。不變相可非所緣緣云難也。讀師許可畢。
一。無緣用故事。光胤申云。體用必依緣用所緣用歟能緣用歟。二義歟。此文必定所緣用歟。評定許可事古沙汰也。
一。六現觀事。疏釋現觀得名。現謂現前。明了現前觀此現境故名現觀(云云)
私云現觀者惠事也。
一。現觀體也事。疏云。思所成惠。即因於思所成之惠為體。乃至。彼云。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此下現觀並作是說(云云)如文思現觀之體有二說歟聞。可尋之。下現觀可准之見。
一。信現觀事。評定曰。信現觀戒現觀。自性體是惠非信戒。信戒助現觀故非正體。論此助現觀之文。疏現觀者是惠之釋分明也。光胤申云。信戒二現觀體信戒歟。信戒取現觀體助觀觀惠故立現觀。為言。成此意云。此助現觀云現觀者是惠也。助惠故。助惠故信戒。立現觀也(云云)及相論之處。讀師云。下彼第二第三雖此俱起而非自性之文分明也。何信戒為其體也。延公樣承伏畢。
一。思現觀思惠故。散心限有漏也。信現觀事疏云。信亦上品通漏無漏(云云)通漏無漏也。
一。加行道中觀察諸法。乃至。故非現觀事。評定曰。此加行道中資糧位也。無餘義(云云)抑暖等加行位不立現觀同學抄論義也。延公云。加行位暖等不能廣分別法云事不審也。加行位作三性觀。何物漏三性耶(云云)讀師云。三性雖攝諸法。種種諸法觀云廣分別也(云云)
一。暖等不能廣分別法疏有二意。但觀所取無等。乃至。多分有分齊觀初意也。又三乘通說。乃至。不及於思第二意也。第二釋通三乘說時。二乘加行唯作四諦別相不名廣分別也。
一。戒現觀事。
私云。道理共戒故限無漏也。
一。現觀智諦現觀事。一切非安立根本後得取也。讀師云。現觀詞初終置事終可爾。初置此□不意得(云云)評定曰。此事更不意得(云云)光胤申云。思信戒三現觀。皆以最初出現觀之自性體。第四第五偏智為自性故。最初顯其自性云現觀也。惠智諦現觀云程事歟。評定曰。此事不意得(云云)讀師云。不意得(云云)此事被申樣偏執歟。無劬勞事也。不足言不足言。
私云。第五邊現觀體。一切安立智也。此云世出世智取有漏也。付之第四智諦現觀何不取有漏非安立耶云疑。此事論義。巷也。論文分明。論義樣。道理必然也。又後得智言廣亙有漏事。又疏隨在何位緣非安立文。一方可出之何位之詞不及地前故不可嫌有漏非安立可難歟。
私云。究竟現觀之究竟言表何物耶。疏究竟位十智取云表位也。不云現觀。十智亙惠非惠歟。可校合之。仍不云現觀只表位云究竟也。此現觀漏無漏事論義也。疏然皆無漏(云云)分明也。
一。此真見道。乃至。故不相攝事。評定曰。第四現觀少分者。簡後得修道位(云云)云少分也。評定曰。攝彼第四第五少分者。第四少分者。簡根本智也。第五少分簡修道也。
私云。第四少分簡根本智可爾。何不簡修道耶。見疏相見道簡。第四分亦攝真故(云云)不舉修道。第五少分處亦通修故云舉修道。道左樣付。返返不審也。真見道簡第四少分亦通修道等云。尤可舉修道歟。可尋之。
一。彼第二三。乃至。故不相攝事。不取信戒事如上注。
一。十百門事。一證百三摩地。二見百如來。三動百世界。四化小百類。五成熟百種有情。六百劫住。七見百劫前後際事。八智見入百法明門。九化作百身。十現百菩薩眷屬(云云)
私云。百法明門申。十百門之一種也見常十百門法明門則十百門意得事歟。惡也。百法明門其十隨一也。抑初地百表相由事可尋之。
一。次修習位其相云何事。讀師云。此下疏樣。見道取入見全見。光胤申云。上略釋段見修二位舉。下疏一同也(云云)
一。菩薩從前。乃至。無分別故智事。
私云。此修習位其相云何之下。疏至無學位便證轉依(云云)今文下後明。此修位於究竟位便證轉依(云云)佛果轉依云事分明也。
一。復數修習無分別智事。疏云。然非唯智是修習位體。今從所緣能斷道說略不說餘(云云)
私云。修道體智體外取餘法。今從所證理斷惑道表說智略餘法也。
一。此智遠離。乃至。及不思議事。延公云。此二取所執二取見。光胤申云。疏離計所執實所能取(云云)其旨分明也。上見道不取種種戲論相故。聊有子細。替其此二取無餘義。所執二取也。
一。無得不思議事。論二意。初意離所取云無得。離能執云不思議。第二意離戲論云無得。妙用難。測云。不思議(云云)
一。第二解意戲論體二釋。初釋有分別無分別對也。後得智尚有分別故戲論智也。第二釋漏無漏對也。有漏分別為戲論故。後得智無得不思議物也。為言。此二解中。初釋論意也見。疏云。今此文中。但約前解。論自顯故。
一。是出世間。乃至。無分別智事。
私云。是出世間智第二句釋文也。限根本智不通後得。明知。無得不思議。限根本智故。疏二釋初釋正也。
一。數修此故。乃至。故說為彼事。延公云。二障種子名粗重勿論也。其外煩惱習氣粗重攝之歟。讀師云。悉可攝之也。
私云。疏云。所知障種。乃至。亦地地斷(云云)意云。所知障種同習氣。地地別斷煩惱障種子金剛心斷。若煩惱習氣地地斷。總合云捨二粗重故也。為言。抑捨二粗重故攝分別二障歟。先師堯尋新物論義也。
一。違細輕故事。疏云。違細名粗違輕名重(云云)延公云。違輕者違經安事歟。抑違細者細何物耶。讀師云。無分明答。
私云。惑果粗動性也。離粗動性物細無動轉云細歟。違粗歟。
一。捨二粗重故捨斷義故。云令彼永滅歟。
一。依謂所依。乃至。為所依故事。
私云。轉依法門一論難義。先代未決也。第九第十之相違意得樣事可有口傳歟。二之節節事。一今第九卷二師諍依言歟。諍轉依二言歟。二依體後師顯也。初師廣取染淨依他歟。限第八識歟。(道菩提云云淨依事歟。)三初復次意捨得體遍計圓成歟。取涅槃菩提歟。四第九第十轉依相對。有寬狹耶。五轉依之得名這依歟。依主。轉即依歟持業轉與依歟。六二復次以何為正耶。七抑得轉依者得轉歟得依歟。猶可有子細示大綱(以上七條大事。)答。第一尋事。諍依言二師云事顯也。但轉言隨依二師樣替□強可云轉言諍歟。雖然二師分事依言也。第二尋事古二義歟。但大旨第九卷廣總取依他不限第八存歟。二義無子細歟。第八分明見事論。只依他(云云)論斷本識中釋捨得之由來歟。非轉依二言事歟。但第二師迷悟依意得對。尤初解持種依意得事也。第三尋事。感二義也。先顯取遍計圓成見。但取涅槃菩提云義。下由轉煩惱得大涅槃以下捨得二種釋意得歟。不取云義由轉煩惱以下。非轉依轉言事。可意得歟。隨二義下證得如斯。二轉依果上遍計圓成指云。下菩提涅槃取云料簡。第四尋事。第十卷廣明轉依方學轉依之具足(云云)以此韻覺可意得兩卷歟。依體事。第九卷廣。第十卷狹歟。下卷疏明所轉依。前說依他總明轉依。今故唯第八(云云上衣體不限第八云義證文歟)轉言寬狹。第十卷出所棄捨。當卷不見。第十廣分歟。頌轉依。下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云云)第十卷如此。第九卷初師證得如斯二轉依果(云云)二轉依果上捨得申二義隨可治定歟。可權之。第九卷第二師。頌意但顯轉唯識性。頌轉依所證得限涅槃不通菩提見。第五尋事。無性論師轉依名持業存。疏云。無性云。二所依止轉依亦持業釋(云云)(其意可尋之。無性云二所依止之下二祕釋。可見之。)今論意轉依之言大綱依主釋也。轉染淨法。依依他也。設雖第二師。能依所依理邊依主存歟。撲揚兩釋由來事也。如論義。轉與依名六種釋何耶。相違釋歟。可尋之。第六尋事。第二師不正義歟。其故雖於此位亦得菩提。乃至。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云。偏頌文說法身限涅槃存。意云。於同涅槃二乘滿位涅槃云解脫身(二乘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云法身(在大牟尼牟尼佛也。名法身故寂默義也。)此二箇條背下論判。而今但取二所轉得見。此師背此文。是一。又云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法身。菩提涅槃互見。此師背此文。第七尋事。又肝沙汰也。通途論文等面。得轉體見。但轉之依依主釋樣得轉依者肝要得依體見。其故依主釋樣呼一法名也。雖呼一法從他勝法呼之。自他二法名雖舉之。所呼取目此一法。如云眼識雖舉眼根眼識二法。此名遂目眼識一法異相違釋。通途依主倒墮依主此樣同也。若爾轉依者成得依體歟。元轉依者目依一法故。先年社頭講問有義轉依時。或仁云。得轉依者。得依之體也。譬取申。一珠磨時。遂所磨得珠。珠外有何所得耶。轉依亦如此。此談符合先師上綱御口傳。珠之體依體也。良工能轉道也。珠上穢垢依附如瓦礫珠過失也。二障粗重也。珠中光明照用。珠德也。菩提涅槃二果也。所詮依體(第八或依他)得時。依上垢穢依中德用捨得。遂所得依體也。珠外如無所得。依外有何所得耶。此若得依體云一義意歟。則先師口傳。臆念戀慕愁淚今更萌也。
讀師云。得轉依者。得轉歟得依歟事。本疏二釋也。學者二義依二釋之由承及(云云)
私云。依謂所依等。第一師釋下疏兩解。
言轉依者。轉謂轉捨轉得。依謂所依。即轉之依名為轉依。依士釋者初釋也。此釋轉得意歟。轉捨轉得之物。所依之外置談歟。又解。此文依他事上邪理執著正理離倒。轉捨轉得事為理依故。名轉依也者第二解也。此釋得依意歟。意云。依他事上邪理執著過失。正理離倒捨得。即依他事成清淨也。其依他事為依。其上邪理正理為捨得。捨得畢。得依他故云轉依。為言。捨得物柄所依外不置之。依上邪理為捨理也事為理。依故名轉依者此意也。可問明師。評定曰。依謂所依之道菩提不審也(云云)
私云。疏云。今言依他起名轉依者。流轉還滅依也(云云)若還滅依云菩提歟。第八道順流轉還滅依也歟。流轉還滅依者第八識也。但總取依他義第八俱取之歟可尋之。
一。及能轉證依如涅槃事。疏云。又假涅槃依真而立能所依異(云云)抑此假涅槃者。非假擇滅歟。下道理此理真如離雜染性。乃至。假說新淨(云云)真如雜染邊。對本性始淨分說云假歟。
一。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事。疏云。如彼顯說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故。乃至。非彼菩薩是唯識性在大牟尼名法身故(云云)彼師得頌意樣也。其第一師菩提亦名轉依者。如彼頌中自當解釋(云云)此第一師得頌意樣也。彼頌中可釋者。而今但取二所轉得之文。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之文事歟。
一旦難盡。至第十卷可記之。
第百十八日(自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至一一皆應四句分別)
一。云何證得二種轉依事。此問上四句頌第四句問也。為廣釋也。云何證得能證得用當頌證得歟。二種轉依所證得果當頌轉依二字歟。凡於四句頌獨於第四句廣釋事。第四句廣釋。前三句能斷智所斷惑能證四種內。自體被廣釋故。以此委曲略前三廣第四也。
一。謂十地中乃至。由斯證得事。
私云。十重障重第一卷重同意見。疏云。此言重者。如第一卷初解(云云)讀師云。十地者無別體。只修斷證三因總立十地歟。此開一因事不審也(云云)
私云。疏云此無別體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時名十地也。總釋別位(云云)
讀師被申此事歟。評定曰。下十地出體門有為無為功德為自性(云云)又釋地名下今得生長云。遂能生長之體詮取真如正智歟。
私云。無性攝論偏取智。今論通理智見。若爾總無十地體不可云(云云)
延公云。此四種因位修得斷證次第。有次第之由歟否。讀師云。可有其由。疏云。既知分位。乃至。十種真如(云云)意云。分位必可有其行。仍次十地說十勝行。行可有所因。仍次行說斷。斷可有所證仍次斷說證(云云)
私云。疏見十勝行明。廣頌第四句轉依(云云)取意。此轉依廣文。便證得轉依因位轉依意得證文也。十真如悉因位故。疏二種轉依由斯證得。明所得果。即廣前頌第四句文(云云)此文又佛果轉依義證歟。
一。一極喜地。乃至。生大喜故事。
私云。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三由生極喜也。初聖性得由。後菩薩非初得聖性故不生大喜簡(云云)此可爾。二乘簡分見。其故二乘此三勝故。初得果時不生大喜簡(云云)證二空益自他二由可爾。初獲聖性二乘何無之耶不審也。但推之大乘聖性二空無漏立之。小乘聖性唯生空種立之故。劣以簡之歟。三勝(云云)勝義二乘歟故劣以簡之歟。彼二由具能二字置顯勝義也。證一空劣。益自他分二乘有此義故。
一。此下疏菩提不名預流等四果事釋之不名預流。預流表厭苦欣寂故。取意可見文。不名一來。有無量生故。不名不還。還生欲界故也。可名阿羅漢。前第三卷并。此卷末沙汰(云云)四相發心十大願十淨修住法事。可見演祕。
一。二離垢地。乃至。煩惱垢故事。
私云。初地粗犯戒垢離之。微細誤犯垢尚殘故。第二地全離之。為言。次尸羅事疏有二釋。初釋別解脫‧定‧道三戒也。第二釋限別解脫戒。離三時非故。定道不離加行後起非故。一初果聖者性戒具歟否事。付之初二果聖者帶妻奴子事并初地菩薩性戒具否事可見疏。
一。三發光地。乃至。妙惠光故事。
私云。依闇鈍障三惠有所忘失。至此地斷此障故。勝定大法總持成就於三惠無忘失(云云)大法總持者。法義咒忍中法義總持歟亙餘歟。可沙汰之。打任法義二種總持歟可尋之。一付之靜慮波羅蜜第五地修也。於第三地得勝定云事疏問也。答之(十度十地修度門下問答。)如下當知。文十一障中自當解釋。十於十地雖實皆修之。下疏云。問。若第五地修定度者。何故三地名為發光。定障三地除成就。事至五地(云云)(十重障闇鈍障處法義二種。今總持必定法義二種也。)
讀師云。無著菩薩住極喜地證發光定(云云)所地菩薩。所證定發光定。非第三地定歟。發光之名言不審也。
一。四焰惠地。乃至。惠焰增故事。
私云。菩提分法非皆惠惠焰故云爾(云云)抑此地別斷煩惱事說。上首身見斷故云爾歟。地地總可有此德處。別如此釋可有子細。
一五極難勝地。乃至。極難勝故事。
私云。真俗合觀論義沙汰滿足。上別紙疏合令相應智合歟境合歟二釋。又前第二議中已有妨難事可沙汰之(演祕釋)
一。六現前地。乃至。令現前故事。評定曰。住緣起智後得歟否不審也。是一。又根本智後得引令現前。返後得引根本云事逆也。是一。又入地初心可根本智。斷惑故至此地入地初心後得智歟不審也。若爾入心障後得智斷之歟。又入地初心不斷惑歟。無染污真如初心。不證之歟。是一。光胤申云。住緣起智合觀後得智歟。爾無諸難歟。評定曰。住緣起智第五地出心智。無分別最勝般若第六地入心智。
私云。此料簡不可然。疏等左樣不見。
讀師云。抑此位作緣起觀見。根本智證緣起染淨無差如也。本智前正無作緣起觀故。後得智正緣起觀體歟。光胤申云。先年撲揚講時。觀舜房對膽覺房。根本智為希施波羅蜜之體歟云論義。次日參東院物語申時。仰。此事古論義第六地題卷也。讀當古題(云云)東院御違例御減氣之時分也(六月二十二日參物語申也。七月十四日御他界。)讀師云。觀舜房論義專慶沙汰也(云云)讀師云。第五地證類無別真如。理理類無別也。非理與事類無別。謂此真如類無差別。論文分明歟。若爾依證此如真理俗事不二悟開云事不審也。云事古尋也。明匠如法劬勞事歟。今第六地無染淨真如緣起無染淨理。事事不二理也。此地事事不二之悟可開。
私云。先日。延學房進修。興善院講問。真俗合觀。客實耀僧都問者予講師延帳房。客講師同心。第五地理理事事理事三不二悟一時可開被申事讀師說不審也。
讀師云。初地二三地相同世修。四五兩地相同聲聞。第六地相同緣覺。第七地出過世間二乘道(云云)
一。七遠行地。乃至。二乘道故事。疏云。取意。前六地中雖現緣起。染淨無二。猶有細相現行障。執生滅流轉還滅相。仍空中不起有行。此地治此障故。空中起有行見。評定曰。功用後邊者。功用邊際云事也。功用也。讀師云。第八地無相無功用常申。無相第七地得之。無功用第八地。
一。八不動地。乃至。不能動故事。光胤申云。相用煩惱相用。有相有功用。煩惱也。此二中有相煩惱不動第七地得此功德能。何云第八地始德耶。
一。九善惠地。乃至。善說法故事。
私云。最勝無礙解即惠故云善惠地也。四無礙解德可見疏。利他門自在也。
一。十法雲地。乃至。充滿法身故事。
私云。緣一切法智如大雲。陀羅尼三摩地如淨水。如雲含水。智含陀羅尼定也。智能生總持定故。次蔽如空粗重者。如雲覆虛空。此法智如空廣大無邊煩惱所知二障覆隱惑智二障者。煩惱所知二障事歟。光胤申云。常煩惱覆智隱理申。此樣智覆二障事。此覆隱滅盡云歟。
私云。二障喻空廣大無邊事不審。惑障何廣大無邊之義具耶。充滿法身故者。疏云。如是法智出生無量殊勝功德。充滿所證所依身故(云云)抑此地得受位十相事。可見疏。
一。如是十地。乃至。以為自性事。十地出體也。
一。與所修行。乃至。故名為地事。十地釋名門也。
私云。出體有無為功德出。釋名如智為依持(云云)出體釋名地體寬狹可尋之。可沙汰之。抑令得生長能生長體取如事可見疏。如正非能生。如為增上緣斷自種子生故。如為生長依(云云)可見演祕。有人嫌疏假者為能依義。所修行為能依(云云)依論與所修行文立義。撲揚依疏破有義。可見之。
一。財施無畏施法施事。可見疏一段。無畏施者。疏云。施他不令豺狼等畏名無畏施(云云)凡三種施六度悉可攝之。對法云。施度財。餘五無畏。六度悉法施也(云云)此樣六度中施度狹限財施。無畏法布施波羅蜜外歟。何今六度施有三種云耶。推之相攝可有通局。體性可有自性眷屬歟。思可知之。一施三種事。演祕釋。可見之。
一。戒有三種。乃至。饒益有情戒事。
私云。律儀者。疏云。律云法律。儀者儀式(云云)招提寺以菩薩不共十重障為其體。西大寺以七眾戒為其體大兩門之論義也。凡住律儀時修善利生之義成立故。一後二戒發善戒防惡。此名戒發善豈戒耶云疑。兩門之論自此起歟。招提寺止過一體義習歟。後二尚防惡戒也。西大寺防發別體義。後二發善戒也。付之重重子細。一旦難盡略之。如別紙。戒有三種事祕釋。可見之。讀師云。於南山家增受不增受二義。於後二戒事歟。雖不經後二受儀住菩提心受律儀戒。發得後二者不增受義也。菩提心上求下化故。修善利生。不經後二受儀也。增受義別別經受儀也。延公云。於南山之下修一妙蓮二人論歟(云云)
私云。三聚戒無表一多事。一箇條沙汰歟。
一。忍有三種事。讀師云。初耐怨害忍者(耐。當座沙汰其通也。可尋之。)他人來雖殺自。彼昔吾依害他自業果處也。感果畢果盡思也。何一分怨瞋(云云)
私云。他人殺自時菩薩可作此思。依此殺業當來可墮地獄。如何可救之。生悲愍云此忍也。離曰相金剛般若說。遙割王難忍辰仙人。讀師云。安受苦忍者。忍寒熱等苦修行也。諦察法忍者。雖遭甚深難解之教法。不生退屈忍之。堪學忍也。私云。初忍利眾生之因。第二成佛之因。第三初二所依也。三種忍事有演祕釋。可見之。付第三忍八種勝解可見祕。
一。精進三種事。
私云。經五種精進相對相攝之樣可見疏。攝五句盡論義。初二精進攝要五句也。無足精進利他邊。第三利樂精進也。就中攝論對法唯識相對相攝樣。寬狹沙汰可見疏。又有祕釋可見之。
一。靜慮三種事。
私云。安住者。安住現法樂住也。現法樂住體論義也引發者。引六通也。依定引通故。辨事者。辨利有情事也。現大魚等身。息飢饉苦也。第三有十一種歟。戒度引。祕釋也。祕引瑜伽釋之可見之。
一。般若三種事。論道此三種智加行‧根本‧後得道歟。此三種共根本智事也。道也云事。古聞書。但此道非無由來。攝論三種般若。加行根本後得三智也。非今論意。疏引攝論釋之道不辨二論同異道之歟。古如此沙汰歟。疏對法攝論加行等三智取見。付之對法第十今第六。今論開理事二智。第六自利。第十通。諸論不同(云云)可見之。有演祕釋可見之。
一。方便二種事。易知。回向方便智也。拔濟方便大悲見。疏云。方便度者。謂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云云)
私云。方便者善巧義也。六度行。巧迴求上求下化二利要須義歟。愚推如此。以上注疏釋推之。
光胤申云。方便得名如何。讀師無殊成敗。無念無念。
私云。後四悉智歟。大悲為方便度體。無瞋無癡為體歟。瑜伽四十九說。方便度十二行相六自利。六利他也。對法四種方便可見祕。瓔珞三種。可見疏。
一。願有二種事。延公云。求菩提願菩提自身菩提歟。他有情菩提歟。光胤申云。玄贊攝異歟。古聞書。延公云。爾也。
一。願度事。疏云。攝論說。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利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眾緣。乃至。世親云。此願即度。名為願度。願為當來。此是所為。第七轉聲。為當來故發種種願(云云)以之願度相可知之。付之瑜伽四十五五種願。出第五大願。十種願瓔珞三種願可見疏。
一。力有二種事。祕云。有云。思擇思惠。修習修惠也。問。若爾後得何有思惠唯無漏故。答。有正思惟名思何失(云云)
私云。正思惟名思惠事。次力度者。思修二惠處有。令前六度無間現行力故云力歟。疏云。攝論說。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度無間現行(云云)以此文致此推也。瑜伽四十九所有十力加行清淨名力波羅蜜(云云)以之配今論二力可知之。瓔珞三種力。報通力‧修定通力‧變化通力也。
一。智有二種事。疏云。無性云。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復由此智成立六種名受法身。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饒益有情。世親云。由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自性等故。成立後得。復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羅蜜多(云云)由智波羅蜜成前六度。依六度成此智見。又云。四十九說。於一切法如受安立清淨妙智名智波羅蜜。當知能取勝義惠名惠波羅蜜。能取世俗惠名智波羅蜜。乃至。讀體故一。今此論等中論用故不相違也(云云)瑜伽智破羅蜜立一。今論受用法樂成就有情二智立。開合不同也。瑜伽談體今論論用也。肝要第六般若根本智。第十智波羅蜜後得智也。瓔珞三種。可見疏。
一。此十性者。乃至。三業為性事。此說自性之論義。可知之也。論施以無貪三業為性(云云)疏無貪相應思所發身語業為體(云云)疏樣身語業。假業歟。能發思雖身語同時取意業歟。將亦身語同時思身語云。其外思為無貪相應思歟。可依意業習歟。
一。此下疏引瑜伽三十九作二釋。一同對法取思不取無貪。二取無貪(云云)
一。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為性事。
私云。律儀云即唯二業。攝善攝生二戒云即通三業。能順西大寺律儀二業。後二三業習。招提寺意菩薩不共律儀戒十重也。十重有後四重(不自讚毀他。不貪不瞋不謗三寶。)意業戒。三聚悉通三業習故。今疏文難義也。西大寺意。菩薩通受律儀戒七眾故限身語二業。何葉今文(此論文下有祕釋)讀師云。菩薩不共律儀取十重歟不取歟。本疏兩釋聞及。兩門論。本疏二釋當歟。光胤申云。此下疏一段兩寺料簡歟。實本疏樣。二釋作雖不見。十重取律儀樣見。又不取之樣見。可勘之。上律儀以七眾在家出家或為體。乃至。亦通三業。律儀戒七眾不取十重見。西大寺順。其實是菩薩亦得是律儀取十重見。順招提寺。一據善戒寬狹故即令入攝善戒中故文。十重意業邊。攝攝善法戒見。付兩寺有料簡歟。讀師云。律儀二業後。三業此疏見。招提寺如何會之耶。又論云。總三業為性(云云)律儀三業見。西大寺如何會之耶。光胤申云。論戒以受學(云云)疏釋以受時學時三業為性(云云)受時者受體也。學時者隨行也。正受戒也。隨行者受畢為全戒。學云隨行也。隨行時。律儀三業隨行。故論受學總含。三聚戒三業為性。律儀邊學三業。受三業也。後二受學通三業總云三業為性也。論苞含相濫遮。疏二業三業釋分。疏此中總論總論詞分明也。(以上西大寺意會論三業為性。)次招提寺意。疏律儀二業後二三業云文會事。疏二業三業分別。且七眾眾取律儀一邊事也。七眾戒身語二業故無意業。疏所以且說七眾文此會釋也。招提會釋不可過疏會釋。實十重律儀故。其實是菩薩亦得是律儀文此意也(以上招提意會疏也。一且難決。)兩寺料簡肝要可在此疏一段。一五篇戒樣。此下疏大綱引之。
一。忍以無瞋。乃至。三業為性事。演祕釋三種忍行相大切也。可見之。安受苦忍九種苦可見疏。諦察法忍八種勝解可見祕(上注之歟)
一。精進以懃。乃至。三業為性事。演祕委細也。可見之。
一。靜慮但以等持為性事。等流唯定非散也。疏云。不說三業(云云)不通散故不說三業歟。等持取定體不取餘法故歟。定心同時起三業事。何不取之耶不審也。又對法有三業自在用(云云)可尋之所詮論。至靜慮獨不說三業。聊有所存歟。
一。後五皆以。乃至。後得智故事。
私云。第六本智。後四後得智歟。於願波羅蜜有二師。後五皆以擇法為性初師歟願智為體也。智後得智也。
一。有義第八。乃至。為自性故事。願度第二師也願三法為體非智。攝論此師有二說。或欲勝解或信勝解(云云)今論合之云三法。
一。此說自性。乃至。功德為性事。
私云。忍精進三業為性說事。祕有義問答。有義自性體不取三業。正義取之。布施淨戒二度三業顯也。靜慮般若論不說三業故勿論也。忍精進二度事論說三業故。正不正諍之。有義論眷屬體說自性(云云)正義實自性體也。
一。此十相者。乃至。波羅蜜多事。
私云。此十相者。疏云。云何名相。即成波羅蜜多相貌具此七義方名度故闕者即非(云云)
一。一安住最勝。乃至。非倒彼岸事。
私云。初最勝樣。二乘全不具波羅蜜多歟。何大品經六十辨云前五具耶。
祕推之雖修前五不修般若故不成深羅蜜。仍前五非波羅蜜歟。修布施等假云波羅蜜也。無般若非度事。以若無七寶不名輪王。可知之。
一。第五最勝第七最勝差別事。光胤云。或仁撲揚講時。論義。與肝要第五。疏云。無相智所攝受者。即第六不執三輪清淨(云云)三輪狹取。三輪執離義也。第七謂要不為二障間雜(云云)寬取二障故有差別歟。是一。抑第五與第二差別。事。疏云。第二前者。彼有道心未必一切迴向菩提。此乃迴向(云云)
一。由斯施等。乃至。四句分別事。
私云。即種類福為四句(云云)種類福者。不行施隨喜施故云種類福也。正施財等根本福也。不行施喜他人施布施行種類故云種類福也。不約種類福四句不足。度非施句隨喜施為其體故也。又次第修者布施行有三句。無第二度非施句布施最前喜前無度故。何度非施句耶。餘五度雖為次第修可有四句。前有施度滿句故。非次第修時。六度悉可有四句。疏一段可見之。取意記之。此下祕釋。問答。可見之。延公云。種類福者。不行施隨喜施云也。
第百十九日(自此且有十不增減者至或互相資或二合說)
一。對治十障十障十重障見。當座評定此通也。付之無明者。無明一法歟。總所知如無明住地廣云無明歟。可尋之。云無明等置□言樣取無明一法歟覺。
一。此但有十。乃至。無增減故者。十度不增減由三故也。十□□□故一治十障故二證十如故三。
一。復次前六。乃至。相違障故者。此十度不增減由也。六種障可見疏。攝論六蔽(云云)
私云。此文六度不增減由歟。此十度說由也疏見。疏牒此文以上所言說十所以。乃至。下依六說十謂慳吝。乃至。惡惠(云云)說十由也。人迷事也。付之疑。上對治十障。說十度由分明也。六種何說十度由耶。答之第六惡惠可有五惡惠也。總含云六種也(以上可打墨也論文。)
私云。以上記也。復次前六不增不減者為除六種相違障故者。說六度所以也。非十度由必定必定。
疏云。下次明說六年以(云云)此下以上所定說十所以者。上十地十障十如三由事也。下依六說十之依六又分明也。說十二字。不審。遂開十故云爾也。肝要波羅蜜增減門有九種所以。前三十度說所以(十地十障十如)後六說六度所以歟(復次前六以下也。)離惡惠為十障云事。疏非之。可見之。
一。漸次修行諸佛法故事。說六度六義中第二也。於總九種第五也。此因意說六度次第次第佛法成就之由也。漸次成就之樣。前四度修不散動因也。第五靜慮不散動體也。第六惠不散動果也。智依為業可知之。可見疏。佛法者十力等也。修者成辨義也。別不散動取沙汰事。佛法成就之功離意動義肝要也。
一。漸次成熟諸有情故事。
私云。漸次成熟之樣可見疏。不見疏難知。
讀師云。第一施攝受有情者易知。行施人歸伏故。
私云。依施攝受有情。所化有情遇害惱時。依戒救之。依此救濟。菩薩返過苦時。依忍能受。依此救濟。有情隨教化修行時。依精進助所作。雖修行心未定時。依定令定。雖定未解脫時。依惠。依惠解脫之。
光胤申云。抑今增減門十度六度不增減。定十或六由立樣。先六度十度立。其上何由六或十立。此由可立云事歟。只廢立前以此由立十或六嫌餘數。不審也。假令十一十二或二十立。或三四或七八立。此程由。寄七覺支七波羅蜜。八正道依八度何不開耶。功德取何有階級故此事不審也。讀師云。此事不審事歟。
一。又施等三。乃至。唯有此二事。評定曰。增上生道者。增上生道云事歟。光胤申云。不爾。增上生道也。增上生滅道也(云云)此分治定也。讀師云。施戒忍三種增上生道。精進定惠三種決定勝道。施感大財易知。戒感大體。持戒生善趣。得尊貴身故。忍感眷屬。行忍者一切有情咸歸附故。決定勝道中精進伏煩惱修善方便。定成熟有情方便。惠成熟佛法方便也。依定發通引攝有情故。有惠成佛法故。此二道菩薩道。建立也。評定云。決定勝道可爾。增上生者。世間殊勝果報歟。感之要須。讀師云。得大財施眾生。眾生依之被引攝尊貴人隨彼教又一切有情歸伏。利他門成歟。光胤申云。菩薩受生時感十王花報。或佛出世時。王宮誕生此由歟。
一。增上生決定勝二道名同事。
私云。增上生者。所招果體。道者是因。大財等果從因等起名增上生決定勝者。望劣三果增上果體。後三果體而勝於彼名決定勝。道者因也(云云)推之增上者增上果歟。決定勝。決定勝歟。抑此二道。自利利他二道也。互亙歟。
一。又前三種。乃至。諸煩惱故事。
私云。疏七十八深密引云二因緣故六度無增減。一饒益有情。二對治煩惱(云云)
一。永伏永滅事。定伏惠斷(云云)此推以二利分二種歟。
一。又由施等。乃至。不增不減事。
私云。前三悲故不住涅槃。後三惠故不住生死(云云)可見疏。又云。四十九云。六度三學攝故不增減前四戒學。後二定惠二學也。
私云。戒多利他取。自利門戒利他門要須歟。推之戒忍布施。依止故歟。先戒自利門顯歟不審也。又前日戒云事可思之。
一。由此前六不增不滅事。九種別儀一種見。九種者易知。上舉九種由也。前三十度。後六六度。抑別義一種者當何耶事古沙汰也。二義也。指處二義。延公云。別儀一種指後唯四者為助前六等文也(云云)
私云。一義意也。此外一義。可見古聞書。
一。後唯四者。乃至。廣說應知事。
私云。此上六由以說六度不增減也。六度滿足處又後四何事覺處。為助前六度。後四度出來(云云)抑上十度不增減三由。其時後四度立由聞。其十度門由不見正助立十度由也。此六度門六度正為助後四出來。為言。此事繁重不可難。如法意得事也。
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事。可見疏。攝事中布施可尋之。此事可見瑜伽七十八卷。
一。願助精進事。易知。世間願力不退屈辨事也。
一。力助靜慮事。定智依為業說。今助逆。聞思為加行定成難故歟。疏聞法得勝解畢。內心有隱能故(云云)
智助般若事。評定曰。根本智後得智引。智助般若逆也(云云)此事智助般若樣可見疏。又有演祕釋可見之。
一。十次第者。乃至。次第如是事。
私云。次第門有三解。引發持淨粗細也。委細可見瑜伽七十八。又可見疏。
光胤申云。持淨付依戒持施者。戒同時施歟。後戒依持前施歟。假令依第二地令清淨初地施歟。其不審。已經久時劫布施行何令淨耶。評定篇篇也。疏云。由行布施攝益有情。由持戒故不為惱苦(云云)戒不損惱。施攝益有情成增勝歟可尋之。粗細事。定粗惠細之事難思。惠行相定粗事常事也。定通門時。粗細顯然也。通定粗也。通惠故。但此惠根本智。粗細理。第六般若本智也。後四度後得智也。本智細。後智粗。粗細逆倒。評定曰。本後相對。凡行相然也。但隨地次第粗細樣歟(云云)不分明。引發持淨二解演祕釋。可見之。
一。易難修習次第如是事。十度次第易難次第歟。於五度本智難後智易。此次第不審也。可尋之。
一。釋總別名如餘處說事。疏一段長可見之。祕釋處處可見之。餘處者七十八深密等也。波羅蜜云總名。布施等名別名歟。總名有六解。別名有三解。疏一段可見之。
一。此十修者。乃至。廣說其相事。五種修事。讀師云。可讀上疏一段。被讀之也。無別沙汰篇篇不意得事共。恐繁不記之。對法十二攝論可見。
一。此十攝者。乃至。互相順故事。十度相資之互相順故。一一度各攝十也可見疏。
一。依修前行。乃至。非持淨故事。讀師云。此一段非次上謂十一一皆攝一切之由。此依引發持淨相攝樣也。上文連續不可心得(云云)光胤申云。此事誠爾也。若上文連續心得時不可符合。上文一一度攝一切事也。今一段依引發布施攝戒。乃至。定攝惠。依持淨戒攝施。乃至。惠攝依持淨。戒攝施。乃至。惠攝定事也。一度攝一切度事。此事古聞書符合。
一。疏文引發門時。以寬問狹故順後問。答(云云)持淨門以狹問寬。順前句。答(云云)祕委釋之。祕可見之。
一。若依能雜。乃至。應作四句事。
私云。種類福者。如上注。隨喜施不行施度非施句也。第二句也。純修時約種類福作句布施有四句。以種類作第二句故。不約種類福。闕第二句有三句。種類福外無度體故。施前度體故。以何度非施作耶。餘五度具有四句。皆前有度故有第二句也。此純修事也。雜修時施不約種類福可有四句。前有度故。抑純修者施施申。修施時俱修施。不失雜餘度也。故施前無度。雜修者疏云。諸度相間。有第二句故了(云云)假令修布施行時。中間戒等受修事也。故施前有餘度也。
一。或互相資事。得五果樣可見疏。付之相資。可會文事也。有漏道伏以安立少物等離繫果。依有漏道擇滅者常事歟。又依無漏業感變易。或熏禪便雜修以無漏得異熟果樣可存故。
天文肆年乙未七月二十日漸筆之功訖對長基得業一校了。
藥師寺末資相似僧英乘
論第九卷聞書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