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論大疏抄卷第八(第八帖)

輸入者 黃紹亮

宗體之事。
疏云論差別性故。述曰。出宗體差別者。謂以一切有法(至)方是其宗(云云)。
燈抄云。差別者。法及有法簡別也○若依聲無常謂聲是何聲。為常為無常。是無常聲即簡常聲。無常是何無常。為色為聲是聲無常無常。故云差別。如云白蓮花。白是何白。為衣為花。是蓮花白。即簡衣白。蓮花是何蓮花。為黃為白。是白蓮花即簡黃花。白與蓮花相差別也。性者體也。法及有法相差別不相離義。是其宗體。故云性也(云云)。
尋云。若爾能別之名何限宗耶。
疏云。問。前陳能別亦不相違云云)。
燈抄云。前陳者。非是有法三重名中先陳名也。指陳疏前所說也。疏前文中。陳說能別唯在法中。人云前陳能別唯在法中者非也。此問意云。聲與無常相差別。何故能別在法中。答意云。其名也。簡法實齊對敵申宗便為能別。何者。敵論但疑常無常者即以無常簡別常聲。云聲是無常。故無常為胡別。不疑無常非聲。不可以聲簡無常無常是聲。故聲但是所別此疑。其聲亦則是能別也。雖後述者。為能別。然名必遮故。但云聲是無常。其聲無常即簡無常。故聲‧無常相差別也。此說立敵相形法為能別義意也。體義待互通能所者。如言色無我色蘊有法即體也。無我者法即義也。此之二種若體若義互相差別。謂以色蘊簡別無我色蘊無我非受無我。及以無我簡別色蘊無我色蘊非我色蘊。如言青蓮花。青是何青。為衣為花。是蓮花青。花是何花。為白為青。是青蓮花。青與蓮花互相差別。是即體義相形互通能所也(云云)。
玄應師義似葉道理。如何云互相差別耶。
燈抄云。玄應師云。差別性故者。此明宗體。謂有法他共許。無常能別他自亦成。故但宗依非為宗體。唯聲‧無常二法和合不相離性。以之為宗。敵者不究我所立故。為顯宗體差別言。謂立論者說聲無常。以無常簡別有法。是無常非常性故。即顯無常與聲和合不相離性之宗體也。諸人釋云。聲與無常互相簡別故名差別引喻顯之。如前已說。若如青蓮花互相簡別法有法。爾者立宗。應有說無常是聲。或應有言是聲無常。既此事。故但依前。問。若爾但言聲是無常。豈不已簡無常。答。此表詮名必有遮用。故定能簡無常者但以無常別聲。故聲‧無常非互相簡。能別唯在無常。不爾便應有相濫失(云云)。
爾者何簡古師義耶。
疏云。則簡先古諸因明師以為宗體云云)。
今案。准此等文。自相為諍者。直以無常為所諍者。不與古師以法為宗。有法不相性為宗體。其宗能別自相為諍云也。
纂云。問。辨依之中。何故能別相差別云云)。
同抄云。言今謂解云至相差別者。意云。此纂主解。非唯據體明差別。意說。若望與敵相對。後相差別亦同前。但名能別。別他宗故。若據明宗體。前能別同於後。亦得為能所別。又解。先約增勝明所別能別。後據具足明所以。言差別性故(云云)。
問。有部心。立聲無常之時。可有宗失耶。進云無付之。有部心。既許能相所相有別體。何無違宗之失耶。
纂云。有問云。大乘部許能所體者。可不自云相差別故名無常。非唯四相云云)。
十六行相理觀之義。以可為證。多緣諦理之釋。准而可知。
(尋云)
問。本頌中。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爾者以大乘所立十六行相為喻歟。進云。不爾也。即以有部十六行相為喻也(云云)付之。依圓非異之義。以自所立十六行相為喻。即自性共相一異之事為例也。依之見論文。
抄云。言有問云至無違自者。此範法師義。意問云。大乘部同計能所體者。亦如聲性上無常常。能相離所相聲以外更無別實性。互相差別可不宗。如薩婆多能所相返然體異。如何云互相差別不相離耶。法師自說云。雖然體異。以能所相互相互屬。所以對敵申宗。亦得言相差別不相離也。言今謂至須言相屬改動論文者。自難云。若四相無常能所相相離合言不相離。何不法。又本宗不言互相屬。何須言對薩婆多宗論相屬性故耶。又本宗但說體異而不言相離。設互言不相離。於理何違。而乃改動論文相屬性故之異。此即範公疏中轉動法師解云。應言互相屬故言若言十六行無常至非唯四相者。意云。法師解。如苦諦四種行中有無常。此無常道理無常。以無彼常故名無常。不是聲體上無常以作十六諦理觀。以理事不相離故。問。不離可爾何故言不即耶。答。據理事別說○言舉薩婆多者。意云。如唯無常等性者。意說。圓成依他非異非不異。如薩婆多師。十六行無常法體即離故。今約理言互相差別不相性。亦不違也。此解並是範法師解。如下纂主破(云云)。
今准此文。自今謂通難至非唯四相。敘他師義。非纂主之破也。自若爾二皆過云下。纂主能破也。然准文相。有問云至于亦無違自者。舉他師義。自今謂通難至非唯四相者。纂主能破。自問若爾二皆過云下。纂主自問答也。披文可之。
(尋云)。
問。付聲無常量。有部心。聲者所相法也。滅相者能相也。既非滅相。云聲無常。豈無違法失耶。
又聲所作十六行相無常之日俱是無常也。異。何非過類之中無異相似過類耶。
纂云。問。若爾二皆過至不成異。大乘准釋(云云)。
抄云○意云。陳那云。雖無常所作一種是不常之義。今立宗無常。取滅義。所作為因。取生義。此亦約事故。無異相似之過○意云。據理說。宗‧一種無彼常法。總是無常。今時約道理。滅為宗。生為因。亦不成異。薩宗既爾。大乘准知。大乘不立過未。准於現在世三世生住異滅。雖然立亦得據滅生為因亦異相似之難也(云云)。
問。文軌等古師差別為性何破之耶。
疏云。問。互相差別則為宗性(文)差別性故(云云)。
定賓疏二云。然軌法師本親稟承三藏。譯論云差別為性。後有慈恩法師。亦云親承三藏本應言差別性故。今詳梵本有兩異。前本義者如前已釋。後本意者○兩本會通。不相違也可見全文。
爾者此義可然耶。
斷云。人云。論云差別為性。言差別性故者非也。云何。答。此亦不然本疏明(云云)。
燈抄云。違因明之軌轍者。論體等七皆名軌轍。然今此指立宗之法以號軌轍。言故者所以也。謂立宗不得一向極成。亦不得一向極成。要須非極成‧非不極成和合所以。方始名宗。是故稱故。言非極成即簡合說也。非不極成簡別說。由此所以。宗義方立。亦可具簡別所以‧性所以其宗方立。是以稱故。今違斯轍故云違因明之軌轍。闍唐梵之方言者。呂才‧軌師唯知簡卻古師之過非。未知釋成所依之所以。是以不解故字之意。謬言為性。故云闍唐梵之方言也。轍改論文深為可責者。若依賓意。有二梵本。軌師即梵本差別為性。今基師意。舊無兩本。梵本差別性故軌不解故字之意。改作為。云轍改論文深為可責也(云云)。
此等文。雖無故字。可簡古師宗依為宗之義歟。斷并抄心見其心。
若爾燈文如何可會之耶。
燈二云。亦如因明論文云。此中宗者○是為宗。後文軌法師輒改論文云差別為性。為之作言。以差別宗體性。若爾標此中宗者。釋云差別為性。即顯宗訖。何須更說是為宗。文言煩重。元本論云差別性故。有其二義。何以故。以差別宗體隨自下簡過。今言故者。意簡古師以有法為宗。今簡古師義。以差別性故。互相乖反是其宗體。若言為性。無簡古失。二云。古師宗過有五。今陳那菩薩更加後四。以極成有法極成可為宗依。以差別性是宗體故。依彼有法法上立。是為宗。方始結之(云云)。
尋云。既云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為性。豈不簡古師義耶。彼以有法為宗。或以能別為宗。或合以有法能別為宗。而文中有能別差別為性故也。依之燈抄。文軌‧呂才雖知簡古師過之解釋所依之所以(云云)義斷文亦見其旨。如何。
義骨上云。問。論差別為性意何。答。此明體○古師或以為宗以成立無常故。或以無常為宗。以不許有無常故。或以聲‧無常合以為宗。以聲‧無常別非宗故。今陳那破云。聲及無常元來共許。何得為宗。故我但取聲及無常不相性。以之為宗。以敵論者不許不相離故為性者。更相差別不相性也○問。基云。論差別性故(乃至)或有於此○深為呵責云云)此何會通耶。答。言改論文者。此妄語。何者。本有二。莊嚴差別為性本。解釋。不言改釋。其賓法師論疏第二卷云。軌法師○兩本會通相違也又言違因明軌轍者。此未見其明所由。何者。基云。差別性故述曰○合之一處不相性。方是其宗此與莊嚴異也。又次疏云。問。互相差別○更成立耶(云云今案。基疏文未見持所以故。即文可求也(云云可見全文)。
問。於因喻不言差別性。有何故耶。進云。因喻唯成不成。無簡不說差別性付之。若爾以所作性因。對論師之時。既隨一不成之失耶。
疏云。問。何故但說(至)不說差別性故(云云)。
燈抄云。問。因喻成不成者。且所作性因立聲無常。對顯論隨一不成。豈是成不成耶。既正因中有不成義。何故不說差別性耶。答。所作性因對生論不成。立敵同許。是故不說其差別性。若對顯。即還為宗。聲所作隨緣變故。猶如等。此當知。因喻唯成。不成(云云)。
四宗之事。
疏云。凡宗四。一遍所許宗不須定顧。
邑記云。疏四不顧論宗者。疏有二意。言隨者情所等便立等者。此即唯立宗所愛樂義。於餘三宗既非愛樂決定不立。隨自意不顧彼三。故此第四名不顧宗。言若善外宗樂之便立等者。此據就彼外宗量破斥。於彼敵論不須顧變。名不顧論宗云云)。
燈抄云。四不顧論宗者。亦名隨自宗。謂立論人隨自解即便立之。如鵂鶹子立佛法義。或弟子鵂鶹義。今言隨自正顯因明立論之道。但隨自能立。賓師云。其准宗任其隨有。亦不欲顧自餘兩宗。若要顧者。鵂鶹若立佛法中義。或弟子鵂鶹義者。豈名自失也。或佛法對敵成立宗中義。或若鵂鶹宗義。豈要顧其共許之宗。如唯識理共許中無。豈即為違共許過也(云云)。
問。差別意許神我他用宗。傍准宗歟為當不顧論宗與。兩方。若准宗者。既是樂為。何云爾耶。若依之。不顧論宗者。疏文如何。
問。傍准宗可過耶。疏云。未見其過付之。立聲無常之時。無常准成立之時。可有宗及不定等失依之疏下文。
疏云。此前三不可建立(至)皆是自不樂故(云云)。
今案。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准之故無其過為言意云。自於二品有非有故。如有共不共不定。亦出來過。未之云也。傍成等之時。雖不定等。然准之故。不出來。然依餘義邊出來之故也。此疏意云。傍義宗非本樂為故。不可為正宗。然因明門未見。准出來之過。因過之中准差別有意許過。傍准宗可有意許宗過義。然非所立過云也。
後記云。然於因明過者。意云。因明論中未見准宗地。明知義准宗得是真宗。問。何以得知。宗中而准。答。准下因過四相違中。說法差別有法差別相違之因。明知准也。問。既無其過。如何不立。答。本意但諍言所陳者名不顧論。可所立非言所陳。不是正諍。但傍准故今不立。然非立所以故在所簡之中也(云云)。
前記云。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即助一釋。亦過。立聲無常。傍顯無我等。亦一分宗之失。彼言無常之時。亦傍顯無常等。亦有。以無漏聲雖是無常。而非故。更思之(云云)。
邑記云。疏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諸有為法既許無常。義許無我更立之。犯相符過。今約非言所顯故。言未見其過(云云)。
燈抄云。
問。四相違之宗。遍所許等四宗之中何。答。是不顧論宗也。問。先其四宗者何。答。一遍所許宗。二前承稟宗。三傍准宗。四不顧論宗也。問。何故四相違之宗云不顧論宗耶。答。此比量之宗樂為之宗也。樂為宗皆不顧論宗也。四相違之宗皆樂為之過。故云不顧論宗。問。先如何云不顧宗耶。答。疏論宗者。隨立所樂便立。如弟子佛法義。若善外宗樂之。便立不須定顧邑記云。不顧論宗者。疏有二意。言隨者性所樂便立等者。唯立宗所愛義。於餘三宗既非愛樂決定不立。隨自意不顧彼三故。此第四者不顧論宗者。若善外宗樂之便者。此據彼外宗量折破。於彼敵論。不須顧意也。問。其顧彼三者意何。答。不顧三宗云也。意云。此量之物當時為他立故。其當時樂為為所立。故其前三宗不顧言也。問。弟子外道。聲無常立等。是前承稟宗也。何此云不顧論宗耶。答。弟子類立前承稟宗。外道他宗異覺對故。非前承品宗也。問。爾弟子比量。比前承品宗歟。答約其非前承品宗。是不顧論宗也。問。爾之意何。答。且就真性有為空量者。一人有。一人諍空。偏諍空違非空非有道理。非空非有中道。是前承稟宗也。故此真性有為量亦非前承稟宗。故知弟子量。亦是不顧論宗也。問爾其真性有為空量。何云不顧論宗耶。答。大乘教說非空非有中道偏空不顧論宗也。准此一切內外道所立比量。皆可云不顧論宗也。問。若四相違宗皆不顧論宗者。何疏傍義順宗云耶。故其疏文云。問。何故宗中傍差別因喻便無。答。能立本成之自所立隨應之義立。乃乖角共自相違故。於宗中傍義順。即四相違所違差別。言中決定兩成能立故。據於因喻不說義順能立其意云。言顯宗下意許脅為立所。言顯宗傍所有宗。如是傍義順宗故云爾也。指此非謂傍義順宗也。疏問答之中答意。能立因喻從本決定故。隨舉言決定能立。約所立之宗。舉自所樂宗時。敵者指此自相相違等故。其宗下脅本極成故。約宗義順宗。約因喻無義准之因喻言也。問。何故宗之中。四宗之中問義順宗。答中答四相違意許差別耶。答。所立之宗傍有差別之義。意許差別所答。此四宗中義順宗為顯。以意許差別答也。非四相違意許差別為義順宗也。問。四相違之中意許差別非義順宗者。不與傍義順宗之名耶。答。以可名傍義順宗義。名傍義順宗。非四宗中傍義順宗也。問。若爾約傍義順宗種耶。答。不爾。四相違之中意許差別不顧論宗如傍義順宗義故。名傍義順宗也。問。疏云。既於因過說法差別相違因。即傍准宗可成宗義。然非立。今簡前三。皆不可立。第四。可以為宗故四相違之中意許差別。猶可傍義順宗也。答。其文四宗中傍准宗中傍准宗文也。其意云。約傍義順宗。無顯其過。說法差別相違因。聲之上可聞不可聞。無常之上作彼性非彼性。皆是差別之義也。准此所性因皆能成其所諍望意許差別。可聞不可等。皆當其傍義順宗。此因共成故。云不成過。故約傍義順宗。其過不見者。約意許差別。是以為證。四相違之中意許差別。不可云傍准宗也。故疏云。次准宗非言所諍。此復何用。本諍由言。望他起解。傍顯別義。非為本成。故亦不可立為正論。然於因明未見其過(云云)又云。於因過說法差別相違因。即傍准宗可成宗義。然非立(云云)。
(裹書云)。
今案。此私記尤可翫之。今約因違過說法差別相違相之時。要是立敵所許別義以為差別。如聲無常量。聲上可聞不可聞。無常之上作彼性非彼性等。非正差別。此是傍准宗。然非所立故不為宗云也。
問。門論中。樂為所立說名宗爾者可簡似因似喻耶。疏云。但簡真因喻付之。見門文。樂為所立。謂不樂能成立性。若異此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應亦名宗既簡似因喻。何不簡之耶。依之。邑記意簡真似因喻如何。
疏云。樂為所成立性。簡能成立不簡於似(云云)。
邑記云。然准門。既言樂為所立。與此相似。亦應具簡似能立。彼樂為言。意簡似因似喻。彼非所樂故。彼所立言。意簡真因喻。彼是能立故。若不爾者。彼論何須後言若異此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應亦名宗。然彼意說。若異前說樂為所立。即應於第二時。彼所成立似因似喻。應亦名宗。既爾彼應已簡於似。宜更詳之(云云)。
私云。門論文。樂為所立之言。簡能成立真因喻也。若異此樂為所立能立真因所立者。似因喻亦可然宗云也。故若異此者等之文。顯簡真因喻之所以也。不云直簡似因喻。況若以樂為言簡似者。何論云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相違故。名立宗等耶。
尋云。若爾何纂中云簡似因喻耶。
纂云。雖自問言若樂為簡應亦名宗(云云)。
私云。
問。疏云。即四相違所違差別(文)爾者滅准宗之體歟。兩方。若為宗體者。意許宗是不願論宗也。何云義宗耶。若非准者。見一具文。可言宗體。如何可云耶。
疏云。問。何故宗中傍准(至)能立云云)。
上文云。要言所陳無義准失(云云)。
尋云。因喻要是言陳無意許之不明。因者有法之義也。有法有意許者。於因可有意許。依之燈抄中。一實故之因。言陳者不無之有。意許大有之有也(云云)。
四相違私記中(三卷書本院私記云)疏云。問。休故宗中。能立云云)問。此問意。問四宗准宗歟。為當問四相違意許差別耶。答。問四宗准宗也。問。答意何。答意。因喻本極成物。適舉言決定能立。約所立宗。自所樂宗舉時敵者著法自相相違等故。其宗下挾所樂宗故。約宗准宗。約因喻無義准也。問。何故問問中四宗准宗。答中以四相違意許差別答。彼所立宗傍有差別義。意許差別所言。故以此四宗宗顯。而意許差別答也。爾云故非四相違意許差別准宗也。問。四相違意許差別非傍准宗者。不與傍義宗之名耶。答。以可云傍宗義。云傍准宗。非四宗中傍准宗。問。若爾約傍義宗可種耶。答。非爾。四相違意許差別不顧論。以如傍准宗之義。名傍准宗言也。又云。疏云。既於因過說法差別相違之因。即傍准宗可成宗義。然非立(云云)以是見。四相違意許差別。猶可傍准宗。答。其文四相違中說傍准文。其意約傍准宗無顯其過。差別准因。聲上可聞不可聞。無常上作彼性非彼性。皆是差別義。此所作性故因緣能成其因。望所諍意許差別相違因。其可聞不可聲皆當傍准宗。此能成故不為過故約傍准宗不見其過。以此為證。四相違意許差別。不可云傍宗也(云云)。
此文可祕之。不知此旨之人。多致異論耳。
問。以樂為之言可簡似宗耶。答。疏云。簡(云云)付之。見論下文云。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相違故名立宗云云)明知似宗名樂為之事。
疏云。問。何故宗內獨言樂為不言樂為(云云)。
燈抄二末云。
問。疏中釋宗三釋。一以言對理。詮義之言。為宗所許。二以別義。對總。總言義名自所許。三以合對離。取能依不相性合。為宗所許(云云)爾者上文會古今異之文同歟。為當如何。
疏云。此中三釋。一者以言對(至)正與此同(云云)。
前記云。言此中三釋者。釋彼各別隨自等也。即與前會古今三為異也。前第一釋中但自性差別為宗。今此但取詮自性差別上言為宗。不取二宗依故。言宗所許。第二以別對總者。總者五蘊中且取為宗。若言若義皆名宗。即是宗所許。第三釋中同前取不相性。云正與此同者瑜伽名各別攝受。此名隨自樂為。隨自各別義一種名同也。又彼取合不相性。名之為宗。同此論也。又前古今異中。第三與此同(云云)。
後記云。此中三釋等者。即前古今異中三釋無別。任自思之(云云導同之。
尋云。前後兩記既相違。可依何義耶。
又若第三釋者。陳那以前立不相性之義歟。
燈抄云○三宗此等過。所以簡之。唯約第四不顧論宗。言宗所許。雖爾未唱不相性之辭。至於陳那之代。方唱不相性之辭也(云云)。
問。疏云。覺真實自悟故付之。違能立能破及自唯悟他之文耶。
燈抄云。問。前文云。能立悟敵及證義者。由他解故。立悟證及立論主他顯已解生。今覺真實自悟故者。既能立。應唯悟他。如何今云若覺真實自悟故耶。答。因明本宗為令他於未解處得生新解。是故者必是先時內心自悟。此自悟中但有二因。一者生因。二者義了因生因者。以智觀義。借同品所作義力。從此了知聲是無常。既自悟已。方能對敵立義悟他。義了因者。謂宗前智必緣於義。其所作義與無常義天然有。然以智力所作在於瓶‧聲二處齊有。方比瓶上所作之義。不離無常。始解聲上所作義因亦不離無常。故知義因證了其宗。此但了宗而非生宗。既不相生。故知了因也。其自悟門如是立宗之前生義了。既不假言。是故未有了。今云覺真申宗趣者。約宗前智。既不假言。故云自悟。由立論人立宗之後。以內智力取共許因。了前所無常之義。此即內心匆遽比校了所說義。故云自悟。前言能立悟他者。約宗後因。彼即假言。故云悟他。故不相違云云)。
第八帖口表紙裹。
肝心記五(末)。
案云。彼間者俗語也(倭言加之去)此間者俗語(倭言舉去)。

因明大疏抄卷第八(終)

(寬文三年癸丑仲春七日。以原本一一校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