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大疏抄卷第三(第三帖)

    輸入者 黃紹亮

問。論云。相違有四(文)寺義昭院。以此文證相違之因。爾者其意如何。
黃私記中云。問。能乖返之五類。隨因可立五相違因。何故但云四種相違耶。答。相違。為相違宗果作因故。隨相四立。而不立所以文云。義顯別所乖返宗不過此四故。論但說四相違(文)。
今案。依此釋可案義昭之意也。
相違因之事。
文軌疏二云。問。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言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得名相。此則因兩形為相。因反宗故名違。問。常義既反所作。何不相違。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說違。宗此過。又釋如立常為宗。無常反常。相違立因為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無常宗義。與相違為因。故名相違因也(云云)。
燈抄云。今疏主與軌法師第二說同(等文)。
尋云。爾者疏主雙用此二釋耶。
疏云。相違義者。謂兩宗相返果名名相違也(文)。
前記云。疏相違義者。謂兩宗相違者。問。今此四過正明因過。因違於名相違因。今既宗自相名相違者。何關因違於宗之事耶。答。主得名。亦得名因宗也。主者相違宗是也。相違宗之因。故名相違因也。主既宗。因亦得宗之稱(文)。
守朝私記云。問。相違之因義。相違即因義何。答。相違之因者。是釋義。所以云與相違法而為因故名相違因者。是相違之因義。與相違之宗而作因故。宗之因。主釋也此因令相返宗故。因名相違因。是相違即因。業釋也。果名名相違之文也。以此文相尋。可謂因相違歟。是則依疏之義所釋也。若依古者。文軌不知例難。直云前因違前四相違相違即因義。若依此義用業者。是疏主之所非。所以此義與疏主相違即因之義別(言)也(文)。
又云。先德云。依此難故。非唯相違之因義。亦可用返正因義。所邑云○明知二義名相違因(云云先德此。今謂。先德似不識疏說之深致矣。何偏依邑說作此解釋乎○修南律師云。依邑記有理致故。可有二義云云先德云。今云。慈恩御意唯說相違之因義。不說相違即因義。相違成因名相違因。即兼具相違即因義故。非謂如文軌之初釋(云云此等說敢非可依據。寔雖先德高記。而既錯疏釋之幽玄。豈致信用哉(文)。
此記所引先德之義。五卷私記有之。可見。
後記云。與相違法而為因故者。如立常宗無常是彼常宗相違所作性因與無常法而為因故。名相違因。相違是果。因果名名相違因。主釋(文)。
尋云。即因之義有何過耶。
疏云。非因相違(至)例而成難(文)。
前記云。非因相違者。問。今所作因現違本立聲之常宗。何故得言非因宗耶。答。今此四因非是並違本所立宗。有法自相有法差別。此之二因非違本所立宗。前之二因雖違於宗。順此二因不得名因宗也。宗自相違‧四相違宗。俱並違於本所立宗。名宗相違也。疏故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若以因違於名相違者。難言。因違於名相違因。亦宗違因應名相宗。由此難故。言與相違法為因故。言宗例而成難(文)。
尋云。非因宗之言汎明四相違。何云非後二相違耶。仍此記釋頗可審定。 守朝已講引此記了云。已疏御意。四相違皆可言非因相違。而何作此會釋。故不可依據此記耳(文)。
後記云。非因宗至例而成難者。此中意說。隨因得相違之名。非由因令宗返名因相違。因但與彼相違作因名因相違。此解已即宗亦違因。例而成難之妨。問。准此即是宗。後相違法得相違名。若如是者。何故即前言不改他能令者宗成相違。若准此語。還合有宗違因。例而成難之妨。何故言無。答。此解且披因其名。屬於已前決定相違。且作此解。理實得名。還是一種如下問答。即知一種有相例失也(文)。
燈抄云。非因相違等者。此嫌軌師第一解也。故彼疏云。若所立因望自四宗。各各別違故。故四種。既云因違四宗。故嫌彼云非因相違。次言故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若作初解。有例難。故彼疏云。問。若因名相違者。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得名相。此則因兩形為相。因返宗故名違。今疏既不言因違於相違。故此難。又彼問云。常義既反所作。何不說相違。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說違。宗此過。由因過相違此例難。今既不爾。故宗亦違因例而成難(文)。
孝仁記云。文故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文軌師先之因違於前之名相違因。故宗違於因可名宗違云難蒙也。基師兩宗相返名相違。故此之難不蒙言也。文軌師約此因有二說。一者先因違先宗。是正義也。一者兩宗相返。是不正義也。基師後義以為正義也。文軌師問。因之違於名相違因者。宗之違於因名相宗耶。答。由宗令宗相返因名相違。等云問答。基師問。如何可難耶。答。又基師問。何故文軌師之正不用。而兩宗相返以為善耶。答。依門論之文故。今此引文是也(文)。
邑記云。疏非因相違者。舊疏已見。初所作因違常住作此釋。然疏云與相違法而為因故名相違因者。義猶未具。何以然者。立因無。今此四異有。故名相違。故門云。於同及二。在無是因。翻此名相違。此論亦云。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故知兼此義方具矣。
守朝已講云。言義猶未具者。此師說尤不可爾。已與相違法而為因故。是自顯同異有。如何偏以此說輒指疏御謬乎。可笑(文。能能可案此心也)。
莊嚴論一云。第三相違者。若汝復執是能起因復為滅因者。不然。起滅相違。同共一因此理故。譬如光闍不並。冷熱不俱。此亦如是。是故起因非即滅因(云云)。
伽抄九云。今助難曰。即因與後黃生為緣。亦與前青滅為緣。豈不得耶。答曰。不然。若一因緣能生滅生滅相違之緣云何是一。緣是一。所生之法應相違。亦應是一(文)。
尋云。疏引門論。爾者可證相違之因義耶。
疏云。門論云。若法能成所成有故(文)。
門論云。若所立無。說名異品。非異同品相違或異。若相違者。應唯簡別。若別異者。因。道理所作性故能成無常無我等。不相違故。若法能成相所立。是相違過。即名似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所成無。有故(文)。
尋云。見論文。以所作性因若成無常宗。不相違故。名無違法。若成常宗名相違因。即是似因也。如無違法。相違亦爾之文。并結此二義也。若爾既望常宗名相違因。豈非相違即因耶。
同論記(大乘光)云。論云道理所作性故能成無常無我等者。有宗因處。異品者。唯虛空等常處。異品。故無常無我等同是所成法。又所作性亦是能因。是故以宗及因處為異品者。為此道理。論云不相違故者。若以因處異品者。此異品立宗立因道理相違故。得成因喻法也(云云)。
定賓疏三云。論曰。道理即名似因。述曰○且如無常。應簡無我以為異品此簡者。此所說耶道理故。令所作成汝本宗無常義也。及更成如異品無我苦空等。何以俱成。以其所作通成兩處。不相違故。汝許不相違因所成無常復成無我。名異品者。若法能成相所立。即名似因。汝所作因應墮似中。猶本立聲是常。所作性故。譬如等。此因乃成相所立聲是無常。即名似因。豈汝所許所作性因本成無常。復成相違品無我。即名似因也。故汝所說異門不相容受名相違故。即是異品應唯約宗簡別而已。而不避因真似相濫分是非之過也。又汝立因即令真因墮在相違過中。無免過者也(文)。
此疏文與主不同。可審之。
四相違記一云。今案可言。謂若法能成相違(乃至有故者。引證文。成相違義也。謂若法能成相違等者。成立與相違法故宗亦違因例而成難之義也。言如無違法相違亦爾等者。成立此之四過而取他等之義也。言若法者是因法。此因法能成相所立宗。是相違因過。明知相違因者。是與相違法而為因故名相違因。因果名名相違也。非因相違故。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言如無違法者。前宗也。相違亦爾者。後宗也。所成無。有故者。所立宗法無處。能立因也。同品所。隨能立因法也。意云。本量未被他違時。因法能如依所立宗。後勘失時。本成相所立宗。所以非所立無處。能立因也。明而取他能令者宗成相違也(文)。
即名似因之事。
後記云。問。四相違因似因。望誰為似。答。望本者舉違本。名之為似。非望出過之者因得似名望出過者。乃是能破也。
無違法相違亦爾之事。
前記云。疏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此是門論也。今依門疏解。何者。是即如勝論等必為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勝論意許。真他用望他者。此量無過。即名無違敵者不許真我用。許是假我用。即名相違亦爾。亦爾者。者自計不相違敵者即用此因亦得相違。亦者。即亦者許不相違是也。疏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門但指差別相違。望他無違。問。所作性因及一實因。望者得成無違不。法師云。得成無違。問。所作性因望喻。同異有。者如何得成無違。更(文)。
尋云。等必為他用量。數論所立也。如何云勝論師耶。
又於。所作性因何成無違之義耶。
四相違記一云○問。此記說可爾。所作因望者。豈有得成無違耶。答。先德有二說。一云。所作因亦能得成無違。未被他違時。是量。不定因立時正因。是復如是。一云。如積聚性因。望意許相違因。望言顯宗無過。故云無違法。所作性因。望言顯宗有相違過。而未被能違之間。亦似無違法。又取初相不闕之邊云無違法。故門論云。雖一切分皆能為因顯了所立。然一分且說為因。意云。一切分者三相。雖三相為因皆能顯了所立。而但一分初相且為因言也(文)。
後記云。如無違相違亦爾者。意云。生立聲而是其常。舉所作因。望他本立無違。若成相違。無常之宗亦復無違故。言如無違法相違亦爾也(文。似前心也)。
略記云。疏如無違法至有故者。無違法者。謂所作性成無常宗。諸過故。名無相法。相違品者。即所作成若常宗。違無常之宗。亦無過失。故言相違亦爾也(文)。
今案。准此釋。似明相違即因之義。何以為證耶。
邑記云。疏門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此釋上能成相所立也。謂本量未被他違名無違法。復以此成相宗。俱決定故。名相違亦爾。此論積聚性因且三相。能成等必為他用。名無違法。如是亦能成所立差別相違積聚他用亦三相。俱決定故。名相違亦爾(文)。
燈抄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等者。正釋相違因相。謂如前說積聚故因。如欲成立無積聚我。而不成彼。反成積聚假成。故此積聚性故因。如能成立無相違義。謂能成立必為他用。遍是宗法同品有。如是相違所立。謂能成立積聚他用。亦遍是宗法同品所立之法積聚他用所無之處。能立之因積聚性故因有故。成相違因。猶如正因異品中無。不同猶預通異品(文)。
孝仁云。文理門論云乃至有故。是門論之文之中分二。初從門論云。至即名似因者。是雖因非相違。而生相違之宗。故名相違云之證也後從如無違法至有故者。是四種相違因必本云之證之文也。疏中如無違法者。先量之宗也。問。何故非相違。違於後量之宗故也。答。前之宗但立宗。非欲違於後之宗。故妨之也。但後立宗欲違於宗之宗故也。相違亦爾者。後量之宗違於先量之宗故也。此意顯如為先之過之因。亦為後之宗之因言也(文)。
定賓疏三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所作性因名無違法。以其不違無常無我故也。寬狹如於無違之因。有無無我相違之法。故云亦爾(文)。
同論記云(大乘光)論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一家云。三藏解云。所言相違者。如小因明論云。眼必是他用為宗。因云積聚性故。喻云如床席臥具等。謂此床席等是積聚性故。是人所受用。眼亦如是。此眼積聚性故。必是所作。因此得知。別有常我受用眼根。此外道本意。欲顯我。然餘人不許我故。先就眼根所作比量令顯我。所顯我者此是常法。能顯等是無常法。故相違。然此等能顯我者所作性能顯無常同也。今私云。同三藏品若以因處異品無違法。若以相違別異處為異品者。如持無違法望無違。亦持相違法望有相違。故云亦爾。又可云。如無違法望因。亦以相違法望因。故云亦爾。今私云。不爾。以同法喻無違法。以異法喻相違非但同法喻能顯因。亦異法唯能顯因。故云如無違亦爾。又私云。以能成立因望所成立宗無違法。以異法喻所立宗。相違。如成真似二種異法喻成真似二種喻。亦復如是。又光私云。論云若法能成相所立者。論主破云。以所作為若法能成。以宗為所立。謂若以別異為異法喻者。無成無常當以無我異喻。若爾無我通聲及無常。并所作性故。所立聲是無常。及能立所作。並在異法。故所作性因。此相違。論云是相違過即名似因者。所作不在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法。故相違過。亦名似因。論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論主理。謂以無常無為法。以無我相違論主云。外無常無違。以無我異法喻。故相違。故論主云。如汝外人所言無常無違無我亦爾(云云)。
今案。此心有多義。一云。且差別作法常無常異。故名相違。等與所作無常。故名無違。二云。以因處名異喻。名無違法。以相違異名異喻名相違。此意明異喻。三說之中。初若所立無說異品無違法也。非異同品相或異者。相違也。三云。同喻無違。以異喻名相違也。四云。以因望無違異喻名相違也。五云。無常無違法。無我名相違也(文)。
人云。門論對面三藏記及起信論淨影義記。非光師并惠遠作(云云)。
注釋上云。今謂。此文難了。試作解。一云。如無常無我無相違故。成無常宗之所作因亦能成立無我等宗。四相違因能成敵與常相違無常亦爾。故彼論云。所作性故能成無常無我等。不相違故。若法能成相所立。是相違過。即名似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二云。或可。無違法者餘能立量。相違法者是能破量。是即例彼能立正因能破正。故云亦爾(文)。
尋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亙四相違耶。
四相違記一云。問。如無違等者。俱亙四種說耶。答。唐朝諸記‧日本先德。總為二說。一云。周記‧邑記‧清記‧及燈抄等。但指差別相違作法也。二云。平備大德‧孝仁大德‧明詮僧都‧及先德。亙四種說也。問。就周等記。何故唯指差別。答。義如前解釋。但未被他違時。具三相。能成所立宗。是差別相違。偏顯顯義指彼也。不為捨所作因也。故周記云○邑云○燈抄云○問。何故不取餘二因耶。答。由門說故。且不說所作因。義如先解○清記中言等者。等一實因也。自餘記意同於清記也○(已上說了)問。備云‧仁等大德達說何。答。備云。如無違等者。前常宗無違法也。後無常名相違。意云。所作性因如為前常宗之因。如是亦為後無常之因仁云。前常宗非顯違於後無常宗故。云無違也。後無常宗顯違於前常宗故。云相違也。此等先德皆亙四種云無違也(文)。
又云。問。言若法能成相所立。是相違過。即名似因者(文)意何。答。清記云。謂若因須能成相宗。是相違過。即似因所攝。相違過者。相違因。如下等必為他用等之量意欲成立非積聚我。而返成立積聚假我。故成相違因。亦名似因云云)此中等之量者。一實因也。問。何故不所作因耶。答。燈抄云。謂若同法○故成相違因(云云)由斯理故者。是因法能成相所立宗故。名相違失。是云斯理。若依斯理者。所作性故因。能成無常宗。亦成空無我等宗。非是相違。此能成無常苦空無我故等者。非相違因故不所作因(言也)問。依何為證而作此說。答。故門云。道理所作性故能成無常無我等。不相違故。若法能成相所立。是相違過。即名似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所成無。有故(云云)問。所作因非相違因者。云何自相違耶。答。若隨樂為所立。非唯聲無常之因。亦能成無我等宗。若約此義邊者。所作因非相違因。非是相違故。故爾云。若諍聲上常無常時。此成相所立無常宗。故名相違因。既諍常無常。不取無我等。若約此義邊者。所作相違因。所望別故。云不相違因也。問。若爾何故顯相違因相。即不取此所作因。更云如積聚性因耶。答。抄等之意。非唯積聚因。且舉此因欲顯所作等也(云云)。
因仍舊定喻可改依之事。
疏云。由彼說故。因仍(至)改喻。後三依舊(云云)。
後記云。由彼說故者。彼門論也。總意而欲明知非是因違於名相違也。問。雖引門。那知即是宗。答。門論云。若法能成○相違亦爾。明知不是因違於宗也(云云)。
燈抄云。由彼說故因仍舊定者門既說。若因法能成相所立。是相違因。即一因法能成兩宗相違所立名相違因。故知因仍舊定也。喻可改依等者。具而應言。此說故。喻可改依。故此小論下四過中。初一改喻後三依舊。此即用本因者。依門證。喻改依者。依此論證。如是。不可異推(文)。
今案。由彼說故因仍舊定者。依門論證因仍舊定之義也。喻可改依者。先標喻通改依之義。故下四過等者。引此論證也。
句義私記上云。有云。此文證因必用故。影為證喻改不改有云。此文唯證因必用故。以小論文證喻通改不改有云。此門論文因必用故。約喻不云改不改。以此明知。約喻可改用。故今疏得論意。由彼說故等問。此三傳意何耶。答。初傳意。門論雖不喻任皆同義。疏既由彼說故故以因仍舊定義。影證喻任皆同義為言也。次傳意。疏由彼說故因仍舊定者。釋門文也。喻可改依等者。釋小論四相違文也。其小論既初改喻後三不改之故為言也。第三傳不異初傳也(云云)。
清水裹書云。
又云。問。門論云。若法能成○有故(云云)疏引此何耶。答。為證此文相違因有為所違量因。為能違量亦成因能令相違前量宗也(是引為證相違因也)邑記云。此釋上能成相所立也。謂本量未被他違。名無違法言此釋上能成相所立者。是相違過也(即似因也)言謂本量未被他違等者。說下如無違等云文也。意此相違因本量未被他能遠時。如有為所立因。為能違量亦成因為云也。問。何故本量因云無違法。能違量因云相違亦爾耶。答。謂之云云不同也。有云。後三相違所違量言顯無過。故假名無違法也。又約法自相相違。未被他能違間。假名無違法有云。取初相不闕邊云無違法。何者。四相違雖闕所違後二相。不闕初相。取此不闕初相邊。云無違意云。本量因未被他量時。為所立宗如因。相違亦爾。為所立宗能成因為言也。問。次文所成無。何耶。答。此文是顯能違量因正因文也。意云。所作性故因。所立常宗之處。有故。云所成有故也。問。所立無常無處者。何處耶。答。異喻虛空也。意云。異喻虛空所作無轉為言也。問。爾此等文立四相違之事。為當何耶。答。爾也。問。若爾何智周約法差別相違此等文。平備記約法自相相此等文耶。答。智周記順小出。平備記約初一出也。言皆彼通四相違也。問。其智周順小論云意何耶。答。小論說法差別相違之中。能違所違俱具因喻。言顯無過故。前無違法。後相違云。以門論文證顯此為言也。理四相違皆具。如無違法相違亦爾文物也。有云。引此等意。四相違因必本喻改不改云事為證也。故次文由彼說故因仍舊定。喻可改依。故下四過。初一改喻。後三依舊。此意。彼者。指門。依此論者。因必須舊。喻通改不改也。問若爾此因喻並證。何但為證相違因云引此文耶。答。謂之三傳。有云。此文證因必用故。影為證喻改不改(云云)有云。此文唯證因必用故。以小論文證喻通改不改(云云)有云。此門論文因必用故。約喻不云改不改。以此明知。約喻可改用。故今疏得論意。由彼說故等(云云)問。此三傳意何耶。答。初傳意。門論雖不喻。任皆同義。疏既由彼說故(云云)故以因仍舊定義。影證喻任皆同義為定也。次傳意。疏由彼說故因仍舊定者。釋門文也。喻可改依等者。釋小論四相違文也。其小論既初一改喻後三不改之故為言也。第三傳不異。
因返宗等之事。
疏云。問。因返宗。不順因不順宗義。應名相違。
前記云。疏問宗至應名相違者。問。前已解云。與相違法為因。而因相例過也。不因違於名相違訖。何故今復取此為難。答。前雖略舉。而未顯陳。所以今時而今詰問。彰其比量四過。問與前同。答與前別也(文)。
略記云。疏問因返宗不順因義等名相違者。此問意云。常與無常兩宗相違。返與彼為因。名相違因。所作‧非作二因相返。與彼為宗。名相違。此問異前不同。若據因相違返而為難也。答意可知(文)。
燈抄云。文問因返至不名相違者。此問起者。依軌師疏問答而起。故彼疏云。問。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宗故。因兩形為相。因返宗故名違。若爾豈不因宗始成違。說敵量前成似。此問答方起此問。是故問云。因返宗不順因義。因名相違。宗亦返不順宗義。應名相違(文)。
孝仁記云。文問因返宗等者。是之因雖與本宗不相違。而為宗之因故。為先之無違宗而不相順因故云因返宗。故文軌師之非如因違於宗言也(文)。
四相違記一云。疏云因返宗○應名相違問。前已解云與相違法為因。而因相例過也。不因返於名違訖。何故今復取此為難。答。唐朝諸記及日本先德異解非一。後當出其異解今案。此問之意。甚與前異。何者。前意云。若以前因違於前宗而名相違因者。有例難。亦謂前宗以違於前因可名相宗也。依此例難。而云相違法而為因故名相違因。所以無例難也。今後問之意云。相違義者。兩宗相返。謂敵者而取能令立宗相違名相違因。是則因返宗不順因義。因名相違之義也。若爾宗亦返於不順前宗義。宗應名相違。是此問意也。燈抄云○明詮僧都問。此問意何。答。此問意者。所作性等四種相違之因。有令前後二宗相返。不順因義。故相違宗之因者。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返而不順宗義故可相違因名也。因返宗者。且約法自相相違者。所作性因令已常宗。違無常宗也。宗亦返因者。前無常宗已所作因後常宗令違此說中云前無常宗者意何。答。未知其所以。周云○今案此記意。說發問之詞義道須爾。但答通之詞不可依據。平備大德案此問意作二釋。一云。因反宗不順因義因名相違者。案此問意。成前因宗。豈得破文軌師耶。答。此意雖可爾。既答文云由宗令宗相返。明知以後宗令返前宗。即為後相違宗之因故名相違因。非可云因宗故名相違因也。言宗亦返不順宗義名相違者。難意云。前云常宗違前所作因故。九過以外可相違宗過。非謂因相違過可立也。總而言。此問意者。前所作因違前常宗名相違因者。前常宗違前所作因故。九過外可相違宗過也今案此釋意。義道雖似可爾。而徒盡言論空失本意。所以然者。前已云與相違法而為因故名相違因。因果名名相違也。非因相違。故宗亦違因例而成難。明知以有例難。不因返於名相違之義。遮簡已訖。今何更重得作問難耶。所以此不然。敢不可依所據矣。問。備師第二釋何。答。備云。又云。所作性因令二宗相返而不順因義故。相違宗之因名者。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返。而不順宗義。故可云相違宗之因名也(云云今案此釋。可依據之。頗義道相稱可矣(文)。
第二釋之事。
疏云。答由成宗。令宗相返又因名自相相違。比量相違(文)。
前記云。疏又因名自相相違至比量相違者。此答前問有二。次前文是一答。此文是第二答此答中。答宗亦名違因。兼答伏難。伏難云。宗違於因。不開四因違於宗。即開四耶。答。如疏可解(文)。
邑記云。疏答由成宗等者。此前不齊解。後齊解。前疏不許因宗故名相違因。由有相例之失故。不取之。今既釋通。兼取妨(文)。
明詮道引此記云。此恐不爾仍不用邑記歟。
燈抄云。答中二說。此初說也。初答意云。因為能成不成異宗。令宗相返因名相違。宗為所成不欲成因。令因相返。不名相違。文又因名法至名四種耶者。第二答也。此答意云。因返宗者。名自相相違等。宗返因者。名比量相違。因別疏條。相違開四。宗違合說。比量相違。為影現故。合因開(文)。
孝仁記云。文答由成宗等者。謂欲成立宗引因。是不成本宗。餘宗成故。於因名相違。其宗不爾。故非例之。問。非宗成因因相違不名相違者。先宗之違於後因。名比量相違。何故非相違宗耶。問。故答云。其約名比量相違故非宗違也。是又因名自相相違等言文之起所以言也。自宗可生因有惡自起故。於比量相違也。欲成立自引因。不成立自。而與自相相宗成立故。於因名相違。故二違各各別也。子細可思之(文)。
今釋有二。先敘唐朝記等及日本傳。後依抄意正詳此旨矣。前敘諸者。邑云○述此記意。日本先德云云不同。福貴道詮云。答有二釋。初釋唯用相違之因義。不用相違即因義。此不齊文軌義。後釋用相違即因義。此文軌。業釋。故云齊解也隆光等先德云。初釋唯因名相違。宗不名相違。因與宗齊不名相違。故云不齊解。後釋因名自相相違等。比量相違。意云。因齊名相違。故云齊解也(云云先德評家云。今謂。返前例問答云不齊解。順上例問答云齊解。准內明說。齊不齊解如是云云先德達多異說。雖有釋通而卻非可為用。所謂如日夜徒員他家財。已無半錢之分者。是則云此而已。然明詮僧都云。邑說此恐不爾(云云僧都所傳。是尤可爾。仍不可依據此記說而已。備云。答由成宗○不名相違者。意云。以成宗故。以後宗令返前宗。明知為後相違宗之因。名相違因。不前因違前宗故名相違因。既前不違前宗。故前宗亦不違前因。雖不相違義同。然成宗故。令宗相違。此相違宗之因故相違因名。是主釋。宗不成因故。不令因相返。若令因因相違。其相返因之宗故。可相違名。然不令相返故。不相違名(云云)案此記意。頗不失道理。但細探其底。非所過也。文中雖不違義同者。是專似無益矣。周云○此記意云。二答之中。此文是第二答也。此第二答中。更分為二。謂言因名自相相違。比量相違者。是答宗亦名違因。言因別疏條相違開四。宗違合說。比量相違者。兼答伏難也。此義意頗似不失義道矣○備云。又因名自相相違等者。正義云。此第二答依伏難而起也。伏難云。以宗不成因故。不相違宗過者。比量相違宗違後因。豈無相宗過耶。為通此伏難故。更作第二答也。意云。前等是常宗。違後初無因。故立比量相違名。是即宗過。非是相違宗過名也。然前常不違前所作因。故例難不成也聊以彗星之光雖似照塵外。義道以違制作之幽玄。何得留思慮耶。所以然者。前云非因相違之文。與此問答文。以差別故。豈重言之失耶。
今謂。言因返宗等者。是依與相違法而為因故名相等之文。所發之問難也。非是專同前例難。義意如前解之。通此問難有二答。謂由成宗等者。初答。言又因名自相相違等者。是第二答。如文可之。初答意云。由因相返宗。而名自相相違等之四相違因也。非宗令因相返。不名自相相違等之四相違宗也。第二答意云。宗亦違後因故名相違。但名比量相違。即收九過中。而不名自相相違等之四相違宗。明知雖名相違。而宗過唯違後因故。名比量相違。因以令宗相返。而名自相相違也。於中宗合說故。比量相違。因別開說故。名四種相違。理而言之。宗亦如因之相違有法自相等四種比量相違(言也)兩疏之意太底此。勞以異求。燈抄云。答中二說○不爾即違前所說故(云云。頗以可依據為誠證耳云云)。
清??注抄下(有法差別之處云)。
內明相違因之事。
述記八本云。大乘滅相雖不待因。相違因與後後法為生因。與前法相違。名相違因。非與前法滅為因(文)。
燈六云○若爾相順何名相違。答。此言無過。如四相違因相違法為因。故菩薩地云。若雜染諸相違因。當知即是清淨因。若清淨諸相違因。當知即是雜染法因(文)。
祕同之。而不引瑜伽文。
義蘊云。疏大乘滅相至前法為因者。如秋霜既降。草木變青為黃。霜非青滅之因。青滅是無。霜是有。不可以有作無因故。但與黃生以為因也。青黃相違。霜等為因。相違之因。主釋也。然以理准。由霜雹故。能令青滅。與彼青滅為因。竟有何失(等文)。
准此釋。邑法師相違即因義也。然清水裏書云相違之因義之中。具同者。不葉彼師本意也(文)。
十因章云。問。相違即因者。豈滅亦因生耶。答。不然。但與黃葉為因。不與已滅青等為因。即是相違即因故。名相違因。
下文云。言相違因者。唯清淨相違因不得業也。因體二性不善無記故○果法有為無為。唯無漏善性也。
又云。言相違因者。唯雜染相違因因體有為無為。唯無漏善性也。果即狹(文)。
樞要下云。其清淨十因中。二因異熟果。謂攝受因相違因相違因者。若清淨諸相違因。即是因。故得異熟果同事‧不相違亦得異熟。即攝受因故。論中據雜染因故有失。或此皆非。清淨因以清淨法為果故。無異熟(文)。
瑜伽論八云。此雜染法相違因者。謂出世間種姓具足○即所說種種善法如是十因應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雜染(文)。
下文云。種姓具足○彼望清淨相違因(文)。
又云若雜染諸相違因。當知即是清淨因。若清淨諸相違因。當知即是雜染法因(文)。
今案。若清淨品者果也。相違因者即清淨品果因也。雜染清淨相違故。以能相違相違。此能相違因上立果名。名能相違即因之時。立清淨相違因也。清淨者非因名故。不得業釋也。即依此義。章上文云。能相違即因故。名相違因。至于別釋文云。清淨相因果。唯無漏善性也(文)依之勘本論文。述雜染相違因云。應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雜染(文)明清淨相違因云。彼望清淨相違因。至于下文云。若清淨諸相違因。當知即是雜染法因(等文)樞要第二釋意同之也。問。若爾如何樞要初釋云得異熟果耶。答。二釋之中。後解同本章心。又燈中作不得之釋。依之。與法師心。二釋之中或解為正(文)但彼釋意者。以雜染法為能相違即因之故。其因實果雜染法也。亦可此果云也。雖然立清淨相違因之時。以清淨法為果之故。不可得異熟果也。
比量相違有四種之事。
疏云。又因名自相相違。比量相違相違決定‧及相違因各四種耶前記云。疏不爾何故等者。若爾再比量相違且據合說法自相相相。不違開說餘三比量相違。亦爾者(文)。
四相違義記一云○意云。因各有相違。宗但名比量相違。因名自相相違。而以宗准因。宗亦雖有法自相等四種。宗據合說故。比量相違。因據開說故。云四相違也。爰知決定道理。雖宗四種之比量相違。今合說故。但云有比量相違也。若不此言者。何故但說有法自相比量相違。其相違決定相違名四種耶(言也頗可依據耳文)。
燈抄云。不爾何故但說有法自相比量相違等者。前文比量相違決定相違四種。不爾即違前所說故。決定相違四相違因差別之中。先德二說。一云。若不改本因。宗四種。是後相違因。若改本因。宗四種。是相違決定四相違因也。一云。亦非法自相相違以明決定。況得後是餘三相違也。以自相被違之後。失本自相別成自相。今從相違決定之中。違已仍疑。不失不存。況復相違決定法。兩因兩喻。而與四相違一因一喻。全自不同。若依此義。決定相違四宗比量違亦不四。所以爾者。因喻各別證宗乖返。是故相違決定。兩名定。名比量相違。復違其因。因或異。名比量相違。二違既別。豈同四。問。因相返說名相違。何故過但在因。而非宗失。答。即此說。外道因明論中名宗過也。於宗過中別立宗因相違之過。由因相違。宗在因前故名宗過。非因失也。陳那難云。宗雖在前。未因時。即所違。要立因已方違於宗。故唯因過。非宗失也。又云。夫相違者。不欲說。與宗相反。名作相違。如有成立常住為宗。無常返常。說名相違。立因本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無常宗義。與相違為因名相違因。故門云。若法能成相所立。是相違過(文)。
尋云。付疏主義。後三相相違決定。若非前後俱邪者。何名不定因耶。生敵證之決智故也。若前後俱邪者。如何疏中所出作法。是前邪後正耶。
注釋上云。問。後三皆非言陳所諍。既爾何故相違開四。比量相違相違決定但說初不說後三。答。且解云。比量相違四宗體別。易了知故。更不別開。相違一因四宗辨其義難知。故開為四。其後三種相決定所違是邪。能違是正。非真作法。故但立一。或此等過證。四相違既開。相違略不開。彼如言王來不別稱臣。問。為無前後俱邪。後三決定相違。答。如作法。問。若爾何故名相決定耶。答。邑中卷云。若唯相違決定。立敵所申宗既相違。因喻各別。此即二皆不定。若就他出過。兼四相違。不唯相違決定。即能破。此既相反。故與宗別代皆云。是帶四相違相違決定。若依此。應云帶相違決定故改本因。帶四相違故前邪後正(此義未決云云)。
古跡記云。問。相違決定自相。亦應有法差別等耶。答。有二義。基云。不改立論者因。宗四種屬後相違。若改前因。宗四種即為四種相決定○依本所諍。論中略說法自相相決定。軌師亦說略不說三。又釋。此不定過別陳因喻。非本能立。其力羸微故。不與差別等別作相違決定。若相違因用彼因喻。有親力故通違四種。比量相違亦同此釋。雖有二義。初盡(文)。
又云。後三比量相違作法者。云云不同也。有云。自相等四種相違。決定相違種相違。名比量相違種相違(云云)意云。此兩箇四種相違。未至因喻而留宗見。皆比量相違也。何者。自相等所違比量宗。皆有違比量道理本極成因過也。又自相決定相違後宗。及後三決定相違前後宗。有違比量道理本極成因過。以此義道。指兩箇四種即云比量相違種相違也(此三松傳也)有云。四種相違中。可比量相違四相違決定云云)意云。四相違中。前宗違後因邊。云比量相違也。前因違後宗邊。云相違決定也。宗與宗違。云四種相違為言也(此寺傳也)有云。四種相決定中。後三決定相違。是即後三比量相違也(云云)意云。論約比量相違決定相違說法自相相違。後三分明不說也。然論中卷即四種決定相違。所以此准前比量相違。亦四種等(云云是修傳也)問。且比量相違宗違因者。前宗違後因。後宗前因違耶。答。謂之古德云云不同也。有云。後宗違前因過也。意云。等是常宗。違立敵極成前因為言也(本修律師傳也)有云。前宗違後因過也。意云。等是常宗。作能違量時。違後所作性故因為言也(賢應大德傳也)有云。比量相違。宗違因過也。不可求前後也。意云。比量相違寬。作能違量。亦違本極成因。俱名比量相違為言也。問。若爾相違決定比量相違差別耶。答。疏中卷云。彼宗違因。此因宗。彼寬此狹。類別故彼者比量相違也。此者相違決定也。又斷云。比量相違前邪後正也。相違決定前後俱邪等(云云)問。其寬狹意何。餘亦爾耶。答。約比量相違。有單比量相違相違決定比量相違相違決定比量相違失。故相違決定比量相違。所以狹也。比量相違相違決定帶有。不帶相違決定有。故寬也。言單比量相違者。等是常等也。言帶相違決定比量相違者。常所聞性故等立宗。違所作因也。言前邪者。等是常宗也。言後正者。初後無故因也。言前後俱邪者。所作因‧所聞因。俱三相成猶預故也(比量相違因喻不待過也云云)。
說法略有二種之事。
燈抄云。此因明一切法。略有二種。一自性。二差別。如瑜伽說。所成立義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差別。今此因明中。有法即是所立自性能別即是所立差別。為顯此二略三重(文)。
前記云。疏此說法者。此因明為此宗。簡於經中說自相等(文)。
後記云。此說法者。此因明宗論宗也。問。敵關因明。何不擬簡。今乃至此方言此宗。答。今此正明四相違中。有自性差別。故於此處方說此宗。此不同故不責(文)。
局通對之事。
疏云。一者局通。對法等言前局後通。故二差別
尋云。此對心者。以差別有法。以自性能別之義可耶。若言者。與前後對有何差別耶。況前。局後通故二差別之文。何可會之耶。依之。疏上卷中體義三名之文。豈不相違耶。若言無者。如是思之量。豈不以自性能別耶。
又此對自性差別。約一具比量說歟。如何言謂我自性自性若有若無所立故耶。既以我法有法有無能別所立之量。為成自性之量。豈一具比量自性差別耶。況是思之量亦以相違。若非一具比量者。疏云。前局後通故二差別依之斷云。因明二相局分。以後所說必貫於餘(文)如何。
燈抄云。一者局通(求曲反。專也)謂我自性自性等者。若有若無者。此並我法二種自性。故瑜伽五云。所立自性。謂有立為有。無立為無。言所成立故者。釋所成立義。各別性故者。釋自性二字差別者謂我差別等者即先開我法二種差別。言若一切遍者。下後釋也。一切遍者。即是迦比羅等執我量同虛空體周遍故。若非一切遍者。即離繫子及獸主遍出等計。即執我量分齊。隨身舒卷。及小如極微等。此之二種是我差別。言若常無常等者。差別有常無色等。又釋。此中略明三對差別。遍不遍常無常無色。以等餘門。並通我法二種自性所有差別。故法中亦有真如法空無我等遍諸法。餘不遍。其我中亦有常無常無色等。問。如立比量聲是無常
即聲是自性。其無常差別。即不相離合成一宗以為所立。何故前明自性即云若有若無我必有。我必無非和合成宗。而自性外更云差別遍不遍等。答。有兩釋。一云。前自性有無者。汎明自性不同。我法並通有無。其我體性外道謂有內道謂無。其法中亦通有無道理易知。後差別門。即是有體無體等。所有遍不遍等。為差別義。如外量云。我必遍是所立宗。又釋。此中兩段各別為宗。前立自性以為有無。後立差別亦為有無。前以自性我法所依。其有無能依。後以差別遍等為所依。亦以有無能依。文中略故。後門不明若有若無真實合有。由敵論者於自性差別不了故。立論者或立自性或立差別。為顯此別故。云如是無量差別也。隨其所應空等遍有色等非遍者。執我量與虛空等者。我體遍有。執我有分齊隨身舒卷。及小如極微者。不周遍。故云空等遍有色等非遍。前局等者。前自性局。後差別通。故二差別(文)。
前記云。疏若有若無所成立故者。此若有若無非即我法差別之義。汎爾疑成立我法自性。為有為無等。各別性故者。我法自性各別故。疏空等遍者。若空無常等遍能一切等非遍者。此不是他上。故名非遍。然得名通。如色一切色皆是。
邑記云。疏對法等言至若有若無等者。彼意云。若立有體我法。若立無體我法。各別體性自性。疏差別無色等者。謂外諸部。彼我法自性之上。說有遍不遍常無常無量差別義。差別(文)。
四相違記一云。問。若一比量分別自性差別。答。成立自性。成立差別比量有別。問。爾何故疏云。前局後通故二差別耶。答。且云色蘊無常時。唯局色蘊我。不餘受想等之我。故云前局。無常不局色蘊通餘四蘊。故云後通也(云云。已上私記說也)今謂。不必立自性差別二量有別。而約一比量亦可辨局通。問。爾與前陳後說對其差別何。答。專異矣。謂前陳後說對意。得名不定。所以者何。今此局通之中。局‧通隨取前陳自性。局‧通隨取後說差別。是云前陳後說對。但局通對不爾。唯任自性自性自性。唯任差別差別差別。而云局通也。意云。聲無常時。聲是局聲。但自性無常是貫通他。而差別。所以前局後通。但此一種云局通對也。前陳後說不爾。聲無常時。前表故云前陳無常後表故云後說。非唯此說。無常先表者。無常前陳。若聲後顯表。聲即云後說。故知前陳後說自性差別而別於局通對。謂局通狹於前際先陳寬從局通此之所以。至下當之(但以聲無常量。偏以為自。以無常為共。無立無常聲之量故。而以若立五蘊。若是思而為證耳)先德云。又諍差別者。有內外道立敵共許我自性有之。言我上常無常義互不許依此量者。無常付。敵者破此立我應常等。如是成立。是不諍我自性。唯諍我差別也。論立常住勝論立聲無常如是等不諍自性。唯諍彼上差別。非一。皆准之可知今謂。恐非唯此說耳。何要須立自性差別殊異矣(文)。
因明要義抄下云。明詮小僧都問。就所別不成。本作法云。思此云局通意何。道詮法師答。維摩時答。我此義也。此義遍通諸法故云爾也。問。我此自性。思此差別。今何云遍通諸法耶。答。我‧無我諸法上之義故云爾也。問。約佛法爾。今此外道義。答。約外道者。立我此周遍故。又云思。此以為體。今我既云遍故是思亦云遍也(自上他問答)問。約數論思。有局通之義何。答。依因明門者。我有法。此局。思法。通也。問。何故云爾耶。答。我此但局我而不通無我。故云局。思此通我‧無我。故云通也(下注抄云。雜集說。我之與法但名自性常無常通名差別因明論以聲等為自性常無常差別)問。今因明中。差別。由遍一切貫他上。其義可爾。何故雜集自性耶。答。彼約即不遍。無我亦得說為局。守體也(已上)玄應疏上卷云。問。自性無我差別。如數論者立為思。此思自性為法為能別。我差別有法所別。如何今言自性為法為所別。我差別有法能別。有云此前且依多分道理。據實言之。不簡自性差別。但先陳名有法及所別。若後說者名法及能別。今不然。立為思。我性不通無我等故。何故不許自性。思通非我我等故。何故不許差別。故對法云。一者自性。謂法有自性。二者差別。謂即我法種種差別。故各二名。此依實義。非從多分說名二言(已上)問。何故慈恩云思此自性。我此差別耶。基疏上卷云一切法中略有二種一體二義。且如五蘊是體。此思有漏無漏等義。名之為義。體之與義各三名。體三名者。一名自性瑜伽等中古師所說自性是也。二名有法。此所說有法者是。三所別。如宗過中所別不成是。義三名者。一名差別瑜伽等古師所說差別是也。二為法。下相違中之法。自相相等是。三名能別。即此中名能別是。乃至難初名云。若體各自性。義名差別者。何故下云如數論師立是思。自性。思為差別。彼文便以義為自性。體為差別。我‧無我分別思故(已上)邑云。思之與我。義實差。此中據思之體未表彰。無我等可通餘法故為難矣。答。彼疏意亦明體義門。云思為自性差別也(約論及因明論。明體義總別等四對。具末)同。彼疏云思為自性差別。意何。答。若明體義門者。五蘊自性無常苦空等為差別慈恩明此門故。云思為自性差別也。意云。思此五蘊所攝。此有思名自性。我‧無我體。但此五蘊上之義門差別。故為差別也。問。差別。思為自性者。何故基疏下卷引對法論。云自性及法有無耶(已下注)基疏下卷云。此說法故二差別(已上)邑云。疏對法言等者○(已上)周云。有無○色皆是。燈抄第五云。一者局通○故。二差別(已上)答。下卷意。約局通門故。云自性何者。我但局我而不通無我故也。問。約體義門者。思為自性差別。若約局通門者。以自性。若約思。如何為是自性。為是差別耶。答。若約局通門者。思為差別。何者。立思時前陳之我但局不通無我後陳之思此通我‧無我故也。問。立思時。若約體義門者。思名自性。我名差別者。若約局通門者。我名自性。思名差別。令約局通門者。自性差別不通因前道理。約體義門。前陳差別後陳之思為自性者。既違因明道理耶。答。不他。何者。雖約體義門。思為自性差別。而望因明門時。前陳自性後陳之思為差別故。數論思者。前陳之我此自性後陳思此差別也。基疏上卷云。難初名云。若體名自性。義名差別者。何故下云如數論師立自性。思為差別。彼文便以義為自性。體為差別無我分別思故燈抄云。顯難意者。若體名自性者。何故不言我。是義。思即體。若義名差別者。何故是思。思體為差別故。我差別有法所別。思自性為法及能別。故知不要自性有法所別差別為法能別也(已上)備記第二云。文無我等之分別思故者(又訓)文無我分別思故此文依伽論就道理說也。伽論意。以無我義分別思體故。今數論師量。以思體而分別無我義故。即數論量以義為自性。以體為差別(已上)基疏次云。釋初難言。此因明宗不同諸論。此中但以局守自性自性。不通他故。義貫於他。如縷貫花。即名差別故。前陳者局故體。後所者義貫於他貫於義即寬。局體者義即便狹。後法解前。不以前解後故前陳自性後陳者名差別。倫記云。釋初難云因明宗不同諸論等者。意云。伽論等五論所說。局己自性差別定屬一門。故云不同諸論。然望唯別因明論所說前陳後述自性差別時。不定一門也。意云。諸論宗云。色心體名自性。此上有漏無漏無我等名差別。由體與義各別定故。此因明論宗不爾。據諸論宗。雖是義。然量時。以為體。是前陳故。因明論宗者。以諸論差別自性。以諸論自性差別(已上注了)問。今言以思為自性。以差別者。此若佛法義。若外道義耶。答。三科法。此有體故為自性等之上無我等。無別體。但此體上之差別故為差別者。此是佛法內道義。外道此義。何者。外道神我有體常住。是故不我等義門差別。然約因明門前陳自性後陳差別言之。此自性差別外道也。故邑記上卷云。如外道等說色為我。自性。我‧非我等為差別。或是色。即自性。色‧非色等為差別。故不定也。門亦云。所成故。立法有法。非德。所言德者。謂勝論德句。言德者。為實句此法有不同於彼。恒決定故清云。自性差別一向定。隨前後陳別也(已上云云)。
文軌疏上云。言有法能別者。諸法有二。一自性。謂色聲香等。二差別。謂無常等。自性有兩名。有法。二所別差別有兩名。一法。二能別常無常等有軌則義名之為法。色聲等能此法。故名有法。自性。為常無常之所差別令殊外。故所別常無常等既能差別自性。故名能別。其猶蠵有方圓印文印文能別能別此蠵。成方圓故。亦為法。有軌則義故。蠵體所別。為方圓印文差別故。亦名有法。能有方圓印文法故。此從多釋。若據理言之。不簡自性差別。但先陳者為有法所別。後述者為法及能別。且如自性無我差別。如數論為思。我差別有法所別。思自性為法及能別。故不必要以自性所別有法差別為法‧能別也。四名不可並彰故。各一號也(云云)。
義心云。問。互相差別以為宗體者。如成無常。可說有法及法互相差別和合為宗。若成自性我有無。誰不相離名和合耶。答。如先舉即為有法。立為有無為法。亦說與有無和合相差別。若所立為有。可說與有和合。若立無。與誰和合。解云。因明立法。不要辨體。但後說者皆名法故。故與無法亦說和合。若爾還成於法。何名成有法自性耶。解云。因明道理。皆應以法成法。今言成自性者。謂此有法在法中含。望此即以法成法。此法中含所許者。言中直申。即是自性。故言成有法自性。故門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也(文)。
(卷首書皮內)。
清??注抄下云。
自性者。古云冥性。由彼外道無想沒得宿食智。卻敵已六十劫。六十劫智力不及。但見冥寞。物從此生故立冥性(文)。
(私云)蠵說文。龜也。以胃鳴者。從虫蠵聲。爾雅。靈龜。註云。涪陵郡出龜。甲可以卜。緣中文似瑁。俗呼為靈龜。即今紫蠵龜。一名靈蠵。能鳴(小補韻會齊韻出)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終)。

  (延寶元年臘四夜。以寫本校正已畢)
  (此三帖。起自初九日至三日。書寫已竟。間數日。以病緣故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