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大疏抄卷第八(第八帖)

   輸入者 黃紹亮

能違作法之事。
疏云。謂前宗言。有性非實。有性是前有法自相。今量云亦能遮有性非是大有性。兩俱決定故(文)。
尋云。爾者非共許有性歟。為當難離實有性歟。若言難共許有性者。可有宗失。若破離實有性者。共許有性尚留。豈自相過耶。
注抄下云。非有性者。問。彼既將異為喻。成立有性即是同喻。今者何故將其同喻成相違耶。以陳那九句中成相違因。皆於異品中有故。答。然此異本非同喻勝論矯立為同故成相違。又問。夫言相違。皆取異喻能立所立俱有成相違。今者何故將喻依有法耶。答。有說云。若違後陳。即將喻所立違。今違有法。還用喻依有法違。若爾即一切量。如前聲宗亦成相違。量云。聲應非是聲。所作性故。如瓶。云體所作性。不是聲。聲亦所作性。同彼不是聲。故知不爾。今解。非將喻依有法自相。亦是喻上所立能立相違同喻上有。彼異之有大有有。彼有無之有。二有既別。便成異喻。異有法。理令其宜(云云)。
略纂云。性上亦有二義。一非德業。二非是離有性師資並許。其不有性上亦有二義。一非德業。唯五頂許。二非是離等有。唯門人許。其一實業因實有異。師‧資兩成。師主若取性上一實等因。其即非等。遂證有性一實等。遣其有性亦非等。此既決定。資取一實等因。即非等有。故知有性一實等。有性亦應非是離有性。亦決定故。師‧資並成。故言俱決定。故今例云。有性應非離等有。宗。一實故。德業故。因。諸有一實德業者。皆非離等有。如性。(文)。
尋云。不無之等之義。何非弟子之所許耶。又自相量能違。何加言乎。若難有性非離實有性者。可言差別相違耶。定賓此事。上抄。燈抄全同之。計之可引略纂之矣。
一實因轉性之事。
略纂云。問。性為同喻者。一實不。無者。能立既闕。同喻不成。者。既言異。如何名有一實等耶。答。若所有法體有實等。名有一實等者。同喻能立。通取汎爾能所義。名有一實等者。故性成同喻也(文)。
此文可祕。依之可學性云能有之文矣。
文軌疏云。問。五頂弟子不。若信有性陳那菩薩助難令成非有。便違共許。豈是相違。如論者勝論云。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違共許故非相違也。若不信有。此則宗闕有法。因無所依。何容依此競其即離相違過。答。今立宗有性非有者。謂五頂等。弟子執有即等。今不取此以為有法。但取共許德業上不無之義以為有法及作依。故不成過。故言有性者。此有法也。言應非有者。謂共許有性應非第四離等有。此則他不自許。故與彼作相違過。此即法也。問有性即實‧離實異。唯違離實有因名自相。亦應必為他用含真假。唯違真他用名自相因。答。五頂立有唯離實。此有若也成非等。不宗即無。故自相差別數論他用通真假。真他用受義雖無。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自相。問。前解云。數論師執等不為積聚他用。此則於等上他用宗無。何故不名相自相。答。此因約同喻故。不自相。謂積聚因。臥具等喻。但與真受用義違。假他用宗。眼上自無。不由因喻方違此義。此乃及由因喻力故。令等上有積聚所受用義。故積聚因非自相云云)。
語過之事。
疏云。問。今難有性應非有性。如何不犯相違今既難彼。他。非成諸過(云云)。
尋云。若望不無之者。猶有語等過。若望離實有者。意許可有教等之相違失歟。
比量云歟。
邑記云。疏先已彼成非之有至非成諸過者。問。如弟子論師立聲無常。既先以成無常之聲。論設難言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應成有法自相相違過耶。答。彼諍聲上無常。不諍聲體。今此五頂正諍大有之體。故不為例。如下疏述(云云)。
燈抄云。文問今難有至非成諸過者。此問意云。宗有法中云有性者。德業上非無之義。有性。此即立敵共所成。今難有性非是有性。豈不相違之過。答若前立有性等者。此答意云。前立宗中。既言有性等。明知離有性。今尋意許。難於言顯。是故不犯相違他順自。方是真宗。豈成諸過。問。一實等因對五頂有法自相相違者。所作性因對弟子應犯此過。答。論言非聲。遂語等。非相違陳那有非有。不違教等。是相違。若爾聲應非無常聲。極成所作故。應是相違因。答此難違陳那難意。何者。准理。但言有性應非離等有。不言有性應不是非等有。設爾何失。此有兩解。一云。因據別相違。但言有性非有。不言有性不應是非等有。二云。理准。以地翻有法。約總相違。問。若爾聲應非無常聲。應是相違。答。非例。無常為宗之時。非直遣無常聲。亦遮常義所依之聲。以常‧無常二義聲體故。既爾還同聲應非聲。違教等過。若不爾者。因明無常等。應非能立。又一切量皆此過。有應不是非有為宗之時。但遮非等有。不遣是等有故。應法師云。聲應非無常聲。所作性故。如等者。此難不然。不定故。謂為如等。所作性故。非無常聲。證聲亦爾。為如方佛聲。所作性故。是無常聲。證爾亦爾。既不定。非相違也。問。若爾如論師薩婆多勝論等作相違難。不共許方佛聲。何他作不定過。答。勝論等云。汝是難。非但違我。亦復自違。謂聲應非常聲。所作性故。如瓶。彼若救云所作性因汝自將立聲無常宗。故可說違無常之聲。不以此立常住宗。何得將汝所立之因與常聲作相違者。勝論等云。此所作因。今但將立法自相。不欲成立有法自相。何我有自相違耶。故所作因非相違也。此應知。有法自相相違因者。意欲成立有法自相所立之因違其有法。方名有自相相違。不欲成有法自相。不可抑作相違因也。若抑作者畢竟無正因失。有法自相相違既然。餘者准知。故相違因文中。並望所成自相及以差別相違也(云云)。
明詮道云。問意者立敵共許非無之有性。今難非有性。何不犯相違
又云。答若前未立有性等者。答意云。立論者意許有性實有性立故。今尋意許言陳。故不犯相違也。
闕後二相之事。
問。疏云。雖同法。便是所立宗之異品心何。
尋云。同喻同法。宗之同喻名品。有何意耶。雖同喻可名品。依之疏上文。
疏云。問。於三相。是何過耶。答。彼立宗言。有性非實(至)此亦是因後二品過。於同品無。異品有故(云云)。
燈抄云。文問於三至異品有故者。彼說離實有體能有實大有等者。彼說有性有法自相下意所許。離實有體能有實大有。其性望此意許所立之宗。雖離有體能有。而非大有。此性。亦能總別一一實。一實因於異有。雖因同品。而體非大有故。闕同品。既體與大有性不相似故。即成所立宗之異品。離大有同品有一實因同品非有。於其異品異之上遍皆隨轉。此亦是因後二相過。同異有成相違故。問。如大有等。何得是有法自相相違因耶。答。今取異以為同喻。望彼宗中非等法。即正能成。今亦成有性。此性便成異喻。此一實因於彼遍轉。彼但異不是有性。故反成宗。令作非有。故成相違。正成立有以德業和合異皆為異喻。以彼五句非大有故。今望所成宗中有法。令離自性故。一實因於異有。此一實因於異有。此一實能有。亦遍有法。故因無隨一俱不成。故為相違。即九句中第六句也。於同品無。異品有故(云云)。
前記云。雖同法者。性。能一一實。但是因同品。體非大有。闕同品性與大有殊。既不相似。即令是所立異品云云)。
仁記云。文通非大有者。是異句。言顯雖為有性同喻。而意許以求時。為異品言也。問。何故於有法意許。而非言顯不爾耶。答。於有法顯立舉不諍物。而意許令異。故尋意非言也。法諍所言顯舉故。不尋意許而應非言顯也。是論之意也(云云)。
無常之量異品事。
疏云。問。若爾立無常宗。聲體可聞。瓶有異既非離實有體之有性故。成於異品(文)。
尋云。有法此過者。成有法無正比量歟。若如之。有性有法自性差別中何。若付言陳宗。有法自性自性所立耶。若名差別。何有法差別能別自性之義有乎。
如抄第之。
又亦一切宗皆異品之意如何。
前記云。問若爾是至皆異品者。此問意。乘前意。前意。大有體非實。體非實。同喻。汝即言性雖非實。非大有故為大有異喻。爾者立聲無常可聞瓶可聞。瓶為異喻。問意如是。下云亦一切宗皆異品者。此難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與有法義相同品。且如無常聲。有法空無我等。與聲上空無我相似。此常聲應成同品。若許為同品異品。二云。燒瓶燒見。與聲既異。得為無常聲之同品。即一切異法皆得。若許爾者。便異品。難意如何是。有疏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更應好解。勘餘本。審(云云)。
後記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者。難言。聲‧瓶既別。應瓶不得為聲同品。故今返難。若許不是聲同品者。不但違論。亦一切宗皆無同品也。亦有本言皆異品者。意云。聲可聞。瓶燒見。別異法尚得同品者。即令一切別異之法皆得為同品。若總為同。即一切宗更異喻。何以故。異法為同故也(云云)。
燈抄云。若爾立至成於異品者。此問意云。有法有性實有體能有實大有。其性雖離有體能有。而非大有異喻爾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聲體可聞。非是燒見。體燒見。非是可聞。其既與聲應成異品。若許為異不但違論者。門既云宗無因異喻。不言與異為異品。故云不但違論也。亦一切宗皆異品者。瓶燒見。雖與聲異。若許同品。即諸異品皆可同品。若許爾者亦一切宗皆異品。此答意言。與所諍同。言是同品。其聲之體非所諍故。聲上無常方是所諍。所立無常於瓶亦有。故是同品。彼者意。離實有有性為宗有法一實所成立。異既非離實有性。故成異品云云)。
仁記云。文瓶既同有故是同品者。雖聲與瓶既異而所諍無常其於等有。故名同品言也(云云)。
要義抄中云。祥勢法師問。有法自相相違。三相之中闕何相之過耶。戒燈法師(山階講時)答。闕後二相之過也。問。闕後二相云何耶。答。如常也問明此闕後二相處云。聲此所聞。瓶此可燒可見。立聲無常時。等此成異品。若爾非但違論。亦一切比量異喻何耶。答。說有法自相處云。一切量皆異喻。今何云異也。此意顯然。何更問耶。真惠法師云。疏中卷(明同品處文)云異品。疏下卷云異品。問者答者各取一文如是論了(云云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以性望有法性闕後二相處。引聲無常量而例難意何耶。答。以性望離大有時。性此異品。今一實因此闕後二相者。立聲無常宗時。聲體此所聞。同喻瓶此非所聞。即應成異品所作因此闕後二相也。問。今不疑之。其次疏文云若許為異。不但違論。亦一切宗皆異品。意何耶。答。疏本不同。或疏本云然一切宗皆無同品。或疏本云皆異品。或疏本皆是異品云云)問。此等疏本之中。何為正耶。答。唐諸記皆釋此等疏本。不應判不正也。問。皆無同品者。其意何。約皆異品亦爾耶。答。周師記云亦一切宗皆異品者。此難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與有法義相似。同品亦如無常聲。有法空無我等。與常上空無我相似此常應成同品。若許為同品者。異品。二云。瓶燒見。與聲既異無常聲之同品。即一切異法皆得為同。若許爾者。便異品。難意如是。有疏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更好。勘餘本。審。問。周師二釋之中。後釋葉疏意。初釋不葉疏意。何者。疏難云。若不相似異品者。二‧八句等喻。亦與有法相似故。皆是異品。皆無同品如是相例處。如何周師云若以相似法為同品者。虛空上之空無我。亦與聲上之空無我相似故。皆異品耶。又皆異品不成。何者虛空上有常住義‧空無我義。空無我所立相似故雖成同品。而常住義與。所立宗不相似。故是即異品。既異品。如何云皆異品。故此釋不成耶。後記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者。難言。聲瓶既別應不得為聲同品。故今返難。若許不是聲同品者。不但違論。亦一切宗皆無同喻也。亦有本言皆異品者。意云。聲所聞。瓶燒見。別異法當得名同品者。即令一切別異之法皆得為同品。若總為同。即一切宗更異喻。何以故。異法為同故也釋云。此釋亦過。何者。凡異品無依。而有體。皆成異品。此今宗不相似虛空等為同品時。其異品猶有。何者。宗無因不有之異喻。體猶有故。若爾皆異品之義亦不成。以此言之。皆異品。疏文應錯之。問。然周師記意。聲上空無我異品虛空上者。先聲上空無我於二‧八句異品虛空上。為有為無耶。答。有也。何者。疏中卷云宗之所立。其法極寬。如聲無我。空等亦有故也。問。二‧八句因應成不定因。何言正因耶。答。雖聲上空無我虛空上。而所作不轉。故不定過也。問。何故疏上卷云。若別異名異品者。聲上無我亦成異品所作因此上轉故。無正因之過耶。答。約帶所作因之無我異品故。難無正因過。今不然。聲上無我異品虛空無我相似。故云有。雖無我相似有。而所作因此遍無故。異法喻。但云說所立無因非有。而不言說所立遍無也(云云)。
以離有性所立事。
疏云。問。前論說云。與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至)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有。故此過。無違論理(云云)。
前記云。既以離實有至均等者。此意。前論文但言所立法均有。不說有法均等。如何說有法自相相違。答。今作此有法自相相違是所立法均等。如何者。是有性有法。應非有性。是宗法。因云一實故。如性。一實即非有性一實性非是有性。既以離實有性而為同品等者。此過若在勝論所立有性。可難有法而以為均今言離實有性。亦是法也。不言離實有即還有法也。審(云云)。
燈抄云。文問前論說至無違論理者。此問意云。若與所立均等義品同品者。所立宗法同品異品有故。容名相違。若爾但可說法自相相違。不應說有法自相相違。若與有法均等義品同品者。所立有法同品無。異品有故。應名相違。若爾但應說有法自相相違。不應是自相相違。但言所立法均等同品。不說有法均等名同。如何說有法自相相違耶。但應說有其自相相違過故。今若但以有性異為同品等者。此答意云。若但以有性為能同品。以性為所同品。可所責違前論文。既以離實有性為能同品。其離實有性還是所立法。此所立法於所同品性無。其不與所立法均等故。說有法自相相違過也。問同品異品宗法立。同異有方是相違。其一實等因。既於同品異句有。於其異品等不無。通二品故。應望宗法不定因。如何乃約有法自相相違耶。應師解云。理實不定攝。今縱不定。辨有法相違。然作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宗言有性者意取離有為有法德業是自相。此宗意立有性是離等。非即等。然不可言有性是離有性故。但說言非德業。非德業者。意許即是等有故。離法上意許差別。望此意許差別宗。其異句即是異品。今因唯於異品有。故是相違也。問。若爾但是差別相違因。如何說違有法自相。答。由違意許等。有法差別故。有法自相不得有。尋其意許。即難言顯故說名違有法自相此即於彼非德業宗法之中。所許者。即是言顯有法自相。是故雖差別義。即說名違有法自相。由離意許等有即無言有法宗故。問。若爾何故唯說有法自相相違因。答。此由立宗本意。但欲成其有法自相。不可於彼所成之外別違非所立差別宗。故但說名違有法自相。若立論者亦將此差別。此即一因二宗攝(云云)。
仁記云。文既以離實有性而為同品者。述曰。為意許之離實有性之其異句為同喻故。所立法均等言論文。不違也。其前之望於宗是雖為異品。而後立宗之望於意許同品。故名均等也(云云)。
略記云。疏既以離實有性而為同品亦是宗中等立法者。意云。比量云。有性有法德業。是宗中法意許德業。即是大有性也。故此有性所立云云)。
明詮道云。言既以離實有性而為同品等者。仁云。既以性為意許實有性為同喻故。不違所立不均等義品之論文也。望前意許宗雖為異品。而望後意許宗為同品。故云均等也前意許宗者。立意許宗云。有性有法實有性此云前意許宗也。後意許宗者。能違量之宗也。有性非有性云意者。意顯共許有性舉。意中離實有性立見。今能違量意許取。有性非有性云也。意者。應非離實有性也(云云)。
義心云。問。門論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入論亦云。與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既不以法成有法。亦不望有法同品。如何以性非離大有性為有法自相相違。若爾等望聲應為異品。作相違耶。答。以性望其大有性而作相違門文。可所責由彼成立有性。非非實宗中意許實有。此離實有性。實是差別中含故。今與作相違。雖難意許差別由不加言但云有性非有性。有法亦亡。故名有自相相違。望此意許實有即以法成法。既不以異望有法有性同品故。不可聲瓶例而成難。又此言陳有性即是非實。宗中意許邊云以法成法。若望言陳因容成四。故四相違也(云云)。
又云。問。若難有性應非有性。此難非實宗中意許實有。由不加言直難有性應非有性故名違有法自相者。此乃雙差別有法自相耶。答。此言陳有性是非實宗中意許。雖因違此。而不名差別相違。但名有自相相違。何者。如法差別他用宗中有有假。違真成假。言陳他用不亡。今一實因。性喻。但違離實有不成即實有故。不名差別。雖違意許。由不加言直有性非有性故。但名違有法自相。或可。有性雖是非實宗中意許實有。然不名差別。由不銜著有法故(云云)。
義有下卷云。問。性成異品者。若望有法。若望法耶。答。略纂第三末云。宗之同品二義。一望能別。二望有法。今望有法異品。其即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燈抄第五引此文云爾也○問。若言望有法同喻者。違論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耶。答。基疏云。今若但以○無違論理問。意如何。答。邑記云。此答意。平記云。此望後名均等義品。非望前宗也(云云)。
又云。一實因之同義何。答。基云。其性雖離實有體○異品有故問。意如何。答。性不令異者。是實句是德句等不可別知。由性五句別故。云離有體也。尋意許大有而難故。成所立宗之異品也。有性實有意許宗立時。性成異喻也。問。何故爾耶。答。其性離實有體之性。非離實有體之大有故云爾也。問。離大有宗為有法耶。答。為有法宗也。問。以何云爾耶。答。斷云。離等有雖是意許。言有之時即言所顯。言所顯有外更無別有。不同他用離真他有假他用等問。若爾云何周記云。今言離實有性亦是法也。不言離實即還有法斷云。離義為法。望此為所立答。此以言作顯義言爾。不謂正為宗。問。云爾意何。答。離實有性者雖意許有法處未舉能別。其義未顯。今言不離實時。有法能非無之有性大有性顯也。以此義言爾也。問若言爾者。能違量有自所別不成失也。答。要云。若論弟子唯難離大有性以他宗。不要有法而為所別。故宗色也。如他我應亦因此若許我。宗過。若言無我闕因所別。彼既成量。此亦應然。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一色。望彼意許所別極成。因無所依過等云。准此可知也。
義骨下卷云。問。有法下意許過。為言意許所別意許能別耶。答(云云)。
今此問尤可翫之。若言能別者。如何疏中。以有法意許所別差別他不極成作法耶。若云所別者。有法自相相違之時。如何會法謂能別之文耶。
仁覺僧都私記云。疏云。問。先論說云○違耶(云云)此問意。論先文言與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依此文者。既不言與所立有法均等同品。然則今此有性性。言與所立法非均等。可云有法自相相違過。如何言與有法非均等。說有法自相相違過耶言也。次文云。今若但以○論理。此答意。同品性。言與有法非均等。非說有法自相相違。言與所立法非均等。說此過。所以無違論理言也。問。云爾意何。答。今疏論意。有性非實。一實故。如性量。望有法有性性非為同品。望離實所立性為同品。故性是離物宗中所立法均等有言也。然而以理窮之。性是離實性。非離寬大有性為異品所立法非均等故。此過言也。問。若爾與所立法非均等故著過者。可云自相相違。何云有法自相相違。答。斷通此難云。望不加言名有自相。若加言已即為法。不爾相違意何。答。寔有性有法有性處其意許實有性。不加言。直立有性非實。名有自相相違。若加言顯立有性實有性時。是自相相違也。抑下一具文。具見此義。其斷一具文云。言非等者。是離義為法。望此即為所立。故門論云。此中若品與所立法鄰近均等。說名同品此論亦言。云何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喻既返。故成相違。若爾何名有自相相違耶。答。望不加言名有自相。若加言已即為法。不爾相違意可悉之。問。此斷文。既言非等者。是離義為法。望此即為所立云云)是可云非實能別意許實有性。何云有法有性意許實有性。著有法自相相違過耶。答。為通此難。次下文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喻既返故成相違(云云)意。非實能別方便成立有法。而因喻既返。故名有自相相違言也。問。其如是方便成立有法者。斷師私言歟。有所依文答。爾有也。即門論云。但由法故以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云云)言但由法故成其法者。由因法故成其宗法言也。如是成立於有法者。由因法成宗之方便成立有法言也。此即因明道理也○問門論言。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此論言。與所立法均等義。說名同品。若說所違量。為說能違量歟。答。凡所違‧能違比量道理如是言也。之中所違量過不成立。能違量無過能成立耳。故斷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喻既返。故成相違(云云)說有法自相相違所違量也(云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者。以非實所立方便成立離實有自相言也(云云)。
實有有法之事。
疏云。問。有性既為有法自相。離實有性是其差別極成所別。皆此過。宗故(云云)。
前記云。問有性既為有法自相等。此乘前量答意起此問也。汝前所法均等取此離實為所立。此離大有既是意許差別之義。一實因違此有法差別之因。如何言有法自相因耶。問意如是。下卷中。今非此言陳者。此意隨言既難。即名自相過(云云)若不爾者。此意若不尋言既難彼有法自相此奄含難大有也。極成所成者。文言有法必須極成。若是極成有法自相過。今言有非有性。定不是宗耶。若不爾者。極成所別此過者。若不取言陳有性而取意許之有便是所別不成。既爾即一切極成所別。皆有法自相過失。故知此過失。故知此過。是所別極成此不據意中所許離之有。但約言陳。同說是所別不成亦是有法自相之過。斯有何失。答。既未舉因。過已彰訖。何成因過。又非差別因者。此但是有法自相非有差別因也。若不尋言取所許者。極成所別便此過爾。又下審(云云)。
後記云。若不爾者極成所別此過。宗故者。意云。若不難意中所許有非有大有。爾者即簡何不極成。但是極成所別此過。今違五頂句宗也。問。何以宗。答。所別不成。既爾但是不無之有。今又難言非是有。不犯宗。更誰肯犯也(云云)。
略記云。疏答彼宗意許等至自相者。此說意云。離實有性望意許邊。是於差別言。有即同離實有。違此意許實有自相。今有法之言。豈不含於即離。何但違有性自相。即許無耶。答。即實有唯在敵許故。違意許之時。自相即無也。不同等他用之宗。彼者許他用言中含真假。亦意許真因返成假故。是差別因也。以一分自相也(云云)。
仁記云。若不者極成所別等者。述曰。若尋意許。非言顯無者。即極成所別有法自相相違過。若極成有性難者。且五頂宗之許違於有性是。是疏文云宗故言文云意也(云云)。
燈抄云。問有性既至宗故者。此問意云。有性既為有法自相。非是所諍。離實有性是其差別即是為所諍。一實便是有法差別之因。如何今說為自相過。如他用自相。其中真他為差別。此答意云。離有實差別。然破此意許言陳亦隨破。何者。彼宗立有唯離等。此能有性若成所有等不無隨無。是故立自相過。數論能用許通真假。作除真用假用隨無。若假若真具能所故。是故別立違差別過。問。人例難。有性即離。唯違離實有。名自相因。亦應他真假。唯違真他用因自相。答。人云。勝論立有唯離等。此有無。有法非有。故自相。非違差別數論他用通其真假。真受用義雖無。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非自相。問。若爾違離實有不無。應名違差別。不名自相。答。彼雖說有。有其二種故。然即等有假離實有成。能有。所有無故。故違離實有實有亦無。是自相因。不名違差別。問。正說。不許等為假他用。既爾若違真他用。假他用亦無。應名自相。不名違差別。答。此因約同喻故。不自相積聚性因。臥具等喻。但違真受用之義。假他用義。數論師宗。眼上自無。不由因喻。違假他用。此乃反由因喻力故。令等上有積聚所受用義。故違差別自相云云)。
義心云。問。准入論云。與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又門云。但由法故成其法。既不望有法同品。如何種相違耶。答。餘三相違。其相易了。故不迷之。且有法自相相違者。如成有性非實。非實宗中意許實有性。意許實有即是言陳有法自相。由因喻力成差別實有性。即成言陳有性成。故門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若以一實性為喻。違彼意許實有性。實是差別。由不加言直非有性應非有性。有法亦亡。故名有自相相違。若其加言有性應非離有性有即有性。替處有法不亡。又銜著有法。故名有差別相違也(云云)。
略纂云。問。於量中。同異有。方是相違。其一實等因。於同品性有。於異品等遍無。何故此中作相違過。此有兩解。一云。立因若不成有法自相相違之宗。方是正因。由一實等因得成有性相違之宗故。敵論者與作相違二云。宗之同品二義。一望能別。二望有法。今望有法異品。其即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云云)。
文軌疏二云。問。夫異品宗法立。其一實等因既於同品性有。於其異品龜毛遍無。何故此中乃約有法相違過。答。此所立因雖三相自許故。成相違因。又釋。宗言有性者。此即意詮離等外別有性有法宗。雖此宗云有性即是等有。今望此宗辨異品。其異句即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問。既違意許。應是差別。何故名違有法自相。答。今言有性者。意詮離有為有法自相。然以有法極成故。不可例云離等有故。雖意許而是言顯為自相宗。不同作有緣性。是離等有差別之義為所許差別宗也。此二釋中。後釋應勝。餘義可准差別中(云云)。
問。有法自相能違量。他共中何。
又疏問云。亦犯隨一不成心何又幾失耶。
疏云。問。若難離大有性。所別所依犯自不成言同意別故諸過(云云)。
前記云。亦犯隨一不成者。宗者。宗中大有。今言離大有。即宗。隨一者。有體隨一無體隨一。若等非無為一實即是有體隨一。若取大有一實即是無體隨一。此二隨一並是自隨一。非他隨一也。疏彼先總說今亦總難者。此意為者但奄含即實離之有。今敵者難有性亦奄含難。不言離實有隨所應。約不離有無不成宗等過約離實有無相符等過。故言故無前過。下云。言同意別者。有言雖同。意難非之有。即是別也(云云)。
後記云。若難離大有隨一不成者。意云。若五頂申言直難大有大有者。此言乃犯自所別所依不成。亦犯宗。言隨不不成者。通因。二亦合是宗隨一所別。亦是隨一所依不成過也。若難不離彼豈非有者。意云。本師不離實者。元成不是大有五頂不無之有。元成是有。今難有非是有。正犯相符本師不離者非大有也。上教也。彼豈非有者。釋教云所以也。言同意別故諸過者。勝論本意立有言。言含二種大有之有。及不無。意中立者乃是大有也。故言言同意別也。意隨言陳。但是自相過。非差別因也。亦無如前所別所依過失也。問。他立言陳有性。即難他。言非是。即犯有法自相相違過。若如是者。如汝大乘小乘。立第八識異熟業感故。猶如六識心心所。他出過言。汝第八識定非第八識。定非第八果所感故。猶如六識心心所等。此豈不是有法自相相違過耶。失既同。何乃偏責。答。我宗無過。凡對量。置許言簡。即無過失。簡法是或可不量也。更無過咎(云云)。
仁記云。文所別所依等者。是宗之所別極成。因之所依不成也。文亦犯隨一不成者。宗離大有不言。若難云大有性言。宗言也。隨一不成者。是非因之隨一。是宗之隨一自不成犯言也(云云)。
燈抄云。文問若難離至故諸過者。此問意云。若難離大有者。五頂宗中。既犯自所別不成。自所依不成。亦犯宗。五頂不立離實有。故亦犯自隨一不成。若難即大有者。即犯相符自亦許故。亦教。教亦立不無之有。今難非有。即教。答彼先總說等者。彼勝論師為其五頂總言有性。今亦總難彼有性故。彼既成立離之有。故今難令非此有。言同意別故諸過。言同意別者。有言是同。而意內難非有之有。故云別也。沼義纂中於此問答更覆疏云。今謂。法師此意假敘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大有性。以他宗。不要有法而為差別。故宗過。如他我。應亦同此。若許我。宗過。若言無我闕因所別。彼既成量。此亦應然。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一過。望彼意許所別極成。因無所依過。如法差別一故。此即者望敵。是所別不成。今有。即自所別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即是過為破於他宗立。雖所別所依不成。而不為過(云云)。
要義抄第卷云。四十。載寶法師。問。勝論五頂有性時。此總難有性。慈恩明。然沼師云今謂不然之意何。明詮法師(山階講時)答。此是慈恩云。尋意許而難言陳。若實有性為有法者。有法自相相違過。沼師云不然。亦所別不成過。而云爾也。問。沼師不然。何者。彼纂意約能違量而云爾。非約所違量故。答不然也。此問意深耳。又斷明有性量之意易悟。但纂意難悟。纂云假敘如是者。此是假敘如是也唐記如是說之。次云。今謂法師意下。此疏師正義耳問。若爾疏與纂釋何異。答。疏意云。總難。纂意云。難離實有性。若依纂意。可言比量。若依疏意。可言共比量。問。若依纂此比者。彼作法何。答。可言汝有性非有性。問。若爾本量可我有性非德業。答。可言爾也。故處云。所說有性此是纂主示一相之言故云比量。然共比量義此正義耳。問。纂意可言汝有性非有性者。何故自纂云。所別所依犯自不成豈比量此過耶。答。彼約共比量邊云。爾耳。問。不爾。既正乎疏意竟。何更別言犯所別所依耶。答。又後座講師云。纂主難乎疏主義竟有二意。一者應言有性非有性。此是共比量。意云。離實有性非離實有性。二者比量。應言汝有性非有性。問。就共比量義。尚所別不成過。例如思耶。答。不例也(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纂牒本疏問答云。疏問。若難離大有性。所別依犯自不成。亦犯隨一不成。若難不離大有非有性。既犯相符。亦教彼寧非有。答。彼先德說。今亦總難。彼既成立難之有故。今難彼離大有令非此有。言同意別。故諸過(已上纂牒此本疏文)此問答意何耶。答。問意云。若五頂難離大有性者。宗犯自所別不成。又因犯自隨一所依不成。又五頂不立離實有故。今云離實有性時。犯宗(周師理師同云。宗者。五頂宗中大有。今言離大有。即宗。已上。燈抄‧備記‧孝仁等皆用此唐記)此意云。宗者。顯亦所別不成之所以。何者。舉宗離大有。以為有法時。有自所別不成。非如常途違過宗失。又私云。例纂下我者。此處宗過應言五項若許有大有者。今大有大有時。宗過。例如弟子為許我者。今立無時。有宗過也。纂文具如次下。此所別不成及所依不成。並是自隨一不成(周後記云。言隨一不成者。通因二品。是宗隨一所別不成。亦是隨一不成。周前記云。隨一者。有體隨一無體隨一。若等非無為一實因。即是有體隨一。若取大有一實因。即無體隨一。此二隨一並是自隨一。非他隨一也。已上。此隨一不成以前記為勝。何者。疏文既云亦犯。言亦者。於前所別所依故。前二過之外。別應隨一不成過也。)若五頂不離大有。之即實有性而非有性者。相符(理師云。五頂若難不離實有有性非是大有性者。即犯相符。以彼勝論亦不許即實有而是大有性也。今云。而非有性正是相符。已上。周後記及俊同理師周記不明。)若難即實有性非即實有性者。教。彼五頂寧不許有即實有性(理師云。教者。五頂豈不許即實有而是有性耶。今言非有教。已上。周後記云。彼寧非有者。釋教之所以也。已上。此記文順纂文。今用此記也。理記‧憲記其意同。並不順纂文。仍不記)上來問意竟也。答意云。彼勝論先總明。即離有以為有法五頂今亦總難。彼勝論自意既成立離大有五頂今難彼意許大有即令非有。雖言同有。而其意難離實有。言同意別。故諸過。答意如是也。周前‧後二記同云。勝論先奄含即實離之有。五頂難有性。亦奄含難。而不言離非離實有。於隨其所應。約不離實有無所依宗等過。約離實。無相符違教過。故無前過此記文好。上來述疏問答意竟。纂次文云。今謂。總難離之有。令非有。即應弟子正難離大有有前過。若云不欲唯難離大有性。但總難。還後過(此沼法師覆審疏問意也)纂次云。今謂。法師此是假敘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大有性。以他宗不要有法所別宗過。如他我。應亦同此。若許我。宗過。若言無我闕因所別。彼既成量。此亦應然。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一過。望彼意許所別極成。因無所依過。如法差別一故。此即者望敵是所別所依不成。今有。即自所別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即是過。為破於他就他宗立。雖所別所依不成。而不為過問。沼師纂舉本疏問難與通答竟。云今謂法師此意假敘如是等意何。答。唐蕃諸師異說。俊清云。今謂法師至假敘如是者。此說意云。此難離實有不離實有。而有法過失等者。並非疏主本意。是敘他人如是解。此下文正是疏主本意依此記文。本所明一番問答。此基師敘他人如是問答。非是基師本意。故云法師此意假敘如是此下文正是疏主本意者。若論弟子。唯難離大有性。以他宗不要有法而為所別等已下。是基師本意也。記意云。本疏一番問答。此疏主敘他解。餘約共比量如是問答。基師正意比量。故諸過也。林師云。今謂法師至假敘如是者。已上但敘義非自義也若論弟子以下。述自之言也林師意未分明。今二通。一云所引本疏問答。但敘義。非基師自義也。若論弟子以下。述基師自之言也。既與俊師同也。二云本疏一番問答。但敘基師義。非是沼師自義。若論弟子以下。述沼師自之言也。依此後意者。基師意云。勝論量是共比量。即與基師釋四相違意。云論文所說皆共比違共。相符契也沼師意云。勝論量是比量五頂能違之量可作比也。如理師云。假敘如是者。此是大乘諸師。假敘五頂難師之即實離實皆過也理師意云。本疏一番問答。是疏主問答。是基師正義。即與基師所言論文所說共比違共亦相應也。問。俊‧清‧林‧理諸記所明。就為是非。答。本疏一番問答。約共比量如是問答。今案基疏下卷文明四相違意云。論文所說共比違共。明知基意約共比量而問答之。一番問答基師正意。若爾理師正得基師意。秤為是也。俊即違基。林師所明上有二釋。隨意配當。但後意正。即與理同。問。現為是者。沼師所明與基相違。師‧資之道豈如是乎。釋曰。勝論比量凡有二意。一謂共比。如是基所明。二謂比。如周師纂記云。四相違二量。是自中共成立自義。而對敵者作違。即他中共。就他宗中而他故五頂若破可作比。如沼所明。是故師資各述義。非是??楯(云云)。
義心云。問。立有性非實。為是自量。共量自量者。如何有法不簡。又因喻是共。疏云。若立共量。因喻三必須依共耶。若共量者。敵者既許即有為有法。如何與作有法自相相違而無過耶。此無過者。如言聲應非聲亦爾。答。此依共量。謂者意立離等有。敵者意須即有宗等。不應分別有法極成。由者成非等宗。非等宗中意許有性。今敵者非此意許有性。然不加言直非有性應非有性。故但違於者離有性。不違離有法。不違離敵者。即有性。向若者不成非等宗。即不得有法自相相違。如言聲應非聲。故有違教等失。問。若難有性應非有性。此難非實宗中意許實有。由不加言直難有性應非有性故。名違有法自相者。此乃雙俊差別有法自相耶。答。此言陳有性是非實宗中意許。雖因違此。而不名差別相違。但名有自相相違。何者。如何差別他用宗中有有假。違真成假。言陳他用不亡。今一實因。性喻。但違離實有。不成即實有。故不名差別。雖違意許。由不加言直有性非有性故。但名違有法自相。或可。有性雖是非實宗中意許實有。然不名差別。由中銜着法銜着有法故。問。如難有性應非離實有性。未審得成有法差別相違不答。不然。此因喻不名有差別相違。若性是即實有。可得成有法差別相違。由性非即實有故。不成有法差別相違。以無即實有替處故。今但直非名有自相相違。不同有法差別相違。雖大有有緣性。然不作大有有緣性替處。言陳有性不亡。故得名有差別相違。此說定然也(云云)。
又上文云。問。若成有法宗。但有比量無共量者。何故掌珍論真性有為空是共比量一種成無故。空之與二義齊故。答。此亦不然。成有宗法必無共量。如清辨所立其量不成。何者。且因從緣生。體非無故。不可以有成其空宗故。護法判為比量攝。問。既成有法宗。有無二量者。未知成有法有意許不。無意許。如何有法差別相違。答。成有法宗不有意許。由離集說。若有若無。所成立故。然有法意許宗法中含。今違非法中意許有緣性。其宗法自相亦亡。已作相違量時。云有性非作有緣性。但違人有有性不作有緣性替處。但違作有緣性故。違有性差別也(云云)。
明詮私記上云。問。勝論前總立離實有性。今總非彼。故所別等過。有性云言雖同即實有性。而意許難離實有性。故相符等過者。何故纂牒此問答云。今謂總難離之有令非有。即應弟子正難離大有性。有前過。若云不顯唯難離大有性但總難。還後過。今謂法師意言有假敘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大有性。以他宗不要有法而為所別云云)言今謂至前過者。難弟子實有性。實有所別所依隨一不成言。至還後過者。弟子有性非有性難。唯不難離實有性。總難即實有性者。相符過言。今謂法至假敘如是。述纂師慈思意。意疏勝論前總立離實有。今總難其有性有性云言同意許。難離實有性。所以所別等過乃至相符等過耶。答。是假述。難實離實有性。所別等過。總難即之時。相符等過言。爾難有非有性。難離實有性。非難即實言。以是言見。難弟子實有。可有前所別等過。爾物何疏總難故此等過耶。答。此依要意。難弟子實有。實可所別等過。疏師總難故。此等過。假可述給也(云云)。
祕一云。疏此中自言相違等過者。義。此言汝執。雖能顯示非自許。然法‧有法二言相違不可說無違語失。故宗應云。汝性應非業性。詳曰。若不言簡。法違有法。可語違。有法言汝。明非自許。今以法違。何語過。若以言簡亦成過者。即因明論天主敘彼有法自相相違之量。應非真破亦有相違過故。彼既不違。此何即過(云云)。
尋云。天主所作有法自相能違。依簡別相違者。何簡別耶。又似違疏心。如何。
先師上綱云。寬印供奉弟子朝日闍梨圓深。始三十講人往供奉許。彰闍梨所作之時。此令說之。引出物申。
有法之正比量比量事。故僧都者被語(云云)。
寬印短冊云。四相違中。自相差別。總生有法過。猶難思有法唯表自相不諍義故(云云)。
(延寶二年甲寅月初八初九初書寫一日校正)。
律疏文。
羅漢身子目連等。要經六十小劫修行。方得聲聞上首菩薩行大菩提。要經三大僧祇劫。方獲佛果也(云云。黃園定相得業纂‧子嵨私記裹在之)。
莊嚴論三云。
如花熏胡麻生滅故麻故生作香事故類音決七云。茞苣(今皆臣音藤黑胡麻也案說文。束葦燒也)。
(此八帖卷首表紙)。
藥師經邁靖疏云。
茹字依諸字書有二音。一蒲女反。二蒲結反。今皆不用。但借為蒲畢反(云云)。
八帖末表紙)。

因明大疏抄卷第八(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