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大疏裏書上末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何 樂
   改稿者 張曉云

言此中三釋者。即上文會古師宗能立中三釋是也。道慈法師云。第一說以言為宗所許。第二說以別為宗所許。第三說以宗所許(云云第一說意。以能詮言為能立宗。又名宗所許。所詮不相離宗為所立也。第二說。以別為能立。名宗所許。別者謂於總中取彼一分無常等。對敵所申。即為別。此宗能成總聚隨應之義。故名能立
問。成義如何。答。若先不相和合不和。自性誰之自性不知差別云云)別離故由合宗二義方著(云云)邑意。
言三以合對離至理此同者。邑云。既取能依不相性為宗。正與此論同。然彼名能立。此所立。義有別。此三釋即前古今異中也(云云
言此文總也者。邑云。瑜伽言依二種所成立義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此是總文。彼云攝受論宗者。自辨財。此約立自他。故為別。以此二中皆有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故以為總(云云
言非別攝受者。仁云。非唯自之樂為。他共許故言也(云云
二種所宗者。一攝受論宗。二自辨財宗。二宗所立宗也。備云。攝受論宗者。即是先承稟宗也。問。若爾。何故簡捨不為宗耶。答。上意者。據直立宗不對他敵。故簡捨也。今意。據自所師宗對敵故。為正宗也。謂立宗對他敵故。云攝受論宗。由攝受隨自意義故。二自辨財者。不顧論宗也(云云
言覺真實自悟故者。備云。從他聞以後正自覺真實。而自悟圓滿立宗也(云云
言非如生因能起申者。周云。此是引證門論中釋了因云。非如生因能起用。故知此能起用。即名生因種子有別起義莖等用也。生因云云
生因詮故生因者。此釋生因之言也。意云。所作道理義(伊)生因(爾)所詮。而所詮(止之天)能生言。故云生因也。所作義而方發立因等言故。
照解所說了因者。意云。所因也。照顯於宗。解了於因。故名照解所說也。
此言故了因等者。周云。此意云。了因業二釋。了之因故。了因。即主釋。以言當體照顯宗。了因。言即了為名。者言淨成宗。故言亦名因(云云
敵證二徒了解所立等者。了解者並顯也。此疏初云。三云因者生因。明者智了因。由生故。未生之智生。由智了故。未曉之義今曉。所曉之理。所生智為入(云云)有云。解能立了(令)宗之智者了因智引了宗智。令了宗果故。名了宗之云云)難言。若爾。可云由智了因方了宗智起也。何故文云由生故未生之生。由智了故未曉之義今顯耶。曉者顯也。故今此六因章云。由生故。敵證解生。由智了故。隱義今顯(云云門論云若爾既取智為了因能立也。此難意云。先既云立論者生因等者。然物次云敵證者智了為了因也。是故難云。若取敵證智為了因者。立論者生因應非能立
此亦不然等者。此答意者。立論者生因敵證者智了因。並為能立也。
如前二因於義所立者。邑云。二因者。生智了。恐繁不引。疏中所引意。明義了非了因云云)周云。言義二因二因而能照顯所立宗義。名於義等。證意可知。即所作義名能立義(云云周記好也)所以爾者。智了因先已說。說今十四過類之處。但說言義二因。故今舉二因也。故論初云。今此唯了因故。但由智力了所說義等(云云)此說智了因也。明知二因者言義二了因也。於義所立者。此二了因遠望宗果為了因也。
言故瑜伽云(至)道理言論者。邑云。為欲成就所立宗義故。建立順益道理言論。名之為因。言論依彼宗喻及諸等不相違背故。名順益道理文證因通建立及順益義。問。因於同順成宗。於異品品七何名順益。有解。一云。順成返成俱能建宗。俱名順益。異若不返。即成宗。何名順益。故門云。於同及二在無是因。由無因方是因義。二云。建立之義俱有。若順益義。唯同有之。此為言。不相違也。前解為正也(云云)言果不同疏成生了者。周云。問。既總為因。何故分為生了。答。果不同故。疏成生了也。敵者智是生果。所立宗是敵者果。故言果不同分二果。即生因果。及智了因云云
言各類有別等者。周云。生智了為一類了為一類。義生義為一類云云
言體異便成立敵二智義與言者。周云。立敵二智雖俱是智。而各異故。不可為一體。言義等四。約義分四。據體唯二。故下文云。約體成四(云云
言以言望於義亦成顯了等者。大德云。非六因中因果也(云云)備云。六因中因果也(云云
言答智境疏寬照顯名了言果親狹者。邑云。因喻已若言若義。皆能為境於敵智。故境疏寬。立論之言親生敵智。更不生餘。故果親狹(云云)周云。等三言義二了。並是敵者智境。故言疏寬。即由敵能照顯故名疏云云)言者生因也。果者智了因也。生因親生智了因故云親也。唯生當時敵者智。 而不生餘智。故云狹也。又云。唯智了因一故云狹也。
答生果照果義用不同者。意云。生因三種是生果義用不同。謂生因生因也。生因生智了因也。義生因為境能生智。了因三種是照果義用不同。謂智了因遠顯宗果。敵證(伊)由解能立方宗果所顯故。了因名遠顯宗果。義了因亦爾也。
言順果義別分成六因者。周云。三生三了各相順故。言順果別(云云)言者義言望果二用者。意云。者義是近生敵智故。云義生因也。遠顯宗果故。言義了因也。此即所詮義之二用也。者言是近生敵智故。云生因也。遠顯宗果故。云了因也。此能詮言之二用也。
言其生因敵證智等者。備云。生因了因所詮義。各三相。謂除生因五因。智三相。以生因所作義時。能詮生因三相。然正三相者義生因也。了義了即生義生故。亦三相也(云云生因是疏故。不三相也。周云。即能立三相敵證者智亦緣此相三道理故。言各三相也(云云
異喻一體等者。備云。宗以不相性為體。同喻所作無常為體。異喻以空常非所作為體。故云各一體云云
言相者向也。備云。向者起而向義也。面者法彼此面也。邊者(加)彼此邊也。意者。往向於宗於喻等也。宗邊喻邊宗面喻面也(云云)言一向離故者。邑云。唯闕同品定有性。故名一向離。問。何故因相為向耶。答。於異。皆貫通向三處故。問。異品既無。何為向。答。向者對向。但對三處三相。非要至彼。於如葵藿向日。傾不必須至。若要至者。不共不定。應云一向離故(云云)周云。此因通向異處。故得向名(云云
言又此相者面也邊也者。周云。面者方面。邊者邊畔。三義有別。故名三面。三處皆為三邊。三邊有故。異品遍無是第三相故。異品有因相云云
相義能詮言一者。周云。答意。所詮義相而是多故。能詮從彼得名多言(云云)備云。此答意。遍是宗法性等。其相義雖多。而能詮言是一故。於三相中致一因言也。又云。所詮生因(乃)其相義雖多。而能詮生因是一故。於三相中致一因言也。此說為正。其相義者。所詮之此所作義。通三別處。故云多也。能詮言一者所詮之言也。於三相中者。所詮所作義通別處。故云三相也。一因所作者。一能詮生因所依(乃)所作性義。通同喻異喻。故云貫三處也(云云)言多相之言為多言者。備云。所詮(乃)多相之言故。為多言。即主釋也(云云
言古師解云相者體也等者。古師意云。後二相相。非義相也。初相同今師取義相也。
言餘二各以有法體性者。意云。後二相以瓶及虛空有法故。云相者體也。
不共有宗中法是者。備云。問。有法及法是須共許。何故今云不共耶。答。雖能別是共許。然舉有法無諍。舉能別時方諍故。彼不共有也。意云。有法及法是須立敵共許。雖不許聲上有無常。然許餘無常。總非不立無常。故云共許也(云云
言今此唯了因故者。釋成決定同許也。敵智不生者。應不同許故。
門論云此中宗等者。邑云。彼亦以因宗法。與此論中遍是宗法性。義乃同也問。此因亦是喻之法性。何故唯說是宗法耶。答。本欲以成於宗故。不欲以此成等故。此但有法之上共許之法。成於後陳不共許法。故說此因宗法。不名喻云云)備云。為證共許因法故。引此文也。決定同許者。共許因法也。又智了因也。若不爾者。應不同許故(云云
言由有等者。亦釋決定同許也。若敵者了因(伊)不憶本極成因喻者。應不同許故。憶因之智名證了因也(云云
有法既為二法總主者。意云。有法是因所依。故云總主也。
總宗一分者。備云。宗四種。一簡別宗。二有法宗。三法宗。四不相離宗。既宗之言通四宗故。云總宗也。有法即是四宗一分故。云一分也(云云)又云。總宗者不相離宗也。有法與法二(爾)依故云總也。有法是不相離總宗所依一分故。云一分也(云云)仁德同後說也。難後說云。下文云總宗之法亦主釋(云云)此有法總宗。若不相離名總宗者。
言若以宗後陳名法即宗是法持為名者。能別宗即法故。業釋也。
總宗之法亦主釋者。意云。總宗有法宗也。因宗法所依故。名總宗也。之法者能別宗也。有云。總宗者不相離宗也(云云)難云。若爾者。豈不相離宗後陳法耶。故知總宗者有法也。由後陳法故。
言若以宗後陳名法者即宗是法持為名者。能別宗即法故。業釋也。
言性者體也此唯義性非唯體性等者。邑云。此中既云性者體也。彼云。此唯義性。非是體性。且似相違。然疏意云。諸處論。性者體也。此中因相所言性者。唯取義性。義相應故。與彼體性不相應故。所作性。有法之別義也。
言因犯兩俱不成者。意云。遍是宗法性者。有法非法宗也。若宗者。因犯兩俱不成。立敵兩俱不許所作性因於無常上故有故。
言又不欲成宗有法故者。意云。有法聲是立敵共許。何須更成立(云云
言以有法有法者。煙下有火。以現煙故。如廚等。有所依不成。問。此以有法成法。何故今云以有法有法耶。答。疏云。煙之與火俱有法故(云云)邑云。問。如何所成火有法。答。如有成立火言是有。以現煙故。即以火為有法。今彼以煙有法而成於火故。以有法還成有法外難意云。若要以因法成宗法者。何故以煙立火。乃有法有法耶(云云)此猶不分別。今云。煙與火俱是有法自相。非共相差別也。仁云。煙與火俱是法。自相性體故。並名有法也。熱義非體。故名法也(云云
言以有法成法者。有熱觸。以有火故。故如爐等。熱觸是火自性共相法。故云法也。
言陳那釋云今於此中非以成立火觸為宗立此相應物者。纂曰。問。彼意云何。答。陳那釋云。彼山等處是有火(宗)以現煙故(因)彼爐等中有熱觸(宗)以有火故(因)故彼論云。此中非以成立火觸為宗等(云云
言今於此中相應之物者。邑云。凡諸體義名曰相應。如前聲體所作無常義此聲所作相應之物故。山等是此煙火相應之物。即以山為有法。取此山上有火義。為所立宗法。復以山上所現煙義。以為因法。故有法有法失。以火立觸。准義應知。備云。彼山處煙下有火(宗)以有煙故。以火立觸。准義應知(云云)僧云。彼山處煙下有火(宗)以有火故(因)此處火(喻)等(云云)此遣疏及纂也。
言亦不以法成有法者。纂曰。問。若以法成有法者。有何過。答。若以法成有法者。即闕同喻及因第二相同品定有性。即成有法自相相違。如薩婆多大乘立。眼識所緣是離色。以五境隨一故。如香味等。取五境別。闕同喻故。因此轉故。成相違等(云云
門又云又於此中觀所成故等者。周法師云。有云。此文汎明立法有法不定。今助一釋。此外難。外難意云。火之與煙俱是有法陳那量。山處有火。以現煙故。此還以有法煙成有法火。為此難故此文云云)邑云。如於聲上立敵共許。有法常無常等有許不許。即為法。若於無常。兩皆共許。即以無常名有法。於聲等。有許不許。即以為法。故法有法非如實無改易故(云云
言及比非成有法者。邑云。此釋以後陳不成前陳有法。頌中及法二字下通用(云云許在彼所成者。意云。所作等因在能別無常中者。
言凡所立因皆有他隨一所依不定過者。備云。共許之所作因(伊)不共許能別無常者。所作性因皆有他隨一所依不定也。所以者何。所作是生義。無常是滅義。立敵兩俱不許滅義上生義故。問。若爾。可云兩俱不定。答。以理言之。可兩俱不定也。然今意者。約敵者不許邊。云他隨一所依不定也(云云)邑云。凡所立謂皆似隨一所依不成。謂所依不成中有兩俱隨一。宗中之法。一許不許。其不許者。因無依故。非實隨一。故置似言。以實隨一有法云云)故周同。
言又如立宗無常等者。上既明所依不成也。自下明有兩俱不成也。故云又如也。
有宗法而非遍等。無為有為空(因)緣生故(宗)
是遍亦宗法者。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
非遍非宗法者。無為空(宗)緣生故(因)
言如薩婆多即非正因者。邑云。此意說。夫為因者。非要同於所作性等離聲無體方名宗法。設有法而有別體。如彼命根業體別。亦得為遍是宗法。以業同。與彼命根義相關。故即是正因。問。彼薩婆多立因。既所陳比量。為成不成。若諍成者。大乘命根應是實。有若不定者。其過是何。答。彼業因雖遍宗法。然有法差別相違過。但彼宗言命根實有大乘根等非異色心實有。彼所許異色心實有。故成差別。與彼作法差別。量云。命根應非異色心實有。以業故。如五根等。既此過。故彼不成(云云
言非無體是者。與有法非別體因。皆非是正(爾之毛)也。亦不正因故。
非有體非者。與有法別體因。皆非不正(爾之毛)也。意云。因與有法別體(止毛)正因此疏作法也。因與有法非別體(止毛)非正。其作法可知也。聲無常比量是。聲與所作非別體也。又如山處與煙非同體也。並皆正因也。
言餘無體兩俱一分一種不成者。論對佛子立。常。實句所攝耳根取故。此一一句。如疏中卷及備記說也。又有問答。可見備記。
有體無體等者。隨一不成有八句四句也。有體一分隨一。如論對大乘五根取故。二有體一分隨一。如大乘論立。聲無常。說次前因。三無體一分隨一。如論對勝論立。聲無常。說次前因。四無體一分隨一。如勝論論立。聲無常。德句所攝耳根取故(云云
自者。第六句也。即立前量。
他者。第五句也。亦立明量也。
言兩俱一分者。猶預不成有六句中第句。如立彼近遠處有事火。有煙故。如廚等中。
言兩俱有一分者。兩俱所依不成三句中。第三有一分句。如勝論師大乘師。立與業實有動作故。此因於業有無故。
他者。有體一分隨一所依不成也。隨一所依不成有六句中第五句。如數論大乘立。五大常。能生果故。四大生果。俱可成。空大生果。大乘不許故。
自者。第六有體一分隨一所依不成。如大乘數論立。五大非常。能生果故。
如是更有一者。上文云餘無體兩俱一分種不成以下有一句故。云一也。
言并前一分不成者。并初句故成二也。
言此是有體兩俱全分兩俱不成者。四句之中第一有體全分兩俱不成也。有體約共言也。無體者約不共言也。
言餘無體兩俱全分一種不成者。兩俱不成四句中。第三無體全分兩俱不成也。
有體他四種等者。此明隨一不成。有八句中初四句也。有體隨一不成故。云有體自也。二者有體隨一不成故。云有體他也。三無體隨一不成。即文云無體自也。四無體隨一不成即文云無體他也。
言兩俱全分他三種等者。此明猶預不定也。言兩俱全分者。猶預不成有六句中。第一兩俱全分句也。言自者。第四隨自一分全分句也。言他者。第三隨他一全分句也。
有體無體他等者。隨一所依不成有六句中初四句也。有體隨一所依不成。二有體隨一所依不定無體隨一所依不成。四無體隨一所依不成也。如中卷說。六種所依不成者。兩俱所依不成句。隨一所依不定四句。故云六種也。
有體無體兩俱全分等者。下明所依不成也。言有體兩俱全分者。兩俱所依不成三句中。第一有體全分句也。言無體兩俱全分者。三句之中第無體全分句也。
如是更有四者。上文云餘無體兩俱全分一種不成已下有四句故。云有四也。加初句故成五句也。
纂曰。問。何法為同品。答。舊四釋。一云。以等體同品。以瓶與聲同是無常類故。同品。一云。除聲已外為品有無常者為同。與初解同。一云。如立聲無常。除聲一切無常同品(與末疏同)一云以宗既取和合為宗。同品亦取瓶無常合以為同品。然說其因皆依別瓶。非無常。如宗法故。有法非法也故。今云不爾。有以瓶上無常與聲無常法相似。同品。故論云。同品者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云云)問。聲上無常敵論不許。何故瓶上無常同品。答。若敵同許。即立已成。但除宗有無常與所爭同。即名同品。問。無常同品有作者。此是滅法云何得是所作。滅非因生故。答。有解。一云。言無常者。非唯滅相。無彼常故。無常。即異等俱名無常。依此何過。二云。無常即是滅相有性者定曾有性果知因。非當有性。雖不因生。因生始滅。故不有違等(云云)必可見。
言品是體類義者。備云。喻所依等也。雖正所作無常同品。而兼舉喻所依喻體也。瓶上無常無我等不相性名同品也。一切義皆名品故。此違沼師。
言若唯言所陳所諍自相等者。意云。若唯言陳自相所立。而意許差別所立者。無四種相違過也。是故言顯意許所立也。前宗違後因。名比量相違。前喻違後宗。名決定相違。前因違前宗。名相違因也。並有法自相差別過也(仁說)邑云。比量相違決定相違。彼一之中一一種相違。如下疏辨(云云
言若全同有法所有一切義者便無同品者。意云。有法聲(爾乎)全同瓶有法所有一切義者。即無同品。所以者何。瓶上可燒可見義。聲上可燒可見義故也。
言亦異品者。意云。空無我一切義(爾乎)同者。都可為異品物也。
言宗一分相符極成者。若一切義者。同於無我。若聲無我(止云波波一分相符也。邑云。若全同有法(至)相符極成者。且如有法所聞義故空義無我。若所聞。即無同喻。若同空義異喻不違遺。若同無我。宗有相極成云云)此好。
言若於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者。纂云。有云。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者。顯因第同品定有性。顯因於同品決定所作因性本意。舉喻為顯因故。今謂不爾。應云顯因同品者即除因餘所作決定有性者即所立無常性。如解同品。舉餘無常同品故(云云)若不爾者。何故前解同品云。如立無常無常是名同品等(云云
言然多說宗之同法至宗之法故者。邑云。謂所作是宗之法。瓶之所作同於宗法同法。問。瓶之無常同彼所立宗法。何名不為同法。瓶之所作亦與因類相似。何不名同品耶。答。體類各別。而義相似。同品。聲瓶無常。其類各別。而相似故。但名同品。不可名法。聲瓶所作。總貫為因。無別體類。不可名品。但同於法。同法云云
言若法為同敵不許法於有法者。意云。敵者不許有法聲上能別無常也。云何能別法為同法也。纂曰。問。聲上無常敵論不許。何得瓶上無常同品。答。若敵同許。即立已成。但宗外所有無常與所諍同。即名同品云云
言此中義意不別取二等者。備云。不別取法有法也。但取法有法之不相性所在聚類。而為同品也。有宗法處者。不相離宗處。即是瓶上無常為能因也。
言然實同品同因貫宗喻體性寬遍者。意云。同品喻者。正同。欲以成宗。故因貫宗喻。體性寬故。宗不成因。故不取同品也(云云
言說同宗所隨者。同喻也。宗無因者。說畢喻也。且虛空處宗無常無故。所作不有也。纂云。其能立無常上。名同品定有性等(云云)可見。
言同既決定有顯宗法必隨者。何云不共許無常令隨共許因也。是所作故。可無常也。凡同品(爾波)宗(乎)令隨因。以不令隨宗也。若異品(爾波)令隨宗也。宗不隨因也(文此意也云云
門論云云別法別處轉者。邑云。此難意云。既說此因遍是宗法。不言喻法。如何此因於喻得轉(云云
言不轉瓶二異名中聲作所性即喻所作性等者。備云。聲瓶二中不說聲所作性即喻之所性也。但相似故云彼此也(云云)意云。不說聲瓶二異名。而總合說也。
言其中可有遍是宗法者。周云。所作為其中。其中總攝聲所作。別聲所作遍是宗法。邑云。總聚宗中唯聲所作遍是宗法。不說總遍故無過也。
言若別異說唯聲作至舉喻成宗者。周云。今觀此文。外道難。外難意云。別說聲上所作為因。此有何過。而定相似。中說異名。此依初釋而以為難。故此文生。初之三句牒彼難意。下之句正釋彼疑(云云)備云。准此文者。瓶所作性亦云宗法也。然即改其名。云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言又別異說至何所成者。周云。亦外難。難意可知。初之句正牒外難。下之三句釋彼外疑。或下一句何所成者。通釋難。此總意云。若不許貫於二支。聲瓶二處各別者。舉瓶何用。此是疏意。非理門文(云云)備云。此文者。瓶所作性亦是宗法。即改其名。云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別處說所成故者。意云。聲處有諍。故說所諍。瓶無諍。故非所成也。
言同必方成比量者意云。因必貫通宗喻。無體方成比量
言故能立通者。周云。同喻無常所作性。立敵共許故名通也(云云
言不遍成者非者。意云。遍大法而不成宗之因(波)非能立也(云云
言俱欲以成宗至不須因遍者。邑云。此釋因於同品不遍而成正因喻也。如立無常。電瓶為同喻勇發之因於瓶既有。宗必隨之。即能成宗。無常之宗雖於電有而不遍。其喻亦成。不欲以宗成因義故。宗不遍因亦非過也。
言於異品有至不遍為失者。周云。此外難。外難意云。若同品有正因者。第七句亦同品有。何非正因。今答意者。此間所簡簡相過。其同無過。第七九句由第三相無過也。
者初三句同品有也。非有者中三句同品非有也。俱者後三句同品有非有也。言於異品各三者。初三句異品。中三句異品。後三句異品也。者初三句異品也。非有者中三句異品也。及後三句異品也。
言由所量等九者。周云。此之一句釋宗有九之所以也。以有九故宗有九因頌下句亦准之知(云云
疏下卷云。問。設有兩俱不成。亦不定相違耶。答。有兩俱不成。必不定相違也。兩俱不成彼此俱因於宗無。不定之因於宗云云)邑云。問。且若言兩俱不定不定者。不定中。同品一分轉。異品轉云。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乃生對顯立。兩俱不許無常性因於有法有。疏斷為兩俱(乃)全分(止)兩俱不成(止)何不許兩俱不成不定耶。答。今此疏意。且約三中。唯闕初為不成。後二相中。隨闕一相不定二相俱闕名曰相違。非盡理說。不是前後自相害。據真實理。有兩俱不成兼餘過也(云云)今云。下卷疏文為盡理說。此因有兩俱不成不定過。何者。以有法上共許之許為因。今此立敵兩俱不許聲上有無常義。是故此因非宗(加)因也。兩俱不成之因。立敵不許有法上有。不定之因。立敵俱許有法上有。是故不並有也。問。若爾。何故論中說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不定耶。答。為示作法。且舉也耳。以理實是但有兩俱不成也。問。何故九句中無相決定。答。纂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九句中無故。彼中離所聞性因。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云云
言攝餘不盡者。周云。九句之中。四六相違但名自相相違。餘差別有法差別三相違。九句之中無故言不盡(云云
言若正因攝有比量相違者。備云。前不作比量立宗云。第八句正因攝也。爾時敵者比量智云。第八句非正因攝。同品俱故。如第七九。既前宗違後比量因故。云比量相違也。
言或決定相違三相者。邑云。三相本生他智。他智不決故。雖三不名三相。故言不具。或如勝論所作性因。顯不許於聲上有。但闕初相(云云)周問。三相之中闕何相耶。答。雖立論具顯三相。敵於三相皆於猶預。三相總闕。又敵者智於三相上皆不決定。亦得三相智不決。又三相二種三相。又智三相。初闕義三相。後闕智三相云云)仁德云。雖三相。而了三相之他決定智不生。故云不三相云云
言但言同品不言有亦顯此成相法者。邑云。既於同品因性。還此相違故言亦也(云云
言但言有至非定成宗者。邑云。既不言同品。便於異品有返成他宗。不能定成自所立故(云云
言有同品有即九句中中三句是。第四句者。常。所作性故。如虛空。第五句者。常。所聞性故。如虛空。第六句者。常。勒勇發故。如虛空。此三比量同喻虛空雖是同品。而此三因虛空中非有也(意少難失)
言有同品者。問。且第四句同品耶。答。常。所作性故。如虛空者。以瓶為異喻所作異喻瓶上決定有。故云有也。同喻非有故。云非同品也。自餘諸句准此知也。
言有亦有亦同品初復三是者。問。且第一句常。所性故。如虛空。異如瓶。此何亦定同品耶。答。取同品義故。云亦有亦同品。餘句亦爾。
言唯第三句少分正因者。周云。唯第三句中攝第二第八故。言第三少分。又更解。即第三句中對過句。亦名少分。問。第四句中亦有少分正因。何故獨言第三句耶。答。其第四句雖有少分正因。而今言正因者。唯約第二相說。是以不取第四句正因。彼即第三相攝(云云
言品者聚類非體類義者。邑云。謂此與宗有無均等名體類。若不均等。但別取聚類。亦為品。同喻與宗有無必同。異品與宗不必相似。若成有體。異通有無。若成無體。亦通有無所立無即名異品云云)周云。同品必須與所立相似。隨宗有無一一相似。若所立宗是有體時。異喻無體。但與所立別名異喻云云)備云。同喻引喻所依。故云體類義。成無體宗。必舉無法之喻所依。成宗。必舉有法之喻所依云云)仁云。所依無亦成異喻。故不云體類也。
言與其同品相違異品者。仁云。必以別體名異品也。言或異說異品者。雖非別體。而以義別。名異品也(云云
言或說與前所立異名異品者。邑云。謂宗前喻後故。說與前所立異。如立無常。除無常外餘一切法。皆名異品。此即古說(二)許也(云云
言若許爾者即一切法三品者。意云。若以簡別異品者。無記簡別故。更應立第三非同非異品也。
言此中容品等。周云。非是不善故非異品。非是善法故非同品。不同兩品故名中容。問。設第三品。復有何過耶。答。一法異過(云云
言便無彼過者。意云。若但所立無即名異品時。無中容品過也。
言若別異者因者。邑云。此難意云。如立無常即空無我等與無常異。皆名異品者。而所作性既於異轉。有相不定等過。應非正因云云
言若異有法同法所依等者。邑云。謂如等。是無常同法所依同法。此瓶與彼有法聲異。應名異品云云
言若法敵本不許等者。備云。虛空上常。異聲上無常者。敵本不許聲上有無常義。既不許故。可為異喻處。一切皆是可同法也(云云)邑云。如立聲無常敵者不許無常於聲上有。彼虛空等於聲亦無。便與所立相似故。諸異法皆應名同(云云)仁云。敵者不許聲上所立無常虛空亦無無常義。既與聲齊。故應云同品也(云云
言此但略至異品者。邑云。謂難云。如前有說相違異名異品。即不許也。而論文云。謂若是常見所作。如虛空等。此亦常與無常相違法。異品。與前何故。故此釋云。論云謂若是常等者。但略無所諍法。唯舉見常。異品。准理同前。應云所立無處異品云云)仁云。問。何故此論唯舉異品。而不舉異品。故今答云。此但略無。正諍無常等也(云云
准理同前者。仁云。以理言者。同次上文。此亦有二。異品二因異品。三文並可言也(云云
言雖復(至)便成異法者。邑云。若不先宗後因。而其說言說所作皆是常。便以非作成立於常法。非本諍故。此中總意云。若爾。法先宗後因。若以因先。便成異法。即應唯取異名異品。然以能主之因本欲成宗故。無因處亦名異品。雙取因二異故。說異品遍無性言(云云
言但言遍無成相法者。邑云。若言遍無。不言異品。即於同遍無因性。即成四相違等過也。
言非於宗返成宗義者。若言異品。不言遍無。即能離宗離因。而有返成宗義。今既但言遍無。不言異品即非離宗。亦非返成宗義。此中非通於云云
言以成宗非成二喻者。意云。以成宗故。因宗法也。非成喻故。不名喻法也。此即釋名宗法而不名喻之所由也(仁說)
言闕異品名成正因者。備云。闕無異喻依。而亦成正因。不據喻依也。
言此說有體有體宗者。邑云。謂此說言同喻必須依體者。此據成有體宗也。若成無體宗。同喻不須有體。如大乘薩婆多云。過去未來實有。非現常故。如空華等是也(云云有體宗者詮宗也。如聲無常。正比量也。無體宗者遮宗也。如掌珍量也。有體喻者有別體也。如瓶盆等也。無體喻者無別體也。如虛空龜毛等也。
無體闕二有體闕等者。仁云。陳因喻言。名有體闕。此即約三相而闕。約三支而不闕。若不陳因喻言。名無體闕。此即約三支而闕。約三相而不闕。既是無體。何上立闕(云云
言三立皆闕三皆不闕者。周云。問。此一種兩句與四名中第三第四句。而有何別。答。第三第四即是四句綺互相望。一種兩句不望四句。故不同也。
言不闕不定者。周云。三支雖具。他智不生。還同立。故云不定云云)仁云。有不正。故言不定。雖三支具。而非正故。又有正故(云云
如是三個四句箇兩句者。邑云。因及異各一為首。相對便成三箇四句。俱闕俱不闕為箇兩句。就三四句中。後之句彼此無各別。箇兩句亦非別。為成句數。故重述也(云云)周云。一種兩句者。三闕與三不闕是也(云云
有體闕者復有二種等者。邑云。此之二種皆有言陳。兩許有體。初但闕其因。後乃陳言而無因義。同喻俱不成異喻俱不遣。故前後別(云云)周云。復有二種者。一者三相能立。二者一喻二為能立。問。少相少義二闕何別。答。少相但是闕因三相。少義雖陳其言。無因喻義。同喻俱不成過。異喻俱不遣云云)師云。闕因一一相。云少相闕。由之因之過。闕喻之義。云義少闕。由之喻之過。由因之過喻之過二別故有差別云云)若爾。何故疏云。且闕因義。非後二。四不成過云云)豈但闕喻義云少義闕耶。
言且闕因義非後二四不成過者。如立聲無常見性故。等。異如虛空。此雖陳因喻言。而闕因義。不成宗故。有兩俱不成。但喻無過
言答以因親成於宗等者。邑云。謂三相之中。因之初相能親成宗。與宗相順。四不成不能成宗。與宗相違。故此九句於初相中。但相順。故無四不成也。異二喻。後之二相成宗疏遠。因於二喻同無名順。同名違。於九句之中。二八正因順。餘並有違。雖不定相違二相過。而今於九句。但舉順違以例餘過。故攝不盡(云云)備云。以因親成於宗等者。顯不四不成之所以也。異成宗疏遠等者。明不說三相違之所由也等(云云
宗法而非遍非是同品有性者。邑云。如勝論師顯立。一切聲皆是無常勇發故。如瓶。立敵俱許內聲勇。外勇。因雖是宗法。而非是遍。無常同品勇所發有性因。非是同品非宗有性。此量第一句也。第句云同品有性。非是宗法而非遍者。邑云。常。所聞性故。如虛空等。虛空常故。是同品。非所聞故。非有性。所聞性因遍是宗法。故非是宗法而非遍也。第三句宗法而非遍亦是同品有性。亦如立一切無常勇發故。如電。或立為常。勇為因。虛空為喻。又此句攝。第四句云非是宗法而非遍亦同品有性者。邑云。此復有二。一量。即九句中二八是。二過。即九句中第一第三第七第九及相違決定。皆此句攝(云云
如是以初相第一句二相四句四種四句者。意云。以初相第一句對第二相第一句四句也。又以第一句對第二相中第句。四句。又以第一句對第二相中第三句四句也。又以第一句對第二相中第四句四句也。餘准此知(云云
言以第二相四句三相四句(至)成一十六四句者。意云。第二相四句對第三相四句。成四四十六。故云成一十六四句也。
如是總成四四句者。四種四句。及一十六四句。云四四句也。
言於此三相釋義故者。仁云。此釋各對互隨無之所由也。何故三支之中。獨於三相言耶(止云)故次釋云。因親成宗相寬遍故(云云)意云。唯因貫三相而寬遍故。頌中云宗法三相也。此釋頌中唯舉三相之所由(云云)頌云於宗法三相各對互隨無等者。。此頌意云。三相之四五種四句一種三句一種兩句之。隨應於初相過。名不成也。於後二相有失。為不定也。於其二相有相違過。為四相違也。等是顯一喻二之三支有體闕七句。及一喻二之三支無體闕七句。及相違決定也。
言一者各對三相一一各對自法為句者。備云。三相相各各自句相對也。如宗法非遍等也(云云)周云。一者各對三相者。即是三相相為句也。即是宗法而非遍等也(云云
言二者互隨無者。此意云。三相互闕故。云互隨無也。有闕初相非後二。有闕後二相非初等也(上已說)
言四者各對互隨以三相等。此意云。非以四句而釋。依因三相一一互闕。顯四不成因過也。又兼顯依因一喻二之三支闕。而不成等也(云云
三支雖具他各對等者。邑云。此中意說。決定相違三支既具。何名互隨。故此釋云。他各對互隨是非。故頌言等(云云
言此中合五種四句者。邑云。前以三相諸句。綺互相對成四四句。又同品異品遍無。自句相對各為四句。又義少中有三種四句。合成四五種四句。此舉有體闕數。若准無體闕中更三種四句。總四八也。言一種三句者。既初相中三句是也(云云
今云。四四句者。上解說。五種四句者。備云。三相有體闕之三種四句。及同品定有性之遍句處之一種四句。及異品遍無性之遍句處之一種四句。此云五種四句也。言一種三句者。遍是宗法性之遍句處之三句也。言一種兩句者。三相有體闕之一種兩句也。(云云一一子細如彼記也)問。何故無體句三種四句有體句三種四句等(乎乃未)不入此數耶。答。備云。唯因之三相四句等。正此頌中攝故。云四五種四句等(云云
言或闕三句闕二三等者。備云。三相中若闕一。云三句。若闕二。云亦三句也(云云)仁云。此不作四句。而直互取也。
言今說異者。問。何故唯說異。而不異耶。答。仁云。
言答因於有無異者。邑云。於因有。名曰同。於因遍無。異(云云
言宗成須違異者。邑云。順成宗故。名曰同。違成宗故。異(云云
言故於不定者。意云。異及異二別也。宗是同無。因亦同無。故云不定也(云云
言此問二相成顯故者。邑云。由異。順違成宗。由異。顯有無。故問二品令相成顯。又因同品曰相成。異品為相顯(云云
言二者宗是有法上已明之等者。仁云。初釋意者。可濫故。不問釋初相也。此第二釋意者。上論文極成有法之處已明訖。故此略不說也。
有無法處者。意云。即所立有無處。是同品處也。如立(爾波)有宗。以同品也。若立宗。以無名同品也。此約遮宗詮宗之有無法處也。
同品亦爾所立等者。邑云。謂無常與瓶。互相差別不相性。此聚類。與宗相似。故名同品云云)周云。同宗取彼喻上無常及瓶不相性。以為體性。不別取瓶及無常也(云云
言若與所立總宗相似一切種類等者。周云。總宗者。宗有法一切義也(云云)仁云。有法無我苦空諸義。總合名總宗也。備云。若與所立聲上無常無我等。總宗相似一切種同品者。聲宗上意許無我別法。皆不相離總宗。而兼取意許無我。亦為宗故。與此相似虛空無我。應為同品。今云。非以皆相似同品。但取與所作所立不相離宗相似瓶處之不相離而名同品也(云云
言為遮此二標所立等者。備云。虛空無我及瓶有法。云此二也(云云
言若聚等者。仁云。等名若瓶也。此即明等名同品之所由也(云云
言由法能別之所宗等者。邑云。此釋論中偏言所立者。由法為能別。別於所別。故偏舉之(云云)備云。法能別者。無常能別也(云云所別宗者。所別有法聲也。之者此也等(云云
言答彼若不許(至)因無故者。邑云。謂立論者自不許有無我。即餘空等所有無我故。異品。若意許有無我。即餘所有無我。亦名同品云云)周云。彼若不許有法有等者。此意云。彼說既不許有無我。除聲以有無我。皆為異品。以所立能立二故(云云)備云。有法意許不立無我人者。說成異品也。因彼無我無故(云云
言若彼許有為所成等者。備云。若彼聲上許有無我者隨意所諍。而瓶上無我。亦名同品也。有法無我等義。雖非所諍。而非異品也(云云)仁云。立聲無常時。意許差別作者無我也。無我之聲故。作有法差別相違云。聲應非無我聲(宗)所作性故。(因)如等(喻)故云有法差別相違云云)仁云。相似者。解云。且如彼人此人相似等也。自體相似者。色心相似也。相似者。彼人此人事相似也。法門相似者。無常無我義相似也。因果相似者。彼此之人同善故。亦因相似也。彼所果相似故。名果相似也(云云
言其相展轉少分相似者。備云。同喻瓶上展轉相似。謂聲所作無常。即知無我所作故。是無常無我。是故云展轉也(云云
言若立有宗同品有體者。意云。有宗者詮宗也。如聲無常宗也。詮無常道理。故云詮宗也。宗者遮宗也。如汝非有(宗)非所作故(因)如龜毛等(喻)
言非別無彼言所陳法及與有法等者。邑云。若唯取無所陳法。名異品者。即是意許無我等。應非所立四相違等皆應非有。若唯與有法異。異品云云)即瓶與聲異。應名異品。備云。異喻法有法。但於不相離。故云異喻也。
同品說處體通無者。意云。同喻必舉喻所依故。不說處也。異喻雖不舉喻所依。而亦成正異喻故。說處宗也(云云備)
言故非一切全不相似者。意云。虛空無我等。與聲上無我相似故。云非全不相似也。虛空無我處。所作因之所成。故云異品也(備)
言與同相違亦有五種者。狀不相似相似等也。
言問何故前說等者。論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云云)指此論文云前也。
言一者影彰者。仁云。此初解云。於同品處。兼以不說有故。異品處亦不可說遍無也。以說異品之處遍無(乎)故。同品之處亦可說(乎)也(云云)今云。言同品之中但為簡別因之同品者。論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者。此舉同品。而簡別因同品也。
言顯異亦爾者。論云。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是常。所作。如虛空等者。此亦舉異品簡別異品也。
言二者同品順成等者。意云。因(伊)一分同喻(爾毛)(止)許(云波)成正同品。既此易故。不說有也。即顯同喻無濫故。不必言有也。異喻有濫故。須遍無也。
言若常宗有亦入異品者。仁云。詮以且立常時。龜毛異品也。常是義。龜毛非有故。若遮以無常(止)云時。龜毛同品也。是非無常故。故文云若非有品便入同中也。非有者遮言也(云云)邑言。如論師為常。龜毛亦為異品。亦無常宗也。若立非有類。龜毛云云)備云。立常時。亦入異品龜毛無彼常住相故。雖一切時常無故亦名常。而望常宗。而非同品常住相故(云云
言此二師一分一切等者。意云。此二師四計。且生論師四許者。一許內常。二許常。三計外聲其體一。四計外聲其體多。顯亦爾。問。論師中。計外聲是常。如何令信無常耶。若以勇為因。兩俱不成。若以所作為因。隨一不成故(云云
言對生論。立一切聲等者。邑云。設對顯。外聲一分。亦是兩俱不成。准下明。亦不定。疏解同分異全中云。苦生論本無今生。是所作。非勇若顯。是勇發因。內聲一分三相。若對生。內聲一分亦是隨一不成。以彼不許勇發故。外聲一分若生若顯。兩俱不成。亦約內遍對顯。不爾何別(云云
論云。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無間所發。無常性故(云云)疏云。若生論本無今生。是所作性。非勇顯。若顯論。本有今顯。顯發。非所作性故。今生對顯宗。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因雖是。兩俱全分兩分不成。今故不定。亦過(云云
言不爾有兩俱一分兩俱成者。邑云。此勇因唯立內聲。即遍是宗是。若不唯立內聲爾者。即通外。即勇因立敵兩俱。於彼外聲一分不轉。故是兩俱一分俱不成云云
成同定餘遍者。周云。以成聲無常。但同定不得遍者。瓶電為同喻。瓶有電無。故不遍也。
言餘遍者。初後二相遍也(云云)既云遍是宗法異品遍無。故云遍也。邑云。此成同品有。餘二相遍(云云
言染謂懈怠者。仁云。雖於惡勇進。而望於善。亦懈怠也。故惡之中懈怠勇也。
無記謂欲解者。周云。樂欲種植等事。雖加精進。但名無記。餘類思之(云云)仁云。又加作意者。驚覺心故。又加尋伺者。由尋伺方起語故。又加思惠者。尋伺之體故(云云)言若遍者。所作性因也。遍外聲故。若闕者。勇發因也。不遍外聲故。
言隨其所應者。意云。且聲之上有苦空無我種種義。且以所作因。非成一切。隨其所應等取也。但除苦義。若不除者。不定故。意云。以所作因。不能成苦果不定過故。勇之因亦爾。是故以此二因。但成聲無常空無我三宗。不成苦宗。故云隨其所應也。
言不爾一切便異品者。意云。大論云。少分相似異品也。若一切皆不相似異品者。劫異品。由虛空無我與聲上無我相似故。此亦應名同品。非異一故云。不云一切相似也。
同品之上雖不遍於異品中定遍無故者。如第八句無間所發性因也。

因明大疏裏書上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