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抄第六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張曉云

一因違三。一因違四。一因違三比量
問。今量有法二箇過可爾。准大作法故。差別相違。不可然。非四大種能別言陳意許俱非太諍故。若爾者可為違二因。何加差別相違哉。答。以有性四大種。雖直非其體。返又彼法。是其師主宗義也。是以非四大種者。非汎爾遮非四大是能有而離大種。以之為樂為宗。豈非深旨哉。所以諍亙三宗。非唯違有法也。
問。若爾有性非實量。亦可有法差別相違。非實能別有實非實不能有實非實二等意許故也。凡今量宗。頗同有性非實量。彼廣亙九實。此狹限實句四大。寬狹雖異言勢誠同。若此量違三者。彼量又可加差別。彼若限違二者此又可同。答。平備延義源信古德。泥于此事。可云難義也。俱辨差別者。有法有性言顯共許。意許實有性。為所諍。以非實能別成之。諍偏在有法。不通能別。故非自相無意許也。一因三量所諍不定。依所說簡別有法。直令離大有性。意許。取下置能別之所。所說簡別。慥不云離大有性故。意許取上置有法所。能別無矯立差別。不同有性非實量諍所決定也(已上本抄。)重案其理。有性非實量。有性言陳共許。足含意許能別立非實者。以方便欲成有法有性。所以能別非諍之所銜著。何有意許。凡兩宗諍法體量。有法體了。能別多可非實所諍。雖犯後二相違。難付初二相違。但於今違三作法者。本是比量也。有法置所說言。彼有性即任宗所說。實有性故。且以有法不為諍。能別立非四大種不諍言顯自相。不應樂為故。爰知實所諍可能別意許。若不此故者。違二違三二作法甚以難分。如疑難趣。此量宗似有性非實宗。僅所異者。只所說言有無也。爰知以上道理可為違二違三源(矣)
此量因喻事。
問以此量對有性非實量。二宗寬狹且易知。今不言。一實云許除四大體非無故。不取性云色聲等。各定可有由。其所由如何。答。有性非實量一實故因故唯須以性為同喻不亙餘法故。今量以體非無為因。非無義廣故有性四大種諸法同喻也。此義三支關預不同非無量。但違三時差別。因喻若其相者。尤可為本意。而云體非無故。云如色聲等之故。別犯差別相違云事。未探得決定由。
能違因共不定事。
問。師主宗許性能一一實。故義。故能違量不定失。作法云。為如色聲等許除四大體非無故。所說有性非能四大四大種哉。為如性許除四大體非無故。所說有性是能四大四大種哉。答。凡約勝論六句。有性猶得能名。餘五句非有性故。不得名。就意許差別四大四大種不能四大四大種之時。性本非有性故。非能有物。故與能違量為同品。非不定敵也。況者。有法自相能違量。立有性非有性為同喻之時。可所立不成失。一因四量能違又可犯不定過。
問。勘疏前後。以性名能有之文非一。云大有異名一實俱能有於一一實故。云異能有於一實非有性。云其性雖離有體能有。云大有異能有諸等也。若爾性既名能有。豈非不定哉。答。性。等之性令三句能有。同能異。能性其體非無。今以非無義為有。以能異為能。總名能有。是即能異對所異立能名。然非有性故非不定也(已上本抄問答也。)
今云。此義盡理。尤可學。但能與分兩訓釋事。雖不違義道。又似強分別歟。凡大有異多可相濫。能分之甚不輒。所詮者只以名言之。異者表為各各性之義。者顯總有實等之義。是故或時以異雖名有。僅是不無之義也。遂非有。然者令等有同異者。以在名有故者。本有體法在彼此處之義也。在彼此處之法必雖不無。勝宗意其不無之本大有異。是故纂要等雖名不名有云云)仍彼宗名有局。其能有又一往似通異。真實大有歟。
問。略纂云。一實有性異含常散極微空等五實(文)燈抄同之。依此等釋者。一實者以含義名有歟。若爾如何義斷破璧公中。不許性含等故名有等之義哉。則義斷云。以性。含於等。名有等。是彼性故。名有等(已上璧公。)出何典據。據勝論但云。異是等性。不云有故(已上能破。)答。先義斷能破旁未審定。若是於璧公義。性雖等性。能有實等云事無典據云歟。又者。異亦雖名能有。只是性義也。不名含等云歟。但依子島斷私記者似。後義。若爾璧公性為能含無典據。含者且子微有父母等也。俱有體此中含入彼之義也。而性既等之實性也。性有相非含義。麻有繩之類也。仍不許璧公。但大有有實等。所有不離能有。此又非無含義。處名含此意歟。
不能四大四大種體。
子島記云。不能四大四大種古德云云不同也。或云即實有性也。或云即義相違也。或云同喻色聲等也(云云)今謂可云和合性也。此句不能四大四大種。是立敵所共許故也(云云
尋云。如色聲等等言。定可攝和合。若爾者以同喻為片差別歟。今云。子島御意。隨諸量形種種不樂為體。可有深意。若輒取同喻一分者。四分建立量可不樂為體。何子島云不樂為體故非真法差別哉(定性比量私記等。)依之可云。同喻有多法中。別類與有法其義殊相似法。取分為片差別故云有別體也。凡於勝論宗句義三句法體也。大有和合三句等之能異能和合性也。和合既似大有功能。故為片差別也。
問。取和合為片差別者。直取法體歟。答。不爾。非四大種者是有法有性上別義也。其言貫通亙性上非四大種義故。以彼義為不樂差別也。若取和合法體為片差別者。豈以他法體直置能別下哉。
問。若爾何必不樂為體哉。即義相違有何過。答。義必有所依體。無具不能四大四大種義之法體者。以何為所依哉。故必有其體(為言)
問。其義既通同喻色聲等上。何云無所依哉。設同喻無片差別體。其無依。答量之習。有法同喻其體必別。若以同喻為片差別者。宗依喻依成一物。故同喻外必求其體。
問。違三違四量不樂所依法體非有法。設用同喻為片差別體。宗喻所依成一物哉。答。不樂差別所依法體。猶擬宜為有法故。不取喻依也。
問。不樂差別。成敵者能違量宗歟。答。不樂為與能宗其義必同。其不必同。所謂大作法差別有法假我用義。故是同也(勝劣雖異。是同也。如別記。)如定眼識色者。者前雖本質色。敵者成之時即成心外色。是遍計所執色也。有法上令不樂名義了即成立其宗也。
問。若爾違三量不樂為。豈成敵者宗哉。敵者許即實有性。無非四大種有性故。答。此量不然。本立比故。能違不必成立敵者宗。只以遮可足。共比量此義(矣)
問。若爾四分建立量如何。雖共比能宗非慮自顯不敵者所樂哉。答。爾也。彼量非差別相違真軌轍。只是大師為誡未學。假作法也。以何知者一切相違因。前邪後正也。後正者所謂成敵者宗也。其中於差別相違。或作遮或作表。隨量形雖不定。必非者樂為成不樂為也。設雖作遮。共因必與不樂為宗可成因也。不爾豈云與相違法而為因故哉。而非慮自顯既敵者前非心心所上義。若成此宗者。可有宗過故。可知非實相違因也。總論之差別二等意許三類。一者有法上義帶二差別。如大作法差別也。真假所用之義。共是眼上義故。能用真假非正能別義。彼所受用義為今差別也。二者以他法上義為不樂為。違三違四法差別等也。不能四大四大種差別者前雖非有法上義。非四大種能別言陳。通彼故為言下意許。假差置時雖他法上義。遂為敵宗有法義也。三者同喻無其體。四分建立等也。又非慮自顯差別。立敵前俱非有法上義也。不樂差別沙汰不盡。猶可傳。
一因違四比量
勝論師比量云。所說有性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性。
自相相違。
疏云。自相相違者。所說有性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云云。闕后二相作法可知。)
尋云。所違量立有性業有自性。以性為同品。許非無故因轉彼不闕第二相。何為相違因。又能違量因。亦轉異二品有共不定過。何為前邪後正耶。
共不定事。
疏云。乍觀此共不定也。二皆有故。然彼五頂諍五句無別自性。故立有性等。五有別自性。闕同品。其性既是異品所離之外。由彼勝論方便矯立。舉異為同。許非無故因。唯於異品等上有同遍非有云云
子島私記云。勝論本意。只云離德業三有有性也。而何今加和合。云立離五句有別自性哉。答云。離德業三有自性。約初說六句之次第也。意云。師主弟子說六句之時。第一說實句。第二說德句。第三說業句。此三皆信。第四說有句是時不信師主論離等三別有。弟子論離等三別無爾時師主為立比量。令信。超說第五異句第六和合句。此本意有性離此和合有自性(為言)故言離等三者。約最初說。論其實者。立離五句有別自性也(云云
能違量共不定事。
疏云。自相相違者。所說有性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異入宗所等之中。故不定。私記云。○問。其入宗所等云意如何。答。作能違之時。具可云所說有性德業和合無別自性(為言)問。若爾以性亦可為同喻耶。答。爾也。○問。若以性為同喻者。何云今將後三以就初一以異為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同喻故(云云)答。理實性是本量異喻也。本無同喻今能違量。以彼本量異喻性為同喻故。自然成改他能立同喻也。
問。若爾何故能違量同喻。更云。德等似改喻哉。答。凡此能違量同喻。只非性。等五句皆成同喻。為顯此義。改詞云德等也。其等下等性。亦以性為首可等餘等。故下云。此上同喻異為首亦得等(云云
有法有性五句上能非有歟。
一云。五句上能非無性有法云云)本云子島云云
此傳有多難。
一者違即九句中。第六句也釋。以一實因為第六句。是則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句也。和合句亦名不有性。今一實因於彼轉。何云異品一分非有哉。
二者違無實犯兩俱不成之文。有法有性和合句。有無實因亦轉和合句。因既無寬狹。何犯兩俱不成耶。
三者因可為所依不成有法有性性。非有性畢。取下此性以為同喻故。因闕所依。以一法為宗喻故。
四者有性非實量可一分俱不成和合句義非無既名有性者。可一實因。而彼量有法有性三句上能非無性故。可有寬因狹宗兩俱不成哉。
今云。五句義頗無其謂。難存之歟。子島存此義云事。分明釋不覺悟。退可撿之。但付此義所舉四難未必為重。會初難云。雖和合德業令和合等性。總生大有也。別性異也。彼二法等性故。有實等義可爾。彼總別有上和合句。只三句和合令不相離之性也。其用疏故。一實不轉之。仍今難不當歟。會第難云。有無所有無實和合句又收(為言)非正以和合名有無實也。非能有故。況又彼量三句有為有法時。其宗狹有無實因亙和合故。有兩俱不成(為言。此義上成畢。)會第三難云。設以性體雖取同喻。其上不無為有法有何失。用喻事者同品同法也。何所為有法之不無取下哉。
會第四難云。和合不轉一實因之旨上。仍非難歟。
一云。三句能非無性有法(延義講院傳。)
尋云。自相能違所違俱有過。所違有相符。三句上能非無性和合有別自性故。能違有宗。三句有性和合有別自性云事。師弟共許之。而三句有性和合無別性故。有宗過也。爰知有法有性亙五句上能非無性故。者立離五句有別自性無相符。能違量立無別自性宗也。又 作非有性體。等五句也。而有法有性言陳等五句為體之作非有性。知和合無義有性名云事。若爾今量有法有性何不亙五名哉。
今云。三句義可爾。先勝宗有性者。大有性也。大有德業三句。能有也。不有自及和合故。師主有性有法。體皆三句能有大有性也。設有雖釋共許義。實體尋之可知其分齊。若舉五句能者。成之遂成大有之時。豈相稱宗計哉。不有遂歸大有故。可限三句之能有。若舉和合無性有法者。豈其不無歸大有哉。依此義會相符云。言陳雖舉不有。若成能別畢。其不相性宗必成大有體或義。敵者豈於此付相符過哉。三相違之量言陳不付此失者。皆此道理也說於違四法自相。猶可例(上成)之能違量宗准相符可會。意云本量所成宗既大有性也。其大有敵者以為無法何對一分句許有別體哉。
已上付五句三句義會種種難者。皆設有法有性言陳雖共計有。遂所成大有故地無失云趣也。若又自相時。直實有云意者。彌以勿論大有和合能有云事都無之。於五句更不可及徵詰歟。
有私記云○此難甚難通○本量比量顯離實。豈許此所以今牒離實有等五句義非返。所以一分宗(云云
菩提院云。師主本存六句別體。五句之有別大有即是有性也。今為成此離大有。顯實有性云所說有性之時。弟子五頂。付他他。牒舉師主。離等五句大有性非返離五句無別自性。非云弟子宗立離五句無體。亦無相符。比量對他不為失歟。或五句中三句無相符。只約此失。故從多分亦不為失也。
左大臣殿下云。離宗有相符。差別相違。則如覺惠非思量。雖有全分一分相符極成。亦付法差別相違過也。
自相所違量有法有性事。
問。自相所違量。言有性者。離實有性歟。共許有性歟。若共許有性者。既置所說言。知師主自所說大有性也。此量自本比量也。何乍置自所許大有。無由以共許不有為有法哉。況若舉共許有立有別自性者。可有宗過。若又言陳共許有。意許實有者。既有法有。矯立比量也。何犯自相相違哉。若離實有性為所別者。舉有法之時。已離實有性也。何能別始立離有別自性耶。爰知。自相之時。有法總云有性。是共許有也云事。依之子島釋許非無故許言云。是共許之許也。等上能非有也(云云有法大有性者。不關預。豈無兩俱不成耶。
義云。共許有性也。以子島為證。
今尋云。或有法舉共許者。以能別遂所成得之義如何。實所諍在能別歟。將在有法歟。若在自法者。共許言陳下意許離實有性歟。設云爾者。能有法自相相違也。如何疏付初相違哉。設又有法雖共許有性。以之為諍者。師主樂為豈留共許有哉。況能別無疑成離大有。豈以此言。淺立共許有哉。若又諍在能別者。有法共許有性非所成體。舉之無用也。不同聲無常量。彼先舉聲體。其體本不諍。以成無常義。尤當諍法。此量共許有性等有別自性之義。所別能別不關預。明知以能別有法大有體。與非實量有法自相異。然者有法為共許有云事。旁推徵之。都以不當。子島釋因簡別給。其不分明。何以彼為量成不可得之旨哉。
今云。違四量自相之時。有法有性者離實有性也。自相所別能別無意許。無意許者。又當大有。於共許者。旁不相叶。故定大有性也。有法所舉者。直大有性體也。能別所成者。體上離等有別自性義也。所別能別離雖相似。標體顯義其旨易知。體義中正諍義。雖成義樂為粗窮。就中比量無意許直舉法體畢。全不成諍。所容受故。意云矯立比量言陳下。帶意許者。諍其意許故以意即言。體又有破此量不然。故有法不諍也。若言陳猶共許者。諍不留宗。必可至有法。故可二相違。今付法自相之門也。專不同後二宗。但於子島釋者。先共許之自許者。因共許上所置自許簡別也。是以子島御意。許非無故者。師弟共許義也。有體法非無云義世間之。師弟元自所許來也。取此寬義為因。其上置自許言。裏寬故共許也。表狹故自許也言之共許自許。離實有性上此因云事。師主自許之。自許因故也。未探實義之間。會子島釋此。
問。先共許自許因。其體實共許也。何於唯自許大有上轉哉。次見私記文。等上能非有立敵共許故。共許之許也(云云取心。)此意者。有法有性共許能非無性故宗是共許也。故非無故共許因亦能轉云也。而有法大有故。自許因轉彼云事。不叶私記意。重意云。子島宗及令廣。今義俱狹不彼本意歟。答。共許之自許有寬狹二義。其中正為遁過以狹為相也。何不轉自許法乎。彼唯識比量自許初三攝因。轉自許方佛色。勝軍比量改因量。轉自許發智。彼皆共許自許因轉單自許法也。始不可疑之。次私記意先釋因體共許義也。是則兩方問中先成共許義。其上自許簡別易知。故不述也。於有法者。雖未釋其寬狹。總相道理決定故。可不及異義。若爾自許實有性上自許因得轉。是上綱御本意歟。
差別相違時所離三句五句事。本有二義(一云言顯意許共限三句。一云言顯五句。意許三句)清水裏書意云云。)三句傳。
尋云。所違量不定過。作法云。為如實德等許非無故所說有性無別自性。為如性許非無故所說有性等有別自性
本云。因轉二品成兩宗。令樂為宗不定。名共不定。而能有實德業。離有性見為樂為宗之時。此樂為宗令不定之義。設雖令言陳不定。彼非樂為故。似不定也。故疏云。乍觀此共不定云云)依定賓疏意也。
今重尋云。於比量求過相之習。先須勘言陳過。敵者共不定之時。者出詞遮之方何。豈云我成能有實德業離有性意許。此不定不望彼樂為故。非真過哉。加之後三相違量者。初同無云事諸處解釋也。而此量何先犯不定過哉。言陳真過相者。敵者殆可生喜足相。越此更至意許過云事。恐猶信。
今試會云。常途相誠爾也。但敵者二明若達玄旨者。種種推尋須知所有過。三藏大師案立唯識比量之時。先立顧種種過。能設其方便此又為敵者之日。施惠解事。何留一隅。然者且向勝論量。言陳不定法自相意許三相違等。疏主豈一念不審詳哉。其中法差別門所諍樂為在意許。故望彼所付之過知真過。自餘過相一往犯之。設示之。然者差別時。設望三句雖有共之不定敵者未必出之。設敵者廣雖列。者意中可謂我犯。差別相違負處。彼共不定等不足傷之歟。
言陳五句意許三句義。
本云。清水云。言顯有失相違因有單重。故亦有意許過也(云云)依此義案云。言顯宗令亙五句之時。因闕後二相。故有法自相相違過。意許宗令三句。勘二等差別付法差別相違也。
難云。若言陳亙五句者。其下意許爭不亙五句。意許必帶言陳故。重意云。今設云。令亙五句者。即離德業和合有別自性云詞也。若爾。二等意許不能有差別言。若具數舉彼五句名言事可同言陳。豈言陳所離列和合意許差別下勿刊其句名哉。未曾聞其例。加之雋法師義勢不同難。專以自相對後三相違。責難相並。疏主為之示違四作法。其委曲專彼所難多少也。等言未定故。自相時等四句差別等時等句。本量不置等言者。豈及此異端哉。然今約法差別等。猶令亙五句者。恐可非疏主巧妙矣。意云。後三相違矯立之時。限三句言陳相頗易知物。至令自相。令所等寬。諸句皆成異喻。令闕後二相者也。深可思之。
本鈔以五句義為清水裏書。爰勘多本。此裏書標無末學詞。若非清水義歟。就中此裏書傍別有清水御詞。彌知此說非彼上綱御本歟。退可尋之。
裏書云。問。凡差別相違者。言顯共許。意許所諍也。如必為他用立敵共許。真他假他為意許所諍。於此量自相。離無別自性者。弟子不共許故。言顯有法自相失也。何有意許。答。彼共比量也。此比量也。故不相例也。
問。設雖比量。對弟子立時。若言顯無失者。可有意差別。而既以言顯。成立師主樂為宗了。弟子返難之。何更亦有意差別。答。約相違單與重別故。不同。更可思之(云云
末學云。今案弟子作能違之因。望師主作之。故此難。不案此義。如何。
差別闕後二相事。
子島云。自相下。有實德業離有性。不能有實德業離有性差別者欲立能有實德業離有性之宗。而同喻性。能有實德業離有性性。非能有實德業離有性大有云云
尋云。若如相者。可云性不能有實德業離有性物。非能有實德業離有性物。而何加大有異言哉。況此義者。以性加樂為邊歟。若不然者。何許能有實德業離有性物哉。答。記性勘成異品之時。聊有相濫故。顯事源遮其疑也。其相濫者。所謂能義亙大有一實因遍宗喻故也。若爾如何望能有實德業樂為以性為異品哉。今為遮此疑。能有實德業下加大有異字也。重意云。性暫。雖義。其能等令異義也。能尋之異非能有而大有性是大有性故。其能義實是不通餘法。能知大有異義了返能有實德業樂為宗。即唯大有性也。性不具其義故成異品不樂為不能有實德業離有性義也。述旨在之。
問。此理誠可爾。但違三量差別大同此哉。答。違三不爾。彼以色聲等為同喻。其色聲等。假全性。既無恐濫之義。何及此委曲哉。
不樂為片差別事
子島云。不能有實德業離有性者。古德云云)不同也。或云即實有性也。或云即義相違也。今案可云和合句義也。意云和合句。不能有實德業。然離業有其體故也。
問。離等等言。亦等和合故。和合是所離內也。而何可為意許片方。答。理實爾也。但勝論師意樂。只以德業三為所離。和合為所離之外。故量之時以性為同喻。是則彼論方便矯立也。然弟子勘失之時。顯師主矯立。勘成離等之言亦可等和合。乍五句以為異品之時。即成相違失。今任師主矯立之意樂。以和合句為所離德業三外之物為意許片方也(為言)此義深奧也。
文曆二年四月六日。於三條萬里小路宿所書寫畢。老眠數覺春夜猶長。仍挑殘更之燈。終入木之功。于時鳧鐘之響。頻報雞籠之山將曉矣。
因明老學覺遍。

明本抄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