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抄卷第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張曉云

有法差別

和合句別體有無有緣性同。作有緣性等訓。大有性有大有能緣歟。作非有性體。有法差別能違作法和合句別體有無事。子島記云。
今云。先德二義之中。且可存三句無別體云傳。略纂和合句義無別名體釋。西明即用此法為其自性釋。以為證矣。此意云。德業三句和合不相離功能。以為其體。更非有定法和合彼。
問。若爾何立別句乎。答。法上可談之功能。必開立別名。是外宗常義也。大乘不相應等皆此類也。部觸數。三和成觸故。雖無別體。猶依佛語開為一心所。別名觸門假為能和合法。勝宗和合句亦爾。所以可云不即不離。如子島釋。
問。勝宗須屬法體之物。實為別體。三句無為大有等也。和合句何非別性哉。答。於三句總別二種性。所謂有性性也。此外豈又有餘性耶。故不為別體歟。
問。既云一常和合性等為體可多。如大乘隨法異。又德無常也。所依既不一而常。無常上假即可無常。而既云常。知有別體云事。答。三句及九等雖別體。和合不離之義總是一性也。故不各別。如大有性不隨等多。又既總性也。豈隨法常無常相分哉。
有性有緣同事
子島記云。次文云。有性有緣性同詮言各別。故彼不取(云云)此意何。答。燈鈔云。其大有句。同起詮言詮三為有。同起緣智。緣三為有。句義異彼德業三(云云)故云詮言各別故彼不取者。謂但云有緣性。不得云詮言同也。故云不取詮言。以有與異別故(云云。後解略之。)別推云。其文可云通伏難也難也。有性異俱為能緣之性。俱為能詮之性。何故唯有緣之性為同品。用宗法有詮之性耶。今通云。有性異俱為境性。緣心實是雖同。能詮言。彼此各別。有性之上所起詮言。詮有性異之上所起詮言。詮體。譬如山河俱為境性。緣心彼此雖同。能詮言彼此各別。山上所起詮表山體。河上所起表河體。有性異亦復如是。故取彼此同有緣之性。為所立。用同品。不取彼此各別詮言也(為言。雖有諸記意極得也。)
付記釋。尋云。先疏云有緣性同。云詮言各別。如文相者。以性為例之門加有言。知大有異共義同也(為言)捨不取之門。直云詮言各別。不置有言。知不得直以名言。例同大有名言(為言)上綱何於有緣性有詮性二義。遮例難耶。答。勝論宗意。有性異俱具有緣性有詮性義。其中論有緣性文。有緣義可為宗之旨是雖見。不許有詮性為宗。二義既均。疏主何不釋其例難。此疏文專當答彼難之詞(上疏亦廣解詮緣同義。豈無例難哉。)故上綱探疏意也。
同會例難。亦未遁。大有二法相對。詮言殊緣智殊也。亦同能緣。能詮何欲同之時。獨義。有詮言義。欲異之時。亦舉二法名言詮顯殊。不顧二法智行相不同哉。答。此疑一往可然。上綱雖察之。詮言各別道理所至。遂其所詮法義可各別。有詮之處似均。自其詮言尋之者。顯必可差別。境體能緣。義自本無差別。自此門未必顯可差別。重意云。諸法名言必表自他。無遮表者。不立名言之本意。於心者。有其境。能引心。未必表自他。而二門共有齊不齊之中。正欲同喻之時。付顯付勝有緣性義。有詮性者就差別門故。亦雖有同義邊。付顯付勝。且置之不取也。義強致分別。恐不本疏意歟。
有緣性訓事。
  作有緣性(燈抄初釋。)作有緣性後釋作有緣性(子屬訓)
以上在疏二卷記。
有緣性(音石等。)作有緣性(四卷私記。)
大有有緣性作非大有有緣性訓事。
大有有緣性。
作非大有有緣性(裏云有緣云云。)
大有有緣性。
作非大有有緣性。
大有有緣性。
  作非大有有緣性。
已上四訓在黃私記。
大有有緣性。
作非大有有緣性。
大有有緣性。
作非大有有緣性(疏記訓也。)
大有有緣性。
作非大有有緣性(依斷道意訓之。)
此外可勘餘德記。
德異說粗上載。其中子島疏記斷道二說。尤可依用。就中斷道旁以叶理。至不樂為破文。仰可為龜鏡矣。先就樂為。二訓稍似殊。實義是同也。有緣性者。性也。餘德中有緣(世良流)者。文章不快之上。不叶疏下文。故疏云。有緣謂境能緣故(文)此文即顯有緣性之義也。既能緣字上。置有字。不可異求。上文云。有詮緣因。云有詮智因皆同也。次不樂為訓者。疏私記大有有緣性者樂為也。加非字顯異彼樂為。此訓偏遮義也。故疏云。作非有性者。作非彼意許大有句義有緣之性(文)記意依此文歟。次斷道者。非大有者。翻樂為義。其體德等也。作有緣性者。帶言陳義。二等差別具之。所以此破文顯表詮義。凡二等意許者。樂為不樂為二差別。其義相違。必相並向。彼二差別。俱總言陳下別義故。必可帶言陳。其所帶言。終詞舉之。重意云。為大有有緣性也。為非大有有緣性也。故疏總釋諸差別相違。意中所許名差別。言中所申之別義故(文)是以大作法差別。必為他用能別下。神我他用假我他用。唯識比量極成色下。定離眼識非定離眼識色。此之類以為軌徹。而若遮樂為大有性。僅加非一字者。不表不樂體。不帶言陳。設雖迴顯其義。不如直能顯。是故以斷道可為量。但疏作非彼意許等文。顯作能違之義也。非訓釋不樂為。重意云。二差別等帶言陳中。作能違之時。或非樂為遮詮作。或取不樂表詮作。顧過失犯不。敵者作法異也。而今有法差別者。須作遮詮顯此義云作非彼意許等也(已上一會釋。)況又訓可云作非彼意許大有句義樂之性(文)全無相違。餘德種種破文。對此可知其長短也。
重云。大有有緣生作非大有有緣性文。二差別俱正帶言陳云事分明也。二等共初置作字。其下入樂為不樂為體。定彼此俱帶作有緣性字也。若大有性是樂為。總遮之者。不樂為最先可置非字而作字等令致二等上。知有緣性三字。又同帶之也。閑可思之。
大有有緣性者有大有能緣歟。有實等能緣歟事。
子島私記云。次文云。德業三和合之時。同起詮言詮三為有。同起緣智緣三為云云)此意云。大有句義德業三和合之時。大有能詮言。詮是實是德是業。即為三。起能緣智。是實是德是業。即為三。詮言即詮三種各別之名。緣智緣智即緣三種各別之體也。次文云。德業三為能起。有詮緣因即是大有大有有實德業故(云云)此意云。德業三為起能詮言及能緣智之因。大有句義能詮言及能緣智之因。所以者何。為詮緣德業。大有能起詮言及緣智故。約起言智實等為因。大有有實等。即能起詮緣等之心故。約有詮大有為因。是皆境引心之義也。等為大有成因大有為心成因展轉此。
子島斷道云。大有性者。顯大有心之境性。作非大有性者。顯緣等心之境性○(文全文如下鈔。)
尋云。見疏私記有實等能緣之名有緣。而斷道大有有自能緣。名有性。二處釋若是相違義歟。若又遂不違歟。今云二處各主一邊。實義全不違。其中疏私記。依疏文。德業三。起能詮言能緣智。說三為有緣三為有。是大有有實等故也。故能緣。傳而起大有。故疏云。德業三和合之時。同起詮言。詮三為有。同起緣智。緣三為有。德業三為因。能起有詮緣智。即是大有大有有實德業故(云云)既云詮三云緣三。定三句能詮能緣也。下云有詮緣四即是大有者。明等詮緣之因。是大有性也。仍任本書此釋也。次斷道依斷文。文云今諍大有。與能心。作境性(云云)文既分明也。故與大有為境性云也。但二處相違者。勝宗意。汎爾論諸法不過德業。其實業法體。能異能和合性。如次為大有和合三句。是則以為物體。屬彼與彼施能之物。為大有三句也。所以於心而緣。起言而詮云事。大都德業之詮緣也。於大有異等者。仙人能尋法玄底。探出法性。雖安立大有句義。非汎爾有情心而可別緣。是故德業上。有詮緣之義也。爰彼詮緣暫等有之。是設門也。遂大有有之。實義門也。又大有有其緣智之門中。暫乍名等能緣等。云大有有之。遂名大有之能緣也。其故者不無之有。大有所有功能也。雖功能假屬等處。此時能緣也。遂以其不無歸能有大有。彼宗意離大有有云物。故能緣約大有也。還即大有能緣也。重意云。緣而為有。是有之能緣也。有既大有也。緣豈非大有之能緣哉。以之為至極。仍假實淺深多重有次。實義無相違者也。其本疏。本釋作有緣性共許義。以性為同喻之時。所有義釋也。是故殊等能緣。所傳之初釋顯也。若大有自能緣者性自能緣決定異也。難取此門。設總大有能緣云事雖等。猶不如有實等能緣之義。大有異相似。子島述疏意之旨在之。而義斷他師之中。釋大有性。是樂為意許也。可異作非有性。依之樂為作有緣性。遂當大有自能緣。真實有緣之義。唯限大有不通餘法。非有性之有緣者。等上假有有實等又能緣云義也。此則當言陳有緣性。有緣義廣亙二等意許之故也。而其共許有緣性義。能尋深責。偏留大有歟。
問。既共許作有緣言陳下。二等相並。各有其體性。同帶其言。既與不樂為相並。如何樂為義。領諸有義哉。設許爾者。不樂為既無體非有故也。而作非有性既別存。知有緣不奪之。只大有而有自能緣之邊。為樂為許也。以一向屬樂為事。甚似過。答。此難似可爾。但彼宗計。名義有多重。其中作有緣性為共許義之時。等。大有能緣。性又能緣。是故其言陳下相二等差別。皆有作有緣性。其時樂為有。只大有有緣義。未及奪有。方便矯立成樂為了。還之時。須德業上有言。即歸大有物。仍今疑難指先重。所成者又後重也。閑可思之。
非有性體。
子島記云。約作非大有性者。諸師之說甚多。或云。即實有也。是如理記。師主有法差別之時。亦立即實有性也。○三或云。同喻性也。○或云。與意許義相違之法也。是依斷文。云作有緣性是別義。作非有性即義相違之文。為證云也。○或云。或許有也。是依汎爾道理言也。意云。既云作有緣性作非有性。各有別體。雖違作有緣性。作非有性存(云云)又要有二等方名差別云云)必以立敵共許法。可為片差別故。以共許等上能非有。為作非有性體之時。作能違云。有性大有有緣性之時。雖被非離大有。共許之有替不失言顯自相。是以云差別相違非有性云共許有。其理窮也(四以之為勝也。)
尋云。作非有性以共許有為體之不可然。凡言陳下帶二等意許。是差別相違習也。若爾言陳既共許有性也。樂為不樂為共為其下意許。何不樂為片差別者。還為其共許有哉。此義者。不樂為下成帶樂為。豈不背常作法耶(清水難此意歟。)答。凡共許言陳帶二差別。共許分是即不樂為之名義也。依彼片差別共許力。者立其言時。不犯極成過。其下狹呼樂為意許也。彼差別言陳他用者。即共許假我他也。其外豈不樂為片差別哉。今量亦爾也。有何過哉。重意云。共許言陳見于意趣。實只呼不共許樂為宗也。敵者許之依共許片差別也。然而兩宗前言未差別。故猶亙分為總言陳。然者樂為未被破之時為總言。若樂為被非了時。其總言只屬不樂片也。見其總名言陳。屬別名意許。云然不總別遂異。雖含二意許不樂為方。言陳意許無別體也。
問。共許者。何有作非有性耶。答。不有云事。非正德業等體。等上且無義也。故以不無假名能有。等為所有。如云有性有法德業之能有性。云一實能有於一一實故也。若爾何不云有緣性。其有緣性非大有故。云作非大有有緣性也(不有性名。云無過。又假名等能有。云有實等能緣之性無失。)
一傳云。師主暫許即實有性。以之為不樂共許差別者。是三松御傳也。此義甚深也。師主大有之時。弟子難之。業性不無。即是(文)等自是不無義師主謂有其理。仍一往許之也。其上本來自力等為等。既依他性。是性也。等非無豈無別性哉。所以即不無。遂是留于大有也。師主存此旨立比量時。以大有性為樂為。彼暫許作非大有有緣性即實有。分為不樂為(為言)
以上本義也。
此義一往雖有其謂。無明證文。又背道理。不無且名能分。不屬等體。是共許有也。若其不有。實體剋性論者。即大有性也。此二外師主何暫許即實能有哉。仍不可存此傳歟。
斷道云。問。就有法差別。云作有緣性作非有性者。其體云何。答。古德云云不同也。又自雖疏中記。其不足也。今正謂。作有緣性者。有法差別能別宗共許之詞也。是則大有等體上別義也。此共許詞中。有作大有性非大有意許別義。其大有性作非大有性者。約能緣心所取境性有二。大有等也。此中大有。是為大有心之境性。非緣等心之境性。為顯此義今立有法差別意許量。此則為成大有等。等離大有之義也。大有性者。顯大有心之境性。作非大有性者。顯緣等心之境性。此二境性中。師主所樂為者。雖存大有心之境性。然亦不廢不樂為之大有心之境性。故約者。有要有二等之義。約緣非大有心之境性。亦敵者所許也。是故為差別相違也。大有性者大有也。作非大有性者德等也。此義深奧。必可祕之(云云
今云。子島有二義。祕私記以共許有性為體。此義為窮(云云)而義斷道。改疏記釋。以為體(云云)今存後義。上綱御案。前後既改故也。
問。等如何。有作非有性義耶。答。為境能級。性名作有緣性。其中大有大有殊故。為樂為不樂為也。
問。作有緣性。是有性下意許也(本作法傳如常。雖別作法。望不加非言量。許在有性下。)而以有性云事。師主全不許之。如何。答。以不無義。屬等之時。師主亦不遮此義。況直不云有性。從作有緣性傳置云故無過
問。何故不存共許義。答。有緣性者。有體為境能緣也。而當體不無云事。師弟共許。又以等為體云事共許。不非別體法。何云性耶。設不有。擬宜為性者。不自引心哉否。雖緣等心起。非無心起。何云有緣性哉。
問。若爾大有亦不獨有緣大有等合時。起緣等為不無。即大有云也。彼既名作有緣性。不有亦可爾。答。境體先取等。緣之心以大有為因故。云有緣之性。而捨等獨欲云有緣性。不有無此義。等傳欲成此義。還以等為有緣性之義也。
問。道意等五句歟。答。不爾。唯取三句也。
問。和合即為非大有能緣。何不為片差別耶。答。性雖有緣性。同喻故不取之。和合句假也。不為有緣之性。況子島御意者。大有三句。能所有也。欲顯所有能有大有性。大有分為作有作非二差別也。和合大有所有。何為不樂差別哉。
問。見春穩記載五傳。前四同子島疏記。第五斷道意也。其中取第五實等五句傳。是則探子島之本意。舉五傳所取捨也。何乍存斷道。云三句耶。答。春穩記誠爾也。尤可奇之。但道只云德等。不云五句。春穩所記。恐似過。可思之。
八義(本鈔錄之。)
一云。者所許即實有性三松。二云。取敵者邊成即實有明論。三云。同喻性。四云。即義相違(清水律師。)五云。有法有性若望者為作有緣性。若望敵者非有性(貞朗律師。)六云。離實有性之上別義(松室口決。)七云。共許有性(子島。周後記中卷云。不無之非有有緣性。文。)八云。等(子島。春穩云。產等五句上記。)
德異說猶可勘之。
有法差別能違作法
子島記云。作能違云。有性應非大有有緣性。一實故。德業故。如性也。尋云。此記云者。作能違云。應非大有有緣性。若爾可能別不成。答。記中未釋此疑。暗難會通。但清水綱云(差引裏書。)今能比量也。仍不顧能別不成。今問云。所違既共比也。能違何比。重答云。設爾何失(云云)子島又同此義歟。但此義猶所恨。論文所說皆共比違共者。大疏所定也。仍能違猶可共比。就之會不成失者。本量樂為。既意許大有性。敵者直非之。不同成立。又者意中。矯所意許置故。他難之時。不云汝何舉此不極成法也。重意云於。諸量尋極成處生徵詰者。多是向者本量。敵者初詰問也。者不能遁。其理可爾。今此事。本量上能違故。牒舉本意許不為過也。就中設有法牒不極成法體能別破之等者。猶可不成。所別宗依極成而止了故。此能別中云非大有性。能非之所非也。自表之義。故無失也。加之設能別宗依。全皆不極成者。可付失。今其一分也。何總名宗依不成。何況能非所非中。能非言正是宗也。何所非大有性不極成故。於宗依可成過失耶。此相尋。重皆非重難。
問。差別能違須遮詮作。能違分明故。而勞作表詮。是遮詮云非神我用勝之時。可能別不成故也。彼不成。即所非神我名言佛法忌之故也。與今量遮宗大異。彼此相例互可招其難。答。差別能違雖立表宗。於遮宗者未舉別難。其意輒難知。是以差別相違能違。或作遮或作表。自元有二門。疏主為示旁路差別作表。有法差別作遮歟。況又假我勝宗。聊無其難。非實我勝者一往能別不成。仍就表置遮。今量若為表立作非大有性者。是璧法師意也。斷主徵難不許。見其難意。設成不樂為難非樂為(為言)重案之。作有作非。本言陳下相並在之。不相違之義也。若直不破樂為者。能違不窮。雖立不樂為。以其力不及非樂為故也。差別假我用勝。以勝言力能非神我用勝。相違。全不可相並之故也。仍有法差別表宗。全不成立。若定就遮者。又今作法外。恐不可得也諸德異說。
一云。非性應有作大有有緣性(秋篠子島諸德多用之。)
二云。有性應非作有性有緣性(長朗律師松室等。)
今云。此義先師以為稟承義。違三違四作法能證據也。此義意云。只云有性有緣性者。俱雖共許義。合二是不共許法也。所謂共許有。雖有性無別體故非有性。等雖有緣性未有性性又同也。當知有性有緣性之物。唯師主大有性也。仍是為樂為爰宗依付不成之習。忌詞愆詞。所謂佛法量呼神我五頂能違舉大有等也。而立非作有性有緣性者。雖非大有體。不稱大有名。誠是敵者方便也私試尋云。疏解四相違。前三相違皆詳示能違作法。於有法差別又定可爾。其文即當但遮大有有緣性文。依之子島釋彼文。於能違作法解其意。自即作能違。應非大有有緣性(云云)義斷云。作有緣性中。意大有有緣性作非大有有緣性是其差別(文)其旨分明也。何文外諸異端。違三違四作法設雖爾。大作法義依當處釋可定之。況就違三違四又有疑。有性者略大言歟。但有性有緣性合當大有云事。猶未定也。子島義以共許有性為作非有性體。知共許有性自具有緣性義何必大有哉。
三云。有性應非作有緣性(明詮義。)
難云。作有緣性義。師弟共許云事。其理必然。解釋幾許。
不加大字非之者。可有宗過。自餘難不能具舉之。
四云。有性應作非有性(明詮源信。)
五云。有性應作大有有緣性(守朝已講。)
二義。共作表宗。難非樂為。自元為二等相並。雖立一難破一。其中守朝加大字。其意如何。大有敵者忌之者。可能別不成。若此大有故非宗依過者。雖遮大有性何犯不成。不成大有故。

明本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