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要鈔(異本)(有法自相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張曉云

問。有性非實量。以何知矯立哉。舉有性立非實。非實既遣即實。致即實。立非之時。宗義既極。可云爭自相之量也。
答。師主立六句。大有句即六句之一。體□□□□□□□□雖許能有之義。以其有即于等體。知。師弟大有有無。若顯成此體者。須有法我有性。能別云應有別體。而有法簡別。令見共許有性。知。有法下。置離大有意許能別云非實令□□□□□□甚隱者本意。不顯于言。知。此能別□□□□立。其矯者。所謂非實言表裏。裏存離實有體也。所別有意許(對言陳意許。)能別有矯立(表裏名矯立。不名正意許。言陳意許相望名意許故。)凡敵者量之支。對前內明門爭分齊。見□□□□□□不滿足知量矯立。非矯立。於于矯立。後三相□□□□有□許。
已上又一方問答了。
問。仙人何不立離實有能別哉。量之習。實中欲盡義。其中同喻不及之分。置不立。若同喻力可及之分。必能別可立顯(若等於同喻之義。能別言雖立之。不可有極成故。)而離實有體義性既具之。能別如是者。可勝於非實言。以喻見因。三相。因喻力足能成別有體宗。何置勝立劣。捨顯就隱哉。
答。如今難者。仙人本意。以此量若可滿足哉否。難云足□顯離大有名體故。若雖立有體能別。爭未窮者。不如立矯(矯得失如下。)
問。以有無能別。成有法體之中。既有正比量。是如是成立於有法之類者。仙人有體能別宗義何不滿足哉。
答。正比量雖有他共。以共比為本。共比量中成體。正比量難有仙人既存此理三支令見共比故。若非矯者。其量必可犯過。故有法意許能別置矯言。
問。無性比量能別有體量。是大乘所立之正比量也。有法體。能別立別有體何如。
答。彼皆立敵二家俱弟子也。同學芳教。有法直舉共教。所說法體。何有矯立哉。不同師弟兩宗未知不許大有體。重意云。舉共教說。既成許體故。能別雖爭別體。又是爭義之類也(有相量。別可問答也。)問。唯識比量敵者中攝外道有法色體可不極成。答。彼舉所行色。是外共許之體也。本質色。實有共許體。不同師弟諍。況彼量矯立作法故。不可為難(清辨比量。一且難決明之。)
已上一方問答了。
問。有法體。能別有無言之量。若云如是成立於有法歟。將留但由法故成其法歟。若云但成立法者。□有體能別。既成立有法體。豈聲無常等□□□□成法哉。若不成有法者。其量同喻。對有法哉否。若不對有法者。有性之量。以別有體義。成有法有性。其義又可同。何有性量望有法。勘成異品有無能別之量。不為過哉。
答。有法體。能別有無之量。多是比量也。所別直舉不極成法體無意許。能別云別有體等。全無矯立。爭留能別故。以同喻不能勘成異品有性量異彼。全非例(不例之義如下。)但別有體量。名如是成立於有法哉否事。可有二門。其中以為本本明比量相。故正比量成體。多以有無能別。引敵證智故。而因喻力所及。唯成法。重心云。先以法成法。其義立了。遂有法體故。如是成立於有法者。成別假力歟。而敵成有法之量。初重獨欲兼體。其不立故。犯後二相違也(具義如下。)
已上一方問答了。
問。所立名通有法歟。若不通者。何云所立之法。知。所立廣通法有法。法狹限能別也。總宗名又以同之。其故者。若限法立名者。是別宗非總義故。若又所立名通有法者。爭自相之量。總宗有法。豈得所立名哉。
答。所立之名。廣通法有法。其義片難。但聲無常等。本爭能別故。正爭不及有法。然而猶聲又得所立名。若偏嫌之者。違諸釋文故。(已上一方問答了。)
○今量所立事。
有性者。言陳也。離大有性者。意許也。非實者能別之表也離實有體者。裏也。此有言陳意許表裏。名矯立比量。若非矯者。須比量我所大有性應有別體。而他共中。以共比。為本。爭法有之中。宗窮所立為本意故。師主立共比量能別非實言處。欲成離大有性故。先舉有法言之時。意許置離大有性體。能別不言應有別體。用幽非實言。其言裏言有性實有體。其有體有法所舉之有性也(此門望總有性。未及離大有性。)以何知者。此量不相總宗者。有法與非實。互相差別有性之非實。所立(一重)而非之裏。離實有體故。猶是言陳也。以此望有法。名不相性。所謂有性之離實有體也(重)爰有性總宗所攝也。又得所立名。既云宗云所立者本意。竊以彼總宗。皆所爭。而性望離實有一分。雖均等望有性異品也。(總所立。不及分。)故勘為有法自相相違。若以有性不攝所立者。宗義滿足。又何望彼論異品。本疏問答。義斷等釋。若不許此義者。恐皆不會兩論相違。以何為所詮哉。
問。有法言陳意許義并能別表裏義。皆雖有疑□許也。寄不相性。望有法有性。斷異品之義。甚不可然。今所成所立法者。若所立之法歟。將所立即法歟。於其二義。設雖存何釋。此義皆不立。若存所立之法釋者。所立設雖攝有性。法是所立一分也。唯可限離實有體之義。望所立之法。判二品之時。豈以非有性。判為異品哉。若存所立法義者。其所立者。能別所顯。還同前義法分齊。望此可論二品。二義寬狹遂同故。今所成皆非釋本意。若失所立寬通法有法故。對二品者。聲無常量。豈以所立。以瓶望彼。為同喻哉。所立法雖亙四宗。論異品。皆望其法。門。理。本疏斷纂。全異義。若爾今義勢大似失因明大綱。答。尋趣大旨可爾。但爭法爭有法。皆正因明道理也。其量之貌。種種差別也。若偏以自相一切者。所立法何亙四宗。後三相違。依何出來。依之可知。於所立法爭之量。所立之法也。爭有法之量。所立即法也。是即爭之所及有寬狹之故也。是以有性。離實有體之所殘皆可今量所爭。云所立。云宗云所爭者。皆是物也。若所立總宗所攝者。何不對異品
問。今總宗皆名法者。何又名有法。勘有法自相相違哉。爰知。正爭離實有體義。遂顯有性體。門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初重也。因喻所及也。如是成立於有法者。第重也。以所立能別。遂探其義。是有性有體也(為言)若如今義者。只有初重。不及云資益有法歟。
答。所立有性者。若望者所樂者。可名法。不相性故。以有性有體。皆非實能別處爭之故。若守量之處。論遂所留者。可名有法。是故今所立法。於門論句。所攝不定也。問。不相性之時。唯云有性不釋離實有性者。是言陳意許歟。答。不相性之義。本前陳後說言陳相望。互相差別故。有性有性也。若為總宗所成了時。顧其有法者。即先所意許大有性。能破成立。而有法之時為體舉之能別之下。為義爭之。義者。不相離也。不相離之時。體先被呼。有體之義在下。意是物也。問。若爾者。此所立法。初有法。次下能別。後返留有法歟。答。若論義次第者。設許爾有何過。然而只所立意許。始終在有法。以方便能別處爭之。實無同喻之物。令等同喻之故。此有委曲。有法無意許。能別表裏者。自在之義。總不可得也。
問。所立即法故。有性名法者。寄能別法名哉否。答。然也。寄非實言欲顯故立法名。
又案。義云。大旨皆如前。但後二相違猶所立法也。互相差別之義。必然故也。是以有性者。在前離實有體者。在後。依此二量言之者。以離實有體名法。所立法義了。其有體之體。即顯有性。是者矯立也。前為總宗一分。未得法名之物實寄有體處為法欲蒙同喻之力故法名。子島釋中。別云有體者。若此意歟。
問。此義猶不遁難。立法名之時。既無殘物對何云有法哉。答。總相定置之時。既所立法義也。不改其門。而有性尚引寄有體處者。是責欲法中之志也。法門此。委曲非無。彼清辨有為立空之時。又空非有為。然而實是物也。豈能別云空之時。成非有為。成有法可難。重意。初且為所別被言有為。後其體即空有為名體失。有性有體。且有前後為分。其一分法。實其有性有體體法上無殊物。有何失哉。此量矯立并勘過之樣頗其旨。於所立法。即法有二義。隨心可用之。此事小事也。努力之。
問。付有性非實量。所立法者。若離實有體義歟。為當及有性體哉。答。所立者。不相性也。有性與離實有體。不相離。總所立宗。其中法者表裏。者本意欲兼有性三支顯相。非實也。非實裏雖離實有體。未及有性。然者付常途言之者。有性不得所立之名。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者是也。付實義言之者。非只有體。竊兼有性所立之法故。此過者是也。若不兼後義者。總難有二相違。問。所立者通法有法云事。本有二義。設雖用所立法義。其有法所立名事。非所立。只對宗依論不相性之門也。若以總宗所立之名。為此義證者。聲無常總宗聲。是所爭分哉。彼既不然。知。有法雖攝總宗。全非爭故。又不對同品。本不對故。無勘成異品之義。是以以與所立法均等義品對法論均等。今義若計所立之法者。何以所立二法為故。望有法異品哉。答。名總宗之時立宗名。稱所立之日。許所爭。如難勢者似無用。必可有深由。但今所述。又望法判用品。非直望有法。其故者。爭能別。爭有法事。比量形自本分。正因明道理之中。皆所許來也。其有法之量。雖正比量。非無矯立。共矯者。以所立有法。竊欲屬于法。是不相性之力也。但聲無常等者。本爭無常義。聲體非爭故。不相總宗中。僅爭法。宗義窮故。不及聲體。判二品事。本限無常所立易成。故所別能別無意許。無矯立。何及異義師弟本有有句體。有性非實量。言勢隱密。矯立必然故。意趣。寄能別法。欲成所別體。不相性中。爭留體。其體豈非所立哉。但法義雖隱。猶為法。敵者探其志。勘成異品也。若不許此義者。矯立有何果利哉。
問。爭有法之量。知元所許也。其中先成法。遂令知有法。非能別處直舉有法門論為重說之。其旨明也。然者唯望所立之法。判二品。其法唯屬能別有法定屬所別。雖不相性。所在全不動。以聲無常量。可定軌則。設量勢異故。矯量之習。成有法者。自本須不言成所立之法。何寄義於二邊。返失二門哉。不相性之義。全非證。以聲量可知也。答。所立法。雖屬宗依之處。非正宗依(是一重)其中法自相量。總宗分。各定屬法有(是一重)矯量爭有法 。其總宗自在一門屬下。一門屬上(初在上。次在下後返在上。此初後者。非時前後。義次第也。)其所屬不定故者。在言下。非正言陳之故也。能別須立離實有體。矯立非實者。則其裏構通路。為令遊行有法意許也。是以離實有體。其體即大有性也。離大有性體。有體之義。所目也。不思議不相離。若言陳顯立別有體者。其言無委曲。其處總宗。唯可留能別。既所言分明故。離大有性。無由于屬之。今量有重表裏。全非相例。但門云如是成立於有法者。論其至極舉之之時。所意許大有性。遂所立也。以性勘成異品之門。少異前重也。雖所立有法。猶令見法。以同喻力欲成之門也。但由法故成其之分也。若非後重者。此量爭。僅限離實有體義了。以何力成有法哉。只是比量。以有無能別成一重了幽傳。令知有法之分歟。矯量超彼。以因喻力。法處直欲成有法之故也(已上被留了。)
所立即法釋意。
所立者。局通對所成立也。設法。設有法所欲者。皆得所立名。其所立必為法而成之。故云所立法。所立謂宗。法謂能別者。是意也。問。若爾何云總宗中法乎。答。對別宗總宗言中也。意者。有二門之中。今取此門云中也。不於總宗更有分。若存此釋之時。所立即法也。而成之量所立者。實屬能別故。此義顯也。若成有法之量所立。雖是有法。以其有法。猶所立法。以方便為義。成之令見是法。此門得所立法名也。問。若寄能別立法名者。如何乍置有法。猶所立法哉。答。前於法處爭故。立所立法來之者也。雖所別。猶名法。所別。亦名有法也。

明要鈔(異本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