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88
釋摩訶衍論應教鈔

道範記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張曉云

題目

一論大綱之事。一題額之事。
初二頌之事。一今造此論等之事。
一論別之事。一總百部之事。
建立一相之事。一十藏之事。
一持行法隨應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之事。
一總百洛叉事。一六馬鳴之事。
八萬四千八種之事。
一於真實僧之事。
本趣之事。一開總體之事。
信根義之事。一五分次第之事。
一八因緣之事。
一謂為八種根本總體作正因緣之事。
闡提不信四障之事。
四種根事。
一如在世即不須論之事。
一受教實有真分際之事。
一立義分之事。一一二門之事。
一前法者謂眾生心之事。
一或從能入建立其名之事。
  三大義之事。
何故不二摩訶衍無因緣耶事。
菩薩一乘一切異生如是事。
一今論不二華嚴圓圓性海異之事。
一配當外門之事。
一論大綱事。發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
大師三學錄云。二部一卷真言所學論(云云常曉錄云。摩訶衍論疏一部三卷(法敏法師述。)右摩訶衍論者。橫釋顯教豎括祕藏(文)安然八家祕錄金剛頂部。彼錄云。釋摩訶衍論卷。龍樹
戒明初來之日道俗引為偽論。次德溢師引用。叡山本師破為偽論。和尚問南大寺僧珍聰云。新羅中朝山有月忠妄造。後海和尚上奏入真言三藏流行下。次福貴山道詮和上箴誨破古偽論立為真言法。奏為真論(文)
通法行疏鈔以華嚴五教義釋一部論旨。禪師引為達磨之祕牘。今真言門人專可仰祖師高斷。仍就祕釋大綱者。五分五部法門也。因緣分者佛部因緣者機也。機者眾生是即佛部也。立義分者蓮部。自性清淨理理無邊故立義分中一切教義也。解釋分者金剛部金剛部智即簡擇決斷故為解釋八論唯釋四法四智。二論唯釋一法大法界也。四印一印可思之。修行分者寶部寶部方即行故。四信四法身。真如自性三寶受用變化等流云云五行供養之義也。以四重祕釋供養之義消息可思之。以六度五行此意也壇戒等配釋委思之。勸修分者羯磨部。北方成事智大悲無邊智故。於無機人猶勸結緣利益。是勸修利益分之意也。
五部金剛界解脫輪法門也。安然以此論金剛頂部此意歟。已上依禪林之指授私述之。五分此。次就所立三種法論其大綱三法。於此三三種有四重祕釋。一淺略門。謂三二種顯教修行種因海應身所說也。不二密教性德圓滿法身所說也。二深祕門。謂三二中真如是密生滅是顯也。是亦有二義。一顯中之祕。二皆是第十住心分齊而非九種心之祕密。三祕中深祕門。謂此三三法三門不二真如生滅也。此三門三部法門。如次佛蓮金是也。又此三三法三十七尊三摩地門也。所謂不二有五種不二。前重八法總為一。後重二法四。謂一心相用是也。合此前後兩重五種總體為三不二果海。此五種即五佛也。八法大日二法總四種為四佛。餘兩二法四波羅蜜二尊也。四祕祕中深祕門。謂此三二法皆是大日如來曼荼羅身也。一一橫豎無邊輪圓具足理理無邊智智數也。已上覺指事意。
一題額事。
問今論題目摩訶衍名字三種法乎。答可有。付之今論立三三法名字。於十六門全摩訶衍名字。依之末師云。此論前後門法對辨。並一字明文顯說能入門摩訶衍。何云三三俱在摩訶衍名言乎。答。大師金剛頂經開題云。能大乘根本不二大乘。所大乘者兩大乘(文)末師以門法對辨之義如是釋也。依之鈔云。若爾門應非大乘耶。答若就常教及通相義。可名大乘。今據當論既分門不名大乘(文)大師三門分別御意。門法兩重以建立之。仍三三俱名大乘也。末師猶在小室未見大虛也。問題額摩訶衍言可不二大乘乎。答爾。付之不二言離教之法體解釋能詮。何於摩訶衍之言不二大乘哉。答於此尋者先可定論顯密。若約末師等顯教之面言之。末師述本源玄理二論釋不二解。一云。疏但令知不可剖析(文)此解以令知不二為說二據因果相從果從因果寄言故因從果亦絕言故(云云)若約大師御意。二部一卷真言所學論也。仍四重祕釋上(云云
初二頌事。
初一頌歸敬序也。圓滿佛法。覺所證法法寶。謂法寶四。覺果法。所證法。法教法。藏行法。本論行法無量功德藏故以藏云行也。并造論馬鳴。及諸賢聖十地三賢菩薩二乘聖者等也。此僧寶小乘唯以聲聞僧寶菩薩獨覺法寶大乘菩薩僧寶也。小乘菩薩獨覺一人不成僧義故唯限聲聞大乘理和義亦僧故亦僧寶也。次欲開等頌有二義。一歸敬之情意。二造論發起也。初敬情者。謂以論曰今造此論以下五因造論本趣。此欲開一頌敬之情意也。是釋論之正面也。以五因為本趣故也。次造意者若准本論為眾生一頌為本趣。今此欲開等頌亦是本趣也。本論八因釋論五因釋論初二頌本論初三頌可一准故此相准也。龍樹釋本論歸敬發起盡初三頌以八因為正宗。是約論主之三段意也。釋論時以初二頌為歸敬序。以五因為本趣。次說論別以下為正宗。是約之三段意也。問以五因正宗之時者。其五因釋論造意歟。答不爾。述本論造意故是正宗也。
問本有八因何為彼因由乎。答。雖有八因此五因彼外也。故加之為本因由也。已上准鈔師釋料簡之也。覺云。初一頌歸敬。次一頌發起。論曰已下造論五因也。是發起與造意各別也。以敬之情意為發起歟。
隔檀門者真如門。往向位者生滅門也。此二門若約解釋發起者。唯後重一心二門也。若約立義分發起者。廣通三三種。謂隔檀門者不二往向位三二也。是二門分別之意也。
分報師恩故者。師有二種。訓匠義邊以人為師。軌範義邊以法為師。人有顯密釋迦馬鳴大日金薩也。法可准思。
一今造此論等事。
二義。若以五因為本因由。此論者本論也。重釋者。望本經為重也。以五因釋論因由。此論者釋論也。重釋者望本論也。為顯自師者顯法師也。通即三三別不二果海也。以三二為未正證等也。開頓入門等者。上隔檀往向二門也。與頌別者以上敬情意等之義可簡別也。或由師亭毒者師也。亭毒者均養義。亭停也。母養子停毒不令食故云亭毒也。或祕觀察等者。不解論宗故起百千諍壞之。今作解釋故解論宗為是不起諍也。論宗望本本經釋論本論也。或親聽受等者。蒙師聽許故造此論之意也。耶此云意樂云云
右歸敬三寶三部義。造意五因五智義也。如次胎金之義可思之。
此於此論作深祕釋非高祖御意歟。二教論云。釋論稱其離機根(文)又云。龍猛釋論圓海不談之說(文)釋文以今此釋論唯為因分顯乘之說同於果分不說之義。何於此論重祕釋乎。
答是覺人之問答也。彼答云。於此論大師四重釋。若付淺略之儀作彼不談之說。若依深祕者正說因分兼則果分。若依祕中深祕者正說果分因分。若依祕祕中深祕者唯說果分因果今付此等儀為真言所學論也。文取意義趣顯然也尋云是醫王之目觸途是藥之謂歟。若爾論等亦可四重釋如何。答大師唯以二部論為真言所學。以論等不可准之。抑作祕釋總可有二趣。一以醫王之眼一切見藥則兩眾之三德米齊之六句無非祕密。二依機依時弘經造論。其教有顯有密。以百餘部金剛乘教二部一卷論為密教等是也。仍今論為密者非觸途之說。論藏廢立超顯故為祕教也。所謂於真如言說心識。及不二果分等是也。此等義門非顯教施說故。以之之於四重祕義也。難云。以所學錄立祕教之義其不成。彼錄以有部戒本真言所學豈是密教乎。答此難一且可然。但迷三學大義致此難歟。夫律儀戒顯密戒體是同。故以彼律為此所學也論教不爾勿為例(矣)
問本論顯密義如何。答覺。云本顯末密。又云。從末本亦深。深深有相傳義云。本論專密論也。十住心論第九云。誰信真如有所依菩薩此說等。此菩薩馬鳴立義分。是誠證也(云云)所謂真如顯教極理。此能生者真言字等也。委可見論釋。禪林上綱義同之。本論造因結句云。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無邊義故應說此論(文)祕密總持之說炳然也云。總攝如來不二廣大十六能入。深法者十六所入也(文)流通句云諸佛甚深廣大義今隨分總特說同之。疑云。今本論以百億顯教所依。何有祕密教之義乎。答於百億經有權多實少之說。採彼實少之義集為今論。仍為祕教也。難云。然者是顯中之祕也。何作祕中深祕之釋乎。答。凡顯經實少之祕有重。一釋迦化法身之內證說之。大日法。身之內證指之。如楞伽三身說法及我乘內證智之說也。委可思之如是等義故。龍樹自內證冷然故。造今釋論顯彼重義也(云云禪林云。起信論從本已來(識大智不二和合事以色性即智故說名智身。以智性色故名法身等說相專深奧大義也(云云
一論別事。
萬九千部總所攝(文)部帙判文其分別如何。答。義云部帙也。論中初一攝義論。後九花文論也。其所以者以一部攝初一故。攝義論皆如意論所攝也。攝義寶鑰如意三名同是總攝無窮之義也。仍論悉如意論故。後九論花文論也。是如二部中以方廣一部為大乘。以餘一部為小乘也(持說)故攝義花(文)各別故是部帙之義也。二云。可有部帙判文二義。如十二部經二義也。部帙二部釋籤六云。緣喻事三局在於小。廣問記三局在於大餘之六部通於小(文)問萬九千部者何表示耶。答於十九執金剛法門萬九千也。廣可撿之。
百部事。
馬鳴第八地龍樹初地也。隨位下惠勝劣廣狹。若爾。龍樹造千部馬鳴造百部其意如何。答表百億經能釋之義故百部也。至下更述之。
建立一相事。
建立者其義如何。答有二義。一云五分建立也。明五分云次明建立故。二云建立義分也。論指立義分云建立門故也。
十藏事。
問初法界法輪藏其義如何。答十藏中初一是真如教法。後九是生滅教法也。有云。初一是一乘。次二藏者即三乘也。如來法輪者即乘也。一切眾生音者即隨順眾生音也。即於一佛乘方便說三之義也。莫非如來等者開會之意也(云云)問十藏中何故無緣覺藏乎。答緣覺教少故攝聲聞藏不別立。今二藏者即大小二乘也。三論二藏教之義即是也。
問以十藏中初一攝三藏之義可有乎。答再論可有其義也。舉真如一切法無非真故。或以一乘一切教皆菩薩行故。以初法界法輪藏可一切三藏等也。今三藏根本者約通相三學之義也。以略攝廣故法界法輪藏在十數內。故且云所攝也。理實三藏十藏等廣略諸藏互能攝所攝之義也。廣中有略略中攝廣故也。八種雜藏者。鈔云。聲聞菩薩四藏經律對法明咒俱有則有八藏。然音聲經意通詮上八故名雜藏(文)諳推之義難依歟。
三藏戒定慧理智三轉方便也。定慧理智也。戒俱舍等為色法。即理智具足體解脫點也。
持其行法隨應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也事。
三惡趣器世界行法義如何。答以三學行法故。地獄等惡趣說十因果令恐怖厭離。故隨應可攝三學。說安立者。顯菩薩道種智法門也。問餘藏皆令樂其果。此藏何異之哉。答。此有二意。一云。三惡一向惡果故令厭之。人天蘇息處故且令樂之。涅槃嬰兒行意可合之。一云諸佛方便隨宜令欣彼惡趣。之說可有之(云云
大日經乃至說生摩睺羅伽云云
總百落叉事。
問百洛叉表示如何。答表初地百法明門也。大日經疏一云。一月等引持滿洛叉○所云落叉者此譯為見。謂一緣明了現前也。若就世語則是萬遍耳。一月誦者一月等引圓滿初地。於祕藏初地第一月也。此是等引之地(文)又同疏第七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議果者。此修行即是菩提心法明門也。例如聲聞見諦已後復入修道位也。此菩薩於百字明門中各蓮華胎藏曼荼羅世界海(文)故百洛叉者即百法明門也。洛叉云見故。見者法明道也。故疏一云。以覺心不生際。其淨住大惠光明普照無量法諸佛所作之道故云法明道(文)龍樹初地菩薩故約此所見云百洛叉也。馬鳴造論亦授龍樹故表百法明也。是百洛叉能釋故(云云)問若爾龍樹造論時何有千部乎。答初地十地故。百字明門各有十地故。表此橫初地義有千部歟。難提多羅有百俱胝大乘經者。約第三地所見歟。問難提多羅小乘羅漢也。何超龍樹云示位所見乎。答此羅漢豈無本跡乎。又本部眷屬合舉故其數是多歟。
問此百億契經小乘俱有之歟。答爾也。付法傳云。其所說教小乘所攝花嚴法花般若最勝涅槃等及四阿含洛叉部經是也(文)
二部者是諸尊十二地也。即二轉聲也。是亦統諸位為十二地二轉一切契經二部此意也。是又初地中法門也(云云
馬鳴事。
六時出現中何時造此本論乎。答賢首引經六百年造聖法百年造。問以何說為定哉。答此傳記不不必會通歟。但聖法普檢六時造論賢首只得摩訶摩耶經說。仍可百年造之說歟。就中列六時次第百年為後。是以信造時置後。如論列次也。第六時無造論故非難。西天出現者出造本論父母處也。
八萬四千八種事。
如來德中限此數量有何表示耶。答且以阿彌陀為所歸歟。八萬四千彌陀相好也。四八種表四十八願歟。問龍樹初地菩薩故尤可歸彌陀馬鳴第八地也何云歸之哉。答以第八地菩薩通名觀自在。以第八地名觀自在地故。仍馬鳴可觀音。六馬鳴即表六觀音歟。是故觀音頂戴彌陀。故歸敬時舉彌陀也。論中明彌陀專念之相云。若人專念西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求生世界等(文)馬鳴彌陀之意顯然也。又凡歸命者歸彌陀也。命者無量壽也。其證有大日經開題云云
十最勝等祕釋在覺指事。
真實僧事。
問此義如何。答是一體三寶之義也。於佛果真實三寶。謂所修真理法寶。能正智佛寶理智冥合是僧寶。僧和合義也。此則法身般若解脫人之三點也(云云
本趣事。
問此發起意如何。答抄云。除疑立義分并解釋中顯示正義。除捨分別發趣道相修行信心分。除邪勸修分。除執對治邪執也(云云取意。)云。甚深大乘正道者。正是不二大乘兼通三二種疑惑者三三種之能迷也(云云地前地上正後二。云。地前因分地上果分也。正本智金剛界僧也。後得智四重曼荼羅僧也(文)
開總體事。
問此總體者何法乎。答不二摩訶衍也。大師不二根本不二大乘故。今開總體者不二總體為三別相也。
信根義事。
問上文云。信謂十信。根謂從發心住乃至法雲地(文)下文云。十者高勝義於覺果最勝廣大(文)相違如何。答上根正義。謂根能長義故。法雲佛地德故限十地也。下究竟義果實根究竟處故也。
又義云。門覺望所入還為因故攝法雲也。仍上望所入攝法雲故云乃至法雲。下於門中開因果故云於覺果等也。
五分次第事。
問立義解釋之機必依修行分始修行成佛歟將於各各分修行成佛乎。
答鈔師作三解。一云立解分但令利鈍人生解。其第四分方始起行趣入。一云唯解釋分但令鈍根生其了解。於第四分起行趣入。其立義分唯利根不生第四即能行故。一聞千悟極利根故故。第四分云。觀察廣(即解釋分)略即立義分之深理雙證二。亦可廣即生滅略即真如。一云。前前者不假後後後後者必從前來。如法花經三周聲聞等(文)此三解初立解分機俱依修行分。次立不下。解釋下。後後四分機並在立義解修行勸修。而立義機聞立義分即解即行。如法說周上根舍利弗解釋機雖聞立義分不能悟解。至解釋分能解能行。如法花譬說周中根迦葉等。修行分機於立解分雖聞之不能行。至修行分始信始如法因緣周下根富樓那等也。勸修分機雖聞前三分不能不能行。至第四分預流結緣之益問此後後機在前前全無其益歟。答法花三周聲聞上根說三重無明一時俱盡。中根說斷一重譬盡餘重。下根一重譬一重因緣俱盡。但此當周以前斷冥益也。以之准之此後後在前前。亦可一分冥益也。問此三義俱對一切機論三義歟又約各別機為三歟。答約各別機也疑云若是約別機者不可為三解。直可云機不如何。答於立解修行機下不下約機不同作三解也。作釋之趣不一准。如俱舍法師義一首尾為數復次也(可見光疏。)問其各別機根義如何。答。鈔引演奧鈔四句根。一利根精進二利懈怠。三鈍根精進。四鈍根懈怠也。以四句文思今五分義。利根精進人立義分即起行證入利根懈怠人立義雖解懈怠故至修行起行。謂是人於立義分雖解修行法門猶預故不行。至修行分重說重勸始起行也。若鈍根精進解釋分悟而行。鈍根故立不解解釋重說解四法精進故則於解釋起行也。若鈍根懈怠人或解釋雖悟懈怠故至修行起行。中此類中有不悟不行至勸修分之人(云云)凡此四句根義信進念定五根各互有利鈍故致此不同也。以此四句根對今三解可之。初解付利根懈怠(文)及鈍懈怠一分故二人俱下修行。次解為利鈍一下不下也。後解前不假後有數根。利根精進立義即解行之。鈍根精進解釋解行。故不假後。後從前來亦有數根。謂修行勸修機在立義解分。或雖不行或不不行云云)然此四句利鈍進怠各有重故。此立解修行解行亦有重也。問此修行分機在立解分。亦悟可云立解分機何。只云修行機乎。答約究竟成就處定其機也。如法下根者於法譬雖有重斷。約盡處云因緣周機也。
已上此三解四根之義總可通聖教大綱尤至要(云云
上就末師義。若依祕釋以五部五智實修證可為五分教行也。又立義分普門四分一門也。立義三十七尊大日普門七也。解釋二法二門普賢四智也。四智總體即法界智。故一門五智也。於此普門一門實修普門一門普入等之義有之。普門普入者萬行德也。一門普入者唯從一門直至如來證也。
因緣事。
問八有何表示乎。答一切有情各有八識表示八識眾生總體也。五分五智即轉得之果也。八因緣即所八識是故是因也(云云云。八種因緣依本論付因分隨機淺略隱深義者是因分機也。依末論付開題因果分機也(文)
謂為八種根本總體作正因緣故。言因緣總為四種分離別相正因緣故言因緣事。
大師御意者於三無總體。今對四以前重八法為總如何。答於此文尤可有數簡。今依祕釋思此釋八種根本總言有前重八法並五種不二也。以八種言則顯前重八法也。以根本總體言則顯五種不二也。後重二法不二一心三大呼之則八種總體之言。下可有之故也。又前重八法近果分總體故即根本總體置之也。八種之總體主呼之顯前重法并五種不二也。依即八法主即不二也。仍以八法合論總體對四種別相也。覺八因通果分者。其果機者即今根本總體五種不二之機也。次三二種總別法相者。總即五種不二別即三二也。可思之。問若不二大乘有因緣者。何下立義分云何不二摩訶衍無因緣耶云非建立故乎。答彼約初重淺略義云爾也。約第重義者因分機故云離機根故等也。問顯示正義對治邪執法門解釋甚深宗也。何故唯被定哉。答以八因配後四分。以三聚屬八因。是一往表示釋今非盡之說。仍謬解逆亂定殊重故從強所化也。理實法門定聚也。開示二心二門一切如來根本之義故。依之約發起眾生總本趣時。顯示正義一一皆通攝三聚人(云云)問第四因緣五心中品者唯第五心歟(云云)答爾也。以六信已上為不退信故品也。問修行所化中取十信三心乎。答別不舉之義云。第六因二心下品者第二第三二心歟。問第八因緣勸修分所化唯限定歟。答文處舉邪不二聚。不定聚又可有勸修之益故也。問一切教法皆盡於立義分文。解釋修行法門亦盡立義分歟。答。爾也。一切教理行果皆盡立義分。然為鈍者重開立解釋修行法門也。鈍者再聞而悟故。如三諦身子一聞而悟得初果目蓮再開悟入也。問於八二乘四處。自餘定取三處。顯過失之輕重見。爾者十信六處十信其過重於二乘歟。答此難非也二乘四處位取四處也。謂一羅漢果約六種姓分之等也。十信一心無取二處以之為表示顯其過輕重也。二乘一人無取多處也。可思之。
因緣不依能入門趣入機根可有乎。答初因緣各別舉三二種因緣。是可有各別機故也。門法待對約漸入者論大綱也。大師意三大乘各有本末。本末因果也。況門三乘一乘也。於一乘豈無直往者乎。委可思之。
闡提不信四障事。
五教章下云。八寄四障以顯四位此有二義。一約正使寄顯地前四位四行四因四報。何者謂以闡提不信障使滅已翻顯十信之位。成信樂大乘行為淨德因及鐵輪王報。以外道我執障寄以翻顯解位。成般若行為我德因銅輪王報。三聲聞畏苦障以寄顯十行位。成破虛空三昧行為樂德因銀輪王報。四獨覺大悲寄顯迴向位。成大悲行為常德金輪王報○第二以四障習氣寄顯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報。二三地滅闡提不信習即顯位相世間。又大乘光明三昧成於淨德因除因緣生死變易報。二四五六地外道我執習顯此位相同二乘。得福德三昧成於我德方便生死。三七八九地聲聞習顯此位相同大乘。得賢護三昧樂德生死。四十地佛地已還獨覺大悲習。顯此因圓滿。得首楞嚴三昧成於常德生死四德圓故生死永盡故云有也。此上義廣如無上依經本業經佛性論寶性論等說(文)然者以闡提四障地前四位者。是終教大乘說相也。此說以四障習氣地上所斷無全出別障。而今以妙教所說異生性重障續為地上所斷。此廢立在何處耶。地前終教地上始教次第相違之上相違本業無上依經施設如何。答此疑難為才學何爾。實談之時幼稚也。龍樹八宗一代高祖。何以五教廢立疑之哉。賢首纔撿漢土流布之論。龍樹廣開宮百億之聖說。既非對敵何及疑問乎。誰許重障之說唯出唯識契經施設也。就中賢首論既有八寄惑顯位之不同。況於一代百億之廣說乎。努力努力相對矣。
四種根事。
問此四根何義乎。答廣自力普門普門機。略自力普門一門機。廣無力依他一門普門機。略無力依他一門一門機也。問此論機略無力依他根也。是四中最下也。何以此論為總持密論乎。答常情最下祕妙最上也。一門即普入是總持中最上也。留心可思之。難云此四根廣盡一代論之機。是若皆真言者都無顯機歟。答自本開會之意此。此一代聖說大日法身無盡莊嚴藏故約此義作此說也(云云)問三乘機其義如何。答祕藏記云。三乘三密也。聲密曰聲聞心密曰緣覺身密曰菩薩
如來在世則不須論事
懺悔業障大海等四十部花文論在世馬鳴所造也。又本願繫屬云師滅後造論相違如何。答此則大綱也。以在世滅後機為所被故。其中少分在世滅後經之者何無之哉也(云云
受教分際事。
問此略無力依他中有定聚眾生乎。答爾也。疑云。論教只為滅後機也。而三賢三昧力見報身佛。十地一向報身眷屬無滅後。爾何依論教乎。依之香象信疏論為初機初機十信也如何。答三賢此論意既為差別所化。依論事勿論歟。抑又淨影釋云。三賢已上菩薩有五種身。所謂分三身分段變易二身也(文取意)既於十地菩薩應身應身應化身眷屬所化也。何此面無滅後乎。滅後者論所化亦勿論歟。
立義分事。
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故。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種故者其義如何。答是從五種不二中開出十六之義也。根本摩訶衍八法不二一心三大二法不二也。所開十六因分法。總體五種為果分不二總別三也。不二則三七也(云云)此義上。末師意因分中有總體即根本摩訶衍一心三大也。此義如常。次能入十六一心法界三大義各二種故者前重門也。此一心三大者非總體。只以總言呼之也。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文)其義如何。答摩訶衍者大乘也。牒前開總體摩訶衍七也。總有總體總說二義。總體者七。總說三三也。諸佛甚深廣大義今隨分總持者。即總說也(已上末師義。)大師御意總者五種不二也。說有二種者前重十六門法也。俱一法二義故。所法者等或牒初重法。或牒初重門。其義共有之委可思之。問說有二種云何為一者法二者義者。此四句文其義如何。答疏鈔釋不同也。疏云。故知四句勢貫兩重(文)此四句含前重八門後重八法也。一法二義名字含此十六故次所等者。貫兩重後重法牒釋也。鈔云。此一者法二者義者初重門也。所法者等者此牒初重門開為後重門法二(文)又云。開初重門為後重法。後法初門二體故(文)此二師意疏後自前重法緣起。後門自前門緣起。法中道真俗故後法從前門不可緣起也。故疏云。莫謂一心三大名同便將前門為後重法。三體科揀義理難通(文)鈔意後自前門緣起三諦料簡不定故所謂三論宗汝家真諦我家俗諦云云
問鈔意其義難依前門無總體後法二法總體也。此義如何。答鈔云。良以一心一體等而具非一非異二義一心與彼非異故屬初重門。由非一故屬後重(文)此意離邊處中性也。一體對相用差別義門故偏相也。由一心一體非異故同偏真屬前門也。由一心體與偏真非一故。還本性中屬後法中道也。三自可准之。總前門一心三大名事以今釋可解之。委可思之。大師三十七尊緣起即為三三法緣起。以金剛頂經菩提心論等可之。
一者所入根本總體門二者能依趣入別相門事。
問此二門意如何。答末師意如常。祕釋所入根本總體門者五種不二也。能依趣入別相者三二也。初二種門有其兩重者。八法總前重總體。二法總後重總體故。所入總體有兩重也。三二兩重十六故能入別相有兩重也。覺指事之意也。問一體趣入身法三自趣入(文)此前重八法也。何一心名言乎。答為顯一心一體非異之義略之也(未師意)又大師御意前後兩重門法名字非必別異大師指事出後重二法名字一體一心三自一心(文)仍大師御意只以三門分別大綱也(云云
一心二門事。
顯教真如所依為總體。而今以一心所依真如能依。其義如何。答。起信論序者智愷作一心二門意述其意。顯以彼可知。彼顯乘旨趣者真如有二隨緣不緣是也。以不變義邊為一心隨緣二門。以邊為生滅以理邊為真如也。仍真如門以顯意言隨緣上性不變也。安然以九十識生佛邊可准思之。今以大師意言之。立義分以三三為三門解釋分以四法三門一心不二門也。普門一門雖異三轉之義是同。所謂二門如次理智二轉也。一心不二事轉也。不二為總體故為真如所依。留心思之。
法者謂眾生心事。
問此一心者何法乎。答大日經無相菩提心也。遍於彼八處者十界也。四聖如文。四生六凡也。大日經疏云。離此無相菩提心更一法也(文)即遍十界之意也。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者。此無相菩提心者即質多汗粟多二心故即六大也。質多識大即攝心真如門。干粟多五大攝心生滅門。顯以為理故真如無色無形也。以五大為事生滅門萬像差別也。今從顯面以真如門為心法也。若五大為理以識大為智以理智和合為事云云
問此一心是後重所法也。何以之為真言義耶。答此所法者謂眾生心等者。約總位作釋故。此即五種不二隨一故為真言也。又第重以後祕釋之時。別位一心三大真言也。可思之。十住心論誰信真如有所依之問以今立義分答之。彼真如所依一心也。委可思之。
或從所入建立其名事。
問此或言其義如何。答此或言有數意。一云前重云皆從能入。皆從門立名。今亦從門故云或也。一云或是不定義。前重法全無名。後一心三大名。其上從門立一體三自等名。故不似前重故云或也。一云。或者不定之言也。或從能入立所入名。或從所入立能入名或從所入立能入名。若從緣起門不二。前重後重等次第緣起故。其名字亦從果海流演入前重。從所流入能入等也。若從顯得門從能入顯得所入。故以能入名立所入也(云云
三大義事。
三大義門法合有大。此大可云皆生滅門法乎。答金剛頂經開題云。此大皆是生滅法門(文)是三門分別有數義中以一心真如三大生滅三門分別之誠證也。
何故不二摩訶衍無因緣耶事。
問此論意實於不二機根耶。答此事上。約初重淺略義云無因緣也(文)又對因分機云非建立也問是摩訶衍諸佛所得乎(文)所云諸佛大師何釋耶。答初言諸佛真如諸佛也。難云以何如是釋給耶。答今問答從上至下十界次第也。其所以者次云菩薩二乘一切異生故自上至下顯然也。是故於佛又先舉真如次舉生滅也。問如是八種法諸佛所得(文)耶。文點如何。答大師御注釋意云。如是八種法諸佛者所得耶(云云)難云。上云是摩訶衍諸佛所得耶。今云如是八種法諸佛所得耶。其文勢是同。何於上文者讀是摩訶衍法者諸佛所得耶。於下文者取如是八種。諸佛者所得耶耶。於文用異點信用者歟如何。答文異點大師深得論意。謂果海人法不二故只呼攝人。因海人法而二故與人並舉云八法諸佛也。論第十云。諸佛者即不二摩訶衍法也(文)以之為人法不二誠證。以今是摩訶衍法釋不二佛也。大師御注釋今兩重問答俱是問答人勝劣也。故十住心論第九云。人既如是法亦如是(文)
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事。
問此菩薩二乘乘何門人乎答云。祕密曼荼羅十界也(文)仍不二門人也。於此有二意。一云如三門佛界不得相三門九界各各論不得之意也。一云真如生滅不得不二異生等之意也。
問此兩重不得問答俱盡三三法乎。答雖異義以俱三三之義可為正也。謂前果海問答真如生滅不二三問分別不得顯然也。三門盡三三事勿論也。次因海問答又三門分別也。前重後不二也。此三門分別有數廢立前重為真如門之義也。御注釋本法末法八佛者各合門法八法為八。是復八也(云云)問俱盡三三者兩重問答有何詮表乎。答上以果對因。以因對果。詮果海因海也。以之為兩重(云云
今論不二華嚴圓圓性海異事。
問此異如何。答同也。難云。大師處以華嚴三自一心為第九心。以不二自性法身境界為第十住心誠證。爾何云全同乎。答今論三三法者。以大本華嚴圓海諸佛不二。其一切不能成就圓海劣故之文建立之也。是今三三法者即普賢一門三十七尊也。仍與彼花嚴所因果分全同也。但處御配釋以花嚴為三自為第九心者有二意。一云花嚴因果分。取彼果分既為真言故以三自屬其餘因分也。一云。彼宗祖所立隨緣之分域故。約彼所立以花嚴為三自也。問今不二是第十住心也。第十心大日普門境界也。何以此三三為普賢一門三十七尊耶。答立十住心有數意。一云以一代生身所說如情顯教為前九。以四種法身一門普門內證為第十。此前普賢一門內證在第十故。以不二為第十也。二云以普門為第十以一門置前九。此前不二又在前九深祕。問若爾今不二一門而非普門。若此者何二教論中云所謂不二摩訶衍及圓圓海諸佛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亦名金剛頂大教等覺十地能見聞乎。此自性法身金剛頂一門乎。答此不二普賢四重祕釋。顯所說普賢第一重。密所一門普賢為第重。普門普賢為第三重。普賢大日為第四重。次此四重廣言之。彼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者。若第重義者。一門自性也。若四重普門大日也。亦名金剛頂者若第重義者金剛頂中亦一門義同彼一門也。第四重義者同普門也。花嚴經中亦可四重之義。如法花有六重也。但各取其初重為彼宗花嚴法花也。故大師六重妙法中今所說是染淨本覺妙法者。是約宗所立妙法也。問若宗所立淺略故不真言者。大師二教論引五教性海不可說文判果性不可說即是密藏本分也乎。答言之有二意。一云。彼性海果分若約彼機根所領是為無明分位因人所領故。若約佛意果是一故密藏本分也。二云。彼賢首等有內證。故靈集云。而相讓(文)約此內證融通之邊取之為祕藏也。
配當外門事。
一體一心摩訶衍十住心中何心分齊乎。答云。有二義一第九心也。二第十住心淺略也(文)難云。且付初不明。第九唯花嚴也。花嚴三自也。大師處配當皆此如何。答四家大乘宗義不盡百億顯經義理。是故於顯中雖一一心義而立宗天台香象等見一一隨緣真如性不變。故彼所立不出第九一心分齊。約此宗義大師以花嚴為三自理實花嚴經中有三故以一體亦可為第九也。十住心大師廣盡百億義理立之立廣四家宗就生滅隨緣一邊故狹也(文)十住心九云。三種世間圓融佛優遊二門之境(文)是就經以真如門。為花嚴之意也(云云
問後重真如門何心乎。答一體大乘是可第八心。如前三自一體也。
問兩三大義何心乎。答。此○有二義。一云。三大義是一心之上義門故隨應可判屬前四家大乘也(云云)二云。今三三既盡一代法門十住心如是。仍以一心法門既為四家大乘無諍三大義是第五住心以下能法門也。問若爾三大義能釋論小乘歟。答不爾。彼中皆立五分三法。其解釋四法亦能攝總持之說也金剛頂經開題大乘大乘大乘。彼能攝是真言所攝是顯教。今亦此能攝三大義是大乘所攝三大義門小乘也。故疏釋立義分大綱云。乃至小教曾所遺。此能包含無量義故雖攝小教義超勝故(文)以此釋可准知此義歟。問今此三三法一機說之歟。答爾也。難云。論中謂為八種根本總體作正因緣。為四種分離別相正因緣等(文)此三三各別因緣。明知三人機也如何。答立義機者最上利根故悉三法也。故利鈍廣略時以立義機為樂廣者。三人各一法者何云廣乎。只重威大龍所受用故云為一人說之也。但因緣總相別者。解釋分機各解四法。入立義分名以所解四法為門三。是故約此解釋機入立義論三三別機也。問論立義分機可有利鈍不同乎。答可有。謂論立義分說相各於彼解釋四法廣說之。如今起信論立義中廣說後重一心四法也。彼立義分機各先解此廣說法為因。悟三三故隨廣法門淺深。立義證入機可論利鈍也。以此義亦上立義機總別同事可思之(云云
問前門後法勝劣如何。答大師御意一往分別法勝。問九識一乘分齊故。前門劣猶可八識三乘分齊故。又疏三諦料簡故後深。鈔開初重門為後法故前門勝(云云)問以今立義分機對修多羅機之時利鈍分別如何。答立義機鈍也。不解經依論故(云云
一法界體平等平等有其私。無量性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事。
二法名字解釋如何。答真如萬法一如一法界故云體也。生滅無量性德自然本有故云自也。此義真如歸一法界體故金剛界教門生滅德宛然本有故胎證也。深可思之。
二種甚深安車達於清淨無上事。
問此無上地者三二各各如來地歟。答雖可有其義至不二果海為正也(云云)嘉祿二年正月比依禪定二品大王教命大綱記之。阿闍梨道範。
右稟覺海法橋之口說依禪林僧都之指授。顯祕二趣略以抄之。是啻寫箕裘之勢詎敢作膠柱之思一校了。
文永二年六月四日南山三昧壽院書寫之了。空忍之。

釋摩訶衍論應教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