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論愚疑一卷
三井沙門尊通撰
輸入者 吳靜梅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袁雪梅
金剛頂亦名瑜伽(兩題雖有其例。亦無其詮。內外典籍大底一也。如何)。
龍猛菩薩造(貞元拾遺第二十二卷無此五字。何也)。
不空奉詔譯(或本以譯作集。如何。文章又不似不空所譯之經軌。筆受者誰人。如何)。
闍梨云(以云可作曰歟)。
若有上根○有大度量(兩有之中一字剩歟)。
當發如是(當字剩歟)。
而後成其(而字剩歟)。
先標其心後成其志(心志兩字應有意歟)。
已是心已(已字剩歟)。
提心之行(之字剩歟)。
成佛故是(故是二字如何。應云真言法中說三摩地法故即身成佛)。
行願
修習之人(之字剩歟)。
悉令而令(令字剩歟)。
堪忍安住(四字不快。似重說歟)。
又於大悲(又於兩字剩歟)。
使令悅樂(使令兩字剩歟)。
勝義
又諸外道(又字剩歟)。
煩惱尚存(以尚可作猶歟)。
陽焰也(也字剩歟)。
又二乘之人(之字剩歟)。
執四諦法(法字剩歟)。
已為究竟(以已可作以歟)。
而以方便(四字剩歟)。
致有次第(四字未得其意。依之一本云。斯由所習法教次第修行也)。
入佛位者(者字可在菩薩境界下歟)。
作是觀已(以已作者歟。或作人歟。或可作時歟)。
令無退失(以令可作永歟)。
又涅槃經(又字可作復歟。除卻亦可。又云憐愍亦同之也。又准二字如無如字如大如字剩歟)。
三摩地
第三言(第字剩歟。例如行願勝義無也。但摩訶正觀第一卷似有其意)。
之所縛故(之所二字除卻可)。
何故以月(可作何以故歟)。
菩薩者於三十七(者於兩字剩歟)。
表一智也(也字剩歟)。
金剛智也(也字剩歟)。
灌頂智也(也字剩歟)。
法輪智也(也字剩歟)。
磨智也(也字剩歟)。
四波菩薩焉(焉字剩歟)。
法滅也(也字剩歟)。
出四佛也(也字剩歟)。
東四佛也(也字剩歟)。
南菩薩也(也字剩歟)。
西菩薩也(也字剩歟)。
北菩薩也(也字剩歟)。
六大菩薩也(也字剩歟)。
於三十七尊中(於字剩歟)。
佛不攝也(也字剩歟)。
又摩訶(又字剩歟)。
當合宿之際(之字剩歟)。
如初是菩提心義也(也字剩歟)。
菩提行義也(也字剩歟)。
證菩提義也(也字剩歟)。
涅槃義也(也字剩歟)。
當須具修(須字剩歟)。
成身義也(也字剩歟)。
三密行○成身義(行義二字有意)。
觀菩提心也(也字剩歟)。
堅固身也(也字剩歟)。
本尊心也(也字剩歟)。
則普賢身也(也字剩歟)。
普賢心也(也字剩歟)。
諸佛同之(之字剩歟)。
今復令修(復令兩字剩歟)。
入佛位者(者字剩歟)。
取證無上(取字可作欲歟)。
然能證果(以能可作後歟)。
應於是成(應字可在於是下歟)。
純淨法也(也字可除歟。既是七言偈。如何。依之本經中無矣)。
菩提心論愚疑一卷(終)
承應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中坊本寫取之了。金剛佛子永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