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

     輸入者 徐麗玉

  略顯佛教利益門。略顯佛教時會門。略顯諸宗異門
  略顯佛教利益門。
諸佛出世必有二緣一如大悲。二有情機感出世說法亦有二益義益。輪益。如是二益大乘小乘所說殊異
問。云何為義益亦為輪益耶。答。說教能顯義理他解。為義益。說教他解而起法輪為輪益。顯義即遠。若近若遠以此益。出世三乘之教。
問。大乘小乘說此二益云何殊異耶。答。小乘之中。二十部別。其多聞部薩婆多部‧雪轉部‧犢子部‧法藏部冑部‧量部‧蜜林山部‧地部‧量部同說。非必有益。或有二益二益。其大眾部一說部出世說部‧雞胤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飲光部十部同說。說教必有二益。無非利益
問。云何諸部如是異說耶。答。初十部意。唯八正道教二益。自餘諸教皆此益。今阿難言可天雨不。又問諸比丘乞食易不也。如是言有何利益。後十部意。一切言教皆必有二益。問天雨事。問乞食事於法審定。傳於未來亦賀悲問精進早令入道。何故無益。
問。大乘義意。此事如何耶。答。言必有二利益也。令諸有情若近若遠入道。唯於其中有正及助。詮八正道是正法輪。餘助法輪皆以有益異初十部。以有助異。後十部。
問。如是諸說其是非何耶。答。是非難判。如是計。有證聖果方便。何是何非。但大乘義得中道耳。
問。既知生解教益。何名法輪耶。答。生正解已起無漏智。是無漏智法輪
  問。何無漏智法輪耶。答。譬非輪王所有輪寶能伏未伏能鎮已伏。無漏智如是。能除無知斷惑障。是故喻輪。
問。行者位多。何位智解喻輪寶耶。答。聲聞獨覺有七方便有見修位。正真見道無漏智以喻輪寶菩薩五位彼亦如是。正真見道無漏智以喻輪寶
問。何故見道無漏智喻於輪寶耶。答。如聖王輪寶有轂輞及輻而輪轉行。無智亦復如是正見思惟即是如轂。正語‧業‧即是如輻。精進‧念‧定即是如輞。無漏智能具此八摧煩惱。以喻之也。
略顯佛教時會門。
印度時諍。此唐界異說不同。深蜜‧瑜伽未來已前。諸師任意各述異說。明文已闕。後無據。今者依憑深蜜‧瑜伽時會(深蜜第二。瑜伽二卷)如師立頓漸二教。此不安。凡為頓漸別教文。以互通故。彼深蜜經云。勝義菩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婆羅痆斯仙人墮處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輪。雖是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如法輪者。而於彼時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大乘者。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希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轉法輪亦是有上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一切乘者。一法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所。今依此經及瑜伽論定教為三。既是一處之文。而非是彼此處之義。以是定時也。是則如來所說三時若據資時。初於鹿苑笈摩四諦教。依此佛滅度百餘年。二十部小乘出分傳法有教。婆‧俱舍‧順諸論則是也。于時眾生唯著有教未解法空。附著小乘未求大位。次鷲嶺大般若二取教。破先執廣解法空。依此時教。佛滅度後五百年後龍樹提婆大論師也世造論而傳空教。則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是也。于是眾生唯著空教未悟中道。既墮偏空未契理。後佛七寶宮說三界唯心。雙令有空契會中道理遣心外二取而破初執存識內一心為遣後空見。於是慈氏無著世親大論出世造論。深述中道教。是即瑜伽‧顯揚‧雜集‧唯識論是也。
問。彼深密經大師釋迦盡理之說。此瑜伽論則是當來導師慈氏極性之教。有何意趣定教三時耶。答。既此先師及以後德究竟之教。亦則現在及以當來至極之言。不敢准量。至心仰信耳。唯大乘基師傳授而述彼要。謂諸異生起自無始迷執我。不了無。沒愛河輪迴癡海。故佛初四諦法輪。令我空彼法。陳如等最初得道。彼法有證我皆空。便執諸法真實有。付著小果不求大位。方便後說法空。破除執故。次時中說大般若一切法本性皆空。須菩提迴心趣大。彼法空隱密言教。便撥諸法相性都無。何所造修何所斷捨。為除此。復說唯識三性等教。勝義菩薩信解修學遍計所執知。我法俱遣。依他圓成有照。真俗雙存。
問。遍計所執無之言。何所無耶。依他圓成有之言。何所有。然彼言耶。答。無者所無故言無也。所有故言有也。
問。者既是偏言。何以顯中耶。答。言有而有亦可言無。遍計所執真俗無故。言無而無亦可言有。我法二種現故。
問。若爾何故言無及耶。答。令除所執我法成無。離執寄詮真俗稱有也。
問。若爾我法既離空有。亦彼真俗有空。共等言。何依我法空證真俗耶。答。妄詮我法非無非不無。情顯現據體無故。妄詮真俗非有非不有。非稱妄情體非無故。
問。若爾我法言而寄詮有。亦彼真俗言而離執無耶答。此不爾也。為遮異執言也。存而不遣。為捨妄情言也。遣而不存也。我法無故俱是執皆遣。真俗有故諸離執皆存。
問。若爾雖言有無執者皆悟。若其言有而執者皆迷耶。答。如是如是此應言。迷情四句四句皆非。悟情四句四句皆是也。
問。若爾云何般若遣執。云何深蜜捨偏耶。答。說境我法空而破初執有。是般若之宗也。示心真俗有而除次執空。則深蜜之旨。爾乃有空既遣。空有不存矣。
問。若爾諸偏見者何迷耶。諸中道者何悟耶。答。初說有便快心於空起謗。後說空亦復協心便謗於有。是則偏之過也。非有非空中道之教。則是中道之德。
問。既知三時定教之意。佛說諸教有前後之別。誰為先教誰為後耶。答。依時先後不定教時。今依理淺深又依機入道。故判教時而為三時。不約前後。
問。其意如何耶。答。約理及機漸入道者。大由小起。乃三時諸教前後。若非漸次入道者。不由小。即三時諸教前後。但為頓漸別教耳。
問。華嚴經者。出世最初說。被普賢機。遺教經者。臨終最後說。被小乘根。豈非是則頓為大根。亦非是則為小機漸耶。答。無如是理。華嚴有小。遺教有大。不得頓漸以互有故若約深理華嚴三時也。若約淺機遺教初時。
問。法藏師立有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且見初三放深蜜三。後二若經文耶。夫經而釋其義。亦疏依論而顯是文。今所建立五教等者。依何論而立此事耶。初之三教像深蜜三。後之二教放何論。
問。惠苑師立四教。一迷異執教。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滿教。四真分滿教後三之教像深蜜文。初一之教在何論耶。答。一切文字及以語言無非佛說。唯以橫外道。今以本體佛說教。非以為正攝出世所說諸教。理顯淺深。事示差別。而定時要交非理
略顯諸宗異門
成劫之末。有諸智者。為導世間造論立宗。總有十六之計。所立宗在佛道之外。外道。此間不要。故不以述。佛滅之後。有諸聖者。為廣佛法造論立宗總有十之部所立宗存小之異。故名小乘末代不樂。故略而止。
華嚴宗今辰最要。我此日本大乘世界。聖重代崇仰三寶。賢臣繼跡安養國民。聞昔見今。方是大乘恨性世界。爾乃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是成道二七日最初所說。大乘之本理之源。今述彼旨。此經一部八卷。三九品。四萬五千偈。七億九萬字七處九會之說。實叉難陀之譯矣。西域相傳。此經之本結集之後宮所收佛滅之後六百年中。龍樹菩薩宮誦出下本萬偈文。造不思議論廣傳人間也。世親傳云。彌勒菩薩無著法師。修日光三摩地無著修學得定此定已。昔未所解悉能通達見聞永憶不忘。佛昔所說華嚴等經悉能悟解彌勒兜率多天。悉為無著法師解說大乘經義。法師悉能通達。皆憶持。後於閻浮提大乘經優婆提舍。釋所說諸大乘經
問。既知本有二代傳。一龍樹誦出。無著習傳。若爾今傳依何本耶。答。依惠苑師。今學傳者則依龍樹誦出而傳。
問。若爾世親十地論而釋此經。十地論者稟龍樹之旨造論耶。習無著訓而造論耶。答未分明也。遠見龍樹之誦出本。近習無著教授旨。其有何妨。
問。若爾何今傳諸師違二代義耶。龍樹中論本頌曰。
雖復精進 修行菩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清目菩薩釋此頌言。如鐵消練。意欲成金。無金性故不成金。佛性者雖行加行成佛云云)此則建立一分無性無著莊嚴論頌曰。

一向惡行白法
有解脫分 善少亦無因(以上慈氏等頌文)

無著釋云。頌第四句言亦無因畢竟無性(云云)若爾建立一分無性。二代宗旨同而異。何今學者依華嚴宗一切成佛乃至草木。此大宗。答以法性主伴相集。而言一成一切成等。尋法道理細定宗者。都無乖通。
問。明經處既言七處。何為七處。答。人間三處。天上四處為七處。人三處者。一寂滅道菩提樹下。二普光明殿三祇給孤獨園也。天四處者。一須彌山帝釋宮中。二夜摩天宮。三都史天宮。四自在天宮
問。既知經之處有七。經眾集在幾之會耶。答。會則有九。
問。何故七處中變化天宮而不為說處耶。答。都史天宮迴向中說十地法也。迴向者是有漏之位。十地者是無漏之地。為顯有漏別故。越樂化而在化說十地法。
問。何故色界此經不說耶。答。說法之事必有因緣色界之天以無因緣。彼不經。
問。何故彼天無說經耶。答。顯揚論云。極不如惡趣上界。故欲人天出現觀。准此論文。色界天處是極樂地。苦心。故彼天處此經不說也。
問。何故如來成道已後。初七日中此經不說。過七日已。第二七日說此經耶。答。十地論云。思惟行故。因緣行故。初七日中說法
問。思惟行故因緣行故。論意云何耶。答。如來出世本為說法。理須思惟籌量可說。故須思惟也。此思惟行。因緣行故者。能生佛果名因緣。有二因緣。一佛因緣十地因緣。由佛種姓由有十地行。以佛種性正因。以十地行為助緣能生佛果。思惟眾生佛種性十地強緣。而籌量已方為說。故初七日中說法
問。出世意本為利。何更思惟因緣等耶。答。先爾何法而諸眾生令生信心如是思惟如是籌量。出之意眾生成佛。爾乃眾生佛性因耶。有十地因耶三賢緣耶。佛既知見一分眾生佛性因故說。此纏。知見一分眾生不定已。更說三時次第教也。
問。本為度生成佛道。纔成佛道即頓遍覺。何更經日而不說法耶。答。一顯所得道廣大深奧受此樂。二令生眾生深信樂心。三隨順世俗。四未來令習如是事故。問。經之處既知七處。眾會之事復在九會。何處唯七會有九耶。答。普光明殿。重三返故。會成九。
問。重會光有何所以耶。答。最初信之所以三重。
問。十地論中說六相除定執。其意何耶。答。顯無定故。說此六相也。
問。欲聞其六相。何等為六相耶。答。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也。
問。如何總相等耶。答。人為總相也。四大五蘊以為別相人之時以含五蘊總相也。所含五蘊以非一故。是即別相也。別依於總而成總故是雖非一而不相違。能成總故。即是同相也。然各各異。以為異相也。為一緣起體為成相也。各不移轉故。是即壞相耳。諸法定性。實如是如是莫執有定性
問。種子六義攝大乘論說。彼論第二卷有五頌中。第二頌曰。

剎那滅俱有隨轉應知
決定緣 唯能引自果

剎那滅義。法藏師改名空有力不待緣(云云)此改名意如何耶。答。改名意者為顯義深。不唯改名。
問。其義深何耶。答。種子名空。自性空故。依他起法先無今有。有已還無。緣所擊發今方似有。何來不知也。有已還無。何去不和。是故假名自性空等也。其有力言顯引後法而勝勢力也。不待緣者不待緣故名顯義。
問。引後有力故名有力(云云)滅時引後耶。生時引後耶。若。滅時引。滅入過去無體何能引後耶。又前滅後之生是一時。何其種子時引自耶。攝論意者。以是有為剎那必滅。不言滅時引後。類引後之義。恒隨轉故。
問。既言剎那滅即是有相法。何改其名空。若空言滅者。虛空可滅耶。既空何滅耶。此不安。可如論文。一剎那滅。二果俱有。三恒隨轉。四決定。五待緣。六引自果。謂種子法必具六義。非必具六種子
問。九世十世。其義云何耶。答。三世各具三世義。為九世。總三為一。十世也。問。三世之中何亦三耶。答。且約過去世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餘亦如是。經第五十九卷頌曰。

過去一切劫 迴置未來
未來現在劫 迴置過去世

今依此文立九十世
問。如是迴轉。十八變中何變所收耶。答。時無別體。因果待上立時。唯轉彼心。無轉義。唯轉所化有情心想。而時無轉。是轉變變也。
問。具足相應門。其意云何耶。答。妙喜世界水輪斷取在掌。一時間示十方面。是十八變示現變也。教義理事因果師弟等十時者。唯無實。虛言之耳。餘亦准之。皆神境通所起十八變之勢力也。
問。現執利益受職位故。後報利益摩醯修羅智處生故。其何耶。第三九卷解第十法雲地處之文也。答。第十法雲地菩薩之身。三界有漏最後之身。是最後異熟果之身。大自在宮師即生在故。後報。生彼即是大利益耳。即於此身諸佛職位之所授故。現報。即於一身二利耳。
持律
夫律學者。是天之梯橙入聖之橋津矣。戒行者。是菩提之首目逝之種姓。矧乎三摩呬多之基。三摩跋底之城者矣。寧抱渴死而弗飲虫水。豈惜繫終而傷草葉哉。豎護浮囊前路可期。固持德瓶勝緣何難。致是勤者唯依律教。脫危者但憑戒行。故聊示隅。總四名。一名為律。律謂法也。若就教者。量定輕重為律也。若就行者調伏三業為律也。二為戒。若就教者。防非之法名為戒也。若就行者惡之心為戒也。三名波羅提木叉。是梵語也。此云別解脫。謂別別解脫過惡也。四名毘尼。是梵語也。此云滅也。若就教者。是能為滅也。若行者生死為滅也。
  問。如是四名差別何等耶。答。初二約因也。謂內填云律。外防云戒。後二約果也。謂盡煩惱解脫。身智俱亡名為滅也。
問。說法三藏所攝。修多羅藏。此云契經。二毘奈耶藏。此云調伏。三阿毘達磨藏。此云對法藏。此中。此律何攝耶。答。毘那耶藏攝也。
問。此毘奈耶藏有幾部類耶。答。有五五論而明此戒律也。
問。其五律者何耶。答。五律者。一十誦律。謂薩婆多義五得戒。二四分律。謂法藏部義。三僧祇律。謂大眾部義。四五分律。謂地部義。五伽葉惟律。此後一律此土無緣。不來傳也。前四律今現此土而傳來也。
  問。五論何耶。答一毘尼母論。二磨得勒論。三善見論。四薩婆多論。五明了論。今此五論其義各別。
問。何故律藏分為五種。其有五耶。答。迦葉阿難優婆離阿拏盧頭優婆掬多。如是五師隔世而傳業毘尼藏傳來也。優婆掬多弟子五人。各異見五分故有五律。
問。聲聞百五十。於中四重。謂婬‧盜‧殺‧妄語所餘戒者輕戒也。若菩薩戒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依菩薩地四重二輕戒。依優婆塞戒經重戒。何故聲聞婬戒初餘為後。菩薩戒為始餘為後耶。答。聲聞戒中。初制婬者有二種義。一云。隨先破戒而為初後也。一云。聲聞之人宗厭生死志求涅槃。故婬為初。隨重制故。菩薩不厭生死不樂涅槃大慈悲行以為最勝為始。隨重制故也。
問。何故聲聞婬以為重耶。答。婬是生死根本。所以為重。
問。何故婬事為生死本耶。答。夫婦會遇沈著世間。子孫相續愛樂事。起。續輪迴生死。早欲涅槃故先離之。
問。故菩薩要以慈悲為先修行耶。答。菩薩大士法界為家。六道為親。四生為子。先樂度彼。後自度。故慈為本也。
問。聲聞戒中有一人。於一女人而犯婬戒。先所受婬戒皆悉破壞耶。答。於一女戒悉破已。於餘女戒全不壞。
問。於一女人婬戒時。於一切女無誡恐心。犯有何障。何故於餘其不破耶。答。初受戒時。於法界女或善已發。由犯一人何其失戒。故餘全有。於一戒中上纏破戒。中下纏犯不必失戒。
問。若爾餘何耶。答。餘戒亦爾也。
問。若爾何故於一犯不共住耶。答。犯邊得罪故眾不共。不約餘善。
問。若爾犯一以為師耶。答。雖犯一人。若品纏以犯戒者。不為範。中下品纏以犯戒者。有餘善者何妨為。
問。依何律意而是說耶。答。是誦意如是可知。
問。比丘百五十。若總為分。幾分所攝耶。答。總為支分。而總攝者四支分攝。
  問。何為四支耶。答。一受具足二受隨法學處支。三隨護他心支。四隨護學處支。
問。云何受具足支耶。答。若初表白。第四羯磨。及略攝受隨法學處。是名受具足支爾時大比丘
問。云何受隨法學處支耶。答。為大比丘自此已後。於一切戒奉行廣律教中。律儀為隨法學處支。
問。云何隨護他心支耶。答。由成前二而軌則具足所行具足。名隨護他心支
問。云何為隨護學處支。答。於微細罪中深見畏等。名隨學處支。
問。彼比丘百五十既略知已。亦四支攝既略見畢。今三業中制業等耶。答。身三語四合七支支而成性戒
問。何為身三耶。答。殺盜婬三也。語四者。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也。因護此七而成道器。
問。若爾何故名二百五十戒耶。答。性戒者有七。餘為護。此非別有體
問。優婆塞五戒者為幾支分耶。答。三支分。
問。何為三支耶。答。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二違越所受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也。
  問。其三支意如何耶。答。初支三。一殺生二離損他財。三離損他妻也。第二支者即離妄語。第三支者離酒家放逸處。即殺盜邪欲妄語飲酒不放逸即身三一以為性戒
問。酒及放逸何不性戒耶。答。彼前四非有別體。
問。優婆塞戒。若具五而為戒體。若一一受耶答。五中一一亦成性。既是初機。漸誘導故。
問。一日一夜時持八齋戒。幾支分攝耶。答。五支分攝。
問。何為五支耶。答。一受遠離損害他支。此殺盜也。二受遠離損害他支。此於自妻亦於他妻俱無犯戒。三違越所受修行支。此妄語。四不越所受正億念支。此離歌舞伎樂‧塗冠鬘‧昇高大床‧非時飲食。五不壞正念支。此離酒家及放逸處。
問。何故沙彌十戒中。遠離歌舞伎樂以為一戒。塗冠鬘以為一戒。以為一一戒。答。在家之人於此所非不如法也。出家之人極不如法。是故於在家人就輕總制而為一也。出家之人於此處就重別制以為二也。
問。如是齋戒小乘說若同若異耶。答。小乘說別大乘別。
問。其別如何耶。答。俱舍論四云。有七因緣而授八戒。一要晨旦。二在卑除病。三必從師。四隨師教受者後說。五具八支。六必離嚴飾憍逸。除常身具。七必須晝夜。大乘不必如是。但有六緣必無隨師。
問。五戒優婆塞以戒優婆塞受。何故從他耶。答。瑜伽三云。由有二種遠離受隨護支。所謂漸與愧也。
問。何故慚愧以為二緣耶。答。由有慚故自現罪時深生羞恥。由有愧故於他處現罪深生羞耶為此二緣故但受。亦從受。
  問。菩薩重戒其次第何耶。答。殺‧盜‧婬‧妄語讚毀他‧慳‧嗔‧謗法如是八種依業道也。二罪謂沽酒與說過別為俗制。為護初四故制沽酒。為護後四故制說過。
問。之中有輕重耶。答。有輕重也。
  問。其輕重何耶。答。有五門。一約事。二約心。三約三時。四約稀數。五約戒。
問。五中約事何等耶。答。所殺之中有凡無人。又聖人也。殺凡即輕。殺最重也。凡夫中有發心人未發心人。如次可知也。餘隨宜知也。繁故止之。
問。盜之中有輕重耶。答。有輕重也。問。其輕重如何耶。答。盜三寶物即為極重。三寶之中佛物為重。法物次重。僧物之中常住僧物極重也。
問。婬戒之中有輕重耶。答。此亦有輕重也。
問。其輕重何耶。答。若婬母女以為極重。持戒尼次重。發菩提心極重也。
問。婬戒何為重耶。他俱和生極喜故。答。邪婬即重。壞他意故。餘恐繁廣且略止之。
三論宗
三論者是前聖之後心。後賢之所尚。佛滅之後。六百之年。出世。厥名龍猛。位登十地。德挺五天。受佛記降神。臨法場而垂化。初出氏為外道宗匠終入宮作內法標領智山峨峨其峰難究。法海浩浩其底頗盡。乃繁宗人之守杌。傷燕石之濫玉。紆彼神筆造此雅論。中論十二門論佛日再照。法輪重轉。八百年中有大菩薩聖天。達空花之易落。知幻蕊之難攬。於是翫此本論。又造百論。文約義豐。清執之智水。遣邊見之龍炬。故耶示彼旨。
所謂三論者。中論。謂明中道正觀之論故云中論。一部四卷七品也。本龍樹造。釋清目製。龍樹本造大無畏論。於中略出。二者百論。釋百偈之論故云百論。此論一部二卷。有十品。本提婆造。釋天親製。三者十二門論。謂釋十二部經之論故云十二門論。此論一卷十六偈。本龍樹造。釋清目製。或云。本釋俱是龍樹之造也。
問。如是三論以何為宗耶。答。此論二宗。謂總論之。以一切法皆無自性而為總宗。若別言之。中論二諦以為別宗百論二智以為別宗十二門論境智以為別宗
問。以何得知。此三論者總一切法自性以為總宗耶。答佛道已。三七日中。仙人鹿園四諦相轉正法輪。五比丘我出諸法聲聞果。佛滅度後。由執法有二十部起。付著小果不求大位。鷲嶺一切法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諸聲聞迴心趣大。佛滅度後。為空二取令求大果。馬鳴龍樹提婆出世造論傳法空教破法執也。是故總以諸法。聞空為三論宗
問。論若之中。何故論若。或云中論中觀論。答。此論題有廣略。廣若中觀。略若中論。故以二義為論名。
問。唯以一若足為論若。何故用二若耶。答。具足教理及以境智故須廣名。若一若。生悟解者何須說二。問。況若中論大乘。何故論中小乘義耶。答。正明大乘兼宣小義大兼小故。
問。為何兼明小乘義耶。答。亦令二乘道。
問。若爾其申人天乘義。亦令人天歸大故。答。理實可爾。但人天乘權止三惡。況非出要故不明之。
百論之中。問。何故名曰論耶。答。言百者偈□。論者釋偈也。明百偈之論故云百論也。
問。若爾。論中具有百偈耶。答。有五十偈。不足百□。
問。若爾何故百論耶。可言五論。答。梵本之中具有百偈。五無緣此土不來。今隨本百論耳。
問。現有五十偈。若別五十偈。若後五十偈。答。別五十偈。
問。若爾義意若為老耶。若不老耶。答。義意悉老。不具備。
問。若爾後五十偈明何等事耶。百論大為無用耶。十二門論有十品也。初品捨罪福品。何為罪何若為福耶。答。罪者摧折義。造不善感彼三惡。重受罪報摧折有情。故為罪也。言福者富饒義。起造善業人天業。故稱為福也。
問。罪招苦報可得名捨。福感果何故名捨耶答。罪時苦。福或時苦。二時故可共捨。
問。何為捨耶。答。入實相觀無所依。故稱為捨。
問。罪福為因果名耶。答。罪福之名。苦是因名。而果名耳。
十二門論之中。問。何故十二門論耶。何為二。亦何為門。亦論是何耶。答。此論釋佛經分之門。稱為二門。為簡二藏為論也。
問。若爾二者是佛經也。門者則是論也。爾乃佛經是故也。二門亦教。云何以教而顯其故耶。答。經有教理。理教。若以論教而顯經教。若以論教而顯經教。十二門論即是教。釋名也。若以論理而顯經理。若以論理而顯經教。則二門之論。則釋名也。
問。龍樹自造三部論也。無畏論。二中觀論。三十二門論也。中論既言無畏部。此二門云何亦爾耶。答。可有二說。一云。門中論也。一云。中論內取其精要為二門。問。以何為正耶。答。初說可畏。
問。中論二門共一部造。有何殊異耶。答。略有十異。初四異云。中論小義。二門唯述大義
法相宗
解深密經自性品。并瑜伽師地論初七二劫云。世尊。於今初三時中。普為發一切乘者。一切法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自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是真了義云云)意顯者。依初一時人我空教不得中也。依初二時法我空教不得中。二空中道故。令二時我空教。有入初三非空非有中道理。是故慈氏佛滅度後九百年中。降臨人間。有在無著堂而四論。一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三辨中邊論四分瑜伽論也。前二時教。佛既判云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所(云云)此初三時有判云是涅槃了義無上無容非諸諍論安足所。然則法相大乘宗者。是非二之教。亦歸之理也。中邊頌曰。

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有空 於彼亦
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空妄分別者。謂所取能取分別也。於此二都無者。謂有於此空妄分別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有空者。謂空妄分別中。但有□所取能取空性。於彼說此者。謂有於彼二空性中。亦但此空妄分別。若於此非有由彼觀為空。所餘非有故。如實知為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故一切法者。謂諸有為及無為法。空妄分別名有為。二取空性無為。依前理故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空妄分別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空妄分別故說非空。由能取性故說。非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空分別故。無故者。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空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空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一切法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順符教若等經一切法非空非有云云)。
  問空妄分別者。其何法耶。若所執性若依他起耶。答。長行論云。謂所取能取分別云云)意顯者。所取能取分別所緣也。言分別所取能取之能緣也。故稱有也。即依他心虛妄也耶。
問。依他性中。有漏無漏何名虛妄也。答。且舉有漏雜染依他而稱虛妄理實無漏依他起性亦是虛妄
問。以何得知無漏依他虛妄法耶。答。望雜染法雖非虛妄。而望涅槃如是虛妄法最勝初一云。涅槃如是實。緣聞虛妄。又云。無生是實。生是虛妄又云。不之法是從緣生涅槃不從緣起。是故則知。無漏依他亦名虛妄分別妨。範法師問。無漏有漏為若是涅槃實。何故楞伽經云於諸虛妄法。諸得最虛妄。故知無漏雖非諸得亦名虛妄耶。答。須知無漏有為真如圓成為妄。若對雜染亦是圓成。故非最妄。雜染是最妄。故此稱(云云)依此師意且舉雜染故云虛妄無漏依他真如性亦是須妄。而望雜染非是虛妄。今言。理亦然也。然而佛果無漏依他亦是虛妄。由大悲緣而且似有。其實者自性法也。既言自性故此是虛疏。既言虛疏何是實哉。既言非實何非言妄哉。故有無依他聞名虛妄分別妨。問聞夫三論法相有諍競義。其諍如何耶。答。二宗無諍三論意者。為破有執而設空藥。無著世親聞傳彼宗。於中何諍。佛滅後。千百年。清辨出世。別造大論而起諍論。非是三論法相所諍。解深密經云。世尊。在昔初二時中。唯為發趣大乘者。一切法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正法輪世尊。今於初三時中。普為發一切我者一切法自性乃至自性涅槃自性性轉正法輪三論宗依自性性而說諸法空。既契經意。無著世親傳旨何處何諍。然清辨論師自性性而別立虛宗。諍此起。二宗無諍世尊二時中言一切諸法自性等文。不自性性而體聞空。故彼清辨師違如來說既起邪見。何正見與此相諍哉。然佛滅度後千百年中。清辨菩薩出世造論。述法空義。掌珍論一部二卷違彼龍樹提婆等宗。乖此慈氏無著等旨。此論故初起諍論。諍空有宗。有為空量遮八計。無為空量亦復如是
問。彼論師云。等觀世間不正尋伺邪見所罥。生死所籠。故我依止虛空絕諸戲論寂靜安樂勝義諦理。略造此論。廣立彼量。即立此量頌曰。

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
無為有實 不起似空花

汝今既言故我依止絕諸戲論勝義諦理。於無戲論而起戲論。是則相違過失門論中說。彼相違過云一切言妄云。自言為是他言為妄。謂自言實。餘言為妄。是語違。今汝既言依無戲論即發戲論。言前後違汝立不成。若無戲論可無戲論。無戲論發有戲論。豈是量正哉。
問。汝恒建立一切諸法望真勝義其體都無。若一切法世俗諦其體悉云云)今於有法所舉有為其何有為耶。若真性門之有為耶。若世俗諦有為耶。答舉世諦有為以為空也
問。汝俗諦門之有為奢。汝彼計有。何言是空耶。即宗過。若真諦門有為無體有為所別無故。是所別不成宗。問。今舉真性所言有為無體。因無所依所依不成過也。
問。同喻幻者有為無耶。答。是畢竟無也。
  問。若爾大般若經一劫云須無實而現似云云)既言似有。何成空宗所立不成喻過失也。
問宗言有為。若舉諸法有為。若舉汝宗有為耶。答。唯舉諸法有為也。
問。若爾護法有為者汝所不許。護法有為真俗諦非空不空。汝都所不所別不成過失。汝宗有為。約有空。約俗是云云)舉自不許。何所別耶。依般若作法自相相違。云真性有為有宗。從緣生故。因猶如幻事。喻若依般若。彼論頌應言真性有為如幻緣生故(云云度論。初四引德女經。彼經文中。問德女。幻是耶。德女答言。不也世尊。幻非是有。佛復問言。若爾幻是無耶。德女答言。不也世尊。幻非是無。佛復問言。若爾幻見耶。德女答言。幻是見。經文。幻非有亦非無。既在異品何為同喻耶。則所立成道幻耶空有非有非空。望一向空宗有成異品也。或清辨論師所說。深蜜經云。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自性之轉正法輪。是甚希有無上無容是涅槃了義。意顯者。般若經說法自性三性而作此說。非據依他圓成實。以三無性遍計故。依遍計自性。非謂二性自性。然而清辨緣生體性都無。既違佛說。成大邪見。以乖佛說。而為邪見。若深蜜經云非佛說。纔為作答也。若許佛說不可得答。
天台宗
問。其宗何耶。答。以大乘止觀而為宗旨
問。何為止。又何為觀耶。答。此有二種。一止下。二止住。今此止住為修得為止。慧為觀。
問。止有住。三昧是也。何故三昧為止耶。答止一境而令不散。故為止。
問。此三種。三廣地。二三。廣呬多。三三廣跋底何為止耶答。近三摩地為止也。餘二可爾也。
問。若爾其止若唯為定亦通散耶。答。三摩地止通在定散。止一境三摩地故。
問。觀是慧聲聞乘方便根本方便中。三種觀。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處觀。三總想念處觀今言觀者。三中何觀耶。加行中有暖‧頂忍‧世初一法聲聞乘無我觀蘊處界緣覺我人無我觀七十七智四十四智觀。若根本四諦十六行觀。今言觀者。若是何觀菩薩觀‧三性三無性觀‧能取所取觀‧十住十行迴向所有諸觀‧真如觀七真如觀。若佛果位。三念處‧四種一切種妙智觀。三不護等。何觀名觀門
三摩地三摩跋底‧三廣呬哆觀。是止中有其意如何耶
問。有八解脫‧八勝處遍處觀。何名觀耶。諸如是事。比叡延曆寺證義真法師等之所悉也。
問。瑜伽論說有止舉捨。三乘行者修行乘果。何故唯說止及以觀而不說捨。止是定也。觀者是則止中慧□。舉與捨二略而不時。理須明說。
問。若爾舉捨亦可明說。何為舉。何為捨耶。答。行者止。定心若止下。有便修舉舉者讀經行道等行如是行舉。心若散亂亦還止。心若羸時便有捨。捨者有唯無念息心羸也。行者如是因圓果滿故止舉捨是行者所舉也。
問。天台師等立四車。羊鹿牛車加何為四耶。答。牛車分二。故四車。
問。何故分耶。答。與羊鹿共說三者。同羊鹿假。露地與車異彼三故以為四也。
問。何故羊鹿共說。牛車非是實耶。答。唯同二車。有言故。
問。三車。是有何妨。何故共二而所許者必同二假。譬如人有三幼子。手一梨。餘物都無招三子云。汝速出來。為汝說三。各方與之。三子諍來。有父語云。三物是我方便一梨即分三與。佛亦如是牛車。即語子云。有羊鹿牛。汝等速三界火宅。以此三車一一與。諸子出來。有便語云。一車。方便。分一牛車而等與子。如是譬喻世間非無。何便計云。與二受牛。同彼非實。後與是實云耶。
問。經文四車耶。答。法華經中都此文。須無顯文而意存四也。
問。既經文無也。意存等者是妄語耳。答。瑜伽論四車義。於三加象。是顯文也。
問。彼論意別。以四車而喻涅槃四德。不喻種智
問。須無顯文義意存四車義者。彼義意何耶。立四車義。彼四智德。光宅寺雲法師二天台山智顗師。三法師。四惠苑師。日本神洲一智德名聖德太子。合有五師立此四車。其所建立道理。但無顯文。述義意耳。自餘諸師此不許。合有五理。是以三外別一乘。臨門三車教為三乘權教露地白牛一乘實教大乘之中。況有權實。故四車。若不爾者。諸子出宅各應得車。更不可求。何故三子俱出求車。羊鹿是權。出宅不得出而求牛車。是實。何出已而齊索之耶(以為一理。)若四衢等授。是三中牛者。且其二子先自大車之心。不期而舍歡喜言非本所望。其大正當無志何故喜意非本所望(以為二理)經文既言。初以三半誘進諸子。然後但與車。如來亦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度脫之(以為三理)經文既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既別說三。并本佛乘。有顯四。何無別一(以為四理)經文亦彼出時須非世。以本願力故說三乘法。意願者。本願方說三乘。不爾諸佛唯說其一。明知三中之大非實教大(以為五理)如是理證經。於中初四所言小似。初五理者不相似也。甚可笑哉。會初理云。宅所期。三界三乘果。至彼果時。聞種智也。仍三乘子各自果。意望種智也。然二乘三界宅而自果。況得至果而種智故進索之也。菩薩之子未得所募。佛果極位故。在下智起進求心果無智。進心何輕。果智未得。求心何遲。故俱索之也。淺取經義。謬謂得理。何不悲矣。二理云。何有廣略。先即示略。此出宅。今亦授廣故非本望。又喜至深名非本望。以為大。愚至甚哉。三理云。初以三乘因。令修三乘行。今與一乘果令修一乘行。何故為大耶推甚哉。會四理云。於一極果說為三因。又云於一佛乘之時。一而三也。言分別說三之時。三而一也。以何為四。初五理者不足言也。以何相□哉。夫見野雉而為鳳者。非唯不知鳳。亦其不知雉。夫見秋楊葉而為金鋋者。非唯不知金鋋。亦猶迷楊葉以何故之。
成實論宗。
此論一部十六卷。或四卷。有百二品也。卷數雖別。同是一論也。梨拔魔此言師子鎧之所造也。此論師者。佛滅度後八百餘年中。印度婆羅一家出世也。神度弘深。天姿高拔。懷世之道業。秉逸群之才能。出家。其部者。佛滅度後四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出。依修多羅而立自義。故云部。此論二翻。而共是什所譯。
問。此論卷數不定。或十六卷。或四卷。什所譯。既一師所譯。何故卷□不定耶。答。初譯未暇治正。卷□未定而流行。後譯具而流行。故卷□不定
問。二本以何為別後譯耶。答。身受心法念處者。別本也。身受心法為憶處者後本離右別而不殊。
問。今此論師者。號何耶。答。四依之中。初依菩薩位在地別。
問。此人初從外道出家。何云菩薩耶。答。付法藏傳十六付法中。初五人名師子。彼論主
問。世間之人。多在名。此論主師子鎧。彼付法人名但名師子。何其同人耶。答。未得慧眼。何得執哉唯疑其人耳。
  問。此論文云四塵為能造。四大為所造。何與佛法義相違耶。答。此論師本□法中出家學本所學義。不違理。而傳此義。
  問。其□論師所立義如何其意耶。答。其外道云。無等五種名五唯量。乃是能造造地水火風。此水等造等根。能造所造無常。然非生滅轉變無常並聞有礙。今此論師本所學義以為論文。
問。佛道義中。小乘大乘此義。四大是能造。四塵是所造而今所立全乖此義何以為信耶。彼論意云。四塵為能造。四大為所造。四大為能造。五根為所造。爾乃四塵一向是能造也五根一向是所造也。四大通二也。如是相違如何會通耶。答。不見會通。唯自可會。香味觸為能造者。地水火風中有四塵。以知四大四塵之所遣。准之會耳。其宗學者云四塵實有以為能造。四大立故為所造。
問。何故四塵實有四大假有耶。答。地堅性。水顯性。火暖性。風動性。由四塵助而方生起。既四塵四大生。故四大假而是所造。
問。若爾地之堅性等於四塵具。若四大之上備耶。答。由四塵力堅等方生。假名四大。既是立故是所造。
問。若爾四大四塵之所造也。四塵必具而造四大。若一一別而造四大耶。答。三大者是俱四塵之所造也。大者是但是二塵之所造也。
問。三大者是何耶。答。三。此四所造。其大者風大是也。唯香與觸二之所造(更見)。
  問。大乘有宗見道別立七方便此論意亦如是耶。答。此成實論唯立五方便。不言七也。
問彼五方便除何而立耶。答。念處為一。并四善根以為五也。
問。念處四。謂身受心法。何故為一耶。彼四善根合而為一。開其念處而為四者。其有何妨耶。答。念處之觀。一人一而入四善根。不必四念。善根之觀。必一人觀四。若不具不能見。故其四念處為一方便。此四善根開為四方便
問。四諦之中。滅諦者。何滅故滅諦耶。答。滅三心滅諦
問。何為三心耶。答。假名心。二法心。三空心。是名三心
問。何名假名心等耶。答。迷假名法名假名心。迷法心法心。悟空理心空心
問。云何此三為滅耶。答。初二是者是迷心須滅。空心者是以行法故。是苦法故須滅也。
問。初二心者是迷心故云滅。彼若爾人法二執相配耶。答。假名心者是人執也。法心者是法執也。
問。空心何執耶。答。空心有為行法。空心。非是迷故非執法。
問。彼宗中言得道見空得道。何等其耶。答。見四聖諦是有得道。見四聖諦是空得道
問。此宗間者立何得道耶。答。見空得道此是宗義得道非此宗旨
問。若爾有而得道者何宗義耶。答。是薩婆多義。
問。若爾此宗不言四諦耶。答。約俗諦者可爾言。唯見而得道者見空入道
問。此論者二十部中何部所攝耶。答。說師有。然部攝。是正義也。
問。若爾建立種子。此論中有耶。答。此論可言建立種子
問。論文之中何耶。答。論初二卷四諦品云。入滅定者。須現識有識。初一卷云。生死相續中常隨眾生為使等。以此文見立種子
問。若以此文立種子者。何故師說云。此多門部攝。其多聞部不立種子故耶。答。多聞部攝。是不正義也。
問。論名之中。何故論名成實論耶。答。成者梵言闍迦。此唐言成也實者梵言樓務。此唐言實也。論者梵言優婆提舍。此唐云論也。言成者顯立義昔隱今也。顯者出也。者有住也。昔隱今顯顯而令住。故為成也。言實者義。對俗得名。成明有用。約為人語。真語真實當體立稱也。然則實名四諦。為成此法故造此論。名成實論顯名。成者能成之名。顯立為義。實者所成之理。真實為義。謂四聖諦理。體非虛空為實。此論能顯立故為成。於中有四。以教成教。謂以論教而成經教。二以教而成理。謂以論能詮教而成經所詮理。三以現而成教。謂以所詮理而成經教。四以理而成理。謂以論理而成經以理教而成教。以教而成理。成實有論。釋名也。以理而成教。以理而成理。成實之論。釋名也。
俱舍宗
阿毘達磨俱舍奢薩多羅也。梵語如是也。此間譯云對法藏論也。論一部三卷。品合有九。有六行百行頌。本頌并釋論並是世親所造也。毘者對也。言達磨者法也。言俱舍者藏也。奢薩多羅者論也。此間總合稱對法藏論
問。夫興有由。論起因何耶。答。今此論主世親菩薩。北印度境揵馱羅國國師婆羅門之子也。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入道也。受持彼部三藏也。彼學部宗。情謂為涅槃。於本所學一切有時檄取捨。有更欲往迦濕彌羅國研檄有部是非也。念彼諸師心。壞忌憚。遂改本名潛往尋究。時經四年。□以部義難破有部宗也。阿羅漢名塞建地羅。唐言悟入也。怪其神異。有入定觀遂世親。有私告曰。急還本國。長老比來數以部義而難破吾宗。然此中。未斷者非一多。世親。恐當時將相害。因此遂歸本國。未久之頃。造俱舍論百行頌。寄於門人遣伽濕羅也時彼國王及諸大眾。聞皆欣悅。嚴飾幢幡‧花香伎樂。出境來迎。標頌香象。別後引從。至國尋讀。咸謂能弘我宗不嘆悅也。于時悟入告眾人曰。此非專弘汝宗。云何須嘆。頌有傳說之言似相調辭。若其不信。請釋自知。於此國王及諸眾僧發使而遣請釋并奉珍珠。論主請為釋本頌也。凡八千頌釋也。還使濕。遂以悟入所言。論主意朋部。故此論頌往往置傳說言也。
問以言傳說。何言相調耶。答。為顯非親聞致傳說之言。故似相調也。是則此論之起因也。問西造論皆悉佛經佛教甚多。釋何佛經耶答。佛經須多順三法印。今者此論意釋諸法無我。須一釋。而明三印
  問。其三法印何耶。答。三法印者。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所說此三所印。若不所印皆是耶。非是佛說
問。若爾三印。何故今此論唯釋諸法無我耶。答。佛教之中。或經一。或經說二。或經說三法印。諸論師意樂各別。或偏釋一法印。或一印而明三印。今者此論一明三。
問。何釋釋一法印耶。答。如五蘊論。唯釋一印。謂諸行無常。如涅槃論亦釋一印。謂涅槃寂靜
問。何故此論唯為釋一諸法無我耶。答。諸行無常唯明有為也。涅槃寂靜唯明無為諸法無我有無為。此論欲障不攝。就廣以明。
問。此論既明無我理者。何故初品名耶。答。法有事理。事淺亦粗故先明界。理細亦深故後明之。
問。此論總餘幾法門耶。答。總有七十五法門。
問。何為七五耶。答。謂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色中有一。心法一。謂一心王。心所十六不相應四。無為三。是名七五。
問。今此論者有何等義與大乘別耶。答。略有九義。有為法體恒有。二有為諸法實有。三一切法中有者為涅槃無者為俗。四極微和合而粗色。五極微共是實有。六六因四果。七無為法無因果。八有不染無知為體。九四相之中生相未來異滅三在現在十過極微散住空界現在極微和合成粗色。六識並起十二無為三。四果之中預流果不退三果有退。四不定有八。五見十六心。初十六心修道十六四相及得皆有大六。七滅有漏法尋伺並起不相應四。如是違義多非一。略示九。餘別理義後學尋知也。
且約初義。何有為體而恒耶。答。常住。其用無常耳。界爾體用有何別異哉。比學生等。此義之中言有二傳。一法生滅而恒有也。二法無生無滅恒有。如是妄傳多流末世。悲中至悲。佛法淩遲如何甚哉。今述本聞不必當用。有為法無生無滅恒在不斷。是此本義。代至像末。人失義本。不可得悲也。俱舍論一界品中明十二處。言心心所長門義是處義。訓釋詞者。謂能心心所法故為處。是能長彼作用義。光法師疏初二卷云。心心所(至)彼作用義者此釋處義。心等生長門義。是處義。彼二種長心等。故為處法體先有。不可生。但能長彼作用義(以上疏文)既法體不可生。何生滅耶。或亦可法體不可言滅。是故法體生滅者。愚之甚矣。彼新羅國順本法師現在之日。老僧七之時。親彼言。諸有法體不生滅而帶生滅有為。若爾無為體。不生滅而可帶生滅不得通此難。如是說。非本習傳義。非唯違文亦復乖理。有為法生滅過未法體在何所顯過未無體。何言三世有實體顯。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