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17
法苑義鏡第一

釋善珠述
輸入者 徐麗玉

法苑義鏡第一五心

文率爾等五至五等流心者。立諸宗不同。上座部師立九心輪。始從終至還入心。廣如攝論第二及廓疏等說。末訶梨跋摩四種心。謂受想行。彼說。受等皆差別前後而起。非離心別受等與俱起。今大乘唯立五心。梵云質多。此翻為心。種種義。或集起義。性類集起諸法。故說名心。隨勝第八。就通諸識。此起位有五種。非九非四故云五心。初率爾者。忽然也。謂此初心忽然墮在所緣境中名率爾墮。尋謂思尋。求謂推求。即於初心所墮境中思尋推求心。決謂決斷。定謂印定。於第二心求境決斷印定決定心。染謂染污。即不善性并無記。淨謂潔。即是善性無記。由第三心所緣境得決定已。此位方得染淨性成名染淨心。等謂均等。流謂流類。由第四心染淨已成彼所引故。今此位中或善或染流類均等等流心。等前而流等流心。當心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今從主勝。故名心。心王名心。是當體名。若法名心。從勝為名。
瑜伽第一身識亦爾者。此論文也。不善轉者。此明依意引力方成善惡也。五識率爾雖引生意。而五等流但依意力方成善惡。故云不善轉。此論云前六識互相引起。如眼識等者。類釋耳等。
文由初三心至實兼後二者。初三心者同無記性故云性類同。此且依未轉依位中容境說。若強勝境並通三性。然釋此文章家二釋。第一釋者今此文。第二伽抄云。說初三心者。諸生時多起三故。後二心不定。但說三言實兼後二。廓云前三無記故說三言。而染淨心亦有無記。與前性同。故略不說。此說稍難。若染淨心亦有無記。而前三攝不別者。決定心亦與前性。不應別說。
文第二辨相至亦名率爾者。此眼識及俱意率爾。初總標。後引文。此總標也。然纂中附於此門辨總體也。自性體。一識意處七心八識以為其體。若相應體。四蘊意處七心八識法處法界少分五十一心所為體。問。率爾五俱第六意識必是率爾。解云。弘云不定。在定聲。彼唯善性非率爾故(云云)今謂不然。五識率爾。俱起意識必是率爾。論約多分初三無記。若在定位亦通等。故許率爾亦通善性。問。在定為起幾心。解云。唯初二心。所以爾者。必有希望然後出故。希望即是求率爾。可知如唯識疏第五卷說。
文故瑜伽論至求等攝故者。下引文證。此初文也。就釋此文伽抄二說。第一者。唯說意識率爾等(云云)第二者。不簡獨俱。但總相云此說意識率爾心等(云云)廣如彼說。纂云。西方二釋皆就意識釋此論文。不可引此證彼同緣意識率爾。此即粗也。今救云。意識任運至名率爾墮心者。證意識率爾心也。從唯緣過去下乃證五後意等心也。今案章家前後引文。至理必爾。不尋深旨何輒致彈。廣如下會。
文又解深密經至率墮境故者。此第二證。故眼俱意下章家釋也眼等五識無分別。而依分別意識而起。即以第六為分別根方乃得轉。故云一分意識俱時而轉。故眼俱名率爾心等者結也總說率爾有其三種。謂五識率爾。俱意率爾。獨意率爾。今舉初二以示心相
文此既初緣至染淨生者。印境者。決定心勝解俱轉決定印解先所尋境。故云印境。取正因等相者。伽第三云。邪正相違因相由思別。謂邪正等行即身語業。此行之因即善惡境。由了此境相善惡等事。故言取正因等相。於怨住惡等者。於所憎境起瞋等染。於可愛境起等染或翻此起無瞋等淨。於可憎愛能忍能離故。於中起捨住平等心也。
染淨至等識亦爾者染淨意識為先引眼等識。或染或淨等前而流為等流心。此三類。謂五識等流。同緣意識等流意識等流。文雖無別說。理准必應然。三心多唯意識。其類有二。謂五後意識意識。以義而準。尋決二心亦有五識
文第三八識至非恒續識者。此第三門大分為二。初隨粗相齊文而說。後然第七識下隨相盡理而說。此初隨粗相齊文而說也所以六識此五心非七八者。謂於三性轉易之識及間斷依前後說五心故若第八識恒時相續一類無記。無改轉不立此五。第七末那雖有淨染轉易之義。而恒相續前後相似不說五心。故瑜伽(一八左)位言六識不說七八。(莊說)
文然第七識無欲俱故者。此下即隨相盡理而說。第七識中因位後三。緣境恒定。故無率爾。不相應求。然後三心一剎那中義可說具。非前後也。第八不爾等者。第八識中因四。唯除求。於三界中初有界地易。無色境寬狹異故有率爾心。位亦爾。狹小廣大無量三境。如伽五一(五右)說。
文因第七識至有率爾故者。因第七識界雖初等者。七隨第八雖初異地易。而所緣相似故無率爾墮。若初轉位初念三。除等流。二念已去即四心。是初念類有等流故。二念義合說四心也。或第二時更起淨識等者。若間息後更起時。初念即四。是前等流故。此亦一念四心
文此中且依至復是何心者。依論說六識者此標。次說也。七八道理所諸心者指前已說。即前隨相盡理而說中。初說七八所差別已訖。此下明六識三師義。此即第一師義。此師意者。若隨粗相如文而說。即前五識有初後二。第六意識具有五心。若隨相盡理而說。五識尋決二心。但無染淨。因力劣故不如位。文既許率爾五俱意隨五名率爾。何不許求意俱五隨意求。彼時意俱五欲等生故。決定亦爾。求已謝染淨未生五隨意轉。若非決定是名何心。故知五識尋決二心
中五無至勢力勝故者。因位勢劣不能自力引成染淨。故但四。問。若尋決意俱起五識尋決者。染淨意識俱起五識亦應染淨心也。纂中答云。應云染淨位無俱起五識。何以故。三心若五後起。必先緣於過去率爾所緣境界。然後方現在類間。尋決二心若緣過去若緣類境。皆得決定染淨不然。唯緣過去染淨。若緣類境時即屬等流故。故染淨位無俱起五。彼時意識現故。傳說善惡染淨力劣不起。無記染淨起亦妨。今不起者唯約善惡。今謂不然。唯緣過去方名染淨。若緣類境即屬等流。然則五識無記染淨豈緣過去耶。
義八地至七八各四者。此第二師義。此師意者。因位五識有染淨。八地已上五識自在。不依意力前後相引亦成染淨。七八例之如文可知。
文此中有義至許亂生故者。此第三師義。傳說此泰法師義。曉法師等亦是說。金鼓疏。此師意者。瑜伽既云前三心中初是五識二在意識。又言等流心時方有等。故知如文二心。許亂生故者。若率爾心緣串習境。此無間決定心。如論說言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求或決定。故知未必生求心。乃至等流應知亦爾。是名亂生。此亂生心皆前等流。故五唯有率爾等流
文今此且依至易者。此會第三師所引文也。依顯勝法者粗相門也。瑜伽論(一八左)云初是五識二在意識等者依粗相門。中容無雜境界。然非盡理。餘所有文皆准此會。
文何不許至於理亦勝者。此嫌第三師義。初述理。後引文。成唯識云等者。第四卷(二右)文也。自在位等者。八地已去并佛果位。於境自在不假分別。故云任運。更無疑慮。故言決定。雖無咸所未知。故云不假求。彼五識身不相續。所以引此證者。自在位已串習境未必求然後決定。翻此准知。若未自在串習境。其五識中無唯率爾不起求。故知五識具有五心。
文第四剎那至無多率爾者。此明五識率爾一念。若餘識率爾謂亦應一念。最初墮境名率爾故。非五識身有二剎那等者。即依此文。唯識第四略三說。一云。五識一剎那類前後剎那相隨即生。故以第六為導依。二云。此依未自在位。多分率爾一剎那。非等流心及自在位。故知五識六識內隨以何識為導依。第三正義各以類為導依。不說五識相續剎那。廣如彼說。從此無間意識等。文證率爾心後定起求。如伽抄(九右)說。
文說五識身至無微細者者。說五識身尋伺等者唯識第七(四右)有二說。第一師云。伽五十六(二左)云。問。禪以上尋伺眼等識現在前。云何此地無尋無伺等(云云)故知五識有尋伺。第二師云。伽第一察等七分別。是不共意等(云云)故知尋伺唯在意識。章家判云。第一師義非宜義通小。亦理中於是。廣求者。深廣行相行相也。諸所說等者會違也。傳說惠積師述基意云。五識求者。約位求非體求以五識身現量故。今謂不然。此文既云無深廣行相說之為無非無微細者。明知微細求是體求。
生意至理亦不遮者。五識率爾一剎那。此下明意識率爾亦一剎那。此中初會違文後敘異說。此會違也。伽第一(八左)說五識有率爾不說意識第三卷(六左)中說意率爾。如是相違。故今會之。若具應言初是六識而次二心必是意識。初一念中略不說意亦有率爾。即是一相粗顯而說。非盡理說。又無唯字。不遮初心有意識後二心中亦有五識。故云理亦不遮。問。五識率爾一剎那者。何故伽五二(初右)云若此六為彼六識無間緣等。解云。彼約等流五識而說。不說率爾。故不相違
有說意識至前解為善者。此敘異說也。文初隨境故至染淨心故者。此下明後四心相續也。初隨境故後非率爾者。最初墮境為率爾。第二念後必追求前或即決定。故云後非率爾。決定剎那等者。非初求即起決定。又非初決定能起染淨。故決定相續
聲至亦起者。此明相續也。聲等者。證相續也。即瑜伽三卷(九右)三磨呬多地末說。謂有行人若遇聲緣從定起者。遇聲耳識定相意識俱轉聞於聲等。今指彼文。故云聲。今謂。論云行人者。如目連獼猴池側坐無所有處定。有象哮吼猿猴戲聲即便出定。今指此人。故云行人薩婆多出定方聞。故發智論九云。尊者目乾連言。具壽。我自憶在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枳尼池側龍象哮吼等聲。彼尊者為在定聞。為起定耶。答。起定聞。非在定(已上論文)大乘聞已方出。若先不聞如何出定問。意識為唯緣定境。為亦緣聲境耶。答。通緣二境如顯揚論四右)云。又處中取外聲時。當知二種取。所緣境及種種所緣意識故。二俱生耳識故。廣如彼說。問。無色定心如何欲界聲等境。答。伽六五(五左)等說廣惠聲聞有學無學無色界心緣三界法。故不相違。已自在等者。證決定心通多剎那。即唯識論第四卷(二右)文也。
染淨至即等流故者。此明五識染淨相續意識染淨一剎那也。染淨心中若五後起亦通相續。未五識等流故。先緣過去染淨心。後緣類境時方起等流故。以難生故理通相續。此依五識等流心者。即依五識染淨心引等流心也。若意等流等者。若生意等流心者。染淨一念次第二念以去即屬等流故。
文唯等流至說率爾故者。第一說意。瑜伽第三卷(五右)云。又一剎那五識已。從此無間意識生。言五識者不唯率爾。文不簡故。故知五識等流亦唯剎那。今指彼文。故云如前引說。第二說意。論云。一剎那五識者。唯說率爾不說等流。故五識等流相續。若不爾者。即違上文等流眼識不善轉。
文決擇亦說至理相續者。此即引證。明等流心通念也。決擇亦說等者。伽決擇五二(初右)文也。唯識說言等者。第四卷(三右)文。引初意。若一剎那無間。引後意。境既強勝故通念。忘天等者等憤恚天。即是欲界上四天無別處所。然毘婆沙第一百九九(九右)有二說。一云住妙高層級。二云即三十三天。此善惡人緣強難捨。故五識身有相續。釋一念此據率爾。故不相違
文故今正義至並通者。率爾多一念等者。問。前文云若生意若五俱意率爾心位一剎那。如何今云率爾多一念。既云多。准知少通念解云。傳說准此文者。基意率爾亦通者非也。五識等率爾名一剎那者。總多生滅為一剎那仁王經云。六十剎那為一念一剎那有九百生滅。當知殺那言亦多生滅。此當知多者極多也。謂率爾心經時極多經於六十剎那。故云多一念。極少經於生滅此義故。瑜伽(三八左)等云一剎那等。或並通者。言多生滅也。
文第五亂不至亂心不亂者。言他等者。且五識眼識名自。耳等名他。問。何故有自亂心不亂無他亂心不亂。有他亂自不亂自亂他不亂。解云。他亂心不亂當於他亂自不亂。又自亂他不亂當於自亂心不亂。故不別說。
他俱不至故得染淨者。唯由引生下章家文也。及為因故染淨等者。染淨二因生。分別。二由先所引。言分別者當未得境今分別故。先所引者前已得境今諳悉故。意識染淨二因五識染淨唯由一因。謂先所引。今謂五識染淨心。故云此所引故乃至染淨法生也。不由自分力者。明二因中闕分別因。總顯意者。自識五心次第續起。他識間無奪而起。故云他俱不亂。
文他亂自不至起求心者。自識五心仍前後起者。前後不亂次第而起也。瑜伽說等者。此引二文證率爾後必求生也。初第三卷(五左)文。後六三(九左)文也。五率爾後定起求者。此約串習境說。若串習境。義即不定也。
人說言至違教理故者。元曉師等亦用此義。金鼓疏。違教理者。教者瑜伽第三云。一剎那五識已。後此無間意識生。言意識者即求也。理者。若未串習境。起率爾後必求生。其理決定。今此師義違斯教理。故云違教理。若已串習。或自在位。率爾心後不起求即起決定。如瑜伽說。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求或決定。說或言者顯非定一。然後多分先生。如纂中說。
  文瑜伽又云至入染淨位者。無間散亂等者。此文唯說求後不定。不說決定後及染淨不定。理皆通故。如伽抄(二八左)說或入餘心者。染淨等心地。引脫者。脫者易遺也。
染淨位至亂自不亂者。許念故者。眼識染淨以難生故相續。此依正義許五識有染淨心故。若依初師此文甚難。彼師自證染淨五識不起故。若意識染淨心者。意識染淨一剎那。第二念後即屬等流。何名念。此明知初不正
三自亂心至下皆准知者。自亂心不亂者。謂耳等識雖不間生。而眼識中餘境奪起。餘境心滅還起心故云自亂心不亂。或即起決定者。先率爾後若未久尋。還起求引生決定。若久尋已。不起求即起決定。故云或即起決定
文或從初心亂心不亂者。始起染淨者自染淨心。文顯易知。
文上來明不至餘心例然者。文顯可知若連次起至等流心等者。有本云若不違次起至等流即名不亂。文異義同。問。等流心後更起前四心耶。答。曉云。等流五識無間不起決定。所以爾者。決定方起染淨染淨後起等流故。故知此無間還起染淨心等。金鼓疏。今章家意分明文准義而等流是多剎那。故等流後更不起前心。
文自亂心亦至餘作法同者。唯由眼識心俱亂。不由聲等境亂。故云自亂心亦亂。文顯可知。
文第六諸至得俱起故者。八識一時俱起者。伽五一(六左)唯識第五(九左)等皆云。阿賴耶識一時中與七俱轉。故知諸識五心彼此展轉一時並起
文亦有眼識至理無遮故者意識有無疑故不舉之。問。且如眼識率爾無記性。耳識等流善性。與此二識俱起意識為是何性。解云。若眼識率爾境強耳識等流境劣。即隨強性定。若等流境強即隨彼性定。問。若爾等流耳識俱起意識既是善性。何引無記眼識無記不違善惡。而善惡無記故。解云。如定意識既是善性而得引無記耳識。何妨耳識等流俱起意識善惡性而得引無記眼識。此義稍難。學者應思。
文如眼識生至故不說之者。既非正義者。小乘薩婆多等不許六識一時俱起。今此師義即異部不並生故云既非正義。
文第七初後至別別遇故者。率爾等流少者。五識時各遇異增。發初二心未起餘心。于時眼識忽愚新境。即起率爾乃至等流。此時為率爾等流心少。或有率爾求少等流多者。五識時各遇新境。起率爾心乃至染淨未起等流。以許五識染淨念故。時眼識更遇新境起率爾心乃至等流。即眼識意識染淨引起眼識等流及前四識等流。於此時中合有眼識率爾二心及今所引六識等流故云初二心等流多。此今所引六識等流。依前五識俱起意識染淨勢力之年所引生。故云依前前染淨勢力引生故。
三心至多少不定者。三心多說意識等者。意中既無並起不辨多少。若許決定位中五識者多少准前。若在位。隨所有一念具故皆得俱起。餘文可知。
文第八諸位至有率爾者。此說五心等者。因位具。心必依遇新境若遇舊境但有決定以去三心一念不續故者。求以去多得相續若餘緣奪或亦一念。故云一念不續故無唯不起率爾者。此約遇新境。若遇新境起求時必先起率爾然後求。若遇舊境有唯不起率爾。故前文云。見像色已卻眾色。先已見故不起率爾。或卻起求引生決定。故知於先舊境不起率爾。
五識之中至故但四者。瑜伽說故者。瑜伽第三(五右)云。又一剎那五識已。從此無間意識生。言意識者即求也。非所餘識者簡自在位。五六等流自在位雖起率爾。任運決定不假求。故簡之也。曉云。未自在位亦有唯率爾求心。何者。若率爾心緣串習境。此無間決定心。如伽論言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求或決定。故知未必生求心。金鼓疏。
三乘論至如前已者。無漏具五等者。因無漏心有希望故求。即諸剎那義等者。無漏位中一向是善。三性轉易之義。不說五心。但諸剎那義別說有。非前後起
文第九三性三性所攝者。初三心無記等者。即依任境次第而生。此義故唯識(五九右。疏五末六五左)亦云。未轉依率爾墮心無記故。若境強勝諸雜生五心皆通三性所攝。如定聲耳俱意識率爾等。問。初三無記者。四無記中何無記攝。莊云。四無記中唯異熟威儀非工巧通果。工巧變化串習境故。又彼二心等流心方得起故。
無漏位至一切多善者。言多者皆義。非謂簡小故名多也。故纂中云一切皆善文第緣生至其義決定者。識引一識一識引生識。互為無間起。故言為無間生。不取無間緣。不齊等故。今云無間者。若約剎那論。即後起無間也。若新相生論。是無間也。識既如是。諸心亦爾。故云多率爾引一識起等。
文許一識一至一念生故者。得識引一念生者。有本云心。然纂中改此文云。又許一識一心識別一念生故。今准纂得者與字。引者別字。蓋是後人寫謬得引乎。
文由斯准至智者應思者。諸識一念具五心等者。即一念眼識率爾。耳識求。鼻識決定舌識染淨身識等流。俱時而生眼境新遇。餘皆舊境。爾時意識為名何心。隨偏名或皆得名。謂眼境名率爾墮。乃至等流心。如位中一念四。此亦如是所以爾者。境有新舊引生別故。
文第何至非世之境者。四心三世境者。佛地(三‧七左)唯識(十‧八右)有二師義。第一師云。成事但五種現境等。第二師云。亦能遍緣三世諸法。今此初義當彼第二。但緣三世有為諸法無為法。此即成事無正體護法正義。亦緣非世境者。唯識章三右)中述二義云。成事唯俗行。緣淺故。或亦通真。自在滿故。初護法義。後餘師義。此云義當彼第二。無為不墮三世。故云非世。既自在滿。何不緣真。故云緣非世境。
文第七因位至及非世境者。本質境者略標一也。若具言之。本質及影是現境。行相者所執我相也。非世境有二。若未轉位所執實我名非世境。若已轉位無我之理名非世境。今云位者。即顯已轉以去諸位也。
  文第八因果至非世境者。在果通緣世非世境者。問。鏡智心王通緣真俗實境其理無疑。未知五數亦緣實境耶。答。真智假實殊。是故五所俱得實境。俗智之境有假實別。故得實心所唯假。定位五心皆唯現量者離散分別證行而轉。故唯現量問。染淨心論分別云何無分別耶。答。論就散心依別義說。若依通義。何妨亦現量攝。
若在位至非世境解者。通比非量等者。此文總也。若別言之。五中初三。若異熟心及三無記三心者皆是比量無倒執故。若異熟生法執俱意為三心者是非量攝。是顛倒故。二種二心皆緣三世分別而起不名現量染淨心中染邊唯非。淨邊唯比無記者通比非量。弘云。意識三心者。隨何無記皆緣過去今即不爾。緣世非世。意稍隱學者應思。
瑜伽論說至多分緣故者。此會違也。問。生五心通三世非世境者。何故瑜伽第三卷(六左)云意識任運散亂串習境時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唯緣過去境。解云。釋此伽文西方三釋。一云。生率爾若在位唯比過去。論說唯緣過去境故。二云。生率爾通緣三世及非世唯緣過去下屬下句故。三云。生率爾唯緣過去義同初師。然解論文與初少別。廣別廓師攝論疏。纂云。今章主釋義解。既約五後意。云何率爾。又五後意次文別說。若二文俱約五後意者。云何前名率爾。又後決定。前說唯緣過去後說現在等(云云)今救之云。五後意識等心。於先已緣境雖不起率爾。若新境至時亦起率爾。此率爾心亦緣過去五後意識有分別故。非謂緣先過去境更起率爾。故不相違。問。若爾何故伽云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求或決定現在等。答。就剎那說。實緣過去。今就一運現在。故現。猶一生現在
文與五俱意至明了取故者。此即三量不並師也。於一事境相作用不得俱生。故不並也。證解故者。門論云‧意地分別唯證行轉。即明同緣意識現量也。五俱緣十八界等者。即違唯識(二‧四左)云五根比量得也。除佛及定心并第八境所餘並是比量得也。隨五現塵等者。五識所緣現在五塵也。
不定至及非世境者。此第二義三量並師也。性不同等者。五心之中。若率爾位或性。如定聲等。或有性。如餘散率爾等。若求等二位同無記性。四五兩位並通三性。今總顯之。故云性尚不同。問。染淨心由自分別成善惡者。決定亦是分別。應成善惡。答。雖有分別於境未決。即不能作損益之事。故不名善惡。非始決定即能損益。故決定心不名善惡決定已後由自分能作損益方。名染淨執比度等者比非量也。汎爾緣瓶亦是非量。非必執。今約多分對比度義名執耳。
若緣一境至緣過去境者。言一五者。且五識隨應取一剎那總名。故云一五。如呼一人名六群比丘。以同類故。不與五俱等者。即五後剎那過去通比非量也。即求等位起意識也。
瑜伽言至彼境生故者。以會違也。問。率爾五後求等過去者。何故瑜伽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決定應說現在境等。故今會云此約事竟現在。又此決定二心。緣彼五識剎那過去之境生故。然纂中徵此會云。若爾三心兼二途。若約剎那名緣過去。若約事竟名現在。義既不定云何言唯。今救之云。論云唯現在者。三義。今取簡持說唯緣。此義云何。若約剎那名唯緣過去即簡相續時。若約事竟名唯現在即簡餘現在。隨事有簡。故有妨。
染淨亦爾至故論偏者。染淨亦爾者。其五後決定五後意識染淨亦爾。若約剎那名緣過去。若約事竟名現在。故云染淨亦爾。若爾何故論說三心不說染淨。初三性同。故論偏說。
文第二問至非圓滿故者。顯答意者顯分位。極有五遮心境界。極一即三唯心。所謂本識。約本體一。約分位唯五。故非增減。纂云。上座部師立九太增則有餘訶梨跋摩立四太減則不足過。為遮餘問增減過故。唯立五不增不減
  文問此五至亦通無漏者。或說尋伺等者。尋伺無漏中有二師說。一云。尋伺五法中唯分別攝。有漏故。大論第五(三左)云。諸尋伺分別有分別尋伺故。第二師云。對法第十及十地論第一七丁)等說正思惟語言因。故知尋通無漏。尋既爾。伺亦然。今云設不能無漏者當第一師義。如疏第七(本十左)莊云。五心有漏。謂無漏一向是善。三性轉易之不說五心。今即不爾。故五皆通。瑜伽釋家最勝子菩薩言。如菩薩神通等心任運而起。率爾之心緣三世境。決定等緣前類境等。此明知。五心皆通無漏
文問通三界至隨應可俱者。三界諸心別類者隨應俱者。身識二界地。鼻舌兩識一界一地。六七八三識三界九地。所隨應可俱。
文問何故頂至唯識相故者。答意者。為了二空說此五心也。為令了心之分位者顯入生空也。法無我等者顯法空也。此義云何。為令了分別前後差別非常一故。由斯速入補特伽羅無我之性。又令知前後諸心所境界不離心。唯於心上聚集現故。由斯速諸法無我唯識之性。
文問此說五至如五心方具者。一字具五心等者。依唐方言說佛字時。名句已竟。意解悉圓。故雖一字說具五心。法字亦爾。餘准可知。
若說理事至說具五心者。即隨所說字之多少等者。如前一字諸法等五字是為多少。纂云。若名句意解圓時具五心者。但聞半名半句意解不圓。此時若不具五心者起何心。纂又斷云。夫五心者但說分位。無勞簡其圓缺。故不起而已。起必具歷五位。唯除強緣間奪而起。今救之云。言圓者究竟義。生解究竟為圓。若聞半等時。名句未竟五心何具。一究竟意解圓時方具五心。故半名時隨境生未必具五。故簡圓缺允當深理
  文隨爾所時至深為允當者。一事竟間經歷念。故云爾所時。隨彼意識心所攝者。文證五識求。是位求非體求。結文可知。允者信也。

法苑義鏡卷之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