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中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程海燕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王 麗

義理分齊四門

一。三性異義
二。六義因緣
三。十玄緣起無礙
四。六相圓融

三性第一

三性

一。遍計所執性凡夫妄境)
二。依他起性因緣生法)
三。圓成實性真如

遍計二義

一。情有義 二。理無義

依他二義

一。似義 二。無性

圓成二義

一。不變義 二。隨緣

三性之義三門

一。護分別執(三性共各四句遮情四句
二。示執之失(有二過)
三。顯示其義

四句

一。有 二。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二過者

一。過 二。常過

後代二論師

一。護法論師(法相有宗
二。清辨論師三論空宗

阿毘達磨經三種說法

一。染污分(遍計性)
三。清淨分(圓成性)
三。染污清淨分(依他性)

種子義第二。

種子六義

一。空有力不待緣(剎那滅義)
二。空有力待緣(俱有義)
三。空無力待緣(待義)
四。有力不待緣(決定義)
五。有力待緣(引自果義)
六。有無力待緣(恒隨轉義

攝論頌云

剎那滅俱有隨轉應知
決定緣 唯能引自果

四緣

一。因緣 二。無間
三。所緣緣 四。增上緣

種子六義體用四句
四句

一。(謂決定義)
二。無(謂剎那滅義)
三。亦有亦無(謂引自果俱有二故)
四。非有非無(恒隨轉二故)

四句

一。不自(恒隨轉二故)
二。不他生剎那滅決定二故)
三。不共
四。非無因(合六義因義方成故)

論云。不生緣生故。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無知有作不住故。不無因隨緣有故(云云

八不

謂生‧滅‧斷‧常‧去‧來‧一‧異也

六義開合有八門

一。約體一(因二體故)
二。約義分二(無性緣起故)
三。約用分三(有力不待緣。二有力待緣。三無力待緣)
四。約為六(三句二門故。如前列)
五。為九(二義皆各三義故)
六。為二(六義各有二門不相離故)
七。為八(六義一一皆具體有無有無不待緣三義故)
八。為三十六六義互具六義故)

十玄義第三。

法界緣起略攝為二義

一。究竟證義(即果分十佛境界也)
二。隨緣約因辨教義(即因分普賢境界也)

緣起門二義

一。不相由義(謂自德故。如不待緣等。是即同體門義)
二。相由義(如待緣等。是即體門義)

同體圓融各有二義

一。相即(謂空有義。體約此)
二。相入(謂無力義。此約力用)

體門相入二門

一。向上數 有十門(謂一是本數。向一去九故。餘九門如是
二。向下數 有十門(謂十是本數。向來一故。餘九門如是

體門相即二門

一。向上去 有十門(謂一緣成故。向一數之。餘九門如是。准上之)
二。向下來 有十門(謂緣成故。向十數之。餘九門如是。准上之)

同體相入二門

一。一中多 二。多中一

同體相即二門

一。即多 二。多即一(已上唯之)

所依體事義門

一。教義(謂三等教義) 二。理事(可知)
三。解行 四。因果
五。人法 六。分齊境位
七。師弟法智 八。主伴依正
九。隨生根欲示現 十。逆順體用自在

十玄門者

一。具足相應門(謂教義相應成一緣起。無前後等別故)
二。多相容不同門(謂一門中具攝前理事一切法門故)
三。諸法相即自在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故)
四。因陀羅微細境界門(謂自在。隱昧互現。無盡故)
五。微細相安立門(謂始終時前後逆順諸門。於一念中煩然時齊頭顯現故)
六。祕密隱顯俱成門(謂隱覆顯了成就故)
七。諸藏純雜德門(謂或純或雜俱成就故)
八。十世隔法異成門(謂遍十世時別異具足顯現。以不相離故)
九。唯心迴轉善成門(謂如來藏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德故異三乘耳)
十。託事顯法生解門(謂託別事顯別法故)

六相義第四。

六相

一。總相(一含多德故)
二。別相(以德非一故。別依上總滿彼總故)
三。同相相違成一總故)
四。異相義相望各各異故)
五。成相此諸義緣起成故)
六。壞相(諸義各不移動故)

六相頌云

即具總相 即非一是別相
多類同成於總 各體別異顯於同
緣起理成 壞法常不作
智境界非事識 以此方便一乘

正應五年四月六日於菩提院南房寫之
              宣遍

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