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下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程海燕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王 麗
  
心識第一

所詮差別十門

一。所依心識 二。種性差別
三。分齊 四。修行時分
五。所依之身 六。斷惑分齊
七。二乘迴心 八。佛果義相
九。攝化境界 十。佛身開合

六識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經四種阿賴耶

一。阿賴耶 二。樂阿賴耶
三。欣阿賴耶 四。喜阿賴耶

八識

六識如前列 七。末那識
八。阿賴耶識

真如二義

一。法相差別門(始教一分凝然義)
二。相鎔融門(終教生滅不二義)

維摩經所說三菩薩不二法門

一。自在菩薩生滅不二
二。德守菩薩我我所不二
三。不眴菩薩不二
四。德頂菩薩不二
五。宿菩薩說是動是不二
六。善眼菩薩一相無相不二
七。妙臂菩薩菩薩聲聞不二
八。弗沙菩薩不善不二
九。師子菩薩說罪不二
十。師子菩薩有漏無漏不二
一。菩薩有為無為不二
二。那羅延菩薩世間出世間不二
三。菩薩生死涅槃不二
四。現見菩薩盡不盡不二
五。普守菩薩無我不二
十六。電天菩薩說明無明不二
七。喜見菩薩不二
八。明相菩薩四種異空種異不二(四種性也)
九。菩薩不二
十。無盡意菩薩布施迴向一切智不二
一。深惠菩薩說是空是無相無作不二
二。寂根菩薩佛法不二
三。無礙菩薩說身身不二
四。上善菩薩不二
五。福田菩薩福行罪行不動行不二
十六華嚴菩薩從我起不二所識也)
七。德藏菩薩有所得不二(取捨也)
八。菩薩說闇明不二
九。寶印手菩薩說樂涅槃不樂世間不二
三十。珠菩薩正道邪道不二
一。樂實菩薩說實不實不二
二。文珠師利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諸問答不二
  已上終教染淨鎔融二義
  三二。維摩詰菩薩無言不二(是頓教也)

世間十心者(四經)

一。大地等心一切眾生善根故)
二。大海等心受持無量無邊諸佛智慧大法海故)
三。須彌山王等心(令一切眾生安住無上善根故)
四。摩尼寶遠離煩惱直心故)
五。金剛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故)
六。堅固金剛圍山一切諸魔外道不能壞故)
七。蓮花等心一切佛法不能染故)
八。憂曇缽花等心(於一切值遇故)
九。淨日等心(除滅一切眾生愚癡曀障闇故)
十。虛空等心一切眾生能量故)

九地十心

華嚴經八云。知眾生諸差別相。莊飾世心相。速轉心相。壞不壞心相。無形心相無邊自在心相。清淨差別心相。垢無垢心相。縛解心相諂曲質直心相。隨心相。皆如實知

性起品所說性起十德者(第四性起意業就智嘆意業也)

一。平等無依智 二。性增減智
三。益無念智 四。用興體密智
五。滅惑成德智 六。依持無礙智
七。種性廣智 八。知盡智
九。巧便留惑智 十。平等

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一。攝義從名門(小乘
二。攝理從事門(始教
三。事理無礙門(終教
四。事盡理顯門(頓教
五。性海德門(圓教

一心約機得法分齊

一。得名不得義(小乘
二。得名一分義(始教
三。得名分義(終教
四。不存名(頓教
五。名義無盡圓教

種性義第二。

小乘六種性

一。退法(過緣退可得故)
二。思法(恐退失恒思惟所得故)
三。護法(恐退失常防所得故)
四。安住法退緣不退加行進故)
五。堪達(其性堪能必達不動故)
六。不動法(不煩惱之所退動故)

不動三品者

一。上者佛種性
二。中者獨覺
三。下者聲聞性(如舍利弗等)

五種性

一。聲聞
二。獨覺
三。菩薩性(已上定性
四。不定性三乘不定故)
五。種性無出功德因故)

二種種性

一。本性種性(或約本有性。瑜伽說或久習積成為種。本業等說
二。所成種性(或久習為種。瑜伽說或初習為種。本業等說

六處

一。眼處 二。耳處
三。鼻處 四。舌處
五。身處 六。意處

仁王‧本業六種性

一。種性 二。種性
三。種性 四。種性
五。等覺性 六。覺性

六度者(六波羅密也)

一。檀 二。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禪定 六。般若

涅槃經三種人者(三種病行之喻)

一。謗大乘五逆罪闡提人(謂不簡醫王遇不遇必死不疑遇善友法。俱不發無上菩提心故)
二。聲聞緣覺人(謂遇菩薩醫王法發無上菩提心。不聞不發心故)
三。一種人(謂涅槃經修行人也。遇菩薩醫王或不遇。或法或不法。自然得無上菩提故)

一代教類者

一。了教(謂實教) 二。不了(謂小乘大乘權教

二利

一。利 二。利他

梨耶二義

一。大覺。 二。本不覺

一乘種性有二

一。約同教門(謂攝前諸種性具足主伴成宗方便故)
二。約別教門(謂種性甚深三世間理事義門故)

決定

一。觀相決定(謂彼正智照理名觀契一味名相
二。真實決定(即實智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故)
三。勝善決定(謂過劣故具德故)
四。因善決定(謂能感果故)
五。決定(普被群限局故)
六。不怯弱善決定(謂因八德情無法懼故)

種性緣起具五義門

一。隨執非有門者(小乘
二。隨事虧盈門(始教
三。從理遍情門(終教
四。絕相言門(頓教
五。性備眾德門(圓教

種性約機得種分齊

一。唯除一人一切皆無(小乘
二。一切終教
三。亦有亦無(始教。說一分無性故)
四。非有非無(頓教。以離相故)
五。或具前四(一乘方便故)
六。即因具果通三世間圓教

位章第三。

小乘四位

一。方便道(七方便也。謂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第一。云七方便也)
二。見道(苦忍等十五心也)
三。修道(從第十六類智金剛喻定
四。究竟道(可知)

小乘二住者

一。聲聞種姓住
二。正未越次取證住
三。越次取證住
四。不壞淨□戒轉上漏盡
五。增上意戒增上意學出生
六。增上惠住
七。諦相應惠學住
八。緣起相應惠學住
九。觀密無相三昧
十。究竟無相
一。解脫學處
二。一切種阿羅漢

三界

一。欲界 二。色界 三。無色界

九地

一。欲界五趣地 二。離生喜樂
三。喜樂地 四。離喜妙樂
五。清淨地 六。空無邊處地
七。識無邊處地 八。無所有處地
九。非想非非想處

十一地

九地如前。加未至‧間也(如常)或九地如前。加未至定地并受想地也(復古記)

始教中有二種教者

一。迴心教 二。直進教(可知)

始教五位

一。資糧位(三賢) 二。加行位四善根
三。見道 四。修道
五。究竟道

乾惠等十地

一。乾惠地。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辨地 八。辟支佛
九。菩薩地 十。佛地

菩薩十地

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焰惠地
五。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惠地 十。法雲地

大乘二住者

一。種性住 二。解行
三。淨心住 四。增上戒住
五。增上意住 六。增上惠住
七。諦相應惠住
八。緣起相應惠地
九。有行無相
十。無行無相
一。無礙惠地
二。最上菩薩地

最後最極如來住十三住
  略頌云。

種性勝解行 極花增上戒
增上心三惠 無相有功用
無相無功用 及以無礙
最上菩薩最極如來住

須陀洹道前四位

一。暖 二。頂
三。忍 四。第一

菩薩道四位

一。十信 二。十位
三。十行 四。迴向

十信

一。信心 二。精進心
三。心 四。定心
五。惠心 六。戒心
七。迴向心 八。護法心
九。心 十。願心

十住

一。發心住 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 四。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十行

一。歡喜行 二。饒益行
三。恚恨行 四。無盡行
五。亂行 六。善現
七。無著行 八。重行
九。善法行 十。真實行

迴向

一。一切眾生眾生相迴向
二。不壞迴向
三。一切迴向
四。至一切處迴向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八。如相迴向
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十。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者如前列

章云。為似迴心教故。以四位資糧位。十地向後別立四善根加行位。見等同前。

瑜伽三種成就

一。勝解行地(名下品成就。於往惡趣第一數劫)
二。勝意樂地(名中品成就初地已上盡第數劫)
三。決定究竟地(名成就。八地已上盡第三數劫)

三乘不退位者(依佛性論

一。聲聞苦忍 二。緣覺第一
三。菩薩迴向

若依瑜伽菩薩地前總說為退。以其猶惡趣故。

十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婬 四。不妄語
五。不惡口 六。不兩舌
七。不綺語 八。無貪
九。嗔 十。無癡

八相成道

一。下生 二。
三。住胎 四。出胎
五。出家 六。成道
七。轉法輪 八。涅槃

約報三生

一。見聞位 二。解行
三。證果海位

行之位有分者

一。自分 二。勝進

時分義第四。

小乘三生果者

一。初生順解脫分
二。第二生順決擇分
三。第三生入聖

小乘三僧祇

章云。此中劫數。取第一劫為一數。十箇合一為第二數。如是展轉至第六十。為一阿僧祇。依此以數三僧祇也。

小乘二身

一。法身戒等五分) 二。生身宮誕生)

五分法身

一。戒 二。定
三。惠 四。解脫
五。解脫知見

修法四時者

一。三祇有漏四波羅密時
二。於百劫相好業時
三。出家苦行修禪定
四。菩提樹下成正覺

始教三僧祇

謂此取火等大劫。數至百千劫。數此後至百千。為俱梨。名第一數。數此俱梨。復至俱梨為第二數。如是次第第一百。名一僧祇。此即十大數第一數也。依此數滿三僧祇也。

三祇滿等所逢佛者

謂依優婆塞戒經第一僧祇滿逢頂佛。第二僧祇滿逢燃燈等。三僧祇滿逢迦葉佛。最初逢釋迦佛發阿耨菩提心。

終教二種僧祇者

一。定三僧祇(約一方化儀
二。不定三僧祇(通餘種類等)

所依身章第五。

二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 二。變易生死

佛度五人者(鹿苑比丘也)

一。比丘 二。頞鞞比丘
三。摩訶男比丘 四。十力迦葉比丘
五。比丘

涅槃經四依者(經第六說四依

一。須陀洹人 二。斯陀含人
三。阿那含人 四。阿羅漢

十二因緣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處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一。生 二。老死

初地八過者

一。入位過(初成出世間心故)
二。家過(證法之分故)
三。種性過(以大行成立堪紹佛種故)
四。道過(以非有漏道故)
五。法體過(正以大悲為體。於作他事即是己事為身體故)
六。處過(巧二邊住無住處故)
七。生業過(以順空聖三世真如法中故)
八。異定過(因果共異定故)

仁王經種性十心

一。信心 二。精進心
三。心 四。惠心
五。定心 六。施心
七。戒心。八。護心
九。願心 十。迴向

八地已上菩薩類者

一。增上 二。增上

斷惑義第六。

二障

一。煩惱障 二。所知障

又有類者

一。分別起 二。俱生

十煩惱

一。貪 二。嗔
三。無明 四。慢
五。疑 六。
七。邊見 八。邪見
九。見 十。戒禁

邪師等三固者

一。邪師 二。邪教 三。思惟

百二十八煩惱

分別起者。欲界四諦各有種。即為四十。二界除嗔諦別有九。有七二。并欲界百一二。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二界除嗔各唯五。故合有十六分別。總八也。

分別三人者

一。俱縛 二。倍離欲
三。已離欲

俱生人者

一。漸出離 二。出離

九品

於三品各分三品故。謂上。上中。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

聲聞四果

一。預流果 二。一來果
三。不還果 四。阿羅漢果

末那俱生四惑

一。我癡 二。我見
三。我慢 四。我愛

四無量

一。慈 二。悲
三。喜 四。捨

三賢十地為二位者

一。比位(三賢) 二。證位(十地

執者

一。人執 二。法執

皮等三惑

一。皮 二。肉 三。心

金光明經三道

一。伏道地前) 二。法斷道地上
三。勝拔金剛位)

三心

一。第六識) 二。根本心末那
三。根本心(賴那)

三身

一。化身 二。應身 三。法身金光明經

三相

一。思惟分別相 二。依他起相
三。成就相

四障者(翻四障成信三緊四位也)

一。闡提不信障 二。外道我執
三。聲聞畏苦障 四。獨覺大悲

四行

一。信樂大乘行 二。般若
三。破虛空三昧行 四。大悲

四德因者

一。淨德因 二。我德
三。樂德因 四。常德

地前菩薩四報者

一。鐵輪王報(信位菩薩
二。銅輪王報(解)
三。銀輪王報(十行
四。金輪王報(迴向

等四義者

一。信樂大乘種子為因(如父)
二。般若為緣(如母)
三。破虛空(如胎藏)
四。大悲(如乳母)

大乘定者

一。大乘光明三昧 二。福德三昧
三。賢護三昧 四。首楞嚴三昧

四種生死

一。因緣生死 二。方便生死
三。生死 四。生死

我有二種

一。蘊我 二。蘊我

十六心

一。苦法智忍 二。苦法智
三。苦類智忍 四。苦類智
五。集法智忍 六。集法智
七。類智忍 八。類智
九。滅法智忍 十。滅法
一。類智二。類智
三。道法智四。道法智
五。類智十六類智

無明者(亦名粗重障

一。異生障性 二。邪行障
三。鈍障 四。現行煩惱障
五。下乘般涅槃障 六。粗相現行
七。現行障 八。無相加行障
九。利他欲行障 十。未自在
一。如來地第一

二十二愚

一。執著我法
二。惡趣雜業染愚
三。微細誤犯愚
四。種種業趣愚
五。貪欲
六。圓滿聞持陀羅尼
七。等至愛愚
八。法愛
九。純作意生死
十。純作意涅槃
一。現觀察行流轉
二。相多現行
三。現行
四。純作意無相
五。於無相加行
二六。於自在
七。於無量說法無量名句味後後惠辨陀羅尼自在)惠愚
八。辨才自在
九。火神通愚
十。悟入微細祕密
一。於一切所知微細著愚
二。極微細礙愚

圓教斷惑分齊四種者

一。約證(十地中斷)
二。約位(十住已去斷)
三。行(十信心斷)
四。約實(謂可斷本來清淨故)

迴心義第七

二乘迴心有六種

一。一切二乘總無迴心小乘
二。一切皆迴(終教
三。亦迴亦不迴(始教
四。非迴非不迴(頓教
五。合具前四(一乘方便故)
六。俱絕前五(一乘別教說)

無餘心想還生四因者

一。根本無明未斷
二。如來藏未證
三。所得涅槃究竟
四。化城同喻應有共故

涅槃經迴心逕劫五位

一。八萬劫預流) 二。六萬劫來)
三。四萬劫不還) 四。萬劫羅漢
五。萬劫獨覺

十眼十耳者(上卷列)

佛果義第八。

三種常者(始教

一。自性無間常 三。相續常

本覺隨染二種相者(起信論

一。淨相 二。不思議業相

佛果二義者(終教

一。緣起現前義(三數劫功不虛故)
二。自性義(離真如體故)

佛果常等義者(圓教

一。約用(通三世間) 二。約德
三。約體(遍體用融攝無礙故)

佛德四義者

一。修生 二。本有
三。本有修生 四。修生本有

三十二相

一。端正殊持
二。圓光一尋
三。足下平滿
四。相備足
五。足趺隆起
六。手指間皆有細縵
七。足跟齊正
八。手足柔軟
九。耶鹿王腨
十。七處圓滿
一。隱密
二。其身上分如師子王
三。兩肩平滿
四。雙臂傭長
五。身相端直
十六。頸文三道
七。頰如師子
八。四十齒
九。悉皆齊密
十。四牙鮮白
一。其舌長廣
二。出梵音
三。眼目紺青
四。睫如牛王
五。眉間毫相
十六。頂上肉髻
七。皮膚
八。金色
九。毛上靡
三十。髮帝青
一。其身洪滿
二。如尼陀樹

種好者

如別列之。

相好二義

一。方便(為引二乘故)
二。報(乘在他身中故)

攝化分齊章第九。

三乘中有四土

一。法性土 二。自受用土
三。隨他受用實報土 四。化身

智論五重化境者(終教

一。三千世界
二。一世界性(積三千界至恒沙)
三。世界海(積世界性至恒沙)
四。世界種(積世界海至恒沙)
五。積世界種至無量十方恒沙。為一佛所化分齊也)

報身一種功德

如別列之。

十佛境界所依有二者

一。國土海(當不可說
二。世界海三類世界

三類世界

一。蓮華藏世界海(十佛境界
二。世界海(萬千已上輪王境界
三。無量雜類世界

世界

一。世界性 二。世界海
三。世界輪 四。世界圓滿
五。世界分別 六。世界
七。世界輪 八。世界蓮花
九。世界須彌 十。世界

佛身開合第十。

佛地論五種法三身

清淨法界法身四智攝餘身也。

三身

一。法身 二。報身 三。化身

小乘二身

一。生身 二。化身

又有二身者(佛地論

一。生身(合受用菩薩化身) 二。法身(合自受用身

又有二身者(本業經)

一。自性法身 二。應化法身

四佛

一。法身 三。自受用身
三。受用身 四。化身

四佛者(梁楞)

一。自性身 二。法身
三。報身 四。化身

四佛者(楞伽

一。應化佛 二。功德
三。智慧佛 四。如如

十佛

一。無著等(上卷列)

五教章名目(終)

正應五年六月二日於菩提院南房寫之
               宣遍

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