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六

   東大寺沙門凝然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程海燕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王 麗

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第三者。玄謂深奧。即深邃奧賾。幽濟微密。遙遠懸遐。涯底高卓。皆是玄之義類橫豎下。不皆玄。此十玄門。即四法界中一。是事事無礙法界也。此事鎔融無礙法界門。甚深廣大。故總言玄。雖四法界甚深法。除三異門。立其嘉號。法性緣起。成立法。因緣和集。假合生起。名事法界法虛浮。緣生無性和合立。自性故。名法界。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融通為事無礙法界事理無礙。故三立別名。今由法性融通緣起相由等故。事相即。融通無礙。分限隔別。障礙之法。即入遍容。不可思議。諸義門中。深奧超絕。無如事事無礙法界。是故此門特名玄焉。清涼大師貞元疏一。陳述圓教菩提心相。先明事理無礙菩提心義。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入皆如。無共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等。全如天台圓頓止觀。次明事事無礙菩提心相。發端即言。若入玄者。即是香象事事無礙大疏鈔等。事事無礙。獨名玄門。如若教道三祇未入玄等。問別教一乘。明四法界。皆既別教。是故四界皆應名玄。別教不共。皆是玄故。何獨事事無礙名玄。答若通言之。別教所明四種法界一切名玄。四種法界一全收。以無單獨事理等故。以不異事事無礙法及等故。三乘教中。唯明法。唯說理等。一全收之義。今別教四法界中。唯舉事等。有同三乘所說義門。然其事事無礙法門。非三乘教所及所談。是故單獨事事無礙玄門。顯超絕故。言緣起者。是依他法。因緣和集。所生起故。今此緣起。是所緣起。其六義。是能緣起。親因緣種。能現故。此所緣諸法。方德具足十玄。即無礙。故緣起法。更言無礙。此即緣起法上。具足十玄無礙圓融義理法門故。云無礙法門義也。問何故此門次前而來。答前種子義。明親因緣此所現行諸法。是種之果。於此果上。陳述事事無礙狀。六義處。具有相相入等義。故所生法。亦有空同體等義。此同體等。即無礙。是十玄相。甚深微妙。是故此門次前而來。
章夫法界緣起自在無窮者。標舉所宗法法門法界體性本來自爾佛。性相常然。古今常恒安住廓焉。舊來緣起遠離始終。眾生本源諸佛體性諸佛所依。眾善朝宗。德所歸。億度所蘊。啻此甚深法界而已。
章一者明究竟證義等者。因果分。十佛自界。普賢境界。前一乘義初首已明。今恐重繁。不復更釋。問前已陳述因果分。何故於此復更明之。答前明分。為立別教一乘義門。先開因果。然後中。建立教相。辨明三外別教一乘。彼為總明一乘義故。今明別教事事無礙。先開分。就因分中。成立對緣。說圓融法義。是故此門明此分。問義理分齊四門法義。皆是圓教所說義相三性義初。可明分。何故此中。方辨因果。若因果分。唯在別教三性種子。復通終教。是故前中。不明分。今就別教。獨開二門。此門後門。俱明別教一乘宗義所濫故。
一即一切不可說其狀相耳者。此明果分自內證處。有圓融自在德。雖有即入。佛與佛自證境界。非機所見狀貌行相。是故不可如因分中。說其狀相。非謂果海中。無相圓融。若果分中。無即入者。因分之中。不可得有即重。全取果分。立為因分。示機緣故。因分所有一切法義。果分自證之中。但境界。與示機根。以此為其因果之異。所有義門差異故。問果分即入。與因分中即無盡。有何差別。答相即相入無盡等義。因果所有相貌。差別果分即入。佛與佛。示見聞。名證境界。不可立名示說見聞。不對機故。離教說故。自證。亦所得。因分門中。即入自在。被根緣對機為本。示教利喜。雖說自證究竟位。皆對根機。示此法義。是故皆名普賢境界
章如華嚴經究竟果分國土海等者。究竟果分。總相。國土海者。別舉法。十佛體。別舉正法果分體性。不過依正二報事故。雖果分法是不可說如來果海法體。必有依二報德故。果分所居。是不可說。以言強陳。佛果體所居之處。名國土海。為因位人。所示依報。名世界海果分寄言。國土海相。第二會初。名號品說。故彼文云。是時文殊師利菩薩。承神力觀察大眾。歎曰。快哉。今菩薩會。為未曾有諸佛子。當知。佛剎不可思議。佛住。佛國佛法佛剎清淨佛說法。出世佛剎起。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已上)此中實有九句。減數十故)依正二報。多間陳說。句皆言不可思議即是果分依正二報自證境界不可思議佛剎佛國淨剎起等。是國土海果分依報。不可思故。佛住佛法佛說等。是佛身體。果分正法。不可思故。其佛剎起。出世等。似是對機示現應作。然以因緣。從本言之。是果性海不可思議。以體從緣。即體顯相。今既一切不可思議諸法從體。當不可說。果佛體。所住依報因人不測。絕離見聞。是故總言不可思議
章不因陀羅微細等者。既是果體。所證。望其因人遠離語。玄絕思量不可說故。是故不論帝網。亦不能言微細相容。等言等取餘玄門相。不論時。不言相入。不說相即乃至不論十世主伴等。不可如彼因分示人。以十玄門。歎揚陳說非謂果海十玄門。佛與佛相即等故。
章此當不可說義者。果分法體因人不知。若為根緣。指其法體。唯強得言不可思議。以配果分直體之處。以此得名性海妙義。言不可說。即當其處。非謂有其不可說者。
章何以故者。是徵上義。徵責意云。果分應說其相。何不得說法耶。故今釋言。十佛體。根緣不及。縱雖有說。不能與教相應可故。所以然者。為機根緣。示說名教。果分離機。為誰對何。教之說之。已離機根。故不應教。唯當不可說義而已。
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因分與後所立為證。今所證者。即取果不可說義。十地品初。金剛藏菩薩。得彼三家五請事已。直示其地。許說分齊十地分。謂佛果所知所證分。及因人所知所了分。佛果所知十地法門。是果究竟圓極。玄絕機根。離教說故。今所應說因人所了分齊十地而已。故立我但一分也。
章何故經中乃說不思議品等果耶者。今經第六會。有品。十地品十明品。十忍品。僧祇品。壽命品。菩薩處品。不思議品。如來相海品。小相光明品。普賢行品性起品也。此品。前之六品。是因位法。十明五品。是十地勝進。並等覺位。名無垢地不思議等三品。並佛果。即覺位普賢性起平等因果普賢行。不捨果之因。性起果用。不捨因之果。故此二名平等因果。既是果上行果用。故與不思議等三品。合和名果。此即五品。並是位。然後二品。約果門義。別名平等因果而已。今所舉者。且指不思議等三品。此三品法。如次佛果相用故。今難意云。上言佛果不可說。若爾。何故經中三品。言皆是說佛果功德。此豈非說其果分法耶。
章答此果義是約緣形對等者。此答意云。為普賢機。於因分中。一乘人因行相。令生大大悟大益。今此所說佛果三品對機令了佛地法門十地等覺妙因。感成證獲此覺果。此即對因。說此佛果。為此果。修習十地等覺行。此即對果。成立因行。是故此果。機根所了。果相。非究竟自在妙果自體果分。不對機故。是故此果。於因分中。形對因位。所說佛果。非是就實十地門中。究竟圓極自在妙果
章與因位同會而者。第六會中。有品。前六因位。不思議等。是說位。與同會。說佛果法。對因顯果。形行成證。故是因分因果待對佛果而已。此中重。一云。不思品等。雖是位。因人所了。故是因分。二雖是位。待對因位。所說之果。既所待之果。非究竟之果。
章第二義者有二等者。此標今所陳法義分齊也。華嚴一部。所說法義。全攬果分證法義。以示機根。令生解了。所攬法義。雖是果分。既對根緣因人所了。是故以果全名因分因人修行。入極果時。超根機志。自體果。其時入果。玄絕根緣如是展轉。從果垂因。修因入果。自絕機緣。為他機緣。攬果成因展轉無窮。自證他。攬果成因修因入果。未來際有休息。今此所談。既是對緣。即因分中。陳說法圓融自在無礙法門
章所以說十者欲應圓數顯現無盡故者。十是數滿。周圓數。一已上。乃至百千。無量恒沙。皆是十數。聚集十十。成百千故。本數十數而已。智慧於十。異門積集。成立無量不離本十。於十三。一增數十。一已上名增數十。十數隨緣成增數故。而其根本十數故。二減數十。九八七等。名減數十。是亦隨緣成減數故。三圓滿十。周圓數。十數圓滿。此圓滿十顯無盡故。非唯圓數名十。亦增減皆名十。古德云。問若爾者。增減已非圓數。如何名十。答圓滿十數隨緣增減。故增減亦以圓滿義。得十名耳(已上。十玄廣上卷記)是故諸數不皆十。增減既十。亦顯無盡
不相由義謂自德故等者。一法生時。此法本一切眾德。眾德圓具不備者。此故因種不藉餘緣。於此中。不見餘故。如是所生。即不相由。所起諸法。是不待緣。所應待緣。自門中。皆具足故。所有一法。皆具眾德滿故。以他為自。與同體。以他為自。所生起法故。自中一切一切即自。不皆自。故名同體。能緣起因。是不待緣。所緣起法。是此一法。與餘同體。皆一法中。所具故。異門故。不見餘故。
二相由義如待緣等是也者。自因之外。既藉諸緣如是現行諸果。一法之外。有餘法。彼此諸法。相由假借。是故諸法。彼此別異。不動滿足。而亦藉諸緣。由藉相生。故所生果。彼此體。而於其上。即入自在此等義故。總云初即同體後即體。
一空義此望體等者。所生果上。必有無性似有之義。亦無力之義。法體之上。成空有義。用之上成無力相即相入。如次空有無力故。
章由自有時他必無故他即自者。體既有。有無他。他既無故。他即成自。他若不無。此他非自。自有他。不同有。應俱有故。今既無他。故即成自。
無性自作故者。存此法似有時。他必是自性。顯此法似有。隱他似有故。他似有門。即成有。自無性門。即讓他故。
章由自若空時他必是有故自即他等者。反上他即自門故爾。此法中。有無性。彼無有似有無性。此自若空。隱其似有。顯他似有。他似義。即隱不彰。自既無性。故自即他。自彰無性有故。自即是他。他非無故。自全成他。有自故。
章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等者。有。為二有。此空彼空。二空俱有。各礙並立。非相即故。彼此俱空可即故。此已似有。彼亦似有。二有既並。不相即故。彼此俱無。總無法故。
有無有無二故等者。有他無。有無。自無有。有。有他無故。他即自。自無有故。自即他。有則他無故。二並。是名二。若二並立。非二故。不可相即。自無即有故。二並。名之二。若二並立。非二故。不可相即無。成一即故。有。成一則故。此有無有。各成二。非謂有無有。二。
章若不爾者緣起不成等者。若非有有無二者。緣起不成。云何不成。有恒不無故。無成無。無常無。不有故。無成有。無成無故。不同有。無成有故。不同無。是故即成自性之有。自性之無。排撥緣起有無故。成過。既不隨緣自性有無。是故即成常過失也。故云自性等過也。
有全力所以能攝他等者。前明諸法體狀空有相即。今明體上勢能力用。有交徹事。成互相入力者。攝有力。勢強勝。奪他勢故。他之勢力。為自所攝。是故此自即攝餘法。餘無力。即入自中。言反上可知者有全力。所以能攝自。自全無力故。所以能入他也。
章不據體故非相即等者。此釋相即相入差別。令此二別。不有相濫。即應問言。相即相入。是一具法。諸法皆有。是有何異。答據體空有。是名相即。據力有無。是故成相即。今此相入。唯據力用交徹有無。不據法體彼此有無。故是相入。不濫相即
章二有力無力各不俱等者。俱有力。二力並起。故無交徹。不能相入。自是有力。他即無力。他無力故。能入自中。有力他無力名有無力。自是無力。他有力。有力故。能入他中。自無力有力。名無力有力。彼此相望。二力不並。有力時無力。故名二。有無力無力有力。各二故。二互相入
章以用收體等者。此明體用即入有無。即應問言。用相入時。體在何處。相即時。用在何處。今即答言。若用相入。以相攝體。力用顯現。相不現。若相即。以體攝用。相顯現。力用不現。用無別體。以用為表故。無別用。以體為表故。
章此依因六義內準之者。今明力有無交徹。成相入義。法體有無成相即門。此即全如六義中。第三句數門。彼據體空有。依力有無。如次成相即相入。是故此中指同彼門。又由三有三空成相即義。由四有無力成相入義。彼四待緣。不待緣。唯成同體二門體上。亦有相相入二門能起種子如是義。是故所起諸法之上。如是相相入
章初向上十門一者一是本數等者。從一向十。向上。言本數者。以一為本。二等為末。言緣成者。此中一者。成二之一。成三之一。成四之一。乃至成十之一。二之一。三之一。乃至十之一故。本二乃至十者。非是一故。成諸一故。名因緣一。若具言之。二者。一中二。一者。不成故。有全力。故攝於二。仍二非一。所攝二之時。有二數一。一是能攝。非所攝故。既見一中二故。二非一也。三者。一中三。一者。三不成故。有全力。故攝於三。仍三非一。四者。一中四。一者。四不成故等。準前作之。五者。一中五。準前。六者。一中六。準前。七者。一中七。準前。八者。一中八。準前。九者。一中九。準前。十者。一中十。何以故。緣成故。此一成十之一。故云緣成故。一者。即不成故。既此一。故成此十。即有全力。攝於十。仍十非一矣。一中見十。顯所攝十。故所攝門。唯有十。不見其一。一是能攝。成十之一故。問何故不言一中之一。答一是本數。此一成乃至十故。既是能攝。能生。能成根本之數故。不須言一中之一。若言爾者。不成能攝故。
章餘九門如是一一皆有十者。此明二三乃至十數一一攝十。一一行相一數中。故言亦如是。若具作之。一者二是本數。此是二之門。能四等諸數。故以二為本數。何以故。緣成故。成一四等之一故。云緣成。二者二中一。何以故。緣成故。二者。即不成故。即二有全力。攝於一也。仍一非二矣。三者二中三。準前。四者二中四。準前。五者二中五。準前。六者二中六。準前。七者二中七。準前。八者二中八。準前。九者二中九。準前。十者二中十。何以故。緣成故。二者。即不成故。既有二故。十得成立。即二有全力。能攝於十。仍十非三矣。問何故不言二中之二。答二之門時。以二為本數。是本數故。單獨言二。不言二中二。若言爾者。非能攝故。準前應知。後之八門。準例皆爾。三者。三是本數。何以故。緣成故。二者三中一。三者三中二。四者三中四。五者三中五。乃至十者三中十。準前應知。四者。四是本數。何以故。緣成故。二者四中一。三者四中二。四者四中三。五者四中五。六者四中六等。五者。五是本數。何以故。緣成故。二者五中一。三者五中二。四者五中三。五者五中四。六者五中六等。乃至十者。十是本數。何以故。緣成故。二者十中一。三者十中二。乃至十者十中九。其十者。即單十。用第一本數故。或可。十者。十是本數。一者。十中一。二者。十中二。乃至九者。十中九。其第十者。用本數故。向上十門。各有本數。即十箇本數。以初能攝。為本數故。
向下數亦十門一者。十即一等者。從十至一。名向下數。以十為上。以一為下。從增上數。至減下故。此向下數。亦有十門第一門者。十是本數。此中攝十。一者本數單十。二者十中九。何以故。十既緣成。一乃至九所成十故。是故此十。即成九及一。既緣成十。是故此十。即成九數。仍九非十。三者十中八。亦名十即攝八。自餘皆爾。四者十中七。五者十中六。六者十即攝五。七者十即攝四。八者十即攝三。九者十中二。十者十即一。何以故。緣成故。此十。不成故。仍一非十。此是第一門中十數。然章文。言一者十即一者。言極要約。作始終故。言一者十者。舉初門之初。言即一者。舉第十門之終。若具言之。一者十即攝九。十即一。何以故下。釋第十門。指事記主如是解釋。章主要約。實符意趣
章餘例亦然者。指餘九門。且第二門者。九是本數。亦攝餘九。是本數故。單獨呼之。以此本數。為第一數。二者九中十。三者九中八。四者九中七。五者九即攝六。六者九即攝五。七者九即攝四。八者九中三。九者九中二。十者九即一。並準前知。其第三門者。亦有種。一者八是本數。二者八中十。三者八中九。四者八中七。五者八中六。六者八中五。七者八中四。八者八中三。九者八中二。十者八中一。亦準前門。乃至十門者。亦有種。一者一是本數。二者一中二。三者一中三。四者一中四。五者一中五。六者一中六。七者一中七。八者一中八。九者一中九。十者一中十。何以故。緣成一故。以一即十為一數。仍十非一。所攝十。不見能攝故。問向上向下。各所同。且一數。向上初一。向下後一。有何差別。俱是一故。答為門不同。向上為門。向下為門。所管雖同。能為異故。餘所同。為門皆異。
如是本末二門中各具足十門者。十門各有本數末數。即成十箇本末二數。如向上第一門。一為本數。二已後為末數。本末九門。其第二門。二為本數。三等九。並名末數。本九末。乃至第十十為本數。餘九為末。本九末。向下本末。其相亦爾。十箇本九末。向下應知。
章大緣起陀羅尼法者。陀羅尼梵語。此翻言總持。總相一切功德。包含一切眾象萬法。一一切一切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遍一切一切在一。法皆爾。如是。是名陀羅尼門相貌。別教一乘圓滿宗法一一如是。總持包攝。是故此法名陀羅尼
章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緣成故一等者。一即一切者為一。此成一切。藉諸因緣成就此一。是故此一。成一切法。如是緣起妙一。自性一。非緣成一。本自是一。非一切一。非一切故。此成一諸法。不成諸故。此一非一。今則此一緣成一故。一成一切。是故一中有十等也。此問答。名一中義。
緣起法界德故等者。圓融法門一切並是法界家中。本自具足。相貌無盡。舊來成就法性常然。已古來今。常恒自在。周遍無礙本來所有真實功德。非是新成。非是改轉。是故名法界德也。不同三乘教宗。暫時隨緣示現化作不思議自在業。此一乘中。本自德相。恒爾成故。德相之上。隨機現。用。即全德相。成用故。即全用。是德相故。普賢境界因分法門。攬果為因。全因入果。圓教普周。如是深廣。
華嚴經菩薩緣起法等者。此出彼經第六會十忍品中。彼文云。此菩薩深入諸法皆悉如幻。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了一法(已上)相入證據。經文緣起法者。因緣色心諸法。一是由藉多之一。是故一法成一切。一切是由一法一切。是故一切一法中。是名緣起一。名緣成一切。此段問答。名無性緣成義。
四句過去非顯德等者。此中三門。一護過。二去非。三顯德。初護過者。準上三性義中護過。問一門中。攝盡不。答不也。十中一故。問不盡耶。答不也。一中十故。問亦盡亦不盡耶。答不也。二門二故。不相違故。問非盡非不盡耶。答不也。戲論故。又緣起故。言去非者。當三性義。出執過門。由出執過。遠非理故。問一門中。攝盡者。有何等過。答有常過。若唯執攝盡者。排撥十中一故。是過也。不由十中一。一而執有十者。是常過。問言不盡者。有何等過。答亦有常過。失一中十故。是有過。不由一中十。而執有十中一者。非緣成義。有其故。是成常過。問若故盡不盡者。有何過失。答執盡不盡。故相違故。亦有常。不離前兩單中過故。問執非盡非不盡。是有何過。答十及一數。非是戲論戲論一。非真一。斷一故。即是過。執有戲論一。是常過也。後顯德者。前已護執。離執過竟。是故四句顯其妙德。一十是攝盡。一中十故。二是亦不盡。十中一故。三亦盡亦不盡。二門雙不現。互相融會。現在前故。又盡及不盡。並是德故。四非盡非不盡。定取不得。互泯亡故。四句皆德故。盡不盡。互融自在圓通直妙。此段問答。名一門盡不盡義。明相入門竟。
相即門中。
緣成一即十者。上相入門。彼此各見。有兩門相。而於力用。互立有無。二有力。無力。不並。有無力無力有力。互相有無成相入義。今此相即。就體空有。明互融即。是故彼此。各不見。彼此無。彼此有。得互相即。以一即十故名一。以十即一故名十。今此一者。即十名一。故云緣成二三四五。乃至第十。緣成之義。狀皆爾。
章由有體餘皆空故是故此即是十者。此文言。兼包始終。指事細出。明即義。然壽靈師。於上一者何以故緣成故等文。具作句。一者一是本數。何以故。緣成故。二者即二。何以故。二故。由有體。二為空故。此即二。三者一即三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即無十故。由有體十為空故。是故此即是十矣。言一即十者。此十言中。二已後九。總含言十。即無十故之句。亦含九總言十。今是故此即是十矣之句。亦含九總言十。
章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即一等者。此亦舉其始終。具作應言。一者十是本數十。何以故。緣成故。二者十即九。何以故。緣成故。三者十即八。四者十即七。五者十即六。六者十即五。七者十即四。八者十即三。九者十即二。十者十即一。何以故。無十即一故。由無體。是餘有故。是故此十即是一矣。以此得知。十即一者。簡舉始終。十初一終。前舉始終。一即十者。即舉第十。未必總言。
章若不即十者一亦不成十者。不成十之一。縱聚多箇一。不能成十。是自性不成十之一故。若三乘等。多箇之一。聚集成十。今一乘教。義略不爾。一成十之一。聚集成十故。
章若不相即緣起門空有二義即不現前者。中三義。謂有力不待緣。有力待緣。無力待緣。此三各有空二義三有三空。為六義空有互映。廢己同他。有空空有。互相與奪。如是。所起諸法。是故中。空有現前無。有。相即融通自在顯彰。若此中。不相即者。即非緣成自性多。非是圓教鎔融之法。
章即同即前後等者。諸法緣起無盡法門。逆即隨順。順即遠逆。一時現前所遺。故多義。時即前後。前後即時。隨舉得。有局限。若配上門。向上是順數。向下即逆數。順逆來去。自在無礙
同體門中相入之義。
章初一中多者有十門不同等者。此同體者。具足自德所起果相諸法。是故多各具自德。不見異。此與彼同體具滿。於上相入一中具十。向上十門。所諸法。與前相入所成。其相全同。但是同體差別。若具作者。一者本數之一。此中具十。謂二之一。三之一。四之一。五之一。乃至與十作一。名十之一。仍一非二。一非三。乃至一非十。此是向上去也。次向下來。名多中一。亦有十門。一是十即本數。十中九。三十中八。四十中七。五十中六。乃至。十者十中一也。二者九是本數。即為第一。二者九之十。三者九之八。四者九之七。乃至九之一也。三者八是本數。為第一數。二者八之十。三者八之九。四者八之七。乃至八之一也。乃至。十者一是本數。二者一之十。三者一中九。乃至。十者一中之二也。此與前同。但是同體相入之異。
同體相即中。
章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門等者。此向上十門。一者一是本數。二即二。三一即三四一即四。乃至一即十也。二者二是本數。二者二即一。三二即三。四二即四等。第三門者。三是本數。二三即一。三三即二。四三即四。如是等也。乃至。第十門者。十是本數。十即一。三十即二。乃至。十十即九也。此是向下來也。但是同體之異。自餘如前相即。上來以喻顯竟。
第二約法廣辨中。
章一者立義門二者解釋門者。此立義門事事無礙所依體事。無礙所依事。不可得故。言解釋者。舉十玄門。正釋事事無礙行相。前體事上。作此十玄具明於彼無礙相貌。別教一乘總相法義。立四法界。一事法界所依體事門。即今立義十門是也。二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四事無礙法界。即今十玄緣起是也。今此章中。明二法界。謂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法界。及理事無礙法界。通二教等。故不別明。今明不共無礙及其所依體事而已。
章一教義一乘三乘等者。教謂能詮名句文。義謂所詮一切義理。此中具攝五教教義一乘圓教三乘是始頓教五乘之中。有愚法小乘教。亦通始頓三。人天愚法攝。自後理事解行等九。皆通五教等。此五教十門體事。皆入別教圓教所目。十玄體事。不即入。解謂悟解。行謂修行。言分齊境位者。於一切法界分齊限。不相混濫。名分齊境。位謂三乘所住之處。本是以境對智明之。言師弟法智者此有二對。師弟法智。法是所知。智是能知師弟中之別也。主伴依正。亦是二對。言隨生根欲示現者。此一對。意云。隨順眾生機根樂欲。為彼示施顯現與之。生之根欲是感。聖隨示現是應。即是應感一對門也。言逆順體用自在者。此亦二對。逆順體用也。自在即通二對之法。此等皆是十玄無礙所依體事。於此等法。鎔融自在。無壅障故。探玄。大略生體事云。教義理事境智位。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應感。此即十對句法。一對一對各各融通。如言教即義。義即教等。一對各具餘對體事。句法。各互相攝。探玄體事。祖師積大欺十對次第建立極成清涼依此疏鈔陳述。今之立義。全寫至相十玄章文。即依古規。
自下解釋陳述十玄緣起狀。顯圓融義。
章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首等者。華嚴經一部始終。演說諸法句。此就所說文言為言。說法法相句為式。又說種法。諸法義。如十住自分種。勝進種等。又離世間行法。皆以句。為其體式。自餘諸諸品之中。皆說十法。顯諸法相。此即十無盡法門。圓數輪轉有窮盡。
第一具足相應門。
章此上相應等者。此門總相一切諸法。於一法處。具足。上義中。攝盡萬法。於一塵中。一時具足。舊來常恒有窮盡。海印三昧具足印現諸法。今時門。此相貌。性起大用。十門出現施作。狀亦同。六相之中總相。亦此相貌而已。
第二多相容不同門。
此是相入門也。由其用。有無力。彼此多。互相容入。物來入此。令此容受。名之為容。物往入彼。名之為入。
章此上諸義隨一門中等者。且如十對中。一教之處。攝餘九對九句法。雖諸句。是教句。非九對等。能攝為表。非所攝故。
  另起章多中一等準上思之者。教外自餘諸句之中。各諸法。雖有諸法。能攝為表。不見所說。其所司法。皆有由故。多相容。即是義相。今明九句中。具一教句。仍是多法。而一教。以能法。為表顯故。
章依攝去為表顯故。
章餘一一門中悉能如是無盡者。一明教句所諸法。此明義諸門所諸法一中多。多中一等。一九句。各各所具。一中多。多中一。無盡也。
章此經偈云以一佛土滿十方等者。上立義理。此下引證。然此多下。結顯釋成此相入中。具有同體相入相入。上喻顯中。委細明竟。今就法義。相貌易知。
第三諸法相即自在門。此是相即門也。
章若約同體門中等者。六義中。自有力。具足自德。不藉待緣。而所生法。即與諸法。彼此同體。自處德。無遺餘故。自處諸法。互相即。是名同體門。
章明知因果俱時相容相即等者。既彼信地菩薩。與不思佛法。為一緣起故。不得佛果者。不能得初住位。信位滿心。成佛果者。與佛果位。成緣起故。因果同時有前後。相容是相入主伴主伴門。十玄具足不周滿。今此正就相即為本。六相圓通諸門故。章此如龍女普莊童子善財童子兜率天子等者。此之四人。名四勝身成佛。以解行勝身。於其終心。入果海故。何故解行勝身見聞生時。信一乘。以此為因。棄捨有漏業依身獲得界外無染清淨金剛身。名解行身。即是勝身上四人。皆解行身故。龍女即是法華所說。八歲龍女。彼前生中。見聞一乘。而答感業。受龍女身。雖受龍身。是解行生。普莊童子釋尊因位愛見善慧之子。兜率天子。蒙釋迦菩薩足下光照。出大地獄。生兜率天。於天身中。即至第十地離垢定前。皆是解行界外身也。此中答意。已出位因。入究竟果。即是果海不可說身。
章及與一切眾生皆悉時等者。此明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以一眾生成佛一切眾生成佛故。新新斷惑。新新成佛。皆是自證。皆是利他未來際。全是自證。全是化現。周遍十方自在無礙。言不學地者。不住因地。拘初心時。即成覺故。此即圓教成佛果相。第三諸法相即門竟。

延慶四年辛亥春二日。於菩提山寺大福院房。酬實圓禪明房雅請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
化八年辛未十月五日以大覺寺所藏記主然公自筆本挍之
比丘典壽春秋五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