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

   東大寺沙門凝然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程海燕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王 麗

第四因陀羅微細境界門。或言因陀羅網境界門
章此但從喻異前者。忉利天王。帝釋宮殿。張網覆上。懸網飾殿。彼網皆以寶珠作之。每目懸珠。光明赫赫。照觸明朗。珠珠交懸。皎皎廓爾。珠玉無量。出數算表。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所隱影。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現。珠中所現一切珠影。亦現諸珠影像形體。此是重各各影現重所現珠影之中。亦現一切所懸珠影。如是舉喻。釋殿珠網。互相影現。交皎形伏。忉利天王。名釋迦因陀羅即是梵語。此云能天帝。或云能天王。略言帝釋漢雙舉。須彌山頂。名忉利天三。四方各有八天宮殿。四八三十二天。中央是帝釋所居。有善見宮。四方十二天。並是大臣。圍遶帝釋。昔摩訶陀國。三人。善。由彼因。生忉利天天帝所感宮殿網珠。如是交皎。影現。隱映互彰。無盡
章此上諸義自在隱映互現等者。此是網法。陳彰影現狀。諸法融攝。上所依體舉。十門諸句法。一門之中。現餘諸句。所影法中。各現諸法法皆爾。無盡
章此三偈即三世間也者。初偈是正覺世間。言諸佛故。次偈是國土世間。言須彌等故。後偈是眾生世間。言天人阿修羅等故。
章又云一切佛剎塵等者。次簡經文。於塵中。現三世間。今此經文。於毛孔中。現佛及菩薩無量剎海。此即如次。示現覺。眾生國土三種世間
此等並是實義變化成者。此通妨難。謂難言。上所引文。皆言示現。應是暫時變化所作。何異三乘暫變所作。故今釋云。此等所作。皆是法性實義作用。不同三乘暫時變化。而示現者。舊來實義此德故。舊來示現。非無而忽義。本自德相。舊成德故。雖有示現。德相之上。用故爾。全德法。示根緣故。
章此是如理智量境者。根本無分別智。名如理智。全如理智。即成後得量智用。二智一心。非別體。量智之境界。言量境也。
章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者。此遮餘教暫時隨機變化所作。如維摩經不思議解脫。七日一劫芥子須彌。一三舉變化作用。並非法性實用。是為機暫時示故。一乘用。必是所作業故。或可。縱圓教所作。今所作用。是變化故。然前義好。德相用。皆舊來故。是實義故。
章非諸分別情謂境界等者。淺計分別。狹當執情。皆是凡夫妄情。識慮分別境界。皆不當法。乖違實義情見若破。圓現。以此智業圓融心量。應得舊來成辨法性德。故今直爾遮彼異計。此是釋妨。結成遮妄。
一切塵中亦如是者。彼塵中。皆如是說。是故自然重事。設此文。經中既因陀羅網境界影現之義。自然成立。今亦頻如是經文。故別成立義理
章隨其一為首等者。緣起諸法圓融無盡微細不可有始終。不可有邊際。橫遍無盡豎通無盡。然以妙智。所以為量。隨度量。以智為涯。是故必有邊際。亦分齊。以此即為巧妙量相。
第五微細相安立門。
章此上諸義於一念具足始終等者。此明微細安立行相一念一塵之處。取諸法。容納諸門。能攝之物。極是微細。所諸法。不改己分量狀。一塵中攝極樂界。不改彼界究竟虛空廣大無邊際之量。而一塵中。炳明而現。本而有。不動本位。布列建立。故云安立。曾不相濫。故云齊頭。所攝之桶。是極微細。而安住布列。此門狀。形貌此。
重隱映互現因陀羅攝等者。陀唯取示現。此微細門。一重現。所現諸法不動本位。相容安立。分明顯現。雖微細處。不改本相了布住。名微細門。故與微細差別不同。
第六祕密隱顯俱成門
章此上諸義隱覆顯了等者。此隱顯成相貌。此法顯現前之時。餘門諸法隱密具足。相不闕。祕密即隱。成隱義故。隱顯義者。是表裏門。諸法於此顯了時。餘法於此隱密而住。如直人。此人凡夫眾生為顯。而於其處。以隱密相。安住佛位諸佛以覺為顯了相。而隱密相。具眾生相即是生佛時而有。而隱顯異。亦表裏別。所闕。如八日月。半月是顯。吐光明故。而其半月光明。被日光映奪故。月光即不顯現。日月顯了。黑日成隱。被日光映奪故。日月隱處。黑月光。即成顯了。此是一重隱顯之相。又日月顯下。有黑月隱。日月隱下。有黑月顯。光明故。此是第隱顯義相也。大疏鈔中。舉八日月。具明隱顯之相。
章故此經云於此方正受三昧起者賢首品中。廣說其相。如有一人。東方入定。而於西方。即三昧起。言正受者。即是定也。如觀經言。教思惟。教正受。皆是三昧定之名也。能觀之心。領所緣法。專注一境。不令動亂。昏掉並離。等持止觀能所相應。定境現前。證見境界能所不二。是名正受入定起定。東方入定顯了時。西入定。即成祕密西起定顯了時。東方起定。即成隱密。東方入定。有其起隱。西起定。有其入隱。並是時。故云俱成。
眼根正受色塵三昧起者。如有一人緣觀眼根無性即空。入三昧時。即色塵似有境相。從三昧起。觀眼入顯了時。色為隱。起為顯。眼起為隱。眼入為顯。眼起成隱。起為顯。色入成隱。如是男身及女身。一塵多塵。毛多毛。一切境界。此隱彼顯。彼顯此顯。時俱成。有前後。行相皆爾。
第七諸藏純雜德門。章此上諸義或純或雜等者。純以專一為義。專純一相。不雜餘故。所諸法。於法處。有純有雜。所攝多故。為諸藏。於一一法。絕見一門。純專所見一門法中。有無量法。異類差別。互不雜。此純雜中。具有諸義。此諸義門。皆是遮那一一功德。純雜自在。雜不離純。於純門中。方法異類。在純中故。純不離雜。雜門諸法。各成隨事種種純故。
第八十世隔法異成門。
章此上諸義遍十世時別異等者。十世相貌。非是前後。時森列。而不改轉十世本相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現起。暫有用。故云隔法。以隔法故。別異成立。不相濫。故云異成。
章以不相離故者。此明時劫鎔融所以。種種法。其上有時無法法。不可有時。以有法故。亦有時分。時是能依。法是所依能所不離。必隨所。所依法體。既互融即。是故能依時分。隨所自在無礙。時是非色心不相應行所攝。不相應之一。非是法。非種子生依他種子。所生。色心諸法之上。於彼位。立名時。
章然此九世迭相即入等者。一念既是總相本時。此一念者。現起一念。待已謝故。現暫有用。待未生故。亦立現用。故此一念。即成總句。六相總相事義。開總成別。總無別。依總成別不離總故。是故九世一念一念別開。遍通九世。總別圓融和合成十。
章此十世具足別異時顯現等者。十時各別。故云別異。而是俱時。有前後。是故亦云時顯現。此十世中。隨世。即九世現。以是緣起世。非自性等世故。以現即過。現在。現非過者。即非現故。以過即現。過去。過非現者。即非過故。以現即未。現在。現非未者。即非現故。以未即現。未來。未非現者。即非未故。過去未來。相望亦爾。此是大途三世相望。三世之中。各三世三種三世。各各相望。緣起相生。義途皆爾。別三世者。不離總三。同總三世。成別三故。於十世中。隨世。緣起相由。鎔融如是相即相入行相亦爾。具足因陀羅等。行相皆爾。此即不異過去現在故。現在過去。不異現在過去故。過去現在現在未來。相望亦爾。過去未來。相望亦爾。三世各三。各各相望。互是不異。是故九世互相即入。總別圓融無量自在。又法性融通事事無礙。攬理成世。三世九世。及一念等。不攬理全理緣起也。理是一味。遍一切時。橫遍法界不周滿。在現不動現在。遍通過未過未之理。在現亦爾三世各三遍通亦爾。是故十世長短自在圓融無礙相即相入
章故此經云或以長劫入短劫短入長劫等者。梵云波羅。此翻云時。時通長短。乃至俱離阿僧祇劫。皆不時。今長劫者。以八十增減。為一大劫即是成住壞空四劫四劫各有十減增。一增一減。為一中劫。或是一增。或是一減。為小劫。亦有晝夜月時年歲。為小劫。今數大劫。以一增。為小劫。亦有六十如大劫。積七水等事故。乃至阿僧祇等。十大數多劫量。此長劫者。取一大劫已上量。言短劫者。取晝夜月時年已上。又小劫大劫一切時分相望。以論長劫短劫。一念亦是短劫所攝。一剎那者。即時故。剎那翻念。是時極短。
第九唯心迴轉善成門
章此上諸義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者。如來藏性。是本覺性。無始法性常恒湛寂。是自正性虛融無礙。此真心隨緣轉變。成立一切諸法。既全理心。成此法。心法鎔融。混焉無礙。理所成事。如理如心。融通無礙所變塞。言迴轉者。真性真爾。常住不變。而亦有其隨緣變。不守自性順轉之德。故隨物緣。轉變無方為迴轉。隨緣旋流。即是迴義。成種種法。是其轉義。真如之德。善成諸法不轉變。故云善成。箇教處。具足境智位等。一切諸法。融攝無礙。攬理為教。隨所流理。教等能依一切諸相無礙重。混通即入。此以無礙所因之法。成立無礙其門之義。以有唯心隨轉義故。教義等法。圓融自在
章但性起德故異三乘者。寶王如來性起德者。十身如來性德法體自證圓極。為體究竟一體不二。理旨真法常恒不想。生起用。法性自德。任運故爾。是故十門示現常恒施作。此即海印三昧妙德自然大用。不藉別緣。此性起心。所起諸法心理故。無礙周通。無盡不可思議。言性起品說十心義等者即其事也者。彼品中。說性起意業如來種識。一平等無依心。二性增減心。三益無念心。四用興體密心。五無切用等心。六起無礙心。七種姓廣心。八知法究盡心。九合功留惑心。十平等心。此是十門性起之中。第四性起意業相貌。性起妙心。迴轉自在用繁興。善成立故。問異熟賴耶。亦是唯心隨此心識。迴轉善成義耶。答今迴轉者。真知隨緣。全成法。事隨理故。事即入。此義故。事事無礙異熟賴耶心識法為限。有鎔融。非是今此無礙所因。問若爾。真妄和合第八。亦有迴轉成立無礙即入義耶。答真妄和合。成第八識。第八之處。實有本覺。而與生滅和合轉變有迴轉無礙之義。今此迴轉。是性起心。是故不同真妄和合
第十託事顯法生解門。
章此上諸義隨託別事以顯別法等者。世間所有一切事物。藥草卉木。種子萌芽。根莖枝條。葉華果實。山河土石。丘陵坑坎。雲雨光。霞塵霧。此等法。世間所有。浮沈縱橫。無量繁廣。依託此事。即體皆顯出。無漏清淨有為無為。種種法門。此事即法。此事即入。一事物。義通一切不周盡。此一事物。通上教義體用師弟法智等。皆彰其形。俱現彼相。非託此物表示別法。物體即是法門故。問若爾。何故一乘教中。一事物。表一切法諸法隨應表示言。答一乘教中。雖一切物皆是法門。而亦有言表示顯現。此約即體。作表示言。並是不違託事顯法。不同三乘教宗等中。以別異事。或作奇瑞。或作嘉示。事物非是即體法門。寶王雲等。種種名言。皆是貴重自在潤益。或是無生法忍。或是智惠神通。若是解脫。若是功德。十十無礙帝網。皆是事物所作而已。
章此上十門解釋及上本文義者。此總結顯釋成十玄緣起行相體義狀貌。十門解釋。即時等。十玄門是。言本文義者。立義十門。即教義等。所依體事。言皆悉時者。所依體上。必有十玄。十依十玄。暫不相離。無十依十玄以何鎔融即入。十玄。十如何得相即入。體事玄門具足相和。顯現圓教義理行相。十依體事各具十玄。即成百千緣起法門。十玄各具十依體事。亦即成立百依體事。百依之中一依。亦有十玄法門。即成千玄。千玄一一。亦具十依。千依體事。各具十玄如是具足相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並是一緣法門時具周。窮盡法界。言普眼境界等者。此句。古異解。指事云。言普眼境界諦觀察餘等者。約此普眼境界諦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時。但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已上)即引終南問答為證。又云。普眼境界一句。可屬上句。謂成一法界緣起德門。普賢境界人云。皆悉會融。成一法界緣起德門。是普眼境界諦觀察也。言餘時等者。除普眼觀察時。自餘觀時。但在解行見聞心中準之。今此不知其所以。今問彼云。普眼觀餘觀時者。若是三乘一乘餘故。三乘觀時為餘時。若不爾者。既除普眼。亦非三乘。何色人觀時為餘時耶。若是三乘觀時者。何三乘觀時。在解行心中。以解行位。為普賢位故也。如是徵尋。都無避走。是故不知其所以耳(已上)如是古德作此異解二義皆有其所由藉。且依指事解釋文相。苑疏云。言十門與本文義。皆悉時者謂每一門。既帶時等十門。具此十門。皆各教義義。一門既爾。門皆然。重取之。乃至無盡。故成緣起普眼境界諦觀察等者。約智入。則無心體。極無間常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圓。斯之謂矣(已上)此釋生起。以諦觀等。屬義句初。此釋義途。未必分明。
章然此十門隨一門中即攝餘門不皆盡者。此十玄門。一玄之中。攝餘九玄。門皆爾。故唯玄門類各攝。即成百玄。然其所依體事義。皆各具足玄門。必具此故。
章應以六相方便會通之者。時是總相。餘九是別相如是等也。六相方便。鎔融無礙。成立事事無礙。章上來所明並是略顯別教一乘緣起義耳者。三乘始教緣起義者。依他諸法。隨色心相。二緣四緣。隨應生起。雖四緣。唯約當分。各具其緣。果法成立。非是六相法界緣起大乘終教理事無礙。此亦依他四緣所生。而與法。冥一不二。亦非法緣起行相。今一乘宗。四緣隨應。色心法。心法四緣色法二緣。此一法起。必與法界所有法門成一緣起一法起時。動搖法界。在大法界。號大緣起。天超三乘五乘之表。
章諸餘法相及問答除疑等者。杜順大師五教止觀隨一一教。皆有問答除疑等事遮情破執等。多同三乘表德顯法。全異三乘。經謂華嚴經等。論謂十地論等。疏謂至相大師所撰。華嚴搜玄記。鈔謂華嚴鈔。未見其文。至相大師。章疏鈔等。三十餘部。其中有。日本所傳。搜玄。孔目。問答。十玄章。金剛經疏而已。自餘諸部。未傳日域。言孔目者。四卷。隨七處八會諸品之處。一一立義。釋盡經中所說。種種法門義理。言問答者。有五十問答二卷。一部始終。問答決疑。此等諸文。至相所撰。且舉四部章典而已。
章問此上道理與彼三乘義別不同等者。此問答意。三乘之外。一乘說法門。與三乘宗。全別不同。此即華嚴別教一乘之法。玄超餘宗。高居極頂。如來內證甚深之法。圓融相即無盡教海。此中具引二文為證。陳述三一乘教。窮盡別教普周妙義。二文相貌。上卷記。
章又此經云於一世界中等者。此明本末教分齊一乘為本。餘乘為末。從一流末。末歸本。一乘不流末教末教不歸一乘。本末時。不礙前後。前後羅列。不礙時。此乃由三乘外。一乘宗故也。既消疑情。更誡驚怪。上來所明十玄門法。華嚴諸祖。相承建立高祖杜順帝心尊者法界觀中。周遍舍容。立十無礙。而未必是十玄門名。多分亦有十玄門相。十玄。在第二祖雲華尊者。即至相寺智儼大師是也。今此章中。所明十玄。全移至相所立十玄賢首尊者。探玄記等。新立十玄。於至相師所立十玄。研覈精詳。陳十玄門。至相所立。名古十玄賢首精覈。名新立十玄。問香象大師。於古十玄云何精研新立十玄。答至相十玄。全如今章。賢首於中除諸藏純雜德門。其處加補廣狹自在無礙門。又除古唯心迴轉善成門。加補主伴德門。新立十玄。名今十玄清涼圭山兩祖師一門即用新立十玄。然大疏序。舉諸藏純雜門。為是十數。重此門。其主伴門。前說儀門。明其義故。新立十玄次第相者。一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德門是也。問何故香象除古純雜。新立廣狹自在無礙。答演義鈔上云。疏萬行芬披比開錦上者。第十諸藏純雜德門。此門至相十玄中有。然有二意故。賢首改為廣狹自在無礙門。一者若以契理為純。萬行為雜。則是事理無礙。非事事無礙。設如菩薩大悲為純。未來際。唯見行非。餘虛空。若約雜門。斯萬行俱縱者。此二門異。不成事事無礙。二者一施門。一切萬法。皆悉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即諸度行。故為雜。如是純之與雜。不相障礙故。名德者。則事事無礙成。而復一中諸度。諸度存相即相入門。若即諸。度復似相即門。故不存之。既為廣狹。今以至相行為小異。此段略主伴故。復出之。以成義耳。言比開錦上者。意取五綵相宣。華色雖異。一一之線。皆悉通異通喻於純。異喻於雜。故常通常異。無礙。不同繡畫俱異不通(已上)段全文。相因連引。此意故。改為廣狹。其唯心迴轉門。無礙所因。非無礙相。故不立之。此處建立主伴德門。主伴歷焉。所濫故。十玄義竟。
六相圓融義第四。
總相者一含多德故等者。六相法門華嚴經中。別舉名相天親取此。於諸所有法門。以此六相融通亙括。成立諸法皆有六相十地論云。一切所說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已上)玄記釋云。除事謂陰界入等者。此辨定其義。謂約通理融通。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除簡之(已上)此論意云。解釋一切法門融通無礙。必以六相圓融自在成立。但釋陰界入等法數法門如是六相融通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各別相貌。隨其自分事相不濫。懸隔差殊。陰等法門性相局限。不參差故。論云。總者是根本入。別者餘九入別依止本。滿彼本故(已上)玄記云。別依本者。明依總開別。滿彼本者。還能成總。謂要依本之別。方能滿中故也(已上)述曰。以別為總。故立本名。總即本故。總束為一。立別別相。即滿本總。猶如引滿二業總別二報之名。論云。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增相故(已上)前之九入不皆入。俱名入。差殊故。九入更增。成此異相。是故此異。增相。論云。成相者。略說故。壞相者。廣說故。如世界成壞(已上)緣成和合。略言標顯。無廣散言。故云略說。緣無作。廣辨因緣種種緣。故云廣說。如世界成壞者。即舉喻顯。百億四天下。合成一娑婆。略言標顯。故名成相分別廣說。一娑婆內。百億差別。令一娑婆無所依住。和合略說。散壞廣說。是故壞相廣說。問云。何事相陰界入等。隔礙別異。不具六相。答且如五陰。其中色法。面是非想。亦非行識。如是是別。總相。無總相故。云不得將別對總以說。既無總別。故無異。無異故。亦無成壞。是事相五陰差別無融攝故。六相十二入法。及十八界事相。紛紜。亦六相。若就體性。言陰界入。一一體性。各具六相。且一色有苦無常空無我義。以此名色。即具總相。於總相中。別開等。別相。謂無常苦空等。就無常等。皆有色義。故名同相無常等。互望異類。故名異相無常等。各成一色。成相一色散壞。各自位。互無成立。故云壞相。餘之受等。及界入等。就其體性具足六相。故根本法。望體具六。今所顯別。唯就事相。故不具彼六種相貌。一切諸法。皆如是種相貌。圓融無礙。且如十佛。具六種相。初菩提身。即是總句。菩提是覺。佛果現前一切皆覺。諸法皆覺。一切眾生皆成菩提佛智之上。一切眾生。及以諸法大覺故。後之九佛。開一為九。菩提身外。後九故。此後九佛。皆菩提故。願化加等。並是菩提差別相故。總即是別。別即是總。總別圓融。體二故。十皆是佛。同是覺故。上覺相。皆同無別。不佛故。是名同相。雖同是佛。所開覺相。九佛各異。願是異法。願是異加。願異相乃至智身。化異加持乃至法智願身加持。即異相莊嚴乃至化身如是九佛。或是十佛一身為願。互相殊異異相。此即同相即是異相異相即同。無礙。九十佛。皆成佛妙體相故。是名成相。九佛各自所處。互不見餘。互守自位。俱自位。故云壞相。成壞相即。差別。總同成三。是圓融門。別異壞三。是布門。布即圓融。故別異壞即總同成。圓融布。故總同成即別異壞。諸法已上。具足六相。互融無礙行相如是
章此教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等者。法界緣起一一切不能成立一法成辨。由一切諸法體故。得成此一。萬法與一為緣起故。一法與萬。為緣起故。互融相即相入無礙無壅塞故。言容持者。容謂容受。持謂住持即是相入相在之義言乃至者。若約十玄。即攝隱顯等也。既有相相入帝網。即亦應有餘七玄故。或未必列十玄唯約大途。言相即等。
一切惑障一斷一切斷等者。此明六相圓融功能。由六相門。成立十玄緣起法門。具圓融德。云何六相成立十玄十玄之中。初門總相。餘九別相總別圓融。九種玄門。同成圓融。九玄而異。無礙。九玄皆悉成圓融法。九玄差別。各自位。此即成壞一對無礙。總同成三。圓融三門。別異壞三。三門圓融。互相即八。由六相故。成十玄門。十玄一一。各各圓融隨一圓即。成法界事。十玄一時。俱成立。此現前如是一斷一切斷無盡義門。所迷之法。自在圓融。故能迷惑。障圓融法。迷一即一切故。一迷一切成。斷一迷時。斷一切迷。是故一斷一切斷義。言九世十世滅者。現在一念斷惑障時。通過去際劫惑。亦斷未來無終劫中。所有惑障未來未至。而有緣合應事義。其應起惑。一時斷滅。總之一念。即成十世一念翻迷。一念斷惑得九世十世之滅。九世約別。十世包羅。總別諸時。一念。滅惑成辨。無礙言行德者。身中所有功德法門
行德一成一切成等者。煩惱滅盡。故行德亦成。能證智慧。為首為源。自餘萬行功德法門。施戒忍等五波羅蜜圓融無礙眾門行德。大用善巧周遍業德。無量三昧定乃。自在甚深廣大陀羅尼門無盡智門方便業用。變通神力大自在門。橫通周通徹窮極盡。莊嚴。顯現神通速疾轉變如是等事。總名行德。一德即一功德故。一成一切成。由六相無礙遍通自在故。言理性即一顯一切顯者。行德已成。能證智德。顯現在前。故所證理。一顯一切顯。一時圓滿。速疾窮盡。言普別具足圓融名普。布為別。行者次第階級。淺深歷焉。不濫涉故。言圓融德者。一遍一切一切一。初心極終。終心同初。通攝滯。極鎔融故。言始終皆齊者。不得終者。不得初門。無獲終故。得初門。得後故。初位。獲初後故。亦得位。得橫門故。亦成豎門。成豎門故。亦得橫門。故云始終皆齊。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既始終皆齊。故初發心位成覺。究竟圓滿極位信位滿心。即獲究竟極果。以不得終。不獲初故。
章良由法界緣起等者。此明上來究竟圓融自在。始終皆齊。所以所由。五十二位一緣起法。信位行德。與覺位成一緣起。以成覺。為一信位極位。與信位法。成一緣起。以信位。為覺果。信位佛果圓滿。由得中故。即獲初後。獲初後故。亦得位。五十二位一時現前一念成就佛果圓滿因果同時。即通十玄。一玄門中。因果同時。故成圓滿。總合圓通成一味法德眾門。滿足圓通。成辨一味佛果證故。具足逆順者。逆緣起法。即如須密女。無厭足王等。順緣起門。即如觀音趣。雲等。逆即順緣。順即逆緣。不相違背。顯佛德故。言因即普賢解行及以證入者。此因人因分中法解行三生解行生。證入解行得法門。如善財童子。於五五。百一十。三千世界塵數所。所三昧解脫法門。皆是解行身中證入。非是第三生證入。第三生果。是極圓滿究竟自在內證實體遠離機根。自入果海或可。因人所了。第三生證。未入果分。故因分攝。言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者。此是第三生證入究竟自在十佛實體極果因分深入極處。若言所被根機分位金剛心位。是為分齊之處。佛果初念。解脫道時。已出機分。初入極果。此時佛與知。任運自在。極圓滿故。就實十地者。此位而已。因人分域。言思不及。唯強配當不可說義。知有究竟自在果海。而已。
章第三問答解釋者然緣起法等者。六相法義。於一切處。遍通具足。顯無礙義。今此門中。且就一舍。問答解釋六相義。問以此一舍。明六相義。為是喻說。是法義耶。答未必是喻。唯法義緣成舍宅實有六相。由具六相。成緣起故。其舍法體。是實義故。若約譬喻亦是通喻。前十錢義。是約譬。此中舍宅。不言是喻。直明六相。正約法體。六相既通一切諸門。普別二門具足。且如體。明六相者。問何物是佛。答覺者。是為佛。問何物德。答德法中。且一德。三昧是佛。三昧成佛。事滿足故。此三昧眾德故。一德成佛不足故。眾德相望。通融皆爾。是名總相總相一佛。開為德。無所畏解脫三昧智慧總持。百四不共佛法如是功德無邊量故。是別相。總無別。開總為別。別無總。合別為總德皆同。作佛功德不是佛。同相。所成眾德。諸緣相望。互不相同。是名異相德各成佛體。有相違。是名成相。所開眾德。各守自分。互住其位。互不相由。故名壞相。此即無礙。成壞自在。總同成相圓融位成。別異壞相布位滿。布即圓融圓融布。二門融即究竟佛果。如是六相具足名佛。舍宅六相。問答顯義。相貌易見。不舉訓釋。
章乃為頌曰即具總相等者。此頌至相大師結之。章主移之。全安今章。至相尊者。作十玄章。前段全取。為段章。今六相頌。亦取安之。文相顯了義理可見。六相義竟。

延慶四年(辛亥)春十六日於東大寺戒壇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
通受法臘二夏。別受登壇五十
五迴。延歷寺不共菩薩戒登壇五七迴而已
化八年辛未十月七日。以大覺寺所藏然師手筆之本校之
比丘典壽僧臘四夏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