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二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程海燕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王 麗
自下第九攝化分齊。
佛果正報常無常義相及隨好義。前已陳述。依報世界義。須陳演是故此章。次前而來。章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等者。愚法小教。一切世界。皆須彌山建立之處。無別淨土。此三千界。他三千界。森連八方。無有涯際。皆是穢土。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等。建立安布。傍列無窮。佛有二身。生身。法身。開為三身。無漏五蘊。名為法身。即五分法身也。王宮所生。報果五蘊。名為報身。隨類應現。種種變作。或佛形化身。或非佛形化身。或在此土。或往他界。說法化導。皆是化身。如來報身。出出于南州。以為所都。所化境界。自餘百億須彌世界乃至他三千界是也。
章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者。始教大乘。唯識論第十。總說三身。自性身者。即是法身。真如為體。此真如法。能依義邊。是自性身。所依義邊。是法性土。此土亦以真如為體。自受用土。即以自受用佛。無漏第八大圓鏡智所變。智影周圓無際普遍法界盡虛空界。無漏純淨七寶莊嚴廣大國土。為自受用淨土體性。其圓鏡智所變諸根相好。無漏純淨色身。為自受用身體。法身自受用所依國土。名自住處。非是他人所見境界。唯佛與佛所見境界。等覺菩薩。唯知有之。非所見境。今此門中。說攝化處故。自住處非此所明。
章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說者。梵網經。說三重教主。臺上舍那。千三千界。為一佛土。一三千界。以為一葉。為千葉臺上佛土。此是第二地。能化他受用土分齊。一葉即是一三千界教主。名大釋迦。即大化身。世界是化淨。然葉上佛。亦名他受用。土亦他受用土所攝。四善根菩薩能化。名他受用。故葉上淨土。亦通資糧菩薩所居。修淨土業。所往生故。其第三重葉中穢土。一須彌界。為一化境。一須彌界教主。各謂一三千界教主。互謂自分三千界境。摩醯首羅天實報成佛。是一葉土。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是葉中土。對法論所說。當此一葉世界分量。色頂受用。百億化身。是名始教實報成道。百億所化。即化身土。
章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者。涅槃所說。釋迦報土。全同極樂。準知極樂是他用土。故舉無勝。令同彼土。憬興法師。即作此釋。今安樂土。是受用土。道綽禪師。立安樂報土。引釋迦報。令彼此同。言是故當知色頂之身亦非實報者。愚法小乘。以樹下佛。為實報身。始教大乘。以樹下佛。為變化身。以色頂佛。為實報身。遣小乘執。令信大乘。終教大乘。即以界外高勝淨土。成正覺佛。為實報身。還以色頂成道之佛。為變化身。雖有色頂。唯是邊際。非實界外。即界內攝。故化身攝。為引小乘。色頂為實。今就實理故。界外土。無勝國土。為受用土。
章如大智論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等者。智論第五十云。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起。一時滅(第一重)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第二重)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第三重)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一佛世界種(第四重)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第五重)於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總名)上是彼論正文。總有五重。合為一世界量。今章文中。取要而引。次第不違。即有五重。而所引文。似成四重。初三千界。唯為所數。非別一數。然本論文。別為一數。故今亦立為一數界。第二重界。論唯名之。為一佛世界。無有性言。今章所引。第二名性。次世界海。次世界種。後一佛世界。彼此是同。問智論所說。第二重土。啻名一佛世界。無有性言。何故今章。名世界性。答玄記三云。何故名性者。有二義。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積結成性。如久習成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為因義。故亦得名性(已上)華嚴經中。積聚諸剎。名世界性。積諸界性。名世界海。釋此次第。作此解釋。論第三重。既立海名。是故章主。第二重界。名世界性。所以海後安界種者。種是種類。亦是因義。積諸界海。共安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為種。與第五重。作其因種。故界海次建界種名。若華嚴經。性種是一。晉經名性。唐經名種。唯是一體。無有別相。故六十經。先世界性。後世界海。積集諸剎。名世界性。剎者。一三千界分齊。積世界性。名花藏世界海。八十經中。積剎成種。積種成蓮華藏世界海也。智度論意。世界海後。安世界種。別義次第。有此門故。玄記第三。引此五重。與今章同。梵網戒疏。亦引智論。而文簡略。故彼疏上云。智論云。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恒沙。為一世界種。數此世界種。恒沙復至。為一世界海。數此海。復至十方恒沙。為一佛世界。是釋迦佛所化境界(已上)所引文言。總有三重。一三千界。以為所數。海前立種。祖師引文。以義轉用。
章以攝化漸廣於前故者。此待對前一三千界為所化境。此是終發法身釋迦。所化世界。封疆分齊。所化國界。廣博寬大。恢廓周遍。不可思議。義寂法師。無量壽經疏。引智度論五重世界。配對受用變化等土及淨土穢土。今此章意。化身穢土所化境量。
章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者。此五重界。皆是須彌建立世界。唯是積集三千大千世界而已。須彌建立者。須彌為本。有四王。忉利天。九山。八海。四州。八中州。三輪。五輪。建立安布。須彌在中。眾嚴圍繞。空居四天。待對地居。色等界。天等次第。安立待對布列。一大千界。百億數量。十方世界。一類須彌建立而已。
章如法花經云我常在靈鷲山等者。法花壽量品長行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皆。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至)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已上)重頌偈云。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乃至)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小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妓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已上)法花論十無上中云。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者。示現三種佛菩提(乃至)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乃至)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諦攝故(已上)釋曰。王百塵點已前成道。是釋迦佛實修實證。本地久成佛果。彼時實智。證法身理。所證真理。即是法身。能證妙智。是自受用。所變五根。自受用身。所變器界。自受用土。言得常涅槃證者。是自性身。其能證智等。是自受用身。必有其化用。即是他受用。應十地菩薩。現十重身故。真實淨土者。明自受用土。言第一義諦攝故者。然自受用根本理智。證真如。其後得智。變作自用五根相好及自用土。既是自證內智所行。其後得智。亦是自利後智。雖是後智。即自利故。約根本智。名為第一義諦所攝。本智所證。是真如性。約理本智。為第一義諦。真實第一義諦。法身理故。如是法身。自他受用。挾帶兼存。明佛身土。偈文所顯。天人常充滿。眾生所遊樂等。是他受用身土相貌。兼約自用。明正覺果。此即教事深細一乘之意。即是同教一乘相伏。
章二十一種實報功德者。
自下第十佛身開合。
前第八門所感佛果義相。並陳眾德圓備。第九門中。依報國土。攝化利物行相。已陳自證化他。正報佛身。諸教之中。開合異說。是故此門次前陳述。
章如佛地論五種法攝大覺地等者。佛地經中。說佛果德。總有五法。所謂清淨法界。四智心品。淨法界者。謂四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名之四涅槃。此四總名清淨法界。大圓鏡等四智。即為四法。并淨法界。合為五法。佛地經中。說此五法。顯佛果德。以為宗旨。佛地論師。廣釋此義。七軸釋論。深盡淵旨。以此五法。收攝三身。佛地論第七云。又前五法。攝三身者。有義前二攝自性身。中間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知。前二攝自性身。此經中。說成所作智起諸化業。莊嚴論說。成所作智。於一切界。發起種種無量。難思諸變化事。故知。後一攝變化身。平等性智。如餘論說。能於淨土。隨諸菩薩所樂。示現種種佛身。妙觀察智。亦如論說。於大集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說法斷疑。又說。轉去諸轉識故得識故。得受用身。故知。中二攝受用身。又佛三身。皆十義中。智殊勝攝。故知。三身皆得有智(已上)此中總意。清淨法界大智鏡智。得自性身。理是所證。智是能證。所證是理法身。能證是智法身。理智冥合。總名法身。平等性智。攝他受用。妙觀察智。說法斷疑。他受用身。說法之時。即用此智。是故二身名受用身。成所作智。轉前五識。此是初義。準五法三身。後義者。論云。有義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及為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細相。攝受用身。若為地前諸菩薩等所現。一分粗相化用。攝變化身。諸經皆說清淨真如為法身故。讚佛論說如來法身無生滅故。莊嚴論說佛自性身本性常故。能斷金剛般若論。說受持演說彼經功德。於佛法身。為證得因。於餘二身。為生因故。諸經論。說究竟轉依。以為法身。轉依即是清淨真如。非對治道。故知。法身唯淨法界真如為性。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是受用佛。攝大乘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然說轉去阿賴耶識。得法身者。此說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法身。非說鏡智以說鏡智是受用故。又受用身。略有二種。一自受用。三大無數劫。修所成故。二他受用。為諸菩薩。受法樂故。是故四智相應共有及一分化。為受用身。經論皆說化身為他地前眾生。現種種相。既是地前眾生境界。故知。非是真實功德。但是化用。經論唯說成所作智能起化業。非即化身。雖三種身智殊勝攝。法身是智所依證故。化身是智所起用故。似智現故。似說為智。亦無有過(已上)此第二義。法身是理故。淨法界攝自性身。無漏八識。四智圓滿。是自用智。能證心故。四智品中。大圓鏡智所現。五根器界國土。名自受用。身及淨土。諸根相好。遍十方界。純淨佛土。周圓無際。是名自受用身及國土。非智即土及其依身。自用身土。智品影像。是故名為自用身土。以自受用第七識俱。平等性智所現智影。名他受用身土。以自受用第六識俱。妙觀察智。觀察所化根機差別。為說諸法。斷除疑網。及其依報。名他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前五識俱。成所作智所現色身。名變化身。智上作用。名身土故。此第二義。四智品上。所現智影。名為身土。非謂四智即自受用。他用化身。不同初義謂智即身。今章言清淨法界攝法身者。是第二義故。以唯真境。名為法身。言四智攝餘身者。即就後義。收攝自用他用化身。如上所引佛地論說。此正約就始教為言。祖師三寶章云。或約五法。攝大覺地。謂以清淨法界。為法身。鏡智及平等智。為受用身。作事智為化身。妙觀智通二身。此如佛地論說。此等約始教之終說。義當為直進人說(已上)此當佛地論第二師義。故以清淨法界。為法身體。
章或唯妙智為法身等者。此唯妙智者。以智攝理。為妙唯智。非謂理外唯取妙智。以智為理。無智外理。以理為智。無理外智。言本覺智者。無始本有覺照之性。真理之有明朗德。名本覺智。言修智者。是修得智。亦修生智。從本覺智。流出業用施作。斷惑得果功能。是名本智所流修智。從本流出。攬本成修。故此修智。必冥本智。始覺始智。契本覺體。始本不二。泯始本故。
章金光明經中四智攝三身等者。彼經不見轉識得智。故無四智攝三身義。然說由滅轉識煩惱。證得三身無上菩提。此即轉彼有漏八識。如其所應。得佛三身。即如已前寄顯斷明。依諸伏道。起事心盡。得顯化身。起事心是第六識。由地前等意識伏惑。入佛果時。妙觀察智轉得圓滿。意識惑滅。五識俱惑。亦隨除滅。故得成所作智現前。依法斷道。依根本心盡。得顯應身。法斷地上。依根本心。是第七識。地上無漏。斷障證理。滅末那惑。平等性智。方得現起。佛果圓滿。依勝拔道。根本心盡。得顯法身。勝拔是金剛心。根本心是第八識。金剛心時。斷佛果障。此時斷盡第八所持二障種子。轉有漏第八。初得大圓鏡智。故唯如如。如如智。獨存。理智冥合。名為法身。然智顯了故。以鏡智名為法身。故為唯智法身之證。
章惑境智合為法身等。攝論既言如如及如如智。如如即是真理。如如智者。即是真智。智不異如。以如為體。名如如智。問佛地論五法三身相攝中。初義何攝。答彼即今此境智合。為法身所攝。彼以清淨法界與大圓鏡智。為法身故。唯識論第十。亦有二義。次第全與佛地論同。彼初有義。即今所攝。第二有義。唯理法身。即始教義。問終教之中。有唯理法身之義耶。答若以智成理。名理法身者。此門化身。終教有之。不同始教單理法身。
章此二句如性起品說者。具前四句。謂唯理。唯智。理智雙合。非理非智。此是解境。具眾德故。心智照故。絕前五者。是行境故。言亡慮絕。唯證境界。不可思議。
章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說者。如來垂跡。同淨飯王。剎帝利姓。是化身相。應此種姓出世間故□□□□□。
章但深淺為異者。終教以釋迦為報者。即如佛地經教主。顯示十八圓滿。二十一種功德故。小乘報者。王宮所生丈六報。五蘊報生。相好身故。
章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等者。所以應化名法身者。應化二身。非別物體。全攬法身。為應化身。是故一切無非法身。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