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六)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程海燕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王 麗

所依身章

一。直進菩薩變易立不。
二。漸悟菩薩變易位分。
三。增悲有無
四。圓教變易有無

分段變易云云分段

唯識論第八云。一分生死。謂諸有不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異熟果。身令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文)
元曉大師鬘疏(下)云。言分段者。謂三界六道岐分。九地位段。莫不歸死。分名段(文)分段之義。始終二教大旨同歟。

變易

唯識第八云。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文)此始教當中變易義也。若終教者。起信論云。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報(文)同疏(下)云。以此業識能資熏住地無明。迷於無相能起轉相現相等。相續令彼三乘人雖三界事識分段粗苦猶受梨耶變易行苦(文)
問。終教心。變易之體限阿梨耶歟。答。二乘無餘之間。與八地已上。限梨耶七地已還事識細分智相相續二相未盡故。猶容有六識細分。爾者決定有所依微細五色根也。故疏梨耶變易行苦者。且約總報之體。或兼無餘變易八地以上。故云梨耶歟。
問。終教變易壽歟。別盡別生歟。答。終教心。三乘事識分段之粗相因果斷滅已後。別受梨耶變易。全無故業資助之義。故三乘共別盡別生也。

信疏下如次上

元曉大師信疏(下)云。業識根本熏習者○彼三乘三界時。雖離事識分段粗苦。猶受變易梨耶行苦。故言三乘生滅苦也(文)宗家海東解釋一同也。既雖離分段云云)知分段之外別受變易之義也。
問。迴心教心可立報身佛耶。答。章是他非實(云云)付之孔目云第三云。約初迴心教門。有其八義○八約生死最後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文)此約化身。若約報。分段身後即成其佛(文)此釋迴心教行報身(見)如何。
問。八地已上無功用者。二利無功用歟。又自入心無功用歟。答。唯識論第九云。八地純無漏道任運起故(文)鈔七上所引論無簡。知自入心無功用也。付之第八地入心諸佛七觀。即觀二利行。無功用者。何可待七觀耶。答。攝第二有二釋。初釋云。七觀障。皆據利他。不能任運。非利。利實能任運進故(云云)第二釋云。又八地中有住出。勸為創入。任運據後(云云)此第二釋又於利他行等心得也。於利者勿論無功用也。又智論十七地有七勸。侃疏對十地論在第八地會云。十地付終云在八地。智論剋實七地(文)淨影疏聞之。菩提院贈正。勘此文自入心任運成。宗釋可勘之。疏七(下七)勸通二利三心見。
問。始教心約報可立變易身耶。答。以分段身至金剛已還云云)不立變易也。付之瑜伽唯識諸論之中往往立變易。已是壽也。全非終教之義。即是始教當中也。何背本論。可立十地分段之義哉。是次清涼大師上。若法相宗頓悟八地。方受變易云云)爾者十地分段解釋非。非背本論。似師資相違。抑強立十地分段義事。有何所論耶。答。且義云。始終二教共。地上有教無人故。分段變易皆寄一門也。雖然終教三乘教實義。為顯佛法漸漸深極。分段粗相之因果滅盡之後。立變易微細生死。故許彼所立始教盡法源之教。初地已上為潤生攝化等故。留煩惱種子。至金剛無間之位。既乍留潤生感種。盍潤分段之生哉。縱雖立變易所資故所感異熟。全欲色二界之所繫也。何可名界外變易耶。故知聖智之中。七地以還分段八地。以上變易者。為寄顯功用無功用差別也。若依留感潤生之義者。只微細分段生死也。但清涼大師八地方受變易解釋。依寄在門義。不可相違漸悟變易欲界繫頓悟色界繫也。
難云。清涼大師唯識論立八地以上變易。以二義會所留惑種不斷之義云。而與相違故○變易生死遠相假藉(云云)雖有惑種。立變易事分明也。次菩薩初地以上受變易身事。相宗所定也。故清涼大師云。若法相宗漸悟初地許受變易云云)若爾者。何故唯會八地已上變易。不會初地等耶。次折薪記中。依本業經於等覺位之中立變易身(見)既聖教先德義難捨哉。
始教漸悟菩薩變易者。若云壽者。是亦應分段之所攝。若云別盡別生者始教不可立別生變易。答。自本清涼大師八地變易寄在一門故。八地已上於所留惑種。依相宗諸師出二釋。故鈔標云。諸法師答之(文)
增悲增事。次下宗家所破也。准彼破心。初地已上變易終教之義也。故不會之。又當章十地分段者付直進菩薩論之。不亂漸悟歟。次折薪是二隨一不正義容有釋歟。故第二釋。若直據今文標。一向分段義釋成。
始教漸悟變易者。章若約迴向菩提聲聞煩惱者受變易等(云云)既不留惑種故。不可有分段之義。故許變易。但始教壽。終教立別盡別生事。二教差別也。雖依何教心。分段果報已盡故。許變易云事。不可有異義。孔目第三(生稠林章)云。問。變易生死無漏。何故入生稠林攝。答。變易生死本數興。意為顯佛法漸漸深遠。將變易生死分段後。顯其終教漸漸甚深。據理論之。變易生死只是分段相。所以知中陰本立為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陰。如十住經中陰之身。乃至涅槃菩提亦有中陰。但微細漸深。佛境界。據此文證。當知變易生死死只是分段相(文)分段變易二想。以八門分段。第四科方便等之四種生死三昧三種意生身釋畢。起此問答。爾者四種變易三種意生身多分終教義也。知終教變易亦粗細寄顯之心也。依實者分段相也。
問。何故涅槃菩提中有耶。既有中有者。即應分段身。如何。答。約化身釋歟。孔目第二云。三界眾生果報分段分齊三○於此三界凡聖粗細出改不同。四種。一者繫業分段三界。二者不繫業分段三界。三者餘習變易三界。四者不捨世間變易三界。問。變易不捨世間無漏法。因何在三界。答。變易等身慈悲故在於世間。如涅槃經說。常樂我淨能以大悲起還入世間故在三界(文)第一一向凡夫。第二終教三賢始教十地。第三終教地上。第四佛化身也。而云佛果變易者。變易異名意生身隨意生故名變易。故十佛中有意生身也。
二種生死義(淨影大師)云。大品經中說。前七地猶是肉身。天分段者至佛果乃盡。自前未斷。至佛盡故。一人有頂種(文)唯識論第八云。若所留身漏定願所資助者。分段身攝。二乘異生所知境故。無漏定願所資助者。變易身攝。非彼境故。此應知變易生死性是有漏異熟果攝。於無漏業是增上果聖教中說為無漏三界者。隨助因說(文)故第七卷。頓悟菩薩色界之第八引鏡智。漸悟菩薩欲界第八引鏡云云)知變易體即欲色二界所繫也。
大疏五下(第六迴向斷)釋經意生身之文。引楞伽經三昧三種意生身名義位等了云。若成唯識第八成身。隨意成故。意明但轉變成非新生故。故論又云。亦名變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他故(文)
二(下)云。疏若成唯識下○若體於者總三說。一云悲願為體。二云定為性。三云無明住地無漏有分別為體○問。若依悲願而感此身故留煩惱。此復何用。諸法師答云。七地已來菩薩分段者。為分段故留不斷八地已上。雖受變易而與相違故。所以不斷。又解。八地已上變易生死遠相假藉故留不斷此惑身資。致熏力得受用身。非如無學迴心向大者。唯一業(文)
樞要下云八地以上無間分段死。不籍煩惱助潤。何故不斷哉。答。如初地煩惱即伏而受變易。亦如二乘有學迴心即受變易。雖分段不斷煩惱。所以者何。煩惱雖非親助潤變易分段生。遠勢亦有。又惑種在變易長。不假數資。無感種變易時促。如二乘無學數資(文)
唐經第十六十住品)云。疏三(下)云。第八童真住自分中○初一能化頓悟菩薩隨願貴在利。不揀穢。漸悟地前變易意生身故(文)法相宗頓悟八地方受變易漸悟初地許受變易。言意生身者。如迴向說(文)頓悟八地變易者。一云。寄在川心也。一云。師相違也。付漸悟菩薩。縱雖法性宗心初二果迴心。何必地前變易耶。又法相宗無學迴心十信變易。何定地前分段耶。又終教心直性菩薩地分段也。何於第八住可受變易耶。答。義云。性宗心。雖有地前分段之人。入寂迴心地前變易故。約有法云云)次相宗心。漸悟地前變易事如下抄。學無學共不許地前變易之義可有歟。次終教直往菩薩初住已上非業繫隨願生故。釋不揀穢非受變易也。譬如始教七地已還分段身。菩薩時以定力受用土
折云。問。金剛位後受變易否○答。此有二義。若據本業經說。等覺性中住順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三昧。復住壽千劫威儀等。別知金剛位後復有千劫。應於此時受變易身。若直據今文。金剛已還障種故。便成實報故。異迴心教中約化身為說也(文)此心。以大願力之言。為變易義歟。但當章約留種。成分段義。種斷正受金剛一念之位也。知不可立變易哉。集云。十住抄云。若法相宗頓悟八地方受變易漸悟初地許受變易者。此謂寄位順教意也(文)十地以還有中陰云云
指事云。十住斷結經第九云。爾時世尊無形三昧。普見五道中陰眾生乃至亦復中陰形質。從一住地十住地。案云蓋疑此經文。都驗十住經此文故。無漏智云云)鈔七上云。生空所引後得智滅盡定(文)

隨眠力潤生事

雜集第五云。相續力者有九種。命終心自體愛相應○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未離欲聖者亦爾。臨終時乃至未至不明了相位。其中有能起此愛現行。然能別以對治力之所攝伏。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雖未永斷。然此不復現行。彼由隨眠勢力令生相續(文)指事云。第五卷云。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乃至廣說。案云。蓋略取此文耶(云云)章一切聖者。指第三果一切聖人也。第三果聖者。既唯種潤生也。八地已上菩薩豈無唯種潤生之義耶。六卷私記第六云。問。菩薩悲願菩薩悲願勝。八地以上猶分段。何受變易。答。八地以上第六識無漏相續有漏起。故不能故起煩惱分段身。故受變易身也。問。十地不斷煩惱種子。何以其種子生。答。并唯心煩惱現行不用種子故也(樞要心句。可之)問。何故不用種子。答。燈云。已惑種。潤能(云云菩薩初地時。伏煩惱現行故。雖種子。潤無力也。問。若爾。何不還聖者。以已惑種潤生。答。不還聖者對治力強。正潤不起煩惱故。以所惑種潤生也。十地菩薩。不用煩惱對治道故。起現行潤生也。然云已惑種潤能者。多分約異生說也。若釋十地唯現潤生。亦可用此義也(云云唯識第八云。不還潤生愛雖不起。然如彼取。種故(文)同第七云。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文)
問。章文一切聖人隨眠云云)爾者初地已上。悉種子潤生可云耶答。准斷惑章。故留煩惱地上惑。現惑惑種皆自在云云)又七地已還第六識煩惱有漏之故。當處八地已上永伏不行云云)知七地已還可有故。起現行也。問。七地已還唯現因生歟。通種子潤生之義歟。答。第同學抄。七地已還唯現潤生之義也。其故煩惱種子生果與潤生之二功能初地俱生時。皆損伏之而為利生。故起等之時。雖起生果功能。不起潤生之功能。既故起現行云云)即潤能勝。種子能劣故。種子潤生之義也。六卷私記上引。但惑現惑種皆自在之釋。潤生之義可通現種歟。退可堪定堪。
二。問。始教大乘心迴向菩提二乘於何位受變易身耶。答。章通諸位(云云)付之清涼大師解釋中。漸悟菩薩地前許受變易者。此法性宗。若法相宗漸悟初地許受變易云云)如解釋者。始教漸悟菩薩不許地前變易云何。答。義云。無學迴心者。分段已盡故。初從十信變易身。修行事性相一同之義也但漸悟菩薩地變易性宗意者。且約極成之處。謂性宗無餘迴心許故。漸悟地前變易必定也。無學迴心雖受地前變易。若初二果迴心。至初地變易故。依終極釋。漸悟初地等歟。頓悟菩薩增者。從初地雖受變易七地已還分段也。八地已上一切菩薩變易故。釋頓悟等歟。義云。如次下。
尋云。依初義。漸悟有無如何。答。唯識章釋初二果迴心菩薩唯識觀云。不經生者。七地已前亦通色界依身而起(文)子島私記云。此中許漸悟增(云云)又佛地論第二云。有學迴向菩提。或隨煩惱感生勢力感彼已。於最後生伏諸煩惱起定願力。資後身國。如前通理乃至成佛(文)子島私記云。此文中可有菩薩也(云云)但當心可勘定。折云。言通諸位者下。明迴心十信位故通諸位。謂信住等也(文)疏三(下)鈔上如次上引。抄第二下(第六迴向處)上引四卷七卷楞伽三昧三種意生身名義位等了云。無上依經第一不配位。但約三人得。謂聲聞緣覺大地菩薩為三意生身。若鬘云。無明習為緣。無漏為因。有阿羅漢緣覺自在三種生身西域鬘。一依楞伽。復有兩說。羅漢緣覺迴心十信。仍本名故為為。二乘迴向終。名自在菩薩。即初地以上對前二位故名自在初地已上三種。如前楞伽。一云。羅漢緣覺迴向俱至迴向終。方名羅漢緣覺直往菩薩初地已上名自在。亦三種意生身。一云。聲聞緣覺同第二釋。從二乘有學迴心迴向終。名自在菩薩。對未發心自在菩薩三身得同前解。二據無上依。隨三身迴心等覺名聲緣覺意生身。後初地等覺菩薩意生身。釋曰。後意之一釋似非得意。經意但明三乘人皆意生身耳(文)
楞伽。三盡中。第一漸悟菩薩。第二通漸頓。第三又漸悟。以有學漸悟自在菩薩。爾者學無學漸悟菩薩都不許地前變易見。既是西域相傳之義也。知依楞伽經文者。一切漸悟菩薩不許地前變易歟。楞伽三種意生身者。雖有配當之異義。限十地不通地前。次無上依經。疏一(上)云。又無上寶性佛性二論皆從入滅二乘。於三界外更受變易(文)鈔三上委細引經文。於界外三種意生身事釋成。爾者勝鬘經羅漢緣覺自在菩薩三種意生身云文。西域相傳。依楞伽者。三種意生身初地已上之成。無上依經者。已入寂之後意生身故。迴心已去至等覺歟。但似非得意之能破三種意生身三乘各別配釋義破也。若依此義。無上依經入寂迴心經宗義。即許地前變易楞伽經三種意生身既不通地前。知不許無餘迴心。故相宗義也。此之義門漸悟地前許受變易。此法性宗釋歟。但期明匠之糾明。
二下(第六迴向處)云。若四卷。即當第三○最初列意即云修行者。了知初地以上進相三種身(文)疏五(下)云。若依地位。初即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後即八地後(文)三種意成身配地異說
一。第一(前五地)第二(六七八地)第三(九十地述記玄贊釋等之義。
二。第一(前五地)第二(六七地)第三(八九十)慈恩鬘疏義。
三。第一(前六地)第二(七八九地)第三(第十地)補闕章第二釋。
四。第一(前七地)第二。第三(不足位)義(皆不通地前也)
問。始教心前三果迴心菩薩十地分段歟。為變易歟。答。依上鈔釋。有學迴心初地已上變易云云
章。聖教○八地已上唯變易等(云云
指事折薪指下所引仁王本業等。
章。佛度五人等(云云五分律九云。說是法時。五比丘一切漏盡阿羅漢道。爾時世間有六羅漢(文)五比丘者。陳如‧○摩訶那‧摩跋波‧闍婆捨‧跋陀羅闍也。章。又同聖等(云云
涅槃四依事。
指事云。第六卷云。出世煩惱性。是名第一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乃至阿羅漢者。煩惱。捨於重擔。建得已利。所作已辨。住第十地(文)
依者。經云。為世間依。安樂人天云云
集云。涅槃四依者。初二三地寄須陀洹第一依○如五六地寄斯陀含為第二依。七地阿那含為第三依。八九十地等覺阿羅漢為第四依○上依海東記○發心品鈔與此小異(文)
生疏(下)云。依涅槃經第六卷。如依中。初地前。逢五洹沙佛。第二在前六地。逢六恒沙佛。第三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河沙佛。第四依在第十地。逢八恒河沙佛(文)涅槃論云。歡喜地為初依。六地為二依。八地為三依。法雲地四依(文)聲聞菩薩四依位次。配異義歟。後可勘定。發心品抄引涅槃第六。初依地前見。可見。
問。仁王遠達菩薩者指何地耶。答。第七遠行地也。付之仁王經十地云云)如何。答。以三賢十地十三法師之位。故第七地當第十地也。
指事云。下卷復次玄達菩薩後身中。無量功德成熟○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疏云玄達菩薩即遠菩薩即達行地也○滅三界因業果者。此就分段。非永盡也○後身者。三界繫分段之窮。名後身也。言十地者。加前三賢故。名十地○測云○後身中者。住分段生死最後一身。至第八地。即成變易報也。梵天位者。梵者淨也。已住清淨行位故(文)
二三世間事等。
三(上)云。九約寄乘者。謂初地明施。復顯人王。即是人乘十善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天乘。故以初三為人天乘(文)
華嚴問答下云。一切人天世間因果皆有初三地一切二乘所修因果行法皆在。如五六三地(文)
問。三乘菩薩於何位無生法忍耶。答。七地已去無生法忍云云)付之餘處解釋初地無生云云)如何。問。本業經心。十地人天三乘等歟。答。章七地已前寄人天三乘等了。此本業經說(云云)付之指事云。言五初二三地至本業經者。今此引文非本文。但意引文故。今具引本業經涅槃聖品云。勸喜地中中道第一義諦慧。乃至作五神通。第地中自行十善人行十善第三地中。十二門禪等。第四地中三十七菩提分法。第五地中。修如諦觀等。第六地中達十二因緣等。問。驗本文。不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薩云何今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薩。答。既以初地乃至六地世間二乘。明知七地以上寄同菩薩。章家本意如是了知(文)
唯識論第九云。七遠行地無相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文)八地已上寄一乘事。一乘義抄。
章。初地八過(云云)指事云。第二卷云。過凡小下○此過有八種。一者住過。如經菩薩位故。二者家過。如經生在家故。三者種姓過。如經種性貴故。四者道過。如經過一切世間出世道故。五者法體過。如經住菩薩法中故。六者處過。如經在菩薩正處故。七者過。如經入三世真如法中故。八者畢竟過。如經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菩提故(文)
章。三賢位已過二乘云云)折云。信成就發心中云。又是菩薩發心後。遠離性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文)
章。種性云云)指事云。上卷教化品云。於三寶中生十心信心精進心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迴向心。是而菩薩少分眾生。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文)
章。滿即過小乘等。指事云。第八卷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歎鮮欲求聲聞道○能信是法甚為難(文)賢首品文一乘義引。
章。九地二乘等(云云)折云。論(智論)具云。能發心○雖未斷煩惱○勝於一切眾生○譬六神通阿羅漢將一沙彌令負衣缽修路而行。沙彌思惟世尊。最上最妙。當以涅槃。師知其念。即取衣缽自擔推沙彌前行沙彌覆後思惟佛道甚難。久住生死無量苦。且以小乘涅槃。師復以衣缽囊還與沙彌。令擔推有行。後集引鈔釋而云。諸細雖思眾生。多化度。便退大心等(云云
問。此中第三門者。十地羅漢。爾者十地分段之義又當此寄在門。何以十地分段實義。以八地以上變易為寄在歟。答。煩惱故留壬生攝化始教之當中故。以十地分段實義也。寄對二乘立。二種生死始教之本旨故。寄對二乘之義皆寄在門也。
問。終教心地菩薩壬生攝化之時。故起現行歟。為當種子壬生歟。答。准始教地上可思之。現種皆自在歟。問。終教心有何所不分分別俱生歟。問。終教心所知障種子初地頓斷歟。地別斷歟。已二條可抄斷惑章。
章。問說八地以還菩薩等(云云
問。增悲增之義者。指論釋說歟。又師釋說歟。答。
三。問。於地上菩薩悲智互增之義可有歟。答。當章不許之也。付之依文釋思道理釋迦忍土出世彌陀西方引攝。是皆本誓悲願異故。化義分穢。況文珠主智普賢主理者。他宗共許之。已成如來因滿士。化義分於本誓修行滿於二利事。常途性相也。爾者從雖地上菩薩悲智互增不可相違。故撿智論文。可有悲智互增義釋云何答。菩薩本誓悲願差別。非悲智增減之義。佛果等覺等位。豈可增減之義歟。即是悲智平等之上差別化儀也。智論文又必未見地菩薩。不可相違
集云。百法抄三云。從初地至八地已來分別漸悟者。一切時中常受變易。若頓悟菩薩。而三類。若增者。初地後永伏煩惱。便入變易。若悲智平等者。三四地中而入變易。若菩薩七地滿心方入變易。若八地以上一切菩薩皆入變易。由始教粗故分段。至金剛終教細故。地上變易。若言下○智論(三八歟四三云)菩薩二種。一者慈悲多為眾生故。二者多諸佛功德。樂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始多為眾生者。至佛法增處。讚歎三最之音(四十歟四五)又云。菩薩有先成就功德然後度者。有先成就眾生成就功德者。初地下可見(文)此心。智論地前菩薩說心得引合章文歟見。智論前後可撿之。義云。智論相對大悲闡提與餘菩薩說歟。難云。大悲闡提豈非增也。
答。悲智互增付八地已還論之。大悲闡提總通因位。故別也。問。終教心。初地已上受變易者。十住經十地中陰文。如何可會歟。答。復古引孔目第三生稠林文上引云。問○答。當知中陰之身位通粗細。為分段求生方便故屬分段。若微細漸深佛境別是變易。是故變易分段相也(文)
章若依頓教等(云云)指事云。第五百七十六八會那伽室利。此云龍吉祥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能證。龍吉祥言。誰為證者。妙吉祥曰。無名姓。施設證言。彼為能證。龍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證。妙吉祥曰。彼無生不念菩提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無見心等能無上正等菩提(文)
四。問。圓教心可立變易生死歟。答。不說變易云云)付之二種生死建立論常說也。圓教獨何不立之歟。就中別教布之門收始終二教之義。終教地上變易也。圓教何可廢之哉。是以震旦依圓教立變易生死。如何。答。善財都率天子等。皆以界內分段身至普賢位。知不可立變易。但布門。即同教義也。同教者攝前諸教故。又可攝變易之義也。次師釋者。決疑論之釋歟。是又不壞相之門歟。或世界性等已上身同變易故。釋得變易歟。尋云。世界等身分既出過諸天。何非變易歟。答。世界性等已上身分者。即普莊童子也。而普莊童子愛見善慧之太子也。既有父母。知分段身也。但見聞生分段大都如三乘教解行分段者。法門所成故。出過諸天也。晉經三四(小相品)云。生遇斯光者。菩薩十地如是成就清淨肉眼(文)玄第十六。遇此光明頓得十地。身猶未轉。令本身肉眼而得普眼。是法力也(文)疏第八(下)云。頓得十地。未凡身。見十地境。以法力故○謂上諸德十眼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文)決疑論第二云。今此現生一生發心相應時得。以正智。於分段作觀行心成。兼善兼修眾藝觀行心成。來生變易身。以今分段之身是過去作業。今身以智修觀業。來生得神用變化生也(文)華嚴問答下云。約實共皆同。但以一身成佛一身者。法性身無別分段等身。若隨緣現成佛。即同三乘教所說也(文)法性身解行生法分段也。分段等身者。遮三乘分段也。
尋云。分段等身者。三乘變易歟。答。集云。第四探玄六。若一乘中有二說。若方便言。地前地上俱有變易。以一一位終至佛地故。若就圓教言。但是分段。以淨寶轉輪聖王得普見肉眼等是十地菩薩故。知下文說又如善財童子分段身至普賢位。然並是即法門分段故。非過患也(文)探玄第六。全所引。十行品第九善法行勝進分之處釋也。復古云。此教不分者。但以無明邊域為生死邊際總屬過患故不分也。然生稠林○問。變易生死無漏佛境(已上引本文)據此文證。當知變易生死只是分段相。為其變易(文)此世界性等已上之身。分段心得。引生相林歟。

文安三年月晦日。於東大寺書寫畢。沙界沙界平等利益而已。快舜祐乘。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