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十)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程海燕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王 麗
攝化

一。報身所在。
二。如網。
三。瞿波所知世界體。

佛身開合

四。三身四身配教。

一。問。小乘教意。以他三千界所化境歟。答。當章起盡三千界所化(見)玄第三(轉法輪章)云。六轉處者。小乘娑婆百億鹿園等(文)付之小乘教既三千界。何非所化境歟。答。
娑婆閻浮。折云。娑婆者。三千大千世界總名也。探玄云堪忍。悲花經云。是中眾生貪嗔癡等過王忍之故為名也。言閻浮者(云云俱舍云。大雪山醉山南無熱池。其池邊岸有瞻部樹。高大千里。其味甘美也。依此樹名瞻部洲也(取心)折云。閻浮提。此云勝金閻浮樹下河水底有紫金。光蔽日月。此州在樹南。故云閻浮提(取心)問。有何所由依樹立名歟。答。
問。以百億須彌三千界量。爾者三種億中何歟。答。折云。俱舍云。四大州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千。是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千倍說名大千。皆一成壞○演義云。俱舍易了。總以喻顯。小千界千錢。一中界如千貫錢。大千界如千箇千貫錢。而但取初禪為數。已上不說。若舉禪已上。即不一成壞。火災所壞唯初禪故。故理三一云。小光等天非小千界攝。積小千千。積千為大千。亦不攝彼○今百億者。此方黃帝等法數三等。謂上中下。下等法十十反之。中等百百反之。則有百億。演義釋云。以小法者。即下等十十反之也。謂小千為萬。百小千為億。千小千千。已有十億。更千千為大千有千箇十億。故有萬億也。今約中數者。謂從千已上百百反之。謂百小千方為萬。千箇小千千。方是萬箇千。萬箇千始有百萬。方是一億。既十千為一億。今有千千。故有百億也(文)
問。始教意。十地能化報身共立色頂。如何。答。當章心重共色頂(文)付之准華嚴經心地觀經攝論入大乘論大乘經論說相。初地百葉臺。地千葉臺。三地萬葉臺。乃至十地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塵數葉也。而葉則三千界也。磨醯已大千界頂也。然者初地能化既以色頂所化境。知初地已上報身土超過磨醯云事。云何。答。雖所化國土十地漸增。所居淨土色頂也。故入大乘論下云。始從初地乃至十地。在淨居天成於正覺自在應化(文)
梵網經下云。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身皆化無量佛。一時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遮那佛。受持上所說心地法門品竟(文)問。疏序云。不思議光舉化於色頂(文)不思議供臺上盧遮那。而指此文。舉化於色頂云云)知千葉臺盧遮那色頂云事。加之始教意。十地因滿菩薩必於色頂等正覺。知第十地能化可在色頂也。尋云。爾者初地能化猶以百三千所化境。何云化身但充百億等亦順彼說。又玄三云。始教有百億閻浮百億釋迦攝化境歟。答。義云。若依迴心教。百億也。若直進教。地漸增。難云。迴心教心。何可立受用身歟。答。如三乘共十地菩薩地等。迴心二乘全不經之。但為望上不足建立之。色頂報身例之無失義云。對終教界外勝土等。一類須彌界故。云一界等也。非謂限婆婆一界也。章既指如網。網即千百億也。若唯限百億者。立義引證豈相當歟。但入大乘論下卷。色頂所化大千云云)百箇千箇等三千界不見云云)論文可勘。
玄第三云(轉法輪章)六轉處者。小乘娑婆百億鹿園等處。三乘百億或千百億或如恒沙為一佛化境(文)百億或千百億等者。地漸增之義。可通始終二教也。或如恒沙者。指智論終教之義。問。第三(世界章)云。始教有百億閻浮百億釋迦攝化境。若依終教智論中(文)又云。若約一乘十佛化境蓮華莊嚴世界海三種。一蓮華臺世界。雖遍法界。對地上菩薩機。現增減。寄在色頂一界。二此邊法界之花藏說十○三樹形等○此三中初約同教一乘辨。後二約別教(文)難云。准此解釋同教猶云唯一界。直進何有地漸增之義歟。答。以須彌界對樹形等云一界。非謂大千界歟。
問。始教受用土者。限色頂歟通他處歟。答。當章。色頂云云綱目云。色頂別立。玄三云。在色界頂。解釋始教小乘故。色界頂(云云)玄三云(世界章)若依始教有百億○若依終教智論中○若依始教色界頂。為引小乘同界說故。若依終教不在三界。如涅槃云○又於一切須彌樓山世畔間往往安一淨佛土。此通報化(文)付之法苑第七(淨土義)云。如實義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受用土。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不定。法花亦言○我此土安穩十地所見乃是報土地前所見乃是化土隨宜而現。何得定方。別一處眾生起勝欣心。別指所。隨所即淨土(文)始教意豈解釋之義歟答。
問。始教意。可立界外淨土歟。答。解釋始教界內最勝云云)付之法苑第七又云。化土必隨三界所○古人於此種種分別三界之外別有所。以為淨土。理必不爾。所化有異熟識在。異熟識在。必是三界攝。何得出界。土非界繫。言超三界非處有別。隨所化故(文)
二。問。章文證色頂報身。如梵網經云云)爾者指臺上歟。又指葉上歟。答(云云)兩方也若云臺上者。網臺上未云色頂。隨宗家彼疏中。臺上所不分明。加之引人解。臺上十地之後等能覺化(云云)何況葉之上色頂也。臺上葉上何可混亂歟。若依之立葉上者。解釋但云如網等。全無簡別言。何可云指證一分葉上歟。況清涼大師網葉上四善根見大化身釋給。若指葉上云十地能化受用身者。豈非師資相違歟。答。義云。梵網經雖無臺上即是色頂云文。准諸論。千葉臺第能化也。又十地能化皆居色頂故。心得引證如網也。不思議光舉色頂云云)此意也。宗家解釋引文下可會之義云。折薪心對法等。證報身色頂網。證化身滿百億(云云)若依此義者。綱目云。此一釋迦身○或是化而非法報。以具八相閻浮故。色頂別立彼報故。如梵網經等說。此約初教(云云)此釋正以網證色頂報身(見)云何。答。網疏(上)云。此中盧遮那等三類佛。人釋云。花臺上盧遮那自受用○此釋恐不理。以花臺上佛亦是隨他受用身故(文)又云。其千釋迦報。千百億釋迦化身(文)又云。此千還是受用身攝。人釋云。若約相顯為證。盧遮那身為十地等覺菩薩現。此千釋迦初地已上菩薩現。此亦無違(文)人意。十地能化色頂居。而葉上色頂故。爾者臺具千十地能化故。等覺頂化得歟。依此義邊。且許無違也。此人依網文。臺上所不分明。此心得歟。但宗者。准諸論。臺上即應亦在色頂也。孔目第四云○上釋迦第四禪心地法者。即是閻浮釋迦也。又顯彼中別有實報盧遮那身○此約三乘。盧遮那當彼報身所化千佛及化千億釋迦亦當報身。下閻浮提七歲出家等當是化身○於閻浮提八千返下說心地法者。通彼應化二處總籠說(文)上廣引網兩卷大綱。繁故不引。經文可見。此釋心。臺上報身。葉上葉中可通報化歟。葉上通報化者。常途義也。葉中釋迦一時成佛佛德自在之義邊名報身二乘凡夫所見七歲出家釋迦之邊名化身。望臺上名化身。望一釋迦報身也。折引網并孔目了云。評云。據至相二處意。以舍那報身。千釋迦等通報化。以望舍那是化。望次下經文閻浮提七歲出家等亦屬報身如會今章者。若意同至相。釋迦摩醯首羅天宮。是報身。望滿百億閻浮。是化身也。若據清涼。直以臺上本源。千葉上佛復是大化釋迦。更有百億。方為小化。即二釋迦化身也。今章若同至相。報化皆成。若同清涼化身滿閻浮提爾。既對法唯識只有報身究竟天。取網證化身滿閻浮提。各證義卻優思之(文)
大疏上云。或說舍那坐千葉花。約攝地說(文)鈔二(上)云。第三通網等經。彼云。盧舍那○即以蓮華臺上為本源盧舍那。千葉釋迦復是大化。一釋迦更有百億。方為小化(文)又云。金光明經四種。一化身非應○應身非化。謂地上菩薩見佛身依定而現。非五趣攝。名應非化。即四善根所見大千界一應身也。三亦應亦化。四非應非化○前三並是化身。後一法二身(文)
章。西方云此三恒河佛土云云)復古引演義。四恒河沙(云云)三二者轉寫誤(云云)但麗印本抄二(上)引涅槃高貴王品云。度三恒河諸佛國土云云本并抄各異本歟。
問。涅槃經勝土者。報化二土中何歟。答。章釋迦報土云云)付之涅槃經云。如安樂土(云云)而玄三云。十住以去不退三賢菩薩處者。淨土。於中亦四果二乘。如阿彌陀土(文)地前三賢二乘等所生土化淨土也。既指安樂。爾者尤應化土。如何。答。終教三賢受用土信說分取也。縱雖安養報土不可有相違。況涅槃經所有嚴淨猶如西安樂世界云云)縱雖西通化土。只指同莊嚴。何可遮報土之義歟。勝土即報土云事。演義釋分明也。不可及異求歟。天台章安疏。未定報化。寶法師疏云。其勝土者。示勝化處。以顯報淨也(云云
  鈔二(上)云。疏或說報身在餘淨土。約引攝者○涅槃高貴菩薩品功德中。第四功德末。高貴王難云。菩薩涅槃。悉如是十事功德如來何故九事淨土。佛答。具修。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恒河諸佛國土○釋曰。既言為化眾生居此閻浮國土是我嚴淨。明指報身在餘淨土(文)
章如智論中(云云
智論第五十云。三千世界一世界一時一時滅(一重)如是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一佛世界重)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三重)如是佛世界海如恒沙。十方恒沙世界一佛世界數(四重如是世界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五重)於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總結文)注私注。問。論文第重但云世界無性字今章加性字。有何故歟。答。玄第三全同章。而釋云何故名性者。有二義。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積結成性。如久習成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為因義故。亦得名性(文)得論意加性字也。問。性之與種有寬狹歟。答。章心。第二云性。第四云種。尤可寬狹也。付之舊經云。世界性。新譯世界種。但是一體也。云何分異歟。
  答。種之義處可有異歟。
問。終教意。可說雜類世界歟。答。當章不說(云云)付之時分終教不定僧祇通雜類世界云云)如何。答。彼終教終門通同教。今章終教當中也。故不相違
問。靈鷲山者。報化二土中何歟。答。章心。受用報土也。付之疏二下(普賢三昧品)云。攝論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攝。然三義。一相即如故歸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法身。三相並是功德法故法身。其等依土即通性相無礙眾生見燒。淨土不毀(文)抄七(下)云○二引法花成法身○此三身融。即三土亦融。變化即毀。受用皆悉不毀。我淨土不毀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滿即受用(文)淨影大師釋多同抄釋。玄云。化相示滅。報常存。如常在靈山(文)法花論下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諦之所攝故(文)
問。引佛地經有說段。何故但釋佛身。而不釋攝化處歟。答。樹下釋迦報身也。菩提樹下即報土也。同法靈山故。舉佛取土也。一種功德。一於所無障功德。二能功德。三任運佛功不休息功德。四於法身所依作業無別功德。五已修一切功德。六不為一切外道所伏功德乃至無盡功德究竟功德云云)昇都率天品疏抄。引佛地攝論等委細釋之。問。一種功德者。通受用歟。限受用歟。
問。當章前後皆始頓別列。當段何始終同頓列歟。答。折云。或有下。所以教不次者。由上並約化顯報故。以同教終教辨。今以即化顯法義別故。疏於此以說也(文)又上迴心章小始頓等列。
章。第二會國土海事。十玄義處抄之。
問。花藏世界自證他歟。
三。問。世界性等重者。一世界莊嚴歟。又各別寬狹之土歟。答。指事心。引探玄文存寬狹之義歟(見)又章。於三界世界海云云)各別土(見)付之兩方也。晉經五十六云(瞿夷識)男子。我已成就分別觀察一切菩薩三昧法門善財白言。大聖。此法門境界云何。答言○(私云娑婆世界凡聖依正因果等事悉明了之義說了)娑婆世界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相中事亦復如是盧舍本願力故。我悉深入分別念知(文)玄十云。三善財白言下○答中三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二知十方世界中境○二如娑婆下知十方界。各十十世界者。是無盡故也(文)
  唐經七五云。時釋迦瞿波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男子。我已成就觀察一切菩薩三昧解脫門善財言。大聖。此解脫門境界云何。答言(私云。知娑婆凡聖依正因果等事了)如知娑婆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塵數世界。亦知娑婆世界一切世界。亦知娑婆世界所有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外所世界。亦知娑婆世界所有世界。亦知毘盧舍那世尊此花藏世界海十方無量世界種所攝世界。所謂世界廣轉。世界安立世界輪。世界場。世界差別世界轉。世界蓮華世界須彌世界名號。盡此世界海一切世界。由毘盧舍那世尊本願力故。我悉能知(文)
疏十(下)云。第三善財言大聖下○先問後答。答中○初知娑婆世界。次類知剎海○如知娑婆下類知剎海。於中無通顯知多後。別顯所知相狀。今初有六重類知。後後廣於前前。初二皆全剎攝多剎。而初但攝同類剎。故云塵數。二即異類剎故云一切一切種類故。三即塵中攝剎故。細於前。四即十三佛剎塵圍遶界及廣大眷屬世界故。云娑婆世界外等。五即普照十方熾燃光明剎剎種所攝剎通重。六即全蓮華藏世界海後所謂下別顯所知相狀。有種。一廣轉即所依種。二安立因緣。或所依住。三即圍。四即其中場地。五體類各殊。六轉者有二義一如輪側轉形故。故世界成就品云。或有世界輪轉。二即劫轉變故。七所依蓮華。八即其中須彌。九隨緣立稱。十即結果屬因。謂花藏世界海本願所嚴故。云由力(文)准此解釋。新舊經雖名目小別。世界性等重諸剎種乃至花藏之上狀也。非別世界。亦者不可有寬狹不同(見)抄十(下)無釋
孔目第一云。今此世界海下淺深略三重(云云)一雜類世界。二瞿夷所見重。三花藏世界也。既云淺深三重(云云)知各別世界歟。玄三云(世界章)云。一乘有二○約攝化三類(云云)一雜類世界二世界性等重。三花藏也。又云。所居人者○一乘三中多分論時。初見聞位。次解行位。後位。通即可知(文)此釋又攝化分三重。與今章同。三重能居人又各別也。知各別土(見)
重寬狹有無未顯指事云。言一世界性者。疏云。此中世界性者。謂積世界成性。積性成海等。上所引智論說。何故名性者。有二義。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積結成性如久習成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為因義故。亦得名性。問。積界成性。界亦因義。何不名性。答。無融結故。闕初義也。問。十世界中海望於後亦積成餘界。何不名性。答。初積攝已得性名。後開異義轉立別名。故不名性也(文)疏云者。探玄第三。本文所引。但引文不釋別義。世界性等重有寬狹差別心得歟。但探玄釋心。花藏世界中有無量海。海中有無量蓮花。此花名世界性。新名世界種。此花之中亦有無世界。故積界成性積性成海等釋也。瞿夷世界性等各別事也。不可一同歟。雖然依舊經者。性者一切世界性。海者一切世界海。性者一蓮花。海者一海也。雖舉世界性已上狀。自當寬狹之義歟。問。玄記文。十世界中海望於後等(云云十世界者指瞿夷所見世界性等世界歟。答。
章。隨一世界約粗細三重(云云苑云。本末圓融者。有二本末。一以花藏為本餘二為末。二世界為本塵道為末。故次徵云。何以故。釋云。隨一世界即約粗細故(文)折云。初是本後二為末○粗者約因細約果。故三位。非迴異。故得融通(文)
  佛身開合。
問。佛地論心。五種法三身。以何為能攝歟。答。准論文。以五法為能攝。大覺地三身也。問。佛地論心。有法身義歟。答。章。唯真境法身云云)付之佛地論大圓鏡智法身之義(見)如何。答。且今章付唯真如法身義釋也。折云。如佛地論者。經云。當知有五種法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三論釋云。大覺是佛。三種身。一者自性身。二者受用身。三者變化大覺地無量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無為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真如相差別有為功德四智所攝○言攝者。第七論云。又前五法三身者。義前二攝自性身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變化身。經說真如法身故。然轉去阿賴耶識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知前二攝自性身。釋曰。言轉去阿賴耶識者。即轉去第八中二障種子也。言自性身者。即所顯得清淨法身轉依也。言鏡智轉第八得者。即所生二不同故。有為無為別也。論次云。義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已下取義抄)此義段。受用變化四智所現。隨機分粗細者為報化。今章四智攝餘之義也。論亦鏡自受用平等性智受用妙觀察智通報化。成所作智化身。此亦四智攝餘身義也(云云法苑第七三身出體段云。佛地論清淨法界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常遍色身真實功德自受用身○為十地菩薩所現一分相為受用○若為三乘有情所現一分粗相為變化身○然此二身四智相(文)攝論無礙智法身云云)指事引論第一云。一云。自性身即是無垢無養礙相智法身義(文)金光明。四智三身云云)指事云。新經第二卷云。心滅故得現化身根本心滅故得顯應身。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有解云○(疑云。蓋此文也。更文。故又更云云可驗之。又未驗古經文云云)集云。金光三身品檢未見。我用寄或中第五義說(云云)折云。借檢此經。只如如智是法身等。具如寄位中引。未見四智三身文。或此文。濫境智法身故。未敢詳定(文)有私記云。問。彼經正文如何。答。新經第二卷云。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今章家意云四智三身也。問。何故以此文證四智三身歟。答。阿耨菩提五法故。以此文證四智三身也。言五法者。真如四智也。問○答○漢云無上正等正覺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說。無上覺真如也。正等正覺四智也。說。無上覺通理智。正等正覺者總說也。自受用身四智之體也。受用身平等性智之用也。變化身成所作智作用也。攝於大圓鏡智。能證智故。故云四智三身也(云云經文中全不見鏡智為法身等之義。如何。經云。如來法身悲境(云云)此性起品(云云)折云。性起品中如來身十相中說也(文)集成指三量等身經文并引疏等。問。頓教心。一實性佛云云)依何論歟。答。
佛地論法身生身云云)折云佛地論具云。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自性身自受用身。俱名法身。諸功德所依止故。諸功德所積集故。若變化身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文)抄二(上)云。或說二身佛地論一生二法身○(云云)多分同章。法苑第七多同演義。
本業二種法身云云)本業上卷學品云。從初地至後一地果報神變二種法身一法性身。應化法身言。佛子出世間果者。從初地佛地各有二種法身。於第一義諦法流中。從實性生智故。實智法身(上自性法身)○一切眾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法身能現無量法身(上應化法身)折所引注折注也。
問。何故此二身終教之義歟。答。經文應化法身應也。故折云。用亦名法身。是故終教云云)集云。太一日。何以故俱是法身故(云云)問。法報三身者。何所談歟。答。章。此通始終二教云云)付之孔目當迴心教(云云)如何答。
問。三身外立自性身者。何教義歟。答。章。此約終教云云)付之孔目此義唯當直進教(云云)如何。答。
孔目第四(相海章)云。或立佛。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但是法身故○或說三佛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佛。此之義當迴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攝論文。法身二種一句功德等。或屬應身。或屬法身。或四佛。謂自性身法身應身化身。此義唯當直進教等。何以故。為欲顯法身差別自性身是通一體故(文)法報三身者。雖始終二教之盛談。名因通小乘故。釋迴心教○次三身外立自性身義。雖當章終教始教終問通終教故。孔目釋直進教也。集云。或立下。三三佛相海章此唯迴心教通義可知(云云
佛地論受用身他(云云)折云。或立四下。佛地論云。又受用身略有二種。一自受用數劫所成故。二受用。為諸菩薩受法樂故。又云。如是三身四分故。四句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身。謂變化身○三亦受用變化。謂受用身○四非受用變化。謂法身(文)
楞伽四佛云云)鈔二(上)云。楞伽經說。一應化佛。二功德彿。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報身。後一是法身(文)
問。圓經之中處說十身。而有何所由指離世間品歟。答。第八地通行境。當段佛身開合者。專就佛身論之。故先指離世間品也。既云。以顯無盡云云)實可通二種十地也。故復古云。或立下五十佛。孔目云○此經三身。但有二種十身。如前後說云云
正本云

正和第二(癸丑)八月四日亥剋。於伊賀國神戶吉田寺西方坊經藏終功畢。上卷三帖中卷二帖下卷十帖。首尾五帖。邊土之境書心稍得。引文多闕。併期後勘(矣)
同殖見聞種子一生不剋三生必圓。
圓宗末資沙門審乘(俗年五十六
文安四年正月七日。於東大寺書寫畢。已上五卷隨當稽古雖料紙不調書之。後見人宜被調之者歟。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眾生皆共成佛道。
右筆快舜(祐乘)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