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九

輸入者 韋小燕

佛果

問。小乘教意何釋佛果耶答。章云若小乘佛果無常。不說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論云。小乘無性佛性。但有修得故也付之。小乘教意。何佛果功德無常。無本性功德耶。見章上文。以戒定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為佛果功德。是則三世常恒法也。但不可限無常義。況佛性論。望真如法功德之。無性佛性也。非不願五分法身功德也答。於五分法身功德者。前佛後佛無替。雖以其化用名屬三世諸佛功德故。猶是無常義也。佛性論意。又以此耳。
章云。若依小乘佛果無常。以不說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論云。小乘無性佛性。但有德故也(文)。
佛果義私記云(藥師寺義聖律師撰寬平三年記之)問。就常無常義。且小乘意。何故云佛果無常耶答。小乘教中。未說本性功德故。云唯無常也。故五教云。若小乘佛果無常。以不說本性功德故(云云)問。其本性功德者何物答。本覺本有功德也。意云。小乘教中。未說本覺本有功德故。云佛果無常也問。若爾有所依文耶答。爾有。故所五教云。如佛性論云。小乘性德佛性者。本覺佛性也。小乘教中。不說本覺佛性故。曰無性佛性也。言修得者。修得佛性也。佛性論第一云。若毘曇薩婆多論部者。則一切眾生有性德。但有修得性(云云)。
佛性論第一云(天親菩薩。陳三藏法師真諦譯)復次佛性有無破立義。應知。破有三種。一破小乘執。二外道執。三破菩薩執。初破小乘執者。小乘人說有。眾生於性不般涅槃故。於生疑起不信心。釋曰。所以眾生疑者。由佛說故。小乘諸部不同。若依別說。一切凡聖眾生。並以空解其本。所以凡聖眾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者。即涅槃。若依毘曇薩婆多諸部者。則一切眾生有性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眾生三種。一佛性。永不得涅槃。是闡提犯重禁者。不定有無修得得。不修不得。是賢善共位以人故。三佛性。即三乘人。聲聞位苦忍以上。佛性。二獨覺世法以上。佛性。三菩薩迴向以上。是不退位得於佛性。所以然者。如經說眾生於性。永涅槃故。又可餘說。十力中。性力所照。眾生境界種性乃至粗妙等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有性無性異故。佛性者。即修種種妙行佛性者。則起種種粗惡。是故學小乘人。見此亦說。皆道理。未知何者為定故云云)。

私云。餘文段無用故略之畢

問。始教大乘意。法身修生功德。俱通常無常可云耶答。俱通常無常付之法身凝然常理性也。何可云通無常耶。次修生功德者。報應二身也。何可云常也耶。
章云(次下記之)。
問。莊嚴論中。自性無間相續三佛常無常中何也可云耶答。俱常也(文)付之自性法身故。常云事可然也。無間相續者。修生有為法也。此佛性無常可云也。何三佛性俱常判也。
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德無常。以從因生故是有為無漏故亦得是常。無間斷故。相續起故。莊嚴論云。自性無間相續三佛常住等(文)。
私記云。問。就始教義。三身俱通常無常何耶答。且約法者。以是自性凝然常故。是常也。以不離義故。是無常也。若約受用變化身者。從因生故。是有為也。無漏故是無常也。以不聞相續起故。是常也。故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德無常。以從因生故是有為無漏故亦得是常。以無間斷故。相續起故言修生功德者。受用變化身也。定知無常。以離不離故者。如來藏在纏之時。猶不離染故曰不離也。出離之時。已妄染故曰離也。二義。受是不定故。故曰亦無常也。故控玄記第二云。三離不離無常。約圓成性。以在纏時名不離垢。障離時離垢。約斯不定名無常。具如中邊論佛性等說云云)。
問。三身常無常者。有所依文耶答。爾有始何文答。五教引證云。莊嚴論云。自性無間相續三佛常住等(云云)。
章云。法身自性常也。法身不斷常也。應化二身相續常也。自性常者。即凝然常也。最勝第二亦說。法身常。應化二身常無常也(三身義文)。
後古記下引成論云。常三種。本性常。謂自性身本來常住故。不斷常。謂受用身。恒受法無間斷故。三相續常。謂變化沒已後。現化無盡故。故說三佛常住等(文)。
最勝王經第二云。如是三身。以義故而說於常。以義故說於無常化身者。恒轉法輪隨緣方便相不斷絕故。是故說常。非是本故。具云本用不顯現故。說為無常應身者從無始相續不斷一切諸法不共之法。能攝持故。眾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說常。非是本故。以具用不顯現故。說為無常法身者。非是行法異相。是根本故。猶如虛空。是故說常(文)。
問。終教意。修生功德。通常無常二義可云耶答。章云。通二義也付之。設雖終教意也。何以修生功德可云常住耶。偏可云無常也。如何。
章云(如下記之)。
問。終教總說門意。法身功德。通常無常可云耶答。章云。通二義也付之。法身常住法也何可云通無常耶。
章云(如下記之)。
問。終教意。於佛果位。具常無常四句可有云耶答。章云。有之(文)付之。何可四句不同耶。何況文云此非四句(文)如何。
章云。若依終教二義。先別明後總說。別中。修生功德無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得以後同真如故。何以故。本從真流故。無明已盡還歸真諦故。梁攝論云。不從此法身流。不還證此法身等。寶性起信論等。盛立此義。如彼應知。又智論云。薩婆若三世合。何以故。過去世等是虛妄生滅薩婆若云是法。非生滅故。解云。薩婆若此云一切智。即知佛地智同真如故。非生滅也。又攝論云。猶如虛空遍滿一切色際。無生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一切所知無倒變異等。是故。當知。非直無間斷故以為常。亦則同真如不變常也。法身是常。以隨緣不變自性故。亦是無常。以隨染赴機故。何以故。以諸功德並同真。是故起用是真作故。信中。報化屬真如用大攝。又彼論云。眾生心淨法影現等。又云。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謂一者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乃至廣說。總者。法身隨緣義故。是故功德差別得成。由不變義故。是故功德不即真。以隨緣全相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是故佛果常無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隨義應知(文)。
佛果義私記云問。就終教義別說門意何耶答。此門意別云說三身常無常義故。云別說門也問。除法身應化二身。通常無常何耶答。應化二身。以今此修生故。是無常也。還至源而同本覺真如現故。是常也。故章云。別中修生功德無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得以後同真如故(云云)爾修生功德者。即應化二身也。自受用身。亦收盡應身也問。何故立還至源而同本覺理時常答。應化二身。本自真如流故。無明斷盡時。還歸真如理體。所以云常也。故章云。何以故。本從真流故。無明已盡。還歸真體故(云云)問。以何□本從真如流故。無明斷盡。還歸真如理體答。章云。梁攝論云。不從此法身流。不還法身等。寶性論起信論等。盛立此義。如彼應知。言梁攝論者。指第三卷(流字作生字也)問。還歸本覺真如理體故。如何云常耶答。本覺理是不變常住故。始覺智亦同本覺時常也問。若爾是應化。又說常文耶答。爾有度論攝論如是說問。且度論文如何耶答。度論云。薩婆若不與三世合。何以故。過去世等。是虛妄生滅薩婆若法。非生滅故章云。薩婆若此云一切智。即知佛性同智同真如故。非生滅也重云。佛果同智同本覺真如理故。非生滅不生滅常云問。攝論文如何耶答。其論云。猶如虛空遍滿一切色際。無生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一切處無倒變異等(云云)章云。是故當知。非直無間斷故以為常。亦則同真如不變常也(云云)意云。依此者。應化二身。非直無間故以為常。亦則同真如不變常故。諸為常云也問。法身佛常無常何耶答。法身佛。隨無明緣成六道生死流轉法時。不變其自性故。是常也。以隨無明染緣起時。所被機故。是無常也。法身者。法身也。故章云。法身是常。以隨緣不變自性故。亦是無常。以隨染赴機故問。何故云爾答。章云。問。何以故。以諸功德。更並同真如。是故起用是真作(云云)意云。修生功德。以既並同真如理體故。是故所起之應化用。真如隨緣所成也問。何以知應化用是真如隨緣所成耶答。章引起信論三處文也問。其文如何耶答。章云。信中報化二身。屬真如用大攝。又彼論云。眾生心淨法影現等。又復以本覺隨染分別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離。謂一者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乃至廣說云云)問。何云用大答。應化二身用大問。何故應化二身用大答。應化二身。是真如用大也。於大有三大。即體大相大用大也。體大者。真如理也。相大者。真如所有恒沙之德也。用大者。應化二身也。過於此三而無大之物故云大也問。此三寶中何攝耶答。法寶攝也。故起信論疏云。以用大中。辨佛受用變化二身。是故大。自是法身。屬法寶攝。以彼用大相起問。何云淨相耶答。智者始覺智也。淨者離染。同於本覺也。又智即淨故云淨也。又皆淨之相故。云淨相也。故起信論別記云。智者始智也。淨者離染。同本覺。此中有智之淨。為智即淨也又疏云。其淨相者。明本覺隨染還淨之相。問。何云不思議相答。德化用故為業。非下地所測量故。名不思議也。明還淨本覺用之相故。名不思議業相也。不思議之業。及不思議即業故。名不思議業。不思議業之相故。名不思議業相也。故別記云。不思議業者。德化用故。故為業。非下地測量故。不思議也。此中亦不思之業。及不思即業等。可知也問。總說門意如何耶答。此門意。總說佛果常無常義故。云總說門也。意云。別別不明三身常無常義。而唯總說常無常義故。名總門也問。爾其佛果常無常何耶答。由法身隨緣義故。是無常也。由法身不變義故。是事也問。爾佛果有亦常亦無常。而無非常無常義耶答。佛果具足常無常等四名。又不具足也。故章總者。法身隨緣義故。是故功德差別得成。由不變義故。是故功德不即真如。以隨緣。全相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是故佛果。即常即無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云云隨緣應知(云云)案云功德差別得成者。此身隨緣義故。應化差別果得成。是故三身皆是無常。言功德不即真如者。由法身不變義故。應化二身。皆是真如法身。是故三身皆是常問。其佛果具常等四句何耶答。隨緣義故是無常。不變故是常。隨緣不變二義故。是亦常亦無常也。絕言離相義。是亦非常。亦非無常也問。或非具足四句意如何耶答。此非四句。是俱絕上所得四句故云問。何故俱絕四句答。約諸緣起法。不可說是常。由彼即是無常故也。亦不可說無常彼常法故。是故文曰非四句。隨義應知也問。章文問。若爾如何得說非一異也者。此意問何耶答。此意云。隨緣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者。若爾如何理智得說非一異等。問章文答云。若始教中。以真如遍故。真如故非異也。有為無為不同故非一也者。此答意何答。此說非一非異。始教終教意別也。今此答始教意也。此始教義意云。能證所不相離故。是非異也。智是有為。理是無為故非一也云問。章文。若終教功德二義一緣現前義。以三數劫功德不虛故。自性義。以離真如體故。此中初義。與法身隨緣。後義與法身不變。是非異門。以是體全收故。又此初義與不變。後義與隨緣。是非一門。以義差別故。是則不動非異明非一也者。此意如何答。今此答是終教意也。終教意云。功德二義一緣現前自性義也。初緣起現前義。與法身隨緣義故。是理智非異也。復自性義。與法身不變義故。是理智非一也云問。何云緣起現前義。云自性義答。始覺智三數劫加行之功不虛故。十地究竟果。既是因緣所生之果故。緣起現前義。即是修生義也。始覺智是熏真如之所流法。而更無別體故。名自性義。即是修生義也(文)。
問。始教大乘意。真如與智非一非異也可云耶答。章云。非一非異也付之。非義可然也。非異義不明。凡始教意者。真如凝然理也。智非理也。有為無為異。能證所證木火也異也可云也。何判非異耶。
問。終教大乘意。於功德緣起現前自性二義(文)爾者此二門非一非異也可云耶答。章云。非一非異付之。何判非一非異耶。

二條議釋。以上記之了

問。頓教心□□法身功口耶答。章云。若依頓教。以離念故。亦一實身。平等平等不可說功德。乃對。若寄言顯者。如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至云。一切諸佛身。法身如是准之(云云)付之。涅槃經。吾今此身即是法身者。是可終教等心也。若依頓教者。何云吾此身耶。又云。經云者。是華嚴經說歟。是又可圓教說如何。
章云。若依頓教。以相盡離念故。知一實法身平等平等不可說功德差別。亦不可說常與無常。若寄言顯者。如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經云。一切諸佛身。一法身等如是准之(文)。
私記云問。頓教心。三身佛若常無常歟答云。頓教意。八相盡離念故。自性身。更不可說功德差別相。又不可說常無常義。若寄言顯者。一切諸佛身。自性法身也。故章云。若依頓教○又經云。一切諸佛身。一法身等經者起信論疏指涅槃經也(文)。
問。圓教意□□佛果功德。爾者約用常無常四句何判云耶答。章云。通三世間一切起故。具常等四句付之。付用雖通三世間何可云有常無常等四耶。
章云(如下記云云)。
問。約德常無常四句分別時。俱句常無常。非句非常無常故。何釋之耶答。本有修生故。常無常俱句也。修生本有非常無常非也釋付之。何以本有修生。為常無常故耶。次何又以修生本有。為判非常無常故耶。
章云(下記之也)。
問。約體何判常無常義耶答。章云。以不可說為常。與阿含相應無常也(文)付之。設雖不可說也。何判常耶。次雖阿含相應。何可無常也耶。
章云。若約圓教佛果常義三說。一約用。佛果既通三世間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二約德。佛果四義。謂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本有圓融無礙無邊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二四義。思之可見。三約體亦通四句。謂此經可以不可說為顯故是常。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二義無礙俱有隨緣起際故俱非。此上三義。若體乃至用即俱有。以融攝無礙故。皆有常無礙也。思之(文)。
十玄章私記上卷云問。修生修顯因果四句方何答。一唯修生。謂善根本無今有故。二本有。謂真如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謂如來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本有。謂無分別智內證真如一相
尋云。十玄章。修生本有四句者。佛果修生本有四句同歟。將異歟如何答指事云。意二。約德佛至常等四句者。無常修生故。二常本有故。三俱二義現前故。四非俱謂非常修生故。非無常本有故(文)。
信別記云。淨分緣起中有四句本有。謂真如門。二修本有。謂本覺。以對治得成故。三本有修生。謂無分別智。是本覺染所成故。四修本有始覺智。本無今有。此四義一緣起。隨一門不全收。准之(文)。
佛果義私記云問。圓教意。佛果若常無常耶答。此三說。一約用。明常無常義。二約德。明常無常義。三約體。明常無常義問。且約用明常無常云意何耶答。章云。一約用。佛果既通三世間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云云)此說約用大而說也問。其常等四句何耶答。一常恒順法無間斷故。二無常世間現故。三俱二義現前故。四非俱隨取不得故。又緣起無性故。出指事也問。約德明常無常義云意何耶答。章云。二約德佛果四義。謂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本有圓融無礙無邊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二四義。思之可見(云云)此說約相大而說也問。佛果通常等四句何耶答。無常修生故。二常本有故。三俱雙現前故。四非俱謂非常修生故。非無常本有故。出指事也問。約體明常無常義云何耶答。章云。三約體亦通四句。謂此經中。以不可說為顯故是常。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二義無礙俱有隨緣起際故俱非。此上三義。若體即俱體。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攝無礙故。皆常無礙。思之(云云)。
此約體而說也問。此四句何耶答。初句言謂此中以不可說為顯故是常者。意云。果海佛與所知。而因人發言。不可顯其實體故。是常云。第句言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者。意云。顯普賢門。即與阿含相應十佛德用體義故。是無常云。言阿含者。此云教也。此言無常。非是如彼三乘教所得雙時。變化無常。此常言說故云無常也。又說云。此但修生義邊。為常耳。第三句二義無礙故故俱有者。意云。常無常無礙故。曰俱有也。第四句隨緣起際故俱非者。定一云隨真如實際言語道斷不可說常無常故。云隨緣實際故俱非也問曰。此上三義。若體即俱體。乃至用即俱用等云意如何答。此意云。據此用相體。各四句。若言用時俱成用義。所以顯此用四句中。其相四句四句相攝入故。為用四句也。據自餘相體四句。而互相攝入。亦復爾也。皆有常無礙云(文)。
問。小乘教并始教引小門意。佛相者幾可云耶答。章云。三十二相也(文)付之。佛相者。唯限三十二相。不增減耶。
章云。二明相好者。若依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法也。若三乘中。或亦但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也。仍即空相義金剛槃若經對法論云說。此初始教引小說也。或約報身八萬四千相。普賢德。此約直至及終教等說(文)。
私記云問○答。章云。若依小乘○是德法也(云云)。
案云。今小乘相好。望始教大乘相好而見時。即是化身相好也問。始教何耶答。章云。若三乘中。或亦但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何即空相義金剛般若經對法等說。此約始教引小說也問云。金剛般若經文如何耶答。金剛般若經云。如來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云云對法論等文。可准之。
問。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應身法身具幾相好答。應身法身。亦同化身也。故章下文說。報身法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意云。此上並約始教說(云云)問。終教意。佛具相好耶答。終教意。說報身八萬四千相好也。又說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故章云。或約報身八萬四千相。普觀德。此約直進及終教等說云云)又下云。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法身功德攝也(云云)言直進者。是三乘中可云也。今上所明八萬中相好者。是彼三乘菩薩所被教也。
問。始教直至門與終教同。報身佛者。具八萬四千相好可云耶答。章云。同具(文)付之。俱具之者。始終二教差別難判耶。
章云(以下記之)。
問。三乘教化身佛修三十二相可云耶答。章云。修云也付之。三十二相業因者。萬善行也。此偏付報身。修其因可云耶。何可云化身相好業耶。
章云問。何故智論等。於此化身辨金鏘馬麥等往所到。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答。為引二乘。同下而說。現果不亡故。斷惑非滅報故。如羅漢喰沙。金鏘等亦爾。小乘以為實。始教即空說。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經說。其相好二義。一亦是方便。為引二乘。即於此身。亦示勝因果。以報身非彼見故。二此等即是報相。垂在化中顯現故。得出因也(文)。
私記云問。章文問。何故智論等。於中化身金鏘馬麥等往所到。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此問意何耶答。三十二相因。是其萬行之報也。此約報身。即成其因。是約化身而得說三十二相因耶云。故言三十二相等亦出各因耶問。章文答別問云。為引二乘同下而既。果不亡故。斷惑非滅報故。如羅漢喰沙。金鏘等亦爾。小乘以為實。始教即空說。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經說。其相好二義。一亦是方便力二乘。即於此身示勝因果。以報身非彼見故。二此等即是報相。垂在化中顯現故。得出因也(云云)此答意如何耶答。智論辨金鏘馬麥等往昔虛報。為引二乘。同下而說。現果不亡故也。意道顯惑云。不滅虛報。此小乘為實。始教即空說。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經說。其相好二義。一亦是方便。為引二乘。即於此化身。示勝因果。以報身。非彼二乘見故。二此等即是報身相好。於業化身中。而顯現故。得出相好因云問。以方便故者意何答。此意說。據理實說。可言唯自受用身。修萬行因。三十二相果。然今為顯非但自受用身修因三十二相果。亦此化身萬行三十二相果故。於化身出相好因云。
問。攝論心。以三十二相法身功德攝也可云耶答。法身功德攝也付之。道理不明。何以三十二相。可云法身功德攝耶。
章云問。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法身功德攝也。答。此亦有二義。為迴二義方便漸說。真實法身。恐彼信故。以此等功德。現為法身。令易受。以現見故。二彼功德法為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並約始教。又三二等。即無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約終教說(文)。
私記云問。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法身功德攝耶答。此亦有二義。一為迴二乘方便漸說。真實法身。恐彼信故。以此等功德。為法身令易受。以現見故。二彼以功德法為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並約始教說也。又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約終教說(已上章問答)問。就終教義。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云意何耶答。此意云。三十二相等。即其真如法身上所現德故。此即空義。乃名三十二相故。言無性故也問。何故真如法身上所現云三十二相法身答。所被機由信。彼真實法身故。但現能依功德法。而名法身也(文)。
問。頓教意。佛具相好可云耶(云云)。
章云問。頓教意。佛具相好耶答。頓教無明說。今謂可云頓教意。說約報身八萬四千相好問。何者爾答。章文云。或約報身八萬四千相。並是德。此約直至及終教等說言等者。等取教也。以此得知等也(文)。
問。章中引觀佛三昧經說。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爾者云何釋成之耶答。章云。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說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好等(云云)付之今此示同人故。說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不明。三十二相處。正明圓異輪王相故。可云勝人相故。說三十二相也。又示同諸天。可云說八十種好也。何今此相配釋此耶。
章云。若一乘。有蓮華藏世界塵數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用亦爾。所以說十者。欲顯無盡故。如相海品說。又觀佛三昧經中。約此三宗。分佛相好。以為三段。彼經云。略中之略者。今為此時會大眾淨飯王。略說相好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妙相好。實相好。我初成道伽陀寂滅道場。為普賢賢首大菩薩。於雜華經。已廣分別。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當略中之略。為人天二乘等。即當初也。八萬四千等。義當但是略。為三乘菩薩等。當次也。實相好。如雜花者。義廣說即是華嚴相海品說。此亦一乘別教相。即當終也。以雜華即華嚴故。餘義可知(文)。
探玄記第五云。依觀佛三昧經三類。一略中略。三十二相。二略說。有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說。如雜花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解云。雜花經即華嚴異名。此品中蓮華藏世界廣說無量也。此之中。初唯小乘。以兼前為三乘。後具別為一乘。又初唯地前見。以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又初唯化以報身。後十身相(文)。
裏付云。
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文)。
終教中。亦此等說。故曰約直至及終教等說也。言等者。取頓教也問。何教說八萬四千相好答。觀佛三昧經如是說也。然紹法師云。此四善根位能化身所具之相好也(文)。
寫本云。
正治元年七月一日。於和寺菩提院。古人先師抄出論義勘文私記等書。令并今案論義少少抄之。
華嚴學者東大寺聖詮大法師
問。以法華經付屬誰人耶答(云云)進云。智論第一百云。付屬喜王菩薩(文)付之見法華文。付屬藥王菩薩(文)今何付屬喜王菩薩判耶。
智論第一百云問曰。若爾者。法華經諸會方等經。何以屬藥王菩薩等答曰。人言。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文)。
私云。此智論文。探玄記第二卷引之也。

今寫本云。
寶治二年七月十八日午時許。於山寺草庵書寫了。
抑此抄物。先師東大寺林觀房法眼御抄也。為山寺寺物所被書寫留也。厭分疏之間。拭老眼。如形令馳筆畢。定其體難見別歟。
善老陰非人性鍐。
年六四)
文永三年十月二日。於和寺常樂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
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