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十

輸入者 韋小燕

攝化分齊

問。付述小乘義。娑婆是佛報土也。餘百億等化境分齊也(云云)爾者此界出世可云耶。次小乘教中可說淨土耶答。小乘教心。但此贍部出世可云也。次此小乘教心。三界無別淨土也付之凡小乘教中。二十部異計不同也。其中薩婆多宗許十方世界一佛出世。何依小乘教總此贍部州有報佛土耶。次龍權智論中云。有淨土三界。是阿羅漢生其中(云云淨土章引此文為難。如何答。凡云小乘教者。專多指薩婆多宗也。五天九州廣學彼宗故。不許方佛也。次淨土章會此難云。今生者。引小乘語。明彼羅漢先有淨土種子故得羅漢生其中。或是大阿羅漢即是菩薩生其中。宜可之(云云)又智嚴問答云。依小乘教。無方佛。假使者。即是此方往彼變化云云)故依此等釋。此可成申也(云云)。
章云。若小乘中。娑婆雜穢處是佛報土。於中此閻浮提。是報佛所依。餘百億等化境分齊也。
問。始教大乘心釋迦淨土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云云)爾者引何論說耶答。章云。如梵網經對法等說云云)付之引網證此不明。梵網經中云。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云云)已說三重釋迦化用。今始教中判實報土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也。網葉上終教心也。何總引此經證此義耶。況教主一乘三類世界中蓮花臺藏世界佛也。何下引始教說耶答。有梵網經對法者。如對法論等者。感許色頂成道故。又引梵網經說同證此義。實所難。網說三重釋迦一乘教主。但又所難。葉上等。對法論等色頂成道佛故。引此經也。如花嚴重積成土。先以上五龍樹智論引此故。是終教意也。此亦此也(章釋次下證之)。
問。始教色頂報佛土為引二乘耶答。爾也付之以色頂報佛土為始教引攝不明二乘化身不見報佛土何以色頂實報土引接教耶答。章云。何以故為二乘教。以釋迦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故。於彼天別立報。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寄界內最勝處說。其化身但充滿百億等亦順彼說(云云)文心顯也。故判始教攝心也。況又探玄記中。為引二乘同界說故依此等所釋。尤有其理者也。
章云。若二乘中。法性土自受用土。今此不說其釋迦隨他受用淨土。或有說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國閻浮提所化分齊。如梵網經對法等說。當知此約始教以說。何以故為二乘教。以釋迦身為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於彼天別立報。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寄界內最勝處說其化身。但充百億等亦順彼說(文)。
問。終教大乘意。釋迦淨土三界外(云云)爾者引何經說證之耶答。引涅槃經說證之也。故章云。涅槃經云。西方去此三二恒沙佛土。有世界勝。是釋迦淨土。此約終教說付之以涅槃經所說。世界釋迦淨土者。彼經現文。云界外土。未云報佛土。況喻記。諸佛土者如安樂國。然以安樂國大師釋迦報化二土。所謂探玄記中云。於中亦四。章二乘阿彌陀等(云云)又別有通報化二土釋。何以涅槃經說為證。釋成界外報佛土耶答涅槃經中。以世界界外土。明知實報土也。既以娑婆世界化身土畢。對此土明彼報佛土。故知界外報身土也。但至娑婆等文者。阿彌陀土既通報化二土故。強不可相違也私云。天台章安疏云。三西方下示其淨土等(云云)未定報化二土法師疏云。其淨土者。示勝化處以顯報淨也(云云)。
章云。或有說釋迦報土三界外。涅槃經云。西方去此三恒河佛土。有世界勝。是釋迦淨土。此約終教說。以不隨下說故。為顯娑婆是化故。是故當知色頂之身亦非報(文)。
涅槃經四云。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恒河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勝。彼土何故名曰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悉平等差別。猶如兩方安樂世界亦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土閻浮提中現轉法輪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法輪一切諸佛亦說此中而轉法輪。以此義故。非不修行如是事(文)。
問。終教大乘意。引智論五重世界。爾者此中性海種三重世界者。一乘世界中。世界世界海等可云耶答云。疑兩方若云一乘重積成世界前五重者。花嚴所列者。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等(云云)既有性種知。非一乘世界前五也。況經所列者。一乘世界也。所明者三乘終教也。更彼經此同體不可云也。若依之別者。探玄記中。此中世界性者。謂積世界成性。積性成海等。上所引智論說(云云)已讓妙智論說知同體也。如何答。有先德二義。一者論經所列者。三乘一乘各別也。更不可云同體。但云如智論者。喻積成義之許也。或云性海等。其體可同。經具列重。為一乘積成世界。論列五重。定三乘終教心也。隨法門數多少。判三乘一乘差別。其例非一耳(云云)。
章云。或說。化境非但百億。如大皆論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數至恒沙。為一世界性。又數此至恒沙。為一世界海。數此又至無量恒沙。為一世界種。數此至無量十方恒沙。為一佛世界所化分齊也。此亦約終教說。以攝化漸廣於前故。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以局此界故。未說樹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問。智論所明五重世界一乘。有何故耶答。章云。又約須彌山世界說。局此世界故。未說樹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文)付之終教大乘中。猶可說樹形等世界也。其故彼教中。不定僧祇者。為通樹形等也以知可說樹形等世界也。如何答。說樹形等世界。花嚴一乘意也。但至上經通餘雜類世界文者。終教終而為一乘也(章文次上如記之)(云云)。
問。法花常在靈山土。報化二土何耶答。章引法花論釋報佛菩提也。故可報佛土歟付之已云。即染歸淨土也。何非化身土耶答。法花論主報佛菩提故。可報佛土也。依之清涼大師云。我此等安穩者。自受用報身天人常充滿者。受用釋也私云。不如三界等者。法身土也釋也。故化身土也。又善財童子。於毘羅城。遇摩耶夫人。大州釋云。化相異熟報常在。如常在靈山土(云云)若依此喻者。可通報化也。如何。
章云。或說釋迦報土靈鷲山。法花經云。常在靈鷲山等。法花論主報身菩提也。嘗知此約一乘同教。何以故。以法花中亦顯一乘故。其處隨教。即染歸淨故。說法花處。即為實也。如菩提樹下說花嚴處。即為蓮花藏。十佛境界。法花亦爾。漸同此故。是同教也。然未說彼處。即為蓮花藏及因陀羅等。故非別教也(文)。
問。佛地經釋迦佛具一種功德云云)爾者大師判何教耶答。章云。約同教說(文)付之以何得同教云事。彼經已說一種功德。此可明始終二教報佛功德也。更不可局同教一乘。如何答。
章云。或有說。此釋迦身即為受用身。如佛地經初說。此釋迦即具一種功德。彼論受用身也。此亦約同教說。何以故。此釋迦佛若三乘中但為化身。若別教一乘以為究竟十佛之身。今此方便勸彼三乘。顯釋迦身非但是化。恐受故。彼經中約說佛果功德處。佛身隨教即權歸實。說為報身。即方便顯說花嚴一乘法時。此釋迦身亦隨彼教即是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為同教攝也(文)私云。佛地經一實功德。探玄起第七卷委釋之也。
問。因論生論西阿彌陀土。報化二土中何可云耶答。探玄記中有兩處釋。俱通報化二土也問爾者付化土釋。凡夫直可生極樂世界耶答。凡夫願求之者。順次決定可生極樂也。更不可異求也。
問。探玄記中云。十住已去不退三賢菩薩處。淨土。於中亦四果二乘等。如阿彌陀土生彼皆正定等。堪任己遠輕毛退位三聚眾生共生之處。不名淨土明知極樂世界凡夫不可生也。所以十信位非所居。況凡夫縛者耶答。薄地凡夫異生極樂之文。論說諸師釋煥然。溢三國傳燈。間先德詮此文。大師定此義。每見此義。不遑注解。閣筆鳴咽耳。但至擇輕毛退位三聚眾生大師所釋者。舉種類居人等十門之中。第四退不退門意也。依此一門不退生名淨土退位所居不名淨土之釋也。如彼一向求也。向門八地已上菩薩所住名淨土七地已遠不名淨土也。更於此釋不可致疑也。所以先勸極樂無過華嚴經始終。花嚴經壽命品云。心王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一劫。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安樂世界一劫。於聖眼幢世界金剛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定月佛剎。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花世界賢首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大菩薩充滿無中(云云)已從娑婆校量極樂。爰知娑婆穢土終也。極樂淨土始也。始終相鄰謂□其望果人。又以極樂娑婆頂。依此經文也。又探玄記中釋此文云。三約別教娑婆見聞解行處。間諸土唯解行諸等。彼佛土解行滿及證入故。是故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准今此香象大師所釋。見聞解行證果三生中。娑婆世界決定見聞位。所以釋迦遺法遙雖及末世大乘深教普盛此朝。況末法年餘經悉滅。彌陀一教利物偏增也。所以猶留百歲之說。日日夜夜瞻仰之耶。故任大師雅意。專可期極樂往生也。
問。凡香象大師御心者。依日月劫數校量相鄰。亦雖配見聞解行等次位。極樂娑婆穢相隔。穢土淨剎昇沈遙殊。是不顧此等義耶。依之至相大師孔目中云。西方是異界故。須假斷惑。都率是同界故。業成即往(云云香象既稟承其流。是師資所釋成杅楯(云云)何況見聞位於穢土難成乎。彼瞻仰肉眼不盡經之始稟末。聽之耳根批校五塵之染境。稱念之臆中誰成見聞種子矣答。凡香象大師御心。以娑婆見聞解行處。以極樂解行。以來後佛土判證果海。更散亂粗動心。何強簡信心厚薄。何況經說云。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得聞名。決定□□(云云)加之都率天子。出地獄都率天一生一身上極解行□定知地獄生前。備見聞之位也。是則一見聞花嚴法花等經。成見聞位。成金剛種子也。依之第三生離垢三昧前也。又善財童子一生一身上已極解行位。此等皆依花嚴等功德也。故於娑婆世界分段血肉之身上。備見聞功德。何為難耶依此等心。更極樂往生不難也。彼入法界品中說云。又復是人臨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輔相大眾宮城外○如是一切隨。此願不相捨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等(云云一代聖教中。此經文殊勝也。願求往生之輩。寧不備座右乎。又同卷偈頌云。願我臨終時等(文)能能可暗誦也。但香象大師雖未見此文。經未來盡釋。定察此文歟。是普賢後身故也。加之圓宗付法弟子清涼山大師。依此等文。疏中解釋云。不生花藏而生極樂。略四意有緣力故。二是便眾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花藏故。四即本師故今此四故中。四即本師故(云云)之所以者。勘楞伽經云。十方剎土眾生菩薩所有法報佛身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云云)爰知三世十方諸佛。皆以阿彌陀本師也。已此之機緣大師豈釋薄地凡夫不許順次往生乎。真言教中又此心也。但至孔目釋者。安養都率相對分別界內界外云時。西方異界都率同界也釋也。探玄深志。為今此界眾生往生極樂也。所以見入法界品文。彌勒極樂常隨菩薩也。上引成。若爾遂都率往生之日。同可預極樂往生也。彼如龍樹嘆偈云。繫念花一天子。亦得往生如意殿云云)是又此以念彌勒菩薩。可備極樂往生正因也。況彌勒菩薩十方諸佛長子也。花嚴經前後文所見也。故經偈云。此是大悲清淨智利益世界慈氏尊。灌頂地中佛長子。隨順恩惟入佛境(云云)若爾西行者國。定可稱念彌勒菩薩也私云。至相寺大師決定極樂往生彼傳文故勸都率之文。會釋歟。又彌勒一切諸佛長子文。廣有花嚴。可勘見也。又觀經等有九品階差等。又智論云。阿彌阿國有嚴嚴淨世界云云)故通報化二土。不擇凡夫異生無疑耳。
問。章。一國土海圓融自在不可說云云)爾者此義何□成耶答。章釋此義。若寄此顯示。如第二會初說問。國土海不可說義者。花嚴宗難義也。於第二會寄緣說十之文。不說義可成立也答。實因分可說之文。果海不談之義。廣勘花嚴經之說。引十地論等之文。可述大師所釋之旨也。先天親十地論中云。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說。聞今我但一分(文)。此言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者。謂解釋一分者。是因分果分一分故。我但一分探玄記中釋此有二段釋。一此十地分。一就實十地所知所行果分。故論云。所行佛境界。云不可議佛法也。又如鳥跡所依太虛果海等也。二隨相十地菩薩所知菩薩所行因分。是則果分言絕。當不可說因分約機。是即可說也。此義通一部經中意也。言十地分。一妙智正證十地。智如境故。言相故名果分。則不可說也。如彼鳥跡同於虛空不可說也。方便寄法十地。如下文初二三地相世間等也。令眾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如空中跡約鳥說異名因分。同空無別。果分。一跡通二故。名分故。有說不說(取意抄之)是以因果分者。偏佛智所了名果分因人所知所了名因分也。次至云如第二會者。又舉經前後文。舉大師三重釋成立也。先第二會經時。諸菩薩思惟。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案。開示佛剎佛剎莊嚴佛法性佛清淨說法佛剎體性威德佛剎成就佛剎大菩提(文)次文殊答此諸菩薩問云。此諸菩薩甚為希有諸佛子。佛國不可思議。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清淨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何以故。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知諸眾生樂欲不同。隨其所應。說法調伏如是乃至法界虛空界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四天下。種種身種種色相種種修短種種壽量種種所種種諸根種種處種種諸花種種觀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所以諸菩薩佛果種之功德文殊十種佛功德耶答。皆不可思議了宣不思議故。舉所眾生妄情。以種種身等十方益之。是則於一味法界。問內證果海。以所化眾生種種身等十身益之也。然則能隨土海超思議境界故。以所隨機緣顯之也。即是第二會機緣十心也。故探玄記第四云。不思議者。此中意。於一味法界義分為二。一能隨之土海。二所隨之機緣。此二通融無礙。若以緣從體。即圓融無別。可別言說不及也。若以體從緣。即後印成差別緣起。約此殊形緣起。反顯土體絕緣之義。此則言在緣中意居緣外。故云不思議也。二既約緣顯土。以緣起廣算故。今土體從緣印成差別。此則明土無別之別別而不別故。不思議也。三緣無別緣。以體即緣。是故差別緣起即是甚深土海。此理至近而難識故。不思議也(思之云云)故以此等義理。存因果不說也問。十地品所釋者。限十地功德不說也。何備經之始終定宗之性相乎。故義但一分等之說。但明十地功德無量故。諸師或云。能詮教為因分所詮之義為果分。或云。前行為因分地上證智果分。或云。十地二種門。一若約漸增之門名因分十地。是則可說分齊故。如月漸增可說差別。二就圓滿時門名果分十地。是不可說也。分齊故。如月滿時差別故。有教安立十地法門。在聞者識上。名因分諸所安立相。名果分等(云云此等所釋皆限十地功德香象大師何付宗性相判經始終乎。次就實十地妙智正證十地。似差別。同引鳥跡之喻故。次果分不可說者。第二會說之不明。況說佛果功德者。不思議品明所說也。何不指彼品說強以第二會寄緣說十之文為說果分之證乎。次以大悲攝生之義為佛果功德聖教常習也。至第二會說。始說果分不可云歟。次疏主二釋。俱付十地釋成之。何初釋通一部經。後釋限十地乎答。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之義。前重引論說。述大師釋意了。以於一味法界能隨之土海所隨之機緣分。是則真如隨緣不變二義也。因位窮滿證果海之時。以緣歸體者。湛然圓融。更不待言說言相也。以體歸緣之時。逗機緣見眾生大悲利生也。依之若佛界眾生界不見之者。無由成佛不增不減經說依此佛意也。是以三世覺母大聖文殊。任諸菩薩請。答佛果不思議功德之中。舉種種身等妄情眾生答之了。猶說佛果功德也。爰知以種種身等十身功德云事。大師三重釋此明鏡也。第三釋意者。押眾生妄情業報身等點佛果功德事。殆可及內證三密深教心耳。但至不思議品說果分之難者。彼第七會修因契果生解分故。是因分佛也。論大悲攝生之門故。以體歸緣。非湛然相融佛也。次大師十地之二釋者。初釋望因位位故。經大旨。後釋述。十地菩薩所證論相世間等地之功德故。限十地也。俱引鳥跡之喻。又以此也。又限十地之古師釋。皆大師所故也私云。東大寺延等五師佛界眾生界不增不減義。立始覺受董之義。立此義不思議品疏(云云)若此傳者。不葉佛界眾生不增不減之義。如何答。□不守自性隨之義。沒同果海之後。出大悲攝生之門。歸眾生妄情。彼如觀音所現三五身等也。能能可思之愚不及歟。
章云。若別教一乘。此釋迦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顯無盡。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若寄法顯示。如第二會初說。二世三類。一蓮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羅等。當是十地境界三千界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四世圓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證。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是子已上輪王境界。三無量雜類世界皆遍法界一類須樓山世界數量邊畔即虛空法界。又一類樹形世界乃至一切眾生形等皆亦如是。悉遍法界更不相礙。此上三位並是盧舍十身攝化之處。仍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何以隨一世界即約粗細此三。故當三乘全別不同也。
問。付明一乘三類世界。且第世界海。是積成世界□□□寬狹耶答。爾也。付之世界世界海世界輪等積成世界有寬狹不明。先見晉周兩經文。全非積成世界有寬狹。故晉經云。如知此娑婆世界。知十方世界世界世界海世界世界蓮花世界須彌世界相中事亦復如是探玄記云。二如娑婆下知十方界各十十世界者。是無盡故也經文并疏中明積成寬狹世界。所不見也。況世界蓮花世界須彌一世界莊嚴也。故以世界字置上也。何判積成寬狹世界耶。加之勘周經說云。如知娑婆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塵數世界乃至)亦知毘盧舍那世尊華藏界海中十方無量世界種所攝世界。所謂世界廣博等(文)明知一世界中體類并莊嚴等事也。全非積成世界。又無寬狹也。如何此成立耶答。世界性等世界次第積成。後後廣於前前也。故探玄記云。此中世界性者。謂積世界成性。積性成海等。上所引智論說。又此下文。於世界海中有世界性。世界中有一世界等。故知積成也問。探玄記所釋猶以不明。如前難申世界各付上之上須彌蓮花稱。全不見剎土別。依之總以子已上輪王境界。可為一乘三類中第二世界也。餘經餘論中全無世界蓮花界須彌世界名耶。加之以智論為證。判種成世界。不可然。大論三乘教意也。是一乘三類世界也。況智論世界海世界種。花嚴經云。此世界海中剎種難議若爾三乘一乘淺深遙殊之上說相又以不同也。故智論說全非十世界積成說也。加之智論性海種別說之。新舊經同體也。如何答。三界世界者。是積成世界也。所以新舊經類娑婆世界世界性等世界。明知如娑婆世界。此小千千倍示寬狹。校量說剎性海種寬狹世界也。無寬狹。何類娑婆世界云耶。依之清涼大師釋。後後廣前前也。至世界各付上云難者。世界性云有世界海云有世界種云有云也。依文不可相違也。次蓮花須彌名非世界名云事。又不可然。今經異類世界眾生形云樹形云何形何無名蓮華等之世界耶。依之方軌中云。此十界一為首。餘九莊嚴成一百句。今此世界或是蓮花或是海。餘者莊嚴之。可准思之(文)故此等雖不可來耳私云。異類世界楞伽經又說之。何限花嚴耶章如次上記之畢。

佛身開合

問。付佛身開合義。且始教大乘意。何以清淨法界四智心品三身耶答。章唯真境法身。如佛地論五種法本覺地。清淨法界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說(云云)付之四智攝餘身未分明。如何相配之(云云)答。勘彼論第七云。第一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及為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相攝受用身。若為地前菩薩等所現一分粗相化用攝變化身付之唯識論中正宣始教法相。判約二攝自性身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所攝自性身也。彼論釋其救云。義第二攝自性身。以說真如法身故。論轉去所阿賴耶識自性身。四□智品轉去藏識證得故(云云)已轉識得智時。轉賴耶證得法身故。鏡智可攝自性身也。何佛地論意判初一攝自性身等耶答。唯識論中有二義。第二義云。義初一攝自性身等(云云佛地論五法三身相攝。可依此義也。是即始教正法心也。故大師佛地論文也。唯識論中第二義心。會轉者藏識意云。謂由轉滅第八識二障重顯法身等(云云)故心者清淨法界無為功德圓成實性理也。四智心品有為功德依他起性也。故不可預真如自性法身也。
私記。問。就終教義。無垢無礙智法身者何處文答。無性攝論第一如是說問。彼論文如何耶答。章云。或唯妙智為身法。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故。如攝論罣礙法身云云)言妙智者。即無垢無礙智也。言修智身修生智也。即始覺智也。意無礙本覺智法身修生始覺智亦同本覺智故。法身。云修萬行生起智故名修生智也。論正文云。一自性身即是無垢罣礙智是法身云云起信論別記云。如無性攝論。以無罣礙智為法身故。謂二障。諸德云。此約境從心法身。非為法身。是智非理今釋一切諸法尚即真如。況此真智而不如耶。既即是如。何待境(云云)。
問。有處四智三身者。何處爾說答。金光明經爾說問。爾彼經文何耶答。章云。金光明中四智三身。以鏡智法身故(云云)言以鏡智法身故者。意說。以云大圓鏡智法身法身故云。問。彼經正文如何說。答。新經第二卷云。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今章家意。云四智三身也問。何以此文證四智三身耶答。阿耨菩提五法故。以此文者。四智三身也。言五法者。真如四智也問。何可知阿耨菩提真如四智答。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者正也。菩提者覺也。漢無上正等覺。具存漢語者。言無上正覺等覺正覺後後之一覺字貫通上四處也。釋此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說。無上覺者。真如也。正覺等覺正覺者。四智也。說。無上覺者。滅理智正等覺正覺者上舉覺總說也。自受用身四智之體也。受用身平等性智之用也。變化身成所作智作用也。攝於大圓鏡智。是能證智故(云云四智三身也問。何云正覺等覺等耶答。正覺者。為簡於凡夫外道邪覺故云正覺等覺者。為簡於三菩提邊覺故云等覺。又正覺者。為簡於菩薩因覺故云正覺也。可見紹能師疏文然。指事文引心通故得現化身等之文。而證四智三身也(此文不當更不可依用也)問。有處理智合名法身者。何處文耶答。此梁攝論之文也問。爾彼論文如何耶答。章云。或境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梁攝論云。唯如如如如智獨存法身。此句約終教說(云云)言境者理也。智者四智也。意云。所觀真如理之境與能觀智合名法身云。又最勝王經如如如如智是法身云云)此文非章所引問。以境皆相如故者意何耶答。言相如者。相順之義。能證智所證理相應故云相順義也。又相似義也。言梁攝論者指彼論第三文也(所引文)句者。無性攝論無垢罣礙智為法身。為第一句也。金光明中四皆攝三身云。及梁攝論如如如如法身云。為第句也(文)。
問。頓教佛身開合何判耶答私記云問。頓教何耶。答。若依頓教者。理智俱泯法身。餘不說。問。何教如是說。答。章云。或境皆俱泯為法身如來法身非心非境。此約頓教說言經者彼經也(文)。
問。唯真境法身。唯妙智法身境智法身境智俱泯為法身。合具前四(文)爾者此同教者。唯為限性起品所說。為當為通法華同教可云耶答。起兩方。若云限性起品所者。唯真境法身四句合事。何限性起品所說。不通法花同教若云。滅者章中指唯性起品。以知限性起品云事。次性起品文何樣說。具前四義俱絕前五句義性起品說耶。
章云。或合具前四。以備德故。或俱絕前五。以圓融無礙故。此性起品說。此約一乘(文)。
私記云。問。同教義意何耶答。若依同教者。合以前四說同教一乘義。故章云。或合具前四以備德故問。前四說何耶答。一唯真境法身。此始教說也。二唯妙智法身三境法身。此終教說也。四境智俱泯為法身。此頓教說也。此為前四說。前四句三乘門之所說。今以第五句據一乘門說彼境也。後有第六句。是正據一乘門即顯境也○同據同教。有花嚴同教法花同教。今此言同教者何同教答。此花嚴同教也。故章說第五第六句已云。此性起品說○問。今此第六句正就別教一乘問顯境云意何耶答。果海正智所證之境故○問。何曰俱絕前五說耶答。此據理事二門俱絕言說云也。意說。不可說事。亦不可說事即理。亦不可得一向為理。亦不可得一向為事理事理智說亦復爾也。是不可說果分境故。曰俱絕前五說也(文)。
問。付五教判釋迦身耶。
章云。次別約釋迦身明者。此釋迦佛身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說。或是報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小乘說。深淺為異也。或是法非報化。如頓教說。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說。或非法非報化。如別教一乘。是十佛故(文)。
私記。答。章云。次別約釋迦身明者○是十佛故也。綱目云。或是化非法報。以具八相閻浮故。色頂別立彼報故。如梵網經等說。此約初教。或是報非法化。此身具一種性勝功德受用身故。如佛地經初說。此約終教。或是法非報化。以即如故。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約頓教。或法亦報。如前三說故。或非法非報化。以是十佛故。滅三世間故。具足主伴故(已上綱目文)案云。約始教是化非法報者。此約化身說也。約同教終教是報非法化身。此約自受用身說也。約頓教是法非報化者。此約法身說也。始教頓教是亦示亦法報化者。此總據三身說也。別教非法非報化。此十身遮那也(云云)。
□□現樹神身事。為何人現云耶答。私記引信疏為提謂波離現之(文)付之解釋。披五分律文。釋迦成道二七日後。住菩提樹下時。依空神告奉上麨蜜時。見三十二相圓光無礙等。是念。過去諸佛皆以缽受。當來如來如是住此文。提謂所見直見如來見。不云樹神者也。依何說如是判給耶。若非此時提謂等。何時奉郵如來樹神耶五分律文上卷教起前後抄出之畢。可彼處文也(云云)。
問。三釋象身誰人現之云耶答。
私記云。問。三釋象腳身及樹神者為何人□□答。起信論疏下卷云。如三惡道見佛象腳。於三釋之身。又如提謂等以人天見佛為樹神及天神□等准即六道眾生見佛不同也(文)。
花嚴一乘成佛妙義云(青比丘沙門見登之集)依孔目第三顯六教差別第一人天乘教。此成佛一佛為救三惡道現身異。彼三惡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現象腳。□新羅記云。佛現象腳身。地獄無礙行故欣□植善根。約此義故。云一佛為救三惡道乃至成佛身等也。二為引人超現在佛身。如提謂長者現樹神身。記云。佛初成道。其令河邊樹下亦六十六釋身。及現相具足身。諸商人等見此佛身為神之奉時。種善根人為引是人。現成佛身也。三引人天為現其聖□等如是聖而與供養。成世間者。是記云。在樹下時。梵天供養佛。而佛然。七日更梵天說法故。佛第二日說法時。人種善根。故云為引人天乃至人天等知是聖等也(文)。
問。小乘教意。於生身化身不同可云耶答。有付之何有云耶。
章云。一生化身此約小乘說(文)私記云。小乘教中。定性者。即是宮身也。化身者。是其餘三千界化身也(文)。
問。佛身開合義心一乘圓教中立幾佛可云耶答。章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說(云云)付之。
問。離世間品所說十佛十身其體一也可云耶答。私記云。問。章文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者。其十佛何耶答。言十佛者。十身盧舍那也十身者。眾生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也(文)。
指事上卷言。此有十佛者。第三正等覺十佛。第四說眾生身十佛。第四無著十佛(文)。
問。終教大乘心。引何論說釋此教佛身開合耶答。引攝論金光明梁攝論文證之也付之此等論說大旨同佛地論等說。何分攝論等文為終教證耶答。章云。或唯妙智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故。如攝論無垢罣礙智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三身。以鏡智法身故。或境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攝論云。唯如如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此句約終教此等文皆理智冥合能所一體也。故以此論。說屬終教也。故異前佛論唯□□□□法身也。
章云。或唯妙智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故。攝無垢無礙智法身金光明經四智三身。以境智法身故。或鏡智法身。以鏡智相如故。梁論云。唯如如如如智獨存法身。此句約終教說(文)
問。金光明經意。四智三身可云耶答。大師攝云(文)付之見金光明經中未見處也。何如是判經耶。
章云。義中先約法身或唯真境法身。如佛地論五種法本覺地。清淨法界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說(文)。
私記云。問。且就始教義。清淨法界真如法身四智自受用等身者。何如是說耶答。佛地論如是說問。其佛地論何耶答。章云。先約法身或唯真境法身。如佛地論五種法大覺地清淨法界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說言真境者。清淨法界真如理也。言五法者。真如理及四智也。言大覺地者。即佛也。意云。清淨法界真如法身四智受用變化身云。言餘者即自受用諸佛如來故也問。今章文得□也。其論正文如何說耶佛地經曰。當知有五種法攝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云云佛地論第三云。大覺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又第七云。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及為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相。攝受用身。若為地前菩薩等所謂一分粗相他用。攝受變化身問。受用變化身云云四智共攝為當如何耶答。自受用身四智皆攝。於四智四智體也。受用身平等性智用也。變化身成所作智用也(文)。
問。佛地論生身法身二身名佛(文)爾者大師何教意也判給耶答。始教(文)付之以何得之。彼論意始教意也云事。終教不判此義歟。如何。
問。本業經中以自性法身應化身法身名佛爾者通始教可云耶答。終教也付之何此不通始終二教耶。例如三身通始終二教耶。
問。楞伽經應化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合此四佛名佛爾者何教意耶答。終教(文)付之於始教可不合此義云耶。
章云。數開合者。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或立佛。此三種。一生化身此約小乘說。三生法身。謂受用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說。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本業經說。此約終教說。或立三身佛。如常說。此通始終二教說。或立四佛。此三種。一於三身受用身二身四。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二。於三身外別立自性身。為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攝論云。自性身法身依止故。三亦於報身內。謂智分二故四。如楞伽經云。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約終教說。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說(文)。
玄贊九云。或四種。楞伽經說。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報身識。一是法身(文)。
私記云。問。就明數。問佛身數有幾數耶答云。此五教所說各別也。若依頓教者。但立一佛。若依小乘教者。但立佛○若依圓教者。立十佛也問。彼一佛等者何耶答。頓教一佛一實性佛也(此現法身也。如涅槃經說。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小乘佛者。生身化身也。始教一佛者。一生身。謂受用化身合名生身也。二法者。謂自受用法身法身也。三佛者。一法應身化身也。四佛一理法身。二自受用身。三受用身。四化身也。終教佛者。一自性法身應化法身也。三佛者。一法者。應身三化也。四佛者。此有二種。一自性身法身。皆法身也。應身受用身化身四佛應化功德佛智慧佛如如四佛也。故章云。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或立佛。三種。一生化身此約小乘說。二生身法身受用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說。三自性身○四如如佛。此約終教說(云云小乘教中生身者。即是宮身也。化身者是其餘三千界化身也。同章文。或云。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者。其十佛何耶答。言十佛者。十身盧舍那也。十身者此眾生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文)。
已上三條論義也。
本記云。

正治元年七月三日午時許。於和寺菩提院草案之畢。
花嚴宗學者東大寺住僧聖詮大法師先師抄出論義擇文。仍檢具之并今案論義多多修學者抄之者也。後見穴賢穴賢不謗之。
文永四年正月十六日。於和寺常樂院。以護寺之本筆寫畢。
以同本一校畢。
尊辨本(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