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73
圓密二教名目

二者者
輸入者 錢冬霞

一者顯示教
二者祕密

初顯示教者。三乘教也。謂阿含諸經也問。何以阿含深密等經名顯示教。又號三乘教耶。答。彼諸經中。唯說三乘行相。不明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之旨故名顯示教。號三乘教也。問。阿含阿深密等者何等經耶。答。付教法釋迦大日教法不同。問。先其釋迦教法者何。答。付釋迦說教法。有八教五味不同。問。先其八教者何。答。八教者。化儀四教化法四教也。化法者所說教法。化得說教儀則也別卷在之。問。於此化儀化法四教中。唯以藏通名顯示教歟。答。前唐院御釋中。以三乘教名顯示教三乘藏通二教也。然而尚以別教可攝顯示教也。問。既云三乘教。何攝別教耶。答。於一乘分別說三之日。別教被云三乘教也。不明一佛乘故也。但至三乘教名者。三乘中有菩薩故可攝之。問。其證據何。答。祕密教取者法華一乘教故此云也。

祕密教有二

一。唯祕密教(謂法花涅槃花嚴維摩大乘教中。唯說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之旨。未明三密行相。故云。祕密教也)。
二。事理俱密教(謂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明世俗勝義圓融不二。又說三密行相。故云事理俱密教也)。
問。世俗勝義圓融者。其相如何。答。世俗俗諦名。勝義真諦名也。意云。真俗不二也。問。若爾者體空如幻法故。明真俗不二相即歟。何以之尚接顯示教耶。答。望三藏通教之時雖許相即。實但空教也。全非圓融實談。故名顯示也。
蘇悉地疏云。有二種教。一顯示教。二祕密教。顯示教謂含深密三乘教也。祕密教謂花嚴維摩法華一乘教。祕密亦有二種一理祕密教。謂唯說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亦不說三密行相故。事理俱密教。謂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能說世欲勝義圓融不二。亦說三密行相(文五大院引取之意歟)。
金剛頂經疏云○。
問。顯密二種教相證據如何。答。金剛頂經大論
家教異集云。第十代叡山前唐請益供奉贈和尚位慈覺大師。依龍猛釋論二種教。一顯示教。總一切顯教法門。二祕密教。總一切祕密真言教法。又真言教別名圓教也。具見金剛頂大教王經疏也。
金剛頂疏云。今於大乘二種。一者顯大乘。二者最勝金剛祕密乘。故金剛頂經云。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智論亦云。佛法二種。一祕密。二顯示教。而今此經是最上金剛祕密乘
問。於祕密教中諸經其義皆一致歟。如何。答。於此可有子細。所詮山門相承本意顯密一致者。專指法華圓頓教也。無畏一行證法法花大日經一體被擇故也。故別談祕密時。唯可取法實教也。然而法華圓爾前圓。俱明染淨不二旨故。且出華嚴等也。天台教約部教相。時。爾前無別談也。約部時。爾前圓。當機益物教故。與法華圓不同談也。故無畏一行山家慈覺五大院等。別立祕密教之時。殊出法華給也。尤可思之問。何名約部教耶。答。付上所明五時次第。判權實之時。法華實。爾前權。之故華嚴維摩般若等。雖有圓教三教共故。此時尚被接權也。故釋云。如細人粗人俱犯過。從過邊說俱名粗人是以法華部望爾前故部云約部也。次付上所明四教。以藏通三教為權。以圓教之時。爾前法雖異。圓教皆被云實也。以三教圓教。故云教也。
問。五大院先德天台所立四教密教被立五教與覺大師相違歟。如何。答。全非相違。彼顯密二乘委細分別五教也。其故。顯示教三教密教二種故。其義全一致也。
菩提心義五云。今真言宗一切佛教。判為五教一藏。二通。三別。四圓。五密。前四天台大師所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天竺日。彼方諸問云。傳聞天台教理圓滿。當譯以傳此方耶否蘇悉地疏。祕密教之外。更立事理俱密之教故。前四外更加第五。
問。覺大師所立。與五大院釋其義雖同。若強分之者。何尚??道理耶。答。何不可有相違二教廢立專相??顯密一致故。常可用之也。依之山王五大院處用說釋。
問。大師二教顯密二教山門相承二教異如何。三教論云。夫三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答。彼所立顯密其名雖同。其義遙殊也。其故。二教論意者。以十住心前九種心名顯教。以第十祕密莊嚴心祕藏顯密各別所談也。覺大師所立意。以法華涅槃等被入祕密教內。被成顯密一致義故。不可亂其體者也。
問。顯密祕密同者。其相如何。答。大旨如前。見覺大師等御釋。天台真言同明真如隨緣不變義。談真俗圓融不二之旨故。以之云祕密同也。依之五大院云。一念遮那三密三千世間四種曼荼
問。事理俱密不同意如何。答。義云。覺大師等御意。大日金剛頂等者明世谷勝義圓融不二等義。是祕密也。又明三密事相。是事祕密也。故云事理俱密不同也。
義云。以真言事理俱密教者。此祕密全非前顯密一致祕密故。別於真言祕密可在之。此祕密更不可同天台等者。既云事俱密不同。理管不可同天台等若夫祕密同前者。唯可云事祕密不同也。不可云事俱密不同者也。仍此祕密者。三密四曼陀字月輪等上隨緣不變之義。以之云祕密也。依之大院御釋。或萬法真心阿字不變理真如萬法隨緣阿釋。或又以意密為理以為事釋。
二義可依人意歟。但無相違子細在之。
問。天台等明三千事相。談三密行相。何一向屬理耶。答。當分雖名事相。尚不明三密四萬等事相故。下屬祕密也。適雖明三密義。非印契真言。故云祕密也。
問。事理所談。山門與東寺同中何。答大以不同也。彼家意。被談顯密不同義故。全不許祕密同也。其故顯教所談理體不等不二旨。尚不免無明邊域故。皆屬顯宗覆藏說。全不同密教所談故。真言教意。祕密者。以六大祕密之也。共故。六大萬法能生故。以之名祕密也。此理。諸教不談故。真言宗不明之。
山門難之。經教常途說悉以真如法性理也。何彼家別以六大號理耶。何儀軌等中。以六大為理耶。甚不審不審(私云。彼家法界緣起法性自然顯出處云理也。云云不生觀心決定前可顯者也)。
問。事理俱密論何等耶。答。總有無數經教。別有雜部灌頂部不同。灌頂部者。大日金剛蘇悉地瑜只等也。雜部者。釋迦所說真言經等也。
大日經七卷(號大昆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無畏譯。法界宮說。八家諸祖共來)。
元四年無畏來唐。同二年於大先寺譯此經(梵本無畏淨來。云云)。 譯語月。筆受一行也。無畏解釋一行記之。名義來云疏。付義釋覺苑法師作演密鈔此經有序俗人東宮學士崔牧作。但相承有疑。
金剛頂經三卷(不空譯。又號教王經尼吒天說)。
經者龍犯入南天鐵塔誦得之。令弘通之。塔內廣本無大本也。龍犯相承略本萬頌此土所流隨力略本金剛智所譯略出經六度也。彼不空南天。傳譯教王經三卷。以之號金剛頂經智藏義決釋此經。覺大師作七卷疏。流行下。又金剛頂。遍不流行不空QJ機此土無緣云云私云。南天龍智所有三百卷金剛頂經。依為漢土不相應不渡。云云)。
蘇悉地經三卷(無畏譯。普堅殿說)。
(陽成天皇御字第一戊戌)覺大師傳之RM七卷疏。同流傳下。
元慶二年官符WQ(兩流行事智大量同申之)誠為日域之夜光。剋浮之驪珠。宜流行下利益群生。當宗知法阿闍梨傳燈弟子。為囊中寶切慢。
瑜只經一卷(金剛智譯。光明心殿說。野釋云。不空譯疑之。私云。東寺金智云云)。
大師金剛頂經疏引此經文
菩提心論一卷(龍猛釋。不空擇)。
大師奏立真言三藏大日金剛頂修多羅藏蘇悉地蘇婆呼等昆耶藏。釋摩訶衍論菩提心論等阿昆達磨菩薩大師唐日。新羅國僧彌聰傳云。是論新羅國大空沙門月忠妄造福基山道詮同為伙論。法敏三卷疏大之。五大院先德引用。顯晦隨時行藏在運者也大師依用之。官符文在貞元格。

此外守護國界經經教在之

問。先大日經中立几品明何法門。又第七卷同大日□說歟。答。此經有七卷三十六品。但前六品三品正佛說也。第七卷者前六品行方軌也。是龍猛感見要略念誦經同本異譯也。善無畏又於金粟下。遇文殊所現書記之。流行下給也。與龍猛無其不同歟。仍一行義釋不釋之。零妙寺不可思議師(無畏弟子)造下二卷疏畢。是號不思議疏
問。其六卷三品者何。
第一卷。
心品第一義釋第一卷自紹至智成就。同第二卷自九句問至品終)。
緣品第二(義釋第三卷自始至而住佛寶。同第四卷自受持是地至溫荼羅位竟。同第五卷自爾執金剛主於一切眾會中諦至第二緣品之餘一一皆歟獻之。第一緣品。義釋第五卷初九丁許)。
第二卷。
緣品餘(義釋第五同第六自如是供養次引夜度至品終)
息障品第三。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已上兩品義釋第七)。
世間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現品第六(收明果分。已二品義釋第八自世間就品至悉地出現所念皆成就)。
成就悉地品第七(已下明修行入證方便)。
輪萬多行品第八(已二品義釋第九自爾時如來等至品終)。
成就悉地品釋云。從此品以前說真言之果。從此次第修行證之方便眾此為首也。
第四卷。
密印品第九(已二品義經第十畢)。
第五卷。
輪品第十。
祕密曼荼羅品第一(已二品義釋一自品始至今品不得於三處)。
祕密曼荼羅法品第二。
祕密曼荼羅法品第三。
祕密八印呂第四。
持明禁式品第五。
阿闍梨真實智品第十六
布字品第七(已上六品餘義釋二自祕密不得於三處至今品終畢)。
第六卷(有四品)。
方便學處品第八。
說百字生品九。
四處曼荼羅事。
具支灌頂四云。今據本經及以義釋四處重說傳法阿闍梨度弟子造曼荼羅灌頂法則。一者大悲胎藏都會曼荼羅。如緣品說也。二者三昧相應曼荼羅成就悉地品轉輪品說也。三者成就祕密曼荼羅如字輪品祕密品說也。四者真實修證祕密法品入祕密位品說也。
三段事。
大日經開題云。若據此語准餘經作三段者。自初如是我聞至于牙種生起五行二字之經。是初序說分也。自爾執金剛祕密主於彼眾會中坐至持誦品訖二十九品餘之經。是第二正說分也。第三一屬累品。是第三流通分也。
累品。是第三流通分也。
諸尊十TD條事。
曼荼羅抄上云。私云○應知諸尊略有事。壇相。方位。三座。四形儀。五持物。六德行。七種子。八三昧耶。九印。真言。此中印真言出藏品等。具如五卷抄。種子即在彼真言中。又如轉字品等也。壇位座形持物出緣品祕品。三昧耶形祕密品。
三種灌頂依文事。
支一云。私檢經文。其灌頂緣品及轉輪品。其手印灌頂如轉輪品及入祕密品。其以心灌頂祕密品。故緣品義釋云。凡造曼荼羅於七日內頂等也又輪字輪品義釋云。復次造壇有上中下法。又入祕密位品義釋云。然此祕密曼荼羅

百字果相相應品第十。
百字位成品第一。
百字成就持誦品第二(已上五品義釋三畢)。
百字真言法品第三。
菩提性品第四。
三三昧耶品第五。
如來品第十六
出世護摩法品第七。
說本尊三昧耶品第八。
無相三昧地品第九。
出世持誦品第三十。
囑累品第三一(已上九品義釋疑經四畢)。
問。第七第五品何。答。
第七卷。
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增益清淨行品第二(已二品疏上卷釋之。疏者不思議疏云云)。
(已三品疏下卷釋之)
供養儀式品第三。
持誦法則品第四。
真言業品第五。
問付此經梵本相何。答。義釋第一云。阿闍梨云。昆盧遮那大本萬偈。以供廣難故。傳法聖者RE其宗要三千餘頌。野御釋云。頌文三千卷七。
問。傳法聖得誰人耶。答。指龍猛士歟問。此經於何處說之耶。答。廣大金剛界宮。
問。此經說保法門耶。答。經三品。其意雖多。心品意者。總言之者。因根究竟三句。別言之者。如實知自心一句也。所以行者大日三密加持之時信本來成覺旨。發菩提心。安信法界緣起道。指之如實知者一切智者。釋。從因至果皆以所住而住其心。釋也。此緣品已後發相與有相與理二法也。
大日三義者。
一。除暗遍明義。
二。能成眾務義。
三。光無生減義。
薄伽梵六義者(佛地論東寺邊云薄伽梵法相名目歟)。
一。自在義(永不繫屬煩惱故)。
二。熾盛義(炎猛所繞練故)。
三。端嚴義(三十二相莊嚴故)。
四。稱義(一切二相莊嚴故)。
五。吉祥義(一切民間親近供養成稱贊故)。
六。貴義(具一切功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
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
略頌(金疏出之)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吉祥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為薄伽。
三句宗者。
一。菩提心為因(如實知自心)。
二。菩提心為因(如實心)。
三。方便究竟菩提涅槃)。
三身者。
一法身。二報身(自受用受用)。三應身三密者。
一。身密印契論云。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
二。口密真言論云。如密誦真言了分明無謬誤也。文)。
三。意密訶字月輪論云。如往瑜伽相曆淨月圓滿菩提心也)。
六大者。
一。地大種子阿字。形相方。色相金色)。
二。水大種子UQ字。形相圓。色相白色)。
三。火大種子字。形相三然色相亦色)。
四。風大種子字。形相半月。色相黑色)。
五。空大種子缺字。形相圓形。色相青色。且南州意也)。
六。識大(種子傳形相同上。色盯同上)。
已上稱五大亦號五輪
四種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畀趣釋云。以五大色諸尊尊形)。
二。三摩耶曼獲羅(理趣釋云。諸尊所持標幟。文契印)。
三。曼荼羅理趣釋云。諸尊種子諸字。種子)。
四。羯磨曼荼羅理趣釋云。若鑄若告諸尊形像作用)。
四種念誦者。
一。先持念誦。二。意支念誦。三。念誦。四。作成就念誦
五種三味道者
一。佛地三昧道。二。菩薩三味道。三。緣覺三昧道。四緣三昧道。五。世間三道人天
三種薩FT者(菩提心義一云。義釋云。金剛頂宗云。薩FT三種。問。金剛頂釋經何文耶。答出五祕密瑜伽伽中也。文)。
一。愚童薩FT(義釋云。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不捨故也為名矣)。
二。有識蒴FT(義釋云。即二乘也。緣覺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染著化人減度想。認如來功德未生願眾之心。以為名)。
三。菩提薩FT(義釋云。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微妙。不可譬類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思如是成道事。願樂修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多天)。
五種障者。
一。煩惱障根本類惱等)。
二。業障(釋云。過同在造諸重罪)。
三。生障(乘行鏷更無暇身即以報生為障不入佛法)。
四。法障(以先世所緣故。不逢中友不得聽聞正法。)
五。所知障種種因緣多不和合妨修般若波羅蜜)。
七乘七義者。
一。大(釋云。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藏。昆盧遮那一切處大人所乘。文)。 二。發心大(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無盡悲願。誓當普授大法眾生。又)。 三。信解大(謂初見明遍時。具足無量功德。能通至恒沙佛剎大事因緣成就眾生。文)。
四。性大(謂自性清淨心金歲寶藏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文)。
五。依止大(中是妙乘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猶如百川同趣大海草衣地而生。文)。
六。大(謂壽旱長遠出過三時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文)。
七。智大(地無邊故等盧空。自然妙惠亦復無邊實相源底。文)。
順世八心有亦有二種。羝三歲羊。
一。種子心(粗食持齊修)。
二牙種(於五由人六齊日父母族)。
三。(後以此施授與非親譏者)。
四。(後以此器量遍德者)。
五。花種(後以此施歡喜授與妓樂人等及獻尊宿者)。
六。成果(後以比施發親心而供養之)。
七。受用種子心(彼天)。
八。嬰童心(以此生死流轉。於諸天神龍等恭敬順行。是愚童異生生死流無畏依)。
十心者。八種如前。
九。殊勝心(此第主中台求解脫生)。
十。決定心(已於空法證)。
釋云。此二種心未知佛法緣起法故。是外道三寶凡夫八心者。
歸依三寶凡夫八心者。
菩提心義三云。第歸依三寶凡時。若善知識為說三寶歸依處。漸識現世因果故即能信受。如彼修齊時。是種子。若善知識為說現世安樂天。後得涅槃八齊法修行。如彼六齊布施是藥種。乃至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子。不起異歸依心。是生死流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此中亦有殊勝決定想。故主亦有十心又直歸依三寶一日八齊法數修習。是最初種子乃至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子。不異歸依。是生死流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此中亦有殊勝信決定想。故有入心十心。此二主中。雖後得涅槃歸依三寶凡夫。必知後得涅槃。可名違世。然為人天持八齊法。且名順世
私以此釋歸依三寶八心可見。
八心二種
初顯示三乘八心者。
菩提心義三云。第三顯示三乘八心義釋云。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心。皆唯傍前文廣分別說。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種子牙葉花果等。有求佛地生。觀畢竟空金剛際也。經云。彼離違順八心相續煩惱細者。說種子等及歸依三寶。為人天乘行齊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若三乘初發道意。迄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名違八心大乘行者了達性空故。雙離違順八心也。
祕密一乘八心者。
又云。第四祕密一乘八心義釋菩提心位以十地中云。就前三心十心說之。若信解地。則初地種子地為芽。三地。四地為葉。四地為葉。五地為花。六地為果。七地受用種子。八地為無畏依。於所中。九地有嘲佛地惠生。是最勝心。十地此心決定。此二心別境界。第八心中約方便生開出之耳。若一一地中十心問。義釋文言總合難知。一一釋之云。答。私以總別二義釋之。若總釋者。證契經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為四教地位故。以彼各各十地十心。雙天台云。四教地地各有十乘。亦以彼十乘為今十心。若別釋者。且約五戒人因十善天因。菩持戒菩是種。若為父母等持是芽。叵為悲親等持。若為高德等持是葉。若為尊宿等持是花。若以親心持是果。人天等是受用種子。若常三寶無畏依。說戒一切皆然。若約三藏聲聞位。初發心七賢以為八心世第一法勝進決定二心加為十心八忍八智以為見道八心真相二見加為十心二果二向七反家家一間身證以為八心身證二心加為十心三德二種涅槃以為無學八心無餘二加十心一佛三惠逆順三觀種相好相得道歸隨數以為八心二種涅槃加為十心菩薩發心槃加為十心。或以信箱上為八。二減加為十心通教聲聞發心七地為八。二減加為十心佛八地為八。二減加為十心菩薩八地為八。亦與二乘行證故十為十別教發心七階為八。菩提涅槃加為十心真言菩薩擬前五乘四教四乘位釋之。准前可知。義釋且擬別教十地十心。若別釋這說圓教(又從凡夫佛地各有八心十心云云)。
阿僧只劫者(釋云。梵云劫破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阿僧只者。此數。云云)。
第一阿僧(釋云。若祕密釋。超一瑜伽釋。超一劫瑜只行即一阿僧劫。文。 是心久云。斷見思也。云云取意。證寂然界云云三藏二乘通教三教別教十住中第八住。圓教真言第八信。云云證空觀位。云云)。
第二阿僧(釋云。超二劫瑜只行。又六十心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只。文。菩提心義云。斷麈沙位也。云云取意。經云。覺不生文。藏通入減二乘。別九位。圓密信位。此中接楞伽深密等經。瑜伽唯議等菩薩)。
二僧只位尚顯示教分事。
第三阿僧只(釋云。真言行者超一劫。更度百六十心一重極細妄執。復至佛惠初心故。云三阿僧只劫成佛也。文。菩提心義云。斷無明位也。云云。經云。所謂空性自性生。文。真言菩提心位入初地法明道也。別初地圓密初住云云)。
問。真言行者實經阿僧時分歟。答。劫者有淺深二義今約深祕故。以妄執名劫。非時分。依這義釋云。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
問。真言教意。三妄執外立微細執耶。答東寺立之。山門不立之。
問。其各意據如何。答。山門意者。任常途說。五住三惑之外。全不立惑障故。今三妄搪即如次三惑意也。義釋意尤分明歟。傳聞東寺意。顯宗覺人斷三妄執顯教果。此上有微細執障祕密深致故。華嚴法花佛皆不斷微細妄 。仍無明旨也。
問。微細妄執證據如何。答。經文四分之一度於信解立四妄執歟。
問。此文實。其義聞歟。山門何不許之耶。答。尚如前違論說故不可用之。至經文者。此三句宗之時。初地菩提心為因)地已上(方便究竟也)於八地已上中。以佛地上方便故。自初地四分也(三句上方便)而超三阿僧只劫之時。四分中至初地故。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說也全約所斷惑不可得意之也。能能可思之。
無畏者。
一。善無畏(經云。彼愚童凡夫諸業害不善籽。當得善無畏文。釋云。如得順世主漸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槃槃以免三途。名最初蘇息處。若真言行者三昧耶三密供養修行位。與此齊)。
二。向無畏(經云。若如實知我。當得無畏文。釋云。如身受心法四種顛倒。於身報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現前時位。與此齊。文)。 三。無我無畏(經云。若於取蘊所集我身此自色像。當無我無畏文。釋云。親無我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初過於我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此齊。文)。
四。無畏(經云。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文。釋云。約幻炎等喻觀諸蘊即空。離違右八心證寂蜀。蘊扼縛於緣生句法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綿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與此齊。文)。
五。法無我無畏(經云。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文。釋云。即無緣乘心觀法無我。心主自在覺本不生法扼縛於法無我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瑜伽道中自在用時位。與此齊。文)。
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經云。一切蘊界處能執所我人壽命等。及無緣自性無性。此空智智生。當一切法平等無畏文。釋云。畢竟空性時。異蘊法及無緣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實智即極自性生也。於業煩惱等都無縛無脫。於有為無為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真言行者空無菩提心。文)。
問。真言行者實經三劫無畏位歟。答。實不經文也。依這義釋云。今所以廣明三劫無畏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跡以明修證之深淺。多可思之。
緣生句者(經云。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菩薩。深修觀緣生句。當於真言通達證。文。釋除心垢。是知最為旨要。真言行者特宜留思之。又云。此經所以次菩提心即明十喻者包括始終綜XY諸等)。
一。(經云。云何為幻。謂如咒術業力能靠造種種色緣。惑自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淨故。文)。
二。陽炎(釋云。釋論云。以日光風動麈故。曠野中動如野馬智人之。 之為水。眾生亦爾。結使煩惱日晃動諸行麈。邪已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等。文)。
三。(經云。如夢中所見。書日○種種異顛苦樂。覺畢如是真言行應知亦。爾文)。
四。影(經云。以顯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而緣於鏡。而現面像文。釋云。此中言顯即是釋論鏡中像喻。文)。
五。者闥婆城(釋云。釋論云。日初出時。見城櫓宮殿行人入。日輪高轉減。此量可見而無實有等。文)。
六。響(釋云。釋論云。若深山同伴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舍中。以語言聲相擊故。從為響。無智人謂為有實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等。文)
七。水月(經云。如因月出故照於水而現月影像等。文)。
八。浮泡(經云。如天降雨生泡。文經云。如臧雨水。自雨隨IU之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一味等)。
九。虛空花(經云。如空眾生壽命。彼作者不可得。以亂故而如是種種妄見。文)。
十。旋輪(經云。譬如火右人執持左手而以旋轉中有輪像生)。
九識者(雜心論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別名識。文)。
一。眼識(梵云斫乞芻二合眼昆闍那識。眼根色麈。根麈相對色法。最初一念眼識第二追分別分別第六識。餘耳識此)。
二。耳識(梵羯賴VC耳昆闍那議。依耳根聲麈分別)。
三。鼻識(梵云曩波鼻昆闍那依鼻根分別)。
四。舌識(梵云爾賀縛舌里闍那。依奶懃味分別)。
五。身識(梵云捨里羅身身昆闍那。依身根得觸分別)。
六。意識(梵云昆婆電昆闍那。別識也。依意根一切法)。
七。末陀那識(思量議也。緣第八識見分我 愛我溫四煩惱也)。
八。阿梨耶識(此云藏。萬法含 藏染淨具足識也)。
九。AD摩羅識(此云無垢識。又云識。又云如來藏)。
已上九識常途所立也。但菩提心義云。基師云。西淨識三家不同。一龍樹提婆般若經唯明六識不許八識二天護法唯明八識不許九識。三真諦三藏廣明九識不許八識等。十識者。
八識如前。
第九。一切一心識真如差別義。一切眾生各識各心。云云)。
第十。一心一心識(真如平等義一切眾生一心云云)。
已上五大院釋摩訶衍論立之。慈覺證人云。彼論第九第二識。於天台所立第九識中。依雙非雙照不同開立二識故九識十識開俁不同歟。
問。此緣生句者意如何。答。明一切諸法不生不減即空如幻旨也。
問。此空觀有几不同耶。答。三種義釋云。然統論此品中緣生句略三種。
一。即空(釋云。一者以沒藥中。欲對治寶法故。十皆此緣生句。如前所即空之幻是也)。
二。即心(釋云。二者以心沒法中欲對治境界攀緣故。觀此十皆生句。如前所說蘊阿賴耶即心之比是也)。
三。不思議(釋云。三者以心沒實際中。俗有為無為界故。觀此緣生句如前所說解一工成語一煩惱具依即不思議之幻也)。
問。三種幻中者。以何為真言行觀法即。答。釋云。今中云深修察者即是意明第三重。故用第三也。
問。如紀無生觀。是權教所談也。真言行者何用此觀耶。答。此觀可互權實顯必也。依之生台釋云。一心三幻破一心三惑文。妙樂釋云。幻炎之名於偏圓等今又可例也。
大師所立十住心者。
一。一羝羊(羝三歲羊)。
二。遇童持齊心。
三。嬰童無畏(已上三心世間心)。
四。無我(志聲心。大日經云。如是無我。文)。
五。拔種子心(芻心。大日經云生十二因緣。已二心小乘心)。
六。他緣大乘心瑜伽深密等。法相宗大日經云。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文)。 七。覺心不生心般若經等。三論宗大日經云。心王自在不生。文)。
八。一道無為法華經天台宗大日細云。所謂性。文)。
九。極自性華嚴經。花嚴宗。大日經云。極自性。文)。
十。祕密莊嚴心真言宗云云)。
問。此十住心山門可用之耶。答。不用之。山王院井五大院破之給。不義釋等釋給。
六十心者。
一。食○五九。受生心(已上如經文等)。
六十心猿猴經文不說之。阿闍梨相傳加也)。
六十心者(經云。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文)。
煩惱五根本惑。
一貪。二瞋。三癡。四慍。五疑。
二三四五再數者。五煩惱。一度再數之十也。又十。又再數之者十也。十。又再數之者四。四十又再數之八十也。八十又再數之百十心也。
問保不說五見耶。答。釋云。所以不說五見者。以屬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意上說六十心中。五見聞故。今說百六十心時。不約五見云。可思這。但尚不審問。再數者其意如何中。答。釋云。以眾生煩惱心常二法不得中道故。隨事中輒分為二。
分為二。
胎藏界四重曼荼羅者。
一。中台八葉
二。初重(上方遍守佛。部。下方金剛手院金部。觀音院蓮部。下方五大院金部)。
三。第重(上方文殊。左方除蓋障。右方地藏下方盧空護院)。
四。第三重(釋迦生身眷屬等)。
問。保以中台不名初重耶。答。
問。今四得次第現圖曼荼羅相違歟。如何。答。以今說可為本位
略。
三部者。
佛說大日
佛部初重。
蓮華部觀音阿彌陀)。
蓮華部重四菩薩
金剛部金剛手釋迦文)。
金剛部釋迦世天。
三院者(一院如轉字品。十院者。一院中除四大護陀。云云蘇悉地屬處藏。護世天接釋迦眷屬歎。四大護釋迦眷屬歟)。
一。中台。二。遍知院。三。世間。四。金剛手。五。二明王。六。四大護。七。釋迦文。八。文殊蓋障。十。地藏一。虛空藏(已上大日經了品說此一院)二。佃悉地三。護世(大儀。中上一院加後二院為三院)。廣。
二十部者。
一。中台。二。遍知院。三。佛眼。四。陀寶。五觀音。六頭。七。金剛手。八。孫婆。九十動。十。三世護。二。連。三。帝釋四。五。閻王十六剎。七。水天八。風天九。多聞十。伊舍那一。梵天二。地天三。日天。四。月天五。文殊十六。除蓋障七。地藏八。虛空藏
已上京台藏曼荼羅略中廣三說也。
四重中有九類者。
一。大日。二。佛部。三。蓮華部。四。金剛部。五二明王。六。佛眼。七。諸。菩薩。八。釋迦。九。四菩薩(若加二乘諸天可為類歟。云云)。
三云者。
一。者悲壇。二。成就壇。三。祕密壇。三。種灌頂者。
一。手印權頂。二。灌頂。三。以心灌頂。五種三示耶(三示耶此云不堞拆義也)。
三昧耶遙見曼荼羅
二三昧耶。投華結緣灌頂
三三昧耶學法許可分可。
第四三昧耶傳法灌頂分也。
第五三昧耶祕密灌頂分也(義釋云。即前所說第三灌頂時所人也文)。
四TD阿闍梨(出五大院御釋)。
一。傳阿闍梨。廣傳一切瑜伽故。
二。都法阿闍梨。遍一切瑜伽故。
三。佛部阿闍梨。遍佛部瑜伽故。
四。隨行持明者。樂學不動瑜伽故。
四TD曼荼羅者。
一。大悲都會曼荼羅(如四重曼荼羅)。
二。喜會壇曼荼羅(如四重曼荼羅)。
三。都中別壇曼荼羅諸尊各一重曼荼羅也。只圖一尊眷屬別不立重位也)。
四。都外別壇曼荼羅諸尊各三重曼荼羅也。中台本尊。第諸尊眷屬。第三重八部。又說云。中合本尊。第重自餘諸尊。第三重八部)。
十地者(初地已上皆名信解行地)。
初地菩提心為因)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已上六地大悲為限)八地。九地十地(已上三地方便究竟佛果上方便)。
三種悉地宮(出義釋)。
品密嚴國(寂光上。佛與佛境界)。
中品下方淨土安養等)。
下品諸天乃至壽仙等也。修羅宮也。清辨論師為決空有修觀一印法。入修羅崛期慈氏下生云云)。
金剛頂經
問。於當經有几會等耶。答。總就金剛頂部有十八會。於其中當現行教王經初今用也。
金剛界三處。十八會者(指歸云。金剛頂瑜伽萬偈八尊)第一會(名如真實王舍。遙四大品一金剛三世。三遍調伏四一切成就。表印說六曼荼羅阿伽中)。
金剛界中六曼荼羅者。
一。金剛界大曼羅(說五相成身等)。
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十七尊)。
三。微綱曼荼羅三十七尊)。
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三十七尊)。
裹書云。
金疏七云。略釋中卷已畢。經次。廣說金剛弟子金剛弟子大曼荼羅儀軌。以下第四說教授弟子儀軌等。比明廣灌頂阿闍梨軌範以/及以諸尊祕密真言印契等。傳法聖翥主裹記錄。是故且止也。
私云。前唐院御么釋上中下二卷也。不釋第三卷也。傳法聖心裹記錄是故且止者。不釋第三卷故。釋給也。可思之。
心裹記錄者指何事耶。
五。四曼荼羅。
六。一印曼荼羅
三世品六曼荼羅者。
一。曼荼羅儀則(三十七尊)。
二。祕密曼荼羅
三。曼荼羅
四。閹磨曼荼羅
五。四印緊荼羅(一尊)。
六。一印曼荼羅(具十七尊)。
調伏品六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三十七尊。皆觀自在及現說引入弟子儀并十六成就等)。 二。三摩耶曼荼羅三十七尊。說相同上但說愛等)。
三。曼荼羅三十七尊同上。但說心求智慧等)。
四。羯磨曼荼羅(具三同上。但)。
五。蓮華部四印曼荼羅(具十尊同上)。
六。一印曼荼羅(具三同上)。
一切義成就品六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三十七尊。說引入弟子儀等)。
二。祕密三摩耶曼荼羅三十七尊同。但)。
三。曼荼羅三十尊同上。但)。
四。羯磨曼荼羅三十七尊同上。但)。
五。四印曼荼羅一尊)。
六。一印曼荼羅一尊)。
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瑜伽四大品。廣說微細實相降魔首羅天等。於究竟天說)。
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護摩壇法界宮說)。
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金剛藏等八菩薩各說三法羯上曼荼羅祕密修行。於須彌頂)。
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五佛曼荼羅及諸菩薩外金剛部曼荼羅等求悉地法。於波羅奈國空界中說)。
第六會(名安樂大空真實瑜伽。說普賢菩薩曼荼羅乃至引入弟子理趣般若波羅蜜法於自在天說)。
第七會(名普賢瑜伽。說普賢金剛拳菩薩外金剛部菩薩修行人。無時無方世間禁戒。以菩提心為先。無為戒為本。於普賢普薩宮殿中說)。
八會(名勝初瑜伽。說普賢外金剛部等。廣於第苯會。云云。於處說)。
九會(名一切尼戒瑜伽。說立身為本。阿身外立主形像。并瑜伽法具九昧。自金薩至昆盧并九味也。乃至五部中歌贊舞儀等。於真言宮石中說)。
第十會(名三昧耶瑜伽。說十六菩薩四曼荼羅。於法界宮說)。
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說昆盧遮那至昆首羯磨菩薩八供四接等。於阿伽尼吒天說)。
二會(名三昧最勝瑜伽。說昆盧遮那菩薩乃至自本尊瑜伽。又廣說阿字通達染淨無礙。於法界宮菩提場說)。
三會(名三昧耶真實瑜伽。說十方一切佛界異同音請金剛薩FT說真實教法等於金剛界道場說)。
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說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接成一身。廣 五部圖融於處說)。
五會(名如來會瑜伽說法法壇印真住禁戒等。於祕密處。喻師婆伽處號般若波羅蜜宮)。 第十六會(名虛空瑜伽。說大日外金剛部四印曼荼羅行者一一相應。皆量同虛空法身等於實際宮說)。
七會(名金剛寶冠伽。說金薩大梵天等說五部曼荼羅引入弟子三十七尊輪觀等於第四靜處說)。
者。阿伽尼噬天二會(初會。二會)法界宮三會(第二。第十。第十六會普賢宮二會(第七。第八會金剛界道場二會(第三。四會)究竟與阿經吒天所者二年歟。覺苑四處不得甚意歟。
問。同行流布三卷金剛頂經十八會初會何耶。答。初接王會也。於此會有品。今三卷經第一金剛界也(有六曼荼羅。於其中唯說大曼荼羅也)。
問。此十八會廣本并當經相承次第如何。
答。此經廣本有萬頌。廣本不到唐朝。只三千頌略本許。唐土弘通
演密云。謂此大本萬頌。正詮一切總的明咒又云。此明藏大本萬頌以其大廣。傳法聖者檢其宗要。凡三千頌等。
相承次第相。如來減後七百年中。龍猛大土生中天竺。自開鐵塔傳之。
義決(智藏不空異名)云。其中天竺佛法漸衰大德。先誦持大昆盧遮那真言。得盧虛那而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減。即昆盧遮那念誦一卷。是時大德持誦成就開此塔。於七日中YU塔念誦。以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塔內諸佛一時踴怒不令得入。唯見塔內香燈光明丈二尺。名華寶蓋滿中懸列。又聞贊聲聞。此大備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中。入已其塔雪閉。經於多日誦此經王廣本一遍為如食頃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經者。菩薩大藏經塔內廣本絕所無。塔內光明等至今不減。此經百各本頌此國未有。此略本至此土
金剛頂疏一云。義決云。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諸授相付。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篋廣長如DI。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鐵塔之中。故知此經撮其旨要以為三卷。闕流通分良有以也。
十八會指歸云。瑜伽教十八會。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萬頌。
問。此經三卷中膽几法門耶。答。於大曼荼羅作三分。如次三卷說之。而正二也。注通無之。於正說中又為二。
金疏云。經婆伽梵大菩薩提心○猶如胡摩。釋曰。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說也。大分為二。初明祕密慶嚴內證大智見法成就如來處。即自行也。次從第二卷末爾時世尊一切如來召集金剛彈指以下。第二明善阿建立祕密智相接取眾生入佛位。利他利也。
金剛曼界荼羅者有二說。
一。四會曼荼羅
一。成身會。羯磨會。三。三摩會。四供養會
已上儀軌說覺大師淨來(當時山現行次第也)。
二。九會曼荼羅者(次第并名宇雖異說。依山門相承)。
○(十七尊又號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一印會)○(成身會)○(成身三昧耶)○(五普賢會又號四印會)○(微細會又號供養會)○(微細會)。
已上覺大師相承
○(一印會)○(成身會)○(成不耶會或成身羯磨會)○(十七尊理趣會降三世三昧耶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
右異也。
三十七尊者。
五佛
大日。阿UW。生。彌陀不空
四波羅蜜大日四親近)。
金剛寶法業
十六大菩薩
薩王喜。光幢。法利因語。業護邪拳。
八供
香華燈塗(已上四供)吉曼歌舞(已上四供)。
四攝
索鎖鈴。
十六大菩薩有定惠二門不同。
一。惠門十六(上菩薩王等是也)。
二。定門十六八供四攝四波羅蜜也)。
菩提心義一云。又金剛有五種。一者青金剛。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金剛。能TA空身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入。四者白色金剛。能得水亦能澄水。五者碧金剛。能消諸毒。如是金各各具二義(文二義堅固。利用也)。
五相成身者(此五相前說迦樓羅觀如幻無生觀)。
一。通達心(又名徹法界體性智)。
二。修菩提心(又名無染心大日觀音)。
三。金剛心平等性智)。
四。金剛身
五。無上菩提成所作智)。
五部者。
一。佛部。二。金剛部。三。寶部。四蓮華部。五。羯磨部
五智者(梵云云牛左枳攘行)。
一(中央)法界體性智。梵云達磨馱都KH野性枳攘思考經七識成此智。
大圓鏡智。梵云摩訶大底摩圓灑耶鏡轉第八識成此智。
三。平等性智。梵云三昧耶KH野轉第七識成此智。
妙觀察智梵云摩蘇部羅始萏轉第六識此智。
成所作智。梵云里氟計吒轉前五識成此智。
四種法身者。
分別聖位經楞伽偈頌云。自性受用變化等流佛德十六。皆同自性身。並以法身。總成三七。
一。自性身法身法身)。二受用身(自受用受)。三。變化身應身應身)四。等流身六道等形)。
三種菩提心者(菩提心論說)。
四咱釋者(從二釋在不思議思疏。初一釋大院加之歟)。
一。淺略王說阿字)。厭求妄心菩提心
二。深祕(大日阿字)。修性不二菩提心
三。祕中深祕(阿字自說阿字)。四曼菩提心
四。祕密中深祕(真如理智阿字)。不變隨皆菩提心
已上就阿字菩提心注之。一切法准之。
五門菩提心者(五門提心義說)。
一。釋名義。二。體性。三。辨一異。四。明相狀。五。述行願
十六菩有百八德者。
一。薩德(王鍘勇。心。三金剛諸如來普賢。五剛剛初。六種剛手)。 二。王六種(一金剛王二妙覺。三金剛鉤。四如來。五不空王。六金剛召)。 三。愛七種(一金剛染。樂。三金剛箭。四能伏。六大金剛。七金剛弓)。 四。喜七德(一金剛善。二薩FT。三金剛戲。四大適。五歡喜主。六金剛。七金剛喜)。 五。寶八德(一金剛寶。二金剛三金剛。四空五大寶。六空藏。七金剛豐。八金剛藏)。 六。光七德(一金剛成。大OV。三金則日。四佛光。五金剛光。六大威。七金剛光)。 七。幢七德(一金剛幢二善利。三金剛幡。四善。五寶幢。六大金剛。七金剛剎)。 八。KT七德(王金剛笑。笑。三金剛笑。四大寄。五喜。六金剛勝。七金剛愛)。
九。明德(經云。復從金則出金剛形。種種色相遍照一切世界。文疏云)。 十。顯實(經云。從彼旬光明門出一切世界微麈等如來身。文疏云)。
一。普現(經云。周遍法界究竟一切盧空。通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如平等神境通。文疏云)。 二。感應(經云。一切如來大菩薩心成辨普賢種種行。承事一切如來。往詣大菩提場。摧諸魔軍一切如來平等大菩提正法輪乃至拔濟一切利益安樂等。文疏云)。
問。真言教有几不同耶。答。大日經五種三昧道并三種三摩耶不同。金剛 一。一切泛明根性(疏云。昆盧遮那一切故。有情佛性。是故無非祕密根性等。文)。
三乘五乘乃至十界悉具佛性故。可令成佛義之歟。
二。當經所被根性(疏云。今此祕密非對三乘顯教根性。但與心地眷屬祕密道等。文昆盧遮那自性所成三十七尊眷屬也。出生義云。削位之漸階立等妙頓旨云云)。
又立上中三根頓漸二機(見覺大師釋云。緣方進是為中下。闕緣而緣而是為上也。文)。
問。付佛教二藏三藏等中。今睦言教何藏攝耶。答。先立諸藏不同。
一。菩薩藏。二。聲聞藏緣覺攝之)。
三藏者。
一。昆奈耶。二。索咀NJ。三阿昆達磨
四藏者。
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三。雜藏。四。佛藏又。
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四。陀羅尼藏五藏者(六波羅密經說)。
二三(已上三藏如前)四。般若波羅蜜藏。
五。陀羅尼藏
六藏者(菩薩聲各三藏故也)。
八藏者(胎經說)。
一。胎化藏。二。二中藏。三。摩訶衍方等。四。戒律藏。五。往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已已。
於此諸藏中。總真言教中皆雖有其義。別云之時。二藏菩薩藏。六藏又爾。三藏中索咀NK藏。四八藏佛藏五藏陀羅藏中也(已上金疏意各合點畢)。
問。真言教立几次交位耶。答。胎藏界三劫無畏十地等皆其次位也金剛界
問。真言教立向次位耶。答。胎藏界三劫無畏十地等皆其次位也金剛界意立四種地菩提心義二出仁王經軌及良賁仁王疏。
一。解行地(又云信解地謂三十也心)。二。普賢地(謂十地也)。
三。大普賢地(謂等覺也)。四普照耀地(謂覺也)
已上菩提心義第四意。與圓四十二位同。
又立名字行相似。
菩提心義四云。不空持金剛頂瑜經種地。一者解行。謂三心也。二普賢地。謂十地也。三大普也。四普照耀地。謂覺也。若分析之即四十二地。是同天台圓教真位。若加似。此前更有十信之位。大日經中名六無畏。若加假名。此前天台更有五品。或假初言。或約超入豎假十信真言等名五三昧。若加聞惠。此前天台名字大日經第一第二第三昧耶也。此等隨分皆三十七尊
私尋云。東寺大師理具加持顯得三種即身成佛義立之歟。今凡位聖位二種義異如何。
即身成佛有二(凡位成佛聖位成佛)。
蘇疏云。然於成佛二種義。謂凡位成佛聖位成佛。言凡位成佛者。若得如來智惠。雖未斷惑。依正二報隨解融通。於一一具見十方三世。於一一身分具見法界相好凡夫信報從本以來如來法界之依。愚縛正報法然道理等虛之正。由未遇不得顯現。今如來三密加持。此身法界依正始漸顯現。將似聖位昆盧遮那。但以凡情粗劣不能觀見。能見。為凡位成佛也。故大興善寺和尚云。諸法定性。為誡之所轉。若三密解起。此凡夫之身轉為如業。此身之無別佛身故。五字陀羅尼云。即於凡夫現成就佛。應以為證也。次精進無懈晝夜修習惑障。彌增顯現。依正二報互相融通神力自在。上聖下凡互同得見是為聖位成佛
頓入果海
出生義云。削位之漸階立等妙頓旨
十六生
三摩地儀轉云。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正覺如意輪法要云。現世初地。過此十六生無上菩提
六即(兩相似分證究竟三位。菩提心義加初妝聞理具三為六即位)。
一。即(一切眾生本有隆FT)。
二。名字即(聞成佛不生疑慮)。
三。觀行一念觀行相應)。
四。相似
五。分真。
六。究竟
問。真言天台宗師并相承如何。答。先天台宗祖師者。
惠文禪師南岳大師天台大師
章巡大師智威大師。惠威大師。玄良大師妙樂大師。道遂和尚行滿和尚(已上唐朝)。
傳教大師最澄。遇道邃行滿傳之)。
慈覺大師圓仁。遇本朝山大師并唐朝示叡志遠兩師傳之)。
大師圓珍。遇本我真和尚并唐朝良YN和尚傳之)。
問。天台宗。傳教大師始渡之歟。答。圓頓止觀玄義四教義維摩疏等。鑒真和尚平勝處中渡之。然而真機不及弘傳之。山家大師唐之時。延DT年中於本朝感得彼本披鑒之。彌催求法之志。
真言宗祖師者。
龍猛菩薩天竺那伽揭刺樹菩薩。秦云。龍樹唐云龍猛受法文殊。又傳金剛薩FT。出世時代或云七百年。摩訶摩耶經云。我減度後七百年中有比丘龍樹。善同之。或云八百年(并釋門正統新度同之)三國高僧碑云。○出現八百年住壽三百歲(文。付法傳同之)楞伽經第九云。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減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惠諦聽人持我法。於南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我乘經無上正法金剛義決云。○金剛頂下書之。
龍智菩薩。唐云普賢阿闍梨付法傳云。於中天竺云掬多。於南天龍智善無畏傳云。掬多者龍智異名此等者。胎藏相承那爛陀寺達磨掬多者此菩薩也。年七百歲。住南天師子國無畏傳胎藏。金剛智不空金界玄奘行狀云。DD迦國AD羅林婆羅門。年七百餘歲。觀其面貌可稱三十許。法師學中百論等。又唐土白馬寺千僧齊會。來貞元年中猶南天竺弘法大師般若三藏說歟。
善無畏三藏(唐玄宗代之人。日本。正聖武天皇御字。云云)梵云。戎婆揭僧訶。唐云淨師子。又云解脫師子。義翻為善無畏中印摩訶國王也。唐元四年(開元錄演密同年云)來唐(或三年七年)釋大日經蘇悉地經等。即依請演大日經義釋是也。受法達磨掬多胎藏界將業之。一年一月。年九九入減三國高僧碑說。或三年一月七日。春秋九十。僧夏八十。
金剛智三藏玄宗代之人。日本元正聖武天皇御)梵云日羅吉VY那(又曰縛曰羅菩提)唐云金剛智。南印度受法龍智。七年承事窮三密教。三國高僧碑說。食物上初到東都。同九年八月五日終薦福寺。春秋七三。或說云。元二年來唐(云云。傳并和漢和代記說也。又年七一。AE五十一入減。云云。和漢年代記說也。本朝三年)大師在唐記云。金剛頂瑜伽記云。不空三藏金剛和上所胎藏法。金剛和上從無畏和上所受得胎藏。無畏金剛和上受金剛界。互為和上同雜記云。金剛智無畏。述云。我曾聞有胎藏法。示遇其人。不曾稟學。又江寺濟暹記云。又依胎藏付法弟子者。無畏金剛智金剛智不空
一行禪師(唐玄宗代之人。日本元正武御宇)真言傳集(睿山集)云。沙門一行者。俗姓張。名遂。剡國衰公謹之曾孫太僅亟NS之子也○從嵩岳大師禪師諮受禪法。深達心要契悟無生。每研精一行三昧。同以名正○五年十月八日勿長逝。春秋四十有五受法於無畏三藏。為在昆筆受。又記義釋家教相云。問人云。一行阿闍梨天台後。事云何。答。相傳云。章安大師弟子道索律師。道索律師弟子弘景律師弘景律師弟子一行阿闍梨也。而竊學真言一行阿闍梨。此即我祖。非彼天台一行禪師者。犯大漫語。菩提心義云。一行和尚元是一行三昧禪師能持天台圓滿宗趣。凡所說文言義理。合天台演蜜密云。弘忍大師門下有二弟子。一是惠能宗也。一是神秀北宗也。弟子名曰普寂。即眾生之師也。
不空三藏(唐玄宗肅代宗三代國師云云日本武孝謙淡路廢帝稱德御字)梵云目伎跋折羅唐云不空金剛證釋云。沙門智藏不空三藏舊名也)南天竺
人。神龍元年誕生。初從金剛智受法。從依金剛智遺言再渡天。遇龍智學。天寶元年歸朝。法授金閣含光興惠朗。青龍曇貞。何壽覺超。青龍惠果(已上五人)大DT九年六月五日遷化。春秋七十。法AE五十。未勘來唐年。右從金剛智來唐歟。爾元八年(云云。私云。旬智來唐砌。不空童形隨從。云會)。
玄超(唐肅宗代宗代之人。日本者廢帝稱仁御宇)住親羅國保壽寺從無畏胎藏。或云。從無畏受蘇悉寺授法於惠果
傳教大師付法文云。唐國元朝。三藏婆羅門國法號善無畏。從佛國大那蘭陀寺傳大法輪。至上唐國付屬傳法弟子林。亦是國師阿闍梨百三歲今在新羅國傳大法輪。
順曉阿闍梨(唐代宗德宗順宗代人。日本孝謙廢帝稱德光仁桓武御宇)。
唐泰MQ靈MQ寺。胎受義林。金不空兩部大法於傳教大師傳教大師付法文云○又付法弟子僧順曉。是鎮國道場大德阿闍梨或云。祕書惠果談合順曉定青行事凡意也。
惠果阿闍梨(唐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也。日本廢帝稱德光仁桓武御宇)住青青龍寺東院胎藏於玄超受金界不空三國高僧碑云。俗姓馬氏。就兆應人也。不究三藏○永貞元年日五更去世。春秋六付法弟子胎藏。義操。義愍。法潤金界同學惠應。惠則。成都惟尚。汴州辨弘。新羅惠日。日本空海。青龍義滿。義明。義操。義照。義愍。義政。一俗吳段(已上四人)傳載宗叡大師於揚府學悉曇中天音)。
全邪(受旬於辨弘大師金界灌頂)。
元政(受金界於惠則)。
義真胎於義操大師青龍寺胎藏灌頂蘇悉地等)。
法全(受金於義操胎於法潤初住青龍寺大師於玄法寺重胎藏)。
月(南天竺三藏大師青龍寺習悉晏)。
海云。
WK謹(衛西淨影寺)。
已上兩阿闍梨不惜祕卷為之指授對授記云。慈覺大師法全義真全雅元片元
雲宗月可闍梨廣學義。
大師御釋云。對全雅元政義真法全。元WK義操法潤三部祕密云云取意)。
此八人名被受法相貌畢。依為祕書且略之(尤可為南歟)。
已上橫諸師。
覺大量師巡禮記云。
大師巡禮記云。每向諸僧尋問持念知法人。未得的實。當院僧懷慶語曰。WT能知一需內大法人。青龍寺和尚但解胎藏。大興善寺文悟闍梨金剛界青龍寺義真和尚兼解兩部大興善寺元政和尚金剛界事理雙解。大安寺元簡解金剛界悉曇。玄法寺法和尚妥三部大法簡擇知法人。文悟闍梨不及政阿闍梨法潤和尚金剛界。年七三風疾老毛。
已上唐朝了。
本朝傳法八家
傳教大師(又號山延DT至弘仁。桓琥平家大師峨三代國師也)。
大師最澄俗姓姓三津首。江洲溺人也。先祖後漢考獻帝苗裔也。父百枝。母應神天皇第九女護影雲元年江洲滋賀地誕生。二歲隨大安寺僧近江。國師行表出家進(顯化緣起云。延DT四年四月四日大師九歲。云云受具足戒。延DT四年七月中旬始登叡岳下居草庵。延DT。七向長岡京咫尺龍 靈山芳諾。同年建立根本一乘止觀院。祈天子之本命。為鎮之道場。同三年九月三日延崛善修益正共養儀。同三年七月(唐貞元十年四申)州。貞元十年九上旬向天台山同月下旬到天台山國清寺。時天台山國清寺。時天台山禪地座主道邃妙樂弟子也。天台七祖)見求法志忽傳心要。佛朧寺會主同授圓頓法。歡天台大師誕同一年三月二日初夜二更。與義真等於台臨海縣龍興寺西廂極樂淨土院謁道邃和尚。受圓頓乘戒畢。和上慈悲一心三觀傳於一言菩薩圓產至信。天台一家法門已具同年四月上旬遇越府龍興寺鎮國道場大德供奉沙門順曉。學真言奧旨。終遂灌頂。傳三部三昧科樣契印法文具延DT四年五月中晚上第一船著長門國。即便上京。所天台法門真言法門具等。帝王迎字安內裹。同年八月七日。捧奏狀公家。賜顯密弘以驗於大師。同九月於雄寺授灌頂。本朝灌頂最初。受者道證修因(與福寺法相勤操(贈正號石淵正。三論弘法師)正能秀廣圓。豐安靈福(已上八人依敕受之。日本頂元)子圓澄法師依韶於紫共勤五佛頂修法即頂得度云云。文德實錄最同之)被下御持僧官府。本朝御法并御持僧之最初也。雙觀六年為勸進六年部法華經千部。赴東國下兩野國。於兩國內撰十人器用授灌頂。慈覺大師其十人隨一也。廣智德圓同受之同九年暮春告諸弟子。撰誓願聲聞威儀棄捨二百五十戒。同十年作四條式定一學生法則。奏公家叡山圓頓菩薩戒壇。而都七大寺僧徒難破諍之。仍作顯戒論三卷血永譜一卷得奉之。於弘仁三年六月四日大師於此叡山中道院右肋而入寂減。春秋五十六。帝王悲此入減。RM六UJ詩被送于山中。門弟各和之奉奏之同一日圓頓菩薩戒建立敕許。其後吾山真言止觀得度僧徒悉超過于他門他宗者也。是皆大師弘通之眉目者哉。貞人年七月四日(清和天皇御宇)僧諡號稱傳教大師是本朝大師號始也。
弘法大師(自延DT至承和桓武平城峨淳和仁明五代)。
大師空海俗姓佐伯氏。贊岐國多流郡寶龜五年誕生。年甫二歲。從石淵動操正受求聞持并能滿所願等法。入心持。延DT四年月九(年一)於東大寺受具足戒。師石淵勤操。同三年六月唐奉遇上都長安青龍寺大德供奉阿闍梨惠果和尚和尚歡喜。六月大悲胎藏灌頂同七月受傳法阿闍梨位之頂遍照旬。和尚告曰。汝密教之器。兩部在耕祕密即信同之。授與大同四年八月歸埋弘仁四年以東寺永賜大師建立灌頂院遍准青龍寺風為修每年二季結緣灌頂。以惠果相承健陀色國支袈裟念誦等永施入之。或有五筆一度成五行。故號五筆和尚。承和三年三月一日入寂(年六三AE四二)付法弟子真邪真濟諡號弘法大師
慈覺大師(又號前院大師。又號四國大師。自承和至貞觀。仁明文德清和三代國師大師圓仁(延DT寺第三座生)俗姓壬生氏。下野國都賀人也。其先祖崇神天皇第一皇子豐雲覆至緇素驚異。大師幼推夢。一沙門長六尺餘。來含KT禪師登山入律教大師室。祥大師風儀宛如夢告。弘仁五年(年一)沙彌戒。同七年東大寺受具足戒。同年於東國從傳教大師受灌頂。同八年三月六日於叡山根本中堂大戒。斯後(弘仁四年己未)傳天台法門。夜亦修練一行三昧。限之以二年。送六年之後。因山眾重請。未竟年限強於山門(天長五年年三五歟)或財都或天王寺有緣開講演說利生限。天長十年年及四十。身嬴暗命不久。遂此山北洞結草為庵絕跡待命。今首楞嚴院是也。三年練行(本朝如法經最初也)夜夢。從天得藥。其形似花KD之半行。其如密。傍人語曰。此是三十三天不死妙藥也。覺曰。有餘氣疲有更健。暗眼還明。以石墨草筆手自如法書寫妙法華經一部八卷。即以彼納寶塔置堂中。叼此堂為如法室。承和二年朝家有敕宛唐請益。同三年與使常嗣相共到太宰府。依未得順風。從送二TD年。同五年四五六月三日上第一船。二日解纜進發。七月二日得唐揚州海陵縣。唐開成三年也。弟子惟曉(昌三年七月於異域逝去)惟正及僕雄萬等三人奉相伴相者。從志遠宗XT二師天台宗。謁八TD阿闍梨祕密三部祕奧(左唐十年)昌七年天子旨法。但軍中下條之。日本國僧等早歸本國和尚懷喜赴船所。唐李元佐眾官皆僉曰。我國佛法既以絕減。唯今隨和尚奉去。而復有家求法者。必當向日本國唐中元年秋九月(本朝承和四年)還大宰府同五年(改嘉祥元年)春。大師隨詔即登本山
(嘉禪二年奉狀云。國忝衛天命訪道巡方尼搜祕門投身絕域晏萬里望本朝而無期表山千里罔於嶺而造見云云)。
三年准唐國街東青龍寺建皇帝本道場號總持院。同年九月始定置四禪眾。每日令修熾盛光法。是四禪眾始也。壽元年移五台山念佛三昧法。始修常行三昧。齊衡三年一日。請大師於冷泉院南殿受兩部灌頂。天安三年。天皇菩薩面。貞觀二年五月。淳和太後請和尚菩薩大戒。奉大後。法名良祚。今年始立文殊樓同三年五條大皇大後隨和尚菩薩大戒三昧耶戒灌頂。同六年正月三日。令諸弟子暫避屏外。召常濟引入內DI。口誦真言結印契授與曰。是名密印灌頂。常濟不堪歡悅。流淚如雨。同四於東谷習禪房結印契口誦真言。北首右肋永以遷化。奉秋七一同八年七月四日供養總持院。千部法華經。於會賜諡號和尚位號慈覺大師付法弟子。安惠。惠亮。長意。性海道海。最圓。相應安然。令KK。玄然等也。於都下灌頂男女百七一人也靈MK寺圓行和上。
承和五年唐。同六年歸朝。從青龍寺義真和上受法四天王了初別當
安禪惠運僧都
承和五年唐。同年歸朝。同從義學。心覺闍梨說。承和九年唐。
小栗棲常曉律師
承和五年隨AP原中真唐。表云。表云。五年六月進發。八月到南城。六年歸朝。棲靈寺文GP弟子元昭三論。貞觀六年任律師。七年一月日入減。
大師(又號山王大師。自承和至 平仁明文德清和光孝宇多六代之人也)師諱圓珍(延DT寺第五座主俗姓和氣氏。贊岐國那郡金倉鄉人也。父宅成。母佐伯。故大師這民。弘仁六誕生。兩目有得瞳頂骨隆起。五歲隨叔父益仁德功初登叡山。入第一座主義真和尚室。天長十年四月五日。九歲受戒為僧。承和五年冬。石龕坐禪之間感金不動。即令書工圖寫今猶在之。嘉祥二年春夢。山王告云。早可遂入。唐求法求法志等壽元年四月五同太宰府同三年七月(年三九)解纜進發。同領航朋和日放般海。五日午剋著岸皆畢。於開元寺中遇中印陀國大那蘭陀寺般若怛羅三藏。學悉曇章及受兩部祕要等。中九年(日本濟衡二年)六月三日。謁青龍寺傳教和尚長生殿念供奉大德僧法阿闍梨瑜伽宗旨。同七月五日。大悲胎藏大法灌頂。同十三日。金剛界九會大曼大教最上乘教并兩部諸尊瑜伽蘇悉地羯羅大法等畢。同一月四日。挑供養賢聖。當主受昧耶戒。五更蒙授傳兩部大教阿闍梨灌頂般若菩薩大虛空藏菩薩法輪大菩薩。於越州開元寺天台第九弟子良YN和尚天台向義。天安二年六月二日歸朝。到太宰府鴻盾(在唐首尾六TD今)或說云。貞觀二年歸朝。寬平年十月十八日。右肋入減終無病痛。年七八。
圓覺寺宗叡正(又號後正自。長至元慶。淳和仁明文德清和。)。
俗姓池上氏。右就人也。年甫四。出家登叡山。天長八年受具足戒。後歸叡山迴心向大菩薩勤勞天台宗山王託宣告擁護。驗雙鳥隨。間夜炬火相照。其後到越州白山有驗。人奇之。貞觀五年。於園城寺隨大師兩部大法。移住東寺就實惠僧都金剛界大法。詣真濟僧都阿闍梨灌頂。貞觀四年共高岳親王入詔。遇汴州阿闍梨金剛界灌頂。就青龍寺法全受灌頂兼學胎藏或云。玄慶和尚金剛界同八年順風解纜。三日夜問歸朝年七十六。終禪林寺云云。未勘入減年。若元慶三年歟。可尋之)。
已上八家晶堇具言相承根本也。
有相法門聖教等被載五大院八家祕錄畢。
元亨三年月日。於QU倉二階堂奧宗谷為祕教弘通抄之畢。沙門惠鎮記貞和五月五日。於法勝寺維那寮賜元應寺御本盡寫了。同月六校合畢。宗智之。
永和二年一日。感此本畢。
西遮那沙門圓俊。
應永一年閏七月九日。於西西谷南尾香乘房賜右御本令書寫畢。同日令校合畢。
遮那業末學成舜。
應永十年三年七月九日。以右本令書寫畢。
遍照金剛承純。
校合了。右印澄舜本。
九年暮秋日。書寫了。定舜右一岫令龍畢村助之丞繕寫。於四是堂一校畢。
享保食物上九月下浣。天忠主年三二享保九甲辰夏。令村寫而校了。
  性淵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