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79 傳述一心文卷上 天台門人延DT芏戒壇院 知事傳燈法師位光定撰 輸入者 錢冬霞 夫聞。蒼海之裹。有曬龍珠。三教色天。不見彼質。諸宗秀賢。非識其色。我大師得之。大師最澄大禪師。日本之人。近江之所生。大師。以精靈為骨。以陰陽為器。性則天與。智乃自然。含一乘之義。抱一乘之戒。類喜根比丘之總辨。若阿難比經之博聞總三學於心河。蘊一乘於口海。乘於杯而遊於西海。杖於錫而登台嶺禮智者大師影。承於一心之戒。說無說教。如闇室之揚炬。行無行理。若朗月之開雲。聲振夷夏道邁古今。源尋大笠。建一乘戒。心無也剎那而登妙覺。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有而不有。無而不無。智通無礙。神行莫測。大之則無外。小之則無內。積之識之於無。成之於有。其跡爾。于時奔如雲學。成之於有。其跡爾。于時奔哪雲學如兩。荊而小。花而多。得其意人。內供奉義真大法師。內供奉圓澄大法師。弟子隨於三代之后。聞於傳宗之旨。聞於二十條之事。列於二十條之文。佛法成辨。利益一宗人。一乘之戒。期於龍花。十二堯年。禪客實新。太有情雄。定室常在於是。存生之日。大師。舒容憂曰。心法將畢。大教能行。一真之法。盡可有矣。命之以執手述。以傳燈事。行物外理。在斯意。心之來也。身之住乎。意之行也。身之去乎。嗚呼大師。可謂宗逾天地。跡齊日月。無為將來。有為將去。道寄茲行。示現生減。以弘仁十三年六月四日。終於中道院。營在寅岳北雄。於是門人悲感。號慟天地。泣流遍體。傷割五情。如考喪烏。如妣喪。嗚。弟子傷如之何。嗟乎法身非一。示現無方。體營茲墳。形遊寂光。亦為。來而不來。去而不去也。非聖智者。焉得知之。弟子忝統所命佛事。達弘仁天長兩天陛下。令聞故藤原左大臣。故良大納言。現有藤原大納言。故伴參議。亦達承和皇帝。令聞藤原大納言權源中納言。傳之耳目。乃大師山跡。見之不見。逢之不逢。悔之恨之。弟子。雖一介凡夫。敢以師之。后未獲現生之得。冀有當來之因。不以銘心。何表所命法之有也。此私記三卷。有上中下。錄其篇目。先發傳述一心戒文云。云爾。 傳述一心戒卷上在五文 一。被最初年分試及弟得度聞傳宗旨文。 二。承先師命違大乘寺文。 三。荷表與之四條式達殿上文。 四。冷然大上天皇書鐘銘文。 五。荷顯戒論達殿上文。 傳述一心戒卷中在一十四文 一。承先師命顯菩薩僧文。 二。年分度者勘籍之事申下民部文。 三。一乘戒牒度緣捺太政官印文。 四。一乘三學達弘仁皇帝敕二中納言文。 五。弘仁大皇書先師位記文。 六。大皇御筆書一乘戒牒文。 七。鴻UK東塔成辨文。 八。造戒壇講堂料九萬束達天長皇帝下近江國文。 九。宮中聽眾安居講師申宛寺家文。 十。菩薩僧位次官符達天長皇帝申下文。 十一。年分二度者不寄義真圓澄兩大德寄中堂藥師佛并比叡名神文。 十二。燈分達天長皇帝分為於二分一分供中堂藥師佛一分供三昧堂講法花經文。 十三。弘仁大皇御在所仁拳大后太RG國忌文。 十四。先師作六條式戴國師用文。 傳述一心戒卷下在一文 造一心戒文達承和皇帝上別當藤原大納言成辨寺家傳戒文。 被最初年分試及弟得度聞傳宗旨文。 大同四年三月。荷摩訶止觀。赴大安寺。詣僧正劫勤操大德房。為讀法華經。不參大德。經曆教日。數日后。頂禮大德。大德親云。某甲比叡大禪師所傳之旨。承之聞之。示云遊行多方者。猶止留耳。將成試業者。速還登叡岳。努力努力。勿迴於跡。者承大德命。亦還登東岳。委曲之狀。令聞大師。大師即云。吾所學業。承之習之。者彼年夏間搔首無間。三部大乘。修練而學大義。彼年七月。參於大學。讀習漢音修練。宿禰音博士從五位下高貞門繼。其年十一月。參於綱所。七大寺名德。試於義旨。試於文意。文九第略第一。義八第略第二。被試漢音。大學音博士大夫見定於二寺。大同五年正月。金光明會。剃除鬚髮被於袈裟。於大師。大師則云。吾心適關思留於傳法之。關者一乘止觀被教授。三平等旨被指捋。弟子之心明月如照。弟子之思一乘被停。弘仁三年四月十一日。於東大寺戒壇院受具足戒。一夏之中。戒壇之與。七大寺。新受戒師等。修練戒珠犯之旨。承於景舉律大德。七月旬。亦重登壇。受菩薩三聚淨戒。東大寺景深律大德為所依師。同十六日。登於金嶽。為奉明神奉說法花。二七日間。彼願已畢。大安寺勸操。安澄二大德。請景深律師講六卷抄。彼講律間。聞於六卷抄。同年九月。為果渡海。為奉住吉大神。供一萬燈讀於大乘。隨於先師。修種種願。亦重大師入山階。維摩會。長慧律大德。導於大師。參於食堂。藤網中納言。禮於大師。令入於食堂。彼時泰演大德。明福大德。面交於大師。彼此弟子。交此彼弟子。交此彼師。泰深大德。導於先師。入於西大寺。一夜之間。宿於彼室。還入平安城。長岡乙國之寺。有海阿闍缽梨。先師相語。彼寺一宿。先大師海大師。交面稍久。發灌頂事。入高雄山寺。先大師。從海大師為果要期。受部部灌頂。期彼此志。彼時之間。隨先師后。弟子光定。為受一尊之法。留高龍山寺。弘仁四年正月。亦重登叡岳。不几之間。亦更逮於雄。始從二月。法花儀軌一尊之法。受真言大僧都傳燈大法師位空海阿闍缽梨畢。始從弘仁四年方月。修行三密。普賢觀念不息。天台深義。習於先師。隨先師后。參山階藤原故左大臣。彼寺義解大德。義延大德。共法師光定論高義旨。天台奧義。秀於法相宗。得論議高名於山階寺。弘仁年三月十七日。參於殿上。與玄番寮真苑宿。禰雜物。法師光定。共論天台高義。我宗深義。秀於真苑宿禰雜稱立義。到于今日。論議不息。委曲之語。多於彼間。萬之CK載於此文。內供奉受一心戒比丘傳燈法師位光定。右大同五年正月十四日宮中金光明會年分二十一人例得度。今省寮僧網。共授度緣如伴。弘仁三年四月十一日。於東大寺戒壇院。受具足戒。東大寺傳燈大法師位奉實律師。為戒和尚。東大寺傳燈大法師位景深律師。為戒羯磨師。招提寺大僧都傳燈大法師位豐安律師。為戒教授師。招提寺傳燈大法師位慧元律師。為戒尊証師。興福寺大僧都傳燈大法師位長慧律師。為戒尊証師。東大寺傳燈大法師位肆開律師。為戒尊証師。興福寺寺少僧都傳燈大法師立位修圓律師。為戒尊証師。異福寺傳燈大法閏安叡律師。為戒尊燈師招提寺傳燈大法師位安琳律師。為戒尊証師。菅原寺傳燈大法師位勝照律師。為戒尊師。弘仁十四年四月十四日。乞一乘戒。於比叡延DT寺一乘止觀院。受自性清淨一心戒。前入唐天台法華宗內供奉付法傳燈大法師位義真和上。為一乘戒和尚。承和元年四月十四日。乞一乘戒。於比叡延DT戒壇院。受自性清淨一心戒。內供奉延DT寺傳燈大法師位圓澄和尚。為一乘戒和尚。 承先師命大乘寺文 云弘仁九年二月七日。承先師命。為傳於宗。建大乘。弟子白。大乘寺無此問。今頓爾何建一乘寺。先師命。汝授一乘號。弟子白。未建大乘寺。彼間不承一乘號。違大乘寺。彼時將承一乘號。 先師命。天竺有一向大乘寺。一向小乘寺。大小兼行寺。者弟子白。有此三寺。者將承所授一乘號。寺有是則僧住所耳。先師授之以一乘定號。弟子承所授號畢。先師密命。應達大皇。并令聞左近衛藤大將。者不几之間。四月二十一日。左藤大將封札來。其書云。必苦者人也。必求者佛也。況近亢陽失時。稼苗悉彫。倉庫已盡。何以利他。惟澄上人。圓教為宗。常修平等。試住一念驚彼真聖則甘雨可降。百草畢滋。不冥。左近衛大淨藤原冬嗣謹狀。同月二十三日。先師自書云。慈以與樂也。悲以拔苦也。此以此念。無不時憶。去年譏陽。慈悲之念。常痛常惱。但我主上。金色之育。兆民一子。帝堯之治。垂德萬代。救旱要方。諸佛所說。貧道雖不才。深馮佛力。祈雨之狀尋將奉陳。謹奉還使將狀。不宣謹狀。弘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卯時。山釋最。彼時先建立大乘寺旨。令聞藤左大將。藤左大將則宣。且待須臾。藤左大將宣旨登山之日。令聞先師。先師即令。即力。勿忽勿忽。建立道將軍國家。 弘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五更。奉資國主。發願奉資一切天神地KW。起恨怨神KW等。令離苦得光故。故定九院。令長講金光明。拔濟一切國裹百部鬼神等。令離苦得樂。故定九院。令長講仁王護般若經。奉資大日本國開翫以業一切國主。御靈。延DT以前一切皇靈。並平崩怨薨。比丘尼靈。優婆塞靈永出三界。皆悉成佛。故定九院。令長講妙法蓮花經。歸命十方一切常住佛。歸命十方一切常住法。歸命十方一切常住僧。我等真如實相中。無明顛倒境麈。晝夜恆受虛妄苦。覺心未發。如幻畏繁。是故。我今發弘誓。生死無邊我必斷。群生無斷我必濟。願行無量我必修。佛果無盡我必証。敬白十方一切佛。一切法。一切賢聖。一切三界二十八天子。天民。龍王。龍民。夜叉王。夜叉王。夜叉民。FJ闥婆王。FJ闥婆民。阿修羅王。阿修羅民。迦樓羅王。迦樓羅民。緊那羅王。緊那羅民。摩FB43羅伽王。摩FB43伽民。大日本國。一切天神王等。天神民。地KW王等。地KW民。鬼神王等。鬼神民。諸山王等。諸山民。諸河王等。諸河民。諸海王等。諸海已。諸林王等。諸林民。諸野王等。諸野刀。結緣同法善知諸。俱發無上菩提心。消減前后七難等。風雨書順時成五臺。夜恆護。大日本國主安稱。及皇RG儲君王子。公卿等。文武百官并元元。得見百秋常受樂。六度萬行無間修。紹隆佛種令不斷。上求下化盡后際。敬白同法宏勝靈。及以同法命延靈。乃至一切怨恨靈。諦聽般若甚深法。五蘊皆空。何恨。三科十二四諦空。以無所得無礙。以怨報怨不止。以德怨不止。以德報怨怨即盡。莫恨長夜夢裹事。可信法性真如境。我今拔濟二靈苦。速証無上安稱樂。願得消除七難苦。二靈俱令修一圓行。同登一乘寶車而令遊佛位。奉為二靈。新書寫一乘妙蓮華經開講供養。種種福相資。二靈俱成佛。啟白十方一切常住佛。十方一切常住法。十方一切常住僧。菩薩。獨覺。聲聞眾。二十八天。梵王。帝釋。四大天王。大辯才天。大吉禪天。堅牢地神。將了大將。二十八部。諸夜叉神。大自在天。金剛密跡。普賢大將。訶利底母五百眷屬。無勢池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百千各眷屬。各發慈悲心。消除七難等降雨。細雲雨洽。下膏雨等。衣食悉具足。無病長壽樂。俱修一乘行。同登四德。CK一切恭敬常住三寶。我今坐禪。持念。轉經。禮佛。種種修福。永離龍苦。早得甘露。並聊七難。一切諷誦。三堯日中。修降甘雨法。降細之雨。不降大雨。四日之夕。到良右大辨曹司。先師之表。上於辨尊。則將光定。參於內裹。良大辨。達先師表。彼時通夜。念於三尊。護命僧都。率四十大德。講仁王經。彼四日中。不降甘雨。五日早朝。降大甘雨。光定相大賀。時賜修行滿位。亦重同年九月。賜傳燈滿位。左藤大將良大辨。令聞建立大乘寺狀。即辨宣云。且待須臾。有他人云。僧光定師事不信之者。故是私記中載上表文。其表云。 沙門最澄言。伏奉今月二十二日墨劫。起自今月二十六日迄于二十八日總三堯日。朕及公卿百官。一皆素食。歸心覺門。宜精進轉經。以副素懷最登。行闕精修荷天旨。竊以。五濁之世。聖人難苦居。三災之時。人天俱痛。是故。月光利見。請護國法。法王慈悲。開除難法。內張五忍之蜜納。外防七難之大賊。是以。天台末學最澄等。密般若於金字。獻智劍於階下。誠願。安置深宮。朝夕孝禮。前導幸行。遊方為衛。即二十六日。率山寺一眾。分頭修於轉經。細雲走。炎霞消散。細雨陰IC。白色復本。伏惟陛下。智慮真正。不拘邪道。慈忍起世。賞罰順道。聖德動天。天澤即降。豈最澄微物情誠感通。無任且慶抃KH之至。謹遺弟子一乘定。獻上實經以聞。沙門最澄誠恐謹言。所獻仁王經來。即奉鑒。隨和尚意。不敢暫離。惟悉之。幸甚幸甚。比來所祈之雨已得感應。是即和尚戮力之所致也。但恐傳施之潤。不盈旬日。冀致護念。不怠念力。不宣謹狀。登山之日。先師含笑。授一乘號。弟子承畢。先師密命。吾宗任良右大辨。存不存狀。在宰官意。弟子承先師命。彼年五月八日。承先師事。令聞於良之右大辨。彼辨則宣。隨力可行天下法師等。不許彼宗建立大乘寺寺。在叡山寺寺。且待須臾。為調法師等意。彼年五月十七日。先師傳宗之札遺。良右大辨上書則云。護命法師等云。大乘寺無天竺。亦無大唐。亦無此間。某甲之狀達殿上。大皇有敕。任大法師等。弟子登山。五細之狀。令聞先師。有他人云。僧光定命不信其事者。故先師上表文入此書中。彼表文云。沙門最澄言。罽賓以西。大小別修。玄轉以東。半滿兼學。東西雖別。同期佛慧。究竟了義。純圓教一乘。妙法蓮華累。制問訊於小乘類。斷共住於講堂。當今依順經制。將勸后學。伏惟弘仁元聖文武皇帝陛下。德合FJ刊。明並日月。忠考空古。體光新今。萬國歡心。兩蕃歸化天地相感。定治制禮。乃有先帝御願。天台一宗。韻高和寡。法重人弱。將訓未統。QF仰不至。誠須造一家式歡誨后學。大小別居。爭澄心道。山邑同心。竭護國忠。故唐表云。制情候之逸躁。JF意象之奔馳若不斂跡山中。不可成就也。伏望。自今以后。天台年分。每年促春三月十七日。差敕使一人。奉為登大為。於比叡山院。依大乘得度。過式如別。然則所傳佛乘。年年新興。能傳學生。歲歲法清淨。無任誠懇之至。謹奉表陳請以聞。伏願天慈賜垂矜死。輕麈聽覽。追增載汗謹言。承先師命。達於陛下。荷宗表。參左藤大將。建念頭在道。將守國家。利於后際。一乘之戒。傳流於代。不絕無窮。至于今日。不忘先師命。后學禪眾。心留私記耳。 三。荷表與之四條戒達殿上文。 弘仁十年三月十五日。承先師命。守國護家。大乘厚力。菩薩學助。像法之末。七難易發。五濁之時。三災無不起。今迴小向大。戒四條文。國忌大乘三部。荷之達之。參於深宮。委曲之狀。令聞良右大辨。即大辨宣。待剎那間將參內裹者。先師奉獻真文。稱贊大乘功德經一卷。說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右我大師南贍部州中天笠國一切義成釋迦文釋者佛。十九十出家。三十成道。五十住世。說法利生。機緣已畢。薪盡火減。其歲即當周國周氏穆王滿王十二年壬申春二月十五日。自爾以來。至于大唐大DT四年己酉。即當大日本國神護景雲三年己酉也。正經一千七百九年。始乃大乘上座文殊師利菩薩。安軒大在下諸寺食堂。自爾來。至于大唐貞元二十二年丙戌歲。即當大日本國延DT二十五年丙戌也。正經三十八年。自佛價廉物美三。至于大日本國延DT二十五年丙戌。正經一千七百四十七歲。始乃桓皇帝發圓頓心。殖利生本法花一乘宗。建立立日本國。自聖帝登駕以后。弘仁十年龍集已亥季春三月十七日。敬寫三部大乘三卷。伏乞奉酬聖靈。不迴三乘DT劫衢。頓遊大乘大直道。謹奉進大皇。御覽了達御會彼戒小大戒上座文。迴小向大戒四條文。刻之如右。 凡佛寺有三。 一者一向大乘寺。初修業菩薩僧所住寺。二者一向小乘寺。一向小律師所住寺。三者大小兼行寺。久修業菩薩僧所住寺。今天台法華宗年分學生。并迴心向大初修業者。一十二年。令住深山四三昧院。得業以后。利他之故。假受小律儀。許住兼行寺。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師利菩薩。以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賓頭盧和上。以為上座。三者大小日。賓頭盧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薩日。文殊為上座。坐大乘次第。此次第坐。此間未行也。 凡佛戒有二。 一者大乘大僧戒。制十重四十八輕。以為大僧戒。二者小乘大僧戒。制二百五十等戒。以為大僧戒。 凡佛受戒有二。 一者大乘戒。依普賢經。請三師証等。請譯迦牟尼佛。為菩薩戒和上。請文殊師利菩薩。為菩薩戒羯磨阿闍缽梨。請彌勒菩薩。為菩薩戒教授阿梨。請十方一切諸佛。為菩薩戒証師。請十方一切諸菩薩。為同學等侶請現前一傳。以為現前師。若無傳戒師。請千里內。若無千里內。至心懺悔。必得好相。於佛偈前。自誓受戒。今天台年分學生。并迴心向大初修業者。授所說大乘戒。將為大僧。二者小乘戒。依小乘律。請現前十師。白四羯磨。請清淨持律大德十人。為三師七証。若闕一人不得戒。今天台年分學生。并迴心向大初修業者。不許受此作其久修業。竊以。菩薩國賓。載法花經。大乘利他。摩訶衍說。彌天七難。非大乘經。何以為除。未然大災。非菩薩僧。豈得冥減。利他這德大悲之力。諸佛所稱。人天歡喜。仁王經百僧。必假般若力。請雨經八德。亦屈大乘戒。國寶國利。非菩薩誰。佛道稱菩薩。欲道號。君子。其戒廣大。真俗一貫。法花經列二種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皆出家菩薩。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皆是在家菩薩。法花經中。具列二種人。以為一類數。不入比丘類。以為其大數。今此菩薩類。此間未顯傳。伏乞。陛下自維弘仁年。新建此大道。傳流一乘戒。利益而今而后固鏤大鍾腹。遠傳麈劫后。仍奉宗戒。謹請天裁。謹此二通疏了。有言。無報。弟子SS結。十七日夕。大皇未有敕答。弟子其子細狀。不知報於師。藤左大將。令聞返言。藤左大將達大皇。大皇敕於僧網等。僧網等有道者宛行矣。僧綱等無道者不得宛行。口敕已了。四條戒文。賜玄番寮頭真AL宿禰雜物。雜物承於宣旨。告於僧都。僧綱等告七大寺。七大寺有心有心大法師大法師等。無一乘戒。亦云。無菩薩僧。亦僧最澄奏狀無道理矣。唱各各狀達殿上。彼唱各狀。取玄番寮頭真AL宿禰雜物。上弘仁皇不MT之間。良右大辨。勘返七大寺法師等各狀。右大辨尊尊云。四條式文。賜僧都等。不賜七固寺法師等。者玄番寮頭真AL宿禰雜物。告於僧都。不几之間。僧都等造於表啟詞。七大寺法師等狀上殿上。大皇敕內匠頭藤原是雄。為令見最法師。狀置文殿。內匠頭。子細之狀。告於光定。光定登山。令聞先師。先師命於光定。今計將得僧網等表啟。無戒疏等。光定返下。令聞內匠頭。內匠頭垂於慈悲。表啟等文。授與光定。光定荷之。登山上於先師。先師作顯戒論。是論有以。伏欲天台一宗同法。片見留私記耳。 四。冷然太上天皇御書鐘銘文。 案四條式文云。一宗傳法。固鏤大鐘腹。遠夏嗣鐘銘撰。冷然太上天皇御書。冷然等二十三字。賜從二位大納言良。朝臣。某甲自手書矣。叡山延DT寺鐘銘等七十五字。冷然太上天皇御書。以茲知之。先師四條式文。繼南岳天台跡。而流永代后。案鐘銘文云。此山有頹。此銘無闕。者斯千佛現。將傳三學龍花之朝。開深戒香。彌勒大導師。被開一乘佛位。南岳大師。大善大師。智者大師。僧照大師灌頂等六祖大師。叡山大師。真言大師。義真大師。圓澄大師。三綱一眾無一師闕。次接龍花。今日深法旨。將悟龍花佛前。以一乘功德。奉莊冷然太上天后。奉莊然太上天皇。奉莊淳和太上天皇。奉莊嚴承和天皇。奉莊贈正一位左大臣兼左近衛大將藤原朝臣冬嗣尊靈。奉莊贈從二位行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良朝臣安世尊靈。奉莊別人二位行大納言守春宮坊傳藤原朝臣三守。春莊從三位權中納言兼行左兵衛督蕨原朝臣良房。奉莊別當內藏寮頭從四位上和氣朝臣真網。奉莊參議行右大辨兼道。奧出習按察伴宿禰國道尊靈。奉莊春宮坊亮從四位下藤原朝臣三成本靈。春宮坊亮從五位上藤原朝臣是雄尊靈。式部小輔從五位上和氣朝臣弘世為。丹后守從五位下淨野臣夏嗣尊靈。寄鴻鐘音。遊音聲佛國。將利無邊眾生。麈佛子以昔善。交接天台宗。利益之事。送於后際。后學諸賢人等。勿忌微功。生在何界。將悟深善。為得實相。菩提山里之間。彼此遊行。念普賢智。修普賢行。一生之功。送七世父母。一宗功德德。送十界父母。開長四年次主四天皇書此銘矣。謹舉叡山延DT寺鐘銘。冷然大上天皇御書。前丹后從五位下淨野朝臣宿禰夏嗣撰。 法王出現。開示眾生。天台教跡。興佛同情明明智者。鷲嶺昔聽。雙傳定慧。載弘妙經。赫赫桓桓澄公。乘杯求法。發彼童蒙。兩人年分。三昧興隆。弘仁御DT。闡揚揚遺風。文殊上座。因脩唐例。住山一紀。圓戒異制。欲鏤鯨鐘。流號后裔。義真法子。余軌是繼。丁未在歲。仲侶之月。事準功滿。清音發上生福利。六道苦歇。此山有頹。此銘無闕。如代宗帝書大聖。文殊閣額。惟天長九年。發向法隆寺。講一乘經。述天台義。披延DT寺有慧思大師傳文師德。相大義味。彼寺鏡慧禪師授岳大師影。看師影尋傳文。為留師跡。圖大師等影大延DT寺。后學諸賢。律宗豐安大僧都。圖南岳大師等影。以奉在招提寺持堂。朝夕之勤。頂禮師影。知師恩信彼德。自性清淨心。隨緣心深義。發自思大師流。大日本國聖德太子。生在皇家。思大師垂跡。在皇太子宮。作法花疏。亦法花經講岡本寺。從爾之后來佛法久。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知思之孝。報恩之行。流鳥國。謹舉大師影銘文。 題南岳慧思大師影。弟子傳燈法師位光定蓋聞。FJ元資始。三辰著蒙于天。神通資生。萬物動形于地。於是是七代之賢。出於南岳。初依之位。顯於大唐。利生之德。來於日本。妙法之經。講於大唐。一乘之疏。製於和國。三寶之名。傳於此間。謹案。景雲元年三月。天皇巡行諸寺。從駕聖德太子寺。一首字云。隋代。南岳衡山。有思禪師。常願言。我沒后必生東國。流轉佛道。其后日本國。有聖德太子。生而聽慧。時遺小野妹子。躬隋天子。即太子教妹子曰。向於某處。取我法花經并錫杖缽來。妹子奉教。尋訪將業。時人皆云。太子者是思禪師之后身。者於是歸依之者。盡發菩提。迴向之人。登常名果。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尋求人。解三平等妙法。一乘三學。繼吾山家。四生。因茲度脫苦海。火宅之高車。錯河之大筏。昔聞不見。今見不聞。心后未恩。意馬難調。遠期龍花。近為佛因。長圖之也。永銘之也。不任歸心。上八韻作。其時日本第五十三葉。天長之十癸丑之歲五月十四日庚子日。詩曰。日本來禪影。西唐在實形。真容行寶剎。化體人吾聽聽。智顗眾身左。僧照親右亭。陳朝聞大喜。帝釋列香庭。信者三千有。賢人四者成。中踏紅花裹。神遊妙典經。道傳空閑寺。宗流法界生龍華看面色。叡岳禮尊靈題聖德皇太子古跡。 延DT寺傳燈法師位光定。 禮額登霞影。身歸古跡空。宗將流萬歲。伏膺我靈公。夕抑天台教。朝聽南岳風。松邊悲昔跡。故室戀明工。自性三平理。心原四乘中。圓融名實道。智照號真雄。顯法皇家裹。生蓮聖德宮。思禪遊片岡。智者繼無窮。石累蘿青下。雲生牖隙通。禪麈飛王殿。法水滌類籠。 題陳宣帝師大善祖師德。 延DT寺傳燈法師位光定。 母禮悲泉者。金人授子寬。名香來詆夜。武帝冀明閑。訪學文殊裹。羅僧赴蘇山。思師宜闡法。大善住真關。忉利迴花色。賢居兩箇間。慈悲融臆內。悉意徹禪觀。定慧驚陳主深心入悅歡。玄風尋衡岳。萬乘欲清韻。 賦陳隨帝王智者大師德。 延DT寺傳燈法師位光定。 智舉圓輪跡。禪騰滿月宮。玄龍飛九色。班鳥吞神通。野雁銜花萼。山獼入塔空。神師大雙腫。遇昔定光雄。智者聽靈鷲。思禪告樂風。猿吟白雲上。鶯啼碧樹中。懸河親玉石。體憩台嶺窮。影顯蓮池水。心遊理性融。 賦陳國師僧照禪師定水。傳燈法師光定。 口在明光德。心持定水泉。從師居大蘇。曆世受天照。得藥冥家內。看梨衡山前。陳朝為國寶。主上傳香煙。佛供甘香果。僧旋藥味仙。入定慈悲室。安禪蒼海船。念處陳清戒。常光在體先。形被蘿薛納。定命起深賢。 荷顯戒論達殿上文。 弘仁十年三月三日。承先師命。為建立大乘戒。可住在野寺護命僧。弟子曰。承僧都命。其意如何。先師命。為請益都署名。弟子白。大乘傳戒成不成。事在於天子不在僧都。不僧都署名。先師命。我為戒法體身不惜。弟子白。委曲之狀。申令聞良右大辨。先師命。左右之事。任汝之意。同月二十一日。參右大辨。即上此書。良參議云。此書留之。為保於師。披此書。而右大辨云。勿上書者。傳戒之事。在於天子。待有敕時耳。寄右大辨宣旨。不請僧都署名。請署名文云。比叡山小釋最澄稽首和南。元興大僧都足下。為濟國家。迴小向大戒。請署狀。謹案大唐表制。以大唐大DT一年三月二十六。CK山五寺。寺別置三七人為國行道。有闕續填其人。令金閣等五寺常轉。仁王護國及密嚴經。又改吳摩子寺。名為大DT法花之寺。常為國轉。法花經。中書門下牒不空。其大DT二十丁未。即當日本神護景雲元年丁未歲也。又以大DT四年十二月。天下寺食堂中。置文上座。其制云。自分以后。命天下食堂中。於賓頭盧上座。物置文殊師利形像。以為上座。中間下牒祠部。其大DT四年己酉。即當日本神護影三年己歲也。自爾以來。至于日本弘仁十年己亥。正經五十一歲也。彼大唐國。弘大乘。保護天下。伏惟。日本天下。未置文殊之上座。未置五寺之常轉。頃年天災屢現。地妖方興。五臺不熟。四海飢苦。巿肆燒損。伽藍燒荒。誰佛子等。不漸愧哉。可不慎哉。可不慎哉。今我元興大僧都。帝心被簡。居四眾望。傳唯識燈。為一人師。佛法興已。唯屬僧都。誠願准彼大唐制。立此大乘戒。新置文殊之上座。別開大乘之大戒。然則主上攀弘法福。兆粗除未然災。僧都雄名。遠流后際。向大薩FT此門不絕。謹遺弟子光定。奉式請署名。一言國興。幸為法主。小釋最澄稽首和南。弘仁十一年二月十九日。承先師命催於一人。令受一乘戒。不計其功。努力努力。為傳我戒。發功德珞本業經云。教化一人。出家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者聞此之語。為滿萬行。為功德故。發最勝意。同先師心。令聞此事畢。某年二十一月二十一日。令荷於表達殿上。彼表文云。沙門最澄言。去十月二十七日。內匠頭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是雄。幸宣口敕。僧網等表對。令覽最澄法師。即附山僧光定。給叡山最澄。天雨流洽。枯木列榮。捧載漸愧。悚踴無地。最澄誠惶誠恐。以懼以忻。最澄聞。南天龍樹。織八不而破邪。東印馬鳴。立一心而開道。行有護法。斷惡取空於群心。貴空青辨。遮有所得於諸見天親菩薩。造佛性論洗五過失。堅意菩薩。作寶性論顯一究竟。印度之論。破邪顯正。大小之論。不勝載車。是以。唐朝法琳。製破邪論伏博變可之見。秦代僧肇。作無知論示實相之義。寶CK上座。著佛性論。緇州慧沼。造慧日論。如是等類。曆代繁興。伏惟陞下承天踐祚。聖政惟親。正法理國。興靈合契。謹案菩薩瓔珞本業經下卷云。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稱量。其師者。夫歸六親。得護為師。授其受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已止經文金口所說。迦陵鳥鳴聲勝於諸為。發大心沙彌。荷缽於羅漢。誰聞是法。不發大心。今斯法華宗桓武皇帝。為國所建也。其兩堯度者。一乘出家。不求三車於門外。何用羊車之威儀。無光化城於中路。豈過過迂迴之徑哉。法花之日。知文知家。何客作為。何除糞為。大功之賜。有珠有樂以何不翫。何因不服明。利生之德。古今無比。護國之功。麈劫豈朽哉。梵網律藏。未翻大唐。雖然。心地戒本。傳授入矣。今依山家傳。但案一家戒。謹請天裁。振智劍於不知。群釋用心。傾辨波羅於論庭。表奏進內。密待宗鵂。於是帝心廣博。更給網表。謹案表對。但陳小家詞。義理都無愛博覽。泯三寺於日本。無諮新制。遮上座於文殊。闡門鳴鐘。雖唱無遮然。行算限升無遮還BN。法界為家。是觀心宅。建立僧房是修房身處。墮銑師破。乖梵網制。倒言之語。返罵和上。違教之妨。故犯內秘。昔大天。隱BN犯過人忌。今叡山顯GH求直道行。彼誑弟子於五事。此請佛戒於條。理事天懸。何得LW同。又降律儀則稱我大乘。定上座則還向賓頭。恐蝙蝠兩舌矣。聊恥邊洲無顧比蘇。若嫌假名之菩薩。誰為真實之聲聞。引持戒向於六網。推犯戒與於叡山。此則內犯第七篇。外背君子道。文義相違。具輥論。竊以。年分五宗也。國家之良將。人倫之資糧。兩海之舟船。彼岸之梯蹬。俱行具用。則味同鹽梅。同說同傳。則聲等金石。何儻自宗。忽遏諸宗。但貴耳入口出。不能治內心。若無清虛之功。何排非常之難。今我弘仁。論於釋教。定於偏圓。道之必可興之時。行之必可釋之日。小乘律儀。通於藏通。梵網三聚局於別圓。而今圓圓宗度者。受小乘律儀。忌梵網三聚。爭求名利。競散城邑。自去大同二年至于弘仁九年。兩業度者二十四口。住山從之一十不滿。見前事傾時將改。后轍。謹以弘仁十載藏次己亥。為傳圓戒。造顯戒論三卷。佛法血脈一卷。謹進陛下。重願。天台圓宗兩業學生。順宗授戒。依本住同。一十二年。令不退山。四種三昧。各令修練。然則一乘戒定。永傳本朝。山林精進。遠勸麈劫。奉此功力。以減群UD。上滋聖喜無疆。承此兆人清泰。最澄。識謝一行。學BN昆壇。謹獻遇誠。倍增戰汗。如允許。進表請降墨敕。依無任傳戒之深。謹奉表陳請以聞。最澄諜惶誠恐謹言。荷三卷論。脈一卷。參內匠頭大夫藤原是雄曹司上之。不几之間達論。頭大夫達主上申令聞。若成於事者。論留殿上。若不成事者。令令持光定。還送叡山。主上劫。有道者宛行。無道者不得宛行。內匠頭承敕旨。先於光定。子細之狀。令聞先師。顯戒之論。雖達殿上。曆於三年。而不成矣。先師之病。曆於數日。而不痊不平。戒事不成。先師之病。倍倍增之。弘仁十三年三月十七日。國忌之日。弟子命捨I法海。達委曲之狀。彼事旨者。受法之師。重病不息。命緒不几。先帝御願。亦不成矣。說天竺達磨。一乘之戒。傳於漢地。南岳思大師。降我日本皇家。傳於佛法。大皇敕六宗而無僧都者。不許天台光定達矣。所上論者。不約六宗。約天台一宗。而達此論矣。大皇敕約天台一宗而無妨礙停止。玄番寮頭真苑宿禰雜物。宣旨而敕主殿頭布勢朝臣海。二海承敕旨而詔二中納言。弘仁十一年二月。承先師命。天叭兩人。依佛國法。不立僧藉。不預統攝。安置叡嶺。令得修學。大唐雜任有左功德便。有右功行使。今須差左功德使。四時令檢校。其出身之法者。依此之旨。令聞藤原大臣。藤原大臣云。吾國無功德使。有宮別當先師減后宛寺號。宛行別當之叼。先師存日。弟子白。諸宗秀師任僧綱而傳彼之宗天台之宗秀師。任何色而令傳於宗。承先師命。任於綱維。令傳之也。弟子白。彼綱維師何何。先師命。大唐永泰元年年中。新翻仁王經大德青龍寺主沙門良賁筆受妝潤文翻經大德大安寺兼西寺上座沙門懷盛証義。翻經大德大興善寺主沙門慧雲証義。大周長安三年年中翻經沙門GA州玉泉寺主弘景証義。翻經沙門大周西寺寺主法藏証義。翻經沙門七寶CK上座法寶証主。翻經沙門大福寺都縱慈明証義。以是網維住於寺。而令傳於宗。者弟子承命之日。不成寺事。先師減后。成寺之號。存是之命。以弘仁十四年。令聞伴別當。伴別當命之。可行先師風。都以彼之年。弟子白。以圓滿大德。任延DT寺寺主。任忠師不承之也。亦重弟子白。以義真大德。任延DT寺上座。仁忠師不承之也。有此之由。而不成茲政。仁忠師記后。大長年中弟子白。義真大德行是事。義真和上。忽遷化遲遲之狀。在于今日。宗后賢人。悉子細狀。案顯戒論文云。圓教法泉開心地。圓機眾生得見水。一乘年年雙。圓教三教未具足。二學雖芽未戒學。是以獨鱗請圓戒者。弟子依先師命。令備戒學。而里里往來。令聞聖朝賢臣。作于戒學。以弘仁十四年。為調人意。且聞定一人座主。未宛綱維。到于今日。猶尚不息。人意不調悲不行。先師命。遇時亦難。遇人亦爾。聽教亦難。時教人三種。熟極難之也。弟子久在山家。求深法理。為成於佛。為得菩提。 傳述一心戒文卷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