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82
新學菩薩行要抄

輸入者 錢冬霞

總目

念法第一 衣缽法第二
說淨法第三 時食法第四
說戒法第五 與欲法第六
安居法第七 自恣法第八
出家法第九 化欲法第十

念法第一

第一念。今朝黑月干日。去布菩薩若日(若白月者。白月純大故。直言今朝白月干日)。
第二念。今自食。無請處(或云今食食。無請處。或云乞食。無請處有請者。今有請處自云。緣者。云今者某緣得無背緣得多請緣者。云我有請處。今與人)。
第三念。我於某年某月某時菩薩比丘戒。未有夏(後有夏者。隨多小云干夏)。
第四念。三衣缽具。長已說淨後有受持受持說淨)。
第五念。今依眾別眾食緣者。云有某緣應別眾食)。
第六念。無病。堪行道者。云今有病當療治)。
此六念法出僧WK律。菩薩僧亦以准行。即山門登壇受地授之。不可不行

衣缽法第二

五條四分。長四肘。廣二肘。誦。長同四分。廣肘半。一肘者。周一尺八寸。周一尺當唐八寸)菩薩大干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安陀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裁衣持。
若揲者云揲衣持。若褚葉者云屈褚衣持(褚葉者唯限下衣不通九十)若從衣者。若云此安陀會條衣。若云此安陀會條衣。若縵衣者。云此漫安陀會受持七條九條准之可知。
七條四分。長五肘廣三肘。誦。在下之間)。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鬱多羅僧七條衣受。兩長一短裁持。
九條(四分。同七條誦。同四分二衣)。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經丘此益伽梨條衣受。兩長一短割裁持。
若准銑和上意。九七五如次可加受也缽(四分。大分周三斗小受斗半。中品准右准唐斗。上受一斗五升)。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多羅量受。常用故(或云量器今受持)。
座具(四分。長二RQ手。廣一RQ手半。後長廣各加半RQ。一RQ者周二尺也)。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尼師檀量作。今受持(三說若過減量者。應云如法作)。
捨法。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安陀會條衣。先受持捨(七條九條可准知。從衣例上悉之)。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多羅受持今捨(坐具准知)。
曠疏云。三衣條品受法聲聞。但云。菩薩一心假名菩薩比丘某甲為異。銑疏云。若須捨更受。對人口云此割截僧伽梨兩長一短先受持捨。三說。餘二衣准之今UW律除兩長一短等句。師師行用如是菩薩受衣法從師三受。雖未檢本據來久矣。若准常途對一菩薩比丘。加受也。無人者。至心念中言。諸佛菩薩一心。此安陀會等。

說淨法第三

諸佛菩薩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長衣淨。今為淨故十方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受寄持(三說若對首應云菩薩大士一心念)。
瑜伽等。UW律長一尺六寸廣八寸。以上衣日以前並皆可說淨本論說是心念法也。而山門授戒時。請說淨師。故戒可對首也。若得錢MC等者不可作對首法。直至前可啟告云。此錢寶等今諸佛菩薩。若依淨施法已應作是念。以是淨施因緣故。安住無量福。

時食法第四
唱禮

十方施主災障消除福壽增長
清淨法身昆盧遮那佛(可加南無與後後亦爾)。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佛化釋迦牟尼佛
當業下生彌勒尊佛。
極樂世界無量壽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各各可誦般若心經也。
展缽偈。
若展缽時。眾生身心寂靜諸粗暴。
受食偈。
法食時眾生具足常滿。一切佛法
若依華嚴經淨行品說。初受食時云上味甘露滿足。見滿缽云具足常滿一切佛法
咒願文。

此食香味 上獻十方
中奉諸賢聖 下及六道
差別 隨感悉飽滿
今諸施主無量波羅蜜

南嶽隨自意三昧云。菩薩飲食。先願咒。兩手合掌心念一切十方凡聖是言。此食香味故此咒願文可通小食也。若見行者。別在粥咒願。用否隨意
五觀
實相食計其來(自墾植耨耘除至舂炊者。計一缽飲百千功成又此食是檀 越所施。奪其妻子分為福故與。託此等應作實相觀。)。
忖己備行全缺三行(坐此僧事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行也。若闕此德豈消施)。
防心捨離三毒為宗(上食起食下食起嗔中中食起癡。若達三毒即是法性。於念念中開知見)。
法性良藥為療形苦(有待之身假衣食緣故。食比食此食事食藥。非食味也若。若於此中作常樂解。皆成上昧即是實相甘露妙樂也)。
為資法身受此(俯瞰發即法喜禪之味。故以此緣長養之身速証無上菩提妙果)。
五觀法。宣師依明了論令作之。山門古德附彼事觀實相解以為大乘菩薩行用。其文斯。為令知其各各義。今私加言釋也。
正食(粥時云若小良時)。
若飯食時眾生。禪憚為食。
法喜充滿(先經偈已。正以匙進食時應作此念)。

為斷一切惡 為修一切
一切迴向大菩提

(粥時云小食)。
飲食已。眾生所作皆辦。諸佛(誦此偈已。或可作世界梵)。
說戒法第五

鳴鐘僧。
眾僧聲各具威儀說偈。

降伏魔怨力 除結無餘
露地繫RVRW 比丘聞當集
諸欲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悉當雲集此

聲未絕之前。悉比報告入堂。展座具體禮長跪合掌說偈。

持戒清淨如滿朋 皎潔無瑕穢
清淨和合無違諍 而乃可得同布薩

說偈已各隨次靜坐。
戒師前打靜下。
三禮眾僧應語三拜)。
互跪七佛通誡(一下唱之。眾僧同和)次起立(收座具一下)唱白。
敬白。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此素訶世界閻浮提大日本國某州某縣某寺僧伽藍所。本師釋迦牟尼佛遺法弟子出家菩薩等。自惟生死長劫。乃由不遇無上慈尊。今生若不發出離之心。恐還流流。故於是日同崇三不發出離之心。恐還流浪。故於是日同崇三寶渴仰大乘共宣傳菩薩戒藏。以此功德盜益龍八部願威光自在皇帝陛下聖化無窮。太子諸王福延萬葉。師僧父母常保安樂見聞隨喜宿障雲消。道三途災殃自殊。迴此功德誓出娑婆往生阿彌陀佛國。
此等雖是維那行事。略儀這時戒師兼行次戒師登座說戒
唱經首題畢。越初長行盧舍那以下誦之。序分訖云不來者說欲與欲人者。受欲人下座對說俗。無說欲人者。上座無說者。然後可誦正宗以下若部說戒雖具可重四八輕。近來恐煩文故。多誦略頌此時流通二段同可誦之。若略說戒。但誦重已即至流通後段。所謂爾時釋迦牟尼佛蓮華藏世界以下是也。
後唄無別唄師者。說戒作梵)。
現下座至敷座互跪眾僧各下座到跪合掌)誦慶賀偈。

諸佛出世第一奉行歡喜
大眾和合寂減快 眾眾離苦安樂

三禮
迴向

向來說戒無量勝因。迴惠六道和南聖眾
次一下唱一切隨意眾。各一拜收座具如法問訊而出堂。
以上良忍自修略作法所出之也。但大乘布薩眾別異。縱雖中依此略儀作說戒法有何不可。欲行廣法。別有其文。依彼可修之。又原雖依此略行。猶加修修供養文唱禮懺悔發願等。存沒可隨時宜而已。

與欲法第六
對人與欲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受某甲菩薩比丘清淨。彼及我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說欲法
菩薩僧聽。某甲菩薩比丘。我清淨。彼如法僧事。歟清淨

安居法第七

眾僧入堂敷座具而坐。
上座敘事由(私云。准自恣儀可到跪合掌歟)。
維年號某年安居大人今日始行。抑佛子運在末法濁惡日增。教法僅留行証全闕。恥有安居之名更無微修之實。然而學大師祖師之風地值遇之芳緣。仰分持具持之誠說期如如常樂妙果大眾同志。宜守三業矣(一切神分般若心經云云)。
大眾禮拜三拜
人相互跪合掌互唱云。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今依某僧伽藍前三月安居四月十六日以後云後後三月)舍破治故(三說若在俗舍除此句也)。
對人囑云。知莫放逸。答言受持。所對問云。依誰持持律者。答甲和上。告云。有疑當往問。
大眾三拜。收坐具和南而云。
安居本是對首法也。縱雖人集。十對人相對可作也。十入者。十對有十人者。五對時可三說。但說對首人者不可一時。互以一人為所對故二人者不可一時。互以一人為所對故也。今此結法出明臨疏。山門古來依此法結夏也。知莫放逸以下問答。是師所義加也。存略隨宜歟。
心念安居法
諸佛菩薩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大覺為我伽藍十方如來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因緣故。
大圓覺經。顯揚大戒論引之。此大乘不共行相也。仍近來若對首心念通行此法但檢本經云不假徒眾故。專是獨住菩薩心念法也。菩薩者。依明曠意可作前法也。況山門祖風不可不行。後賢之。
受日法
菩薩大士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七地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安居心念者。稱諸佛菩薩一心念。過七日緣者聲聞眾生肖受無對首法。菩薩法更問現。

自恣法第八

大眾聞鐘入堂佛說偈等。並說戒儀(改布蒴語為自恣為異)。
上座敘事告白(私云。互跪合掌)。
敬白大從。夫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過。理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瓷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癡疵。口託於他人。故曰自盜。故得伽云。何故令自盜諸比丘不鐵獨故。各各發露悔故以告言調伏清淨故。自意喜無罪故也。昆尼母論云。九日堅持戒律及諸善皆不毀失。行成皎潔故。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盜他罪。非謂自盜為惡。此雖相顯。無知者濫行。大眾自盜矣。
次云不業者說欲(答云無說者)。
五德行淨草(或令小者行之。古記自恣後行草。恐不順教理歟。更問)。
眾僧各受草可展布座前。正自恣時各坐草可作法也。
次正自恣法。
行草法畢。五德人起座次第眾僧自恣。先第一五德第一上座前展坐具互跪上座五德來不草座互跪合掌自恣文。此時第五德立第二座前。次第上座如前作法。此時第一五德立第三座前。如是殿轉一跪一立。自恣意。五德五對作法(或五德至自夏次對一人五德作法也)。
菩薩大士一心念。眾僧今日自恣。我假名菩薩比丘自恣有見罪。菩薩長老哀愍故語我。我見罪。當知法懺悔
此是六人以上作法也。若有五人者。一人五德隨次列座。一人起座可自恣也。若四人以下者。不可對五德。宜對首自恣也。
次維那三禮迴向等並如布薩儀。
以上最略行儀也。自恣廣法別有其戒。欲行者。對文可知。
對首法(附心念法)。
一心念。今日眾僧自恣。我假名菩薩比丘清淨
四人者。四人相一人別說。餘三人人相對者。云菩薩大士一心念。無人者。至佛像前具儀云諸佛菩薩一心念。餘語對首法

出家法第九

先淨機上安華瓶灑水塗香器等。
次師塗香塗手(依例加之)。
灑淨弟子道場等)。
次教弟子著本俗服拜辭外氏神國王父母等(向各各所在方可三拜也)。
弟子互跪合掌說偈。
流轉三界中。不能斷。棄恩無為真實報恩者。
或師訓釋偈意令聞弟子。但本儀不載之。存略隨宜
次師為說法云。
赤唇白齒長眼高眉何者是清。一麈猶臭。生老病死甚可畏。一非苦。此身足厭。何可愛乎。宜毀形守志以期常樂妙果矣。
次進剃髮具結分雙髮。
次師湯灌頂云。
善哉丈夫。能子世無常。捨欲趣佛智希有難思議
次令弟子佛說偈。
歸依大聖尊。能度三有苦。亦願諸眾生。普入蒴婆若。
剃髮(先除頂髮。次令傍人剃。本儀阿闍梨先剃之。最後和上除髮)。
剃髮之間。唄師作梵無別唄師者。戒師可唱之。
毀形守志節。割愛所親。棄家弘道。願度一人不作音曲之時多用吳音)。
次令弟子說欲著法服(未可與裟袈。本剃髮以前令著脫)。
次師為授與袈裟。其詞云(弟子來至師前互跪。此告言本儀不載之)此是恆沙佛解脫憧相衣。若人得之。諸佛歡喜天恭敬藥叉剎皆生畏。早免生死速証菩提。我釋迦大師以此眾生三世諸佛如是。故今授之。當恭敬頂戴受之。
師手執袈裟此告言已授與弟子弟子子兩手受這頂載返師。師又授之。如引三反。然後令說偈。
解脫服無相福田。被奉如戒行。廣眾生
次師為授法號
弟子佛說自應偈。
遇哉值佛者。何人誰不喜。福願與時會。今獲大利(說偈已可禮師僧)。
此授衣慶二偈常不用之。今依本儀所加之也。
次授沙彌戒(或別時授之)。
戒體受者互跪合掌)。
我某甲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尊。今隨出家。某甲為和上。如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竟。今隨出家已。某甲為和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懺悔(本儀不出依例加之)。
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眾語意之所生。一切今皆懺悔
從今身未來際殺生。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不偷盜。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婬欲。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妄語。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兩舌。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惡口。是菩彌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綺語。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貪欲。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不嗔恚。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愚癡。是菩薩沙彌戒能持不。
此是菩薩沙彌十戒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
發願
今以此十善功德。願共法界諸眾生此身已生極樂彌陀前。聲聞正法無生忍速証無上大菩提果。
依通受。直授三聚淨戒。今依別受十善戒菩薩沙彌。是山家戒意耳。山王院准聲聞儀授威儀十戒。本儀問遮作法常途不行。故今略之。 俗法第十。
五戒法
我某甲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竟。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從今身未來際。不殺生戒。能不。
從今身未來際。不儉盜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不邪婬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不妄語戒能持不。
從今身未來際不飲酒戒能持不。
願以此功德
若別授在家二眾者。三歸不應云為五戒優婆一一戒下應云是婆戒能持。今依通授別持意省塞語。見者勿怪。
戒法
先師啟白(此准知國有無墮宜)。
三歸弟子長跪合掌)。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今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竟。今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
女人者。云淨行優婆夷。若出家人者。今一日一夜以下句略之歟。
懺悔
某甲苦口業不善貪癡故。若今世間前世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三業受持八齊。是則布薩智論此。或准常途可令誦普賢懺悔文)。
佛佛殺生一日一夜不殺生戒能持不。
佛佛不偷盜。一日一夜不偷盜戒能持不。
諸佛婬欲一日一夜不婬戒能持不。
諸佛妄語一日一夜不妄語戒能持不。
諸佛飲酒一日一夜不飲酒戒能持不。
諸佛不坐高大床。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戒能持不。
諸佛不著華曼瓔珞及香塗身薰衣。一日一夜不著華曼瓔珞及香塗身薰衣戒能持不。
諸佛不自歌箅及作觀聽。一日一夜不自歌血及故觀聽戒能持不。
諸佛不過中食一日一夜不過中食能持不。
發願
願持是八齊布薩功德生生不隨八難。願諸煩惱盡逮得薩婆若成就佛道(或經偈歟)。
延文二年千二年十月十六日。於江州敏滿寺佛土院記訖。先年於西山座爾所錄。非無YX謬。仍講本文檢舊記再令添削畢。於其餘巨細行事者不遑具載。今只為初學人出要用而已。
假名菩薩比丘慧仁記。
五十八戒略頌。

不與取妄語 酤酒說過贊毀
慳嗔三是八萬威儀廣明
不敬飲酒食肉辛 不教不供懈不聽
不看畜如是十戒不六品
國使販賣及謗毀 放火僻教為利倒
恃勢解并兩舌 放救是十減罪品
嗔打憍慢不請僻 非不知獨受利
受別別請邪命活 敬時等十制戒
枚讀損生邪覺觀 發願與誓
冒難次序不修福 是九梵廣說
簡擇為利為惡人 無慚供化不知
非法破法等九戒 是名輕垢四

此頌為令初學人記憶戒名私所結也。若廣布薩時。可誦先德所制偈頌也。其文在別。
過七日受日法
諸佛菩薩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過七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安居。 若對首心念。作此法已一一告白界內眾僧。然後可出界也。
九夜法。
諸佛菩薩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九夜。某事出界。是處安居自恣。 事訖法。
諸佛菩薩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於此處兩安居。為某事出界行。還此安居
此三種受日法聲聞羯磨受。無對心念法。今菩薩法難行。故入依UW彼三事羯磨文綴其詞句。佛意難測。他人勿用。努力努力
別授菩薩戒請師法山王院法言云。今別授時須云菩薩別解脫戒)。
我某甲等。今從大德菩薩金剛寶戒大德不憚勞苦。愍故(私云妙樂明曠本并廣釋寺元金剛寶三宇山家本被加之)。
乞戒(別授時云願施菩薩別解脫戒)。
族姓大德。今正是願施我菩薩戒法。
廣釋云。此一准高昌本。若乞戒者。隨時取捨之。
對首心念說戒法(准聲聞法)。
菩薩大士一心念。今僧五日說戒。我假名菩薩比丘清淨
若所對有人者。可云一心念。心念者者。可云諸佛菩薩一心等也。 菩薩對首懺海法。
先請懺主法。
菩薩專志。我某甲今請菩薩為犯輕垢懺悔主。願菩薩為我懺悔主。愍故。
懺悔法
菩薩專志。我某甲為故不聽大乘法等犯輕垢罪。今向菩薩發露懺悔懺悔安樂。不懺悔即不安樂憶念發露而不也覆藏長老憶。我清戒身具足清淨布薩懺悔主云。自責汝心底厭離。答云。爾曠流云。此依唐三藏羯磨出之。
教院雜事略問答。
問。今所建教院元由云何
答。佛法雖區不過戒定慧三學。學者雖多總攝禪教三師禪師禪觀律師律藏法師講經論。其所住寺院禪院教院是也。然禪律兩寺都鄙雖繁。我朝教院僧儀久廢。今依嘉DT之敕裁再興大教之替儀耳。
問。此三院天竺震旦有其例乎。
答。天竺一向大乘寺一向小乘寺小兼行寺。傳教大師尋彼西風制風制乘寺戒。又宋高宗皇帝。下諸寺分為三院。禪院律院講院也。於此三院各置五山十剎。其律院小乘寺。偏學小乘律藏故。禪院似兼行寺。雜行威儀故。講院大乘寺。專傳天台三學故。今所建教院。遠討天竺三寺之喜謨。近房守國三院之傍例。云彼云此非無蹤跡矣。
問。傳聞。元朝講行事多似禪院。講徒所著法衣不異禪衣不異禪衣。我眾服何不UQ彼耶。
答。我朝大乘山門為源。而中古以來教學雖盛。威儀多缺。又宋朝教院諸山。多弘一教法。傳天台教觀。順大乘寺風冥符山家式。故以為准據而已。然及晚守元朝。禪徒興盛知法人鮮。故內行僧侶服等多同禪苑歟。故今衣缽軌儀服章體貌等。事准叡獄之古所學大師行儀也。異成不如之跡。何必依行乎。
問。或人云。山門大師等皆著編形。今何不然耶。
答。傳教大師歸朝之後。大同以來漸雖傳大戒僧侶威儀猶順常途。至弘仁八年著願文云。自今以後永捨百五小乘戒仰望四安樂行三乘深戒舊記云。此日改小乘威儀大乘法服。拋鐵缽持木缽自樂產以釋偏守西在大乘這規矩無夾南山共小之形儀。編衫是魏析制律家所用也。非佛國本儀。非大乘服章。大師破南者七寺保執立西天不雜法式之日。豈摸天純一威儀。猶隨三乘共學之近制耶。仍檢山門經藏年年財帳等。行滿所屬具中雖載葛編衫一貪。於大師祖師具者。編衫之名所見歟。但風儀袒露為體故。下則著裙上纏KW支而已。唐朝日本服飾為儀故。襖褚重疊。則山門大師等。下裙上衣有更被一袍。俗法服者是也。此雖非法之數。准俗服成道服者是也。此雖非法之數。准俗服成道儀耳。諸師形像皆以斯。故一眾因准山家之古風不用律編袖而已。
問。編衫者KW支二衣縫合以覆兩肩。雖似魏之新制。非無律藏本據。今何生異解耶。
答。KW支肩本是一衣異名。然分比為二衣南山所傳義淨這所破也。如三藏意者。三衣加僧腳崎並裙。以之為五衣海傳云。准梵本肩衣名。即是僧腳崎衣乃KW支之本號。既不NK裙。多是彼編袖魏王見僧眾行儀新立敕制令加右袖。彼時示論WK覆不。後人截領開裙執見。歟諸師形偈。多於兩袖衣被之表更著橫被。此正是僧KW支也。內袍苦KW支者。豈不招著之過耶。以之思之。今此一袍即是內服。非法衣數。謂是KW覆。勿生列祖盲著之謗矣。
問。或人難云。絹畬是殺生之財非士之服此義云何
答。祖師法衣如來開聽佛國之規則不論絹布。隨得用。海傳云。凡論施絹乃是開。何事強遮。乃至五天四部並皆用。諜可棄易求之施絹覓得之畬布。妨道之極其在斯耶顯戒論云。小大及兼學具載西域小別修事亦出海傳山家既引海傳為大乘別修之証。然執布遮絹是。又宣師所計三藏之所破也。非王天之儀。非四明之風。不可偏執耳。
問。山門禁制式云。僧侶服可用唐袈裟色或云。唐袈裟色者薄黑色也此說用否。
答。比丘色先須知聖制。律中出青黑森蘭三種色梵網經舉青黃赤黑紫五色真言家隨五種壇法淨衣色又別。此皆大乘行事山門所用也。雖然常途眾會在且也故且所被一色也。但唐袈裟色薄墨染色者。不檢舊記不辨古事致也。師傳正義云。唐袈裟色者。三種中是森蘭色。五色中近赤色。俗稱香染色者是也。人多染黃色。是謬也。大師入時。唐諸多著木蘭色衣。故稱唐袈裟色。叡山諸大師影像等至今存在。全非黑染色。人何迷耶。代居極官人獨用此色。必非本儀山門古備雖不至網位。皆以用。凡於紫服許否者雖見敕制。至香不雜階緣。者未檢其式。雖然我門僧又且准世儀。堂中眾僧多著墨守本質耳。
問。本缽是外道禁幟也。非比丘所用。何速持之耶。
答。小乘律中雖遮木SG。大乘中開文非一。故山為破小戒偏執。弘仁以來畜木器。今一門因瘁祖風。故異小儀。若洗其執了。鐵瓦二缽隨得持。又非可遮耳問。山家古風唯撰耆年知法人為傳法座主。差雜事執務器用為別當中。除此之外不立財員不置典主。後時漸有上三綱名字歟。然今中聞首座懺主都主臨寺那知客等稱。謂此皆禪替所立也。我眾何可依行耶。
答。山門古儀實如來問。雖然法眾稍多緣務轉繁不獲已列置二綱等。令掌寺務。及于智証大師任們網華山正至要官敘位任官充滿山中。寔是古今時遷風俗變易三福住持不可字一隅者歟。今一眾不望公家之敕喚不求世俗之榮路。且准宋朝講真俗字呈成辦寺中雜務而已。何必依憑禪苑工耶況復首座上座都寺寺主維那即都維那。也。其餘局務隨事立名。何榮苦諍耶。
問。教院所學可通權實。何偏弘山家佛法耶。
答。權小諸宗言教方便。發無說之絕理。故集云。甚深之理不可說第一義諦十地論云。性海果分不可說。與言說不相應真言止有唱。揚果分圓音真如言說教院建立綱要只在斯。何況大地制式山家所立也。諸宗不同志。大教院規矩宋朝所創也。所學專在天台。故今摸兩國這風範致一乘之弘傳也。 延文元年八月四日。於西本坊記之。同九日。於先師和尚影前一遍讀過之畢。
應安四年五月五日。於啟用山蓮社之次。聊加添消畢未再治。不可披露之。
大乘沙門仁空記。
新學行要雜事問答者。先師貽述作。後葉為軌範而末弟幸福稟師跡。聊思弘宣勸助。役於同志彰文字於印板。迺施廬山教肆永傳來學侶耳。
時應永七。莫春初五日。
FH緣比丘照珍。
右筆比丘慧鏡
廬山住持比丘明空敬誌。
仍諸本文檢舊記再令印板。釋空覺。

新學菩薩行要抄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