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83
菩薩圓頓灌頂

輸入者 錢冬霞

圓頓不思議之戒者。究竟正覺之終極也。論之一代者。降密圓戒之軌範無絕。訪之八年者。本跡之傳授尤珍。三身如來皆授之。四土所化悉受之。誠非此妙戒者。一人而踏開覺要路。非此律者。一佛而遂出世本懷。生而佛世。幸而聞深法。雖輩不歸此乘。何類不受此戒。一念三種之戒體座盡六即之次位。偏是在戒戒德者也。討其元起者內証出外用。昆盧傳應佛。依之傳持而成摩頂之授職。師師相承灌頂之戒水。然者此灌頂之儀。於上古者定不限一流一門也。而於諸家之傳戒者。雖絕灌頂之儀。即於墨谷之一流者。獨殘重授之喜KH。但嫉姑之家。毀他之輩。或稱良忍人之聖教此趣。或叼人之遺跡此儀。剩吐誹謗之詞。動成嘲KG之思也。頗可類五千之座。可謂九十之邪道者哉。此等次第高祖師求道惠尋人及奏聞畢。抑此傳戒者。自釋迦如來以降。至先師慈威和尚五代也。而祖師傳信和尚者。興大戒而正僧寶威儀。先師鎮公人者。專識而得主臣之渴仰。其後匪UP弘通戒法行於萬人廣。猶建立末寺末院於諸國。然而於灌頂受戒之儀者。依撰其機人數不不現。于茲故金山道光人者。為傳信和尚最初律儀再興之僧數。顯密之修練異他。圓戒之遍持超餘。仍先師和尚被定附弟。以此鎮國灌頂最前傳授光人畢。而後灌頂之儀中絕而十餘年。至貞和五年七月日。於青龍寺始被授惟賢矣。和尚者先于其日見好相。惟賢者在于頂年感靈夢。倩思師盜之感應豈非地之奇特哉。自爾以來連年相續。而九人之同學所入此初壇也。惟賢顧天性之遲鈍。頗雖過盤特之動妄其名。憶宿因之多幸恐相似迦葉之不得。是則先師憐愍之所致。冥從加護之令然也。於彼重授之砌頂之度之所成之威儀。之所唱之言句。比是學三世諸佛軌則。現前一師之內証。其說皆傳品授。上來示及記錄。予又收初說於胸中。慎散失說口量案事情世間逐日濁亂。人情隨年愚鈍。昨見今忘。朝聞夕疑。隨而憶念貞和五年之儀。XQ雖經箇年。事儀YYXX。心內傳說欲忘耳底。而間且為備身廢忘。且為殘小子之愚者。記醒概錄旨趣。是即正載先師之口決。傍加愚老之意緒。于時延元四年己亥九月十旬。住持法勝寺草之而已。

一。名字

疑者云灌頂者於真言秘教所授來也。於顯教未聞其說。戒家何建立名目耶。隨而都北京受之砌。更以此義如何答。於灌頂儀則者。世間出世非無。而於世間者。輪王太子續王位之時。先王取四海之水灑後主之頂。其儀於我朝被行之於出世者。不可限真言一教。顯同可此義也。法雲地菩薩欲成正覺之時。先佛必可有授職之儀。此時以先佛之智水後佛之頂上也。
仁王經灌頂三昧。又說第十地云。灌頂菩薩四禪王。乃至覺常湛然入經云。第灌頂開士疏云。灌頂者。於十四忍中是第三。既証補處之位。受灌頂智職也就中今圓戒法者。顯教而越顯教之所談。非密教而備密教威儀。是則大日自受用內証所持之戒行故也。若然者尤何有灌頂儀也。凡於灌頂有五種之分別時義云。真言宗凡地發心入壇灌頂乃至成佛。常蒙凡聖諸師五種灌頂。一灌頂。二手印灌頂。三真言灌頂。四布字灌頂經灌頂義也。何況於戒法者。以威儀為本。窮即身成佛事相之。尤可此義。依之法花安樂行品因位極際第十地云。深入禪定十方句釋云。深入禪定。即第十地無垢三昧金剛定諸綿現摩頂受職摩頂受職者即灌頂儀也。此灌頂者。總者互三學。別者限地。凡法花經者戒法出世本懷。為一大事因緣龍女即身成佛。專是戒法成佛也(先師一卷記有之)今釋無垢三昧戒法三昧也。依持之防非無垢之名。依之十地之中第地號無垢地。是戒波羅蜜成就名字也。大日經聞列虛空無垢執金剛義釋云。淨虎空無障翳無垢無染無分別可思之。

一。道場莊嚴事(付傳受戒事)

灑水香象等(如真言灌頂如法經)。
疑云。大壇上。金山二兩卷者何物耶。
答。傳云。先以者三千大千世界一佛之圭也。金山須彌山也。已為空不動戒場。仍約不壞之義名金山。是金剛山也。縱雖為何處以佛座號須彌座。今又為佛座建立之。所詮和上釋迦如來所居也。但可置佛早。是即應佛之骨分。生身之色體也。召請和尚冥合此舍利之故。顯色一體古今不二義者也。又舍利金剛不壞常住不減之法身也。召請降臨者常在靈山報佛也。現前傳戒師者一體三寶僧寶。是應佛也。仍顯三身相即。表三學圓戒此等之所居故名金山
尋云。爾者所奉懸本尊者三身何耶
上冥。凡授戒教主者。釋迦釋迦報佛也。為上暗下契之身。顯三佛相即之義。所召請之和上是也。但所奉懸書像者。減度變慕之應身之形體也。爾而已生身慮之心。而表常住不減之義。仍猶法身也。形偈者圖生身而顯具相三址二之法身。是法身之體也。舍利者現奇瑞而顯寂而常之法身。是法身之體也。故本尊與舍利冥合也。
因尋云。於法身一身有冥合之義者。報身應身又有冥合耶。義云。可爾。
二者。法花網兩經也。初後佛圓頓義齊之故。網又名正經。其上以眾生佛戒諸佛位之說為授之肝要。彼經何非正經耶又們依網之中傳可思之。抑亦置此經卷者。為三寶具足也。所懸本尊者經與釋現前師又所召請釋迦大師文殊誦戒經者文殊彌勒等也。重可思之。
次兩卷者。菩薩戒之義記觀心義是也。又義云。兩卷者指義記下卷。
疑云。今戒者。正依法花。傍依網。爾者可稱秘要者。唯可為妙經。若又可指法花之釋歟。何以網釋號秘要耶。
義云。以花經或號秘要。或號秘要之藏。處文分明也。依為顯說開會之說。人天人會聞之。於梵風者猶覆相之說。人天大會何於經文者秘其要之意可有之。所釋又互當分跨節之兩意之故。秘要之稱相應者也。何E此義記自本非消釋梵網經所經之故。WU寄法花之圓戒始中終釋之。若然者秘要之言約一乘也。
私云。以義記非消梵網經之義者。聊所談之趣有之。爾而世人定致疑歟。現問。
疑云。彼觀心者。所談之體非戒法之要樞。何以之名秘要哉。
傳云。今戒法者。以性無作假色為終窮之戒體。是即無作三身當體也。而引書明一體三寶之深義之上。自受用境智冥合不變隨緣兩般之真如等明之故。為戒家之肝要。仍號秘要也。
尋云。天台一卷書在之。山家大師相承之後。三箇是。是媽 南。戒壇之根源也。而有秘要名字。何以之不安上耶。
義云。就此書。山家大師兩度之衛相傳。與中古一度之來在之。如最初御相承者。數箇條篇目之仙。只戒壇建立之一篇也。此事誠雖為肝要。兩卷經書之一句也。仍可指他書籍之條不及異論也。
尋云。金山者以前之無相違。但此戒法不法花為南。若爾者指爾山可號金山耶。
傳云。然也。意者所問。以佛座號須彌座之時者。雖一切佛座。圓戒之肝要法花之正意。別而可有靈山也。所以者何。顯四圭不二三身一體也。豈離伽耶別求常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之故。戒場寂光也。又我淨圭不毀等說常寂嚴土無明豈IF之釋。此謂實報土等之釋。此謂報圭等之文者。報圭也。又斷見思之菩薩並座。八世界發心交肩。仍常在之方便土也。又結緣四眾雜居之故。即同居圭也。今戒法者。專引微麈之菩薩。珠度癡暗主夫。仍以凡夫之所住為正意同居礫之靈山可為授之本所。而間所稱大壇者王城也。所建金山耆闍崛也。於此方便壇成彼城山。融通近一歸也。
尋云。大壇二箇座何物耶。
義云。文殊彌勒所居圭也。以大壇娑婆界者。清涼山都史天也。擬靈鷲山之日唯二聖之座也(尋云。不請清涼文殊金色世界也。界今哉如何)。
尋云。五瓶并所RT時花如何。
傳云。五瓶者所納戒水也。五瓶之體者召請五師也。菩薩因果相攝之戒水。三聚淨戒流轉表示釋迦者智律儀之體。文殊者空智斷惑盡之體。彌勒者假智大慈悲之體也。諸佛者為尊証之故。果上三智之總體也。菩薩者為同學之故。因位三智之分証也。所RT時花者五瓶莊嚴。表定惠也。
疑云。五瓶若為五師體智者。何號戒水耶。
傳云。此圓戒者。本是戒即智。智即戒也。依之五百品所說內寶珠者。或說寶。或說福。約持得邊叼戒。約斷惑邊號智也。仍以此瓶水灑頂上也。
尋云。五瓶形體表何事耶。
答。五師之全體也。
尋云。燒香塗香白拂表何事耶。
答。燒香塗香如常迎佛之德清涼之用也。白拂者。為說法威儀。拂煩惱之垢也。
尋云。五寶五藥五MC有何故置之耶。
義云。此自元事而真傳受也。五寶者工五分法身養育珍寶五藥者消除四大病患之速疾之要術。五MC者任傳受弘宣報命根本也。約所表者。總者五尊之當體別者和上羯磨教授之三體也。得戒就成之表事勿蔑之。
尋云。如記家者。五香又在之。尤可然歟。普賢文殊觀音彌勒此相配今何不然耶。
義云。
私云。此事未取口決。但彼記家說。當流又相承之。同雖為戒場事。意趣聊各別歟。傳授壇圖各別也。可尋之。
尋云。RA山王三聖座。備百種珍寶意如何義云。山王者。總者雖互諸社。別者大宮現也。是即為和上釋迦如來垂跡。護傳受圓戒行者之故。可奉勸請也。何況三聖出世本懷者。在受戒灌要頂耶。爭無影向之儀哉。若然者就垂跡門故可備供具也。神供之外設百種者。以種之種表十界十界十如也。界如已融者。戒法即身圓滿也。可思之。又是經文羅列寶物也。如句者。諸地真實功德也。
尋云。祖師具等如何。
答。傳戒傳燈祖師。為報其遺德可供之。非彼遺恩者。爭今可証成佛之妙位耶。
尋云。以前憶三羯磨畢。三聚淨戒窮六即成佛。今又設此化義何故耶。
傳云。於成佛有兩種。一者始覺終顯之成佛跡門所明應佛傳之化儀也。於即座雖窮六即之位。猶是九權一實之証入也。
尋云。受戒之座經六即次位者。即可斷惑歟如何。凡位受者見思不斷之。況於無明惑耶。
義云。於受戒座顯無作三身本覺心法身。何無斷惑義耶。依之明曠釋云。今言戒者。能防三業三惑凡於名字觀行斷惑耶否事。更問。
二者本覺無作成佛本門法身內証之位也。依為非因非果常寂光之境界。更非權門乘可思遍體鱗傷義之重位。仍於跡門受戒之後。重設本門重授之儀也。於先壇雖無作戒體。至此壇彌瑩本來珠。非只成之持相。饒益有情之意此時可滿也。經文偈頌可思之。
尋云。此壇事而真可如何。
答。於法性湛然平等大會地上。RA當體身從涌出之寶塔。凡彼寶者。眾生身之五輪形也。而寶居中。釋尊半座者。一處解釋引經云。佛見一切眾生心中皆如來結跏趺坐此意歟。
尋云。傳信和尚口授之寶塔者。一心戒藏之重位也。未出機法。只是一切眾生色心實相本也難思境智也。以天然法爾一心藏名婆若爾者於此中者。不可有受戒之儀。不可論成佛之相。今何於中有受戒之儀耶。義云。自元此此塔婆。約實者本跡之分域。非色心之相貌。只是大日自証之六大眾生本有五陰也。誠不可論受戒說法。但一心不云。大日自証法是則本戒。自証法赴機末戒。大日自証戒赴。普賢機。受法即身即為受法身戒大日自証不赴於機。是即自受用法身此釋分明也。三身授戒時而少不廢之故。約內証者。一心戒藏迷悟塔婆。約外用者。報身常恆授手之哉場也。今以受用身之邊為發得壇場也。
尋云。此壇會歟。其上鋪設次座次鬚次茵已有五重之RA歟。其意如何。答本門所門說五百麈點者。表五住煩惱今所座之五重可表五信煩惱歟。即以煩惱為所血脈傳可思之)非伏。而斷伏之儀。學者悉之。
尋云。所覆天蓋所後邊玉帳。所表如何。又八角形何事哉。軒有龍頭。頂有觀形。子細如何。裹懸鏡。前置鏡子。是又何等耶。
義云。天蓋者。天然隱覆之義生五陰之體也(而此中懸八識法性清淨鏡也)福帳者。卷第六云。覆以寶帳者。真實慈悲菩薩戒者以攝生為本。仍垂慈奄之帳也。八角形者表八正也。八角形者表八正也顯八教歟。又八方各變百萬億他國皆令清淨龍頭八大龍王也。為佛法之護者。法雨澤於普天。為人間之依賴。授財福於閻浮。頷下有福珠。既有慈悲表示戒體事相。仍雖為畜類。法花聞眾之時。天之次列之。依之寶帳上建其形。所含署者表神通也。頂上迦樓羅鳥是又頸有寶珠。仍名如意迦樓羅王。而處處經釋義。以寶殊顯戒法妙戒傳持莊嚴。以寶殊為其要。而間速珠鳥龍。之戒相應者也。又鳥者折也。龍者攝受者。次真鏡者在上表圓蓋八葉者在下表方IL是則天地鏡也。仁王經所說天地鏡者。又號如是意珠實相異名也。實相今圓戒也。像圓融當體。豈非之哉。傳教大師唐御相承之二面者。真圓。八葉專是地傳來之表也。此兩面之間可置本有鏡(更問。不能YY之)義云。所信所案二正經。肝要在此二面矣。鏡者法花之正體八葉網之傍體也。鏡者最初伽羅藍形。八葉者肉圍之當體色心一體事理一如。勿疑之。和尚傳云。釋云。戒者是一切功德藏根本能除大要正法明鏡合一戒藏傳。
尋云。置螺意如何。又五瓶灌頂傳授壇已畢。重置瓶水何故耶。似繁失。如何。
傳云。螺者。經之吹大法螺文。密教灌頂其義可同。次重用灌頂頂者。以前大壇灌頂者。應佛傳付之軌則。今壇者內具身之灌也。仍重用之。
疑云。於上者。必不可用事相瓶水。何得可灑之乎。如何。
義云。事相者自理性修起。理性者依事相顯現。何不用之哉。
尋云。今壇可表涌出之寶塔者。如流布之圖。頂上可建立九輪支。何置鳥形耶。 答。今約所表歟。迦樓羅又云AN嚕VC。此云金翅鳥。
一。師弟入壇事(師盜同座東西次。任本記YT之。而慈威和尚後日傳授次第在之。師西資東。此作法尤有其義。於法門相應者也。資者未悟者寺。以左為座。師者能覺之智。以右為座。)尋云。何故師資座耶。又顯宗無印契之沙廢除呆授與耶。又三箇合掌顯何事哉。其相如何。
傳云。師資共向南居座者(師東朱西資珠東)佛並之儀也。座得蓮花CK即寂光圭也。佛者師資也。法身自受用二身居一土也。釋云。本有四德所依修得四德能依能所並為能依之身能所所依之圭二義齊等。方是昆盧遮那身圭實相印契事。此授自元兼顯密之儀在之。用印何遮之哉其合掌一印也。為說實相印經文分明哉。次三箇合掌者。師資合掌合掌者。佛家之通規。中之禮節也。仍師資恭敬三寶義。又成其禮。此旨者十界也。仍師盜各恭敬三福義。又成其禮。此十指十界也。十波羅蜜也。約十界者。左五指者。地獄餓韁生修羅人道五指者。天道聲聞菩薩佛界也。約十波羅蜜者。右五指者。枝戒忍進禪。左五指者。惠方願力智也。中掌時者五凡五聖相合(以天屬聖)顯迷悟不二受戒之本意是也。經云。合掌以敬心欲具足云云私云。此深義更問有血脈)次事掌者。師資之冥合也。但開之為箇印。師右手和合之。資師者(境也。坦也。定也)資者(智也。事也。惠也)境發智理生事定發惠。是下契也。又師右資左(以師右手自資左手腕上合之也)智冥事顯理融定。是上冥也此現種掌者。凡歸相攝師資位。而滿不變真如之理也。從因至果也。以此二箇合掌顯冥合。仍為箇也。
師資合掌。雖十界不二。而以二差別為面。就合掌口授。此合掌者。凡聖各各門之相。本地二門表示。以師資各別之印契隨緣真如事相也。
尋云。師資同座之相如何。
傳云。師資座相尤何思之。師左足與資右足二足裹合之。足者以行為德。是則非戒行五分法身不立也。裹有二輻輪文。輪者轉識義。是又圓戒之上惡防非也(輪可思可為戒數也)。
尋云。今壇者表所依依之寶塔師資者表能依佛而於在世寶塔者。佛並座之時。無結印之義。何今爾耶。
答。如經文者。佛並座顯冥合許也。自元無印之。文而經文存略之故不委歟。佛何無用印之義耶。
尋云。寶塔法身所居。蓮CK者報身所居也。而今蓮花CK則寂光之旨成義之條如何。
義云。寂光蓮花之義更問。於報佛自受用寂光圭。受用居花CK。唯內証外用之異也。此品承前起後也。真力以相應歟。

一。傳戒詞句事

尋云。在世中得受之相如何。
傳云。其本說見經文寶佛未來之時唱云。能以平等大會。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此三名者。名次攝生三聚淨戒也。次分身諸佛問許與欲之後。釋迦塔樞之時。寶唱云。釋迦牟尼佛不此座威儀戒也。
疑云。寶所三句。以何為三聚淨之由定耶。
傳云。依得久大旨者。尋文下易得(云云先師口授。檀那一流之傳也)以法師安樂行勸發品四要為三聚戒者。山家大一判也其中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正定聚(或攝善法戒律儀戒)四者發救一切眾生四要第一者。為諸佛護念也。三句之第三者。佛所護念也。其詞已同。戒法勿歟。餘句顯然也。 尋云。受戒之法則必有規矩。問答之間者。非傳受戒儀之也。而寶之所唱。假令雖為三聚戒所化答言可成之。今寶者未塔以前唱之。可非傳戒歟。如何。
義云。凡受戒儀式在世減後遙。震旦事異。以一隔不可定之。就聖境難思也。凡情豈計之哉。釋尊三句之唱。受者。是即傳戒也。次福者在中唱之。釋尊外受外受之。就戒場甚深之習。可思之。
尋云。今寶塔跡門之涌現也。以佛並座之 化義可顯本極說之條。不符合歟。
義云。寶塔品承前起後故之。本門極說漸顯也。寶淨世界之應介紹鄧為常住不減之身故。乘本有之塔成涌現之願。非跡門化儀釋尊中顯始本不二之義。終窮之化儀只在之者歟。又証自受用者。冥法身外用受用者被度生。可思之。抑亦見寶塔品之見字有深義。
尋云。今入此壇所授詞句如何。
傳云。眾生本門白也次句第三第四句羯磨也凡本門受者。不期正覺於分証。不待果於覺。唯位即妙之一心哉也。而彼文雖云入佛位。非極果佛位。指名字菩薩也(義釋菩薩提在別)仍五大院立六即成佛之時。引此文為名字即之成佛所詮凡夫相也。此文雖為他經之說。引權証實者釋義之常事也。不可驚疑矣。況雙於為二之正經哉。
尋云。本門極說者。壽量品是也。爾者於彼品有授之証耶。
義云。乞戒文者。與方便品不異。壽師品經云。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願說之。願之願說之願說之也。可想之。想說戒文者。經云。如實知一界之相。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減度者。非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界就中知二字。正授戒正意也。句云。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三界因相也。生死者。二死之苦也。起集名退。無常查現名出也。亦無在生死之世及涅槃之減。此俱減故云。亦無在世世及減度者生死涅槃俱減之者。今正意也。S羅者減惡也。減生死煩惱二惡跡門意猶不減煩惱。至本是受戒極說也(跡門減始成之情謂者猶誠煩惱惡之圓滿也)又經云。此大良藥。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即便服之。病盡除愈。句云。色者譬戒。事相彰顯也。香者譬定功德香一切也。味者譬惠。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惠即八正道。修八正能見佛性。以是般若。照了法性之色分明無礙。香是解脫斷德離臭也。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縱不橫名秘密香味三咱者。或是戒定惠也又是法身般若解脫也。是則三聚淨戒也。三法不縱不縱名秘密者。一心戒藏之重也。
尋云。今此香味者。醫師所職經教也。教者約戒定三學。尤有其謂。何一向戒藏得耶。
義云。三學未分。十界未顯。在佛果之內証者。以之名戒法一心戒藏是也。而三學分之日。又於一學立戒名。仍稱戒定惠也。總屬別名常所判也。
尋云。三學未分之時者。置而不論之。三學分之時。何以義法為淺位耶。
傳云。是則戒法之奇橫也分別六即之時。以即為底下凡夫之位。而入手覺極滿歸即也。又論修得之時名字即。一實菩提之理後修修行覺之日。歸名字之解也。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解了不可有諸佛之內。右爾者。以戒示為淺位之條。還而一心戒藏潤色也。其上於三學之中。以為淺之條。何處釋耶。隨釋處枳地之。六度門之時以為第二。以禪智為第五六者。非淺深也。釋尊行之六度。戒滿之次第也。
尋云。跡門白四羯磨相若爾者。於本門彼儀耶。
義云。此事未決也。但推之。於本門直說必不可追爾前跡門第一一一說悉是戒法戒行也。就中我行菩薩道本行戒行也。雙每自作是念可思之 而大師一處釋云。不用白四羯磨所詮不用而用也。本行菩薩道之文。每自作念文。於密宗者。實修實証最極灌頂即身成佛也。戒法又可然也。又東陽和尚御義云。本行菩薩道行者不輕行是也彼行者禮拜也。合掌也。爾者受戒合掌是也。法藏。本三昧耶印可思之。
尋云。寶塔品釋尊中。兩佛合掌唱問。句歟。以之為受戒者。本跡受戒間。又受戒之義。可言三密得戒歟。又釋尊跡門受戒之和上也。何今可為資耶。
義云。一心說秘次第之故。三度傳戒之詮。心性中CK受戒是也。方便品寶塔品壽量品也可思之。凡此之深義。橫豎無蛄也。不可一邊。三密相應受戒者。必唱三身成道時。三種之戒法於坐也。從佛口生傳受戒解脫德從法化發得戒。般若得佛法分性得戒。法身身子領解云。我等今日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身工是授正機也。又一切眾生得戒也次以釋尊為為所化者。自元圓頓妙戒所化。三重相癢之次第意也。即在世化儀為三箇度之授戒者。今何略壽量品受戒耶。
義云。以知兩度之儀。應報之傳備畢。法身法性根本故。即修顯性也。仍不設其化義又者其所化身子聲聞也。GF迴道以者也。今者約直往菩薩之故。不設義也又在世者至本門。以八世界發心菩薩等為所化故。至本門重授之也。今不然。
尋云。就在世之化義。寶塔品受戒不□如何。
義。云粗先YT畢。有有眼之者。豈不披閱乎尋云。難云。爾者跡門正機身子聲聞者不入寶塔。不受福之戒歟。
傳云。說之時。身子一人成佛者。一切眾生成佛也(可聞傳)寶塔之時。釋尊一佛受戒者。身子以下一切眾生受戒也。凡身尊者法性聲聞。今者同塔婆之同身也。仍與釋尊一體冥合受寶塔品戒也。涌出品經云。我等能知如來隨喜解釋消之云。如來者花嚴四大士法花身子釋迦如來即身子也。得。有何過耶。
尋云。如學生式者。第一戒師釋迦。第二戒南岳大師也。爾者南岳大師受戒之義。如何可得耶。
私云。南岳受或者。靈山次第也。就之可有二意。一者約本地者。法花聞第觀工音也。第一之文者。為一切智願之體。居羯磨位。聞第二之觀音者。為大悲闡提之王。為受者菩薩之最頂。二約垂跡者。靈山衡山一處也。在世減後一時也。常在不減之說戒法界融即之戒場也。深義可思之。

一。三重血脈

尋云。於一夜受戒三重血脈。繁重豈非過耶。
義云。事既非聊爾。仍表慇懃也。凡授之義。以三返成事之條。權實共以無爭之也尋云。三重印璽有清探耶。
傳云。初得者如文。相傳之日不可失念。第二者大師之要誓授根元。第三者受者之內証得戒之最詮也。雖是非淺深。非不表淨第。
尋云。第二血脈相如何。
義云。大師發願文是也。以之為戒壇之根源。為戒法秘要。仍以傳之為受戒之師璽也。然而一人傳授之後。其書不減沒之間。自然今散失之故。或疑之不尊崇。或就共加僻案。邪說弊正說。未見。末世之懊惱在之。山家大師最初感得之靈箱者。只戒壇箇要領也。如舊記者。延DT初手。傳教大師登山。于時二化降人臨對謁之內。一人者獻合箱。其銘收此文。一人者獻八舌鎰。蓁相銘依之大師彌發渡唐之大願。所傳法門之乎尾也。大師依之真說章安之記錄也。更以無疑之(義源僧都記錄相承之說符合之)。
就之口決有相承。粗裹YT之。但雖之。不得傳者。不可之。仍為末代愚鈍之機忌憚YT之。
文云。佛興還居心地裹云。口授。
傳云。口授者。方便品佛與佛者。釋者。究竟分証之佛也。又一處釋云。佛佛佛佛還居心地獄。還字可思之還歸本理一三千之釋。還成頂心諸佛之文一徹也。還者即也。雖為分証究竟真佛。覺眾知知。真實戒壇者。還即之己心地。是則六即即之覺滿故也(但即者猶傳)。
文云。居己心實相地為履真壇裹云。法身說法內道場戒壇也。
傳云。模己心內道場。築山門外道場也。己心者。又己身也。仍一切眾生色心實相也。所發得戒體者。必於一切眾生色心其體實相而無迷悟染淨之差異。於內道場者。以以可為戒。
印信傳受之者也。惟賢相承別YT之。
傳云。經次下云。願說之願說之者。意者。唯戒說之唯戒說之也。願者戒也。唯說願勿盧等文同意也。是會無量能敬信者敬信者者。敬戒者也。信者戒也。
疑云。信者佛法之信也。此字必不可為戒。如何
義云。信字總者雖互三字之信。別而可為戒法。今經次下又爾見歟。所以者何。文云。諸增上得聞必不敬不敬信者不敬戒也。仍下經文云。有懷增上慢者於缺漏增上慢輩者。為破戒之間。不敬戒也故今文述不敬信也。次長行文述三請之趣云。今此會中。如我等皆從佛受化。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稱。饒益從佛受化者。傳受戒也。敬信者上。長夜安穩者。無明長夜光為燈也。饒益者。饒益有情戒也。三聚工時得以利他為本故。故舉此一戒攝餘也。又五千起輩為破戒上慢也。故說勤勞之時至刻退座也。則有七遮者不授戒也意也。
尋云。權實之授戒聊雖有相白四閹磨之化儀灑中各別。若爾者。於法花授戒。此義耶。
傳云。此即至要也。尤可有戡化儀也。經云。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單白也。唯以一大事三諦之總體三聚妙戒也。依之句云。一則一實相也。其性廣博故名為大。諸佛出世儀放為事云。眾生此機。感佛故為因。佛承機而就故為緣。是為出世之本意又止觀一云。云何為一。一實不虛故。一道清淨故。一切無礙人出生死故。云何為大。其性大廣博所含容。大智大斷大人所乘。大師子吼大益凡聖故言為大。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式。以此成佛道。以此化度眾生。故為事自元善減惡者受戒之德。成佛得道持戒之果也。依是。以戒利眾生。仍一大事因緣順在戒法者也。
私云。南山宗法花涅槃也。□□建立戒法而法花文云。佛種緣起。是故一乘。此也。緣起說戒法故也。一乘者即戒法也。今家之意者。不談緣起之戒。三世常恆說戒也。仍今文因緣二字。雖非潤色。分別說三之日。彼律宗所立之義勢。又非可無之故。若爾者因緣二字戒法歟。
尋云。難云。於圓頓妙得。可季權之受戒之故。不論白四羯磨化儀。還而可為規模歟單白之開句三羯磨示悟入之句經文無其異。何分彼四句之文可得替耶。
義云。單白三磨異事。閹磨經一家意可異也。於理性故也。約事相隨緣之門。日者以圓戒之上。可為替橫歟。次其相不同事。於一家白四者。普通釋之授段。能能可之。可異律宗之說也。今云為令眾生知見使得清淨故者。此文為令眾生者。受戒之機也。開佛智見者。授與呀也。受戒之時開如來藏故也。使得清淨者。持戒相也。破戒之時者眾生熱惱持戒之日得清淨涼也。清淨者則清冷也。又破戒垢穢也。持戒清淨也。六十花嚴□下戒。第十名清淨戒。箇四引之。為外藉法雨。助破通別惑。藏顯出生得知見朗然發。如日出AA減(私云。如明日月)眼目有用。故為開。
次經云。令從不知見出現於世。
義云。此句以三句者磨也。示知見者正示戒行知見也。句云。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德。法界德顯示分明。故為示體備者戒體也。德者三學也。可思之。
次經云。眾生知見故。出於世句。悟者障除體顯。法界明。事理融通三趣○故為悟。
次經云。眾生入佛知見出現於世句云。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運從阿到荼。入薩婆若海。
尋云。開示悟入者住向地也。而今授或者。師弟凡夫之淺識也。何以此文可羯磨耶。
義云。以開示悟入為次位解釋云。意說此文。或約位。或約智。或約門。或約觀心四重釋在之約觀者。專可觀行即。其上六冰三址六也。於觀行名字。何無開示悟之義耶。
尋云。﹐見經文。於開為者。眾生知見使得清淨示悟句以下何無清淨之句耶。又至入句見道故道字心何。
義云。使得清淨之句者。白四羯磨作法單白者可委細之故。始並之也。次至道字者。偏約次位之時者。開示悟入聖位也。而此四字可通名字觀之置道字歟。道者聖位之因也至入句始而雖軒之。可通問開示三句也。以結句顯初義也。 尋云。以開示悟入白四羯磨者。可有淺深耶。
義云。開示能化之說。悟入所化之機也。非淺深而論淺深也。廣釋云。
尋云。開示悟入知見字。今血脈所指知見何耶
義云。四句白三羯磨也。知見字定可指四句。然而本之發得第三羯磨終。仍約成就之位。別而指入佛知見一句歟。且普通廣釋釋第三羯磨之時。有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義釋。此文則受戒成佛之肝要也。血脈次云授一乘佛子某旨子者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之故也。
尋云。開示悟入四句。可為白三羯磨歟。次下在章經文。何除開句耶。所以經云。舍利弗。是諸佛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眾生故。眾生入佛見道故如何。義云。經上文四句共注之畢。今文者重說之略單白文也仍不舉開句也。無殊意據歟。剩又示句。師又示句。師以五陰之□心心數所化大地法十大弟子等歟。何思之。
文云。不居實相心地壇者。外道常為鬼魔眷屬。裹云。三口即身成佛六大意。
傳支。三口者三句也。即身成佛者。理具加持發得好身成佛也。仍云六大意也。具加持發得即身成佛也。仍云六大意也。此三句如次。性得相傳發得三種戒也。法花真言自元義之故三種即身成佛者。即是三種種戒也。實相心地壇者。六大之中地大也。無始性得地之釋是也。此地大一心戒藏也。能生萬法之故。為定慧根本也。大論云。佛法大地。離戒字無存外道常業鬼魔眷屬者。諸法實相外餘皆事是也。
文云。設言白衣僕奴一見本心實相。裹云。一見本心實相。地師語。第一清淨者也。
傳云。一見者發得戒也。本心實相性得戒也。發得此得。依相傳受戒也。仍引但解法語皆名第一清淨者之文合之也。
文云。妄想速息常住裹云。始能乘所乘所乘煩惱即菩提。終文兩手一念三千傳云。妄想速息者。六即成佛故也。常住者。斷惑之故。非天住梵住等。而於住者。以羯磨大聖文殊為其最。仍述文殊之相貌也。能乘者文殊。所乘者師子煩惱師子菩提文殊也。師子者畜類之王也。則無明之體也。仍為伏此無明等覺文殊居之。云煩惱菩薩是也。文殊兩手者。定慧兩手也。其者佛自住大乘戒體。兩手者定慧莊嚴外相也。一念三千者。一念戒體。三各者戒行也。文殊一心一念。兩手者定慧三千也。戒壇文殊手印相可思之。略此等之深義顯發之時。於輪迴之中非人也。
文云。輪迴非人也。裹云。釋迦三觀六即齊等可思之。
傳云。非人者指菩薩也。非八部眾非人。巡樂行呂常是好夢下釋云。於種其隨一非人來語是指聖位也。釋迦者。三智也三戒也。師資之所具不可各別。六即者。是又師資平等也。凡聖一如也。釋迦者佛也。三觀者心也。六即者眾生也。約三法妙受戒之日釋齊等也。
裹云。口授三秧旨菩薩口授也。裹云。水精者。風輪最居下之上大海也。仍中央總體也。此五佛三身。是三聚戒戒師也。又各為証明。各現羯磨教授十方CK□□及主伴化儀十方諸佛影現帝網說戒。可思之。
文奧書云。竊原一心三觀相承次第三別之。以彼可為正歟。葉上來之時。所注加也仍於山非可為南。然而文為顯其相承非一書載之歟。
一心三觀血脈事。是又後學所書加也。此一心三觀者。谷之相承也。正觀妙觀非聊爾。
或疑云。此一卷書。文字不正。玉篇廣UJ之中。不覓得之字形多之。又文章之似天台。不似章安。凡於經猶有伙經之故。大藏目錄隨時歟。然者此書可為伙書耶。
義云。大聖悉檀之文言。不可一邊。記人授與之段不相替也。一卷之始何疑之哉。且又法門精髓。義窟之樞鍵也。故為隱密深義。為相傳研學。異樣之文章。體之文字。被載之歟。如真言經者。□□□中此之類在之。唯可仰先匠所用要是尤甚深者也。
尋云。第三脈如何。
傳云。文云。或頂者。所謂佛之知見是也知見者。如實知見也。故正知正見也。知見也。佛說波羅蜜句云。一切種名實知。佛眼名實見○到事理邊故。悉名波羅蜜釋箇二云。眾生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遇在眾生止觀第一觀行即云。觀名知。止名佛見。於念念止觀現前所詮知者智也鳳也明也是善也見者理也上也寂也。是減惡也(律或止善)。
知見二字萬法之上。善減惡之唯為戒法也。
難云。知見二字何是為戒法耶。依之方便品初行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句釋云此智慧體即一心三智甚深無量者媽稱CQ之辭也。經次下文云。吾從成佛已來○引導眾生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綿已具足句釋云。知見波羅者。即是雙舉權實知見也。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今所被備証文釋者此文歟。然者如見二字者。權實之之眼與智也。更非戒法法証文如何。
義云。今經文CQ二智意趣者。釋尊說前三後一之化儀大通法緣聲聞者。善巧方便所被也。仍CQ春二智也。所CQ之實智者。三學圓妙中道智也。權智三學施權之假智也。此權實之總體自元為一心戒藏之上者知見戒法也。誰疑之耶抑所云一心戒藏者。略三顯一產相之一句也。此則迷未分之玄理。心性中CK之戒一也。舍利弗上根之眾。猶不達其義理。重望白四羯磨受戒。其問云。慧日大聖主乃說是法○道場得法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顯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此文之說是之所得法則是戒法合掌受戒威儀也。敬心者信心也。信者或也仍恭敬戒法也。具足道者具足戒也。中道實相圓滿戒也。大論十戒 之中。以第十具足戒圓頓具足戒。又序品經云。雙見具戒威儀無快。淨知寶珠。以佛道此文說圓教十時。舉初後之二戒歟。句釋云。威儀即是初不缺戒。淨如寶即是第十究竟戒此釋約大經十戒歟。大經究竟大論具足戒也。
私云。三止三請之文。於戒法三請文。合掌以敬心文。惠光流以此文為一心三觀依文。谷為妙戒依文之由。先師度度口決故留耳底。於戒家者猶有子細。以下為三羯磨之証也。
尋云。以廣三顯一文段為受戒之相者。五佛章門之中釋迦章者第五門也。今何以是初總諸佛開示悟入釋迦之林相耶。
傳云。總語佛章。為最之間。開未悟之相委細也。白四羯磨分明也。何況釋云。旨一章指釋迦於總諸佛之中。可教主釋迦之故。帝以非難者也。
尋云。以五佛章門配屬五行事。可有之耶義云。傳信和尚被載筆墨傳爾也。羯磨文殊者。久成如來也。仍過去章是也。教授彌勒當來佛也。未來佛章是也。和尚釋迦釋迦章也。下佛者總諸佛章也。同學等侶菩薩現在菩薩也。依受戒即身成佛之故。現在章門是也。
以上大概記。猶納胸中深秘。巨細非筆端之所顯矣。
法勝住持沙門惟賢。
法界事。
一帖。說界次第神分祈願等次顯宗次第。次秘密次第。次戒家次第正宗如戒。
私云。元應寺法勝。寺當夜者戒宗次第許也。
此記或依口決。或見聞。又診料簡注文。冥虛難測。然而診依若樹若石之者也。先師所記委細。恐猶不勝此記歟。聖智之不失念勝他之故也。今者願愚鈍未來故。元應寺存之以不達之餘免思未來故。元應寺存之以不達之餘免許此記者。神藏寺祖性。藥師寺侃觀。等妙寺通司。以上三人於法勝寺染愚筆遺之□畢。自□之畢。寶戒寺下□□者。般若寺照本福藏寺心照兩人。凌千里而被望授之問。傳授之畢。依之此兩人同鑒之。仍此本六TT處有之。散在之義雖CQ之。惜之咎又恐之故也。□院處。無其器者。返本所不可有供見矣貞治三年一日圓頓福戒寺記之。
住持沙門賢。
明德三年六月一日
寶地沙門觀豪。
傳領沙門宗周。
右此記者。法勝寺第二世慈源和尚述記也。於圓戒段之化儀。可為南者也。如和尚奧書者。自筆六本之內。以所被納置于寶戒本。豪公住持之時寫之。朱墨共被令交合畢。但料紙之體。雖以似聊爾。俄依思企被薄紙歟之由。所令推昌也。得之可被存其旨矣。肝周公。去應永址六年一月三日。於法勝寺隨予依被望之間緣老筆載旨趣畢。
于時應永九年月七日。
法勝寺第九世沙門靜珍。
此書者慈源和尚記述觀豪和上筆跡也。灌頂之深與。外兩壇之秘傳。灑中有過此記。爰形能大德。凌萬里之山海。隨于予被遂此大事其懇志感悅之間。雖為多年秘藏之本。所奉授與民之也。但御一期之後者。納等妙寺緗。被備置彼寺重書者。可為愚老本意。御心尤相協冥故者耳。
正長第二林QK上旬。於妙戒院丈室書之。
一。前住法勝寺沙門忠豪。(此事。普通廣釋。傳信和尚御抄教授傳等可之)。 二。十界常住理也。此理者事理不。
二也。則果相也。
私云。以壽量文為受戒之文由了之者。者依執見之上。以經一一為授戒始終之由。一流相傳之故也。山上學者定不許者歟。子細□經文之又分別之人亦殘疑也。此口決所云□者九牛之毛也。有同學同見人。無疑貽歟。
三(各合掌合掌合後三句第一句)。
私云。彼寶塔者。証法花之塔也。三周正說共可証明之故。自序品始涌現也。然而從會感見次第之故。法師品次列之。了時已至也。依之了見。寶塔品不待涌現寶塔品也。
尋云。以為說實相印文稱合掌之條。其意如何。次印者。如顯宗者。印契決定義也小乘三法印等是也。非手結之印契耶。如何。
義云。為說實相印文事。妙樂釋云。實相諸法諸法十如十如必址界。址界下合掌十界也。豈非此印耶。身土者。者能居佛身。十者所福塔也仍於中結此印也。次非手結之印之不可然。事理一如之法花也何事相之印耶。印契決定之義。依印契彌成者也。後日已之。就所表之段可分別之。凡九論者三三九諦之學體歟。轉惑摧破之破義有之。又九界當體也。得輪轉生死之體也。於一佛界者無輪轉之義。仍攝九界九輪輪轉一佛之正界意歟。此九輪又以寶珠為頂上風遼。北斗者必可得真俗如意之大益故也。是非戒法之所成立耶。金翅鳥雙載玉。所表可同。金者金剛也。戒法堅因之義。翅者定慧莊嚴之相也。飛行自在而為物成益。所表可思之。九界之中以□果之一果。顯本有之十界。凡教法有海宮。八識含藏之當體也。在纏真如之義也。金翅者在須彌頂。九識法性位也。真如表示也。共帶戒法之福珠。同顯法門之深義。依之上九輪尊形。於飛擔福龍頂也。可思之。
後日私云。鏡者顯體。八葉者顯利他。頭依報無上。離無身也。又二TT之婁鏡。面之自鏡非也。而三三而不三□□可思之。
私云。山家大師相承之直鏡被山門經藏。而代被出之。或上網竊相傳之。然而山上不之。WT以不思之義因緣一而黑謗而不能現偈。妙樂釋云。□形不能現偈今鏡尤為規橫矣。
句云。此定慧八正道。修八正能見是。
私云。此塔婆事。內道場之體也。內道場之深義。普通廣釋。傳信和尚別紙抄傳抄等。可之。
內道場者。身直肉圍能居身。第九理智不二三身如來也。外道場或指山上支。指寺院。然而色心自元不二依正一如也。自在之事同體也。深可思之。
壽量品自作是念。
決一云。若信三道即是三德。當能□□二故也。行□三界
私云。以不斷而斷為同本意重隨不生之斷可思之。
私云。五師者。釋迦文彌勒諸佛菩薩也。而記家加普賢觀音者。同學菩薩上首也。普賢妙法之玄理。居斷之終。受戒即身成佛當體也。觀音者。慈悲位。饒益有情戒總體也。而以五香配文位。饒益有情戒總體也。而以五香文殊意。香者香也。文殊者能授羯磨師也。智德也。以戒體或名寶。福者則香之故。文殊或有羯磨師也仍以文殊師當五香。有其便矣。
六度相配時者。燒香塗香壽量呂醫藥色示相配時者。以為定。可思之。
私云。瓶者字之水瓶也。眾生當體也。可秘之。字者人體也。就之有時
法師品云。法花經藏深固幽遠。
□或處本少少略之。未再治之故也。右墨點之間也。下云之然也。
尋云。三學中以戒法為本者。有其証耶。
尋云。三學中以地為本者大師云。經云。三福住持集云。智者大師云。經云。佛自住大乘其所得法定慧莊嚴。以此眾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兩輪。烏之二翼自住大乘者。一心總體即。是戒體大法也。定慧莊嚴者。一心總體。即是戒體大地也。定慧莊嚴者。一乘支。定慧二法也。一切佛藏者。戒法即心眾生三無差別佛心佛心遍攝。如法實相之心。名心藏。心喻能持物。地藏。此曰。即具定含藏三。戒藏
或云。此五種灌頂出旬頂義決。入壇灌頂阿闍梨灌頂二種在之。此二種灌。頂各具此五種。
具支灌頂第一云。金剛頂義廖云。五智印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諸佛菩薩放光出遊。二者甘露灌頂。謂心部主真言加持水也三者種子灌頂門布身心。四者印頂。謂部主所執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壇中義理。總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總會運用加持他。是人堪阿闍梨位也。

菩薩圓授灌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