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嵐拾葉集
輸入者 韓紅霞
一。舍利法事。八塔事。示云。分舍利三分令流布人中天上龍宮。又分人中令配分八國諸王。故云禮八塔等云也。
佛牙塔事。釋迦髮爪塔緣起第二十二云。忉利天城東方照明園中有佛髮塔。忉利天城南鹿忽園中有佛缽塔。忉利天城北駕腳園中有佛牙塔已上出智論。
一。舍利祕法事。日吉御託宣文。如來舍利放光明遍照十方諸剎土剎土一一隨應機利益微妙難思議。今此文者日吉大行事明神詫示解脫上人給頌也又彼仰云。奈良十三重可語忍淨房仍忍淨界傳也。
一。御遣告七箇條祕決。能作性如意寶珠記事(已上西院御流悉傳受畢)
一。後七日祕法事。口云。後者下旬至二十六日始行朔日至也。合宿際至極習也。十一日觀音供者。內宮日神為本。晦日御念誦者。內外兩宮合行祕法也。合宿際大事故云後七日也。後七日法者天照太神祕法也。
一。後夜念誦時向彼方事。口云。付之重重祕法事在之。宀一山向也。密珠安置所故也。二向南方也。寶生尊方故也。三刃刀方向也。刃刀者金輪者萬性精靈眾生元神也。故萬物金輪七寶出生也。
一。佛舍利身常可奉安置事佛子今生受人身也。大慶者有奉遇釋尊之舍利。現乍為生身之人凡夫。親奉禮如來色身。宿因之至深。須成奇特之思謹慎動疏不法之行儀殆似穢佛身。誠是雖悅值遇之儀。又願亂穢之恐。然而佛者在極大慈悲之父母。我等為煩惱重病之雅子。妄任親近於愚意。蓋垂憐愍之撫育。經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云云)已稱慈父雖遇一子是以佛子殊發值遇之別願。常安垢穢之胸間。願日日觸。舍利之威光漸漸破我身之濁闍。凡以此因緣永仰其加被生生世世遠離惡緣在在處處令發喜心。近則命終之時不遇惡緣不起妄念。勝境感顯善心開發。直義釋尊發遣必預彌陀之迎接。敬白師云。奉隨身舍利功能世世不德靈知識也(云云)。
一。佛舍利頸奉懸有十德事。一定不易德。二定業能轉德。三儲集功均德四福利增長德。五善神守護德。六女人奉泰德。七眾人愛敬德。八族徒昌多德。九不中夭死德。十決定成佛德。
一。虛空藏寺舍利事(解脫人記)和州古京之南虛空藏寺之側古塔北有奇異之汝士。女採之以稱舍利。有智之人。或笑或歎。其嘲哢則謬魚目為驪珠之類也。歎息。又其嘲哢則以偽而亂真故也。僧拭老眼而拾之。就親友而乞之。竊安道場。誠作供養。適得千顆。因知其不當。聊又有可思。所謂於全身已其形儀至碎身。何嫌彼法類。妙樂天割彫之像影勝王圖繒之質。如來許之為住持佛。旃壇雖芳本非五分童修之真身。丹青雖巧誰謂八相成道之尊儀。只模其粧留其色故也。而真實舍利雖遇難得。薄福之者。乞求不憚。適雖感得其數不幾。至今異物得。對之沙石形色殊。置之舍利毫不違。自然形像不可喜。經云。若人不得佛舍利者紙上圖圓形以作供養。與真無異寫舍利影既有誠文。塔婆之砌樹有。此沙許之。往日所安舍利現神變涌出同類也。傳聞彼塔者小野篁卿之所建立也。相實本朝之聖哲閻王之冥官也。旁尋濫觴之事。設雖為山野土石。若名物舍利恭敬渴仰者如來大士何不愍之。自在神力何不詫之。彼丁園之梅恒有精靈。養老之孝子新酒泉。佐土孝行天猶有感。大聖境界人何得頻。抑事直妄誕王法之譴難遁。心兼信愚佛界照見如何。唯願毀讚共歸空寂(云云)解脫上人筆(云云)。
一。法花三顆寶珠事。仰云。珠有三種。一王頂珠即本門珠也。二衣珠即跡門珠也。三龍女珠也(云云)本跡觀心三重寶珠也。一義云。法花者全身舍利。諸經者碎身舍利也。一佛菩提者全身舍利也。故金輪一字一體也仍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時處儀軌十方剎土中唯有一乘法習合之皆是字。即是舍利義也。
一。功能事。陀羅尼品云。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云云)如意寶珠經云。百由旬內全無所減此等文皆是寶珠功能也深可思合之(又云。多天與舍利法一體習祕事也)
一。龍女一顆寶珠事。示云。八歲女人捧寶珠來發願得記云也。戒家意此如意寶珠即是戒體也。故龍女此珠持來事我本來戒體持者也戒體戴鷲峰詣。其我獻寶珠世尊納受說也。
一。文珠入海時事。和云提八品云。於剎那頃發菩提心(云云)可合之。師云。須臾聞之即得究竟云文入海之時得意也。釋三周之後方始入海云。文殊入海八歲龍審。有教化戒體如意寶珠納得此戒體載出授記給。南方無垢成道唱事戒體持發願得記云也。又我獻寶珠世尊納受即受記云義。此二義同事也。
一。眉間白毫事。橫川安樂院行忍上人云。眉間白毫與頂上肉髻共是舍利法祕事也。其故白毫白光。是金界意也。肉髻赤色也。胎界意也。是則赤白二界表也。此不二己身當體即舍利祕事也。
一。如來毫相習寶珠事。三密抄云。問。毫相藏者藏字意如何。答。疏釋云。如來無量功德也。所集成即寶處三昧中一種滿願如意寶珠也(云云)可知。
一。觀音品法施珍寶瓔珞事。山家遺告事。
文云。為戒勿作法(定也惠也)勿寫經○出一流相傳義云。山家大師今御釋法華深意起。經云。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珠○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一分奉多法○私云。觀音珍寶瓔珞不肯受之故。自證既圓滿。此瓔珞不可受說。定惠二法。以自證為本。戒法化他為本此今瓔珞戒體也。自證為不可受愍四眾故受戒法饒益有情為本。故愍諸四眾義可思合也。今山家大師御遺言為戒勿作法勿寫經○欲傳一乘戒○云。定惠二法自證圓滿。為化他戒法。弘通被皿召又云。今此文以三學一致習也。釋迦(惠也)珞瓔珞戒也。
一。榮全法印舍利法傳受事。師物語云。西林寺榮全法印者山本僧正覺誓同朋也。覺誓僧正實賢僧正弟子也。實賢僧正榮全法印舍利法授時示云。師資同時不得好相者不可授云。仍榮全法印加行間三千大千世界瓔珞明鏡見傲。實賢僧正同時大行感見。仍舍利法授。不得好相者舍利法不授也(云云)尋云。何故感見三千界耶示云。舍利者萬法總體故。如淨瓔珞中內現真金像說也。故經云。價直三千大千世界(云云)深可思合之。
一。由良上人感得如意寶珠事。或由羅僧物語云。由良寺之前當有田。六月比雷鳴龍神田中落。然後龍神上去後其跡見所雲中圓物徑幅一尺許。人見之欲取之處。火焰手燒。良久後取之。方丈奉之畢。其時其僧眾是如意寶珠也。歡喜讚歎。然則方丈舉眼不被見。真實道者見。其寶珠寺藏納置。其後僧食如形出來(云云)。
一。法花寺如意寶珠緣起事。師物語云。紀州或俗人思惟。如意寶珠者龍王所持物也。舍利者又無價寶珠也同龍王所欣求物也。我相傳佛舍利有之。寶珠可代思。海畔行七尺棚上舍利安置燒香禮拜。七日夜祈念之。七日滿日午刻海上雷鳴海上雲聳來。其次彼俗人高原居雲集。覆舍利。然後睛天畢。行見之舍利無之。其所炎有物圓輪。取之勢如火。良久取之。即是寶珠也。得之後福貴自在也。其子時代為佛法興隆法華寺施入。仍彼寺福貴也(云云)。
一。能作寶珠事。或仁物語云。大覺寺法皇伊勢太神宮御參詣之時。五顆御建立。神殿奉納給。代代名匠建立神殿被納。仍神殿御室千顆許。
一。所作寶珠云事。或東寺真言師物語云。能作性寶珠所作寶珠云事在之。此事真偽難云事也。予小野廣澤當流共專授。又此寶珠事習傳。殊更西院嫡流相承得。所作寶珠者事所不見也。又或一義云。兩部所表能作寶珠也。直寶珠許建立。所作寶珠也又云。廣澤流能作寶珠相承小野方所作寶珠相傳。尋云。所作寶珠作樣如何答。或云。所作寶珠者中央安金山七曜九執十二宮二十八宿三十六禽等圍繞建立也。此中日本無物有之。仍建仁寺葉上僧正此物為尋入唐。
最祕最祕甚深甚深更問。已上東寺真言明義也。真偽難知事也。尚尚可尋問(云云)。
一。物語云。弘法大師御作如意寶珠。先年毘沙門堂經海僧正之時被感得。其為體徑輪七八寸計。含眾宮大底形珀色。凡大師御作珠數顆也。一顆稻荷峰埋。今如意峰是也。一顆高野山埋。今摩尼峰是也。一顆鳥羽寶藏被收。一顆仁和御室之重寶是也(云云)或物語云。先師佐佐目僧正若宮別當被坐之時。御室珠僧正一期之間被備用申。僧正入滅之刻任遺言仁和寺被返進。其時使者此能寶珠持鎌倉內出時。俄雷鳴落取珠欲。然而以袈裟包之間。不取得龍神去。無相違令京着。既佛法凌遲。一流精髓寶教魂魄關東。可悲之。可愍可愍予元享元年十一月日。奧州津輕賢一律師(安藤次郎太郎舅也)依初申迂見為為大阿闍梨令沙汰之二顆也。一顆彼律師□與一顆者返光自分得之耳。
一。弘法大師建立寶珠事。大定房物語云。弘法所造之珠七顆也。東國西國高野摩尼山稻荷如意峰伊勢多士仁和寺御室鳥羽寶藏(已上七箇處建立安置之云云)。
一。如意寶珠建立事。毘沙門法分海已溝乳母子醍醐法師隨分碩真言師也。彼師如意寶珠。安置壇上。多年勤行相貌莖青蓮形也。夫弟子相傳。彼沒後見之者。彼青蓮華□破中土作寶珠形有之。又彼建目錄。其日中央佛舍利安置之。八葉紙五色彩色其上包之。然後福所五處土以固寶珠形也。其上青蓮花作籠。其後加持種種也(云云)已上大定房物語(云云)。
一。舍利與彌陀一體事。心光院禪助僧正弘師彼僧正依近江入渡請舍利寶筐彌陀抄云事一卷造之。彼禪門許被遣。此書隨分祕事被書御室在之彼禪門舍利信事超土倫。弘仁皇帝御感得牙舍利相傳。其安置樣八寸水精塔安之。其上寶筐印塔金銅。其上三尺八角宮殿安之。寶形水精每月晦日舍利講行之。其前不斷香燒之。師師子形香箱也龍神。口水吐奉灑體。殊勝令見。福萬富天下無雙也(云云)。
一。悉地成就人可結緣事三井隆辨僧正於關東降雨祈。七箇日祈之無其驗。仍重申請今七日延引。極樂寺長老良親上人者文殊法成人御座。仍僧正種種儲施物捧文殊法傳受給。僧正別持尊在態悉地成就之法受給。僧正語仍上人江島於龍穴佛舍利置壇上行之時。小蛇一壇上來佛舍利食海中入。仍即時降雨天下充。時僧正高名。降辨天下無雙碩真言師也。不耻下問事可知之。是文殊法無傳受。授之了。
一。求聞持法獻白芥子事。示云。付之種種習事有之。一白芥子者金剛三形也。故辟鬼功能有之。此法魔障心起法。故用之也又云。此法灌頂表示開塔習事在之。龍猛咒白芥子。鐵塔打開也。又云。白芥子七粒南方寶部方第七識處故色心不二皆□。可思之。又云。佛舍利必白芥子加之可勤行也。最極祕事也。以一心芥子開法界扉。意歟。甚深(云云)。
元祿十五年壬午二月二日法印實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