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葉集 (普通廣釋見聞第一

輸入者 韓紅霞

粗云。於本覽真和尚難思除。然先任抄寫之。後見可有斷簡歟。鑑真歟。尚可尋之。鎮增私云。鑑字不可及不不審。轉寫之謂也。後生書寫人。皆皆可直可直(云云
山門東塔南谷 淨教房
真如藏(九四)虞

  普通廣釋見聞 私苗

從云。此宗事但以信心可聞之者也。根本大師御誡在之故。學生式云。以信心聞之。以嫉妒勿聞之(云云)凡權教權門意者。經一部立宗義。故得半教之意。不知滿教由致也。是則有義。當人用之分齊也(云云)今宗者不爾。大師太蘇妙悟。直達佛智內證也。大綱者不暗細目意也。義。智人用之。義深可思之。
并序事
示云。爾雅云。序者東西垣也。在外表先可見故(云云)又沙門行靖釋云。序者緒也。在外表如璽得緒。緒畫一璽之絲。茲集得緒。畫一集之事。多云并序。來之矣。學者之(云云)私云。謂意者。序者表正宗故。於此書之序表。絲括一部始終大綱故也(云云)文云。粵若彌勒菩薩說言。東方有小國。其中有大乘種姓示云。此言是瑜伽論文也(云云師釋此文云。東方有小國。三千餓鬼。學大乘教法也相傳云。三千餓鬼者。指我山三千學侶也謂意者。凡餓鬼欣求飲食相也。今我山三千學侶者。欣求大乘法味故爾云也。然云不可得餓鬼也(云云沙門者貧乏號不可苦歟(云云)又大般若經第四百分明說。見其說相。此般若經十方可流傳之由明。其上重又於東北方久可傳播流布之由說。應我國也云事。花嚴經云。東方有小國。湖海中。在辨財云云五大院釋曰。江州靈鳥在生身辨財天。叡山佛法應繁昌。州靈島在生身辨財天。鎌倉佛法可繁昌也。又惠心先德一乘要決云。日本一州圓機純熟。朝野近皆歸一乘也。此釋源依山家大師御釋。非惠心私釋也(云云)文云。我日本國僉知成佛。豈非其事也。
求云。以何得知。東方小國日本一州云事。甚不審也。如何。示云。佛法東漸以來。翻譯三藏弘經薩埵雖多之。日本外未云有大乘流布國。以五大院釋云。天竺外道佛法。晨旦有導士諍佛法。我日本國佛法等(云云)應知日本圓純熟云云
求云。以何得知。日本一州僉知成佛之事。如何。示云。我朝八宗九宗來。皆成佛道者信知。故日本唯小乘行人總以無之也。其故天台宗下流布。十界皆成妙法流通故歟。甚深甚深從云。今我山大乘戒者。此純諸菩薩威儀圓頓一實戒相也。故於受戒位。經六即成佛三身四土成道即座顯之也。是以梵綱經乘生受佛戒諸佛位。位同大覺位。真是諸佛子也。瓔珞經云。其受戒諸佛海也。下釋云。諦信此語。是名成佛也。謂意者。不用覺悟知見。不假定惠修行。於受戒即座信心成佛故也。凡信心者。信故證淨等云。疑惑一分無之也。故於信心受戒即座頓斷三惑。速登覺位也。仍我山六重結界。定六即階級也。今戒者。即覺說也。心性中臺常寂光土云是也。故經云。游於四方直至道場說。我記云。直道而歸生源可盡云。又云。凡戒壇者非建立。我山是自本四土不二寂光土也。依之靈山一會嚴然未散等云哉。又釋迦分身脫垢衣。召涌示常住靈山報土劫火不破。常寂光土無明豈污乎。三變不退娑婆。六動感會無礙此顯修究極理。於事相建立戒壇功德甚深微妙故。奉遇生身如來不異也。依之登壇受戒之輩。殖不知不覺善根。即下成佛種子也(云云
一。我山靈山浮土事。山家御釋云。攀斯山者。永離三惡之嶮坑。容斯洞者。速至四德直道也。
大師御釋云。發心山住任情。解實果之惑。不信離散之矣。正與為吟菩薩輪之衢也。
御廟御遺告云。夫尋天台宗流轉者。始靈山中天台。終吾山雖言三傳之末山。不異三變之昔地。故得道不殖於吾山殖於何所。出離不求此處於何所也。一。吾山號四座弘通峰事。州赤山院明神神託曰。對覺大師曰。迦禮記傳聞。日域藥王藥上弘法峰。人至彼守佛法云云)赤山明神隨覺大師來至我國。叡山西麓令住給也(云云)傳教大師藥王菩薩也。義真和尚者藥上菩薩也。三津百杖者莊王也。妙德淨德婦人也。仍我山號四座弘通山也(云云
一。山家大師如來使事。宮太子傳云。嬭母者乳母也。大師御誕生七日以後。出嬭母懷。普行七步。唱曰。捨於清淨上。愍眾故此。能於此世。廣說無上道也。法師品云。藥王當知。是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廣演此經○當知。是人如來使如來所遣如來事○也。大師是即藥王菩薩應跡也。深可思合之。
一。大師渡海元意事。山家云。殆萬里巨唐。傳於一味戒(云云
傳云。一味戒者。勸發品四要也。一者諸佛護念。二者殖諸德本。三者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是則三聚淨戒五大院御釋有之。廣說無上道云。一味戒習傳也。施之故顯密心戒法為本意習也。仍後義行三摩地為戒釋也。深可思之。又隨意普禮。此三學俱傳名曰妙法釋可合之正戒藏
一。佛自唱一偈事。佛自住大乘其所得法定惠莊嚴攝善法戒)以此座眾生眾生戒已上)
中堂藥師如來。與大師有交語者此文事也。是則三學俱傳妙法也之事。以藥師如來為戒家本尊事是起。甚深甚深
一。桓武與傳教靈山事。山家釋云。夫以桓武天皇者。依靈鷲願立法花宗。入玄宮助遍吉誓。利生秀於周記。法施之功高於漠武也。
五大院
桓武天皇靈山聽眾。傳教大師一會聞。作芳契於靈山之席。覆利生扶桑之境也。桓武天皇普賢菩薩化現也。傳教大師藥王菩薩應跡也。
文云。鑑真和尚傳戒藏。
從云。鑑真和尚終南山道宣律師殊弟也。三論祖師道睿云人。勸鑑真令來日本。其時律三大部天台三大部來給。本意在大義也。又是初後佛圓頓義齊意也(云云
文云。先為天皇大后以授菩薩羯磨事。
從云。鑑真和尚武皇帝并光明皇后。以菩薩戒奉授畢。仍廣釋云。我日本國勝寶六年。鑑真和上於東大寺大佛殿前。築大戒壇應知鑑真說戒大乘戒也云事。
求云。以何得知。鑑真說戒梵網戒也云事。如何。從云。蓮寶和尚話語集云。引永觀律師語云。鑑真和上說戒者。梵網經重禁也(云云
大寺八宗異雖置之。以花嚴宗為本云事此謂歟。甚深甚深
文云。後因律儀方法而傳聲聞戒文事。
鑑真和尚傳云。純以菩薩大戒小根依何利等云。大佛殿前大戒壇破。西門脅小乘戒壇築。今戒壇是也。此專小乘篇聚威儀用也(云云)文云。叡山嶽本師律事。
山家大師製四條式。定我山學生式給。然以來圓頓三學弘通下也。
文云。普天感崇。謂為直道事。
大師以四條式文。訪決於異朝。其文決曰。本師綱統馳偽辨於當時神州僧耀明珠於永代。
近得註論之誠證。遠契AA智之內證其以來直往但菩薩威儀下感崇。仍爾云也。
文云。發起品殊勝之心。同有菩薩戒事。
從云。最初七大寺大德難破聲聞篇聚菩薩威儀難破。爰諸大乘論中多大乘菩薩戒法分明也。依之今都教戒法者。聲聞戒別意也。菩薩戒通受也。依瑜伽唯識通受菩薩戒威儀立。然而律儀不異聲聞云。或云。於菩薩戒摘取少分。以為五分八十具等云。攝儀一戒者。不異聲聞云也。大乘菩薩也謂。是則異部意也。又是三乘同坐解脫床義也。若爾者通教分齊也。
文云。夫以如非乘。恐欺他事。
從云。此一句判教來由也。教有權實。機有小。不可不分別。依之舉十家戒儀。廣略偏圓分別也(云云
一。本朝佛法流轉相叶在世五時事。從云。凡案在世五時次第相似本朝佛法。其故日本佛法流布者。以都為始。武皇帝建立大寺。盧遮那佛座千葉臺上。是則三重相關成道。花嚴儀式也。加之東大寺供養念座老翁云魚荷來置前机上。導師波羅門正救覽八十花嚴也。是最初頓說花嚴儀式表也。此老翁者淨名居士也。即大職冠歟(云云
花嚴梵網經說相者。臺上盧遮那葉上千釋迦。葉千百億釋迦。妙海王千王子。阿逸多菩薩次第相付。花嚴當分三重相關成道。法花跨節意。四句成道也。次鑑真和尚天皇大后以授菩薩羯磨者。是則如授妙海王千王子歟。
已上花嚴時分也。
阿含得因律儀等云者。鹿苑施小儀式也。脫瓔珞軟衣。著羊弊垢膩衣。溫尊特相海粧現老比丘形相事云也。加之春日明神鹿野苑。以鹿畜為眷屬事。可思合之。
已上阿含時分也。
方等亦發顯品殊生之心。同有菩薩意地所持之之事。是方等時分也。恥小慕心發。成真成通人也。故云。釋迦法中別無菩薩眾。故文誠三六依次第坐云。同在菩薩意地持戒云意同之。又如我等法性云事也(云云
上方時分也。
般若功德之場。感好菩薩戒事。彈呵之後即沙汰大機漸成即真得別益。
已上般若時分也。
法花次須觀機半滿行戒權實等事。此是判教意也。非跨節圓意歟。無權實判教也。以法花超八圓教。為開會四末三教也。天台別教如常應知事歟。
已上法花時分也。
一。經事。問云。此書經如何。從云。依妙樂戒本云故。如彼戒儀。云正依法花傍依網也(云云)故廣釋云。今據妙樂戒本。略開一二門云云
難云。妙樂戒本經依瓔珞等經其上今戒儀殊以網依經。就中第七正授戒下舉相傳戒時。以臺上舍那第一次第逸多二十五菩薩妙海王千王子舉。正依經(見)凡性發得傳授三種中。家習專以相傳為本也。若爾者律相傳也。非次第。何今抄始終正依法花機也云也。
仰云。妙樂戒本事(律御沙汰
既彼戒本文多法花所謂請師下又授圓教三聚文以妙觀融通萬境云云)但至今相傳戒相者。有多意。一下文顯之通得引意。彼舍那今釋迦也。依之釋云。二處會主雖即遮那釋迦不同。但是衣瓔少殊內身不別也。尤可思之。其上尚有子細。次第時以網為本意可有之。於法花戒者。此相貌不相應。尤凡今家圓頓戒不相離。並鼻可有之。故舉方無失。此事綱戒師師次第相承。法花戒時此儀尤可習之也。
尋云。疏第八釋如何(若圓戒。次指網)仰云。其釋且指委細說所也。今經無戒不可得意。釋前後可之。三學俱傳雖有今經旦指所也。今經常事也。
尋云。何以爾前梵網經戒。為今經開會經乎。傍依不相應耶。又山家御釋傍依瓔珞經等。今何但云網乎答云。以網網經戒為今戒傍依四重儀次別以網為傍依本事梵網經一代始。今經終窮極說也。始終取合事有深意。始本不二蓮花塔婆不可相者也。花嚴座蓮花。法花坐塔婆。皆是有子細事也。
序下
文云。彌勒菩薩說言等事。
答云。像末三時正法小乘為面弘通像法大乘為本弘通末法大乘為面流傳也。今彌勒言者。瑜伽論文也。此外大般若有之。其外尚有之又惠心御釋云。根本大師有之。可尋之。仍所所大乘種姓者指圓機也。尤可思之。法花圓頓戒弘通。實末代相應之法也。依之五大院御釋云。桓武天皇靈山法眾。傳教大師一會聞○以此釋真俗一致可思合之。又云。七重結界安九院之佛閣三變鎮開九重之皇居。俱是佛法此住之因緣鎮護國家之祕術也。深可思之。又云。城是本有四德。山是修得四德修性不二事理一如也。且不可相離。若闕一者不可安穩也。佛□王舍城心王也。耆闍崛山者數也。是則託事顯理之明文也。深可思。
一。我山號一乘峰事。記錄云。我山本名日枝山。桓武皇帝改之號比叡。山王法王一體也。王城與山門不二也。世俗勝義圓融不二意也。加之爾前四味三教諸宗。皆是枝末教法也。法花萬行諸乘皆歸一乘故號比叡也。云梵名者此云一乘也。山城之事比叡真俗一實意也。答云。三國弘傳天竺唐土日域也。尤可思之。就之日本戒法弘通次經。全與如來說教次第同也。其故鑑真最初於大佛殿前被建大戒檀依之彼大佛花嚴教主也。是以大佛殿供養時。行基菩薩天竺波羅門正為導師供養砌老翁荷物來。之云魚也。正見之者花嚴經也。此老翁淨名居士也。天竺號佛三藏。此云波羅門正也。此正行菩薩俱是文殊垂跡也。淨名居士又是文殊應現也。每諸佛於世文殊悉為對楊發起也。故經云。十方世界中有佛國大乘教流演。皆是文殊力也。深可思之。波羅門正於南波濱見行菩薩云。
靈山釋迦御前。
文殊御。
行基菩薩
迦毘羅會。
真如
行基菩薩文殊也世以皆知。又律荷其所被殖。津木木名于今現在。皆是靈山一會儼然未發意歟。又是靈山聞晨旦弘。太蘇妙悟日域傳云如。
文云。天皇大后之事。答云。天皇武皇帝也。大后者光明皇后也。
尋云。此所授戒者何戒乎。答云。蓮實記錄中云。重禁也(云云)如前花嚴之無疑歟也。
文云。次后因律儀之事。答云。文云。次方等般若事。答云。法相方等意也六經一部論大旨依方等又云。三論無相義。故依中論等。仍般若部而此二家尚戒依東大寺小乘戒。故宿草菴意也。尤可思之。
次法花事。答云。今又叡岳本師律者。是法花戒始也。是三顯一法花也。凡大師渡唐御本懷三學俱傳。就中以圓頓戒。為本懷給也。此事祕藏事在之。可用傳。御歸朝之後。弘仁七年開一向大乘篇目。同九年暮春告門徒畢。同十年造四條式文。奏聞惟雄中納言執奏也。此仁謁傳教并光定天台宗可思之。故本朝弘傳云。次第專叶五時說教。可思合事。我山戒壇弘仁三年六月一日被宣下(云云)同四年始行之。以義真天長四年正築戒壇畢。宣下以得六年歟。可見日記(云云
私云。我國神明示現。習五時次第山王法花教主也。尤可思合之者也。故山王祕決云。三權諸神歸一實山王無動寺知信阿闍梨記也云云
文云。論律可讀也(云云
尋云。今抄光嚴阿含法花三戒付出。仍除間二味乎。
私云。三周之說相不同歟。法譬二周略間二昧。故妙樂釋云(信解品)仍今意也。凡方等法花以有也。故除之歟。稀業心後是顯實可思之也。是如來知見顯機此云也。若至方等各到法花可思之。大乘初門調機入頓釋。同可思合之(云云
尋云。任四條式文。二年後往兼行寺可受聲聞戒乎。如何。答云。不可然。彼式文且依時宜為防他謗。此釋給也。其後為國定再不許重受(云云)見山王院御釋。故當山古今僧侶只以大乘戒壇次。會合無相違(云云)尤可思之。仍當世別不可受之哉。
文云。一句法門永劫為種之事。
尋云。心如何。答云。一句法門永劫為種。非乘者云也。此心小乘等為種子云也。此種子種子也。故不可用小乘。可用大乘云歟。是則上聲聞戒眾機等。有菩薩戒云破也。義云。一句法門永劫為種也。權教種子不許也。其故一句法可成種子事。大乘種子。可用乘不成種。小乘不可用云歟(云云
二義可隨心。已上義可宜。
文云。前賢戒儀已及十家偏圓盤吹尋云。十家中有祖師戒儀。何破之乎答云。且語偏圓分別此云歟。只一邊歟。所詮瓔珞等尤被簡。妙樂大師戒儀分明不釋乎(云云

(已上序分)溪嵐拾葉集

天台沙門光宗記之
應永一年五月三日
求法沙門貞算書之(七二)
元祿五年壬午五月九日印實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