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嵐拾葉集

輸入者 韓紅霞

三重受授灌頂授戒云是也。傳重受之時。房中何事。人不知事也(云云
問。二門次第生起表示乎。答。表示有之。所以我師連道人示釋在之。可尋之也。
尋云。戒人云事如何。答云。藥王經云。從生至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云云)此文口決。小乘戒者人持戒大乘戒人可思也。天神釋云。夫菩薩戒流轉不滅教也(云云)深可思之。答云。直往迴心等為人設之須然。而又一人此義已(云云)此種相下化攝也。
尋云。此意樂有何證據乎。答云(云云正依法花說也。故法花經也。所以譬喻品云。利根已下種人可持之說。合之可意也。
尋云。其相配如何。答云。文云。若聞藥師琉璃光之事。藥師應身也(眾生戒也)琉璃者(淨法身也律儀戒)光者即般若。故名報身也(攝善法戒也)答云。一向無上菩提者。種具是四弘菩提故爾云也。種總各四弘有之。別云時種分四弘料簡也。以法花文合之可受也。
四擇道場事。尋云。外道場相貌如何。答云。此下可習事寂光也。普賢經文尤可思之。是色常住法故文實殊勝也四土不二寂光習也。七重結界安心中臺寂光土。可思之。
一。凡聖同居二。邪正一如三。冥熏密益四。好世淨五。開方便門六。示真實相(究竟同居第一同居淨土(第二三方便土(第四)報(第五)寂光(第六)已上跡門四土
真性中臺寂光土本門四土不二寂光也。私云。一家立六即外立位耶(云)四土外立土問也。今我山建立此義此義所詮跡門六即上本門位立也。跡門四土本門四土不二立歟。
尋云。本門位與本門土其相貌如何。義云。可聞傳(云云
尋云。內道場相貌如何。答云。是於寂光不二土也。所詮以我身為寶塔也。此等深可聞傳疏九云。本有四德所依修得四德能依能所已并為能依之身。能所所依之土二義齊等。方是毘盧舍那身土之相(云云)可思之。此文傳可習也。以此文外道內道場可習也。尋云。內道場於今經中有證據乎。答云。可聞傳。明明文相在之。祕藏祕藏。釋云。於師無上法塔也。依金光明經歟。於身無上佛國之想可思之。私云。以寶塔品相貌合傳可習內外道場者也。此抄委多此段。任雅不可率爾而已。
一。內道場證據事。法花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寶塔。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於大音聲如卻開鑰開大城門。即一切眾會皆見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不散禪定爾時佛塔寶塔中(始是冥本覺灌頂儀式也)分半座釋迦牟尼佛。而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釋迦牟尼佛入其中坐其半座爾時大眾二如來。在七寶師子座結跏趺座。又云。我等本有塔婆五分法身會也。集分身脫垢衣云事。深可思之。又云。衣座室即是三聚淨戒也。又是三身三諦深見合之。
一。天臺三密釋事。寶塔品疏云。三變土田者。三惑相也。亦是三變淨土儀式也。是則如來三密三身體相也(云云已上取意)又云。十不二門云。如來三密相海也(云云)可見本文也(云云)又云。因名三業果名三密釋。可思之。昔淨滿如來受用報身也。即是教主也(云云)二侯者二者三公也。侯者諸侯王也。小國王也。答云。南山於辰旦築戒壇之時卜地。請僧來云。此壇四角掘可見也(云云)掘之時。長五尺石銘有之。其銘曰。迦葉佛時清觀寺戒壇也。又云。慈覺大師授戒於貞觀帝奉號文德。法名號素信菩薩
寂光事。寂光土色心境智相應也。
答云。於靈文習之。又同居習也。又云。道場本尊戒師受者以習合事。心性中臺常寂光土云事。答云。性者寂也。光者心。是則寂照二義也。受戒道場寂光土事。答云。本大緣寂光為土。期心所法界為機可思之。法身地照機事以此釋習合事也本大緣處皆名法身地。云寂光土習。甚深也。山家御釋云。稽首十方常寂光。常住內證三身佛。方便同居土。大悲示現大日尊(云云)可思合也。
尋云。蓮花臺上寶塔相貌如何。答云。蓮花得表報也。寶塔者表寂光。臺下因。寶塔者上果義也。花嚴覺也。法花本覺也。因果色心始覺本覺境智中。於萬法攝盡習事也。此三緣和合一切教法盡。
尋云。名外兩道場事如何。答云。內證所具法門外色莊嚴表示故名外道場也。內道場以心處八分為所座。以靈明之月輪為能住。五分戒和合成就。是則五大法性圓滿具足。以之為微妙寶塔也。是名內道場也。譬當時傳法灌頂道場莊嚴者。外道儀式也。祕密灌頂內證莊嚴者。內道場儀式也。顯密且雖異。道是一故。先德此釋給。已在世寶塔全是南天鐵塔也。戒定相傳密教直受印信。全是一致也。甚深甚深外道場文云當受菩薩戒地名常寂光土。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究竟證會之云云內道場文云。境界亦云行者即是道場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皆來中。當受菩薩戒之身。即金剛道場一切諸佛會此中。未來際不可捨離。如靈文。永無敵十方世界四魔盡力欲壞顛傾毛孔
三師相已下
示云。師相三。一諸佛師。若真佛。若佛像。若生身舍利。若具錫缽。若法身舍利大乘經卷(云云)二菩薩師。若真聖。若聖像若生身舍利。若法身舍利等(云云)三凡夫師。若內凡夫。若外凡夫。不須形像持物法文云云
尋云。諸佛菩薩凡夫等。三師以何為本乎。答云。為末代以第三師為本也。此事深有子細。可聞傳也。盧舍因地相傳。義記真傳(云)廣釋從凡夫僧尤可思合事也。答云。在世滅後凡夫高習事。最極祕事也。凡夫習法花文。
尋云。本地三身習事如何。答云。惠心流於即位習之。檀那流於極位習之。教彌實位彌下。教彌權位彌高云事。可思之。又云。受者應身戒師報身。本尊為法身。是則無作三身祕義也。依之三身四土成道受戒即座習事此事也。
答云。即為法寶名字即為佛寶觀行即僧寶也。然間三諦即是三寶也。三寶者是三身三身即是三聚淨戒也。深可思之。故明曠釋云○
尋云。末代師。受戒儀乎。答云。此事傳。真言教祕密重值師受之(云云)彼師者有習子細(云云)今戒家意師又有祕事。不可率爾者也。傳可聞也。
尋云。此五品品。即是外凡位堪作菩薩戒師。爾末代五品師雜有哉。如何答云。下別被於一種師。其師相劣者也依袋臭不可捨珠其上戒家意。五品階級有習受戒弟子名字受戒以后。觀行習事有之。可聞傳。凡立六即位事。依物隨事可有差別。依之天臺御釋。就彌陀稱念義共六即。是習事有之。可聞之。
尋云。今戒師所詮如何可意定乎答云。此事戒壇寂光土能居身。無作三身儀式習也。一家釋云中相貌。塔為法身寶為報身釋迦應身是。次寶表法身釋迦報身表應禮。重釋祕藏釋也。今戒壇五師習。今所釋迦文彌勒法身現前五師報身習。現前一師不二應身云。是一傳也。又云。不現前五師三師法身現前一師報身所化應身。是一傳也。是則寶塔品三身釋以可思合之。上傳二義中。不現前置為一法身事。身合意也。所詮三身六身廢立可思之也。故戒壇寂光也。以之上合內外道場可意者也。又云。合弘仁三箇傳可習之。所受戒法蓮花因果可習也。答云。此五師此習事。有山王院釋上又云。顯戒論序歸敬序文。
稽首十方常寂光(戒壇常住內證三身佛(五師也)方便同居土(花嚴意也)大悲示現大日尊(指戒壇勸請山王也私云。顯戒論序有兩重歸敬序。始正依法花。次傍依網意也)
又答云。此上尚一兩重大事。只我等五陰色心體可習事也。又山王現御法名妙法蓮花經五字出。妙法大宮四一妙法。法宿報身又報身真言意)蓮花臺法身報身真言意)台藏。律儀戒中道金剛攝善法戒空諦。經聖真子應身空諦三聖御名此五字起也。蘇悉地饒益有情戒
私云。本大緣○釋可合之。所居四土不二寂光。能居三身相即無作三身。所說一實相妙法蓮花圓頓法門也。蓮花因果法門是也。梵綱教主蓮花□○葉為座。
尋云。滅後必中下品戒體歟。如何。答云。必不可爾。意者。上品戒發得也。
尋云。復一類等師相如何。答云。必非破戒末代非法破書也。尤可意歟。
又云。二塔云有習子細。只立塔故爾云已。然而說戒道場習事也。
私云。三千眾徒塔婆習也。三部塔婆習也。東塔金剛西塔胎藏。橫川蘇悉地。可思之。
尋云。以一切僧體皆為觀音分身事。如何。示云。經云。應以比丘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云)若爾者。我等凡曾持饒益有情戒者。觀音普門分身也。甚深甚深。答云。南岳天臺等取戒師事者。相叶今經意也。一切凡夫此義也。中中我等無作三身本有甚深甚深
尋云。真聖與影像如何。答云。真聖者生身現益無量也。影像不及歟。故妙樂釋云。泥木雖無心發佛想者功德無量也(云云生身者機前示現故。機緣薪盡入滅給也。法身如如妙境故。三世常恒也。自真聖影像勝已先達。可思合也。加之密教六大四曼三密法界周遍故。生身法身不同也。中中影像功德甚深已。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可思之。
尋云。法身舍利生身舍利如何。答云。法身舍利者。實相妙理也。生身舍利者。應身舍利也。於法身有全有碎身。今法花經者法界總體故全身舍利也。爾前十諸經者分別說三故碎身舍利也。於生身亦復如是釋迦總體者全身也。分教舍利者碎身也(云云)又土佛身也。寶者法身有身也。分身諸佛碎身也。法師受戒地。須要見好相事答云。夢想好相。何況師資相傳和上值事免。是如來出世意也。甚深甚深
六重八重事。答云。戒經九卷經。一卷經。一卷經中六重者在家戒也。八重出家菩薩戒說。若此不審。又云。梵網經意六重者前六重也。八重者。重中二戒。除前四戒。後四戒。合八重云也。
一禮舍利事。示云。子塔前禮舍利。又寶篋印陀羅尼住禮全身舍利寶全身舍利等。皆是先生五分。答云。因果長者六重因果因緣事。可思合之也。一女人面目毒蛇入(云云)二衢。三天散花。四餓鬼打頭。五火柱。六座山頭。已上。
古人云。雲林打骸。靈鬼者泣泣悲前生業因。寒林供花。天人者色色喜曩善根云云
大師云。縱得紫金妙體還禮黃壞奮骨(云云)此文深可思合也。
六教戒德事。若菩薩二十四戒之事。
四戒之事。若聞琉離光。不墮三惡事。
答云。藥師應身琉璃即是三身如來三聚淨戒。故云戒體還成也。可思之。若入印之事。答云。入經也。此經說五乘譬也。
羊乘行事。答云。羊者五十里外不行也。五十里也(云云
  十二神行道事。答云。大集經委細說之(云云
步行菩薩事。答云。本論羊乘名言無之也。以步行當羊乘。以義引之也。智論中立四種故。今家四教相對有相宗法相宗也。三乘菩薩立。餘菩薩不議也。無相宗三論宗也。菩薩立。餘教菩薩不許也。鈔家者南山家師也。彌道贊者。異本云。彌天道安贊中云。
阿僧祇事。答云。句可之。
僧祇百千萬劫之事。答云。壽量品疏云。二僧只請見大大論中全此文。又云大論者異本有之。大師所覽本有之故。
私云。玄三云。天竺大論尚非其類辰旦師何勞及語是祇指四依弘經所造諸論也。殊指攝論勝藏又云。大論者強非度論。總一切大乘論指云也。故攝大乘論中此文。此論明十地前明三祇。又十地位明三祇。總合三三僧祇位也。而地前三祇六地救之者。僧祇也今二字剩歟。有云。經云。一卷戒經云也。一向教相戒相許說也。
第三別教菩薩事。律儀者。二百五十戒也(云云
問。瓔珞經律儀者。十波羅夷說。何今二百五十戒釋乎。示云。義云。經中無之。故釋義謬歟。答云。今隨義轉用歟。其故。彼經偏教門經故。共二乘時可用二乘所據戒有之。故顯此意引給歟。是則四四十六門中生滅門意也。尤可思之。依之以下引戒經重禁說。是正漸教菩薩戒別教戒又云。又大般若云。諸菩薩以下文不共二乘別教菩薩相云也。可思之。通軌者無釋。須相菩薩事何菩薩乎。答云。指釋尊歟(云云
天親之事。尋云。指何論乎。答云。
達磨說八勝事。答云。
問。天台八相別法者何乎答。義云。別戒相有之歟。答云。教理智斷等八種。已別教意八種共是則別教不共義故也。瓔珞云。律儀戒者。二乘二百五十戒乎。其上彼經但菩薩經也。如何。又一家菩薩律儀十波羅夷云可宜。如何。
尋云。圓教法花乎。答云○故今此顯教中且置此事。
尋云。此釋真言即身成佛戒家不明之。故且置此事云歟。如何。答云。爾也。今且以跡門真言此釋給已。是以山王院御釋云。引此菩提心論文合。佛於三世等有之身。於諸教中闕而不出文釋。不可思合也(云云義云。此釋意尚以真言當分意也。故上引入經五種菩薩(羊馬日月聲聞神通如來神通。後二圓教也)叡山大日一教攝圓教釋故。下舉國分諸宗義。乃至圓教花嚴與真言兩宗攝。故今且置此事云。所詮真言宗人謂云也。意彼宗人顯教置此不立之釋也。故舉彼宗情謂也。上三教通教下而有相宗唯執通乘○不許小乘菩薩菩薩菩薩云云)又別教下而無相宗但執別教。不許餘三立。故皆云云音所顯例前皆顯彼情謂也。仍今又此可意也。依之次下然上四菩薩戒等云下前舉四教當分入也。仍以為中跨節法。以諸宗當分也。可思之。
尋云。天臺戒何真言勝乎答云。三義可有之(云云)可聞傳(云云
今約跨節以下事。尋云。跨節者心如何答云。
尋云。的名虛空不動者靈義如何。答云。光定一乘戒體有之。可之。
六即成佛事。答云。十界即六即故。十界皆成云六即成佛也。此事尚傳。付受戒儀式事相申合事有之。付二門可習之。又云。方師師相承儀。橫豎六即成佛習也。又當山結界。云合事有之。又真言教法行法。六即成佛云合也。顯密一致習。尤可思合之。以戒場習合也。此等皆可聞傳事也(云云
圓乘戒身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佛法中卻無犯戒事。答云。十界三千戒行戒相云可意事也。
尋云。三教戒而戒法不樂云約戒體也。而其違圓宗犯戒云。戒相戒體共不可失已。如何。答云。勿論勿論不可有子細事也。十界三千可思合之。本門安竟持得門意也。凡今戒德下。十界果報戒德云也。十界權實當體戒相云也。可思合也。妙蓮權實不二是也。是云蓮花法門也。合三箇相傳可思合之。
尋云。正雖破戒戒體不可失歟。如何。
答云。此不審事。今持方云也。迷三道流轉。悟中勝用。可思合也。
得永不失付四重習事答云(云云
雖起三毒十惡五逆。皆成佛破戒品事答云。此條只菩薩意樂門。為利益眾生也。惡不可叶事也(云云)是無作三身知見出可意也。
十界共有持犯事。文云。九界為權。佛界為實云如。細論各具權實也。此深可思合之。答云。佛界為持。九界為犯。又以四聖界為持。六凡界為犯。又以人天為持。四惡趣為犯也。又於六道皆以王為持。以餘為犯。凡王者本地十界習也。王者饒益有情慈悲義。深可思之。
尋云。今戒體中所引文皆非戒體隨求陀羅尼真言也。如何。答云。一切佛法皆是戒法思食引之已。三學妙戒云上殘物不可有事也。
須臾聞之究竟。即究竟即事。尋云。一家初住釋。如何。答云。跡門初住得也。本門意也。是法住法位文。山家壽量品引給。又從久遠劫來文。本跡久遠言釋。尤可思之。此是發心以後不意廢忘不名犯戒事。答云。不意廢忘者。為利他廢忘也。非實迷已。可思之。凡不意者隨緣利他法門也非實業流轉也。法花隨緣真如誠就也。甚深甚深
一切智願事。答云。願者戒也(云云三寶髻中明珠窮子衣同寶者。戒法也(云云三周聲聞最初下種者。戒法也經云。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也。可思之。
大通時定父子天性事。答云。於八識耶田地。九識佛智種子下也。是則境智冥合義也。又云。三周聲聞犯戒事。何於別教云事也。非圓意也。圓教皆是隨緣真如。又一海義云。退大流轉義之事。此義違一家釋義也答云。戒家意一向無記戒也。然而無右。此義廣冷不云事也。凡佛法以斷迷開悟為面。其實機法共絕。正斷惑時體達斷云。以不斷正斷也。此義一而不斷也(云云
真如戒體事。答云。案位開義。昇進開義。安位本門也。昇進跡門義也。真空真寂真如戒體云。故犯不犯共無之也。萬像森云時。又置持犯也。是則本門蘇生萬法有。萬法安位也。皆是天高下山山河河云如。跡門有事開會。以理為本。本門事理開會有。以法為本也。戒家以事為本置持犯也。所詮理無持犯所落居也。
化教制教事。答云。三教化教制教各別談之也。圓教一致談之也。
五種顯事。疑云。圓戒相不破歟。如何答云。上。
一切如來妄執右臂事。答云。又左臂云事有之。右云時右智左理。以本覺理斷眾生迷智義也。右智左理也。以理切智也。凡成佛之時智解皆解皆絕也。以釰臂打懸。文殊有之。可思合也。又云。經云。在經左。擘切說。是以正切邪意也。右擘切者。等覺無垢始覺智本已泯心也。
文殊詠云手中。
觀音定惠和合事。答云。此下皆以密教意授之也。察之是則瑜祇理趣意。以可思合之。
婆尼敬曇分事。答云。數量也。
性徒律儀事。答云。遮經者律儀戒也。表詮者。攝善法戒也。十大弟子十心地大善地法釋事。優婆離尊者戒以所釋事也。可思之。
開悟已竟事。答云。諸法開悟上有闕字。有何故哉覽不審也。然而戒牒宿因多幸句上有闕字。是宿因責事也。是開悟賞意歟。
私云。戒牒闕字受者名字為出今置也。非賞貶義也。若爾者。今書受者名字為出也令置覽。不審不審
已上卷畢
因義云。中堂御前竹事。
師云。南叢篠云北金篠云。也神門表相也。
大宮竹事。師云。始社造。西八幡宮也。東住吉明神也。而寬平年中相應和尚社退。中堂竹付福殖也(云云)又云。中堂種名。福田院號。戒法時名也。鎮護國家敬田院號總持院同事也(云云
溪嵐拾葉集三(付廣釋)
天臺圓戒沙門光宗記之
應永一年五月日
求法沙門貞算書之
元祿五年壬午五月一日印實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