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27
辨顯密二教論卷上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夫佛有三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祕奧實說。顯教契經部有百億。分藏則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則有一二三四五之別。談行六度為宗。告成三大為限。是則大聖分明說其所由。若據祕藏金剛頂經說。如來變化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故地論釋論稱其離機根。唯識中觀歎言斷心滅。如是絕離並約因位談非謂果人也。何以得知。經論有明鑒故。其明證具列如後求佛之客庶曉其趣。縱使觸顯網以羝籓壅權關以稅駕。所謂息城之賓。愛楊葉兒。何能得保無盡莊嚴恒沙己有。至如棄醍醐而覓牛乳。擲摩尼以拾魚殊寂種之人膏盲之病醫王拱手甘雨何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嗅斯芸。秦鏡照心權實冰解。所有明證。雖經論至多。且示一隅。庶有裨於童幼。
問曰。古傳法者廣造論章。唱敷六宗開演三藏軸剩廣廈人僵卷舒。何勞綴斯篇。利益如何。答。多有發揮所以應纂。先匠所傳皆是顯教。此是密藏人未多解。是故弋釣經論今為一手鏡問。顯密二教其別如何。答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祕也。問。應化身說法諸宗共評。如彼法身無色無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說無示。諸經共說斯義。諸論亦如是談。如今何你談法身說法。其證安在乎。答。諸經論中往往有斯義。雖然文隨執見隱。義逐機根現而已。譬如天鬼見別人鳥明暗。問。若如汝說諸教中有斯義。若如是者何故前來傳法者不談斯義。答。如來說法應病投藥。根器萬差針灸千殊。隨機之說權多實少。菩薩造論隨經演義不敢違越。是故天親十地馳因分可說之談。龍猛釋論挾圓海不談之說。斯則隨經興詞非究竟唱。雖然傳顯法將會深義而從淺。遺祕旨而未思。師師伏膺隨口蘊心。弟弟積習隨宗成談。爭募益我之鉾未遑訪損己之劍。加以釋教漸東夏自微至著。漢明為始周天為後。其中間所翻傳皆是顯教。玄宗代宗之時金智廣智之日。密教鬱起盛談祕趣。新藥日淺舊痾未除。至如楞伽法佛說法之文。智度性身妙色之句。馳胸憶而會文。驅自宗而取義。惜哉古賢不嘗醍醐。
問。義若如是者何等經論說顯密差別。答曰。五祕金峰聖位經。遮那楞伽教王等。菩提智度摩訶衍。如是經論簡擇說。
問者曰。請聞其證。答曰。然矣。我當為汝飛日輪而破暗。揮金剛以摧迷。問者曰。唯唯欲聞。
龍猛菩薩釋大衍論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有本覺無捨離時。何故眾生先有成佛後有成佛今有成佛。亦有勤行亦有不行。亦有聰明亦有暗鈍。無量差別。同有一覺皆悉一時發心修行到無上道。本覺佛性強劣別故如是差別。無明煩惱厚薄別故如是差別。若言如初者此事則不爾。所以者何。本覺佛性圓過恒沙之諸功德無增減故。若言如後者此事亦不爾。所以者何。一地斷義不成立故。如是種種無量差別皆依無明而得住持。於至理中無關而已。若如是者一切行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超於十地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德。如是行者為明無明。如是行者無明分位非明分位。若爾清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圓滿本智具足。亦出四句亦離五邊。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清淨之心不能清淨。絕離絕離。如是本處為明無明。如是本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若爾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背天。演水之談足斷而止。審慮之量手亡而住。如是一心為明無明。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分位。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實非我名。而立曰。我亦非自唱而契於自如我立名而非實我。如自得唱而非實自。玄玄又玄遠遠又遠。如是勝處為明無明。如是勝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不二摩訶衍法唯是不二摩訶衍法。如是不二摩訶衍法為明無明。
喻曰。已上五重問答甚有深意。細心研覈乃能詣極。一一深義不能染紙。審而思之。
又曰。何故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緣耶。是法極妙甚深獨尊。離機根故。何故離機根。無機根故。何須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得耶。能得於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性德圓滿海是焉。所以者何。離機根故。離教說故。八種本法從因緣起。應於機故。順於說故。何故應機。有機根故。如是八種法諸佛所得耶。諸佛所得。得於諸佛。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修行種因海是焉。所以者何。有機根故。有教說故。又云。諸佛甚深廣大義者。即是通總攝前所說門。所謂通攝三十三種本數法故。此義云何。言諸佛者即是不二摩訶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德勝故。大本花嚴契經中作如是說。其圓圓海德諸佛勝。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若爾何故分流花嚴契經中作如是說。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為其身心。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不攝焉。盧遮那佛雖攝三世間。而攝不攝故。是故無過。
喻曰。所謂不二摩訶衍及圓圓海德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亦名金剛頂大教王。等覺十地等不能見聞故得祕密號。具如金剛頂經說。
華嚴五教第一卷云。今將開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初明建立一乘者。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是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又中卷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云。夫法界緣起乃自在無窮。今以要門略攝為二。一者明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隨緣約因辯教義。即普賢境界也。初義者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相耳。如花嚴經中究竟果分國土海及十佛自體融義等者即其事也。不論因陀羅及微細等。此當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即其義也。問。義若如是何故經中乃說佛不思議品等果耶。答。此果義是約緣形對為成因故說此果。非據究竟自在果。所以然者為不思議法品等與因位同會而說故。知形對耳。又云。問。上言果分離緣不可說相但論因分者。何故十信終心即辯作佛得果法也。答。今言作佛者。但初從見聞已去。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解行終心因位窮滿者。於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圓融果矣。由此因體依果成故。但因位滿者勝進即沒於果海中。為是證境界故不可說耳。
喻曰。十地論及五教性海不可說文。與彼龍猛菩薩不二摩訶衍圓圓性海不可說言懸會。所謂因分可說者顯教分齊。果性不可說即是密藏本分也。何以知然。金剛頂經分明說故。有智者審思之。
天台止觀第三卷云。此三諦理不可思議無決定性實不可說。若為緣說不出三意。一隨情說(即隨他意語)二隨情智說(即隨自他意語)三隨智說(即隨自意語)云何隨情說三諦。如盲不識乳為說具粖雪鶴四譬。四盲各各作解執起四諍。凡情愚翳亦復如是。不識三諦大悲方便而為說有門空門空有門非空非有門。是諸凡夫終不能見常樂我淨真實之相。各執空有互相是非如彼四盲所以常途解二諦者二十三家。家家不同各各異見執自非他。雖飲甘露傷命早夭(云云)隨智說三諦者。從初住去非但說中絕於視聽真俗亦然。三諦玄微唯智所照。不可示不可思。聞者驚怪。非內非外非難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無有相貌。百非洞遣四句皆亡。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以凡情圖想。若一若三皆絕情望尚非二乘所測。何況凡夫。如乳真色眼開乃見。徒費言語盲終不識。如是說者名為隨智說三諦相。即是隨自意語也。
喻曰。此宗所觀不過三諦。一念心中即具三諦。以此為妙。至如彼百非洞遣四句皆亡。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此宗他宗以此為極。此則顯教關楔。但真言藏家以此為入道初門不是祕奧。仰覺薩埵不可不思。
楞伽經云。佛告大惠。我為曾行菩薩行諸聲聞等依無餘涅槃而與授記。大惠我與聲聞授記者。為怯弱眾生生勇猛心。大惠此世界中及餘佛國。有諸眾生行菩薩行而復樂聲聞法行。為轉彼心取大菩提。應化身佛為應化聲聞授記。非報佛法身佛而授記莂。
喻曰。依此文法華經者是應化佛所說。何以故。為應化聲聞等佛授記莂故。或者談法身說。甚誣罔而已。
慈恩法師二諦義云。瑜伽唯識二諦各有四重世俗諦四名者。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無實諦)。二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差別諦)三證得世俗諦(亦名方便安立諦)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非安立諦)勝義諦四名者。一世間勝義諦(亦名體用顯現諦)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差別諦)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顯實諦)四勝義勝義諦(亦名廢詮談旨諦)前之三種名安立勝義諦。第四一種非安立勝義諦。又云。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迥超眾法名為勝義。聖智內證過前四俗復名勝義諦。又云。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廢詮談旨一真法界也。
喻曰。此章中勝義勝義廢詮談旨聖智內證一真法界體妙離言等。如是絕離即是顯教分域。言因位人等四種言語皆不能及。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真實言能說是絕離境界。是名真言祕密教。金剛頂等經是也。
智度論第五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佛能說是我今當禮。乃至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非非不生滅亦非非非不生滅。已得解脫非空非不空。如是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又三十一云。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之初門。龍猛菩薩般若燈論觀涅槃品頌云。
彼第一義中 佛本不說法
佛無分別者 說大乘不然
化佛說法者 是事則不然
佛無心說法 化者非是佛
於第一義中 彼亦不說法
無分別性空 有悲心不然
眾生無體故 亦無有佛體
彼佛無體故 亦無悲愍心
分別明菩薩釋云。此中明第一義者。一相故所謂無相。無佛亦無大乘。第一義者是不二智境界。汝說偈者正是說我佛法道理。今當為汝說如來身。如來身者雖無分別。以先種利他願力。為大誓莊嚴熏修故。能攝一切眾生。於一切時起化佛身。因此化身有文字章句次第出聲。不共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故。而為開演二種無我。為欲成就第一義波羅蜜故。為欲成就最上乘者故。名為大乘。有第一義佛故。依止彼佛而起化身。從此化身起於說法。由第一義佛為說法因故。不壞我所立義。亦不壞世間所欲。又云。第一義中如幻如化。誰說誰聽。以是故如來無處所。無一法為說。又觀邪見品云。般若中說。佛告勇猛極勇猛菩薩。知色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乃至受想行識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者。是名般若波羅蜜。今以無起等差別緣起令開解者。所謂息一切戲論及一異等種種見悉皆寂滅。是自覺法。是如虛空法。是無分別法。是第一義境界法。以如是等真實甘露而令開解。是一部論宗。
喻曰。今依斯文。明知。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絕離以為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表德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有意智者留心九思之。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三十八云。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復有二種。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相。譬如軍立密號有知者有不知者復有二種。有初習行有久習行。有著者有不著者。有知他意有不知他意者(離有言辭知其寄言以自宣理)為不知名字相初習行著者不知他意者故說無眾生。為知名字相久習行不著知他意者故說言有眾生。
喻曰。初重二諦與常談同。次二諦有八種人。為不知名字相等四人說真諦中無佛無眾生。為後四人故說真諦中有佛有眾生。審思之。所謂密號名字相等義。真言教中分明說之。故菩提場經云文殊白佛言。世尊以幾所名號於世界轉。佛言。所謂名帝釋名梵王。名大自在名自然名地。名寂靜名涅槃。名天名阿蘇羅名空。名勝名義名不實名三摩地。名悲者名慈。名水天名龍名藥叉名仙名三界主。名光名火名鬼主。名有名不有名分別名無分別。名蘇彌盧名金剛。名常名無常。名真言名大真言。名海名大海。名日名月名雲名大雲。名人主名大人主。名龍象名阿羅漢害煩惱。名非異名非不異。名命名非命名山名大山。名不滅名不生名真如名真如性。名實際名實際性。名法界名實名無二名有相。文殊師利。我於此世界成就五阿僧祇百千名號。調伏成就諸眾生。如來無功用無量種真言色力事相而轉。
龍樹釋大衍論云。言說有五種。名字有二種。心量有十種。契經異說故。論曰。言說有五。云何為五。一者相言說。二者夢言說。三者妄執言說。四者無始言說。五者如義言說。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相言說者。所謂執著色等諸相而生。大慧夢言說者。念本受用虛妄境界依境界夢。覺已知依虛妄境界不實而生。大慧執著言說者。念本所聞所作業生。大慧無始言說者。從無始來執著戲論煩惱種子勳習而生。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說。今者如來云何說法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語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故。如是五中前四言說虛妄說故不能談真。後一言說如實說故得談真理。馬嗚菩薩據前四故作如是說離言說相。心量有十。云何為十。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三鼻識心。四舌識心。五身識心。六意識心。七末那識心。八阿梨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一一識心。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今據前九作如是說離心緣相。
喻曰。言語心量等離不離之義此論明說。顯教智者詳而解迷。金剛頂發菩提心論云。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
喻曰。此論者龍樹大聖所造千部論中密藏肝心論也。是故顯密二教差別淺深。及成佛遲速勝劣皆說此中。謂諸教者他受用身及變化身等所說諸顯教也。是說三摩地法者。自性法身所說祕密真言三摩地門是也。所謂金剛頂十萬頌經等是也。
辨顯密二教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