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47
貞應抄卷上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貞應三年閏七月三日。自禪定二品親所給御尋。題云。

真言教三身分別
驚覺三身分別
一道極無地前地上
四種法身橫豎分別
三種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宿善
事而真事(付三性事)
五藏顯密分別事(付顯陀羅尼五藏分別事)
一門普門分別
自證極位說法有無
識大顯形有無

真言教三身分別

問。兩部大經教主三身分別其義如何。答。漢土本朝自門他家異解。區分紛紜難披。唐土覺苑他門安然等。皆以受用身教主。是即雖入密宗未出顯網之故也。自門古德。其義又非一准。本地加持之解傍正通別之談。或始別終同。或初同後異。異端不能具述。今且依故禪林寺大僧都(靜)之指授述其義云。此有二門。先述三身。次明說主。初三身略有二門本有內證。二隨緣顯現。初是橫平等。後是豎差別也。初橫三身者。即毘盧舍那一切處三轉方便也。謂以心內九八七三識。如次為理智三轉。是法身般若解脫三點也。又如次為自性自受他受三身。此三身理智為法受為人。此人理智和合無別體。四曼四身一切諸尊。皆以理智為所德。以人為能住體。仍約佛陀菩提二義之。云人皆人。云法皆法也。此三轉一切法平等平等法常恒天台三身本有之談者。法身本有報應。是修得。然約相即云不縱不橫。是故報應性具非是事具。今應化人體自性本有故。三轉宛然不變事具。是為不共說(云云野蓮谷僧都(明)難云。五蘊外立人是我見小乘以上諸教皆破之。今談本有。豈非人我見乎(云云禪林上綱會云。事而真全異諸大乘無我中有大我。不可驚異。故大師云。人法法爾教義離絕(文)三轉法爾之義也。又菩提心論真言行者月輪二乘法執相濫問答有之。可准思之。
問。此三轉義其證何在。答。金剛頂經開題云。三十七尊。各各金剛智。所金剛定。能金剛人是即誠證也。定者理也。總此三轉三密也。三部也。約軌建立偏依此旨得心可見。不可驚疑(云云三轉。於十法界三世間一切人法平等圓具。故云橫平等也。
次豎三身者。金界五智七智。胎界四重十三大院分之為三身。先付金界五方五方分別之。中東南是三轉也。俱是自證故。總為法身。是心內九八七三識也。次西妙觀察智邪正不謬故。始見迷界大悲。是為受用身。次北方成事智攝化眾生業智故為化身。此二是心外六五二識也。
問。九八理智其義可然。第七為人其意如何。答。第七末那是意。意即思量為性。然以思慮為人。有情義。謂第九色第八心色心和合有情。是為第七識也。是即五蘊聚集為人故也。
問。常以第八為異熟識有情體。今以第七為有情。其義如何。答。顯教八識宗心分齊談之故。廢立是別。不可相例。彼以第九不為色故。於第八置種子五根等故。今心內三轉內證三密異彼(云云
問。於心內但三識六識耶。又心外但有六識三識耶。答。心內亦有六五。以前五屬第七。第七前五同是人故。是故心內第七出心外為前五。又以第六屬第八。第八與第六同是心性故。故心內第八出心外為第六識也。又心三識。末必帶本故。總體為第九。故於心有九識也(云云顯教所立九識是心外九識也。未心內三點故。未金剛寶藏故。大師處以顯教為心分位此意也。
三十七尊四身。見禮懺文等。四身三身開合不同。
次胎界四重四身者。安然云(時義)胎藏界會中台八葉自性身三部眷屬自受用身。第重諸心眾為受用身。第三重釋迦等名變化身九界眷屬等流身(文)三院可准思之。
次明說主者。先付初橫三身論之。次約豎三身顯之。初內證三點中。理智是所說法非能說主。以事轉為說教主。一切說法以人為主。不可說法故。三轉不離。以自性受用為法。以受為人故。於人邊立說主義也。
問。若此義者。與彼演密安然受用之義有何別耶。答。彼等不知內證三轉故。只以法身無相寂然之理。仍以隨緣應機受用以下。始為色相之體為能說之主。今教不爾。自證極位三轉宛然。本有常住。統此三轉自性身人法自性本位故。故二教論云。清淨表理。金剛表智。自性通二(文)依之彼顯教所立受用者。今所立三身中第三變化身所屬受用也。內證外用天殊地別。不可相亂。
問。內證三轉自性他之義。何名受用耶。答。是隨緣應機受用根本體性故云受也。於自證體故。出心外現他作用也。三點理智寂靜無相故。以事轉人為他本也(云云)問。若一切說法皆於受用人論之者。今教意非情草木三昧耶身阿字字等法門身說法不許之歟。答。今三轉者即六大也。三密也。三密實相也。此六大三密不具。六大是體。三密是用。體用不離周遍法界。是故草木阿字等。具此三轉故各各說法。此說法者。尚阿字三點說法非理智邊。委可思之。
問。六大三轉相攝如何。答。五大色。識心。從本已來色心不二是為人。
問。六大三密相攝如何。答。此有二義。一云。五大是身。語屬身故在五大。識大是云云)一云。火為身。風空為語。識大為覺義)又四曼四曼故。阿字賀字五股三股等。亦羯故有說云云
次付豎三身對機說法之義者。今詳諸佛內證外用說法次第三位。本地自性身。二能加持身。三所加持身也。本地身者。毘盧舍那內證三點也。是為法身。能加持身者。西妙觀察智。是淨佛國土身也。是為受用報身。所加持身者。穢土成就眾生身也。是為化身。是則如次。經題毘盧舍那法身成佛報身神變加持化身)之三位也。此三重會。如次祕密壇‧嘉會壇‧大悲壇也。疏第三云。毘盧舍那。以本願故住加持世界。普現曼陀羅(文)毘盧舍那者。三轉即中方也。住加持世界者。成所作智成就眾生世界也。普現曼荼羅者。淨佛國土曼荼羅也。
問。住加持世界普現曼荼羅者。加持世界所現曼荼羅也。何分為重耶。答。疏第六云。潔白是毘盧舍那淨法界色。則一切眾生本源故最為初。赤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提心。於明道降伏魔怨蓋障故第二。黃色娑羅樹王色。以成正覺時。開敷。皆到金剛實際故第三。青是無量壽色。既到金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漫荼羅。虛空中具含萬像故第四。黑色鼓音如來色。所以垂普門之跡。皆為顯本。本者即是如來自證之地。住涅槃。若捨加持神力。則一切心量眾生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而最居後也。此五色釋文最為規模。修行成佛說法次第。專在此釋。所謂中東南白赤黃是三轉。於自證窮極故。西北青黑是淨土穢土他作業也。其中於西方云即到金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陀羅故。今以西方云普現曼荼羅也。謂諸眾生穢土釋迦成就眾生發心。次淨佛國土莊嚴身蒙驚覺。次依驚覺力入自證祕密壇也。是三身引入次第也。故普現曼荼羅者。即淨土群機嘉會壇也。就此三重論現流兩部大經說主者。自性本地身常恒演說三平等門。然此位非有心境界。是故住加持三昧。普現群機嘉會曼荼羅。傳誦自性說法。是第二能加持身。傳說第一本地身之法也。疏家出居外朝之釋。此義也。常途以此位說相即根本會。是未了談歟。此能加持加持重。皆釋迦示現也。仍現流兩部釋迦者。約傳誦言之也。是故以實言之。變化重唯傳者非說主。以自性本地身為說主也。委可思之。
問。傳說義其證如何。答。大師雜問答云。或經釋迦言。此金剛曼陀羅毘盧舍那如來。於天上中已為天主說。今我於此菩提樹下為諸國王說。然則釋迦大日尊為所被機傳說此說。所以顯中有密故云顯密並說(文)科云。此經者守護經也。於天上中等者。指色界頂說。金剛頂教王經等也。然則彼智處城菩提樹下。是變化釋迦傳說真言會也。
疑云。今所引傳說之經是菩提樹下所說也。何以之為大日經等傳說之證耶。又金剛頂十八會。是即大日法身根本會也。何以之為傳說之會耶。答。本自今南浮流布密教。即釋迦傳誦也。仍十八會儀式。又嘉會壇傳說之會儀也。守護經真言既傳說也。金剛頂色界頂說。亦可准思。唯以自性法身根本說主故。此餘二身是皆可傳說故。以知一也。此事花嚴釋中云。葉中小釋迦踊葉上說。葉上大釋迦誦臺上說(文正釋文追可檢之)今三重准此三重可之。又以彼網三重。即為今三重身之義有之(如餘處)然處釋中十八會等為自性說處者。是約本言之。自性恒說傳宣之故也(疏釋料簡二教論抄。野古來教主義如疏抄)。

驚覺三身分別

問。真言行者識身三昧時。并顯乘行者沒心實際時。諸佛驚覺金剛際。彼諸佛三身中何身耶。答。報身阿彌陀也。
疑云。以何得阿彌陀耶。答。諸佛攝引次第三重。前穢土淨土密嚴三佛是也。然諸眾生釋迦發心修行。其實際時。受用示現驚覺之。蒙驚忽進則入自證。是攝取釋迦所化眾生大日自證法界。此自證者。即行者平等智身也。此自證能所相故。能化別佛也。金剛頂經驚覺佛云示現受用身禮懺文說彌陀為智惠受用身。故云彌陀。也。
疑云。彌陀淨土來迎佛非驚覺佛。又受用身佛其數是多。何以受用名必云阿彌陀乎。安然時義)云。然此五佛。於此世界五方各有受用土。謂妙花布地胎藏世界金剛威界‧寶莊嚴界‧蓮花界‧羯磨輪(文)以之思之。以受用必不可為彌陀。又疏第十以彌陀自受用佛。以自受用身不可為驚覺佛。仍旁不明如何。答。宗意。五方十方諸佛皆非體。是一行顯得三身也。仍恒沙塵數諸尊攝為三身。其受用者即彌陀也。善導道綽等。又多判為報佛。然詳三身名。如次大日彌陀釋迦也。仍三重引攝次第驚覺是當彌陀也(云云
問。常途報身盧舍那。今何名彌陀耶。答。今以彌陀受用者。以真言五方五智三身時分別也。但盧舍那是報身名者。是又不可相違彌陀初地能化。是為金剛薩埵初地者攝十地故。彌陀盧舍一體異名。抑至安然五佛各有受用之釋者。是各具五智之意也。以五智三身時者。一切諸尊各各內證三點大日阿閦生也。各各受是彌陀。各各化用是釋迦也。可思之。又彌陀來迎佛。又疏自受用身等者。理實彌陀外用內證無邊方便。是故為初心人示來迎。為已入類作驚覺為後心機即為自證。覺云。能仁彌陀異。又云。若就淺略應化淨土若依深祕自性法身佛土(文)
重疑云。若驚覺受用故。阿彌陀者。守護經中說驚覺化佛如何。答。彼即以受用化佛。非三身化身大日法身作用化作故。云化佛也。

一道極無地前地上

問。顯略一道二心。於地前地上在何位耶。答。古來無定。先哲有諍。今先出異解。後成一義。其異解者。或古德云。疏云。復次祕密主真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德智惠具諸行無量智惠方便皆悉成就者。即是欲明越第三劫之心。見聞信樂重故。先歎其功德。可知餘教中菩薩行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無量阿僧祇劫。或有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真言為乘。超入菩提心門。見此明道時。諸菩薩數劫中。所修福惠自然具足(文)又云。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等從菩薩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跡鄰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祕密(此文菩提下釋之一道無為證也)又云。已歎入真言功德竟。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法門耶。故經次云所謂空性空性即是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喻此意也。又云。此云望前二劫。猶蓮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
大師注云。前二劫者。指他緣一道二種心。後二心者。示真言門根究竟二心(文)
已上段明真言行者菩提心。是故一道極無是真言初地也。
私云。此實範最後病中記也。
古德云(十六玄門意)問。依十住心論。第六無畏心判真言本有地前地上方如何。答。依十住心論者。第六無畏修生勝進極果自性心。猶是無明分位故。非祕密莊嚴心本有無垢十地初地也。
問。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疏已判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加之演密鈔師安然阿闍梨。同判真言初地。又當時學者。多言真言初地也。爾者何故以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可云非真言初地耶。答。於釋第六無畏疏文。師會意趣不同。又末學多分。更不分別淺深橫豎。徒任口臆妄執自義。何可南乎。若以極自性真言虛空無垢菩提。而為真言本有本初初地者。此四失。一者豎不具足淺略深祕失。二者橫以法界一門法王一官淺狹芥子隱沒大悲胎藏廣大輪圓無盡莊嚴塵數廣多內證種子失。三者入受用身隨他意教花嚴經所說法門。不覺自性法身大日如來隨自意顯祕總持大法失。四者知淺略十地義。未知深祕祕中深祕祕祕中深祕十地失也(云云義云(教相抄)今宗意地前經一僧祇即入初地也。地前修行顯密是同。准知後二僧祇七地已前為第二劫。八地已上為第三劫云云)又云。一道為八地所行。極無為十地功德云云
又云。但花嚴等顯教所說十地。望今宗所說十地。見其異時。若豎論之。花嚴十地亦窮因地智惠之一分。則當真宗十地一分。其所以極自性是第三瑜祇心。即至第十地。然弘法大師以此心關顯教分故。又金剛界軌說真言行者蒙驚。云想身證十地。此中一道清淨者。顯教所說實際理也。呼證此理人。云想身證十地○是故知。顯教所說至真言第十地。若橫尋之。花嚴十地真言其教中乃至初心所覺尚不說之。其所以不言三密瑜伽。理不知四曼境界。故云菩提心論瑜伽人。從凡入佛位。超十地菩薩境界(文)此即真言初發心顯教十地也。是橫豎右亦對當釋無定(云云)又云。然付說真言門行。有教門實行二意。若教門。八地已上為真言門。若付實行初地已上。故疏云。然此經宗。從初地得入金剛寶藏。此實行意也。若爾第六無畏初地是時自性生者。是就實行。言一切菩薩始入初地時。必生真言門極自性心雖然極無心至第十地究竟之。謂初地證入十地見得之終也(云云
私云。此抄意一道二心教門為八地十地行為初地也。
古德末學取文不同立義互異。略出兩三不可具述。
問。此初地地前兩義。各其文證如何。答。略出二。先初地(文)
一道真言三心菩提心之文。
寶鑰第八心云。故大日尊告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祕密主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釋云。謂無相虛空相及非青非黃等言。並是法身真如一道無為真理(文)又云。下文云。所謂空性境○離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法身無畏三藏說。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證此佛亦名常寂光土毘盧舍那(文)
第九心云。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所謂空性境○極自性生。善無畏三藏說。此極自性一句。悉攝花嚴教盡(文)以菩提心初地之文。
疏一云。此菩提心為後句因。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則為果。以睹佛法前相故(文)同二云。行者如是微細惠時。一切染淨諸法乃至少分猶如鄰虛。不從緣生者。若從緣生自性自性即是不生。本不生即是實際。是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自性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猶蓮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文)又云。若住此不思議解脫時。即是阿羅漢不著有為無為一切世間廣大供養。故經云。世間宗奉常應供養○爾時生。於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以此因緣故。堪受世間廣大供養也(文)此等釋皆以一道無為初地菩提心也。佛家初地也。
以第六無畏初地之文。
疏第三云。爾時有為無為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文)
又云。以此中道正觀有為無為界。極自性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文)第二云。所謂空性空性即是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喻此心也。第一云。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發。蓮生花敷。故云無量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舍那心佛現前故。云正等覺顯現(文)
正等覺者。即初地是也。
疏第三云。第六無畏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陀羅行(文)
此釋意。第六無畏初地故。次云離垢地以去。離垢地者即第地故。
地前文。
真言初地金剛寶藏文。
疏第二云。然此經宗初地得即金剛寶藏(文)
一道金剛寶藏文。
又云。花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作阿闍梨所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略釋。二者深祕釋。若不達如是密號。但依文說之。則因緣事相往涉於十住品。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知也(文)十住心論云。二宮。但芟薙宅中之荒穢。猶未開地中寶藏。空嘗大海之鹹味。孰獲宮之摩尼(文)寶鑰云。九種心藥外塵而遮迷。金剛一宮排內庫而授寶(文)又云。心外研垢於是悉盡。曼荼莊嚴是時漸開(文)又云。顯藥拂塵真言開庫(文)戒序云。所謂空性境○是空性則所謂一道清淨一真法界之理也。於顯教最極醍醐妙果也。於祕密從此發極自性之心。是故言。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從此以後始發真言門祕密曼荼羅心。疏中第三劫真言修行釋文顯密間雜。以今此文可辨之。
三劫無畏後更立十地以第六無畏不為初地文。
經一云。復次真言修行世間宗奉常應供養。已上第三劫說文。
復次祕密主信解地觀三心○。疏云。此經宗菩提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來究竟一切智地(文)已上三劫十地階次文。
疏三云。第六無畏平等心中修曼陀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陀羅行。略以位已作十六重深淺不同(文)
又云。若生極自性心。得入上漫荼羅海會阿闍梨。從此後有深行(文)演密云。深行十地也(文)已上六無畏十地階次文。
已上初地地前兩方證據文略出之了。自餘類文。追可載之。
問。彼兩方違文其會通如何。答。此兩義中。初地義者。非正意。仍彼會通且略之。付地前義可致和會也。但先述大義。次可會通。凡此一道極無地前之義意者。地前地上修行者。既如次始覺本覺修生本有行相也。第六無畏平等心中修曼陀羅行者。是真言行者地前修生極故云平等心。如覺滿平等理故。離垢地以去自觀心中修曼陀羅行者初地以上是本覺本有位故。不依他昇進故自地觀心。即顯得本有無垢十六大菩薩生故云爾也。仍諸顯教者。修行種因海故。為地前始覺行。此祕密乘者。性德圓滿海故。為地上本有心也。此。次存會通者。先以一道無為菩提心初地者。菩提心為因句是廣。以三句義攝十住心故。若就修生第二住心以上名菩提心。故疏一云。欲淨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說愚童凡夫理之(文)又云。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許心垢時。即顯如塵許淨心勢力(文)又釋第四心云。即了不生無量見網菩提心少分增明。由菩提心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也(文)又釋第二劫云。心主自在即是菩提心(文)
仍於第三劫菩提心。又三人不同。一道真言也。但三劫十住心。皆雖云菩提心。殊於一道無心大師菩提心如實知自心文證之者。於前二劫。他緣有教覺心空宗。復非中道。第三劫一道極無中道境界故。約近云如實知自心心者是離邊中正義故(云云)次以第六無畏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者。是以第六無畏。擬儀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如前五無畏即是之言者。不對餘心。直寄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故云即也。此虛空無垢三重。今所寄者。地前一道極無之分位。能寄顯地前。所寄淨心初地。所謂菩提心究竟初地故也。次心佛顯現正等覺句者。是又地前分顯之正覺也。次離垢地以去等者。此離垢地者非第地。是自性法身本有離垢菩提心地即初地也(玄門意)。
私云。起信論中以初地菩提心地。即離垢之意也。
次果復為種者。此釋准大師御注釋者。一道無為地前之證也。云前二劫者他緣一道故也。一道若非初地者。極無豈地上乎。可思之。故玄門意云。極自性心極果望真言本有無垢菩提心本果。還成因故。非真言本有果地初地也(文)仍今因者非初地。只是第九與第十心為因故云爾也。十住心論九云。驚一道彈指。覺無為於未極。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果果還為因(文)一道者第八心也。等空心者第九心也。寂滅果者一道也。還為因者極無也。是故今所言因者。非祕密初地菩提心為因。極自性發真究竟最勝金剛心故云為因也(已上玄門意略抄)本真言行者菩提心分位三重。一一無為寄齊分位。二極自寄齊分位。三本有初地究竟分位也。仍菩提心之言。於地前地上隨應可觀。次應供事又重。但佛家者。玄門意云。次生極自性心如灰水瑩拭使極光淨。爾時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此二義。一者極自性心。始起極細妄執無間道位也。故云如灰水瑩拭。次佛家是極細妄執已斷解脫道也。此是斷極細妄執初住無間解脫也。乃至證入果海有無解脫也。二者若極自性一句判花嚴因果始終者。極自性因果始終總為極細妄執無間道得入真言初地金剛寶藏。為極細妄執已斷解脫道也(文)仍生在佛家地前初地二義有之。隨應可思。已上一重會通了。
疑云。菩提心縱雖云重。於第八心既名法明道法明道者。除蓋障三昧能證惠也。此定惠初地位兩輪也。何以第八九不為初地耶。又果復為種重義。猶是微隱。古德義耶。又所立十六玄門事。演密作解之中六無畏十地次第梯磴之無之。以知。十六玄門廢立不可為定判。演密云。一云。第六無畏初地故。取地以上乃至佛地為十足前六種無畏十六玄。二云。漸次證入而有二種。初約六無畏。從因至果以為漸次後約十地從因至果以為漸次二門併彰總有十六。非次第修行經十六位也(文)又所立初地金剛寶藏事。真言行者深祕初地。是金剛寶藏也。淺略未入。本二種。何以深祕一門淺略異邊耶。答。菩提心事以前成畢。法明道除蓋三昧可准思之。菩提心法明道也。不可求別證。就中有地前除蓋障三昧之證。所謂禪要云。是觀已。即證得解脫一切三昧三昧者。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同法界者。如經所說初地(文)但第八九不引除蓋障三昧之文。是有深意。仍旁不可成難也。又果復為種重事。其理既極成。何求潤色哉。但0HFBA2>0BFAD2>抄(堀池正)云。第三劫分別始終。其二心淺深與真言佛果成佛因。今秋果先還如成來秋種子。然信解初心。從第三劫終極自性中。生祕密莊嚴初因。猶當春種子成當秋果實。三心同攝菩提心句。而不壞次第淺深之義。高祖獨達餘師皆(文)次十六重玄義演密解。俱似穿鑿。頗難依用。而又有前後相違。以後深行十地故可思之。0HFBA2>0BFAD2>抄十六玄門義。以六無畏十地十六之。次初地淺略深祕分別難者。於初地全無淺略分。直入本初初地。直開金剛寶藏故。不開顯略分。初都無之。
已上當山古來明德。多存地前之義近世碩匠。本寺覺海法橋傳法院融源闍梨等。專相傳地前義也。
成一義者。凡真言所立地前地上有教門實行二義。若就實行者顯密一切次位都分證梯橙之階級。一切行者。於一切發心學行之間。各其住彼理時。諸佛驚覺驚覺一切智智自證位。此直入位者。即本有本初初地也。此外更無昇進階次。一切證頓滿故。次教門者。此自證圓滿德豎示他時。四十二地階次不同。於此教門顯密寄齊隨義其說多途。或以三乘地前。以一乘地上。如二教所引金剛頂經。是約寄位差別之意也。或以二乘為初劫地前。以大乘為第二劫七地以前。以一乘為第三劫八地以上。以真言初地。如教相抄所引經軌等。此寄惑顯位之門也。并一道沈空為第八地無生之位一途教門五種三昧道之意也。或以三乘地前。以一乘初地。如重譽實範等所引文。是約一乘中道法性理與初地菩提心如實知自心一分類同之義門也。或以顯乘一切行果地前。如三劫十地階次文。此約修生本有義門。以分別顯密教門也。或以顯因果一切次位。即為真言次位。一一相對寄齊。如花嚴十地金剛頂十六大生相對釋文。此約質影齊等門也。或以顯乘一切教理行果。為真言初心以前心。如教相抄橫相對義。此行。顯不知三密故。三密初心已超顯乘至極果佛也。義門。皆教門之談也。證之義上。
抑古今先達明德等。若存此意立義者。並不相違。若忘此義作鉾楯者。可墮偏見歟。
已上禪林上綱指授而已。
  乾元二年(癸卯)九日於護寺月靜坊為興隆拭老眼書寫之了
  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