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冊鈔第二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大日經翻譯事(無畏來唐并翻譯年紀事)

大日經無行請來梵本譯之歟事
同經梵本同事
本朝請來事(無畏來朝并高祖大師請來有無事)
胎藏大儀軌本朝請來
根本渡唐本事

寶冊鈔第二

大日經翻譯

諸部要目不空)云。依毘盧遮那成道經大本萬偈可三百卷經。唐國所譯略本七卷(文)。
宗祕論(御作)云。廣開祕密之胎藏。根原三百卷西方具此土不傳。根鈍難宣。略成七軸(文)。
承和二年度者官符云。空奏曰。此二部經王祕密真言藏。金剛頂經梵本萬偈。唐所翻百餘卷○毘盧遮那經亦有萬偈。此間所譯四十餘卷說大悲胎藏曼茶羅王為主。三部曼茶羅其數過沙。已上兩經並是大毘盧遮那如來眷屬諸佛菩薩金剛天等自受法樂故所演說。從金剛薩埵親授大日如來付屬。師師相傳七葉于今(矣。已上取詮)。
私云。高祖大師三學目錄所載胎藏部經軌無畏金智不空三祖之翻譯七部三卷也。然官符文此間所譯四十餘卷者。加計何經軌乎。頗以似難思。今迴愚慮。彼錄意分三藏故。次以蘇悉地蘇波呼經屬部不入部。又以蕤呬經(亦名瞿醯經)加雜部。然檢大師瑜伽記云。成就蕤呬耶等經是大本中抄出(云云)又安然八家總錄以蕤呬經為胎藏灌頂部本經。准此等記。官符文同以悉地瞿醯兩經加屬胎藏部歟。又無畏所譯胎藏儀軌高祖請來錄雖不載之。令經高覽給歟。真言傳作法(御作目錄入之)所引無畏三藏胎藏儀軌者當此軌故也。又大日經疏無畏三藏大本之要贊述略經之文。故息障品疏與三卷底哩三昧耶經相大同。自餘准可知。仍不可例常途釋家無畏疏直屬本經部令勘計歟。若然者所學錄所列七部三卷外蘇悉地經三卷瞿醯經三卷儀軌三卷大疏卷四部九卷都盧勘合成四二卷。故云四十餘卷歟。其無畏所譯胎藏廣大儀軌三卷金剛智所譯大毘盧遮那要略念誦經一卷不空所譯毘盧遮那五字真言儀軌等雖現行流布。未知大師高覽之有無故不能勘計。又七軸大經為胎藏部根本故。今且就當經注抄其要篇耳。
貞元錄四(沙門圓賢等奉敕撰)云。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第七一卷是念誦法開三年於東都大福光寺譯)。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唐云童子亦云蘇婆呼律。或二卷。四年於東都大福光寺譯)。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唐云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並是咒毘奈耶。不曾大曼茶羅不合輒讀。同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便成盜罪。四年譯)。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經一卷(出梵本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略譯少分元五年於西明寺菩提院譯)。
右四部一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輪波迦羅具足梵音應云戎婆揭僧(仙反)訶。唐音正翻云淨師子。以義譯之名善無畏中印摩訶陀國人。住王舍城那爛陀寺。本剎利種姓剎帝利捨俗榮貴依出家。神氣清虛道業恢著。精通惠妙達總持。三藏教一心遊入。五天諸國久播芳名。大悲利生有緣東漸徐至北印度境響震摩訶支那。我皇搜集賢良發使迎接。以元四年景辰大齎梵夾來達長安。初於興福寺南院置。次後有令住西明。至五年丁巳於菩提院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沙門元著綴文筆受。其無畏所持梵本有敕並令進內。緣此未得廣譯諸經。曩時沙門無行西天竺學畢言歸。迴至北天不幸率。所持梵本有敕迎。還比在西京花嚴寺收掌。無畏沙門一行於彼簡得數本梵經並總持沙門。先未曾譯。至二年隨駕入洛。於大福光寺置。逐為沙門一行大毘盧遮那經。其經具足萬頌。今所出者撮其要耳。沙門月譯語沙門一行筆受承旨兼刪綴詞理。質相半妙諧深趣。又出蘇婆呼蘇悉地經。無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開禪觀獎勸初學。慈悲作念接誘無虧。人或問疑剖拆滯(文)。
開元錄第九(智昇撰)同之。
宋高僧傳第二云(凡卷)。
(左街天壽寺通惠大師賜紫贊寧。左街相國寺講經大德賜紫智輪同奉詔撰)。
唐洛京善寺善無畏傳。
善無畏中印人也。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後。梵名戌婆揭僧訶。花言淨師子。義翻為善無畏元四年丙辰齎梵夾始屆長安。敕於興福寺南院置○至五年丁巳奉詔於菩提院○先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繕寫進內。帝加賞歎。有敕畏所將到梵本並令進上。昔有沙門無行西天竺學畢言歸。方及北印不幸而率。其所獲夾葉悉在京都花嚴寺中。畏與一行禪師於彼選得數本並總持沙門。先所未譯。二年隨駕入洛。復奉詔於先寺譯大毘盧遮那經。其經具足萬頌。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月譯語。一行筆受刪綴辭理。質相半妙諧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緣利益要門斯文為最。又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揭羅經三卷。具足毘奈耶也。即祕密禁戒焉。若未曾曼茶羅者不舍輒讀誦。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所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即金剛頂梵本成就一切義圖略譯少分耳(文)。
大日經後記云。右三年。中天竺三藏輪波迦羅唐言善無畏。於東福光寺譯。沙門月譯語。見開元錄沙門一行筆受(文)。
私云。依右文。大日經善無畏三藏於大福光寺翻譯之。月譯語。一行筆受云云翻譯年代聊異說。一元七年。雲記云。元七年釋迦沙門三藏善無畏奉詔譯沙門一行筆受(文)二二年。貞元錄宋傳意。至二年隨駕入洛於大福光寺譯此經見即其證也。三三年。大日經後記意也。第一說違傳錄故難用。會後二說有二料簡。一謂前六卷二年譯之第七卷三年翻之。彼大日經後記第七卷奧書故云三年。貞錄宋傳約前六卷云二年。依之錄文云。第七一卷是念誦法。三年於東都大福光寺譯(云云)以第七卷別而云三年譯。以知前六卷二年譯也。二謂。入洛二年翻譯三年也。錄已云至二年隨駕入洛。是二年入東洛故也。第七一卷是念誦等錄文者先表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其下注文也。意云。第七卷等者七卷經中別示第七一卷是念誦法。三年等者總顯七卷翻譯年代。此。更不可存異義矣。此二義後義為正。其故者初義二年翻譯前六卷者。依貞元錄二年隨駕入洛於大福光寺譯毘盧遮那經文。其毘盧遮那經者全不限前六卷總指七卷經也。以何得知者宋高僧傳云。二年隨駕入洛。復奉詔於大福光寺譯大毘盧遮那經。其經具足萬頌。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文)又略付法傳云。二年隨駕入洛○譯大日經一部七卷蘇婆呼蘇悉出兩部經(文)如文者。二年入洛奉詔所翻經亙一部七卷。何云限前六卷乎。又貞元錄高僧傳隨駕入洛下大日經蘇婆呼蘇悉地等經並舉之。二年若為翻譯時代者。蘇婆呼蘇悉地等兩經又可云二年翻之歟。而錄舉彼經云。四年譯。明知二年者只示入洛之時全非翻譯年。但錄長行釋別不明翻譯年者。初舉大日經七卷注三年譯。舉蘇婆呼蘇悉地兩經注四年譯。經年記此文明故恐繁重更不示之。然則二年入洛三年翻譯之儀旁順文理也。

大日經無行來本譯否事

問。當經者無畏來本譯之歟。又以無行本翻之歟。如何。答。義者。以無行翻譯之。貞元元二錄如然見故也。就之亦有二義義云。無畏大日經梵本無行本譯之。大經要義第一云。二錄意無畏所翻梵本曩時沙門無行所持也。而序云三藏乃持梵祕典來。故相違也(文)此意也。義云(學者料簡)二錄意。無畏大日經。依令進內廣不譯諸經。是故更以無行所將梵本翻之也。已上義畢(義淨三藏求法高僧傳云。無行禪師荊州江陵人也云云唐高宗乾封二年赴西天元元年歸東土。路次卒。此人於中印那爛陀寺瑜伽中觀俱舍求律典云云)。又義云。無畏梵本來唐。即以其本翻譯之。演密抄序(孝嚴奉敕撰)云。粵從唐代三藏善無畏者。自中天來持以梵本。與禪師一行受詔同譯(文)。
雲胎藏記云。三藏釋迦善無畏元七年從西國將大毘盧遮那梵夾經等來至此國。玄宗皇帝禮為國師。隨駕兩京翻譯大毘盧遮那等經(文)。
大日經序(崔牧)云。至元丁巳歲三藏乃持梵祕典杖錫來儀○禪師三藏懷寶遠來受詔。次口稟請宣譯(文)。
付法傳云。以元四年景辰大齎梵夾來達長安。初於興福寺南院置。次後五年丁巳於菩提院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二年隨駕入洛。於大福光寺置。遂為沙門一行大日經一部七卷蘇婆呼蘇悉地兩部經文此等文皆以無畏來本翻譯之(已上義了)。
唐本開元錄等大福光寺(云云)。
已上兩義後義宜也。
尋云。若依後義者。元貞元二錄云何可會之耶。答。二錄之意無畏所持梵本雖云進內未云大日經故非相違三藏養老元年(當唐朝元五年)來朝大日經。何云依進內不得其本乎。縱雖進內奉敕詔譯之。豈不被出之乎。又於華嚴寺雖云得數本梵經。更不云大日經。何輒可云以無行本譯之乎。以知錄文廣明無畏來唐以後事。謂或所持梵本進內。或有無行梵經。又至二年入洛後翻大日經蘇悉地等之旨。次第釋之必非云大日經無行本譯之(矣)

同經梵本同事

問。大日經梵本不同乎。又無畏所譯七卷經梵本頌數如何。答。
大日經開題云。此經總三本。一法常恒本。諸佛曼茶羅是也。分流廣本。龍猛所誦傳萬頌經是也。三略本。三千餘頌(文)。
異本開題云。凡此經可三本。一法常恒諸佛曼茶羅是也。分流廣本。金剛手所誦傳萬頌是也。三略本。三千餘頌經是也(文)。
第一云。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萬偈。若十佛大眾各各廣演差別法門(文)。
又云。毘盧遮那大品萬偈。以浩廣難故。傳法聖者採其宗要三千餘頌(文)。
同第六云。若現世者即說彼天三昧道。若現聲聞身者即說聲聞三昧道。若現辟支佛者即說辟支佛三昧道。若現菩薩身者即菩薩三昧道。若現持金剛者即說持金剛三昧道。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剎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文)。
同第一云。本經三千五百偈說此五字義也(文)。
就此有二料簡一云。略經梵本頌數三千五百偈也(為言)一云。大本經中別說五字字義三千五百偈釋之。非云略本經全部頌數也。
諸部要目云。大本萬偈可三百卷經。唐國所譯略本七卷(文)。
私云。大日經三本。一法爾本。金剛頂無理頌本。疏第一限量。同第六無量剎塵本是也。分流廣本。與金剛頂經本頌數傳者全同也。疏第一及要目萬頌本是也。三略本。金剛頂經略本。疏第一三千餘頌本是也。今無畏三藏所譯七卷經者第三略本也。要目云。唐國所譯略本七卷(文)又開題云。頌文三千經卷七軸(文)則此意也。而雲記以四千頌經為今時所傳。大日經序以千五百頌為當經梵文。是皆違疏釋。謬說之隨一也。

大日經本朝請來

大日經誰人請來本朝乎。答。無畏三藏及本朝真言諸家所來也。其證如左載矣。
和州久米寺流記云。
一東大塔大日經置事。
此塔者大塔高八丈也。遷南天鐵塔之半分以善無畏三藏起立之(日本最初之大塔也)件三藏者斛飯王五二代玄孫中印摩訶陀國之大王也○元四年(丙辰)從印度來子晨旦。玄宗皇帝敬為國師。而依東土邊州利益之願齎持大日經入烏卯馬臺之國。初著于東大寺西南之阿(後弘法大師南院之地也)三藏普踏迴四瀛八埏焉求七軸置之場。大日本國高市郡王舍側。此地尤足稱美。仍盧東院之岫。而三箇年七百日際起立一寶龕而號之東院。即以三粒之舍利石之底。又以七軸之大日經剎柱之下。即記云。都惟釋尊之遺身。經王舍那之全體也。然而少國片域大機未熟。仍留此法於斯地將待機所待時也。來葉必興法利生之菩薩來而可恢此教。於世記而歸晨旦國畢。其後弘法大師前發誓願曰。從佛示常求尋要。三乘五乘十二部經心神有疑未以為決。三世諸佛不二一心。祈感夢。人告曰。於引經名大毘盧遮那經。是乃所要也。即生隨喜求件經王。於大日本國高市郡久米道場此經(云云)。
人云。此經王者誰人所安。善無畏之所置也。偷為見密機之熟生。粗為知祕教之行藏。乘葉舟來吾本國。邦人不怪土俗不知。只執空有宗未嘗醍醐味。迺知機根未熟興時未至之故。空入桑梓徒歸李唐(文)。
扶桑略記第六云。元正天皇(四五代女帝)○或記云。善無畏三藏養老元年入朝。
私云。無畏三藏來本朝不見處之文。因茲世人多不知也。但勘下文延曆四年八月七日內侍宣稱。昔天竺自雖降臨不勤訪受徒遷豁舟遂令真言妙法絕而無傳。若是指於無畏三藏來朝之時歟。彼人既是西天國王真言祖師也。頗似相階○文。
已上善無畏三藏來證也一。
八家總錄云○胎藏界灌頂本經法。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無畏澄海仁行運曉珍叡文)。
又云。胎藏界部第二本經義釋一。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亦云大毘盧遮那成佛經。貞元梵釋月輪圓覺無注文)。
已上文本朝八家請來證也(梵釋圓覺寺本由來可尋之)。
或人云。大日經者不待祖師請來元來在本朝。其故者。金胎兩部理智曼茶羅主二義形東西兩方。仍金剛頂經西天流傳大日經自東土弘通也。金剛頂經南天鐵塔。鐵形西方。塔高十六丈表金界十六尊。大日經納久米木塔。木主東方。塔高八丈擬胎藏八葉見流記文)凡國名大日本國。神號天照靈尊。祖師遍照金剛自然道理所顯現。豈○只人功始所作乎。若依此義者久米所納經梵本若漢本。自然道理所現。非人所為。然其本因善無畏三藏經行出現故。流記等且稱無畏來歟。實是今發起本有經典之助緣也。非其經從來無之(云云)。
問。此經高祖唐以前於本朝御感得久米所納本(云云)然八家總錄所註。此經為大師請來請來者何進官錄不被載之乎。仍總錄說有疑。如何。答。義云。久米所納經梵本也。何以知者無畏三藏來朝養老元年也。當唐元五年。大日經翻譯三年也。翻譯以前所來經定可梵本。而間大師於唐朝始謁青龍和尚。舉大日經梵本題所請祕決也(祕藏記有之)若爾者於漢本經大師請來之條非有疑之。但不載請來錄者。安然總錄云。又諸錄中諸阿闍梨不載者。有見聞並亦加矣(文)。准此記大師祕不被載錄歟。但瑜祇經者祕中之祕也。猶以錄被載。大日經何必可被隱祕乎。且高祖錄外請來少少總錄出之。是經非祕書。何至當經不載錄乎。義云。久米所納本漢本也。其故吾朝依漢語可發惠解。無畏梵本有何益乎。依之久米流記七軸置(云云都部要目云。唐國所譯略七本卷(文)七軸經為經之無疑。但三藏來朝可信誠文者。難定養老元年。無畏三年翻譯此經同三年入滅。其間經箇年。不知來朝為翻譯以後歟。縱雖為養老元年。又云漢本可無其難。今宗意漢其本有也。何偏拘翻譯年紀乎。鹿島明神甲文鑄付翻譯三十頌。准可之。若爾者漢本經無畏先立請來之故大師重御請來無其詮錄不載此經歟。但總錄為大師請來之旨注之。又非無謂。謂無畏來本大師有御隨身入唐歸朝時。又來件本。仍云請來強無咎歟。
或義云。久米所納經者漢本也。於大日經有未會。經唯漢語。無畏來唐之時雖被翻語。依敕正被翻事三年之故。日本經者未會漢語之大日經故云七卷經也(此事息心抄委細問答有之可之。彼抄□□□□記)。

胎藏儀軌請來

問。胎藏大儀軌本朝請來如何。答。胎藏部儀軌其數雖多他門諸師所依行。專在四部。所謂善無畏所譯儀軌三卷廣大儀軌三卷法全阿闍梨撰集儀軌玄法本(此有二卷三卷兩本)青龍寺本(此有宗叡兩家不同)是也。具如八家總錄載。此中廣大兩軌元貞元目錄不載之。廣大軌者草本歟。爛脫儀軌者出祕密灌頂作法。故祕密大藏目錄歟。或云。儀軌高祖大師有高覽歟。真言傳作法大師御作云云)可受法人之相如善元畏三藏胎藏儀軌說(云云)胎藏儀軌者指攝大軌云云)又御作胎藏次第五指立名被標等五字。相似攝大軌說。若此軌雖有御請來祕惜所被進官歟。可尋之。
總錄云。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海會生曼茶羅廣大念誦儀軌三卷(無畏一行筆受月譯語仁根本)。
毘盧乃至念誦儀軌三卷(仁以前本脫間。與良國。人多持之)。
毘盧乃至念誦儀軌三卷(珍是前具足本。但中卷文與前少異。亦字頗異)。
毘盧乃至念誦儀軌三卷(叡前根本本。但中卷文與珍本同。字與仁本同)。
大毘盧遮那經廣大儀軌三卷(無畏法潤惟謹本)。
已上總錄文。

根本渡唐本事

胎藏爛脫儀軌二卷文言相似玄法寺法全本。或號根本渡唐本。或號曼茶羅本。或云此軌不空三藏說(云云)不知定說。子細如左載。
心目心覺記)云。或人被示云。有二卷本。不注作者。是大師請來歟。眾本中可信用之。其所以者。池上平救闍梨傳受件本。其批云。根本渡唐本(云云)隨鎮西藥仁大德所持同之。件本外題下書曼茶羅寺御本。驚為不審之處。讚州教禪供奉語云。此儀軌大師御歸朝後授門弟等給御本也。仍題下令書御名二字。而門徒忌諱改書曼茶羅寺也。爰尤有其興。深以甘心之。但付之私加難。何不載進官錄。二何本寺不傳受之。或人會之云。若未再治故不載錄歟。寔文言不調次第違亂。世云爛脫本是也(云云)次不傳受事求治定本猶豫之間。後後請來無畏法全儀軌文言調委細注。各好傳受之歟。又全非無相傳。如平救日記。教禪口狀。況傳受于今不絕流有之。可尋受之。此證據二卷本御所持云事可仰信之。但相似二卷本注云玄法寺法全。豈可云御請來耶。若不然又誰人撰集可意耶。私案之二卷本俱不空三藏集說歟。其故他家抄云。玄法寺兩卷儀軌不空三藏三部各別曼茶羅也。故與儀軌廣大儀軌其意異也(文)不論他宗道理可用潤色也。至注法全者可存三義不空集法全治定歟。二注傳持人歟。三依安然錄後學謬注歟。所以御請來未再治本不注撰者。是不空草本可意歟。勝語集云。池上平救阿闍梨傳授賴尊律師二卷日記云。根本大師御本也。興隆御房奉受了(云云興隆御房未知。若是般若寺歟(己上)私云。件集勝定坊物語自證房被記(云云文已心目)。
八家總錄云。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生曼茶羅廣大成就儀軌二卷(法全仁)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生曼茶羅廣大成就儀軌二卷(法全惟正與同本。但上卷有爛脫處有注)。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生曼茶羅廣大成就儀軌三卷(法全云云)。
胎藏對受記第一云。慈覺大師來玄法寺法全和上兩卷三卷儀軌惟正大德法全和上兩卷異本爛脫儀軌云云)私云。此兩文所指惟正大德請來本恐同彼曼茶羅本歟。此本不空集法全治定歟。可決之。
  延享第四歲次丁卯夷則盡日補綴全備傳之後世了。
  (東寺額僧貫主初修寺淨土院兼帶)正賢賀(世壽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