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冊鈔第四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大日經供養法者事(為三藏撰出歟事為文殊所造歟事)

要略念誦經第七卷同本異譯歟事
胎藏界略行經軌部類不同事
胎藏部略行儀軌本朝請來

寶冊鈔第四
大日經第七卷者事

德一未決云。經卷數疑者。釋教目錄云。毘盧遮那經七卷善無畏三藏譯。今披經攬其句。毘盧遮那如來金剛手菩薩品。此即第六卷末載囑累品終行云歡喜奉行。是以明知止齊初六卷是毘盧遮那所說。彼第七卷此是誰語。若言是毘盧遮那者。何故彼第七卷初云稽首毘盧遮那佛。准此(文)彼第七卷是人所作所說。此疑未決(文)。
私云。驚此疑。案第七卷異說非一。或云掬多感受或云無畏撰出或云文殊所造或云大日說。是非雖難知。且依先德一傳為大日說之義為正歟。其故者龍猛菩薩南天鐵塔所相大本萬偈結廣難故。傳法聖者採其宗要略成七軸經。萬頌大本佛說也。七卷略本何非佛說乎。都部要目云。依毘盧遮那成道經大本萬偈可三百卷。唐國所譯略本七卷(文)又大日經開題云。頌文三千經卷七軸(文)留意可思之(是一)又金剛智所譯要略念誦經與第七卷同本異譯者古德所傳也。兩經比校說相大同也。然要略經題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云云)尤可謂良證(是二)次菩提心論中引第七卷文。若掬多感得無畏撰出者。爭龍猛菩薩前代所造論中可引後代出現文乎。傳法院胎藏界沙汰云。師云。龍樹菩薩鐵塔已前大日現空授念誦後入鐵塔。從金剛薩埵兩部大法給。其文證菩提心論付法傳十住心論卷見。阿闍梨金剛薩埵云云菩提心論供養法引。不思議疏云。非北天感得。前鐵塔內受引也(文)是其意也(是三)依此等道理第七卷為佛說不可疑之。但至稽首毘盧遮那佛經文者。經具文云。稽首毘盧遮那開敷淨眼青蓮。我大日經王說供養所資眾儀軌(文)稽首經言誠似非佛說。倩案縡意是又非相違歟。私案可有二義義云。傳法聖者萬廣經中別略此經之時安稽首經言。諸經五成就等皆結集者所安也。始不可驚疑歟。義云。今宗人法不二為義故。隨所說法門能說體又別也。例如理趣經七段大日一佛隨所說法門現各別教主。凡隨卷隨品乃至一字一句能說人其體大別也。然則總部經者廣明體性法門。第七卷者別說供養業。用佛禮體性佛。何必為怪乎。密教深旨以常情不可致疑而已。要略念誦經歸敬序文云。歸命滿分淨法毘盧遮那遍照智○經要略說自利利他悉地(文)此經題佛說二字。然內(文)初云經略說。今亦可為為例證也。

異撰出歟事

問。四卷義釋第八(世間成就品)云。阿闍梨仗曩國撰出毘盧遮那供養次第(文卷本第六同之)演密抄第七(覺苑)云。阿闍梨者即指無畏三藏。於仗曩國或云于闐國。撰者集也。謂於大本中揀取此品所有津要獨成一卷分為五品此經第七卷是也(文)依此釋第七卷是無畏三藏撰出也。爾者如何(仗曩國南印度境也。于闐國者胡國境也。兩國別別也。然演密抄為同國異名歟。考西域記可決之)。答。安然和尚持誦不同第四云。達摩阿闍梨仗那國出其供養次第法。即第七卷文。其次第目具出四卷義釋世間成就品初。今當出之(云云)同師菩提心義第一云。問。大日經義釋云(四卷本文也。本無也)阿闍梨仗曩國撰出供養次第(取意文也)。略有五分。與第七卷供養法同也。而何故此菩提心論引彼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文耶。答○彼第七卷供養法疏云。和上(毯多)於金粟下感得文殊金色字於虛空受持供養法以授無畏云云)故知無畏仗曩國出彼所承。時人不了云三藏撰出。此義釋三藏一行記。智儼治溫古再治。故本記外多加人言。故知菩提心論所引供養次第法者。天竺彼文。非引三藏仗曩所造文也(文)依此等釋第七卷是達磨阿闍梨仗曩所感受也。無毘三藏於彼所令稟受。然人不了無由謂三藏撰出。仍義釋所載是智儼溫古再治之時加人言也。何以知者卷疏者無畏直說一行親記之。是最初正本也。此中此詞。測知無畏撰出者後日再治之時本記外新加人言也。爾者不足為證矣。凡兩本義釋慈覺請來也。公雖為覺大師葉猶以呵破之云。多加人言。況他門學者強勞會通乎。但公云。掬多感得恐違不思議疏釋相歟。無其證文者猶以受歟。

文殊所造歟事

問。不思議疏上云。北天竺一城乾陀羅。其國之王仰憑和尚受法念誦。其經文廣義淺不能尋遂供養次第。求請和尚供養方法。和上請於金粟造塔邊求聖加被。此供養法忽現中金字炳然。和上一遍略讚分明記著仰空云。誰人所造也云我所造。云誰我也。云是文殊師利也。即喚書人遂便寫取即與其本。自寫本隨行將行流通四方也(文)第七卷終文云。右阿闍梨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供養儀式具足竟已不思議疏下釋云。右阿闍梨已下翻譯家語也。此阿闍梨聖者文殊師利也(文)依此事文文殊所造(見)不思議法師無畏三藏面受口決弟子也。所述無相違歟如何。
安然菩薩義意不思議疏為本。疑義譯上引。相違如何。
私云。菩提心義第一不思議疏掬多祈感供養法卷授無畏。仍龍猛引用彼掬多感得本故引天竺本。非引三藏仗曩所造(云云)但見供養法疏全不云掬多。無畏之。依之時義第三意無畏經於掬多之後文殊供養次第(見)爾者一師釋似不治定。如何。
答。此有兩傳。一先師印(賴寶)傳云。文珠所造者是不思議疏謬也。其故者如前云。龍樹所造菩提心論中引用第七卷。若於金粟無畏三藏始感得之者。爭龍樹論中可引載之乎。量知疏謬也。加之八家總錄云。毘盧遮供養法疏二卷(不思議義釋和上本云三藏於烏底那國作。此供養法疏云示現金色字故人多疑文)此釋義為本疑疏歟。其故者同錄云。大毘盧遮那經序一卷(行胎藏相承金剛手付掬多。而此序云北天山腹為風吹落故人多疑文)。例而可知。義釋為本還雖安和尚誤。疑不思議疏尤有其謂歟。二慈尊正(榮海)傳云。不思議法師三藏面受弟子。其所記著敢不可云謬說。然則無畏三藏龍智所雖受塔內相承供養次第法。示現感得奇異為增國王信心。於下請加被即蒙文殊指授忽得中金字。雖同經龍智稟承者塔內誦傳法爾經也。文殊所示者塔外相隨緣經也。高祖大師付法正嫡故傳法爾經。頌文三千經卷七軸釋此義也。不思議法師非正緣故傳隨緣經。供養法所明此意也抄第二(信證)云。問。今經隨自隨他二門四身之中何門身所說乎。答。正是隨自四身所說耳。自鐵塔所流出大日所說萬頌經是也。釋迦一代落叉契經略無鐵塔云云)問。何真言隨他門所說。答。龍樹所傳略念誦法并無畏所寫供養次第一分也。四種法身隨類普門應現所說有十方塵剎土之中。必不傳此(文)此隨自所說塔內流出者七卷經也。隨他所說塔外流傳者供養法釋文殊所傳本也。此意。菩提心論釋文殊所傳本也。此意菩提心論引塔內流傳經不思議疏約塔外誦傳邊。凡法爾隨緣不離法體也。是故含兩義。或釋文殊所造塔外相傳或云大日所說塔內誦傳。兩說各一邊。更不可相違者也已上兩傳是非難知。雖然後義宜歟。
要略念誦經與第七卷為同本異譯歟事。尋云。要略念誦經與第七卷同本異譯歟如何。
要略經後批云。南天竺菩提金剛三藏譯。伊舍羅傳誦(云云)。
私云。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略出經譯語者也。同人也。
答。四十帖第三三云。師曰。金剛智譯胎藏一卷軌是伊舍羅所誦也。三藏即隨口誦譯之。即是大日經第七卷同本異譯也(文)胎藏一卷軌者指要略念誦經也。慈尊正傳云。龍猛菩薩鐵塔外所得念誦法要者要略念誦經也。無畏三藏金粟下所得經第七卷也。於天竺兩本各別流行。兩三藏翻譯。爾者別本別譯可云之歟(云云)。
私云。依此義者。於大日經供養次第三傳。一於鐵塔龍猛菩薩所得本。二塔內相傳本。三無畏三藏金粟下所得本也。塔內本與下本文言全同故合兩傳為本。無畏三藏翻譯之。於要略念誦經者梵本文言聊別歟。金剛智此本翻譯之。本本相傳不可亂之。但此等料簡分明判釋。追可尋決之。

胎藏略行經軌部類不同事

問。胎藏界略行次第經軌部類有幾種耶。答。持誦不同第四云。達摩阿闍梨仗那國出其供養次第法。即第七卷文。其大第同具出四卷義釋世間成就品。不空三藏抄第七卷略出要用名曰略念誦行儀軌。入貞元入藏錄奉敕牒別行於世(云云無畏儀軌上卷大日一尊一念法用六月修亦同第七卷儀式云云)後阿闍梨所製。大日經供養持誦次第儀二本(一運一叡)大日經供養次第上卷(海)大日經持誦要略一卷。大日經供養儀式一卷。此等四本並同第七卷云云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行法一卷(不空大毘盧遮那略要速疾門五支念誦法一卷。此等二本是略念誦法非本儀式。故或雜務中臨時用之。欲此中用之。或於意支念誦法中用之。此八本中以第七卷正為本法。所樂加用餘本耳(已上)又云。故知第七卷是世間成就品悉地出現成就悉地出世持誦品之行法也(云云)。
私云。此中所出供養次第一卷持誦要略一卷未見其本文。可尋之。

胎藏界行儀軌等本朝請來

八家總錄云。
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一卷(菩提金剛運叡云缺經字)。
大日經供養儀式一卷(海)。
大日經持誦次第儀軌一卷(曉。運錄外)。
大日經持誦次第儀軌一卷(叡錄外與前稍廣)。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不空。海。仁。珍。叡)。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亦名五支略念誦要行法不空譯貞元新入目錄。圓‧覺無注。又云無本。私云。同本)。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行法一卷(不空貞元新入目錄。圓‧覺‧海‧仁‧珍)。
大毘盧遮那略要速疾門五支念誦法一卷(仁。運叡)。
大毘盧遮那五字真言修習儀軌一卷(不空。仁。叡)。
大日如來成佛經釋中略出世間六月持明禁戒念誦儀軌一卷(運叡)。
已上。
  貞和六年正月二日於東寺西僧坊書寫
  大法師賢寶(生九)
  後日書加總錄文等畢
  嘉慶元年九月書寫畢豎濟
  同十六日一交畢
  (本云)
  于時文安五年三月一日。於東觀智書寫之。是偏為密教弘通也。願以書寫力必生安樂國而已。
大法師後(生九)
元錄四(辛巳)年黃鐘上旬拭老眼謄寫之。最初口筆本此卷粉失歟。不見當之間補卷數。是併非自用。為末資披閱而已
正杲快(春秋六八)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