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54
十住心林(本)

  宥快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問。真言宗立教云何。答。立十住心判攝顯密教法也。
問。大師依何論。相承誰師立十住心乎。答。據大日經菩提心論大日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慧果大師相承立之也。
問。十住心一一名字如何。答。第一異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齎心。第三嬰童無畏心。第四無我心。第五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緣大乘心。第七覺不生心。第八一道無為心。第九極自性心。第十祕密莊嚴心
問。十住心行相如何。答。第一心。約果報三惡趣也。即依十惡業所感也。論心品者。廣通六趣。不知善惡因果類。皆此分齊也。寶鑰上云。凡夫狂醉不辨善惡愚童癡暗不信因果之名也(已上)十住心論一云。異生羝羊心者。此則凡夫不知善惡迷心愚者不信因果妄執(已上)又云。楞伽經說百八部邪見瑜伽論十六計。度說十六知見(已上)大日經略舉三十種外道十住心論云。相應二建者。自在流出計貴。自然內我執人量。遍嚴壽者取趣。識藏知者見者能所外知。怛梵人勝常定。顯生二聲與非聲。如是外道。各各迷真如輪轉(已上)。
第二住人乘也。五常持五持人也。大日經種子等六心說之。大日經云。或一法想生。所謂齋也。彼思惟少分發起歡喜修習祕密主。是初種子善業發生。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芽種。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疱種。復以此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是第五敷花。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已上)又五戒五常其義同也。寶鑰上云。言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仁名不殺等。恕己施物。義則不盜等。積而能施。禮曰不邪等。五禮有序。智是不亂等。審決能理。不妄之稱。言而必行(已上)十住心論二云。夫五戒同於外書有五常教。謂仁‧義‧禮智‧信。愍傷不殺曰仁。防害不婬曰義。故心禁酒曰禮。清察不盜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為五德不可造次而虧。不可須臾而廢。王者履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身。用無暫替。故曰五常(已上)此等行相第二住心也。
三住天乘也。故大日經云。彼天。是第七受用種子(已上)大分三界天。欲‧色‧無色界。曲分有二十八天。依六智觀次第勝進。此外道等。又立三寶王等為覺寶。四吠陀論法寶。傳授修行者為僧寶。又立戒定慧三學十善等為戒。四禪那即定。依之空慧發生。如是三學。厭下界天樂也。
第四心。聲聞利之心。羊車方便也。以四諦觀斷人執煩惱。證有餘無餘涅槃心品也。
五住心。斷惑證理。雖大同聲聞。利鈍為異。十二因緣。悟四相無常。斷三界煩惱。證涅槃。又聲聞四向四果緣覺一向一果。此緣覺有部行‧麟喻不同也。
六住心。運圓性。菩薩大士之心也。經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五位煩惱所知二障。證菩提涅槃二轉五重唯識四重二諦二空三性等。此乘所觀也。
第七心。心王自在。覺不生。此宗所觀也。無生觀上。有五十二位賢聖也。
第八心。一如本淨境智俱融。一心三諦即是此宗所觀也。表位有六即階級也。
第九心。事事無礙法界緣起六相十玄。此宗所談也。立六位圓融也。
十住心究竟覺心源底。如實證悟身數量。色心實相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此宗所談也。是十住心行相大綱也。
問。十住心得名如何。答。一異生羝羊心者。法譬並舉。異生法。羝羊譬也。異生者亦名凡夫生死凡鄙之士夫故曰凡夫異生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生。故曰異生。羝羊天竺語法。不知善惡者譬羝羊也。
二愚齋心者。是又法譬並舉。愚童譬也。齋法也。愚童世間三種通名也。故第一心說愚童凡夫猶如羝羊。第二云愚童持齊。第三云嬰童也。意愚童如羝羊第一愚童持齊第二。愚童無畏第三也。持齊者斷食曰齊。意愚童凡夫。起一日不食心云持齊也。付之義持齊是約初名也。第二住種子等六心中第一是齊也。第二已下是施也。故約初心也。義云。齊六心通。齊上等行故。持齊名通初後也。
第三嬰童無畏者。是亦嬰童譬。無畏法也。付之有解。一嬰童初心得名。無畏約後心也。二對大聖三住心總云嬰童。此時可通初後也。付之義云。種子十心中。前六人乘。後四天乘也。後四者。受用無畏‧殊勝‧決定也。此十心中第八。經說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無畏依第八嬰童心。故約第八心得名也。二義云。嬰童通初後名也。然無畏約脫縛。故今言嬰童無畏者。約究極得名也。故高祖外道天暫得蘇息。如彼嬰兒犢子隨母。是解脫位云無畏。但第八經無畏依。求無畏所依位。而非脫縛位。又殊勝決定二心。開第八無畏。故實無別體也。
第四無我心者。法也。聲聞五蘊實有。故云蘊。聚集人我空無覺。故云無我大師云。存法故蘊。遮人故無我。簡持為義故唯(已上)依此得名有異解義此住名心字。見修無學三道中。約見道位矣。經云。謂如是無我(已上)此指見道位也。義通初後也。謂聲聞總以空法有教故。但經約最初見道。說無我義也。
第五拔業因種心者。亦法得目。業惡業十二因緣。種無明種子也。
第六他緣大乘心者。亦是法也。莽缽羅梵語。具無緣他緣二義無緣三界唯心。心緣法。故云無緣(約自證也)他緣緣法有情故云他緣(約他也)高祖云。緣法有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圓性故曰乘(已上)。
問。此義通大乘。胡為第六別稱邪。答。大乘初心故。約初且為別目也。猶如雲天之名。
七覺不生心者。法得稱。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八不。此八不正觀故。
第八一道無為心者。法樹號。一道一乘一如等理也。無為者理非造作故。謂如云天真矣。問。經云有為無為界。而今奚云無為邪。答。有為無為界者。有為無為別執義。即約遮也。有為無為別執。一切諸法無為也。是約表也。十住心論八云。是本來清淨理名一道無為。是一道亦名一乘。所謂乘約能運載得名。道據能開通立稱。名雖二別理則一也(已上)。
第九極自性心者。法立名。此心得名有異解。一至極自性義也。大師云。有真如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號(已上)是約所談法門。謂彼宗意。真如法自在緣起而成萬法故。諸法自性。而如真理圓融故云爾。二此心心實際為極。時油麻諸佛驚覺開示故。覺所執實際自性。進第十為第九心也。故極自性讀文。是依驚覺開示義立名矣。寶鑰云。水自性。遇風即波。法界非極。蒙警匆進(已上)又義意。至極自性取義。至極自性故。不留位。而進第十後際義可得也。大師云。諸法自性故。去卑取尊(已上)。
第十祕密莊嚴心者。約法祕密者三祕密也。等覺十地能見聞。故曰祕密莊嚴者三祕密端嚴微妙義也。大日經疏一云。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眾。悉現普門境界祕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已上)二教論下云。謂密者金剛三密乃至)言以恒沙佛德塵數三密莊嚴身土。是名曼茶羅(已上)。
問。十住心得名據名何經邪。答。多分大日經。但第八心。寶鑰三名。謂一道無為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境心也。於中如實知自心空性無境心大日經也。一道無為名。據金剛頂經一道清淨文也。次第十住心得名。大日經乎。將兩部乎。所論矣。義云。據大日經無盡莊嚴文。疏釋彼文云。祕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已上)義云。心法門廣亙二界。得名亦當據兩部金剛頂經義決云。祕密莊嚴內證大智(已上)。
問。十住心淺深如何。答。第一心。一向惡行心品。三惡趣果報也。故為第一矣。細論此三惡趣亦有淺深矣。華嚴經地獄‧鬼‧畜。正法念經地獄‧畜‧鬼。故地獄極苦也。鬼畜其分齊同也。而花嚴正鬼望傍畜說鬼畜。正法念經正畜望傍鬼列畜鬼焉次第人乘。故勝前三趣。心品即順理心也。其行相即五常五戒也。感果報依五戒矣比三趣而非苦。故十住心論云。人天二宮雖不免燒燬。比之三趣而不苦(已上)。
次第三住天乘也。三界諸天修因十善定力也。果報自在光明身。壽命長遠樂也。見下界如蜉蝣。見人間如蜉蝣。故勝前人乘也。
次第心。觀四諦因果。斷三界煩惱。得盡無生智。永不還三界。前天乘射箭虛空。如力盡下。退沒惡趣出世淺深顯然矣。寶鑰云。今聲聞乘人及法。既道妙人天人超釋輪(已上)。
次第五住心緣覺乘也。大日經疏二云。然聲聞人法性最淺。故生死。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辟支佛所入差深。故於生死不甚匆遽(已上)四五優劣可知焉。
次第六住心。斷二障四德。具二利三身二乘心。雖破人執有法執。差降自分明也。故寶鑰下云。越建爪而高昇。超聲緣而廣運(已上)又云。緣法有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已上)。
次第心。悟心性不生。知境智之不異。悲蘊之無性。歎他緣之阻境智。六七昇降驗也。第六談有為無為故。境智隔歷。而此心境般若般若即境。故有淺深也。
次第心。三歸一佛乘也。超過前三乘教顯了也。
次第心。根本法輪稱性本教也。事事無礙十玄義門。是別教一乘不共之談也。超過第八同教一乘逐機末教事理無礙等所談矣。
次第十住心性海果分之絕域。兩部曼茶境界六大四曼本源五相三密淵奧。遠超因分境界。其義幽玄也。第九心談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第十談為果人果分建立地昇降可知焉。十住心淺深義門雖多之。且撮略。
問。十住心建立有幾義勢乎。答。一相十住心。二旨陳十住心三相說指陳合論十住心四機根契當十住心(此一用不有意)此四據菩提心論。五心續生十住心大日經)六唯密十住心。七顯密合論十住心。八唯顯十住心(此一用不有意)唯密十住心中有三。一約漸次真言行者十住心。二約直往行者淺略十住心。三約深祕十住心也。大分有義。細分有種矣。
問。相說十住心如何。答。約相明九種義相也。一處御釋云。第三勝義心。亦名深般若心。如何簡擇有上智人欲行如是法早歸本宅。先須簡知乘之差別乃至異生羝羊凡夫。專造不善等業。耽三毒五欲之樂。不曾知後身墜三途極苦。是故真言智人不可樂著(乃至)極自性心者。雖云融法界三世間身。等帝網大法身。猶是成佛之因。初心之佛。五相成身四種曼茶。猶未能具足。是故不可住。謂未得為得。未到謂到。如是如來教敕以最上智慧。簡乘差別發菩提心人等來如是車行所行道。未名最上菩提心。是故真言菩薩。超此諸心等。發菩提心。行菩提行。為知此乘差別。發深般若勝義(已上)。
次旨陳十住心者。約實體無性。觀九種自性矣。一處御釋云。又深以般若妙慧。觀前九種自性云何自性。謂如冬凍遇春即泮流。金石得火即消鎔。諸法皆從緣生自性。是故畢生羝羊凡夫一向心。遇善知識教誘故。起愚童乃至)極自性人。願究竟最勝金剛心殿故。發祕密莊嚴心。是皆由自性故。展轉勝進(已上)菩提心論。廣約染淨緣起自性義。往披焉。
次相說旨陳合論十住心者。高祖菩提心論相說文。至第六住心引之。旨陳文第七心已上證之。是則合論意也。
機根契當十住心事。依菩提心論眾生愚朦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文。并寶鑰機根契當故餘藥無益故等意立之學者義有之。
次心續生十住心者。大日經答心續生問。說十住心十住心論一云。從此已下心。佛答心相續義(已上)。
次唯密十住心者。有數意。大日經所說三劫十住心。是漸次真言行者。轉昇次第也。例天台止觀行者三種。一漸次不定。三圓頓也。此中漸次者。聞圓極理雖為所期。不堪圓頓行體故。歸戒禪定無漏慈悲實相次第行之也。不定者釋或前或後更前更後。淺深行前後不定也。圓頓者初緣實相釋。此三種共是止觀行者也。故天台南岳三種止觀。一漸次不定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止觀釋。如彼宗漸次止觀行者後際。雖期真言果不堪三密行。故從淺至深。用出世小行也。雖然約所期云真言行者也。大師指示。疏巧拙易雖不同獲寶終異路文。明漸頓二機文釋。是為本據。但漸次真言行者。學者用不不定也。二約直往行者淺略十住心者。直往真言行者次第昇進得也。十住心論云。顯真言行者次第顯密二教差別亦在此中(已上)三約深祕十住心者。大師十住心論。皆作深祕釋。是約深祕十住心也。世間三種心。釋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乘矣。
問。直往行者次第如何。答。於九種心。可能寄齊所寄齊。所寄齊是顯也。能寄齊是密也。如六無畏能所寄齊。其文證等如何。答。三劫十住心。開合不同也。三劫無畏。亦開合不同。而法體一也。然六無畏能所寄齊不同。第一無畏釋後得順世八心故。第二第三住心也。是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位寄齊。第二第三無畏。四五住心也。是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現前位寄齊。第四無畏。證寂然界菩薩也。是五六住攝在間。及異義矣。是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寄齊。第五無畏。六七心也。是真言行者。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寄齊。第六無畏。八九心也。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位寄齊也疏末卷云。漸次證入者。如初無畏時。以字觀修曼茶羅行。第無畏。於有相觀中修曼茶羅行。第三無畏。於無我心中。修曼茶羅行。第四無畏。於法緣心中。修曼茶羅行第五無畏。於無緣心中。修曼茶羅行。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茶羅行(已上)又云。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在。覺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自性心。得入上曼茶羅海會。名阿闍梨(已上)疏六云。復次瑜伽行人。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三昧中。具見十佛剎土塵眾無量聖尊。三種密印互不相離。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身雖則奇特難思。尚以有相有緣故。世間三昧。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緣生句。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如是曼茶羅海會。皆悉從緣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無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然尚以空病未空故。未得大空。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即知如是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爾時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空三昧。住此三昧者。即是無礙慧。佛說是人一切智智究竟圓滿(已上)同十云。問。前三句。一者菩提心種子大悲為根。三方便為後。今就大悲藏曼茶羅說之。為以中台為菩提心。次八葉大悲。外三院為方便也。答云。此有二種修行中說之。如來果地說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發與正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方便力引導之。乃至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即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裹。及二乘亦在此內。次又知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胎。即是方便句也(已上)一一意。委細料簡可有之。
顯密合論十住心者。前九顯。第十密。如常。次唯顯上心者。或云。顯中所說祕密義。為第十住心。是約義祕密故第十也。約部顯也故唯顯十住心也。但此義學者用不不定也。
問。就十住心法爾隨緣分別如何。答。十住心十界法然曼茶法爾也。見眾生上轉次第隨緣上轉門也。又如來從本垂跡下轉隨緣德也。隨緣下。法爾所起等義勢。巨有之也。
問。十住心續生次第如何。答。一處御釋旨陳十住心詳悉焉。
問。生起因由如何。答。第一一向惡行。不修微位也。自此起第二住心有二由。世間久遠展轉善法名。以理心。種種推求。此推求心因。而後時忽然。發一日不食齋心也。一日不食故。不生馳求勞等故。是善知矣。二小劫終竟時。眾生忽爾發心。互相勸導善也。疏云。問云。如是八心最初種子。復以何為因。答曰。由世間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種子從是生也。如劫初眾生貪食地肥爾時即以多食者為不善。少食者為善。或有見因緣起諸過患便是念。今少食此味。常自誡節不亦善乎。乃至又如小劫終竟時。眾生忽爾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相勸導。共行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然。當知皆是實相因緣力也(已上)是八心最初種子心起因由也。第二芽種。於六齋日六親行施。第三疱種。授非親識者。第四葉種施器量高德者。第五敷花。伎樂人尊宿施。第六成果。以親愛心施尊行人也已上。第二住次第生起若茲矣。次第心發第三心。前依齋等六心因緣三業不善皆衰惱因緣。捨之戒。現世善利有大名聞。後欲生天上起也。是第三住心初。第七受用種子位也(受用種子得名可之)次第無畏依者。可無畏所依恭敬隨順也。即自在天歸依也。次第九殊勝心者。所歸中殊勝擇所說法中得殊勝住。求解脫生是也。第十決定心者。於空法證也。是八心也。次自入內八心事。第八無畏依時。遇佛法善知識受真三寶歸依處也。次內八心者。疏云。復次行者歸依三寶隨順如來律儀。於一日齋法。由戒所防護故。寂靜安樂。以安樂故。則信賢聖所行修習。是名初種子。為令此善增長。而諸善。乃至由戒醇淨。決定天。後至涅槃。是名受用種子。復由親近善知識故。聞正法利不起異歸依心。是生死流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又於此中殊勝住。有求解脫慧生思惟觀察決定想。從此即發聲聞菩薩種子心(已上)意內八心時。至第十決定心位。世間分齊知非解脫聲聞菩薩種子心起也。是出世間法故。次第四起第五心。十住心論第五云。若已聲聞。六十劫修習解脫分迴心獨覺成眾出(已上)是聲聞迴心緣覺也。總聲聞緣覺二乘無餘後。迴心大乘菩薩也。故戒序云。二乘之人蒙諸佛警誘故。起他緣大乘心(已上)又寶鑰第四下。迴心菩薩寬(已上)第五住下。蒙警迴心一如宮(已上)知四五各各大乘心。雖爾若成四五續生次第一往得也。次第五發第六心。無餘後。經千劫竟。依菩薩驚覺大乘心也。法相等雖不許無餘二乘迴心性宗斯矣。次第六起第七心。第六住心雖大乘菩薩乘。未知境智不二義。雖然久習純熟後。起覺心不生境智異心也。次第七發第八心。第七雖三乘極。未知三乘一乘。然知乘發第八心也。次第八發第九。未知事無礙自性道理故。進發此心也。但疏家高祖驚覺次第釋第八心沈極理真言諸佛驚覺之時位果知非至極。進第十間為第九心也。次第九至第十。於顯雖究竟。未知果海曼茶故入第十究竟也。
  問。心各自究極證後位轉昇歟如何。
答。其不定也。
問。其意如何。答。

十住心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