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宗未決文
德一述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結集疑者。大毘盧舍那經初云如是我聞。今疑。此經釋迦如來滅度後八百年時。毘盧舍那佛自對普賢執金剛手等而說。爾時阿難迦葉等久已滅度。誰言我聞。若言龍樹菩薩結集者不爾。後從毘盧舍那佛口傳普賢。從普賢口傳龍樹。如何龍樹稱我聞。若言普賢我聞者不爾。普賢菩薩非二乘凡夫肉眼所能見。如何交雜人間結集。
經處疑者。毘盧舍那經初云。薄伽住金剛法界宮說此經。今疑。金剛法界宮為自受用淨土。為他受用淨土。設爾何失。二俱有失。若言自受用淨土者亦有二失。一下位見失。二處不遍失。所言下位見失者。自受用土非十地菩薩所能見。如何金剛手等諸大菩薩皆悉雲集共見共聞。所言處不遍失者。一行師疏云。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是也。自受用土周遍淨法界。何別指智處。若言他受用淨土者。此亦不爾。何以故。經云法界者是真如名真如理宮無處不遍。如何別指摩醯首羅天王宮。此疑未決。
即身成佛疑者。龍樹所造發菩提心論云。今真言行人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亦真言行人三行為因即身成佛。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今疑。此有二失。一行不具失。二闕慈悲失。所言行不具失者。凡菩薩雖無量行。總攝六度。四攝悉盡。今真言行人所修因行雖列三名。而總是觀行。此止觀行於六度中唯靜慮波羅蜜多。非餘五度。爾則唯行一度不行餘五。全闕四攝。闕行成佛此則不可也。闕慈悲失者。凡諸菩薩慈悲為母。方便為父。具受五生(瑜伽四十八云。一除災生。二隨頌生。三大勢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除災生者。諸飢劫受大魚身等。隨類生者。人等眾類中受其類身等。大勢生者。富貴自在種族中受其身等。增上生者。十五果等。最後生者。成正覺身)久輪轉生死。恒誓我度一切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真言行人遺棄眾生自先成佛。慈悲何有。亦何二乘自利行。故涅槃經云。自未得度他。又華嚴經毘盧遮那品云。大威光菩薩說頌云(毘盧舍那本身菩薩)往昔諸佛所。一切皆承事。無量劫修行。嚴淨諸剎海。捨施於自身。廣大無涯際。耳鼻頭手足。及以諸宮殿。捨之無有量。嚴淨諸剎海。能於一一剎億劫不思議。修習菩提行。嚴淨諸剎海。普賢大願力。一切佛海中。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為大威光菩薩說頌言。海一剎中。修行經於塵劫。如海見於我當獲如是智。一一微塵中。無量劫行。彼人乃能得莊嚴諸佛剎。為一一眾生。輪迴經劫海。其心不疲懈。當成世導師。經既說毘盧遮那佛因行云。無量劫修行。能於一一剎。億劫不思議。修習菩提行。一剎中修行。經於剎塵劫。一一微塵劫行。彼人能得莊嚴諸佛剎。為一一眾生。輪迴經劫海。其心不疲懈。當成世導師。此是明毘盧舍那佛因果滿。今真言行人唯修觀行。從凡位入佛位者。超菩薩十地行。此是龍猛菩薩。何背佛說信菩薩語。此疑未決。又釋摩訶衍論第七云。證發心者。從淨心地(初地)乃至菩薩究竟地(第十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以為懈慢眾生故。攝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法。以一切菩薩皆逕三阿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有所見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准此論文。天台宗所言即身成佛者。謬執菩薩示現之文以為真實菩薩之行。發菩提心論與此摩訶衍論俱龍樹菩薩所造。豈有相違哉。是故當知發菩提心論所言今真言行人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依菩薩示現行而說非實菩薩。而彼真言天台二宗學徒不善推究已宗所依經論妄立別宗云即身成佛者。違諸論誤後學徒。諸有智者勿謬依學。五智疑者。發菩提心論云。東方阿閦佛成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成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成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成所作智。中央毘盧舍那佛成法界智。即真言如理。今疑。此有二失。一諸佛智不平等失。二餘佛無智失。所言佛智不平等失者。一切諸佛各具五智。無有一佛不具五智。此經云。別五方佛各成一智不成餘四智。此即違唯識佛地等諸論說。一切諸佛各具五智。若言隨偏增各一智。實俱成智者不爾。何以故。諸佛之智有勝劣失故。若彼五智體用無差別皆同不殊者。可如何會五智各有差別如何偏增。何者大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土智。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現變化身土智。妙觀察智居大眾中說法決疑不如身土智。攝論唯識等說故。然第五法界智時是真如理。智體性故名智。實無我智用。但如毘盧舍那佛。唯有智性無四智用。餘四方佛各有一智用。闕四智體用。即諸佛智有勝劣失。所言餘佛無智失者。且如娑婆世界有十方佛土而圍繞之。此中四方佛各成一智。餘四維上下此六方佛成何智耶。此疑未決。
決定二乘疑者。發菩提心論云。決定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久成果位。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大虛空湛然常寂。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今疑。此文即有自語相違失。何者既云灰身滅智如大虛空。即亦云要待劫既等滿方乃發生。一何相違。滅身智何以為因更發生身智耶。佛性論云。因盡果未名有餘涅槃。因果俱名無餘涅槃。既灰身滅智如虛空。何以為因更復發生耶。無因生者非釋種故。又智度論第一百卷云。入無餘涅槃不復更出。彼智度論此發菩提心論俱龍樹菩薩造。何故智度論不復更出。此發菩提心論更待劫滿方乃發生。豈菩薩造二論而一論說出一說說不出耶。此疑未決。
開示悟入疑者。發菩提心論注云。准毘盧遮那經疏釋。又將阿字配解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四字也。開字者開佛智見。即是菩提心義也。示字者示佛智見。是菩提行義也。悟字者悟佛智見。是證菩提義也。入字者入佛智見。是涅槃義也。今觀注意。初發菩提心。次修菩提行。次證菩提果。後乃入涅槃。今彼毘盧舍那經疏是一行闍梨所造。依何經論文解開示悟入耶。此即違法華論。彼以三番義釋開示悟入不當一番。如何會釋耶。此疑未決。
菩薩十地疑者。毘盧舍那經第六卷云。何為如來。云何名菩薩。佛告言。樂求彼菩提名菩提薩埵。成就十地等後成佛。十力智故名如來。准此經文。真言行人。修十地行後多成佛。如何發菩提心論云超十地菩薩境界。又華嚴盧舍那品云。往昔為大威光菩薩時。十地行後方作佛。又十地品是毘盧舍那因行。又梵網經云。我百劫修行是是心地方成等正覺。故號我為盧舍那。又上卷所說十地。是盧舍那佛為菩薩時所修十地。是諸經教是盧舍那所說。彼所言從凡入佛位者是龍樹語。如何背佛說信菩薩說。此疑未決。
梵字疑者。學真言徒傳言。梵字是非非外道作。非佛所作。法然而有。但佛所顯示。今疑。問曰。法然有者。何等而有。為無為有為耶。彼答曰。非有為非無為。但佛說顯耳。我疑問曰。有為無為所不攝法是無體法。此無體法三世不生。如菟角等。如何佛說顯令有詮用。文彼文字是翰墨所畫。現是等色法。是色等之有為法非無為法者。可如所言。何非有為法。又遁倫師所造瑜伽疏第五云。劫初起梵王則造一百萬頌聲明。後慧命減。帝釋復略為十萬頌。次有迦單沒羅仙略為一萬二千頌。次有波膩尼仙略為八千頌。今現行者唯有後二。前之二論並已滅沒。又開釋迦論一千五百頌。然護法菩薩造二萬五千頌。名雜寶聲明論。西方以為聲明究竟之極論。盛行於世也。是名聲明根本。名號者。劫初時梵王於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釋後減為百名。又減為十名。後又減為三名。總為一品。又西域記第二云。詳其文字梵天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準此等文。彼梵文字實是翰墨之所造畫。何故云法然而有。此疑未決。
毘盧舍那疑者。疏云。說此經佛即毘盧舍那佛本地法身。今疑。所言本地法身者。不過理智二之法身。此二法身不十地菩薩之所能見。如何執金剛手等皆悉雲集共見毘盧舍那佛。共聞受其所說經。若言法身說法者為誰說法。若為十地機說法者不爾。他受用身應無用故。若為二乘凡夫說法者此亦不然。變化身應無用故。此疑未決。
經卷數疑者。開元釋教目錄云。毘盧舍那經七卷。善無畏三藏譯。今彼經攬其文句。毘盧舍那如來對金剛手等菩薩三十一品。此即第六卷未載屬累品。終行云歡喜奉行。是以明知止劑初六卷是毘盧舍那佛所說。彼第七卷此是誰語。若言是毘盧遮那所說者。何故彼第七卷初云稽首毘盧舍那佛。准此文知。彼第七卷是人所作。非佛所說。此疑未決。
第十一鐵塔凝者。習真言宗徒傳云。真言宗所憑據論。是釋迦如來滅度後八百年。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受金剛薩埵。問。誰傳。如是為有文傳為是口傳耶。答曰。金剛智說。又問。若金剛智三藏說者。又疑為是口傳。為有文傳。若言口傳非文傳。者不足信受。若有文傳者誦示其文。此疑未決。此所述之諸疑問者。恐謗法業。招無間報。唯欲決所疑。增明智解一向歸信。專學其宗耳。庶諸同法者莫依此疑問嫌輕彼宗。邊主云。瑜伽論等是無著菩薩獨一聽受。都無同聞眾。不足信受。何故舉世奉行。以此論疑鐵塔疑建立彼宗。今決此疑云。唯識了義燈第一云。案達羅國王請陳那菩薩證無學果。菩薩撫之欲遂王請。文殊師利於虛空中殫指驚言。何捨大心而期小果。可製因明以弘慈氏所說瑜伽論。菩薩敬受指誨。奉以周旋。遂作正理門論。因明疏亦同爾。此言周遍五天竺無有一人不聞不知。如何更致疑。又大覺師批云。無著菩薩自造瑜伽論。欲令他信。妄謂慈氏菩薩說。今觀此語。遂使菩薩墮妄語。凡如來令四依菩薩造論釋經。曰不妄語無著菩薩是證初地。文殊師利咒藏經說也。初地菩薩免作妄語。如何入四依例許造論釋。瑜伽釋論是最勝子等諸菩薩造。彼論首歸敬頌曰。稽首無勝大慈氏。普為利樂諸有情。歸命法流妙定力。發起無著功德名。下長行論釋云。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准此釋論文。明知瑜伽論是慈氏菩薩說。非無著菩薩造。汝大覺師非唯無著菩薩。令墮妄語罪。亦最勝子等諸大菩薩使墮妄語罪。又問。汝大覺師所言無著菩薩自造瑜伽。妄語慈氏菩薩說者為有文傳耶。為汝自口傳耶。若言有文傳者請示其文。若無文但自傳者應速捨離。是癡狂語故。瑜伽論是慈氏所說。是有文傳。彼真言宗是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受金剛薩埵。唯是口傳。都無文傳。云何以此例彼文傳。得使信受。
真言未決文(終)
久安元年閏十月二十二日於圓法院僧房書了一交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