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59
未決答決
房覺記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程小燕
改稿者 陳香君
第一結集者疑答
大師付法傳云。又大辨正三藏表製集曰。昔毘盧遮那佛以瑜伽無上祕密最大乘教傳於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數百歲方得龍猛菩薩而傳授焉(云云)次上文云。第三祖者釋迦如來掩化之後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那伽閼剌樹那菩提薩埵(唐言龍猛菩薩)遂則入南天鐵塔中。親授金剛薩埵灌頂。誦持此祕密最上曼荼羅教。海雲傳法次第記云。龍智阿闍梨自云。從毘盧遮那如來(即釋迦如來。是約法性身為名)在世。以金剛界最上乘法付屬普賢金剛薩埵。金剛薩埵經數百年。以法付屬龍猛菩薩(云云)。
私云。如此文者。釋迦滅度八百年時毘盧遮那說大日經者。頗乖自宗相承旨歟。若有彼證歟。示其文。
付法傳云。金剛智三藏說。如來滅後有一大德。名龍猛。先持大毘盧遮那真言。大毘盧遮那佛而現其身。現無量身。於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是也。時龍猛大德持誦成就。即至南天竺大菩薩藏塔前。願開此塔。於七日中遶塔念誦加持。白芥子打此塔門。至第七日塔門乃開(云云)。
私云。疑者所存傳聞此說歟。若爾彼此遙異。向文可知。
金剛頂義決云。大德云。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於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云云)
私云。金剛薩埵以祕密法授龍猛時。諸佛菩薩加力證明。是云指授。非如來滅後八百年中毘盧遮那說祕密教也。
大日經開題云。0BFA4A>0BFA69>0EFA40>0BFAC2>者。金剛薩埵釋云。離傳聞出工音。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云云)祕藏記云。麽耶(我)輸魯陀(聞)。
私云。如此文者。我聞之詞既金剛手。結集之類寧餘人乎故。
祕藏記云。結集修多罪(阿難)毘尼耶藏(優婆離)阿毘達磨(迦旃延)般若(文殊)祕密藏(普賢)是守護國界經所說。又顯教中說云。佛滅度後普賢文殊菩薩等。阿難於鐵圍間結集諸經。是則總守護國界經所說別耳(云云)六波羅蜜經第一云。後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怛覽藏。其鄔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迦留衍那受持所說阿毘達磨。曼殊室利菩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云云)金剛頂義決云。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篋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云云)。
私云。此無量頌本非龍猛所傳。薩埵祕在鐵塔之中。彼廣本梵篋非金剛手所結集者。誰結集乎。
又云。此經有百千頌。廣本非此土所聞。並是諸佛大菩薩等甚深祕密境界相示。非聲聞緣覺及人天小智之所聞知(云云)。
私云。以此文案。十萬頌分流本尚非聲聞緣覺所知。無量頌結集本豈是人天小智所聞乎。金剛頂經既以爾也。大日經王亦可同之。若爾誰謂普賢菩薩交雜人間結集大日經。普賢薩埵玄隱法身地。在如來神力所造鐵塔中。與祕密內證法大眷屬俱所結集。此兩部奧藏也。凡見疑難體。定佛滅以後八百年中毘盧遮那佛說大日經儲諸征結也。本宗既無其說會釋總有何勞耶。
第二經處疑答
二教論上云。金剛頂經說如來變化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法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云云)下文云。問。顯密二教其別如何。答。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祕也(云云)。
私云。如此文者。能說教主云自性身。及自受用所居之土定可彼土。故法界宮非顯乘說他受用土也。
十住心論第十云。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者。此明心數妙眷屬心王所住之處。必有塵沙心數。心數為眷屬。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如是智印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所謂虛空無垢及祕密主等微塵數金剛。皆是毘盧遮那如來內證智印也○次經云。及普賢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等。諸大菩薩前後圍遶而演說法。又云○今此菩薩義兼定惠。又兼慈悲故別受名也。亦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云云)金剛頂禮懺文云(不空譯)如上金剛界三十七尊。並是法佛現證菩提內眷屬。毘盧遮那互體(云云)。
私云。如此文者。金剛平等諸大菩薩皆悉雲集共見共聞者。此經菩薩法身內證之眷屬。舍那萬德之一門。既非顯宗所談地地遷登實行菩薩。聖眾全不可有下位見異。
大日經疏第一云。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故云廣大金剛法界宮。大謂無邊際故。廣謂不可數量故○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麽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舍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宮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曰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云云)。
私云。今見此文。釋論云。以下引智度論文釋彼自在宮即此法界宮。今此宗以去以自宗心明法界宮周遍法界。若爾自宗心別不指方處。更不可付處不遍失。就中一塵遍法界。其文於諸教設雖指方所。何況不遍失。況不指其所寧成重難乎。
第三即身成佛疑答
蘇悉地經下云。我從過現未來所發勝心修諸善業。六波羅蜜一切功德盡皆迴施一切眾生。歸於正路。同昇妙果。速成佛道(云云如是文等大日經等處處非一)大日經第六云。隨彼彼方便。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皆使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蘇悉地等可有此文)。
私云。如此文者。真言行者修六波羅蜜行四攝事。菩提心論意。謂行願勝義三摩地心為成佛因。無遮以彼六度等行不為即身因。何況行願菩提心中可攝萬行諸波羅蜜也。故結文云。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云云)若如所難。今此宗心全不修習六度等。行者狹不可嫌二乘之法。廣可遮彼三乘萬行也。既非如是更不可勘行不具失。以此三種菩提心為戒。三密為本。六度四攝等塵沙萬善悉具足之也。故菩提心論云。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能淨法也(云云)。
菩提論云。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云云)祕藏記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是則真言行者用心也。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究竟。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眾生。故曰方便為究竟(云云)。
私云。如此文者。真言行者大悲深重滅顯然者乎。凡菩薩行願不同。機根頓漸寔異。一類大根者速疾成佛道。是有何菩薩為拔眾生苦。先務自行。是豈可非大悲之功畢而行。疑者云。真言行者遺棄眾生。自先成佛。慈悲何有。亦何異二乘自利行(云云)闕慈悲哉否。智增菩薩早證變易棄含識歟。何今以其答心欲會彼難勢。
即身成佛義云(大師)問曰。諸經論中皆說三劫成佛。今建立即身成佛義有何憑據。答。祕密藏中如來如是說。問。彼經說云何。金剛頂經說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又云。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成無上覺○大日經云。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云云)。
私云。如所引文者。即身成佛如來所說。誠顯然者歟。而今疑者引花嚴經云。無量劫修行之文為我宗證。今真言行人從凡位入佛位者。此是龍猛說。何背佛說信菩薩語(云云)即身成佛義非龍猛胸臆。依金剛頂等於如來金言也。何云非佛語乎。若自鐵塔中龍猛誦出故大疑密教歟。若爾佛滅以後六百年中入於龍宮。誦出花嚴廣令流布閻浮提內。亦是龍猛威神力也。如何以其誦傳之本信為佛語乎。以龍宮誦出之顯乘信如來之說。指鐵塔傳受之祕藏下菩薩所造。寧非愛語耶。誰為重難。
發菩提心論云。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出(云云)二教論上云。問。若如汝說諸教中有斯義。若如是者。何故前來傳法者不談此義。答。如來說法應病設藥。根器萬差。針亦千殊。隨機之說。權多實少。菩薩造論隨經演義不敢違越。是故天親十地馳因分可說之談。龍猛釋論挑圓海不談之說。斯則隨經興詞。非究竟。唱傳顯法。將會深義。而從淺遺祕旨而未思(云云)
性靈集九(大師)云。上從應化經下至論章疏。韞自證而不說隨他病。以垂訓雖云希有甚深。而是權非實。傳法聖者非不知。祕而傳顯知而相讓。良有以也。末學不知此趣。人人以自學為是。家家以未知為非。教是迷方之示南。開示眾生之迷衢。欲證佛智不可局執(云云)。
私云。以花嚴經釋摩訶衍論為其證據。成經劫石義並難即身成佛之義。以此等文可會也。
第四五智疑答
祕藏記云。建立二十五部如何。五部即五智。一智所互具足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轉有無量部(云云)。
私云。以此文知互具五智之能也。
十住心論第一云。若能明察密名號。深開莊嚴祕藏。則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煩惱菩提。生死涅槃。邊邪中正。空有偏圓。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雖然知祕號者。猶如驎角。迷自心者。既似牛毛。是故大慈說此無量乘令入一切智。若豎論則乘乘差別淺深。橫觀則智智平等一味。惡平等者未得為得不同為同。善差別者分滿不二即離不謬(云云)。
私云。如此釋者。今宗大意立橫豎二門。安立平等差別之義。若約豎門不廢淺深智。不平等失誰強恐之乎。佛地唯識諸文佛果勝劣為過。自宗學者不可劬勞。顯密施設自本不同。至勝劣失始不可驚之。況以平等門可會其難也。若據橫義分滿不二。所具全能不異性德智。不平等失全不可來。法身內證之境界神通乘之不思議。以具縛凡智何探其底。彼以一念入無量劫。以無量劫攝入一念。根本劫數攝入劫數。更無其別。以須彌山入芥子中。以四大海攝一毛端。所攝須彌能入毛端。豈有彼本末乎。神通不思議若綺絕思慮者。五智平等義強不可難之。
大日經疏第七云。若就隨自意語明探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義。亦識真言相也(云云)。
私云。五智各具互相平等義。以此釋心可成立也。
胎藏私記上云。問。何故中台必有九尊。答。有情根性本有九品。所斷惑業亦有九品(上三。中三。下三)轉凡成聖。斷惑證理。為顯此義果有九品(因位九品豎而可知之。果位九品橫而可知之)問。果位九品云何應知。答。大日尊是法界性智。為上上品。寶幢佛是大圓鏡智。為上中品。花王佛是平等性智。為上下品。仁勝佛是妙觀察智。為中上品。鼓音佛是成所作智。為中中品。普賢是布施門。為中下品。文殊是愛語門。為下上品。觀音是利行門。為下中品。彌勒是同事門。為下下品。約用差別分為九品。非謂其體實有勝劣也(云云)即身成佛義(大師)云。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云云)祕藏記云。問。於真言教立有為無為耶。答。將立。問。何立。答。四種曼荼羅如帝網。攝入攝持是諸尊即無為。此諸尊作業應化等是有為。剋正云有為皆有為。云無為者皆無為(云云)。
私云。如此等釋者。色心無礙。理智不二。今此宗意也。而今疑者云。法界體性智是真如理智體性故名智。實無智用等者。不開本宗所立性相。只任自宗所談道理也。顯密二門廢立不同。彼此混雜不可為難。次所謂餘佛無智失非可劬勞之大難也。四維如來攝四方佛。上下諸佛屬五方尊。是有何妨乎。
第五決定二乘疑答
菩提心論云。又二乘之人。聲聞執四諦法。緣覺執十二因緣。知四大五陰畢竟磨滅。深起厭離。破眾生執。勤修本法。剋證其果。趣本涅槃。已為究竟。真言行者當觀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太虛空堪然常寂。有空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迴心向大。從化城起。次為越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菩薩護念力。而以方便遂發大心(云云)。
私云。定性二乘身智滅已永不成佛。是法相宗所定性相也。劫限滿已方乃發生。是有何失乎。前身智亡後亦發生。有何所乖。付自語相違耶。種性致排雖入無餘。昔信佛為因。以佛菩薩加持力為其方便。自湛然常寂無餘涅槃理。發生身智有何所障。凡真言宗心。事理相即。色心融通。凝然常住無餘之理。劫限滿後更生色心。即以諸佛菩薩加持不思議力迴心向大。何可生疑。既理以為因。以佛加持為方便。緣無因生失更不可來。佛性論等顯密意也。彼此性相雲泥差別。不可為難。
胎藏界私記上(子嵨)云。問。阿字為所燒。若其體0EFA42>耶。答。不爾。阿字自性為身本體。此身所有煩惱罪障。猶如塵沙埋藏阿字。而不顯現本不生理。譬如砂鑛埋藏真金。今以智慧為能燒火。以業煩惱為所燒薪。燒鍊自體阿字門故。阿字本性明白顯現。如百鍊金。其本性者即是真如佛性理也。故阿字體都無亡失。大日經疏云。然既焚竟。豈如二乘斷滅灰盡而不復生。此不如是。諸垢薪盡更妙生(云云)即此義也。因論生論。問。何故二乘灰身滅智更不還生。佛入無餘亦得還起。答。二乘之人無大悲因。加行心中無有。還起利生之願。既入無餘。永灰盡竟。諸佛不爾。具大悲故。由因位中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勢力雖入無餘。有心生起。如其本願說法利生。如睡眠覺。如滅定起。問。若爾諸有入無餘時。其第八識滅不滅耶。答。二乘之人決定永滅。若約諸佛無捨滅義。當知此事猶如變化。具如深密瑜伽佛地論等。此義可祕。非凡所知也。
私云。如此釋者真言之家見立二乘決定種性。如何可會耶。答。疏釋之心望阿字體亡失。釋二乘灰斷更不還生旨也。非遮劫限。圓滿之後方乃發生。子嵨先德私以真言同唯識宗。顯密兩宗彼此相即一義心也。故彼記云。余初學此道猶如嬰兒居山。料簡未聞師說(云云)既云未聞師說。寧是自宗相承之義耳。
第六開示悟入疑答
菩提心論註云。如疑者所引。法花開題云。眾生不知不覺宅中寶藏。佛能知見。此寶藏欲令開。授眾生故。又云。諸佛世尊唯以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悟入眾生。所謂開示悟入四字與大日經四種0HFA40>字義趣大同。初0HFA40>字菩提因即開義。第二0HFA41>字行則示義。第三0HFA43>字證大空則悟義。第四0HFA45>字大般涅槃則入義。第五字方便具足義。此經無第五字。義理亦同有(云云)。
私云。此開題文雖不過彼菩提心論所經之文。一宗祖師所習性相故重出之也。以開示悟入配四佛知見。善無畏三藏自梵本中所伺之口決也。是大日經之大意也。所釋義門若不乖違。何強儲難違法花論三番解釋。真言學者不可為恐。顯密不同不始于此。何以違顯乘押為密教失乎。以五智佛屬五方主。十六大生配十六空。亦此論之意也。於開示悟入不可始驚歟。
第七菩薩十地疑答
大日經第一云。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云云)大日經疏第九云。如聲聞法中。雖有具足煩惱學無學等階次不同。然所發無作律儀則無優劣之異。今此菩薩律儀亦復如是。雖復最初發心乃至四十二地階次不同。然一時普遍法界發起無作善根。則與如來更無增減之異(云云)祕藏記云。據密教十念成就。謂十波羅蜜圓滿也。或難云。經曰十念成就得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者初地菩薩所生之土也。十波羅蜜者於十地中地地修地地圓滿。若以十念成就擬十波羅蜜者。生淨土時十地可究竟。何故云初地菩薩所生之土也。答云。是密教所謂橫義也。初地與十地無高下故。今卿所難次第義耶。十地自布施波羅蜜至於智波羅蜜。地地各有一波羅蜜。是顯教所說地地遷登義也。今密教所說言菩薩地者是心也。法文也。佛也。菩薩也。凡異餘尊。如此真言行菩薩超過十地者如何。所修之行也。非謂所得之果。如何其行超過。初從阿闍梨入曼荼羅灌頂授法之人。其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也。非十地菩薩分際。是故曰超過十地。所修之行佛鏡界。行者所得之果亦可佛果。不然現身獲得初地經文明說(云云)即身成佛義云。又云。若有眾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謂此教者指法佛自內證三摩地大教王。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說初地。是則自宗佛乘之初地。具說如地位品中。十六生者指十六大菩薩生。云云)胎藏界私記(子嵨)上云。依密義者大日經云。然此經家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云云)三麽地云。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云云)祕密宗人若得初地不經劫數。唯十六生疾得成佛。何更建立地地修道容預之位。是故今文顯其深義。不可狐疑。問。若爾何故大日疏中。設種子牙疱葉花果等八種心。配初地等十地次第。釋十地行。答。其安立宜樹門也。以義通論。非決然理也。可祕可祕(云云)。
私云。以此等釋委可會之。凡其大旨者。若論長劫。修行十地真言行人不可經之。菩提心論云。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即此意也。若言同時。剎那成就地位功德者。修真言門祕密應器成就十地諸大功德也。大日經云。成就十地等自在善通達(乃至)成佛十智力故。號三菩提。是其意也。以花嚴等不足為難。顯密所說自本不同。寧始驚之耶。菩提心論引密教諸文成立即身成佛之義。從凡入佛源出佛語。更非龍樹胸臆之說。就中若不信龍樹論者。如何前引彼所造論成立多劫修行之義。如所難者總不可用智度論等。
胎藏界私記上云。問。若非即身一剎那中作此觀行。更有何益。答。建立劫數懈怠人。今真言者安立通途三劫行相。勤修精進超越其劫。一生成佛。或人初地故。大疏云。若祕密釋(說有六十心也)超一劫瑜祇行。即度一重粗妄執。名一僧祇超二劫行。又度一重細妄執名二僧祇。後越一劫。更度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惠。故云三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云云)又云。能於此生滿足地。更不復歷劫。修對治行(云云)。問。若爾何故三世諸佛唯有歷劫成佛行相。不言一佛即身成佛。答。略有二義。一云。此難荒涼諸佛成道所不觀見。何妨其中有即身成佛。如大品云。或有菩薩。初發心時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得菩提便轉法輪(云云)二云。所言劫時不相應法延短促長在行者意。解怠之人剎那為長。精進之人多劫為短。今真言者由精進力。於多劫中為一剎那。由意樂故無有妨難。故攝大乘云。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愚修。雖少時念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臾(云云)又大般若云。菩薩不應生久遠想。謂佛菩提要經多時。乃能證得便生怖畏。何以故。前際後生劫數長遠。皆一剎那心相應故故(云云)問。三世諸佛無有一佛不修祕密不行精進。若爾應即身成佛。何勞修行多劫成佛。答。今真言門是宿祕密。非一切人皆入此門。若入頓成不入歷劫。不必兼修。故無諸難。問。若爾亦有不知祕密修菩提行得成佛者。答。地前可有其類。地上法爾自覺故。最勝王經說。初地以上十地菩薩得十種陀羅尼。豈非入祕密門乎。又於第三地成就大法陀羅尼故方知祕密。今約初心論其兼否也(云云)。
第八梵字疑答
大日經二云。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現。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云云)同疏第七釋此文云。此真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設令有能作之亦不隨喜。是故此真言相。若佛出興于世若不出世。若已說若未說。若現說法住此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聖眾道同。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是(云云)。
私云。梵字非是造作之義。源出佛說。一宗所翫。更非真言學徒任。名私胸臆性相耳疏第二云。不壞因緣即入法界。亦不動法界即是緣起。當知因緣生滅即是法界生滅。法界不生滅即是因緣不生滅。故曰離有為無為界。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如是住。故曰離諸造作(云云)。
私云。疑者所出彼答曰。非有為非無為但佛說顯耳者。若指此文歟。凡此釋心生滅不生滅各別有為無為此宗不許之。故云離有為無為界也。法界緣起彼此相即。有為無為非無聖義門。故此梵字非如角等。三世不生法。何無詮用乎。
十住心論第十云。復次世尊以未來世眾生鈍根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真。是故慇懃指事言。祕密主云何真言道。謂加持此書寫文字。以世間文字語言實義。是故如來即以真言實義而加持之。若出法性分別有世間文字者。即是妄心謬見。都無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加持之。是則墮於顛倒非真言也(云云)疏十四云。然此悉曇字母世間童子亦常修習。何能頓辨如是事耶。然此諸事皆是如來以加持力。從如來內證體性而流出之。故有是不思議業用(云云)。
私云。然此梵畫朗法然理。以佛神變加持之身流出世間。乃至童子所修習之。若爾設雖法爾法然道理翰墨所畫何有其難耶。加之此宗之意理事相即色心不二。於翰墨類更不輕之。
字母釋(大師)云。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來所作。亦非梵王諸天之所作。若縱有能作者如來不隨喜。諸佛以佛眼觀察此法然之文字。即如實而說之。利益眾生。梵王等傳受轉教眾生。世人但知諸字字相。雖日用而未曾解其字義。如來說諸實義。若隨字相而用之。則世間之文字也。若解實義則出世間陀羅尼之文字也(云云)。
私云。依此釋者。遁倫師釋西域記文。梵王等傳受轉教眾生。故云梵天所製。非始造畫歟。
第九毘盧舍那佛疑答
性靈集第九云。欲得大覺應當學諸佛自證之教。自證教者。所謂金剛頂十萬頌及大毘遮那十萬偈是也。此經則淨妙法身大毘盧遮那佛。與自眷屬法佛住法界祕密心殿中。常恒所演說自受法樂之教也。故金剛頂經說。自受法樂故說此理趣。不同應化之所說(云云)。
私云。自性法身自受法樂故。與法身內證諸大眷屬各說三密門。是今宗心也。說經會座所雲集之金剛手等。四曼不離本有聖眾。舍那互體性海大士也。皆是非彼顯宗所談地地移登實行菩薩。共見共聞是有何憚乎。然非對會等覺十地二乘凡夫說此祕密內證法門者。他受用及變化身應無用失。如經處疑出其諸文。私尋云。顯密二教所說。金剛手等菩薩同異如何。若是同者。他受用身無用之難當以難遁。若亦異者。既是同名。以何知異乎。答。顯宗所談地地修行諸大菩薩自法身地所出現之權化類也。心王如來現應化形說五乘教。心數薩埵出垂跡門示修行相耳。
第十經卷數疑答
都部陀羅尼目(不空譯)云。依毘盧遮那成道經大本十萬偈可有三百卷。唐土所譯本七卷(云云)大日經開題(大師)云。此經總有三本○三略本有三千餘頌。雖頌文三千經卷七軸(云云)。
私云。准此文者。此第七卷亦是佛說更非人造。前之六卷總明法佛最深祕密。今第七卷別顯內證修行儀則。同是一經。所宗各別故。第六末載囑累品。其終行云歡喜奉行。是有何過耳。
第七卷云。稽首毘盧遮那佛。開敷淨眼如青蓮。我依大日經王說供養所資眾儀軌(云云)同卷疏(零妙寺不思議撰)上云。我者文殊也○問。此中歸敬三寶與初分歸敬佛寶其義云何。答。初分者顯文殊自敬。此中明後代修行者法則(云云)。
私云。以此疏文云。會稽首毘盧遮那佛之難也。專舉文殊見次下文。
不思議疏上云。小子○經歷五十餘國乃至北天竺乃有一城名乾陀羅。其國之王仰憑和上受法念誦。其經文廣義深不能尋。遂供養次第求請和尚。和上受請於金粟王所造塔邊。求聖加被。此供養法忽現空中。金字炳然。和上一遍略讀分記著。仰空云。誰所造也。云我所造也。云何誰我也云。我是文殊師利也。即喚書人遂便寫取。即與其王一本自寫一本。隨生行流通四方也。所謂小子者厥號善無畏三藏和上。即是少僧不思議多幸面諮和尚。所聞法要隨分抄記(云云)大日經義釋(十四卷第八。十卷第六本)云。阿闍梨於烏杖曩國。撰出毘盧遮那供養次第法(云云)演密抄(覺苑撰)第七釋此文云。阿闍梨即指無畏三藏。於烏杖曩國或云于闐國。言撰者集也。謂於大品中揀取此一品所有津要。獨成一卷。分為五品。即此經第七卷是也(云云)義釋序云。禪師又請三藏解釋其義。隨而錄之。無言不窮。無法不盡(云云)。
私尋云。若依不思議疏意者。無畏三藏北天竺國依文殊加被感得第七卷。非是大日如來所說祕密教門也。若依義釋。無畏三藏於五天外蔥嶺之東于闐國內。於大眾中撰出此卷也。此亦云非龍猛所傳鐵塔之本也。二家所傳或云文殊所現。或云無畏所集。或云北印度。或云于闐國。如是所說雖有不同。俱不許彼供養法卷是佛說也。若爾疑者所難妙叶正理深探奧旨。如何可會耶。
菩提心論(龍猛)云。故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云。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也(云云)。
私云。若第七卷非大日說又非鐵塔所傳之教者。龍猛大士何以引之乎。
菩提心義(安然)第一云。供養法疏云。和尚於金粟王塔下感得文殊現金色字。於虛空中持供養法以授無畏。故知無畏在烏杖曩。出彼所承。時人不了。云三藏撰出。此義釋本三藏說。一行記。智儼治。溫古再治。故本記外多加人言。故知菩提心論所引供養次第法者。天竺本見彼文。非引三藏在烏杖曩所造文也(云云)。
私云。以此文可知義釋之非也。一行禪師本記之文不載此說故。二十卷本闕無此文。故知後人加其言也。又不思議疏意第七卷文殊造者。非文殊始造。是示鐵塔所傳略本之中第七卷也。
第十一鐵塔疑答
廣付法傳云。第三問答決疑者。溺派子問了本師曰。如來正法者佛所懸記。傳法聖者等迦葉阿難等師師相付。誠有憑據。今所謂祕密佛乘者如汝所言。如來滅後八百年中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受金剛薩埵。龍猛得此法時。一人受耶。為當有同受人耶。一切經首皆列同聞眾。為決如是疑滯。爾明言了本師答。金剛智三藏說。如來滅後有一大德名龍猛。先持大毘盧遮那真言。毘盧遮那佛而現其身。現無量身。於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是也。時龍猛大德持誦成就。即至南天竺大菩薩藏塔前。願開此塔。於七日中遶塔念誦。加持白芥子打此塔門。至第七日塔門乃開。塔內諸金剛神一時躍怒不令得入。唯見塔內。香燈光明一丈二丈。名花寶蓋滿中。懸列。又聞讚聲。時此菩薩至心懺悔發大誓願。諸金剛神出來問曰。汝有何事。答曰。如來滅後邪林繁鬱大乘欲滅。聞之此塔中有三世如來一切法藏。願受持利濟群生。金剛命入。入已其塔尋閉。觀其內即法界宮殿毘盧遮那現證卒都婆是也。三世諸佛諸大菩薩所謂普賢文殊等皆住其中。即蒙金剛薩埵等灌頂加持。誦有所有祕密法門。宣布人間。又如前說。楞伽經如來懸記其明證。彼經曰。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世後誰持為我說。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惠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是其證也。又云。雖有斯文無同聞眾。何可信受。答。花嚴經是此菩薩入龍宮誦持所傳。此經亦不定信受耶。又如汝言。瑜伽論不合信受。何者斯論者西域記云。如來滅後一千年中有一菩薩名無著。夜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又或曰彌勒夜分下無著室說此論等。無著聞受時會無同聞人。何故舉世奉行乎。溺派子曰。此是金剛智三藏之口說無經論誠文。不足信受。了本師曰。經中明鑒前已陳訖。縱使雖無經證。何不信受傳法聖者言乎。若不信三藏口說者。玄奘三藏所記西域記等亦不合信。何以故。玄奘三藏遊天竺之日都無從者。隨自見聞載之翰墨。緣傳法者不妄語。信其事而已。然前所述事略載金剛頂義決中。溺派子問曰。此鐵塔狹少。法界無邊。何得稱此塔中即是法界。了本師答。子所疑有道理。夫蟭螟不見大鵬。蝘蜒何信巨鯤。然粗為子說宜莫驚怪。諸佛威神大士所為汝不曾聞乎。維摩經說住不思議解脫。菩薩威神力者。一毛端納四大海。小芥子藏大須彌。又花嚴說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又云十方所有佛畫入一毛孔。各各現神通。智眼能觀見。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如是難信之事諸佛境界。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子未脫具縛。寧得能入乎。如是深法以信能入。思量分別何得其底。又人有愚智。器亦頓慚。頓機能信。漸人何得。又問。此塔者為人功所造乎。為當如何。答。此塔者非人力所為。如來神力所造。又問。此塔中所有法藏者。為釋迦如來所說耶。為何佛說乎。答。非釋迦所說。何以故。應化佛不說內所證法故。問。若非應化佛說。為法身說。答。說此有二義。如法身說法章說。
經卷數疑處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不空譯)云。歸命釋迦牟尼佛。宣說方廣大乘經。為諸菩薩而開示甚深最勝真實教。我今依於大教王遍照如來成道法。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成無上覺(云云)慈氏儀軌(善無畏譯)云。稽首尾嚕左曩佛一生補處妹怛唎(二合)耶。四智四波羅蜜多八大有情摩訶薩。五部諸明定惠相諸波羅蜜。男女像十方護世天王眾。我今盡皆稽首禮(云云。如此文經軌在之)。
私云。如此文者。稽首毘盧遮那佛之初歸敬頌。未必文殊所置之詞。若結集人所安詞歟。若翻譯家所置詞歟。追可決之。
住處疑處
私尋云。若如所言真言教法唯佛與佛之境界者。如何凡夫修行得道耳。
大日疏第一云。然此自證三菩提。
寫本奧云
保元(丁丑)正月壺阪抄之。上代曩哲既為未決。下愚之輩何生決智。只集一兩文彌為驚疑端耳真言末葉房覺記之(云云)
元享元年(辛酉)大和州興福寺別院四恩院上蓮坊書寫了賴覺(生年四十六)
元德二年六月七日。於仁和寺中路如法道場書寫畢融賢
貞治四年春比誂寬紹闍梨令書之了。此抄先年先師披閱之剋。可寫置之旨依有芳命也。可□可□。一交了。
閑亭陰者賢寶(生三十三)
寶曆五年歲次乙亥六月晦日修補了
勸學院末資賢賀(春秋七十二)_
未決答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