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業林略清規卷上
輸入者 張曉云
通用清規第一
○進退
凡進步及越閾。皆先左腳。步驟肅如令可觀。
凡初入殿就位。問訊上肩下肩。即支合掌入。臨位少低頭。就位畢叉手(此名問訊就班)。
凡自位出進。或到佛前。或到餘處。皆先問訊。畢叉手。離位前(此名叉手出班)。
凡到佛前燒香。或到餘處辨那事了。皆退一步。問訊了轉身。支其合掌歸本位(此名合掌歸班)。
凡離位到後那處時。轉身多自左轉右(日用軌範所謂上肩順轉者也)假如佛前歸位。則向東轉身(或如九拜時坐具未收。自坐具西前佛前。則直轉身于西。非轉東經南而後向西耳。是以前左右無論。故曰後那處○或如出班上香時前堂都寺雙燒香歸時。則前堂向東轉身。如常規。都寺向西轉身。返常。故曰多自左轉右也)。
○起坐
凡坐則視可在前三尺許。立則視可在前六尺許。專轉顧左右。俯仰上下。大失威儀。
真讀大悲咒(祝聖獻粥等)必起立。真讀楞嚴咒必行道。若訊誦者皆坐。
若祖師諷經誦大悲咒者。雖迅誦亦起立(宿忌‧獻粥‧半齋)其迅誦楞嚴咒者。雖祖師必坐。
且望‧冬至祝聖。大眾起立到祖師諷經也。自祠堂諷經下皆坐。
垂示及相看。師家立則大眾立。師家坐則大眾坐。
○住持
凡進佛祖前。直步室正中(或有進時偏西者非也)若如九拜等時。未收坐具而進者。自坐具西過。凡自佛祖前歸位時。自正中之少東步。言避其像位。不敢為後也。
凡獻物佛祖。左手接物。右手焚香。雙手薰爐上。右轉三巡了。捧物。低頭盡恭敬。而獻列各處。
凡供茶湯。自午後到夜半。先獻茶。次供湯。自子後到午時。先獻湯。後供茶。凡先獻者在真左。後獻者在真右。
旦暮念經。於佛祖前逐一燒香三拜。於祠靈一一燒香問訊了。就座誦經禪坐(住持但伴大眾坐禪。此名陪禪)了即退(及其退不用拜佛)。
三佛會‧達磨宿忌‧開山宿忌為九拜。
達磨忌半齋‧開山忌半齋為下八拜。
○眾僧
行道次第問訊上下肩而進。然諸方初進發不問訊。到佛前正中東西對立乃問訊。不知果何義。
凡諷經回向畢。一同俛首和南。不必更轉身面佛神而問訊。
凡諷經畢候住持出殿去。乃佛祖前三拜。拜了次第燒香而退(古云。眾僧禮拜摺轉坐具上兩角。不敢全展。自謙之法)。
凡為拜不可於佛祖前正中。言避主位也。參禪問答等右手抽坐具頭(半折處)向師須以坐具尾從自己右邊過(理到是師可為約免勢)左手採坐具頭。右手傳手。採坐具尾近身。貴少見觸禮遺意(按古規。小比丘見大比丘。必展具欲拜。大比丘約免之。小比丘收具。更欲拜再殿具。大比丘又約免之。小比丘再收具。敬心未息。乃以不展坐具三折。頭觸地三拜。此名觸禮三拜。大比丘遂答一拜○本欲展拜。約免故觸禮。今以坐具尾從右過。欲觸禮也。而師約免故亦略之。簡中行簡也。然諸方有以坐具尾向師頓放如拋鉤者。失義到此極)。
齋會披袈裟就缽位。則問訊上下肩。支合掌入室。臨缽位問訊了坐。退座亦問訊下肩。叉手而出。若臂袈裟就缽位。則右手採扇叉手。揖上下肩入室。臨缽位捐了坐。退座亦但採扇叉手。揖上下肩而出(諸方齋會畢。大眾同向住持趨前問訊。未知何義)。
三佛會‧達磨‧開山半齋。修自滿散‧結夏‧解夏。有出班燒香。
○侍香
侍香隨住持。必在其後右側。但如住持燒香歸時。須隨住持正後。亦避像位。
凡進香於住持。先擎香合在胸前(或有自初挾腋者非也。挾腋只為開蓋耳)及隨住持進前。稍稍送抱左腋。而右手展指衝開蓋。自合外面轉環合下(蓋仰)左手與合抱定(中指‧無名指‧小指持蓋○食指在合蓋之間○大指在合上脣)次加右手擎合蓋(排指與左手同)又安胸前。住持到爐前。少磬折進合。住持焚了歸。侍香隨歸時。即覆右手取蓋。自合與胸間環轉蓋而覆之。捧胸前而歸(或挾腋而取傍哂)凡開闔香合不可敲磕為聲。
凡住持所作法語等。侍者善記持。住持若臨時遺忘。則近傍私告之。
○供願
供頭披帽
供頭出入自室中戶。縱左右位空缺。不可自偏門出入。
供頭有四人。進物自座四頭次第向座角有六人。第五第六人。自東西內角次第向外角。有八人。初四人自四頭。第五第六人。相偶自東偏中位。而各分左右。第七第八人。相偶自西偏中位。而各分左右。有十人。初四人自四頭。第五第六人。相偶自東內角。而各分左右。第七第八人。相偶自西內角。而各分左右。第九第十人。自東西外角次第向座末。有十二人。初四人自四頭。第五第六人。相偶自東內角。而各分左右。第七第八人。相偶自西內角。而各分左右。第九第十人。相偶自東外角。而各分左右。第十一第十二人。相偶自西外角。而各分左右。先期講習。勿臨時食遑(再出圖。請依曉)。
齋會及相看。備茶果。左手捧果器。右手捧茶器。而進前。先備果於前人左。次置茶於前人右。撤之。先左手採果器了。左手採茶器。不令腕相交如十字。
供頭空手進退。必叉手恭敬。村野掉臂取識者之笑。
凡進物。長老必跪。自其已下磬折。盛飯皆跪。
○威儀
合掌。但兩掌相合不低頭也。如十佛名時。其兩掌在胸前。高低得處。不令十指參差離開。
問訊。合掌低頭敬肅也。往往合掌名問訊者誤矣。
普同問訊。先低頭問訊了。以其合掌下身左邊(自少磬折)更以其合掌(伸身)下身右邊(又自磬折)即以合掌收胸前。正身叉手。
叉手。左右掌交累當胸。左手在外。
揖。支叉手低頭。謂之揖。
胡跪。縱屈左膝。橫屈右膝。
禮拜之法。低頭問訊。先右手托地(左腕當胸壓袈裟)次兩膝至地。兩腕至地。仰展兩掌。頭額至地(是名五體投地)以兩掌作接佛祖雙足勢(是名頭面接足禮)往往兩手捏拳。或兩手覆地。如在家之禮(今明人禮如此)皆失理。
無名指‧小指為觸指。凡有所作屈不得用。然有時有不可屈者。須隨宜取捨。
被帽子須帽檐眉上一指許。勿帽仰令傍觀醜。
祖師‧祝聖回向及住持說法‧香語等。大眾皆去帽。
去帽子。雙手撮帽簷脫(帽簷向外)左手捧頭。右手捧尾。中抵頤。橫折。右手插之。左手提右袖上角。安袖中。
兩班侍者。脫被帽子。一隨住持脫‧被。
帽子長老。自十月朔日被。四月八日。脫自其已下自達磨宿忌被。四月朔日脫。
中啟納偏衫右袖。以左手提右袖上角。右手握扇柄(或開兩三摺納袖。則不墮于地)安袖奧。
或有扇倳襟者。不應作之。
小香合。可安左袖中。右手探得DF香。取於傍觀端好。
金襴衣(又名法衣)傳法之衣也。上堂‧小參‧垂示‧香語‧入室‧說禪‧下火‧拈香等披之。示所說有由來矣(遵古規則此中亦有不可披者。然今邊俗歆珍御。況復證法語傳來。故披之撫機為無太過)餘時不可披。
紗衣。必披九條。三佛會(誕生‧成道‧涅槃)達磨忌‧開山忌‧修正滿散(正月第三日)盂蘭盆會住持披之(或維那‧侍香亦披)。
齋會展缽。必披袈裟。右碗楪齋或憚眾勞。故多司席告眾令不披袈裟。
不可以白色物裁袈裟。如法滅盡經。
坐具‧履。不可以金襴為飾。
臂搭坐具。宜安袈裟下。其可展開處向外。
展坐具法。須拈起內邊坐具角。側身右邊。而開之。往往從衣袖外邊倒拈起非也。
凡掛數珠於左臂。大珠可在肱曲處。總可垂于外。
三拜時收數珠。右手撮數珠大珠。安左掌中。直自數珠外輪傳手取下大珠。一綟又安左掌內。令上下總皆向外垂。如是左手插數珠。與右手合掌三拜。
倚曲彔。須出雙袖於曲木外張開。勿脅肩跼臂令人不樂見。
○稱呼
見諸方署亡諱之簡木。書一月三十日。題曰月分須知。可怪也。蓋清規有月分須知。依是誤耳。清規書一年十二月固當稱月分。而今書三十日。則題日分須知可也。
摩訶梵世稱後啟請。襲不知非也。啟請理可但在經前。況摩訶般若非啟請之語。曰摩訶梵可也(如云何得長壽偈稱云何梵)清規云。咒畢喝摩訶。何得謂後啟請。又咒前啟請曰前啟請誤矣。宜單云啟請也。蓋為摩訶梵稱後啟請有此目。可笑。
古規每日晚參。若不晚參則鳴僧堂前鐘三下。此謂放參鐘。然世稱哺時念經為讀誦放參。大不為義。蓋放參鐘後誦晚課。依之轉訛。宜曰誦晚課或念經。
稟辭某寺曰起單。欲再參而暫辭曰暫假。暫假而再參曰參假。新依栖某寺曰掛搭。掛搭參假義別也。而今混之固非矣諸方眾寮參假扇參假茶。亦宜稱掛搭扇入寮茶矣今直眾寮者曰眾寮看寮。是煩語也。可闡云看寮也。煩語猶可也。到直雲堂者曰飯臺看寮。實為不可解。宜稱直堂也(直堂直僧堂者。眾僧粥飯本於僧。是今直缽位者宜稱直堂也)。
補本山前堂者。臂搭祖印。主盟一眾。亦是黑衣長老也。通稱和尚無過也。謂座元乎本山。而和尚乎自寺院矣。
禪林位號。職也。表儀眾僧。故名首座。監護聖教。故名藏主。叢社衰秋。職亡名存。今高臘人呼驅烏新戒亦用首座。而謂。自謙敬他也。諂已甚心本高。此名足恭。俗曰卑下慢。名分稍愜當未妨於謙光之道(但行者可尊僧上坐侍者亦稱首座也)。
○唄器
鳴磬緊慢可得中。令聲出雅亮。眾心悅可。
凡經咒真讀者。磬皆五聲而維那舉經。其十方三世磬皆四聲(第三聲按尾)迅誦磬三聲而舉。十方磬亦三聲。
楞嚴咒磬。第一會(剌怛那鈴之後鳴。到第一會之終)第三會(毘陀耶闍鈴之後鳴。到第三會之終)第五會(宅祛革鈴之後鳴。到咒末)。
金剛經磬。自第二分鳴。到第八分(七寶以用)自第十三分(名為金剛)鳴。到第十五分。自第十六分鳴。到第十九分(七寶以用)自第二十四分(以此般若)鳴到經末。
真讀大悲咒磬。自初鳴到(摩囉摩囉)自娑婆訶鳴到咒末。
真讀消災咒磬。第一遍第三遍鳴。第一遍第二遍終鈴一聲(咒末鈴如常)。
和鈴。維那舉經了即鳴。自慢大次第到緊細。往往緊馨書後。更慢鳴二三聲者非也。
燒香鈴。楞嚴咒第五會鳴之。大悲咒文短故和鈴之後直鳴之。皆大鳴一聲。住持聞之進燒香。
散眾鈴。行道用之。楞嚴咒第五會。和鈴之後大鳴一聲。眾聞之散立本位。
鈸。開左右不可出膝外。開時不令上仰。離指不摸鈸背。則能盡其聲。清遠和雅。通用清規畢。
日分清規第二
○每朝念經住持燒香普門品。次大悲咒。住持聞燒香鈴(和鈴之尾一聲大鳴者)燒香。三拜。次消災咒(三遍)回向(三時回向也○祝聖前五諷經省焉。第六鎮守諷經晚課。故不省之)次祖師諷經。關山國師。四派祖師(四祖中各諷經自派之祖)開山。世系住持功被其門者。三國傳燈祖師各大悲咒。通回向。每咒住持燒香三拜。
次祠堂諷經。大檀越等。盡祠堂內(總舉)各大悲咒。通回向。每咒住持燒香問訊。
次參禪。朝課之後眾出室外。面壁列坐。入禪少時(此名坐參。正欲參請先澄淨其心○凡坐禪法應面壁。百丈清規云。坐堂如尋常坐禪向內坐。鼓鳴則轉身向外坐)師家座右置小虡鐘擊三槌。眾聞轉身向外坐。第一位起問訊二位。入到師前。觸禮一拜(或三拜則恐妨後人)即左手提坐具。右手插坐具尾。按定右腋進前。近傍師右邊胡跪(右膝著地)低頭(頭少向外。不令口氣到師)低聲舉本則(凡新舉本則者。前日書其話臂搭袈裟。稟師云。某欲舉者話。至此舉之)師當舉處拶。則不茍且進語(先出室拈弄。再入進語○但老參到碧岩。則室中卻回再參也。初心則不許)乃起問訊。出室歸本位。坐提撕拈弄。第二位見一位出戶即挨入。如是連環不絕。最末人參畢揖第一位。一位復入(自再參不用觸禮。但問訊前。恐妨後人○參一則畢。就師前展具三拜)若雖當其序。拈弄未艾。須揖次位令入。不得亂座位。不得攙先。不得與鄰位語笑。不得坐起粗糙而惱亂眾心。不得檢句酬對。浮山云。未透底人。參句不如參意。透得底人。參意不如參句。由良那須十八返玄學榜樣也。師欲休則擊小鐘二下而退。大眾相揖而退門派參禪。問答。古德遺範。近歲或有宗匠。乃曰。參請互相謾。問答只長虛頭。輒援先德一句來一句去為羸是禪。又曰。縱有明師密授不如心之自得。而會裡絕不行。一人唱之稍稍相和。予謂。或蔽于猥見未辨應變之語。殘蠹之機本於此。夫參請實有謾者。然亦有不謾者。問答實有虛者。然亦有不虛者。若遽以謾和不謾。以虛併不虛。一齊災蕩則後生何由知所向哉。昔松源祖師臨寂曰。久參兄弟正路上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臨濟之道將泯絕無聞。傷哉噫。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宗乘几墜。家軌幸存。若為真身無形。碎壞泥木雕塑。則孰謂識住法遠謀者。問答只弊乎戲劇。則宗師須累示罰責焉。何有惡瑕而毀玉。憂噎而廢OF之理也哉。餘恐後來舉話亦不知。語路亦不辯。故此喋。
○每日獻
每日午課。住持燒香金剛經次大悲咒。住持聞燒香鈴。燒香三拜。次消災咒(三遍)回向(三時回向也○午課或次朝課為便○朔望省之。依開山諷經誦楞嚴咒。夏中開山諷經誦大悲咒。不省午課宜坐誦)。
夏中以楞嚴咒為午課大眾自啟請合掌。到南無因陀囉耶。聞鈴一聲初叉手。咒了消災咒次舉摩訶梵。大眾自摩訶合掌。到普回向終(諸方維那舉上來時。鳴和磬者非也)。
○每日晚課。住持燒香(就座)法華經(以一部為三十分。每日誦一分一月終全部)般若心經(住持聞燒香鈴燒香三拜。又就座)尊勝陀羅尼。光明真言隨求陀羅尼八句陀羅尼(三遍)不動真言理趣神咒(三遍○月分正月大般若處載)回向(三時回向也○七日。二十一日有鎮守諷經。故省之)。
或回向了合掌。唱遞代傳法佛祖名號(自毘婆尸佛到其嗣法師)冀鑑授受之際。存崇重報恩之懷。
次或溈山驚策。永明垂誡。坐禪儀(百丈清規所載)龍門三首省。大慧願文(維那宜舉唯願。若舉大慧禪師發願文。多做他底事。去令自願心轉淺焉)中峰座右銘。幻住菴十誓等(此三種未考所出。蓋宋元之間此方航遊者多。或直傳來耳。縱不出於其作。而語固足箴惰窳。至戾唱和功勳歸己)須隨意誦之以搖無明根株矣。
次坐禪。古規轉身面壁。宜力行之。結跏趺坐(右發左髀上。次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但左足安右髀上耳)以左掌安右掌上。兩巨指相拄正身端坐。耳與肩對(不令頭俯仰)鼻與臍對(不令頭傾側)舌拄上齶。脣齒相著。目須微開。眾整坐了(住持‧首座‧維那三人不面壁)維那起植線香。歸擊尺三下。維那有眾因睡者。往到其處。以禪板徐打其肩警策。維那步時。勿足音動眾念。又勿先足後身。須身足齊運。能審其睡否。而勿生憤恨。眾還容忍而不徵其失。香莖盡更欲益坐。則復植半莖。擊尺一下。眾起轉身經行。此時或飲啜便利隨意。辨事了即入經行。不要久在外。半莖將盡。擊尺一下。則眾復登座。整坐了。又植香一莖。擊尺三下。香數係勤慢。本無程限。須依住持指揮欲罷則香盡。擊尺二下。住持退。
或曰。工夫在行住坐臥處。不必是坐為宴坐也。或曰。古人忘寢食。坐破蒲團。猶恐功業難成。若似今時勞守一二炷坐香者。則何若都止之為愈矣。餘曰。理亦如是。然不以規跡則法難住持也(通第一難)一暴十寒者。猶勝終寒未暴者滅禪規焉(通第二難)主法者須通知。工夫法百丈清規坐禪儀。近來雲樓禪關策進。皆善勸諭。先須見高明師友而定本參。的猶未定。射功何以驗。譬如欲到某處者。求得入路初發步。乃行一步亦近一步。終無虛棄底步。用心一錯勞多盆少。虛堂曰。不善用工則無所入。此之謂也。欲辨魔境知禪病。楞嚴第九第十。圓覺普覺章。天台小止觀足矣。
次問答。高臘數人輪日受問。問話人自末位次第到上位。問答了。受問了與大眾觸禮一拜。乃佛前三拜而退。
○朔日祝聖。鐘一通(整衣)二通(集會)大眾起立。住持中立(脫帽)問訊了。右顧侍香向前。侍香隨之進香合(大香合中別置一小香合)住持一撮小合香焚之。合掌歸位。中立鳴聲五聲。真讀大悲咒。住持聞燒香鈴一聲(和鈴之尾一聲大鳴者)又前燒香。歸三拜(拜了被帽)咒了真讀消災咒(三遍)咒畢(脫帽)回向。
次祖師祠堂諷經(到祠堂諷經。大眾初坐)如每朝。
次開山諷經。大眾起立。住持(脫帽)前燒香。薰湯獻真左。次復燒香。薰茶獻真右(獻茶湯法。具記月分涅槃忌)又燒香。歸位。中立楞嚴咒行道。到咒第五會鳴散眾鈴(和鈴之尾一聲大嗚者)大眾歸班如舊。住持中立聞燒香鈴一聲(到宅袪革茶耆尼而鳴之)前燒香。歸三拜(不被帽。到回向了)咒畢回向(且望祖塔諷經回向)。
若眾寡則可坐誦(坐誦法見臨時清規)
夏中誦大悲咒代之
○二日土地堂諷經。楞嚴咒(第五會但燒香。歸位問訊不三拜。被帽到回向了)消災咒回向。
次祖師祠堂諷經如每朝。
○三日祖師堂諷經。楞嚴咒(第五會燒香三拜。去帽到回向了○不誦消災)回向。
次祠堂諷經如每朝。
○四日火德諷經。楞嚴咒(住持無拜例土地知)消災咒回向。
次祖師祠堂諷經如每朝。
○五日韋將軍諷經(廚庫有天像處則就帽庫諷經○供洗米)楞嚴咒(住持無拜)消災咒回向。
次祖師祠堂諷經如每朝。
○六日普菴諷經。楞嚴咒(住持有拜○或不拜者非也。普菴印肅禪師忠黃龍之嗣。臨濟之的孫。祖系公然。豈同不拜於諸天星眾哉)消災咒回向。
次祖師祠堂諷經如每朝。
○七日晚鎮守諷經。楞嚴咒(住持無拜)消災咒回向。
○十五日祝聖。如朔日。
○十六日土地。如二日。
○十七日祖師。如三日。
○十八日火德。如四日。
○十九日韋將軍。如五日。
○二十日普菴。如六日。
○二十一晚鎮守。如七日晚。
○某日開山宿忌。晚課後大眾起立。住持當真立(去帽到了)問訊了。前燒香。獻茶湯。又燒香歸位。大悲咒。住持聞燒香鈴。又前燒香。歸三拜。咒了回向(祖師回向)。
○某日開山忌半齋。大眾起立。住持當真立問訊了。前燒香。獻湯及食(出生飯。倳匙於飯上)又獻果茶了。直就真前三拜。更燒香復位。大悲咒。住持聞燒香鈴。又前焚香歸三拜。咒了回向(文同宿忌)。
○某日檀那忌(宿忌半齋)殿司供茶湯。大眾坐住持當牌立(去帽)前燒香(半廟出生飯備供)復位問訊。大悲咒。住持聞燒香鈴。前燒香。復位問訊咒了回向(亡者回向○可諳誦)。
日分清規畢
月分清規第三
○正月朔日
雞鳴禮問。大眾預辨賀正扇二柄(紙裏有圖)方丈東南室(或書院)北壁掛祖像。几上陳大圓餅及爐華燭。鳴鐘。大眾披袈裟。著襪。擎賀扇。集室外。住持自方丈後出。坐室東偏上手眾門西頰入東鄉。北上一面坐。坐定第一位起置扇祖像前師右邊(扇柄向南)卻到師前觸禮一拜(師合掌受之)問答了復本位(若眾多則第一位之扇安祖像少西。乃西為上首而二位已下次第排列于東)第二位已下進退同之眾一一獻扇問答。了復本位。師起到扇邊謝扇謝扇(其法如掛搭中記)謝扇了設果茶(茶禮法如臨時中記)茶禮了設雜烹餅。大眾謝畢而退赴。祝聖。
次祝聖。次祖師祠堂諷經。次開山諷經(皆如日分)次獻粥諷經。次喫粥。
本山粥後上堂。拈提中舉歲旦偈。今闕其規。宜粥後或開山諷經之次。唱垂示示眾等以代之。或歲旦偈。其別語等中舉唱為可。
禺中(巳辰)大般若經。鳴鐘。大眾就位坐(如圖)住持中立(脫帽)前燒香。歸位而坐(被帽)維那(起立)舉大悲咒。次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舉了而坐)眾一時和之。每唱經題大音激發。警動魔類。看讀經初七行了。兩手翻經如啟扇之形。約到半看讀五行。復翻到尾看讀三行。翻轉之際又可諳誦理趣分咒。云(納慕薄伽筏帝缽刺壤波囉弭多曳怛姪他室囇曳室囇曳室囇曳室囇曳細莎訶)或暗誦大品二十空(內空‧外空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云轉經向聲罷。或一二人未了鳴鈴三聲。即可遏密聲(次普門品之際。口中念了殘經)維那舉。普門品。到後天龍夜叉。聞燒香鈴一聲。住持(脫帽)燒香三拜次大悲(不被帽。起立到終)咒。次消災咒(三遍)維那宣修正回向。
若眾少者須以六十帙為三分。一日轉二十帙。
次半齋諷經。次喫飯。
二日
土地堂諷經。祖師祠堂諷經。皆如日分。
次午課。金剛經次大悲咒(本山正月二日三日。特以尊勝咒三遍代大悲咒。今晚課常誦尊勝。故午課如常)
次消災咒。回向。皆如日分(此午課次朝課者逐便而已)。
若金剛經行道。則到大悲咒和鈴之尾。先鳴散眾鈴。眾歸班了。而鳴燒香鈴(若誦尊勝咒。則每一遍咒首和鈴一通。到第三遍和鈴之尾。先鳴散眾鈴。眾歸班了。而鳴燒香鈴)。
次獻粥。次喫粥。如朔日。
禺中大般若經。如朔日。
次半齋。次喫飯。如朔日。
三日
祖師堂諷經。祠堂諷經。皆如日分。
次午課。如二日。
次獻粥。次喫粥。如朔日。
禺中大般若經。如朔日。
次滿散。鳴鐘。大眾西集立。兩班北鄉立。西班東上。東班西上。住持披紗衣中立出班燒香。行者二人立佛前東西鳴鈸維那聞第一頭鈸問訊。了叉手。聞轉鈸出班。立佛前東邊。抽坐具待第二頭鈸前三步。以坐具揖住持(揖了復退步)住持和南聞轉鈸前燒香(侍香隨)歸位。維那又聞第三頭鈸前一步。坐具揖前版都寺前版都寺(揖了復退步)問訊了。聞轉鈸出班。同進燒香(前版左手焚都寺右手焚)合掌低頭歸位(西序東面轉身。東序西面轉身。下皆傚此)維那又聞第四頭鈸。揖後版監寺。燒香歸位如前。維那又聞第五頭鈸。揖藏主了。收坐具臂。與主同燒香歸位(大概眾三十人已上宜設兩序行揖班)揖班上香畢(無列拜)兩序東西對立住持前燒香歸位(被帽)楞嚴咒行道(第五會。三拜如常○不被帽而到了)消災咒(三遍)回向(修正滿散回向○本山宜疏。今行簡也)次半齋。次喫飯。如朔日。
十六日
善月祈禱般若。鳴鐘。如正朔所錄。但初消災咒之後不宣回向。眾不起座直為滿散諷經為異。次滿散。殿司去故茶湯更獻新者。住持前燒香。歸位楞嚴咒。坐誦(五會。燒香。三拜○不被帽。起立到了)消災咒(三遍)回向(善月祈禱回向○本山宣疏。今行簡也)。
掛搭
自十七日到三月晦日諸方掛搭。行腳人正欲掛搭某寺者(准律云。比丘有法有食處應住。有法無食處亦應住。無法有食處不應住)先稅複子於鄰寺家。以為旦過洗腳(未可剃髮)著絡子。同行中推高臘者為參頭。參頭領眾。先詣眾寮謁寮元(所謂一臘也)詳稟求依栖意(縱有鄉曲舊知不可訪尋。訪尋則為失禮。清規云。今遊方者多不入旦過。到處輒尋鄉曲頭首寮舍安泊。古禮漸至無聞)寮元詳究鄉里名諱來由畢(或餘方叢林犯制者不為延納)令歸旦過。寮元乃詣住持傳其意。寮元承住持允否。往旦過安慰。乃傳住持意。或謙讓曰他剎去。須再三懇請求依附仰收錄(古者有潑水旦過不去者)或高才明德之師。須留旦過懇請三日兩日(師或試下語。試頌詩。其能者許掛錫。此亦古規也)若師允則歸旦過剃髮(寮元若旦過無剃髮人。則差人去令剃。叮嚀照顧)裹掛搭扇二柄(如賀正扇圖)書某諱九拜。更辨扇二柄(不裏。以水引束○以備呈庫頭)搭袈裟坐具於左臂。抽襪。齎扇詣眾寮。寮元著絡子襪子。導到方丈。掛搭人乃出袖中襪著之。淨手了臂袈裟。擎扇在一處。方丈東南室掛祖像。香臺上爐。師自方丈後出。坐室東偏上手。寮元引掛搭人。自東頰入坐戶內。參頭領眾室西頰入(須從門頰入。當正中入者為無禮)坐於師對面下手。坐定即起置扇祖像前師右邊(扇柄向南)復本位坐(若掛搭人多。則參頭之扇安祖像少西乃為上首。而二位已下次第排列于東)排扇了。師起到扇邊自上首。逐一取扇視名。向某人謝(驚扇而揖)當其名人低頭深揖。謝扇了師還本位(若多眾師到扇邊。自上首逐一取扇視名了。歸本位揖。眾一同低頭深揖答之)設果茶(茶禮法如臨時中記)寮元亦就座伴茶。茶禮畢師安慰令退憩寮引詣庫頭。掛搭人呈扇庫頭揖謝。掛搭人亦揖答之。寮元即元引歸寮令謁眾。預與師家議安排被位。次參頭領眾詣寮元。謝勞神用。
或師家曰威儀相看。則掛搭人各披袈裟(寮元掛絡)入室師立則立。師若坐則坐。上首進前獻扇。卻到師前。觸禮一拜(師合掌受之)問答了復本位。二位三位等皆如是。問答復位了(若初立則到此參頭顧班尾一同坐)師到扇邊坐謝扇。已下皆如前。
翌日。就書院新掛搭管待。寮元在住持末席伴。
次新掛搭人報寮元。候眾不外出時。為首座大眾欵茶(是名寮茶)其在何日。一切受寮元指呼。日時定則寮元預報眾令不外遊。
點茶人(同行為一列點茶)已辨果茶了。著絡子。詣各寮而敬請。眾列聖像(觀音菩薩)前。喫茶謝退。
起單自十七日以後諸方起單。欲起單前晚。詣寮元請報起單。乃左臂袈裟坐具。寮元著絡子。率其人出師前而辭(或披袈裟三拜。則師亦著袈裟合掌而受)翌早裝包而徑去(若高臘名勝贊助道化者。師家卑詞勉留)。
定僧簿
古規三月一日止掛搭(四月一日鎖旦過)出草單焉。而今諸方隨寮之廣狹寺之羨乏。而安眾有約數矣。數既滿即止掛搭。數日之後定僧薄。不必拘月日。故且繫之掛搭請假之次定位籍一條師家處分。須詳鑒參到淺深人才高下各得其處。已定位書薄藉了。報眾寮云。僧薄已定。請眾來觀。雖有抱謙求卑者。不得濫遷動而煩師家。
門派所貴者雖鉅卿豪族之子。挾包戴笠。遊方行腳。十方同聚。抖摟歲深。遂淨盡嬌怯佯羞之氣矣。方其得法住院。能甘坐僻壤窮鄉。而化剛強之有情也。檀信服崇。法幢蔓衍。職此之由也。與彼自沙彌不出山門。十指不沾。不與眾交。軟紅輕襪新婦子而自怡。後來第知繁華國花酒窟之可打住者。實天冠地履。蓋道業之成熟。一依諸方老宿開大施場接待衲子焉。然矜抗相持。當規不守。或至有紛爭譁健半夏結黨起單。逐後怒罵迴首觸諱者。於是江湖主法。若其喧擾。而封法鼓。倒剎竿。宗風歲衰於一歲。傷已焉哉。冀主法者韞撝謙之光(憍持激眾憤)存包荒之德(深察則無徒)規矩不繁摧(法演曰。規矩不可行盡○經解曰。禮之失煩)公理明斷。入慈悲定牧眾焉。眾僧者敬念庇蔭。常聽裁制。就師之一才一德學。而不望其為全人。知無因緣。則時到告假。夫人匪大聖。何無闕漏矣。若能自省缺然而觀他長何。則到處有餘師。茍如是者雖求其曠敗不可得也。燕雀之智猶賀廈成。彼既毀蕩選佛揚。不計自稱所歸。是小禽之不若。穴舟溺仇。其身先溺。有智依譬自鑒焉。
十八日
觀音懺法。如臨時中所記。但無獻粥‧半齊諷經為異。
○二月十五日
佛涅槃忌。古規曰。二祖三佛會。先期堂司率眾財送庫司營供養。門派諸方隔日持缽。所得無多少充庫司齋供。風規可貴。
閉佛壇前障。障前張涅槃像。像前卓上設缽案。虛應器一位排鐼子。預飣羹菜。湯食果茶及湯瓶。預列像前東邊。
鐘一通(整衣)二通(集會)兩班北鄉立(如出班燒香圖)住持披金襴衣中立(去帽)前燒香(侍香隨。進香合了。置之爐東側。叉手退一步。西面立。後及住持獻茶了。初捧香合隨歸)歸位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侍香取湯器捧遞住持。住持左手接托。右手逆握匙把。覆手(展中指‧食指‧大指)摸盞脣。令侍香注湯。以匙三攪了。橫匙湯盞上(匙把在西)焚香兩手薰爐上(右轉三巡)而獻。侍香遞食。住持雙手接之薰獻歸三拜又前。侍香遞果。住持焚香薰獻。次遞茶器。左手接托。次進茶筅。右手接之。并摸盞脣令注湯。以筅攪了。還筅侍香。雙手薰獻了。歸三拜(初收坐具)九拜畢出班。上香(如正月三日記○或略出班。則九拜畢住持再前。燒香歸。行者鳴列拜之鈴)次行者鳴鈴三聲(或喝云大眾列拜。則省此鈴)住持及大眾安詳展坐具。又鈴一聲。眾一拜。又一鈴一拜。又一鈴一拜。此第三拜頭到地時。又鈴三聲。收坐具。列拜畢兩序對立。住持立定。侍香側盛瓣香於大香合到右邊。住持以右手取之。拈起了叉手于胸唱語。唱畢低頭。兩手深揖。了向前。插瓣香爐中。侍香隨進香合。住持撮小合香焚(是曰從香)歸位合掌了。退入殿後。脫法衣。披平衣。再入殿中立。前燒香。歸位楞嚴咒行道(五會。三拜○不被帽到終)回向(涅槃忌回向)。
○四月八日
佛誕生掛浴佛偈牌於殿左右柱上(無牌處寫紙貼殿柱上)。
圖(696)
佛壇前嚴設花亭。中置佛降生像於香湯盆內。安二小杓佛前。前卓列位具皆如涅槃忌。卓與花亭之際通路如圖。鐘一通二通兩序北面立。住持披法衣。獻供九拜。出班。上香。大眾展拜。唱語畢更法衣住持披平衣。再入中立。前燒香歸位。行者按擊磬五聲。維那作梵音。唱浴佛偈。每一句尾按磬一聲。大眾隨和行道(凡維那唱時眾留。唱了隨和行道)浴佛(經行到花亭前時。拈杓灌佛頂三過。問訊了轉身進前)偈三遍畢。維那舉云(南無本師擇迦)大眾和云(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反)磬如尋常啟請。但按擊耳。南無薩怛他和鈴已下初發聲。楞嚴咒行道(五會三拜)回向(佛誕生回向)。
十四日
結夏前晚諷經。申辰。鳴鐘。開山世系住持功被其門者(各大悲咒)進退如旦望諷經。日分中記(回向亦同彼)次大檀越(大悲咒。通回向)。
十五日
本山上堂。今闕之。垂示示眾代之亦得禺中結夏。掛普回向牌於殿左右柱(無牌處寫紙貼殿柱上)。
圖(697)
設楞嚴勝會圖(小牋書眾名。隨其多少排貼於圖上)於殿後(如圖)鐘一通(整衣)二通(集會)大眾先到殿後。見楞嚴會圖了。隨圖配立向佛(但列西邊者向東立)兩序。出班。上香(如正月三日記)出班畢(無列拜)維那在尋常位西面立(不行道。住立到了如圖)次住持燒香。維那舉楞嚴咒(大眾自啟請合掌。到南無因陀羅耶聞鈴一聲。揖左右。叉手行道○住持轉身向東進前引眾)行道(第一會‧第三會。有巡堂燒香儀。今省之)到第五會。住持步到中央時。行者鳴住眾鈴(和鈴之後鳴之者一聲)住持大眾皆住立。轉身向佛如初。住持聞燒香鈴。燒香三拜。次消災咒(三遍)回向斯日不誦普回向偈。自明日誦到七月十四日。
次方丈講茶禮(法如臨時中記)。
○五月十六日
善月祈禱般若。如正月十六日。
十八日
觀音懺法。如正月十八日。
○六月朔日
普回向牌東西交換。
圖(697)
○七月
自朔日到十四日。每晚棚上備果蓏。行小施食法。大悲咒。略回向。
十四日
解夏前晚諷經。如結制前晚。
十五日
禺中解夏。鳴鐘。眾向佛配立。出班上香(無列拜)。
次住持燒香。楞嚴咒行道。五會燒香三拜(悉同結夏)回向。
斯日不誦消災咒普回向
次方丈講茶禮(法如臨時中記)。
晚間盂蘭盆會(本山禺中修之。蓋年年此日住持午時上堂退院。故修之於上堂已前。而今無之。宜準清規晚間設此會)方丈前架棚。棚上安三界萬靈牌備珍羞。五盆盛五果(瓜‧茄‧麵‧饅‧餅)每盆小幡二十五首。以五綵紙造。列植供物上(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棚前安二器。一盛精米。一湛淨水。束數莖(鼠尾草可也)安水器中。以充洒水之用。棚左右挑列燈籠。棚南懸七如來及焦面鬼幡。以五綵紙造之(以西為首。焦面幡懸最下)建大幡二首於庭東西。以白紙造。
圖(697)
方丈內中央設几。几上陳爐華燭鐘一通(整衣)二通(集會)大眾列立東方。西鄉南上(如圖)住持南面中立。前到中几燒香。歸位。維那舉大悲咒(行者初在磬位。到大悲咒尾捧鈴。在維那側退立。施食法中皆鳴鈴)次舉施食咒偈(若人十方佛。七如來。以此偈願以大眾皆合掌。此餘盡叉手。蓋各聞舉次經首了。叉手。聞舉次經首了合掌○維那自若人到終不解合掌)到南無三滿多。住持前到中几燒香(侍香隨。進香合了。待住持洒水自後還。即隨歸)又前(自几東過)到棚灑水。問訊歸位(自風西過)復到汝等鬼神眾。前(自風東過)拈筋挑落飯。散施者三次。問訊歸(自風西過)到中几燒香(初住持前時。侍香隨前。直立几右。及住持施供了到几燒香。進香合隨住持歸)問訊歸位。施食畢(行者歸磬位)住持前燒香於中几歸位。行者鳴磬。楞嚴咒(眾少不足行道。則可誦大悲咒)行道(如圖)大眾到棚前時。撒粒洒水。問訊而前。獨住持免焉(若誦大悲咒。則撒洒。在以此偈中。尋常薦亡施食多如是。其法曰。住持到汝等鬼神眾。前撒米。了到第一位前問訊而歸。第一位和南亦問訊次位前撒洒如是連環到末位。若到偈末句。則雖有餘眾須罷撤洒)咒了回向(施食回向)。
掛搭起單定僧簿。
皆例正月記知。
○九月十六日
善月祈禱般若。如正月十六日。
十八日
觀音懺法。如正月十八日。
○十月四日
達磨宿忌。以佛櫝暫避傍。壇中央掛祖像。像後遶屏(代罣罳)前設爐華燭。壇前障子閉東西。但開中(清規達磨‧百丈‧開山忌鋪設法堂座上。今假壇擬法座耳○或閉佛壇前障。障前中央掛祖像)茶湯湯瓶列。真東邊。鐘一通(整衣)二通住持中立前燒香。歸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燒香。薰茶獻真左。歸三拜(未收坐具)又前燒香。薰湯獻真右(薰獻之法如涅槃)歸三拜(妝收坐具)九拜了住持又前燒香歸位。楞嚴咒。行道(五會。三拜○不被帽到了)回向(達磨忌回向)。
五日
達磨忌獻粥。真前設缽案。虛應器一位(預安楪)排□子預飣羹菜。湯粥‧果茶‧及湯瓶。預列真前東邊。鳴鐘。大眾西集立。侍真立真東西向。住持中立(去帽)前燒香(侍香隨。進退如涅槃忌)三拜(拜了未收坐具)湯粥(侍真遞供○獻供之法如涅槃忌)三拜(未收坐具)果茶三拜(初收坐具)住持又前燒香歸位。磬五聲。真讀大悲咒。住持聞燒香鈴又前燒香。是三拜(被帽)咒了(去帽)通回向(捧文讀而不諳誦)午前達磨忌半齋。真前設缽案。預飣羹菜如獻粥湯食果嚫(下者。錢貳百紋紙裹盛小素案)茶及湯瓶列真東邊。鐘一通(整衣)二通(集會)兩序向北立(如出班燒香圖)侍真住立真左。住持披法衣中立(去帽)前燒香(侍香隨)歸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獻湯食(侍真遞供)歸三拜(未收坐具)。又前獻果子下嚫。歸三拜(初收坐具)住持又前燒香(侍香隨。進退如涅槃忌)歸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獻茶。歸三拜(未收坐具)又前(到真與坐具中間)揖了歸三拜(初收坐具)十八拜畢。出班上香(如正月三日記)大眾列拜(如涅槃忌中記)次兩序對立。住持中立定侍香進瓣香。拈起唱語。插瓣香燒從香(皆如涅槃忌)次換衣燒香。歸位。楞嚴咒。行道。皆同涅槃忌(回向語同宿忌)。
○十一月冬夜
冬夜諷經。如結制前晚。
此日大眾請師家展持賀令節。高臘一員或兩員光伴。眾寮資具難辨。宜假書院。
冬至
祝聖。祖師祠堂諷經如常。次開山諷經。楞嚴咒。行道。回向(尋常旦望所宣者)。
次方丈講茶禮(法如臨時中記)。
此日住持為大眾展待。
○十二月八日
佛成道會。張出山像。敷設儀規。一涅槃忌。
十一日
關山宿忌。如達磨宿忌(祖師回向)。
十二日
關山忌。獻粥。半齋。如達磨忌。或略十八拜為九拜。或不唱語為異。
二十八日
歲末祈禱般若。如正月十六日。
晦日
除夜諷經。如結制前晚。
○某月某日開山忌
宿忌。獻粥。半齋。如達磨忌。
○某月某日嗣法師忌
宿忌。獻粥。半齋。如達磨忌。
○某月某日歷代祖忌
直就牌位前鋪設。宿忌半齋并諷大悲咒。
○某月某日檀那忌
宿忌。半齋住持當牌立(去帽)前燒香。供茶湯(半齋先供湯。次出生飯供食。次供果‧茶)又燒香歸位(被帽)楞嚴咒(或宿忌大悲咒)行道(若坐誦者如臨時中記)第五會住持前燒香歸位問訊(被帽中立到了)咒了回向(亡者回向)月分清規畢。
小叢林略清規卷上(止)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