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禪師清規卷下

 輸入者 曹亞琴
     一校者 王 麗
     二校者 顧周娟
     改稿者 吳迎香

吉祥永平寺眾寮箴規

寮中之儀。當敬遵佛祖戒律。兼依隨小乘威儀一如百丈清規清規曰。事無小。並合箴規。然則須看梵網經瓔珞經三千威儀經等。
寮中應看大乘經‧並祖宗之語句。自合古教照心之家訓。先師示眾。云。你曾看遺教經麽。闔寮清眾。各住父母兄弟‧骨肉‧師僧善知識之念。相互慈愛。他顧憐。潛值難遇之想。必見和合和睦之顏。如有失語。當諫之。如有垂誨。當順之。此是見聞巨益。能為親近之大利者歟。忝交厚殖善根之良友。幸拜住持三寶境界。亦不慶快乎。俗家之兄弟。猶不比於異族。佛家兄弟。乃可親於己。黃龍和尚云。孤舟共渡。尚有夙因。九夏同居。豈無曩分乎。須知一日暫為賓主。身便是佛祖
不可讀經吟詠。喧動清眾。又不可揚勵聲而誦咒。又持數珠而向人。是無禮也。諸事須穩便。
不可接入賓客。而見笑談。又不可與商客‧醫師‧相師等‧及諸道輩問答。與商客問答。須避寮邊。
不可聚頭談話。無慚無愧笑。縱遇可笑之緣。四念住處。三歸依依止。也如水魚。是有何樂乎。凡不可與前後肩語笑。既能斯。眾如山也。
不可到他人之案頭。而顧視他人看讀乃妨道業也。雲水之最所為痛也。寮不如法度事。小事寮首座宿德耆年當諫之大事應報維那而諫。初心和教隨順。當以諫之。不受。明心之有無清規曰。語‧業‧動止‧威儀。應係中規矩。並當委曲提撕。慈念後生。猶如赤子。是古老之心操也。
不可談話世間事‧名利事‧國土之治亂‧供眾之粗細。是名無義語‧無益語‧雜穢無慚愧語。固制止之。況乎去聖時遠。道業未成。身命無常。光陰難繫。然則十方雲衲專惜光陰。而精進須如救頭然努力。莫閑談而空過時節石頭和尚曰。謹白玄人。光陰莫虛度。
不可亂威儀合掌問訊如法莫聊爾。凡一切時。不可輕法矣。
寮中清淨大海眾。乃凡乃聖。誰測度者乎。然則見面而測人者。癡之甚也。世尊在世。尚有盲目比丘‧牛呞比丘而交眾。況像末之澆運。唯貴結緣。何輕人者乎。衣綴零落。具舊損。莫以凡眼觀。不可忽諸矣。古來道人。不華於服。唯實於具。卑族不可輕初學不可笑。縱被笑莫嗔恨。況復下下人有上智。人有意智。但念四河海。復本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佛語
寮中各各案頭菩薩像。是無禮也。又不可懸畫圖等。
寮中兄弟若到他人之案頭之時。或衣。或衩衣。雖依時宜。必有其儀。若逢不著衣。不扠衣。不儀而到者。不可見。
寮中兄弟案頭之時。他人來。先立地。或衣。或衩衣。須隨來者之儀。或問訊。或觸禮威儀。須如法矣。
寮中兄弟不可穿步寮中下間。又不可論人之在不在。不可歷彼彼案頭
寮中案頭不可擅偃臥。靠板頭。露腳露體。而為眾無禮。須憶古聖先德坐樹下露地之跡。
寮中清眾。不可蓄金銀錢帛等不淨財。是古佛遺誡也。西天初祖迦葉尊者在家之時其家之富。千倍勝沙王。十六大國。無以為鄰。然而修道之時。鬢髮長衣服弊糞掃為衣。乞食為食。至將隱曾不改。心之士不可不知。迦葉高祖斯。凡夫末學豈不自守乎。
寮中說話。常應低聲。鞋履莫響。涕唾咳呻並當不喧。莫耽倭語之華麗。須慣佛祖實語。縱談佛祖之語句。不可抗朗聲。所以為眾無禮也。
寮中縱耆年宿德。不可為眾無禮。如違眾儀。維那當曉示之。
寮中若落失衣缽諸色物。先應貼榜。其牓云。本寮某甲上座。某時遺落其物。見得者。請掛拾遺牌。云云。須憑清規而理斷。不可橫壞人矣。又可慣禪師之語矣。
寮中見遺落之物。可繫拾遺牌。
不可置俗典‧及文‧地理之書‧凡外道論‧詩賦‧和歌等卷軸。
不可置弓箭‧兵杖‧刀劍‧甲冑等類。凡百之武具不可置。若蓄腰刀等之者。即日須寺院。總律儀之器。不可入寮內。
不可置管絃之具‧舞樂之器。
不可入酒‧肉‧五辛。凡葷茹之類。不可來寮邊。
寮中相並坐時。應作者。苦事者。下座先作。是僧儀也。年少幼學不可在座而上座苦事。所以無禮也。若是好事。須讓於上座。是諸佛正法也。
寮中兄弟之把鍼。應就把鍼架。把鍼之時。不可許聚頭雜談。聲多言。須念佛祖之操行。
本寮公界道場也。縱雖剃鬚髮。不儀之輩不可教經迴入寮內。不可教夜宿寮內縱雖儀之輩。浮遊之類不可教夜宿寮內。不可教徘徊寮內。所以妨清眾也。
不可經營度世之業。
前件之箴規。古佛垂範。未來際。當山遵行。
寶治三年正月日。記。
吉祥永平寺眾寮箴規(終)

眾寮二板圖樣凡例

眾寮者。堂眾飯後之看讀。及平日齋後之喫茶。晚間之喫藥石。或臨行茶湯等。皆於此行之。然則眾寮從僧堂之小。而亦當有廣狹焉。僧堂二板。則眾寮亦必當二板。僧堂十六板。則眾寮亦必當十六板。而其眾寮之締構。但四周施床無中床則唯露地廣闊空疏。且堂眾回容盡。故敕規載十六僧堂圖。同規抄亦載十六眾寮圖。其締構為體也。屋上開四箇天窗。有十六床之樣子。同抄第四卷載寮元須知曰。寮主副寮到曲祿前問訊。到第一處第二處第三處問訊。收問訊經舊路不可抹過(乃至)到十六問訊畢。歸中央問訊立。此考之。所謂十六處者。即十六床明矣。今且欲造營二板之眾寮。則先如圖樣設床。而中床屋上各開天窗一區。而四壁亦皆設明窗。以取明相焉。若前後門兩頰床與中床。每床各當設板頭。床縱除床緣與經櫃為六尺。而又明窗下各設經櫃。凡櫃高一尺有二寸。徑一尺有五寸計。櫃上表面為經案。以備看讀用。裏面即為經櫃眾僧各自鎖之。容藏看讀之用具也。禪苑清規寮主看守眾僧衣缽。備規列職寮主章曰。公界坐禪經看守經櫃。夜間同寮元巡視經案。或失鎖者留記鎖之。又敕規下卷巡視經案抄曰。僧堂則曰函櫃眾寮則曰經櫃此考之。經櫃經案二名而其實一也。必非櫃與案二物也。
寮元寮。依天童山圖。則於莊嚴堂背後別構一局焉。敕規抄圖則於眾寮後門右邊設之焉禪規列職章曰。寮首座當請久住宿德諳練事體之人。同寮主於寮中宿。看守眾僧衣缽。由是等文考之則據敕規抄圖。設後門右邊者為正焉。
禪規曰。寮主依入寮先後輪請或當一月。或當半月。或日。各逐所在主看守眾僧衣缽。然則所謂寮主在各自之案位。輪次勤之猶堂中直堂也。是以須知無單稱寮主寮之分寮矣。
十剎圖考之。天童山則於眾寮之背後。有把針架及洗衣處焉。今復傚之設把針架洗衣處等可也。

眾寮床樣之圖
對大已五夏闍梨

第一。對大已五夏闍梨須帶袈裟紐。及帶坐具
第二。不得肩被袈裟。經曰比丘對佛‧僧及上座不得肩被袈裟。死入鐵鉀地獄
第三。不得邪腳倚立而視上座
第四。不得垂手立而視上座
第五。不得非時喧笑‧無慚無愧
第六。事師法
第七。有教誡。當須設禮聽受。如法觀察思惟
第八。常須作謙卑心。
第九。不得對大已抓癢拾蟣虱。
第十。不得對大已前洟唾。
一。不得對大已嚼楊枝漱口。
二。大已未喚坐。不得輒坐。
三。不得共大已五夏床而坐。唐突大已五夏。
四。不得坐大已五夏人當臥處床。
五。五夏以上即闍梨位。十夏已上是和尚位。切須之。即是甘露白法
十六。五夏尊人喚坐。當須合掌曲躬。然後乃坐。慇懃端正而坐。莫靠倚牆壁。
七。坐不得無禮恣倚東西。
八。所言。須謙下。不得取上分。
九。不得張口欠呿。當以手遮之。
十。在大已前。不得以手捋面摩頭弄腳弄手。
一。在大已前。不得大噓氣作聲。如法恭敬
二。在大已前。當須端定住。
三。見大已來大已處。當須避坐曲躬低頭。且待大已指揮。
四。如有隔壁大已房。不得讀誦經典
五。大已未指揮。不得為人說法
十六。如有大已所問。當須如法答供。
七。常護大已顏色。莫令失意令他熱惱
八。在大已前。不得同類相拜。
九。於大已前。不得受人禮拜
第三十。如在大已所苦事先作。好事應讓大已。
第三一。如遇五夏十夏之大已。恭敬莫自退屈
第三二。親近五夏十夏之大已。應請義律義。莫輕慢懈怠
第三三。見大已病。如法瞻養教愈。
第三四。在大已前及大已房邊。不得無益無義語。
第三五。在大已前。不得尊宿之好惡長短。
第三十六不可得輕忽大已。而戲論問義。
第三七。不得對大已剃頭剪爪換裙。
第三八。大已未眠。不得先眠。
第三九。大已未食。不得先食。
第四十。大已未浴。不得先浴。
第四一。大已未坐。不得先坐。
第四二。路逢大已。如法問訊曲躬。隨大已後行。如蒙大已指揮乃還。
第四三。如見大已忘失。慇懃指示。
第四四。見大已誤錯。不得喧笑。
第四五。到大已房。先在外。彈指三下而入。
第四十六。若大已房。從門頰而入。不得當門正中而入。
第四七。若大已五夏‧大已十夏等房室。從賓階下。不得從主階而上。
第四八。大已飯未訖。不得先止。
第四九。大已未起。不得先起。
第五十。大已若為檀越經。正坐而聽。不得急起而去。
第五十一。在大已前。不可呵罵呵罵者。
第五十二。大已前不得遙大揚聲呼人。
第五十三。不得袈裟大已舍而出。
第五十四。大已經。不得從下正是非。
第五十五。大已前不得持手捧膝。
第五十六。大已在下處。自在高處。不應相禮。
第五十七。不得座上為大已作禮
第五十八。大已立地。不得自在見大已相揖。
第五十九。有大已之為師。須之。
第六十。有大已之為弟子。應知師禮。莫亂大已。
第六一。大已與大已相對。共非大已。
第六二。見大有窮盡。初夏見大已。極果見大已。
右對大已五夏‧十夏法。是則諸佛‧諸祖之身心也。不可不學。若不學者祖師道廢。甘露法滅也。法界虛空希有難遇。宿殖善根人乃得聞。實是大乘極致也。于時日本寬元二年甲辰。三月一日。在越州吉峰精舍示眾

日本國越前永平寺知事清規

知事為貴而尊。須撰道耆德。其例。
如來之俗弟難陀。充知事阿羅漢胎藏經云。世尊迦毘羅城。難陀受戒時至。至門放光照一宅。難陀云。必是世尊。遣使看果是世尊難陀欲自看。婦云。若許出看。必令出家。即牽其衣。難陀云。少時還。婦云。濕額未乾須還。答。所要。佛令取缽盛飯盛。飯出。佛已去。與阿難阿難言。誰邊得缽。答言。佛邊得缽。阿難言。還送與佛。難陀即往送缽與佛。佛令剃頭。語剃者言。勿刀臨閻浮提王頂。又念。且順世尊。暮當歸去。知其念。化作大坑。終何得歸也。佛告阿難難陀知事阿難佛語難陀言。知事者何。阿難曰。於寺中檢校。問。何所作。答。諸比丘乞食去應掃地灑水。取薪除糞。淨土防守失落。與僧閉門戶等。至晚當門掃灑小便處。僧去後為僧閉門。閉西東開。閉東西開等。念曰。縱有失落。為王時。更造百千好寺。倍於今日。即便還家。從道行。恐還。乃從道。仍逢佛歸。隱樹枝。風吹身現。問。何故來。答。憶婦。佛卻將出城至鹿子母園。問。汝曾見醉山不。答。未見。佛令投角飛。須臾見山。山上果樹。樹下有雌獼猴目被燒。竟問何如天。答。天無欲何得比此。問。汝天不。答。未見。佛令投角尋至三十三天。令遊歡喜園。見綵女。見交合園等。見種種音聲一處天女無夫問佛。佛令問天。天答。難陀持戒此當為我夫。難陀。何如孫陀利。答。天比孫陀利。如以孫陀利比瞎獼猴言。修梵行有斯利。汝今持戒此天。時佛共還逝多林。時難陀天宮梵行。佛告眾僧一切不得難陀同其事。一切比丘。皆不與住坐起。自念阿難是我弟應不嫌我。即往共坐。阿難起去。問言。弟何棄兄。阿難言。然。仁行別故相遣耳。問。何謂也。答。仁天。我樂寂滅。聞已倍生憂惱。佛又問。汝見捺落迦未。答。未見。令投角便諸獄。皆有治人。有無人。問佛。佛令問獄卒獄卒答言。難陀天故修行。暫在天上還來此中受苦。難陀懼而淚下如雨。白佛述其事。言。為天樂梵行是過。佛與還逝多林。廣為說胎相難陀因始發心。為解脫持戒。後得阿羅漢果
難陀尊者俗姓剎帝利淨飯王子。如來之俗弟也。即充知事。果作羅漢見佛功德證果之先蹤。可貴者歟。可慕者歟。然則心之人稽古之人。必可充矣。心之輩。不可充也。知事之心術。與住持之心術同矣。仁義為先。柔和為先。大慈大悲雲眾水眾。接待十方。一興叢席。不見世利。唯務道業者之所充來也。誠是辨道薰練。無先於此者歟。
知事等親曾見例。
溈。一日院主院主來。山云。我喚院主。汝來作什麽。院主無對。又令侍者第一座來。第一座來山云。我喚第一座。汝來作什麽。第一無對
曹山院主云。也知和尚不喚某甲。代第一座云。若令侍者喚恐不來。法眼別云。適來侍者喚。拈得這因緣。直須參究知事頭首之命脈矣。
監寺時。發明大事例。
金陵報恩院玄則禪師嗣法眼)在法眼會充監寺一日法眼云。監寺你在此間。多少時耶。則云。在和尚會。已三年也。眼云。你是後生常何不問事。則云。玄則不敢瞞和尚。玄則曾在青峰處。得箇安樂。眼云。你因甚語得入。則云。玄則曾問青峰。如何是學人己。峰云。丙丁童子來求火。眼云。好語。祇恐你不會。則云。丙丁屬火。將火求火。似將己覓己。眼云。情知你不會。佛法如是。不到今日。則操悶便起。至中路卻云。他是五百人善知識。道不是。必長處。卻回懺悔。眼云。但問來。則便問。如何是學人己。眼云。丙丁童子來求火。則言下大悟
袁州楊岐禪師。隨慈明慈明源。徙道吾石霜。師皆佐之總院事。依之雖久。然未有省發。每咨參。慈明曰。庫司事繁。且去。他日又問。慈明語如前。或謂曰。監寺異時兒孫遍下去。何用忙為。一老嫗。近寺而居。人莫測之。所謂慈明婆也。慈明乘間必至彼。一日雨作。知慈明將往。師偵之小徑。既見遂扭住云。這老漢。今日須與說。不說打你去。慈明曰。監寺是般事便休語未卒。師大悟。即於泥途拜之。起問。狹路相逢時如何。慈明曰。你且嚲避。我要去那裡。師歸來。來日具威儀。詣方丈禮謝。慈明呵云。未在。一日當參。罷久之不聞撾鼓。師問行者。今日當參。何不擊鼓。行者云。和尚出未歸師徑往婆處。見慈明爨婆煮粥。師曰。和尚今日當參。大眾久待。何以不歸。慈明曰。你下轉語即歸。下不得。各自去東西。師以笠蓋行數步。慈明大喜遂與歸。自是慈明遊山。師輒噉其出。雖晚必擊鼓眾。慈明遽還。怒曰。小叢林。暮而陞座。何從此規繩。師云。汾陽晚參也。何謂非規繩乎。今叢林八念誦罷猶參。此其原也。
古時監寺而已。近日稱都寺監寺也。稱副寺亦監寺也。寺院繁務。仍請兩三監寺也。金陵楊岐發明大事正當監寺之時。知酬監寺之功者歟。誠夫如楊岐飯頭得于十方者哉。
道充維那例。
京兆華嚴寺寶智大師。諱休靜。嗣洞山。師曾在樂普作維那。白槌普請曰。上間搬柴。下間鋤地。時第一座問。聖僧作麽生。師云。當堂不正坐。那赴兩頭機。
維那于洛浦。法嗣洞山尊宿之非細。道之嘉躅也。若以師之維那之時。欲挌今之長老之輩。今長老等。未及師之維那時也。
維那大悟例。
溫州翔竹菴士珪禪師。嗣佛眼清遠和尚。師始登龍門。即以平時所得白佛眼。眼曰。汝解心已極。但缺著力開眼耳。遂職堂司一日侍立次問云。絕對待時如何。眼曰。如汝堂中白槌相似。師罔措。眼至晚抵堂司。師復以前話問之。眼曰。閑語。師於言下大悟。眼曰。今復言。
佛眼者。五祖山和尚神足也。珪公稟祖宗之血氣。當維那之時誠是好之逢遇也。今稱鼓山則師也。拈古頌古佛祖言句。師之稱譽。少齊肩矣。
典座時。發明大事例。
溈在百丈典座一日上方丈侍立。百丈問。阿誰。山曰。靈祐。百丈云。汝撥爐中有火否。師撥云。無火。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云。此不是火。師發悟。禮謝陳其所解。百丈云。此乃暫時岐路耳。經曰。欲見佛性。觀時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無法。只是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自護持。司頭陀湖南來。百丈謂之曰。老僧欲往溈山可乎。頭陀溈山奇絕。可聚千五百眾。然非和尚所住。百丈曰。何也。對曰。和尚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百丈云。吾中莫人住得否。對云。待歷觀之。百丈乃令侍者第一座來(即和尚也)問云。此人如何。頭陀謦欬聲行數步對云。此人不可。又令喚典座來(即祐師也)頭陀云。此正是溈山主也。百丈是夜召師人室囑云。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時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云。能對眾下一語格。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淨瓶。汝喚作什麽。林云。不可喚作木也。百丈不肯。乃問師。師踢倒淨瓶百丈笑云。第一座輸卻山子也。遂遣師往溈山。是山峭絕敻無人煙。師猿猱為伍。橡栗充食。山下居民。稍稍之。師共營梵宇。卒李景讓奏號慶寺。國裴公伏嘗諮玄奧。是禪學輻湊焉。
漸源仲興禪師。在道吾會。為典座一日道吾。往檀越家弔喪。師以手拊棺云。生耶死耶。道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曰。為什麽不道。道吾曰。不不道。弔畢。同迴途次。師曰。和尚須與仲興道。儻更不道。即打和尚去也。道吾曰。打即任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遂打道吾數拳。道吾歸院令師且去。少間主事知了打汝。師乃禮辭。往石霜舉前話及打道吾之事。今請。和尚道。石霜曰。汝不見道吾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於此大悟。乃設齋懺悔
無著尊者。在五臺山。作典座文殊於粥鍋上現。無著遂打云。直饒釋迦子來。亦打也。
葉縣歸省和尚。嚴冷枯淡。衲子敬畏之。舒州浮山法遠禪師。越州天衣義懷禪師。在眾時。特往參扣。正值雪寒。省訶罵驅逐以至將水潑旦過。服皆濕。其他僧皆怒而去。唯遠‧懷併疊敷具整衣。復坐於旦過中。省到呵曰。你更不去。我打你。近前云。某人。數千里。特來參和尚禪。豈以一杓水潑之便去。若打殺也不去。省笑云。你兩箇要參禪。卻去掛搭。續請遠充典座眾苦其枯淡。省偶出莊。遠竊鑰匙取油麵。作五味粥熟省忽歸赴堂。坐堂外。令請典座。遠至。省云。實取油麵煮粥。情。願乞和尚責罰。省令算所直估衣缽還訖。打三十拄杖。出院。遠舍於巿中。託道友解免。省不允。又曰。若不容歸。祇乞隨眾入室。省亦不允。省一日出街次。見遠獨於旅邸前立。乃云。此是院門房廊。你在此住許多時。曾租錢否。令計所缺追取。遠難色。持缽於巿。化錢送之。省又一日出街持缽。歸為眾曰。遠有意參禪。遂呼其歸。
溈充百丈典座以來。運水搬柴。不難眾苦。不記經年。果乃稟百丈之命。為溈之主。住溈時。緣閑素而已。天饌‧人饌未送。橡栗枯淡。雲眾水眾未參。山猿為伍。雖為古聖之苦學。宛是晚進之勵志也。典座之職。尊崇之。眼睛不可瞞。頂最為高。漸源者勝躅也。古蹤須慕矣。無著靈蹤也。玄侶莫輕矣。就中遠典座之心操。不可不學。千載之一遇也。賢不肖共難及者也。然而典座。若不經遠公之志氣。道爭逮佛祖之堂奧者乎。上來之典座皆是佛海龍象。祖域之偉人也。今求如是之人。世界不可得矣。
道人典座例。
夾山溈山典座溈山問。今日堂中喫甚麽典座云。兩年一春。山云。如法修事著。典座云。龍宿鳳巢。
陽山道楷禪師。謁投子徹證。充典座時。投子問。廚務勾當不易。師云。不敢。投子曰。煮粥耶。蒸飯耶。師云。人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蒸飯。投子云。子作箇作麽。師云。和尚慈悲放閑去。投子深然之。
投子陽。祖門之英傑也。授典座陽。勤典座投子。祖席之勝躅也。然則典座之職。庸者之不充也。充者乃龍象也。今以陽將比今古之作家。少齊肩而已。因斯知音稍稀。知己絕倫。然而欲稟佛祖之骨髓。應學陽之身心矣。夾山亭之子。亭者藥山之子。系譜貴矣。見亭後。更參溈。充典座溈者。百丈之子。與百丈時住溈山道眼正明也。道之通塞。之故實。於是為淵。於是為海者歟。然則典座之家風。累葉之見聞。俱是明明祖師意也。所以智人重之。愚者輕忽之。
道人直歲例。
漳州保福本權禪師。乃晦堂法嗣也。曾於晦堂舉拳處。徹證根源。機辨捷出。山谷黃大夫。初所入。問晦堂。此中誰人可與語。晦堂云。漳州權師。方督役開田。山谷同晦堂往彼致問云。直歲還知露柱生兒麽。師云。是男是女。山谷擬議。師揮之。堂謂曰。不得無禮。師曰。這木頭不打。更得何時。山谷笑。
院門知事頭首。不可以清廉為先。必撰道以充職而已。
諸小頭首道例。
趙州南泉火頭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叫云。救火救火。大眾俱到。趙州云。道得即門。眾皆無對南泉將鎖子於窗間過與師。師便門。雪峰洞山會下。作飯頭。淘米次。洞山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云。沙米一時去。洞山云。大眾喫箇什麽。雪峰遂將盆覆卻。洞山云。據子因緣。合在德山
石霜山慶諸禪師。抵溈山法會米頭一日。師在米寮內篩米。溈山云。施主物莫拋撒。霜云。不拋撒。溈山地上拾得粒云。汝不拋撒。這箇是什麽處得來。師無對溈山又云。莫欺這粒子。百千粒從這粒生。師曰。百千粒從這粒生。未審這粒從什麽處生。溈山呵呵笑歸方丈。晚後堂云。大眾米裏有蟲。
灌谿志閑禪師臨濟得處之後。離臨濟遊方時。到未山了然尼處。先云。若相當即住。不然則推倒禪床。乃入堂內。師遣侍者問。上座遊山來。為佛法來。閑云。為佛法來。山乃陞座。閑上參。山問。今日離什麽處。閑云。近離路口。山云。何不蓋卻了來。閑無對。始禮拜問。如何是未山山。山云。不露頂。閑云。如何是未山主。山云。非男女相。閑乃喝云。何不變去。山云。不是不是鬼。變箇什麽。閑於是禮拜。伏膺作園頭三載。閑住院後。示眾云。臨濟爺爺處得半杓。未山孃孃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喫了。直至如今飽饇饇。
園頭一職最難極苦矣。心者勤來職也。心人。不可充之職。常在菜園。隨時種栽矣。面‧祖面‧驢腳‧馬腳。如農夫如田夫。終日攜鋤鍬而自耕自鋤。擔屎擔尿不怕生根。唯待熟爛不可失時。鋤地種菜之時。不著裙褊衫。不著袈裟直裰。只著白布衫‧衣而已。然而公界諷經念誦堂‧入室等之時。必來隨眾。不可不參。在菜園。朝晚燒香禮拜念誦。回向龍天士地。不曾懈怠。夜間眠。息菜園矣。供過人力隨時替換。是乃直歲之所差排也。誠是心人。大名人勤來者也。小根之輩。不肖之族。未曾充職矣。先師天童古佛會。西蜀老普。六旬餘齡始而充職。一會不替。將三箇年。雲水隨喜。先師深悅。若以老普。比諸山之長老。諸山之長老。未及普園頭矣。
蘄州五祖山法演禪師。依舒州白雲海會守端和尚。咨決大事。深徹骨髓。端令山前作磨頭。演逐年磨下收糠麩錢。解典‧出息。雇人工及開供外。剩錢入常住。每被於人端處鬥諜是非。云演逐日磨下。飲酒食肉及養莊客婦女。一院紛紜。演開之。意買肉沽酒。懸于磨院。及買坏粉。與莊客婦女搽畫。每有和來遊磨院。演以手與婦女揶揄語笑。全無忌憚。端一日喚至方丈問其故。演喏喏無他語。端劈面掌之。演顏不動。遂作禮而去。端咄云。急退卻。演云。候某算計了。請人交割一日白端曰。某在磨下。除沽酒買肉之餘。剩錢三百千入常住。端大驚駭。方知小人嫉妒。時圓通禪師座元。受四面山之請。即請演而為第一座。
磨下者磨院也。稱磨司。碓米磨麵之局也。寺邊五六町。若十餘町建之。磨院一人請之。演祖之職掌乃是也。往古者。心士充來不肖之者未勤。今時心之輩得。所以暫用隨分之賢。隨隨無。可怜世界之唐荒。嘗觀演古佛之操行。古今之無比倫也。桃李之色‧松柏之操。朔風未破。霜雪何侵。道之廉勤應知。誠信之高節應慣。晚進後學。雖如是之難。勿退辨道之志。既拔群昇晉。盍見賢思齊。古德心之淺深。以之可曉。彌高彌堅不可不慕。
得道以來。苦學節儉例。
臨濟慧照大師。在黃檗山栽松次。黃檗問。深山裏栽許多松作什麽。師云。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道了將钁頭打一兩下黃檗云。雖然如是。子也喫吾三十棒了也。師又以钁頭打地兩下噓噓。黃檗云。吾宗到汝興於世。溈山舉前因緣仰山黃檗當時祇屬臨濟一人。更人在麽。仰山云。有。祇是年代深遠。不欲舉似和尚溈山云。雖然如是。吾且要知。汝但舉看。仰山云。一人南。吳越行令。遇風即止。
臨濟黃檗十年。苦學辨道而已。或時栽松。或時栽杉。豈非密語密行一山之境致。萬古之標榜者也。俗云。賢良不忘德。小人不報恩。況乎佛祖屋裡兒。須報法乳之深恩者歟。所謂報恩栽松栽杉也。粥足飯足也。雖為年代深遠。還是栽樹深山也。钁頭打地已喫吾棒。吾宗到汝興於世。欲期佛道津梁。須慣當臨濟
雖為小職不妄授例。
晦堂一日黃龍不豫之色。因逆問之。黃龍監收人。堂遂薦感副寺。黃龍曰。感尚暴。恐為小人所謀。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謹黃龍曰。謂。化雖廉謹。不若秀莊主有量而忠。靈源嘗問晦堂黃龍用一監收。何過慮此。晦堂曰。有國有家者。未嘗不本此。豈特黃龍為然。先聖亦曾之。
溈秀‧雙嶺化‧感鐵面三人也。共是下這識也。之般人。曾充監收莊主‧副寺等來也。今求這般人者。譬如覓飛宏驌耳以得馬也。今時充監寺之輩。土貌野格等也。然而猶用當之賢也。如黃龍惜道惜法。而不可妄授也。妄授之。失立而來者歟。
知事等。不可事豐屋高堂大觀例。
五祖山法演和尚示眾。曰。師翁初住楊岐山。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床。居不遑處。衲子投誠。願充造。師翁卻之曰。我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家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歲。詎有閑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翌日堂。云。楊岐乍住屋壁疏。滿床盡撒雪珍珠。縮卻頃暗嗟噓翻憶古人樹下居。
夫高堂臺池之搆。世間出世所誡也。尸子曰。欲觀黃帝之行。於合宮。欲觀堯舜之行。於總章。黃帝明堂以草蓋之。名曰合宮。堯舜之明堂以草蓋之。名曰總章。以之之。古聖賢之君。宮垣宮屋弗崇。茅茨之蓋不剪。況乎佛祖之兒孫。誰事豐屋。經營于朱樓玉殿者乎。一生光陰不幾。莫虛度矣。予十餘年。歷兩朝。或年。或壯齡。不惜寸陰。經營土木之者。多唐勞世。周章失度。哀哉苦哉。白法如拋。黑業未舍。若覺殘命之稍少。豈貪樹功之高大者哉。演祖之意唯在此焉。
監院
監院一職。總領院門諸事。如官中應副‧及辭謝賀‧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慶弔‧借貸往還‧院門歲計‧錢穀有無‧支收‧入準備逐年受用。齋料麥等。及時收買。并造醬醋。須依時節。及打油舂磨等。亦當經心。眾僧齋粥常運勝心。管待四來‧不宜輕易冬齋年齋夏齋結夏齋‧茄會‧端午‧七夕‧重九‧開爐閉爐八‧月半。是齋會。若監院有力。自合營辨。如力所不及。即請人勾當。如院門小事‧及常事例。即面處置。如事體大‧及體而生。即知事頭首。同共商量。然後稟住持人行之。自住人已下。如不合規矩。不順人情。小諸事。並合宛順開陳。不得不言。亦不得語粗暴訓誨童行之法。宜以方便。預先處置。不得妄行鞭棰。設有懲戒。當於庫堂對行遣。不過十數下而去。不虞之事。不可不慎。如發遣行者出院。須十分過。責伏罪狀。稟住持人遣之。如更不須決也遣之。不當防避官中問難。如請街坊化主莊主炭頭‧醬頭‧粥頭街坊般若頭華嚴頭浴主水頭園頭磨頭燈頭之類。應係助益常住頭首須當及時稟住持人請之。不可怠慢遲延。施主入院。安排客位如法迎待。如齋會。預前與諸知事頭首商量。免致臨時闕事。監院之體。當尊賢容眾。上和下睦。安存同事大眾。當得歡心。不得倚持權勢。輕邈大眾。亦不得行事令眾不安。非疾病官客。並當赴堂。所貴二時行益行者齊整。如庫司財用闕乏。自當竭力運謀。不宜于紊主人及舉似大眾。如同事人有德。應推揚讚歎。如有職不前及梵行可疑。當屏處密喻使激昂新令法久住。如有大作過有害院門。亦宜密白住持人知。自餘色容事。坐視成功而已。
監院之職。為公是務。所謂為公者。無私曲也。無私曲者。稽古慕道也。慕道以順道也。先看清規而明局。以道為念而行事。臨行事時。必與諸知事商議。然後行事。事無小。與人商議而乃行事。則為公也。雖商議不容他語。不不議。監院容眾為務。安眾是期。然而多未可為重。眾少未可為輕也。所以者何。調達之誘五百之眾。果為逆。外道之領巨多之眾。是邪也。藥山古佛也。眾不滿十眾之眾。趙州古佛也。眾不滿十眾之眾。汾陽纔七八眾而已。頃嘗俱是佛祖之與大龍非有限眾矣。只可貴道。不可務繁眾。而今而後。德。藥山之下也。汾陽之後也。可貴藥山之家風。可慕汾陽之勝躅。須知。縱百千萬眾。如無稽古。劣於蝦。劣於蚯蚓。縱七八九眾。如心有稽古。勝於龍象。勝於聖賢。所謂心者。不拋撒于佛祖道。深護惜于佛祖道。所以名利拋來。家鄉辭去。比黃金於糞土。比聲譽於涕唾。不瞞於真。不順於偽。護規繩之曲直。任法度之進退。遂不以佛祖家常之茶飯。而賣弄於賤價。乃心也。又觀息不待出息之觀。亦心也。精進也。稽古者。教祖宗之眼專專然而觀。教古今之耳顒顒然而聽。乃至剜窟於一切虛空以容身。穿過於髑髏打坐。舒曠于拳頭。自處于鼻孔。是以般霽天兮染白雲。運秋水兮濯月。足為稽古。逢如是眾。七八眾可大叢林也。所以可見十方諸佛。可見釋迦一佛也。不如是眾百萬眾叢林也。非佛道眾也。監院見道心之士‧稽古之人。深生重顧愛之念。見雖遇經卷識。不信不孝於三寶之輩。及道念不稽古之輩者。須知魔黨也。闡提也。而不可容眾。言。不信之人。猶如破瓶然。則不信佛法眾生。更不可為佛法之器也。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明知不信眾生。未可共住者歟。黃龍禪師云。像季之末。人多憍蕩。愛多虛憎少實。測知愛多虛乃偽之漸也。僧伽難提尊者知眾生慢。乃曰。自雙林示滅。八百餘年。無至信正念輕微。不敬真如。唯愛神力。悲哉八百餘年。千載內。猶無至信。正念微。況乎今日弊不可比當時也。四倒何為。三毒難脫。縱求才於山野。易人於叢林乎。設使擇真偽。不可壅賢路。如見其人。必舉其人。舉而不登。未足為恨。大都短慮不為先。遠慮是心術而已。監院有利而不可喜。逢不利而不可憂。名譽利養障道之甚。所以往古之在家出家慕道之人。皆拋來者也。況乎一興叢席。佛祖兒孫豈貪于名利財產乎。昔東京觀音院巖俊禪師者。投子山大同禪師之門人也。遍參祖席。歷遊衡盧岷蜀。嘗經鳳林深谷。欻睹珍寶。同侶相顧。意將取之。師曰。古人鋤園。觸黃金若瓦礫。待吾營覆頂。須此供四方僧。言訖捨去。須知見黃金於鋤園。猶如瓦礫者。塵俗之賢路也。見珍寶於深谷。拋捨而去者。佛祖之先蹤也。為續佛祖之命脈。莫赴世俗之利潤。所謂世俗之利潤者。人天供養。王臣之歸依也。不可受之於不如法也。庶為師於出家。莫為師於王臣。所以先於出家後於在家。重僧輕俗也。又明教禪師曰。大覺禪師懷璉和尚。住育王山廣利禪寺。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大覺禪師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公嘆異即召其子語之。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人固讓久。公不得已。責附在城觀修冥福以薦亡者。予目睹其事。且塵勞人。尚能疏財慕義此。爾為弟子。不識廉恥若是。遂依叢林法擯之(西湖廣記。今載禪門寶訓今案。其子不受之。何啻疏財慕義之此。必是有家敬父之概然。勿謂塵勞人之心操。宛乃出家道之髻珠也。漢疏廣曰。賢而財損其志。愚而財增其過。俗人如是比丘何貪利。愚同制多財也。先賢之語。可愛於千金歟。呂氏春秋曰。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請屬下於夫子。許由遂之箕山之下(音戶)須知俗人猶輕下重其道。況乎佛子可貪大利‧小利乎。不顧損已損他乎。佛道之時。見利而為如蛇如毒如唾如糞。乃是清廉矣。清規云。不為利說法否。監院若遇人天或欲供眾。或欲起造。先應子細檢點于檀那正信不信清淨不淨。稟住持人而俱商量。若決定淨信之與正見。即聽許之。未然莫許。所謂正信者。如須達長者信心祇陀太子之仁義者是也。須達之為須達也。未為大富。祇陀之為祇陀也。實是清貧也。依正信而被如來聽許也。或生前雖未信三寶終時修小功德。早須德許。阿含第三云。給孤。告諸比丘恭敬檀越施主。如教順父母養之侍之。施主能成戒‧定‧智慧饒益。於三寶中。罣礙。能施四事故。諸比丘當有慈心檀越。小恩尚不忘。何況於大者。應三業精勤。使彼施主唐捐。終獲大果。稱流布。亦如迷者得指示路。亦如怖者與憂畏。無歸者與作覆。護乏者與糧。盲者眼。然則恭敬檀越施主慈心檀越施主。既是如來世尊教敕也。雖小因感大果。唯三寶福田而已。龍樹祖師云。小能作大果者。如佛果讚歎業偈。稱一謨。燒一捻香。奉獻一華。如是小行。必得作佛。總食者。須四邪五邪。寺院食。亦復如是監院住持須明鑒察。所謂四邪者。一者方邪。謂通國使命。二者維邪。謂醫方卜相。三者仰邪。謂仰觀星宿‧日月‧術數等。四者下邪。謂種種植根五穀等以前四邪食。亦名四口食。亦名四不淨食。不可食矣。五邪者。一者為利養故。現奇特相。二者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者卜相吉凶。為人說法。得聲現威令人畏敬。五者說所得供養。以動心。上來五因緣之所得食亦不可食。弟子善知識。早離五方為命。清規云。不侵損常住否。言不侵損常住都者不容四邪‧五邪之所從來也。所以四邪‧五邪之者正見也。監院切忌。友于心之輩。交不稽古之族。新厚如是人者。障道退道。立而速至矣。心之人。乃佛道之君子也。心之人。乃佛道之小人也。莊子曰。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沈休文曰。夫君子小人。類物之稱。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佛道亦然。窮達須心也。然乃聞於心之先言往行。以為今日胸襟眼睛者。監院法。以興隆威儀之陵夷也。清規云。外遵法令。內守規繩。佛祖嘉會識之叢林法度儼然。祖儀云存。禮若不陳。道乃荒唐。所謂禮不陳者。禮於非禮。道荒唐者。道於非道也。後漢成縉為南陽大守。但坐嘯而已。三年有成。是則雖為塵俗之化世之希夷也。須知有成之大成。不拘言之與不言。務之與不務也。此務最好者歟。所謂最好者。非理不行矣。漢書。成帝曰。天生眾民。不能相治。為之立君。以統理之。寺亦同。雲眾水眾不能自治。為之立飯頭。以統理之。墨子曰。古者同天之義。是故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下。是故選擇其次。立為三公。今案佛佛相授。祖祖正傳。立賓主。拜師資符合此言者歟。清規云。一日暫為賓主。身便是師資。乃之意也。監院每見十方雲水之面。先內心應喜躍歡悅。清規云。容眾之量不寬。愛眾之不厚。非監院所以護眾也。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共住相視。當如世尊。何以故。是我真伴。如共乘一船。彼學我學。然則寺院住持知事‧諸頭首。及雲水流通住相視。當如世尊佛語解脫要路。無先於此。監院須教新至之雲水三千威儀經云。當以事待新至比丘。一者當辟與房。二者當給所須。三者當朝暮往問訊。四者當語國土習俗。五者當教避諱。六者當語乞匃處。七者當語僧教令。八者當語某可食。九者當語縣官禁忌。十者當語賊盜某許可逃。某許不可逃。又云。若檀越來言欲作飯。未所有不得即對人說。又云。人巿買。有五事。一者當教莫與人諍。二者當教買淨者。三者莫使侵人。四者不得走役人。五者護人意。監院淨人人工巿買。先當向他子細說然後乃使矣。清規所云端午七夕等齋。雖為佛祖之家風。猶恐世俗之禮節也。深山幽谷。柴戶茅堂。誰堪辨備者哉。但專營供眾安眾。而不可見眾之過咎。乃監院之心術者也。今日本國。遠島之深邃也。去生國。遙隔萬餘里。從佛滅度後。將百年。去聖時遠。實雖可悲。見僧聽法。最為慶。隨喜己之精勤。報謝於祖宗之恩德法演之高行。若演說法遠之心術。是遠慮矣。
維那。
梵語維那。此云悅眾。凡僧中事並主之。新到掛搭。禮須勤重。諸方辨事‧及名德人。別選上寮安排。退院長老。須住持帖及開堂疏內資次。於堂內三板頭。安排齋粥座位。如諸方名德。亦依同類臘。於三板頭次位。安排堂中。冬夏替換氈席‧及涼簾暖簾。掛帳下帳。開爐閉爐結夏臘牌。須預前打疊。處置堂內香燈。洒掃堂前供器客前。並常提舉聖僧侍者堂司‧并供頭行者。備辨寮舍門戶窗牖‧按位床帳‧什物。常須照管整齊。如有闕少。聞庫司及直歲添換。延壽堂飯‧床帳‧使令行者之類。並堂主同共照管無令人失所。院中諸頭首。如堂頭侍者延壽堂主爐頭眾寮寮主首座殿主。並維那所請。如殿閣內錢物浩汗。即堂頭請之。如犯規矩。大者稟堂頭眾。小者但令移寮。如有喧爭。且盡禮和會。如兩爭人不伏。然後依規矩行遣。中遺失。彼被主堅要搜檢。即白眾搜寮。如搜檢不見。則被主眾。或移寮。如失物不多。即和會被主令休。免喧眾及鈍滯叢林聖僧錢只宜買置香燈供具不得別處使用。如開筒取錢。入堂司收掌。即同聖僧侍者。上簿支破。如係大僧帳。須候官中指揮告報。然後出榜曉示。取腳色驗祠部。依日來體例。收供帳錢物。如繳判公憑。雖係庫司面行遣。若經由維那司事。更詳審允當。掛搭僧人‧祠部公憑。並須相驗真偽不得鹵莽。如僧病申官。及津送亡僧。估唱衣物。繳納亡度牒。或紫衣師號文牒等並維那專切管勾。報庫司申官。繳納公憑及亡度牒不得過官條限。讀疏白槌。並須詳審令施主善。新到湯特為。不得闕禮。及將新到臘。報侍者知事頭首。及掛搭本寮。貴知臘次第。(新到某上坐某新戒在其下)應令眾寮各造入寮牌‧臘次牌‧各面。逐時抽添。所貴煎點位‧及寮主前後。各差誤動眾。普請。除寮主直堂。並須齊赴。住持人除疾病官客。輒不赴者。侍者眾。
維那之職。華云悅眾。雖為目連尊者之蹤躅。宛是諸佛如來威儀也。所謂顧愛方來。慈育雲水。眾心。道念自念。所以能親其親能子其子也。若如是者。迴是巨川之舟楫‧大旱之霖雨也。三千威儀經云。有七事以待新至比丘。一者來至。即當問消息。二者當為次坐下。三者當給與空房室。四者當給臥具被枕。五者當給與燈火。六者當語比丘教令。七者當語國土習俗。然則見新至比丘。先問具之有無。次問鄉里之近。次問本師之存不。次問先到某處。然後如法安排。

典座

典座之職。主大眾齋粥。須運隨時改變。令大眾受用安樂。亦不得拄費常住齋料。及點檢廚中。不得亂有拋撒。選揀局次行者。能者當之。行令不得太嚴。嚴則擾眾。不宜太緩。緩則失職。造食之時。須親自照管。自然精潔。如打物料并齋粥味數。並預先庫司知事商量。如醬醋淹藏收菜之類。並是典座專管。不得失時。常切提舉火燭。依時俵散。同利務要均平。如合係監院直歲庫司所管。同共商量即可。並不須侵權亂職。廚中灶釜什物。如故舊損壞。則逐施抽換添補。教訓行者。務循規矩。如堂中行益‧諸寮供過。並須種種教詔令其通曉。及見師宿。須問訊側立。擇靈利行者。準備堂頭知事頭首等處供過。常覺察諸寮行者。慮有頑鈍供過不前。如知事頭首再留行者。即當權宜隨順。不須堅要輪撥。典座係廚中喫飯。所不得異眾。二時食辨。先望僧堂焚香禮拜訖。然後發食。
禪苑清規云。供養眾僧。故有典座。從古心之師僧。充來之職也。不肖之族未曾居職矣。昔日夾山無著漸源等之宗師勤來矣。供養眾僧者。禪苑清規云。僧無凡聖通會十方。然則十方之雲眾‧水眾。叢林之是凡是聖。等供養理合精豐。典座打得齋粥物料。粒米‧莖菜。是典座手裏之感得也。是典座拳頭之功德也。調之以齋于佛祖。調之以供于雲水。不可以肉眼見其所生。不可以凡慮測其所有矣。天帝福德輪王福德。未勝典座福德典座之所打得米菜。雖非過現當之所出生。宛非地人所從來。手之處得。拈得之處親也。然則典座者以道供養道之職。以心供養心之時也。所以每時供眾。故禪苑清規云。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所以報典座也。所謂施者受者一等成道故受此食也。教受者於諸非。無典座所造之食。所以如來摩訶迦葉中食乞食尚障道之例。間有之歟。測知佛祖寺院齋粥中最上食也。所以等乞食之德也。料理齋粥者。打得翌日齋粥之料。護惜之如眼睛。保寧寺仁勇禪師曰。護惜眼睛常住物。今安護惜常住物。猶勝於眼睛。眼睛曾與婆羅門退大矣。常住物。未可與外道。所以不可退道也。重猶如御饌之法。料理之間。鹽梅油醬等。不可喫試。不可嘗試。供養三寶之食之法也。喚米喚菜等。又以尊崇之言而喚之也。莫輒莫疏。不可以粗惡語‧雜穢語‧戲論語。而罵詈於米菜飯羹等也。禪苑清規云。如打物料并齋粥味數。并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典座不可任自意而行。先預與知事可商議也。議定再三叮嚀。不可倉卒。諸知事不可任私意而定矣。但專公心道心而商議矣。既議定了。書呈方丈眾寮‧頤堂‧前資勤舊等之諸堂之嚴淨牌。教童行而書之也。齋粥味數。分曉顯之矣。然後料理明朝煮之務。淘米擇菜等。手親見。精勤誠心而作。不可一念疏怠緩慢。一事管看。一不管看。所以者何。善根山上兮一塵也可積。功德海中分一滴也莫讓。三千威儀經云。人擇米有五事。一者自量視多少。二者不得有草。三者擇去鼠屎。四者不得令有糠。五者向淨地禪苑清規云。六味不精。三德不給。非典座所以奉眾也。六味者。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鹹。六淡。三德者。大經云。一輕軟。潔。三如法作。次淘米淘沙。看米看沙。審細如法雪峰曾在洞山典座一日淘米次。洞山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云。沙米一時去。洞山云。大眾喫箇什麽。雪峰覆卻盆。洞山云。子他後別見人去在。上古道之古佛。猶手精勤彌勤。後來晚進之庸流。豈徒緩怠慢怠者哉。若其如法精勤者。及是今日之道歟。先澡釜以容齋粥料物。手自照顧 而須教清淨三千威儀經云。人洮米。有五事。一者當用堅器。二者用水。三者五易水令淨。四者屏處。五者覆上令密。禪苑清規云。造食之時。須親自照顧。自然精潔。既以米菜等。容灶釜訖。留心持。莫使老鼠等觸著。並諸色人見觸。縱差行者人工等照顧。典座猶可自護矣。三千威儀經云。澡釜有五事。一者不得持汁大衝釜底。二者當使蓋器受污水出棄之。三者當滿水。四者淨澡木覆上。五者日暮覆之令堅。今日齋時之所用調度須打併。所謂飯桶‧羹桶‧諸般盤器‧調度什物潔洗拭。安高處者安于高處。安低處者安于低處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木杓‧鐵杓‧竹筴等類。一齊打併。真心護惜。輕手收放。又料理明日齋料。先擇米裏有蟲也無。擇去綠豆。除去糟糠。草砂同去。精誠擇了。內在淨地。窖在其處。次擇明齋羹菜等。三千威儀經云。擇菜有五事。一者當去根。二者當令等。三者不得令青黃合。四者當使澡淨。五者皆當令向火之乃得布用。擇米擇菜等時。行者諷經。回向灶公。所謂諷經者。安樂行品金剛般若普門品楞嚴咒大悲咒金光明空品‧永嘉證道歌警策‧三祖信心銘等也。隨宜諷經。回向灶公也回向云。上來諷誦(某)經。又云。上來諷誦功德。回向當山灶公真宰護法安人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請堪能行者。作諷經頭。行者擇米擇菜等之處。典座親臨而照顧之。典座就庫司打物料。不多少。不管粗細。但是精誠辨備而已。切忌作色口說物料多少矣。終日竟夜。精勤辨道。煮粥蒸飯作羹理菜等時。典座諸處。眼親不費粒。不壞莖。三千威儀經云。作羹有五事。一者當教如次內物。二者當令熟。三者令味調適。四者自視令潔。五者已熟當去下火覆之。蒸飯作羹。或使行者。或使人工他燃火。三千威儀經云。燃灶有五事。一者燃火不得橫薪。二者不得燃生薪。三者不得燃釜倒逆薪。四者不得自以口吹火燃。五者不得持熱湯澆火滅。蒸了飯。熟了羹。便收于飯籮裏。便收于羹桶裡。安于檯盤上。而如法尊崇物色由來。而見佛見祖。撞溈。磕著石霜而已。夫拈莖草。建寶王剎。拈塵。大法輪。所以得桶裏‧水缽‧裏飯。宛是食輪轉法輪轉也。安檯盤上尊崇之後。時至焚香。向飯羹檯盤。及望僧堂。展坐具九拜了。收坐具問訊叉手立。乃打木魚。發食時。望飯羹問訊送食也。典座隨飯羹後而赴堂。若齋會稍大。典座亦共行者行益矣。行益之時。不搭袈裟。著絆而到僧堂也。齋粥。不可必然。典座辨食。雖向粗未生怠慢。雖逢細彌有精進。所以得遂一日夜之勤任。乃隨喜一日夜之功德。自非蒙大師釋尊哀愍聽許。澆季之遠方。爭辨備一日僧齋者乎。況既傳聞如法道術乎。若不朝宗三寶德海。爭得如是乎。何況一職一年。與時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即隨喜諸佛所有功德也。隨喜諸佛光明照臨典座也。齋會之法。重為宗之先言。常應措其心也。典座入庫堂。子細而詳參。
直歲
直歲之職。凡係院中作務並主之。所為院門造。寮舍‧門窗‧牆壁‧什物。逐時修換嚴飾。及提舉碾磨‧田園‧莊舍‧油房‧後槽‧鞍馬‧般車‧掃洒‧栽種。巡護山門。防警賊盜。差遣人工。輪撥莊客。並宜公心勤力‧知時別宜。如有大造‧大作務。並稟住持人矩劃及與同事商議。不得專用己見。
直歲與諸知事。齊在庫院。然而常應在直歲司。而照顧于人工等之所作成否。直歲司。雖立寺門之內。當東廓之外而置之。教斧聲不及于僧堂法堂方丈‧庫院等矣。三千威儀經云。人破薪有五事。一者莫當道。二者先視斧柄令堅。三者不得使破有青草薪。四者不得妄破搭材。五者積著燥處。諸寺置漏刻於直歲司。人工兩人之。直歲巡護山門。彌謹彌節。不可懈怠。修換什物。乃嚴乃飾。為百姓。為火客。以公為心。以私莫心。清規云。為眾僧作務。故有直歲。然則眾僧雖未告。有舊損者。直歲須修換之。清規云。房。護惜什物。所以報直歲也。清規云。居處受用。不思後人。非所以報直歲也。然則直歲之務眾僧之務。眾僧之報直歲之報也。豈是世諦之流布而已哉。豈是途中之受用而已哉。
前來數條。皆是古佛巴鼻。先聖之眼睛也。不可不便于亙古亙今。不可不合于道證道。若孤股肱。必負頂。有何面目之在。與佛祖見。
于時寬元丙午夏六月五日。
越宇永平開闢沙門道元撰。

永平寺知事清規

大雄肇作而來。禪規日多矣。又有元師之筆而並馳其間者。曾自寓城南興聖。至住越北永平。所垂範之典座教訓知事清規等之諸篇也。中塵封霧隱。見稍稀。聞已鮮。逮予來住此山。適遇之於蠹簡裏。宛如陰晦長夜得夜光之珠。喜躍有餘。熟閱之間。有文字素朴者。此是國初之體也。有章句不完者。此是魚魯之差也。茍採其華而充其實。則豈得隨遵先誡。發揚遺意乎。故今繡梓以告後來。其為規訓何弟知事典座等。推而擴之。庶幾補於緇衣云。寬文丁未孟夏四月佛誕日。現住永平光紹謹跋。
寬政己未仲秋東都龍鱗源克謹書
謹裁一偈恭題重刊冠註永平清規後。幾歲宗門廢祖規。宛如暗夜失燈之。日光明照時重至。有目何人足不隨。
己未之夏敕特賜洞宗宏振禪師現住。
永平玄透盤談。

永平禪師清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