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三六)阿含1大品商人求財經2十(第三念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昔時,閻浮洲中諸商人等皆共會在賈客堂,而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大海中取財寶來,以供家用。復是念:諸賢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波囊、大瓠、押筏4。彼於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押筏,便大海。彼在海中為摩竭5破壞其船,彼商人等各各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押筏,浮向諸方。
爾時海東風卒起,吹諸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女人輩,極妙端正6一切嚴具以節其身。彼女已,便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7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8珊瑚、琥9珀、瑪1011瑁、赤石、琁12珠,盡與諸賢,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商人南行,乃至於夢13。』彼商人等皆與婦人共相娛樂。彼商人等因共婦人會,生男或復生女彼於後時,閻浮一智商人獨住靜處,而是念:以何等故,此婦人輩制於我等不令南行耶?我寧可伺共居婦人彼眠已,安徐而起,當竊南行。
「彼閻浮一智商人則於後,伺其居婦人彼眠已,安徐而起,即竊南行。彼閻浮一智商人既南行已,遙聞大音聲喚叫14人聲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安隱快樂,不復得見。』彼商人聞已,極大恐怖毛皆豎:莫令人及非人觸嬈我者。於是,閻浮一智商人自制恐怖,復進南行。彼閻浮一智商人進行南已,忽見東邊有鐵城已,遍不見其門,乃至可容貓子出處。
「彼閻浮一智商人鐵城北有大叢樹,即往至彼大叢樹所,安徐上,上已,問15大眾人曰:『諸賢!汝等何故,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安隱快樂,不復得見耶?』時,大眾人便答彼曰:『賢者我等閻浮洲諸商人也,皆共會在賈客堂,而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大海中取財寶,求以供家用。賢者我等是念:諸賢!我等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押筏。
「『賢者!我於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押筏,便大海賢者我等在海中,為摩竭破壞其船。賢者我等商人各各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押筏,浮向諸方。爾時海東風卒起,吹我等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女人輩,極妙端正,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已,便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商人南行,乃至於夢。
「『賢者我等與彼婦人共相娛樂我等因共婦人會,生男或復生女。賢者!若彼婦人不聞閻浮洲餘諸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破壞船者,則與我等共相娛樂賢者!若彼婦人閻浮洲有諸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破壞船者,便食我等,極遭逼迫。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16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食人時,有血渧17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賢者!當我等閻浮商人本有五百人,於中已噉百五十,餘有百五十今皆在此鐵城中。賢者!汝莫信彼婦人語,彼非人,是剎鬼18耳!』
「於是,閻浮一智商人於大叢樹安徐下已,復道而還彼婦人所本共居處婦人故眠未寤19,即於其夜,彼閻浮一智商人速往至彼閻浮洲諸商人所,便是語:『汝等共來,當至靜處,汝各獨往,勿將兒去,當共在彼,密所論。』彼閻浮洲諸商人等共至靜處,各自獨去,不將兒息。
「於是,閻浮一智商人語曰:『諸商人!我則獨靜處,而是念:以何等故,此婦人輩制於我等不令南行耶?我寧可伺共居婦人彼眠已,安徐而起,當竊南行。於是,我便伺共居婦人彼眠已,我安徐起,即竊南行。我南行已,遙聞大音聲喚叫,人聲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安隱快樂,不復得見。我聞是已,極大恐怖毛皆豎:莫令人及非人觸嬈我者。於是,我便自制恐怖,復進南行。進南行已,忽見東邊有鐵城已,遍不見其門,乃至可容貓子出處。
「『我復見於鐵城北有大叢樹,即往至彼大叢樹所,安徐上。上已,問彼大眾人曰20:諸賢!汝等何故,啼21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安隱快樂,不復得見耶?彼大眾人而答我曰:賢者我等閻浮州諸商人,皆共會在賈客堂,而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大海中取財寶來以供家用。賢者我等是念:諸賢!我等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押筏。賢者我等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押筏,便大海賢者我等在海中,為摩竭破壞其船。賢者我等商人各各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押筏,浮向諸方。爾時海東風卒起,吹我等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女人輩,極妙端正,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已,便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商人南行,乃至於夢。賢者我等與彼婦人共相娛樂我等因共婦人會,生男或復生女。賢者!若彼婦人不聞閻浮洲更有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破壞船者,則與我等共相娛樂賢者!若彼婦人閻浮洲更有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破壞船者,便食我等,極遭逼迫。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食人時,有血渧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賢者!當我等閻浮商人本有五百人,於中已噉百五十,餘有百五十,今皆在此鐵城中。賢者!汝莫信彼婦人語,彼非人,是剎鬼耳!』
「於是,閻浮洲諸商人問彼閻浮一智商人曰:『賢者不問彼大眾人:諸賢!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閻浮一智商人答曰:『諸賢!我時脫不如是問也。』於是,閻浮洲諸商人語曰:『賢者!還去至本共居婦人處已,伺彼時,安徐而起,更竊南行。復往至彼大眾人所問曰:諸賢!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於是,閻浮一智商人為諸商人然而受。
是時閻浮一智商人還至共居婦人處已,伺彼時,安徐而起,即竊南行。復往至彼大眾人所,問曰:『諸賢!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彼大眾人答曰:『賢者!更無方便令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我是念:我等當共破掘此牆,還歸本所,適發心已,此牆轉更倍高於常。賢者!是謂方便22令我不得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別有方便可令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我等無方便。諸賢!我等聞天於中唱曰:閻浮洲諸商人愚癡不定,亦不善解。所以者何?不能令五日解脫時而南行。彼有??馬23王,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度彼岸?誰欲使我脫?於欲使我將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24?汝等可共詣??王而是語:我等得度25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是謂方便令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商人汝來,可往至彼??所,而是語:我等得度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
「於是,閻浮一智商人語曰:『諸商人!今26時往詣??所,而是語:我等得度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諸商人諸天意,諸商人若使五日解脫時,??王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度彼岸?誰欲從27我脫?誰欲使我將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28我等爾時即往彼所,而是語:我等得度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
「於是,??王後五日解脫時,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得度彼岸皮彼,當將彼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時,閻浮洲諸商人聞已,即便往詣??所而是語:『我等得度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時,??王語曰:『商人!彼婦人等必當抱兒共相來而是語:諸賢!善來還此,此間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29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我等共相娛樂,設不用我者,當憐30念兒子。
「『若彼商人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騎正當背中,彼必顛倒,落於水,便當為彼婦人所食,當遭逼迫。食人時,有餘髮毛31及爪齒者,彼婦人32便當盡取食之。復次,食人時,有血渧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33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若彼商人不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持我身上34,彼必安隱度至閻浮洲。』」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彼婦人等抱兒子來,而是語:『諸賢!善來還此,此間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我等共相娛樂。』若彼商人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得騎??王脊正當背中,彼必顛倒,落於水,便當為彼婦人所食,當遭逼迫。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復次,食彼人時,有血渧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若彼商人不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好處,園觀浴池所、林木蓊鬱,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持??毛者,彼必安隱度至閻浮洲。
「諸比丘說此喻,知義,此說是義。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比丘如是念:眼是我,我有眼;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有意者,彼比丘必被害35,猶如商人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在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比丘如是念:眼非是我,有眼;耳、鼻、舌、身、意非是我,有意者,彼比丘安隱去,猶如商人乘??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比丘如是念:是我,我有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我有法者,彼比丘必被害36,猶如商人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比丘如是念:非是我,有色;聲、香、味、觸、法非是我,有法者,彼比丘安隱去,猶如商人乘??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比丘如是念:色陰是我,我有色陰;覺、想、行、識陰是我,我有識陰者,彼比丘必被害37,猶如商人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38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比丘如是念:色陰非是我,有色陰;覺、想、行、識陰非是我,有識陰者,彼比丘安隱去,猶如商人乘??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比丘如是念:地是我,我有地;水、火、風、空、識是我,我有識者,彼比丘必被害39,猶如商人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有空缺,如橋筏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比丘如是念:地非是我,有地;水、火、風、空、非是我,有識者,彼比丘安隱去,猶如商人乘??安隱得度。」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不信於,佛說正法、律,
彼人必被害,如為剎食;
人有信於,佛說正法、律,
彼得安隱度,如乘??王。」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商人求財經第十竟40(四千百七三字41
三七)阿含42大品世間經43一(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自覺世間,亦為他說,如來知世間如來自覺世間44,亦為他說,如來世間45如來自覺世間滅,亦為他說,如來世間證。如來自覺世間道跡,亦為他說,如來世間道跡。若有一切盡普正一切如來知見覺得,所以者何?如來從昔夜覺無上盡之覺,至于46今日夜,於無餘涅槃界,取滅訖。於其間,若如來言說對者,彼一切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若說師子者,當知47如來。所以者何?如來在眾講說,謂師子吼48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煩亦無熱,真49諦不虛有50。」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知一切世間,出一切世間
一切世間一切世如真。
彼最上尊雄,能一切縛,
得盡一切業,生死解脫
是天亦是人,歸命佛,
稽首如來甚深大海
知已51修敬,諸天音神52
彼亦稽首禮,謂隨於者。
稽首禮智53士,歸命人之上54
塵安,無礙解脫
是故當55樂禪,住遠離極定,
自作燈明無我必失時,
有憂慼,謂墮地獄中。」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世間經一竟56(三百九十六57

三八)阿含大品福經58二(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莫畏於福,愛樂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說樂59,畏於福,不愛樂所念。所以者何?非福者,是說苦,何以故?我憶往昔長夜福,長夜受報,愛樂所念。我往昔時七年行慈,七反60成敗,不來此世61。世敗壞時,生晃昱天62;世成立時,來下生梵宮殿中。於彼梵中,大梵天。餘處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六反天帝釋,復無量反作剎利生王63
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象,被好乘具,寶校64飾,白珠珞覆,于65象王為首。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馬,被好乘具,嚴飾,金銀交6667,??王為首。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車,四種校68飾,莊以好,師子、虎豹斑69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校飾,極利疾,名樂聲車70為首。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城,極大富樂,人民,拘舍和提71王城為首。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樓,四種樓––金、銀、琉璃水精正法殿72為首。
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御座,四種寶座––金、銀、琉璃水精,敷以氍氀、毾73,覆以錦綺羅縠,有襯74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羅波遮悉哆羅那。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第四千雙衣,有初摩衣75,有錦繒衣,有貝衣,76陵伽波和羅衣。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女,身體光澤,皦潔淨,美過人,少77不及天,姿78容端正,睹者歡悅,瓔珞嚴飾具足,盡剎利種女,餘族無量
比丘!我作剎利生王時,有八萬四千種食,晝夜常供,為我故設,令我食。比丘!彼八萬四千中,一種食,極美潔,無量種味,是常所食。比丘!彼八萬四千女中,一剎利女,最端正姝妙79,常奉侍我。比丘!彼八萬四千中,一雙衣,或初摩衣,或錦繒衣,或貝衣,或加陵伽波和羅80衣,是常所著。比丘!彼八萬四千御座中,一御座,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敷以氍氀、毾,覆以錦綺羅縠,有襯81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羅波遮悉哆羅那,是常所臥。
比丘!彼八萬四千樓觀中,一樓觀,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名正法殿,是常所住。比丘!彼八萬四千大城中,一城極大富樂,人民,名拘舍和提,是常所居。比丘!彼八萬四千車中而一車,莊以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極利疾,名樂聲車,是常所載,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馬中而一馬,體紺青色,頭像如烏,名??王,是常所騎,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象中而象,體極白,七支盡正82,名于象王,是常所乘,至觀望園觀
比丘!我作此念:是何果?為何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比丘!我復作此念:是三業果,為三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調御,三者護。」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觀此福之報,善多饒益
比丘在昔,七年慈心
七反成敗劫,不來還此世。
世間敗壞時,於晃昱天;
世間成時梵天中。
在梵為大梵,千自在天
83十六為釋,無量王。
剎利生王,為人之最尊84
如法非刀杖,政御於下。
如法不加8586,正安樂教授
如法相傳,遍一切大地
大富多錢財87如是族;
財穀具足滿88成就七寶珍。
因此大福祐,所生得自在
諸佛御於世,彼佛之所說。
知此甚奇特神通不少;
不信如是生於冥89
是故為,欲求大福祐;
恭敬於法,常念佛法、律。」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福經第二竟90百五四字91

三九)阿含大品止道經92三(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年少比丘成就戒,當以數詣93道觀相––骨相94青相95、腐相96食相97骨鎖98。彼善受善持此相已,還至處,澡洗手足,敷尼師檀99,在於結跏100趺坐,即念此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所以者何?若彼比丘修習此相,速除心中恚之病。」於是,世尊說此頌曰101

「若年少比丘,學102103意,
當詣止道,除其淫欲
心中恚諍,愍於眾生
遍滿一切方,往至觀諸身。
觀於青相,及以爛腐壞,
觀鳥104蟲所食,骨骨節相連。
修習如是相,還歸至本處,
澡洗於手足,敷床正基坐。
當以觀真實內身外身
盛滿小便,心腎肝肺等。
欲分衛食,到人村邑間,
將鎧纏絡,常正念在前。
色可愛,清淨相應
如真,正念佛法、律。
此中無骨筋,無肉亦無血,
無腎心肝肺,有涕唾腦。
一切地皆空,水種亦復然,
一切種,風種亦復空。
所有諸覺,清淨相應
一切止,如慧之所觀。
如是行精勤,常念不淨想,
永斷淫怒癡,除一切無明
興起清淨明,比丘得苦105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止道經第三竟106(三百七十二字107

四○)阿含大品至邊經108四(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109世間大諱,謂為禿頭手擎缽行,彼族姓子為義故受110。所以者何?以生老病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或此淳具足苦陰111。汝等非如是出家道耶?」
時,諸比丘白曰:「如是。」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彼愚癡人以如是出家道,而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信,懈怠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112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人以墨113浣墨所汙,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濁除濁,以廁除廁,但增其穢,從冥入冥,從闇入闇。說彼愚癡人持沙門114亦復如是,謂彼人行115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信,懈怠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116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復如是,謂彼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信,懈怠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愚癡欲樂,復失沙門義
俱忘失二邊,猶燒殘火燼。
猶如事處,燒人殘火燼,
事、村不用,人著欲亦然,
猶燒殘火燼,俱忘失二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至邊經第四竟117(四百二字118

四一阿含大品喻經119五(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善法可得,彼一切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作田業,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作田業。如是有無善法可得,彼一切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種子,村及與鬼村,百穀藥木長養,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長養
如是有無善法可得,彼一切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諸根香,沈香120第一;猶諸樹香,赤栴檀121第一;猶諸水華,青蓮華第一;猶諸陸華,須摩那122華為第一;猶諸獸123跡,彼一切悉入象跡中,象跡盡攝,彼象跡者為最第一,謂廣大124故。如是有無善法可得,彼一切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諸獸125中,彼師子王為最第一;猶如列陣共鬥戰時,唯要誓為第一;猶樓觀椽,彼一切皆依承椽梁126立,承椽梁、承椽梁皆攝持之,承椽梁者為最第一,謂盡攝故127
如是有無善法可得,彼一切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如諸山,須彌山王第一;猶如諸泉,大海128攝水,大海第一;猶諸大身須羅129王為第一;猶諸瞻侍130魔王第一;猶諸行欲,生王為第一;猶如諸小王轉輪王第一;猶如虛空諸星,宿月殿第一;猶諸綵131衣,白練第一;猶諸光明慧光明為第一;猶如諸眾132如來弟子眾為133第一;猶如諸法有為無為愛盡無欲滅盡涅槃第一;猶諸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彼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生酥134,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如是有諸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彼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有求財物,極好轉增多;
稱譽不放逸,事事慧說。
不放逸者,必取俱義,』
此世能獲,後世亦復得;
雄猛觀諸義,慧者必解脫。」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喻經第五竟135(七百七一字136

阿含137經卷第三138(七千三百八八字139
中阿含經大品第一140(五萬三百六九字141


1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不信正法、律,彼人必被害,猶如商人之為剎所食。正法、律,則彼人得安度,猶如商人之乘??安穩得度世尊所謂正法、律者,即指觀六根六境五陰六大等為非我小部本生經(J.196.Valahassa ◎ 雲馬)、阿含王品第一經(大二﹒七六九中)、隋﹒闍那崛多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三﹒八八三中)、吳﹒康僧會六度集經七、五九(三﹒九下、三三中)。
3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4羖羊皮囊:以黑色牝羊皮做成之囊袋。押筏:指木筏。宋、元、明三本均作「簿筏」,聖本作「椑筏」。
5摩竭魚(makara)(巴),又作伽羅,係能吞舟之大魚
6「正」,聖本作「政」。
7琉璃」,聖本作「流離」。
8硨磲」,麗本作「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硨磲」。硨磲,本作車渠,為海中大貝,上壟文如車輪之渠,故名。
9「琥」,麗本作「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10「瑪」,麗本作「馬」,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瑪」。明本作「碼」。
11「瑙」,明本作「瑙」。
12「琁」,麗本作「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琁」。
13莫令閻浮商人南行,乃至於夢:謂勿令閻浮洲之商人前往方,乃至中亦不得前往。蓋因其處有秘密情事,故彼等女人閻浮商人因南行而探知。
14「叫」,聖本作「嗷」。
15「問」,聖本作「聞」。
16「爪」,聖本作「抓」。
17「渧」,宋、元、明三本均作「滴」。
18剎鬼」,巴利作 yakkhini (夜叉女)。剎與夜叉惡鬼之總名,剎譯為暴惡鬼夜叉譯為捷疾鬼。
19「寤」,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覺」。
20「曰」字之下,聖本有一「語」字。
21本無「啼」字。
22宋、元、明三本均無「便」字。
23「??馬」,巴利本作 valahassa (雲馬),一種長毛之馬,或即指馳空天馬。
24「誰欲度彼岸?……至閻浮洲耶?」 巴利本作 janapadam gantukama atthi,janapadam gantukamaatthi 其意為:有﹝人﹞希望到人住的地方嗎?有﹝人﹞希望到人住的地方嗎?
25「度」,麗本作「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度」。
26「今」,元本作「令」。
27「從」,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使」。
2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耶」字。
29「玳」,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
30「憐」,宋、元二本均作「令」。
31「毛」,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髦」。
32宋、元、明三本均無「人」字。
33「爪」,宋本作「瓜」,聖本作「抓」。
34「毛」,麗本作「??」,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改作「毛」。正本亦作「毛」。
35比丘如是念……彼比丘必被害:此經文意為:比丘執著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我、我所,則必會被此執著所害。
36比丘如是念……彼比丘必被害:此經文意為:比丘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是我、我所,則必會被此執著所害。
37比丘如是念……彼比丘必被害:此經文意為:比丘執著於色、覺、想、行、識「五陰」是我、我所,則必會被此執著所害。
38「我」字之上,聖本有「念色陰」三字。
39比丘如是念……彼比丘必被害:此經文意為:比丘執著於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是我、我所,則必會被此執著所害。
40明本無「商人求財經第十竟」九字
4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四千百七三字」八字
42明本無「阿含」三字。「含」,聖本作「鋡」。
43本經敘說世尊世間集,證世間滅,世間道若有一切盡普正者,由世尊知見所覺得。因為世尊言說對,一切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故世尊在眾講說,謂師子吼增支部(A.4.23.Loka ◎世間)、小部如是語經(It.112.Loka 世間)。
44「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巴利本作samudaya (集)。
45「集」,麗本作「習,今依據本頁注44改作「集」。
46「于」,聖本作「乎」。
47「知」,麗本作「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48「若說師子者,當知說如來。……謂師子吼」,巴利本作 Yathavadi bhikkhave Tathagato tathakari yathakari tathavari iti yathavadi tathakari yathakari tathavari,tasma Tathagato ti vuccati.(比丘們!如來如是說而如是行者如是行而如是者,此,如是說而如是行,如是行而如是說,故被稱為如來。)
49「真」,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50一切世間,天及魔……真諦不虛有」,巴利本作 Sadevake bhikkhave loke samarake sabrahmake sassamanabrahmaniya pajaya sadevamanussaya Tathagato abhibhu anabhibhuto annadatthudaso vasavatti,tasma Tathagato ti vuccati.(比丘們!於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神、人世間中,如來利者,不被征服者,見一切者,有自在力者,故被稱為如來。)
51「亦」,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為」。
52音神:即乾闥婆神,八部眾之一。
53「智」,聖本作「知」。
54「上」,宋、元二本均作「土」。
55「當」,宋、元、明三本均作「常」。
56明本無「世間經一竟」八字
5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百九十六字」六字
58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福報饒益,並自述其往昔長夜長夜受報之本生譚。言修七年慈心,七反成敗劫,不來還此世;世間敗壞時,於晃昱天;世間成時梵天中;在梵為大梵,千自在天;三十六為釋,無量王。又以布施調御三業三業果報增支部(A.7.58.Pacala ◎睡眠)後半經,參閱相應部(S.22.96.Gomayam 糞)、雜阿含卷二第四經(正﹒卷十﹒二六四經)
59「莫畏於福,……福者是說樂」,巴利本作 Ma bhikkhave punnanam bhayittha,sukhass'etam bhikkhave adhivacanam,yad idam punnanan ti.(比丘們!勿恐怖諸福,這是樂的同義語,此即是諸福。)
60「反」,麗本作「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反」。
61「我憶往昔長夜福,……七反成敗,不來此世」,巴利本(A.vol.4, p.89)作:又,諸比丘!我長夜所作諸福,曾於長夜受其可樂可意之異熟。七年修習慈心,七年修習慈心之後,於七壞成劫不再來此世。
62晃昱(Abhassara)(巴),又作光音天,居第二禪天之最位,此天以光明語言
63剎利生王(mandhata)(巴),又作持養、持戒最勝,為印度太古之轉輪聖王
64「校」,麗本作「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校」。聖本作「??」。
65賀(Uposatha)(巴),轉輪聖王象王名,其毛純白,七處平住,具六牙,力能飛行。「于」,聖本作「珓」。
66「銀交」,宋本與聖本均作「鏡珓」。
67「絡」,聖本作「珞」。
68「校」,麗本作「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校」。
69「斑」,宋本作「班」。
70樂聲車(Vejayanta-ratha)(巴),又作毘闍耶難提車。
71拘舍和提(Kusavati)(巴),譯為香茅城,為善見轉輪王之都城,即今拘尸那羅(Kusinara)(巴)地方。
72正法殿(Dhammapasada)(巴),又作法高堂。
73「毾」,聖本作「」。
74「襯」,麗本作「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襯」。聖本作「」。
75初摩衣(khoma-pilotika)(巴),又作蒭摩衣,即亞麻衣。「初」,元、明二本均作「芻」。
76「加」,聖本作「伽」。
77「少」,麗本作「小」,今參考卷四第六七經大天林經「少不及天」改作「少」。
78「姿」,麗本作「恣」,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姿」。
79「妙」,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好」。
80「羅」,麗本作「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羅」。
81「襯」,麗本作「儭」,今依據磧砂藏改作「襯」。
82「正」,宋本與聖本均作「政」。
83「三」,明本作「二」。
84剎利生王,為人之最尊」,巴利本作 Muddhabhisitto khattiyo manussadhipati (剎帝利受灌頂之人主)。
85「加」,元、明二本均作「如」。
86如法不加枉」,巴利本作 asahasena dhammena (不強制而法)。「枉」,麗本作「拄」,今依據明本改作「枉」。聖本作「狂」。
87「錢財」,聖本作「財錢」。
88「足滿」,宋、元、明三本均作「滿足」。
89如是生於冥」,巴利本作 api kanhabhijatiyo 其意為:雖為黑(邪惡)種類。
90明本無「福經第二竟」七字。
9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百五四字」八字
92本經敘說年少比丘始習戒,應常觀想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以除恚之病。能閱小部經集(Sn.I.11.Vijaya sutta 征勝經)。
93「止」,麗本作「上」,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改作「止」。正本亦作「止」。
94骨相身體配化成枯骨之狀。
95青相:屍體青瘀之狀。
96腐相:屍體膿爛之狀。
97食相:屍體被犬 干或鳥、殘之狀。
98骨鎖相:屍體骸骨連鎖之狀。
99「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100「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明二本與聖本改作「跏」。
101本無「曰」字。
102「學」,麗本作「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學」。
103「止」,麗本作「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止」。
104「鳥」,宋、元、明三本均作「烏」,聖本作「身」。
105「苦」,明本作「若」。
106明本無「止道經第三竟」九字
10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百七十二字六字
108本經說欲苦邊而甘行乞食,然復不修沙門法行,則彼愚癡人失欲樂,復失沙門義,俱忘失二邊小部如是語經(It.91.Jivita◎淨命自活)、玄奘本事經卷四(大七‧六八二上),參閱相應部(S.22.80.Pindo lyam 乞食)、雜阿含卷二第四九經正﹒卷十﹒經)。
109「於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巴利本作Antam idam……jivikanam yad idam pindolyam 其意為:所謂乞食,是諸活命(維持生命方法)中最下端者。
110「受」,宋本作「愛」。
111「或此淳具足苦陰邊」,巴利本作 appeva nama im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antarakiriya pannayethati 其意為:你們(以患生……憂苦懊惱),或為了盡此全苦蘊邊際
112「掉」,麗本作「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113「墨」,聖本作「默」。
11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戒」字。
115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116「猶事處燒人殘木,……亦非村邑所用」,巴利本作 Seyyathapi……chavalatam ubhato padittam majjhe guthagatam neva game katthattam pharati naranne katthattam pharati.(猶如火葬之薪,兩端被燒過,間有糞,在村既然不能充當薪木,在間也不能充當薪木。)
117明本無「至邊經第四竟」八字
11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四百二字六字
119本經無量善法不放逸根本,又說諸善法中,不放逸最為第一,如沈香、如須彌山王、如轉輪王……乃至如如來,行者能雄猛觀諸不放逸法,慧者必能得解脫相應部(S.3.2(7–8)Appamada 不放逸)、(S.45.140-148.Padam etc.足跡等)、雜阿含卷四第一二六經(正﹒四十六卷‧二三九經)、別譯雜阿含卷四第六六經(大二‧三九六中)、唐‧玄奘本事經卷一(大七﹒六六四下),參閱小部如是語經(It.23.ubho attha 二利)。
120沈香」,巴利本作 kalanusariya (黑栴檀香),別譯中含卷四第六十六經(大二﹒三九六中)作「黑實香」。
121赤栴檀(lohita-candana)(巴),香樹之一。
122須摩那(sumana)(巴),又作蘇摩那、悅意花,色黃,味香,高三四尺,枝葉四垂似蓋。
123「獸」,聖本作「狩」。
124「大」,正本作「人」。
125「獸」,宋本與聖本均作「狩」。
126「承椽梁」,巴利本作gopanasi (椽),支撐屋頂主幹之材。別譯雜阿含卷四第六十六經(大二﹒三九六中)譯作「高波那寫」。宋本作「子椽梁」。
127「猶樓觀椽,……謂盡攝故」,巴利本(S.vol.5,p.40)作:Seyyathapi bhikkhave kutagarassa yakaci gopanasiyo sabba ta kutangama kutaninna kutasamosarana,kutam tasam aggam akkhayati.其意為:比丘們!猶如樓閣的任何椽,都往(攝於)屋頂、向屋頂、會合於屋頂,屋頂被稱為它們(諸椽)的最上者。
128「海」,麗本作「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海」。
129須羅(asura)(梵)、(巴),又作阿修羅、非天、不端正,六道之一。男醜女美,好鬥諍,常與帝釋爭戰。
130「侍」。聖本作「待」。
131「綵」,聖本作「釆」。
132「眾」,聖本作「眾生二字
133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134「酥」,聖本作「蘇」。
135明本無「喻經第五竟」七字。
13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七百七一字六字
137「含」字之下,宋、元二本均有「大品二字
138「四」字之下,宋、元二本均有「第三念誦」四字。
13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七千三百八八字八字
140宋、元二本均無「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九字明本與聖本均置於卷末題前行明本無「中阿含經」四字。「竟」字之下,聖本有「第三念誦」四字。
14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五萬三百六九字八字。「字」字之下,聖本有藥王佛寂天王諸行無常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四字與「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