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614
淨土二藏二教略頌百六十六

沙門了譽撰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張遠祥
       改稿者 劉海燕

稽首釋迦彌陀證明十方恒沙佛
天親流支諸哀愍遐代弘真宗
難行易行二道 淨土二門
聲聞菩薩二藏 一代教門此攝盡
聲聞藏中有三乘 聲聞緣覺菩薩
如是因業雖差別 三人同解脫
聲聞乘中有賢聖 七賢七聖四位
三賢四善是七賢 三道四果是七聖
五停心中修五觀 不淨慈悲
因緣念佛如次治 覺觀貪嗔癡著我
想念四念住 身受心法所緣
不淨無常我 淨樂常我四倒
想念處居總別更互四念
齊此三賢外凡 亦是名順解脫分
煖法位中四正斷 修防二善
正觀三界四諦十六行相微細
苦諦苦空無常集諦因集
滅諦靜與妙離 道諦如行
頂法位中如煖法 四諦十六行相
如意自在心觀神足
三忍同修諦 五根信進念定
下忍四諦頂法 緣減行修
上忍一行一剎那 唯觀欲界苦行
世第一法亦復然 五力信進念定
齊此四善凡位 亦是名順決擇分
資糧加行七賢了 然後應斷三界
欲界苦諦十使 所謂五鈍五利使
五鈍貪嗔癡慢疑 五利身邊邪取戒
三身邊戒 道存戒除身邊二
如次七七八故 欲界四諦
無色界除嗔恚 餘等如欲四諦
各有九六六七故 并欲八十八使
無漏斷見時 八諦十六心
苦法類有忍智 乃至類亦如是
隨信隨法鈍利人見道十五心
頓斷見惑如破石 第十六心須陀洹
亦是修習八正正見正思正語
命正進正念定 從此已後斷思惑
思惑貪嗔癡慢四 欲全上除嗔各三
三界如次四三三 是故總成十煩惱
總論三界九地 欲界四禪四無色
九地各有九品故 九九八品思
信解見得利人 共斷欲六斯陀含
身證那含滅盡定 斷欲九品不還
中般有行無行上流無色
現般涅槃阿那含 三界合論七不還
若論九種行色界 中生上流
速非經久是中三 生有無行是生三
上流般中樂慧定 樂慧之中有三人
全超半超及遍沒 樂定略生無色
齊此三果修道 共修七等覺支分
擇法精進輕安 菩提分
解脫不時 如次鈍根利根
上界二 始無學阿羅漢
羅漢有六種姓 退法思法護法
安住堪達不動法 五鈍一利不時
齊此四果聖人 入聖涅槃
如是賢聖四位 漸修次第證聲聞
一類經生人 極七反七生
人天家家三二生 一間一生一種
一類超越證 凡地本五部
見道無漏時 斷六斷九隨數超
上來次第經生 本斷超賢聖
橫豎雖異斷見圓寂無餘
辟支佛乘二種 部行麟喻一人
十二因緣無常觀 佛世中成菩提
過去二因無明現在五果名色
及與六入現在三因愛取
未來兩果老死 如是三世兩重事
觀達輪轉際初 樂獨禪寂處山林
凡地進斷八地 七二品思惑
六十心斷見座成覺三昧
菩薩乘中有七位 初發心位逢釋迦
斷智四弘慈悲喜捨四無量
菩薩道三僧祇 髻然燈至
各得供養於七萬 如次五六七千佛
百劫位中是自行 自行即是相好
相好彌多三一一相中百福成
六波羅蜜圓滿位 檀戒忍進禪慧
是亦三僧祇劫行 為取滿位別開之
一生補處菩薩淨戒六住
現於前為付囑 中因滿名一生
兜率天菩薩現在天宮金色身
七七院中常說法 定壽四千無中夭
八相成道最後身 下天託出胎
出家降魔成道 轉法輪涅槃
阿僧祇大劫 因時未斷凡夫
有漏智八九 八忍八智斷見
不起于座重思惟 無礙及九解脫
有頂九品思惑斷 三四心正覺
涅槃歸命利 全身碎體分三趣
遺教流布三千界 像末法度眾生
菩薩藏中有漸頓 漸教有二初後分
分教中有十地 開則亦為三十地
乾慧性及八人地 見薄離欲已辨地
獨覺菩薩佛地 是名三乘共十地
聲聞留七涅槃 三歸信法凡戒
八人須陀斯陀含 那含羅漢十地
獨覺留八為十地 方便因四聖諦
利智八聖覺了 寂滅通徹漸薄地
菩薩九地假位 扶習生七僧
或經動踰點劫 登第十地正覺
此教佛地八相 八相之中五同前
成道法入涅槃 如是三相小乘
茅草吉祥成道生滅無生法異
枯榮業緣涅槃丈六尊特合身
後分大乘菩薩 六位六十一地
相發趣及長養 金剛聖并
念進慧定不退 迴向護法願心
是名十善輪王 萬劫中修苦行
發心治地及修行 方便正心
不退童真法王子 灌頂住發趣
如是十住種性 十信具足覺中行
成銅輪王二天下 一阿僧祇伏忍
歡喜饒益無瞋 無盡癡并善現
無著善法 真實行長養
如是十行種性 十止具足顛倒
成銀輪王三天下 二阿僧祇伏忍
不壞一切 一切處無盡藏
平等等觀如相 解脫法界金剛
如是十向種性 具足修行
金輪王四天下 阿僧祇伏忍
聖位歡喜地 六方便證二空
分身散影百佛剎阿僧祇四天王
離垢地中諸菩薩 無緣無相三諦
現形六道國土 阿僧祇忉利
第三發光明慧地 出有變化生
應形萬國導群生 六阿僧祇天王
地中菩薩 實智圓寂方便道
佛世界五通阿僧祇兜率
勝地勝慧忍 二諦差別
百億國土施無畏 阿僧祇樂王
現前地者名法忍 三諦現前最勝
應現分身千億土 九阿僧祇自在王
第七行遠達地 中起有勝行
分身萬億世界中 十阿僧祇初禪
不動地大菩薩 無分別智無功用
入百恒土化一切 阿僧祇禪王
善慧地中諸四無礙智善說法
恒河一時現 萬阿僧祇三禪王
十法灌頂大法智雲含德水
於億恒土化群生 百僧祇四禪
如是十地聖人 信忍三品初三地
順忍無生後後三 第十寂滅下品
初地已上至七地 雜起功用不退
八地已上無功用 無漏變易不退
若立等覺無垢玄門難思議
不可剎土群萌 倒取凡事塵劫
滿遍照尊 寂滅忍品位
七寶千葉華臺上 朗然大覺妙智
甚深難知廣明地 清淨身分威嚴地
月幢寶海地 精金光功德
輪威藏明德地 虛空內淨無垢地
廣勝法界藏明地 最淨普覺智藏
無邊功德迴向毘盧遮那智藏
如是種種功德名 佛果十地階次位
頓教之中亦有二 性相兩頓理事
性頓立位借後分 三賢十地假名
據實而論不立位 不修不行真如
真如二空三世一念差別
教主即是受用身 具足無邊身
極微華藏界 不論方際限
上來小乘初後頓 今時難證難行道
此土入聖道門 總名自力判教
相頓即是易行往生無生淨土門
他力祕術佛意教 不退中頓
娑婆教門緣及品位
即是心行安心有二總別
安心中亦有二 厭欣及與菩提心
厭欣心中復有二 厭穢欣淨通總心
厭離穢土六道 地獄餓鬼畜生
脩羅人間天上 欲界五趣上唯天
等活黑繩眾合 叫喚叫喚燋熱
大燋熱及無間獄 是名八大地獄
部陀及尼賴陀 折陀并護護婆
虎虎婆及嗢羅 紅蓮紅是八寒
財炬臭口鍼咽 財鍼臭毛大癭
財得棄失勢力 是則鬼道三三九
禽獸龍蛇魚貝蟲 羽毛鱗甲四類雜
四億種 盡攝畜貯傍生趣
脩羅二處 須彌北海四大
人趣四州勝報處 勝身閻浮提
四王忉利夜摩 兜率自在天
居後四空 齊此六欲天
大梵天 如是三天初禪
有部大梵依地同在一處
無量極光天 如是三天第二禪
無量淨天 如是三天第三禪
生及廣果 無熱善現
善見究竟如是八天第四禪
廣果無想少高處 上座部師別開之
是故色界經上 如次有十六七八
無邊無所有 非想四無色
如是須彌千百億 三千界
欣求淨土來迎開及神通
妙境退引接緣 俱會見佛供佛
第十增進佛道樂 如是厭穢欣淨心
復有廣大菩提心 齊此淨土安心
一心即三為橫 三心一名為豎
至誠真實虛假 自利利他真實
深心信樂心 就人就無疑
四重破人三重信 結歸本願正定
回向發願挾直差 往相還相大悲
齊此橫豎三心相 是則為別安心
雜行三福世福孝養奉事出世
慈心不剎十善業 上慈下行
戒福三歸戒 翻邪受戒小乘
具足小 小戒八處別解脫
近事男女具五戒 殺生命不偷盜
不行淫不妄語 第五即是飲酒
不得非時加上五 學法女受六法戒
近住八戒床 歌舞觀聽脂粉塗
勤策男女十戒時 歌舞塗飾開為二
畜金銀 齊此通受齋食
四重不定僧殘 捨墮懺悔修學
滅諍提捨總合論 百五十比丘
倍此五百比丘尼 依戒品三百餘
齊此處處解脫戒 不許懺重聲聞
大乘菩薩三聚戒 律儀如是作
善法如是饒益生意如是
此三如次法報應 自性所具理智
亦是一體佛法僧 得已後永無失
重禁四重 不酤不談不
不慳不謗法八輕具如經
此八百五十餘 小合論淨尸羅
不犯威儀小 八萬三千如次知
菩提心 大師別開立心福
深信因果出世 六凡四聖十界
讀誦大乘五法受持讀誦解說書
亦有如法書寫供養及流傳
諦聽披讀并憶持 廣說諷誦及思惟
十法行修行 勸進行者亦不同
雜緣亂動失正念 本願不相應
釋迦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
初一係念不相續 念念憶想間斷
不慇重真實 貪瞋煩惱間斷
有慚過心 不相續報佛
生名相應人我自覆不近師
樂近雜緣正行 此上雜修十三失
未必一一有之 萬行
正行之中大分三 五五念及一行
如次疏論文殊問 或同或異是開合
正行中亦有二 合則助正開為五
助業四亦為五 讀誦正行三部經
觀察正行有依正 依有通別通假真
日水即是依報 地樹池樓真依報
座一觀別依報 亦是正報功德
正報有二別通是 別正假真像
正觀勢普雜四 十方法界生是
禮拜三業口意 供養讚美饍
有時嘆與供養 開二為五種助
口業揚佛 供養四事歡喜
正業本願正中念佛三昧定散
五種嘉譽希有最勝人
親緣近緣增上緣 三業不離名義
如實修行相應攝取不捨
五念門中禮拜門 觀察門
如次即是入近門 大會眾門宅屋門
稱念觀察亦二依正
器世間中有清淨量性形種種
色觸三種水地空 雨光聲主眷屬
受用大義門 第所求滿足
眾生世間菩薩 觀佛功德有八種
口心眾上主 第八不虛作住持
不動遙不前後 廣大三寶
是名觀察菩薩四 總合莊嚴
九種是廣事 一法句是略理
廣略相入無礙如是不二
回向門者第五念 是出園林遊戲
論主有時而細判 三種菩提違順
一行三昧一心一處歸依
捨諸亂想一佛 觀相貌專稱名
德所歸是要法 本願生因妙行
此行別無正定嘆所開稱名
三德翻失知 二行相對有五番
親疎近遠無間間 不迴迴向純雜對
作業四修時修 畢命為期至菩提
恭敬修有五種 有緣聖人像教
識同伴并三寶 一體別相住持
同體理體化相住 三種四種如次知
無間不間餘業惡 煩惱隨犯隨懺悔
懺悔不隔念時日 第四無餘不雜餘
即是總別總願四弘念力
誓願力外加故 三昧功德如是
別願三身土生 法身三種
光壽無量稱揚等 諸佛功德所不及
淨土願有二種 徹見十方妙香
別願所成莊嚴故 超諸佛剎最為精
眾生願大分二 攝凡夫聖人
凡夫二攝他 攝自國願有
三惡趣不更惡 悉皆金色無好醜
宿命天眼天耳 他心智通神境
不起想念正定 人天壽離不善
具足諸相物嚴 隨念快樂
攝隊國願有七種 念佛往生
來迎係念光軟 得忍女及愛敬
聲聞菩薩聲聞數攝聲聞
菩薩二各有九 供養諸佛如意
說一切智金剛身 見道場樹得辨才
智辯無窮諸土 隨意攝自國
必至補處梵行 具根得定貴家
見佛不退轉 三法忍攝他國
亦有五種增上緣 見佛護念滅罪
證生是五種 或分現當增上
往生品位輩品二 三輩即是上中下
出家發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
輩文中七因緣 發心一向齋戒
起立塔像施飯食 懸繒然燈散華
發心一向 化夢佛上中下
齊此三輩而各有 廢立助正傍正三
九品有二橫豎是 豎即品品十一門
總明告命辨定位 總舉有緣定心
簡機受法修業時 迴所修業聖來迎
開遲疾及九品成一百番
讀誦大乘行 上中解第一義
下但發菩提心 此上三品遇大人
中上盡形聲聞戒 中中近住八戒
中下孝養父母善 此中三品遇小人
下上十惡下中破 下下五逆迴心
如次聲一十念三品遇惡人
分行是名豎 若行分品是名橫
豎即一行 橫即一行九品
九品即是示一端 九九八十
品亦是假 理實無量數品
若橫若豎有實 皆是教門應化
淨土實義無輩品 薩婆若
菩薩聲聞有說 順餘方天人
智通平等異 非天非人無極體
若聞此說莫生疑 凡聖齊泳願海
百川萬派瀝洒洒 漕澠一味難思議
大師二藏藏 略說事理
願使後昆未聞 見生直無生生

淨土二藏二教略頌

永德三年癸亥仲冬四日為聰生綴之
鎮西末學了譽(四三歲)

今此本者。師(了譽)在下總北相馬馬曾禰談場。永德三年癸亥仲冬之日。為(弟子)所綴也(弟子)辱得彼清書本不勝喜淚。遂為酬彼芳恩重整。字劃及聲。親稟師決以傳永代者也。
于時應永第九年五月五日調功畢
酉譽。
右本者以酉譽人真筆令摸寫已畢。
元錄三年九月七日義山謹挍。
五部九卷要文二藏二教略頌者。宗義之樞鍵。學徒之掌珍也。是以吾宗之學則使初學先暗誦之。貯于胸奧而後隨臘授諸部以研覈焉。至其習煉積功臨場講論。憑以為標準。追章句而尋義趣。臨岐能不迷者。無非往日薰煉之功者矣。此則所以使學士朝誦夕持須臾不廢也矣。而竊憾未曾有刊。于關左者乃謀之同志。募吾叢林諸師各損衣資挍刻。以藏于大眾文庫焉。舊本者元錄中良照山人之所挍正復何加焉。然猶二似刊誤者。而訓詁之指點。字音之清濁亦多漫滅者。今則悉補正以上梓。庶幾扶初學推步之勞云爾。
嘉永元年歲次戊申仲冬。
山留學沙門雲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