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抄卷第五

輸入者 韓紅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韓紅霞
    改稿者 王 麗

安養世界主女人耶(一加又彼世界女人耶)
凡夫未斷惑者生極樂耶(二)
阿彌陀成佛已來劫數文(三)
阿彌陀本願多少(四)
安養淨土菩薩聲聞多少(五)
釋譯文(六)
觀經觀經等說前後之文(七)
臨終十念者何等耶(八)
先世結緣臨終十念成就耶(九)
佛光明大少(十)
疑惑極樂耶(一)
往生人定不文(二)
九品往生人皆生池中耶(三)
極樂八部有無文(四)
極樂四王乃至淨居勝劣耶(五)
安養地相之文(十六
極樂有苦耶(七又加捨受耶)

問。安養世界女人耶(一又彼世界女人耶)

經云。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歡喜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菩提心。生彼國。世尊委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諸佛現前三昧(文)。
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無譏嫌名。女人根缺二乘不生(文)疏云。問。論女人根缺不生。此經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皆往生。釋言論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為言。生彼國者淨根離欲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缺。經語初生故有善心一切(文惠疏同之)。
疑第九疑云○往生論云。女人根缺二乘不生。既聖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必定不得往生。答○女人根缺二乘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瘖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不得生彼。若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夫人。是請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啞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為此故云女人根缺二乘不生耶。謂此處女人根缺不得生也。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云。設我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者。不取正覺。況正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文)。
疑云。案阿彌陀經云。男子女人信者發願生彼國土。法花云。若如來滅度後五百歲中。女人聞是經典修行。於此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使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是知此間女人生彼明矣(文)。
阿彌陀經云。舍利弗。諸男子女人信者發願生彼國土(文)。西方要決云(基)疑曰。淨土論女人根缺小聖不生彌陀經皆說生彼。聖教。何以各殊。通曰。勘尋論各順一緣。審而察之並差殊。言女人生者。理妙決除厭女身專念求生淨土娑婆報盡丈夫。處妙花臺即淨國也(云云)根雖是女能求菩提深信佛性平等。即弘大願誓當成佛。廣眾生。念捨女身即淨土。臨當報盡但佛迎來成丈夫。入蓮花座即生彼國。佛令安神。經約此門故云皆往。論據不能若此故不生也(文)。
大阿彌陀經上云○其國諸菩薩阿羅漢有婦女。壽命央數劫。女人往生即化成男子(文平等覺經同之)。
  雙觀經上四八大願中云。設我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文)。
悲花經第三云。爾時聖王○白佛言○願我世界女人及其名字一切眾生一化(文)興記上云。略明二乘女人有無受用土二並無。說有二乘菩薩為嚴佛土。如論中說。若變化土不定○然二乘相對四句。或有淨土。二並皆無。如大悲經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世界。名尊無垢佛號尊音王。彼界二乘故。說小乘法一化女人名(餘文無量)或有淨土。二並俱有。亦如彼經。阿閦菩薩曰。寶藏佛。今所願莊嚴佛土。純金為地(乃至所有女人成就功德。無婦人不淨事不與男子漏心交通○若學三乘者。聞我名即世界。聞我法三乘爾時佛讚阿閦言(乃至)汝○東方去此千佛世界。彼有世疑也。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不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不得見佛。然念佛三昧無漏善所起。有漏隨分得見佛身粗相也。菩薩微細相也。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所起。有漏凡夫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淨土。隨分得粗相。菩薩微妙相。此何所疑。故花嚴經云。一切諸佛平等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文)。
西方要決云。彌勒問經云。念佛者凡愚不雜結使。念彌陀佛國。疑曰。准此經說。夫念佛者非是凡愚。不雜結使。方成淨業。今修行聖位未登。結使不除。如何得往○通曰。今解凡愚應作四句。一凡而不愚。謂從善趣乃至十信終心。得似唯識智故。謂之凡但於諦道緣生深仰信。運心取捨損益能知。此即不愚也。二者愚而不凡者。解已上菩薩真如境未能證見。故說為愚。得相似無漏智。比知二無我不墮生死凡流。亦義說非凡也。又解初地已上菩薩。於勝進無明障故。約此稱愚。由聖法故非凡也。三者亦凡亦愚。即善趣已前一切眾生○四者非凡非愚。所謂如來聖○所言凡者汎也。唯沽人德損益莫分。汎爾凡類。去來善趣不知。此為愚也。今欲往生淨土作業之人。知此娑婆苦切充滿。持不可久居。西勝樂無極。專誠住想。誓往無疑。既能永滅流。長辭染界即非薄淺。汎爾隨生但能念佛求往彼方。道悟無生當來作佛。意專廣度法界眾生。能運此心覺生妙剎。有斯勝解故非愚也。言不雜結使者○住想佛時結使服伏故。言不雜結使念也。願求生淨土者。即不應言雜○念佛淨心結使正念佛諸不行○言不雜也(文)。
群疑論五云○今十念淨土。背生死流順涅般路。趣賢聖法順斷惑門。故言非凡愚不雜結使(文)。
往生要集下云。第往生階位者。問。瑜伽論云。三地菩薩淨土。今勸地前凡夫聲聞。有何意。答。淨土差別過。如感師釋云。諸論文說淨土。各據義。淨土既有粗勝劣。生亦有上下階降。天道宣律德云。三地菩薩始見報佛淨土云云)。
故感師釋云善也○問。若許凡夫亦得往生彌勒問經如何通會○答。西方要決云(云云)。
(上抄之)問。彼國眾生不退轉。明知非是凡夫處。答。所言不退者。非必是德。如要決云。今明不退有其四種。十住毘婆娑云。不退乃至四處不退云云)其不退(已上略抄之。云云)。
疑第五疑云。生極樂者。為斷惑生。為不斷生耶。答。未斷凡夫念力往生也。問。若爾云何觀經下品上生。云除五十億劫生死重罪。說下品中生生。云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豈不斷往生者耶。答。斷惑滅罪其義永異也(云云)第七疑云。上言未斷惑者生極樂。即知凡夫往生也。若爾云何經文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文)耶。答。凡夫之身雖生極樂。而更不退轉餘趣。故云不退轉。有何過。問。若言雖凡夫退墮義名阿鞞跋致者。生兜率內院退墮之義。云何不云阿鞞跋致耶。答。諸經所不可一例○且隨前機而已(云云)。

阿彌陀佛成佛已來劫數文(三)

往生要集下云。問。彼成道為已久如何。答。諸經多云十劫大阿彌陀經十小劫平等覺經八劫。稱讚淨土經大劫邪正難知。但雙觀經璟興師。會平等經云。八劫者其小字閼其中點矣(阿彌陀平等覺稱讚所引不抄之)。
觀經疏云(寂法師清淨覺經云。無量清淨佛作佛已來凡八劫○阿彌陀經云。作佛已來凡十小劫○案彼經。成佛久近則異。方遐邇則同。或謂八字應誤。餘文皆多云十劫故。未勘梵本。不敢軌定(云云)同經云(玄一)若平等覺經八劫。大阿彌陀經十小劫。然是同本意。是譯家得失未是非。然因師會小八別二說。一云。實小字而云八者是謬。何以故。此經及小經十劫故。一云。實八。然小經中十者約大數耳。若依此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為正(文)。
大阿彌陀經疏云(基)經曰。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次疑也。謂成佛以來始經十劫生必見。問。是何劫。答。小劫。如梁攝論。以行年雙等歲為一數。數過去十數為一阿僧祇。謂五年雨潤為雙。即一雙乃至雙百雙千雙萬雙。阿僧祇雙名小劫。所以是雙等劫者。花嚴經云。娑婆一劫當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三日為一月乃至月為一歲。五年有雨潤為雙。乃至僧祇故(文)。
往生論疏三云。法藏菩薩○其成佛已逕大劫(文)。
無量壽經速義述文贊中云。經曰。阿難又問。至凡曆十劫者。述云。此第三成佛久近也。謙經云。作佛已來凡十小劫。意同此也。而帛延云。作佛以來凡八劫者。蓋其小字閼其中點矣(文)。
寶積經七云(無量壽會之一)無量壽命佛○生經十劫(文)。

問。阿彌陀本願多少(四)

九品往生義云。大寶積經無量壽經八大願。阿彌陀清淨覺經同言四大願。此等之經同本異譯。而發願多少異者。弘決釋云。願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文)。
觀經疏云(寂)隨所化八。舊兩本中唯四。雖是同本而傳譯異。致令願數具闕不同(文)。
疏云(玄一)文中有四十八願。然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但四者。譯者脫失(云云)。

問。安養淨土菩薩聲聞多少(五)

釋籤六云。大論八云○佛土。雜如彌陀也。多菩薩僧。少聲聞僧(文)。
觀經上云。設我佛。國中聲聞能計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文)。
阿彌陀經云。彼有無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文)。
稱讚淨土經云。無量壽佛有無聲聞弟子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其量無邊不可稱數(文)。
阿彌陀經略記云(橫川撰)初聲聞為三。初無量等者。略標數舉人。次皆阿羅漢者。位。後非是數等者。正明數多。前無量無邊不如非數故非重言○次明菩薩云亦復如是者。階位數量同聲聞眾。故言如是○言數同者如文。大論云。極樂世界菩薩僧聲聞僧少。二文似別理不相違聲聞雖少亦非算分。大途是同故言如是(文)。
翻譯文(六)。
興記上云。此部類有其二種。一兩卷例。二一卷例。初兩卷例有其六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魏世帛延譯。曇摩鬱多羅錄云。晉世帛延譯)二阿彌陀經二卷 (吳時謙譯)三無量壽經二卷(晉世竺法護譯)四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時佛陀多羅譯)五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時曇摩密多羅譯)六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時寶雲譯)右件六本異譯。次一卷例。有其四本。一觀無量壽經一卷(宋時畺良耶舍譯。又有錄云。晉安帝時譯)二無量壽經一卷(宋時求那多羅譯)三阿彌陀經一卷(一名無量壽經。後秦時什譯)四稱讚淨土經一卷(唐時玄奘譯)四中後三同本異譯。若取失譯別生偽妄。亦有六部。謂阿彌陀佛偈經一卷。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音聲陀羅尼經一卷(上三失譯)五百王子淨土願經一卷(出悲花經)無量樂國經一卷(出央掘摩羅經。二別生)淨土經七卷(上一偽妄)雖此等而今取定本耳。有言。音聲陀羅尼經。求那跋陀羅譯。不可為南。問。上定本中平等覺經觀經等。譯人雖一。譯處甚乖。誰為正耶。答。有說年誤。此不須依闕處。雖別譯人一故。如魏晉一時並有。若魏史者稱魏記事。若晉使者稱晉記事。故實一而記國別耳。餘此類皆此通。案云。兩卷一卷雖有十本。而論令別但三本耳。謂兩卷經無量壽阿彌陀(文)。
阿彌陀經疏云(基)窮括部類有其四本。淨土。即以淨土為宗。一觀經無量壽經。三阿彌陀經。四舌音經。又如晉時白延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經。又有大阿彌陀經兩卷。成即與宋元嘉年中所譯無量壽經及前清淨覺經而同本異譯。唯其觀經亦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與彼全別(文)。
無量壽經述記云。部黨不同者。說西方淨土部黨種。一兩卷無量壽經之此所說也。無量壽。三阿彌陀經。四音聲陀羅尼經。初兩卷經本亦種。第一無量壽經二卷。漢代國王太子。名清字高所譯。沙門曇鸞注解。第無量壽經二卷。魏世少帝芳嘉平年。天竺沙門康僧鎧洛陽白馬寺譯。高所出少異。第三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或四卷。前魏高貴卿公世。甘露年中。房錄云。廢帝甘露三年。西域沙門白延洛陽寺譯。與高僧鎧所出同本。文相小異。無量清淨二卷亦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桓帝世。月支沙門支婁迦讖所譯。唐錄不云次第。房云。初出。今案應在第二出同在漢時而高故。第四諸佛阿彌陀三昧三佛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吳世支國優婆塞謙。黃武年中於武昌譯。房錄云。魏文帝世謙出。與高僧鎧所出少異。第五無量壽經一卷亦名阿彌陀經。秦弘始四年月八日。什出。與謙僧鎧白延法護所出多卷少異。第六無量壽經平等正覺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元熙元年中。沙門竺法護譯。與謙僧鎧白延護法什等所出本文異。第七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朝沙門寶雲出。與謙僧鎧白延法譯法力所出不同。見道惠宋濟錄。又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安代世。北天竺三藏禪師佛陀羅。永初二年中於道寺出。見法寶唱錄。唐隨二錄不出次第。案歷代記。永初在宋武帝非晉年號也。又無量壽二卷。西月支沙門竺法護永嘉二年譯。唐錄不出次第。房云。第四出。西法護懷帝永嘉二年正月一日譯。與謙康鎧白延等出同本文異。第八無量壽經。宋朝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功德賢。於孝建年中出。見道惠宋齊錄。與僧鎧白延法護法力法雲等所出同本文廣略異。上來所引總有本。皆同本異譯。此間一切經三本。餘皆無也。今所釋者。或云是竺法護所譯。今詳文相非法譯。又未詳何譯。相傳云。此經曹植建執筆。若爾應是魏僧鎧所出觀無量壽經一卷。又觀無量壽經此二本。出僧祐錄。並在失譯。無量壽觀經文帝世。西域沙門畺良耶舍宋云時稱。元嘉年中於京邑譯。房錄云。觀無量壽佛經二卷。在東晉失譯。又無量佛經一卷。在漢錄失源。阿彌陀經宋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元嘉年中於楊都譯。亦名無量壽經無量壽佛經。後秦什。弘始年中譯。稱讚淨土攝受經。唐世玄奘三藏譯。右三經同本。無量弘經什所出。不無量壽經類不。音聲陀羅尼經。失譯(文)。

觀經觀經等說前後之文(七)

興記上云。若約此三本明說前後者。有說初說兩卷。次說觀經後說阿彌陀經。所以知者。准道理故。最初如來觀諸眾生淨土機為熟。顯異常妙顏色。阿難請問其由。佛廣為說西方淨土。次由毘提請往生故。仍教修彼定散二業後有眾生極樂名。問極樂事及疑實不。故為說極樂所由及引聖證。有說。若以推。應此理。然以事驗。觀經為初。兩卷為次。彌陀為後。所以知者大經等云。如來西方事時。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持蓋獻佛。彌陀二十四願。願如彼尊佛記。卻後皆如彌陀佛。以此文知居於第二。所以者何。說觀經阿闍世王是太子故也。若謂闍王為太子非別太子。爾時未慕父位。故志應除王字但言阿闍世太子也。然標王字及與太子。是故明知。父子別舉問。若如後說應亦難。觀經中嗜婆諫阿闍世白。大王慎莫害母。故既是世王未登位時而稱太王。何以稱王子。終非太子也。答。此事難知。然准餘經後說為勝。如利述經。羅閱耆闍崛山中與菩薩聲聞眾。但阿闍世王太子為利述。與國中長者子五百人各持名花散蓋。從羅閱所。散蓋上佛。太子白佛言。菩薩因緣得端正。及不母腹而生蓮花等五事。佛次第以答終。授太子及五百子記。當如彌陀佛國之中菩薩往來飛行者反記者皆如彌陀國諸菩薩云云)此經文與大彌陀事相似。是故明知。父子別舉。前所難太王慎莫害母者。有其二義。雖未登位而欲殺。幽閉深獄自在執政。故稱大王。復固欲禁害母。惡意稱大王。合前欣(文)。
觀經疏云(玄一)又觀經中品下生觀云。此人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亦說法比丘八大云云)解云。若先說觀經。佛何時說四十八願善知識為彼廣說。然先說此經。後說觀經。故善知識先時聞四十八願為彼廣說。約此義故明知觀經是後(文)。
觀經疏顯要記上云。淨土之教三。大本兩卷。名無量壽經。說彼佛往昔於自在王如來所。為法藏比丘請彼如來。說諸佛淨土莊嚴行。於是具足五劫思惟攝取。及發四八大莊嚴依正他之報。一一願皆云。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及說三輩往生。廣明善惡業受報不同相。此經最先說也。小本一卷。名阿彌陀經。說彼國莊嚴。及略示求生行願諸佛各出舌相釋迦不虛。此經在機。即前本後說也。一今經。唯說淨妙觀往生門。雖明依正莊嚴。乃是示所觀之境。正為機緣修行成就彼願。亦大本後說也(文)。
阿彌陀經疏云然(基)四經前後者。准其道理。先為說令知。次教修生業。次疑證實。後嘆令生。即無量壽經為初。觀經第二。阿彌陀第三。音第四。然以之准驗。即觀經為初。無量壽經為二。何以之。准說觀經闍王猶為太子。創奪父位。母時見害西方。如教修定二善。若空至無量壽經時。闍王已登位。太子作儲君故。大阿彌陀經等云。如來西方事時。阿闇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持蓋獻佛。彌陀二十四願。其太子當時發願。願如彼世尊佛記。卻彼皆得彌陀佛。以此知居第人云。阿闍世太子者即闍王身。爾時猶未慕位。故為太子。來至所。今譯不然。若爾前應除王字。但言阿闍世王太子。既標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名殊。是故無量壽經當第二說。而觀經夫人侍女。無量壽經人天大眾。問。若觀經是初夫人者。何者下經靈山阿難重演。而眾所請。明知大眾已曾聞故由已聞故更修生彼業。所以如來敕令重演定散二善三世諸佛淨土因故令重說。文冀此經永傳末代後。若結集阿難所傳不虛。所以今說非為已聞。彼不請而說。即當第二也。其餘經如前已釋。可知(文)。

臨終十念者何等耶(八)

往生要集下云。問。下下品臨終十念往生。所言十念何等耶。答。綽和尚云。但憶念阿彌陀佛。若總想若別想。隨所緣觀逕於十念。無他念想間雜。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但能積念凝思不緣他事。便業道成辨。亦未勞記之頭數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應依此。若始行人者。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教(已上)有云。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逕此六字之項名一念也。問。彌勒所問經十念往生。彼一一念深廣如何。今云。念佛往生耶。答。法師所釋不同。寂法師云。此說專心稱佛名時。自然具足如是十。非必一一別緣慈等。亦非數彼慈等為十。云何不別緣。而具足十。如欲受戒。稱三歸時雖不別緣殺等事。而能殺等戒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又可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者。謂能具足慈等十念南無佛如是隨所稱念。若一稱若多稱皆得往生。感法師云。各是聖教互說往生淨土法門。皆成淨業。何因將彼為是行。此言非但自不解經。亦乃惑諸學者(已上)迦才師云。此之十念現在時作。觀經十念臨終時作(已上)意同感師(文)淨土論中云(如要集所引之)。
觀經疏云(寂)此言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問。若爾何故彌勒問經云。如所說願阿彌陀佛功德利益十念相續不斷念佛往生。當云何念佛言非凡夫不善念非雜結使念。具如是往生安養國土。凡有十念。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不毀其行。若毀其行往生。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有廢忌。七者於一切眾生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鬧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降者。諸想如是十念其事甚難。云何○具如是十念。答。此說專心稱佛名時(乃至)皆得往生云云如要集所引之)。
群疑論五云。問曰。彌勒所問經(云云)釋曰。彌勒所問經自陳往生之法而亦生。觀經自說下品下生。臨終時稱佛十念而得往生。各是聖教。互說往生淨土法門乃至)或諸學者(文如要集所引之)。
十大願記(千觀撰)云言十念者。入息出息一念。或五箇入息出息一念。此十念間歸心彌陀。口唱名號也。或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之頃一念。然彌勒問經云(乃至云云如寂法師疏之)。

問。設無先世結緣臨終十念成就耶(九)

疑云。眾生無始已來善惡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善知識十念成就者。並皆是宿世善業。若善業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況十念成就(文)往生要集下云。彼一生惡業臨終善友。纔十念生。如是等類多是前世欣求淨土念彼佛者。宿善內熟。今發耳。故疑云(如次上抄之)。
疏云。善心相續至於十念。或一念成就往生。以念佛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若不此者云何往生也(文)。
往生論疏三云。問曰。具有諸惡五逆罪人。值善知識十念稱名生彼土發菩提心是。何凡夫如是耶。答曰。此人昔來發菩提心而退惡。應墮道。遇善緣發心稱名具足十念往生如是本有佛種子者。值惡緣故現雖作逆。勝因發心往生。不如是者雖遇善友稱名十念不得生。不至心故。不深心故。如實義者。諸縛人未殖菩提種子者。決心造惡及作逆罪。不問決定不決定如是等人臨終時。遇善知識聞生。受具足十念往生安樂淨土(文)。

問。佛光明大少(十)

觀經疏云(寂)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等者。阿彌陀佛現身非一故。身光明少不同。最少不減百國。大者乃至無邊問。若最少照百國者。何故願云。光明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答。彼說外所照。此文說於圓光體照所以知然下交量中餘佛光明。或照七尺乃至一剎。此言七尺至殺者。皆說體非光外照。釋迦圓光一尋。此說光體非外照也。一尋猶是七尺。皆身之一尋也。釋迦身量丈六故。以七尺為一尋彌陀身量不定。隨其身量光亦一尋。故論說言相好一尋觀經無量壽佛。身高六萬億恒河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眼如四大海水。圓光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亦一機現相也。阿彌陀經云。頂中光明所炎照千佛國者。亦即是百億三千界也。此經云照百乃至恒河沙剎者。皆受用身光也。十地所見異故大少不定。皆交量中餘佛光明小者七尺。大者乃至一佛剎。舊兩本中小者七尺。大者佛國。然即一剎舉者未窮七尺。舉小者非盡本。雖是同傳經譯者異故所舉不同耳(文)大阿彌陀經上云。言。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央數。諸佛中有佛頂光明照七尺。佛頂光明里。佛頂光明照二里○佛頂光明照百佛國佛頂光明佛國言○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炎照千佛國。所以諸佛光明所照近遠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照所願功德。各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得之。是故令光明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所欲作為不預計。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文平等覺經同之)。
又云。第二十四願。使其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央數。下出冥之處皆當明○得是願乃作佛(文)。不得是願不作佛。

問。生疑惑者可生極樂耶(一)

觀經云。
往生要集下云。問。若凡輩亦得往生云何代於彼國土者求千萬二。答。綽和尚云。信心不深。若存若亡故。信心不一。不決定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不相應者不能往生。若三心往生無有是處道和尚云。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二。千時希三五。問。若必畢命為期者。如何感和尚修少修皆得往生耶。答。類非一故。二師無過。然畢命為期。修無怠。令業決定。是為張本。問。菩薩處胎經第二說。西方去此閻浮提二億懈慢界。國土快樂伎樂衣被服飾莊嚴七寶轉開床。舉目東視寶床隨轉。北視西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國。億千萬眾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已上)以此經准生。答。群疑論引道和尚前文而釋此難。又自助成云。此經下文云。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是知雜修之者為執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國也。若不雜修專引此業。此即執心牢固極樂國(乃至)又報淨土者極少也。淨土生者不少。故經別說。實不相違(已上)。
群疑論四云。
鼓音聲王經
記十云

往生人定不轉文(二)

文引經云。業障便轉往生(文)。
問。九品往生人皆生池中耶(三)。觀經云。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具足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無生法忍上品上生一念項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則開(上品中生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上品下生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花敷時聞眾音聲中品上生)蓮花即合西極樂世界。在池中。經於七日蓮開敷中品中生)即生西極樂世界。生逕七日遇觀音大勢至歡喜中品下生)隨化佛後生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下品上生往生七寶池中蓮花內(下品中生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大劫。蓮花方開(下品下生)。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二願○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作佛(文)。

極樂八部等耶(四)

往生論疏三云。經中云。有歌眾。乃至色眾鳥。命鳥等。言取樂叉揵達縛等八部之屬。此是無量壽佛化變所作。令其宣暢無量法利樂有情(文)。
平等覺經上云。其國○有○泥梨禽獸餓鬼蜎飛蠕動之類也。須倫諸龍鬼神也(文)興記上云。功德國土者(乃至眷屬功德如偈。如來淨花眾正覺化生(解云。眷屬天龍等非實身故。離染著事名淨花眾。以如來正覺所化作故名正覺化主。花是離染義文)。

極樂四王乃至淨居天勝劣耶(五)

群疑論一云。問。若不許是欲界攝者。何因無量壽經乃至淨居天等。答。此是施設為天不可。即為實天分色界也。若實天者如來所心變。豈是色界攝。又言。若是色界者。已下欲大為勝為劣。若劣者如何色界及劣欲界。若勝者娑婆世界兩界勝劣不同。色有情優劣差別。彼土亦爾。色界者勝。生欲界何因四弘願。誓說國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彼色界形既勝。欲形如何說同。故安立說為淨居天等非實。即是色界也。於前解初為正(文)。
無量壽經上云。設我佛。國中天人不悉金色者。不取正覺。設我佛。國中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設我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之)。
無量壽經述義記下云(憬)於彼國中有居者。有空居者。居之中有四王乃至淨居。此則順餘方施設人天差別也。然其果報勝劣。又人天交接兩得此土下相隔。清淨覺經云。第一四天王乃至)第七梵天○上至第十六天○上至三十六天。上准此經文者。皆有上諸天。何等為三十六天。准炭經。欲天有六。色界天有十二天無色界天有四。并今二。未知加何為三十六阿彌陀經云。彼國中從第四天上至三十二天。此文即與炭經其數當也。無色界凡聖分別所可得云三十六也。文無別列。不應輒定○彼淨土淨居天等。但順餘方有上異名。非由業力種性異。是故一切大行
同義記中云。一形一類故無譏嫌。謂無男女人天等別○順餘方有其二義。一隨本業。謂往生者或資人生。或生。雖生彼時異狀。順本業有人天名。二因居處。謂彼土中或有依居。或有空居。雖彼果報異狀。隨所在處人天名(文)。

問。安養地相云何十六

阿彌陀經云。黃金為地(文)。
觀經云。次作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琉璃地上以黃金綱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文)無量壽經上云。其佛國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虎魄車渠馬璃合成為地(文)。
無量壽經上云。其佛國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虎魄車渠馬瑙合成為地(文)。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三願。使其作佛時。令我國土自然七寶(文)。
平等覺經上云。其國土自然七寶。其一寶者名曰銀。其二寶者名黃金。三者水精。四寶者琉璃。五者珊瑚。六寶者虎魄。七寶者車渠。是七寶皆以共為地(文)阿彌陀經略記云。問。觀經云。琉璃為地。何故言黃金。今解曰。思益經未來須彌燈王佛國土。土閻浮琉璃為地。准彼思之。黃金不映徹。琉璃金色。亦應映徹。故俱得名。又觀經云。琉璃地上以黃金綱雜廁間錯(云云)二寶合成故俱為名(文)無量壽經述記中中。又彼經中唯云琉璃地。此經中說七寶合成。故知經所說土異(文)。
阿彌陀經疏云(基)經曰。黃金為地。次釋第四檀金飾地也。即形貌圓淨故。佛地論云。謂無量遊行地處莊嚴希有。案諸經多以金為地體。諸寶間錯而中表映徹。故觀經琉璃地。又彼經云。下有八楞金柱。雜寶校飾光明赫奕。其地猶如日宮。懸處虛空。其地柔軟。腳即凹。舉足便起(文)。
稱讚淨土經云。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周遍大地金合成。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文)。
疏云(請邁)言金合成者。正明寶性功德。兩卷云。其佛國自然七寶合成為土。佛地論云。最勝光耀七寶莊嚴。又云。就此所重真說七寶。其寶淨土無量妙寶倚飾莊嚴。非所識。今此經說且就初寶。故云金成也(文)觀經正宗分善義云(善導)言金繩已下。正明黃金作道。狀似金繩也。或以雜寶為地。琉璃作道。或以琉璃為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銀為地。百作道。或以不可說寶為地。還以不可說作道。或以千萬寶為地。二三作道。如是轉相間雜。轉共合成。轉相照曜。轉相顯發光色。光色各不同。而無雜亂行者等莫言俱有金道而無餘作道也(文)。

問。極樂有苦耶(七又彼捨受耶)

群疑論六云。問。淨土之中既言無苦。不知三苦八苦之中無何苦也。釋曰○諸大乘經咸言。佛身無漏三苦八苦有漏。故諸佛諸苦也。十地已還凡夫已上有二釋。一釋云。三苦中有行苦壞苦八苦中有一苦。謂五取蘊苦。以十地已還有漏變易分段報身故。又於行苦有漏遷流。是行苦也。諸有生時樂住時樂壞時故有壞苦也。彼無逼迫身心憂苦唯無苦也。初彼身雖為生非眾苦所依。又無胎藏逼迫無生苦。命極長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縱令凡夫還入變易生死究竟成佛死苦。雖捨彼命穢土眾生雖死非死苦也。以心忻樂願捨報。慈悲故。此五蘊報從惑所生。有漏。即五取蘊苦也。淨佛國等四大安穩無病苦。形無損。無老苦勝友恒集。無愛離苦惡人不生無怨憎會苦。資緣無乏。無求不得苦。二釋云。極樂世界八苦同前。三苦之中有行苦。由分段變易報故。雖樂受以唯清淨常恒相續有間斷。究竟永證寂滅樂。雖有少息而不生苦非壞苦也。故彼淨土言無苦也。無壞苦也。問。既彼淨土雖無等而猶行苦。如何得極樂也。問。觀經言。分身阿彌陀佛觀世音勢至。集極樂世界度苦眾生。彼土既云極樂。即無苦眾生。何因乃言集極樂國度苦眾生耶。釋今言度苦眾生者。為度自土苦眾生。為度他土眾生耶。答。度自土苦眾生。問。自土既無苦眾生云何度自土眾生他土有苦眾生應須往彼度苦。何因乃集極樂遠度方苦耶。答。自國眾生雖無苦。然有二種生死分段變易有漏有為行苦之苦。如來同集為說妙法。速出離二種生死成就法身。故名度苦他國眾生。或宜身往雜親自拔故。分身遍滿十方此土眾生淨土業成。臨化佛來迎往彼。或宜歸還遠為利益故。集本國遙極沈淪。或言度苦眾生。化集自土中。化諸菩薩令興大悲心。捨自土樂遣方。行大悲行。教化十方有緣眾生。故言集極樂國度苦眾生。如論言。八地菩薩由多寂證真如理不肯出定教化眾生諸佛摩頂勸令出定教化眾生。即其義也。故維摩經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又言。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也(文)阿彌陀經云。彼土何故極樂。其國眾生眾苦。但諸樂故名極樂(文)。
疏云(基)眾苦者。無量壽經云。彼無苦難之名。又三惡道。但有自然快樂之事。亦無小故。央掘摩經云。有小苦。純小快樂故名極樂。又無八苦故(文)。
稱讚淨土經云。由彼界中諸有情類一切身心憂苦。有無清淨快樂。是故極樂世界(文)。
無量壽經下云。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善本。而以此為苦(文)。群疑論六云。問。阿彌陀經言。其國眾生眾苦諸樂。未知八識之中七八兩識一類相續緣境微細。釋八識之中七八兩識一類相續緣境微細可了知。縱處阿鼻地獄極苦之處。縱生三禪極樂之處。而此兩識唯與捨受相應乃至佛果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相應。淨識亦唯恒與捨受相應。以此准知。極樂世界此七八識恒與捨受相應也。餘六轉識三受相應。謂喜樂捨。在喜樂相應捨受通與一切相應稱讚淨土經言。一切身心憂苦。有無清淨喜樂。是故極樂世界。以此准知。淨土六識之中但憂苦。捨。以諸喜樂心後至歇滅位。多皆與彼捨受相應。又彼捨受體非逼迫善業所感。故與彼捨受相應。又彼眾生未至定。及與中間禪第四靜慮已上諸定如何不許與捨受相應。以此准知。雖名極樂與其捨受相應也。若謂不然。彼亦不得與喜相應。以彼土名極樂界故。雖云名極樂與喜相應何妨。名極樂亦與捨受相應也(文)寶積經八云。彼極樂世界○亦無苦受不苦不樂受名。尚無說。阿況實苦。是故彼國極樂(文)。
淨土論上云。西方○亦心及無記心。唯善心也。故攝論十八圓滿淨中云。淨土樂受。無苦及捨受也。如大法鼓經云。苦受不善樂受是善。捨受無記。既善心無起惡之地也(文)。無量壽經述義記中云(寂法師)言體成者。謂彼自然七寶合成為地。花嚴經云。諸世界海種種體悉應。當知所謂一切莊嚴體。或一寶體。或金剛堅固地體。或香體。或日珠輪體。此安樂即是一切寶者。謂金銀等。佛地論云。就此所重且就七寶。其實淨土無量妙寶綺飾莊嚴。非所識。彼論後四名與此別。謂四牟娑洛揭婆。五曷濕揭婆。六赤真珠。謂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體赤亦名赤真珠。七羯誰恒諾迦。四五及七不翻其名。未詳其體。或應是此珊瑚虎魄及馬瑙也(文)。
無量壽論釋第二云。此經說。其佛國自然七寶合成為地。乃至契經言。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周遍大地金合成(乃至)此就最勝言金為地。以如實七寶為地。言七寶者。如契經言。一金。二銀。三大璃璃。四胝迦。五赤真珠即是珊瑚。六揭抵婆即是馬腦。七牟沙洛揭抵婆即是車渠(文)雙觀經述義記中云(寂法師)問。人天雖無別因餘方故有亦可男女。雖無順餘方亦有。答。女必為穢器。五礙故。彼無人天更互勝因。餘彼並(文)。
淨土論中云(迦才)問曰。如往生論說。女人根缺二乘不生云何女人等三亦得往生。答曰。實然。此等三種理不得生。三種定往生。三種一者於此土中或有男子或有女人種。於女因決定女根者。此人縱淨土行亦不得往生。以淨土中無女人故。此是決定業不可改動。是即業障也。根缺者。若人於此土中定種盲聾等因亦不得往生。以淨土人並丈夫相故。此亦是業障也。二乘者。若是二乘人及二乘方便道人種。二乘不信大乘十方淨土者亦不得往生。以此人是愚法二乘不信十方佛及淨土。故不肯發願迴向也。此即是決定小乘大乘也。彼所明種者定業種也。但此三定種者往生也(文)。

願得如世尊 惠眼第一
豪嚴(花押)

安養抄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