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抄卷第六

輸入者 韓紅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韓紅霞
    改稿者 王 麗

觀行目閉目見佛事(一)
四種佛土穢之文(二)
頻婆沙遣人化韋提如來往文(三)
自然進成阿那含文(四)
教令正觀為除心等文(五)
十六想觀滅罪多少之文(六)
諸佛如來法界身等文(七)
普雜差別之文(八)
觀音勢至圓光文(九)
安養菩薩聲聞光明文(十)
諸佛無生忍文(一)
觀乎相文(二)
退菩提聲聞安養經幾劫數初地耶(三)
中品出家文(四)
心力勝身事(五)
安養者必為生蓮花中為當如何(十六加胎化二生耶。又勝劣如何)
九品往生人蓮花未敷之前聞彌陀觀音說法耶(七)
阿難哩領文(八)
莊嚴土者只是安養之文(九)
生蓮花內者胎卵濕化何耶十)
安養依正勝劣耶(一)
安養世界輪日夜劫數耶(二)

問。觀行目閉目見佛事(一)

疏云。觀行佛者。觀佛相好。如鑄金像。心緣妙色。與眼作對。目閉目。若明若闇。常不離見佛世尊。從相海流出小相結結瀁瀁如大劫水。周眸遍覽無非佛界。念一佛十方等。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一心一智無畏。亦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常運念。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佛也(文)。金光明玄義云。常此觀。念念不去心心相續即是觀行金光明。若蒙籠如羅穀中。觀未得分明。閉目則見。開眼即失。此是相似金光明。若明若了分明。目閉目俱見者。是分真證金光明(文)。
普賢經云。

四種佛土穢之文(二)

疏云。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各有穢。五濁輕重。同居穢體折巧拙。有餘次第頓入。穢分證究竟寂光穢(文)。

問。化頻婆遣人化韋提如來往文(三)

疏云。問○前頻婆何故遣人說法韋提何故如來往答。又願法遣人傳授為化足。母求生淨土不開。故須往(文)又云。問。前頻婆弟子意在如來。今夫人亦請弟子意在佛。何故前請遣弟子。今請往耶。二義。一闍王調達收父。如來若躬赴恐世王起怨嫌心。為護彼故不得往。佛法寄在國王頻婆定死。闍世當為國王如來往者得國主佛法不行。故不得往。夫人此諸事。如來往(文)。
觀經云。

問。經云自然進成阿那含(文)向歟果歟(四)

疏云。阿那含者第三不還果也(文)。
興記上云。影堅阿那含者不同。經云。經文但言成阿那含。不說向果。故向非果。如婆沙云。影堅王閉囹圄。法食時放光。從窗入照王身。今息共遣目連說法。王飢所急不能頓解。白目連曰。諸天中何天妙。目連初說多聞食時。王即聞捨令生彼天。作太子名最勝尊。尋來所。頂禮足。又造像功德經云。有北方毘沙門子那履娑婆。曾於往昔造菩薩像。以斯福故後得為王。名頻婆羅。後因天。有勢永道。又未生怨經云。王得道天上。故既天。明知非果。有云。王見聖禮。而飢靈故無力。能修果道故今終天。爾前受戒光照等力。自然斷欲成第三果。二生合成就阿那含。故未生怨經云。王即於其日斯須息滅。舉國人民靡不檗踊。得道跡。故知得道跡。然經先言得道跡。後方言天者。欲顯得果。是彼天上非前身。前師解云。非息滅後得道。故欲顯得道與死日月。故言息滅得道跡。就實應言即於其日得道跡斯須息滅。有云。涅槃經云。王今殺父及須陀洹。上來二師並違經文。故今應言增那含。然著阿字執筆錯也。如涅槃經云。受身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有去來者名曰那含去來者名阿那含那含。有阿那含阿那含不還那含名還。案此等文。那含向下皆名那含。以往生二十五有故。今此經時帶預流果成一來向。彼涅槃經住果須陀洹。此經約向故言進成向。師子月佛本生經云。佛住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菩薩比丘。名須密多。遊行園間狐樹下聲如猿猴。或施三鈴。作那羅戲時。諸長者及行路人競集有之○耆闍堀山八萬四千金色猿來集。菩薩復作種種現○頻婆羅王與諸臣往所。問曰。金色猿及須密多。過去因緣佛廣答。猿因緣師子事等(云云)佛告大王。彼師子月佛。今此須密多是也○佛復為王說偈曰。甘露藥○諸善。爾時王同此偈。對佛懺悔○豁然意解阿那含。案此經文。只著阿字。諸經並錯。豈可斥耶。又復彼時既成那含。此觀時重復成耶。答。一既有錯。何疑斷六品內皆一來向。向非品。前後何怪。問。依後前二師涅槃文何通。答。彼耆婆語非所教。但隨前而作此語耳。復有餘說。不須繁具(文)涅槃經七云。耆婆言○除佛世尊能救○今愍汝故相勸導○大王聞是語已○而答曰。天為是難。不現色像。而但有聲。大王吾是汝父。頻婆羅。汝今當隨耆婆所說(云云)。
疏云。問。父王已死。何由出聲。答。為二。一云。父得道。雖殺不死。是故能勸言。非是本文。乃是諸聖記為父言(文)。
滿云。父得道者。頻婆羅王臨終之時。以獲阿那含果故也(文)觀經疏云(嘉祥)何者其父本得須陀洹果。幽閉之目連說戒富樓那說法。故至那含。從初果徑得至第三果。若爾豈非大利益耶(文)。
又云。言父利益者。王本得初果。何以知然。出大論。太子瑜城道時。至王城。提宿業乞飯。無量人觀者王兒結誓云。太子若得道前常度我。請後成時。則將八萬四千人迎佛。說法。於路得須陀洹果。故本得初果。今蒙發光照進得那含。故是小利益也。夫人大利益者。夫人說淨土諸門。無生忍大利益也。此則是世方便利益(文)。

問。教令正觀為除心等文(五)

疏云。是為下結也。教令正觀為除心。大本所明。以疑惑功德生彼國者。落在邊地。復胎生作此觀令除惑也。障者大本言。唯除五逆非謗正法。故須作觀五逆重罪除六十劫死罪等。輩自論(文)日想觀下文。

十六觀滅罪多少之文(六)

經云。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第三地觀)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第六樹地池等觀)此想成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第七花座觀)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第八佛菩薩像觀是觀者不遇諸禍。業障數劫生死之罪(第十觀音觀)除阿僧祇生死之罪(第勢至觀)。
疏云。第三地四。一漸想觀。從若三昧下第二實觀。佛告下明利益。是觀下顯觀邪正。前水是想不能滅罪地觀是實。故能除斷也(文)。
法聰記云。日水觀既在此土。使為後觀之方便故不能滅罪(文)。
觀經嘉祥疏云。問。何故觀水等而能多許罪耶。復不懺悔。何因得滅此罪耶。解云。此中作念佛三昧。然念佛三昧二種一通。二別。但念佛念佛三昧。然佛國土樹木乃至念佛等。依正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能得滅如是多罪也。解云。有無功德念佛無量故得滅無量罪也。念佛正果可得滅罪。念今依果何得滅罪耶。解云。此是佛依果無漏所起。此樹是樹。佛地水。念佛地則是念佛。此水柔軟微妙。不如世間水。何者天上寶物當傳語往來。況無量壽佛果耶(云云)。

問。諸佛如來法界身等文(七)

經云。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法界身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即是十二想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是佛。諸佛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疏云。初汎明諸佛法身自在心想生○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眾生心淨法自在。故言入眾心想中。如似白日昇天影現百川。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身自在。能隨物現前佛身菩薩。此顯能隨也。又法界身佛身所不變。法界為體。一切眾生心想中者。觀佛三昧解入想應。故言入心想中也。是心作佛者。本是無。心靜故有。亦此三昧終成作佛也。是是佛者。向文本是無。心靜故有便。謂條然有畢。故言即是佛亦佛之因也。始學名作終成即是佛。若當現分別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心中現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名是佛。望已當果由觀生彼心作佛也。遍知海從心想生者。以心靜故諸佛即現。故云生也。亦因此觀佛三昧出生作佛(文)。
惠遠疏云。此中所觀是應身也。已下如天台疏。仍不抄之。
興記云○法師疏云。此中所觀是應身也。若堪新義亦當此義。謂佛境智得言遍於眾生心中。如佛地說。如來境地增上緣力。一切世間出世間善諸處識皆生起如來明鏡中眾像現影。雖諸有情各因力。而由鏡智為增上緣生起。如種種。等牙等不生(既是一切十八界影現顯於如來鏡智內。亦得如來大圓鏡智之遍一切眾生心中。以一切影非鏡水故)若依此義。法界身者是受用身非理法身說此文大分為二。一就法身釋。二是心作佛下約應身釋(文)。群疑論六云。問。觀經言。是是心。是心作佛。諸佛遍智海從心想生。云何能作佛也。釋曰。案唯識之理。心無法萬境萬相皆是心故。起信論言。諸法生。心滅諸法滅。維摩經言。隨其淨則佛土淨。又言。心垢眾生垢淨故眾生淨。故知萬法皆從心現。當用此心觀彼佛時。阿彌陀佛本性相眾生觀緣彼如來不結。心外見佛真如觀心變作影像相。是影像相名曰分。能觀之是於見分見相兩分皆不離自證分。見分之力能現相分。故心作佛。是即是自證分。無別有體是佛(文)。

問。普雜差別文(八)

疏云。第普觀普雜何異而為二也。普觀身往想。稱彼境界一一具觀。雜觀菩薩神力自在轉變非恒不定。或隨物現故為雜。以此為別(文)。
遠疏云。
經云。

觀音勢至圓光不同之文(九)

經云。次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萬億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釋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文)。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由旬。照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文)。
興記下云。圓光面各百由旬者。是明光形。照百五十由旬者。是辨光用。雖是菩薩身量八十億他等。而其圓光形離質之外百由旬。所照三百五十由旬。問。觀音圓光面各百千由旬量為形為用。答。此事難知。然合舉。問。二菩薩身小量同。何緣圓光廣狹不同答。由不同。不應致疑問。圓光既爾。身光云何。答。勢至菩薩身光明照十方經文自顯。觀音身光雖無經文。准論應同(文)。

安養世界菩薩聲聞光明經論不文(十)

興記下云。問。圓光既爾。身光云何。答。勢至菩薩身光明照十方經文自顯。觀音身光雖無經文。准論應同。四功德中第三德云。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發生爾何故兩卷經云。諸聲聞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觀音勢至菩薩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彼兩卷經一界。此經與論通舉餘界。若具論者並照十方三千大千。各一邊不相違之。問。往生論一切菩薩皆觀四德兩卷經除二菩薩。餘菩薩光照百由旬。又如智論阿彌陀佛世界中諸菩薩身常照由旬如是不同云何通耶。答。就實光明及與諸德非差別。由差別故然。往生論為觀菩薩德。故舉勝總釋。如兩卷經。為顯二士最勝人。故舉劣格量。亦可菩薩隨緣顯示。何容一定。不應致疑案之此二菩薩補處(文)。
往生論
觀經
大論
大阿彌陀經上云。諸菩薩阿羅漢頂中皆自悉光明所照有大少。諸菩薩中有最尊兩菩薩○其一菩薩樓亙。其一菩薩摩訶那缽光明智慧第一。頂中光明各炎照方千須彌山佛國中常明。其諸菩薩頂光明各照十億萬里。諸羅漢頂中光明各照七丈(文)。

問。生諸佛無生忍文(一)

經云。是觀者。捨身世生諸佛前。無生法忍(文說第九觀)。
群疑論六云。問曰。觀經云。作此觀者生諸佛前。何因阿彌陀佛西方。只應阿彌陀佛前。而乃說諸佛前。釋曰。此四釋。一釋言。作第九觀時。非直見阿彌陀佛。亦見十方一切諸佛。是故非直生極樂國。亦得隨願通生諸佛國。故諸佛前。二釋言。雖見十方諸佛然作此觀。本擬往生西方。如何通生諸佛國也。而言諸佛前者。以此觀勝行西方之時。非直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故諸佛前。三釋言。此阿彌陀佛雖是一身。國中化佛其數無量行者初生之時化佛雲集。皆來摩頂為其說法化佛非一故諸佛前。四釋言。阿彌陀佛雖現一身。而此身多佛同。相雖是一其體實多。以諸佛於一眾生皆悉有緣。並悉共變阿彌陀佛。同在一處。猶如多光無各別不相障礙光。佛身亦爾。諸一一佛各變一身。雖似一身其實多身。雖生佛前即名諸佛前也(文)。

問。觀乎想文(二)

經云。觀世音菩薩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頂相觀世音大勢至(文)。
疏云。但觀手相者有作頭首解者。上言觀音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勢至上有瓶。以此為別。作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軟有八萬四千畫。以此寶手攝取眾生。皆是經文用無失也(文)。遠疏云。但觀已下人別之。但觀首相即知二別。此觀頭首非觀音頂上有化佛勢至頂上有其瓶。故觀二首便知別異矣(文)。
興記下云。觀手相者。遠云。非手應作首字。觀音頂上有其化佛勢至頂上有瓶故一云。非錯手字為正。觀音手端有其八萬四千印文勢至無故(文)。

問。退菩提聲聞安養經幾劫成初地耶(三)

疏云。然彼實無中品羅漢。復以不及九品。解云。菩提聲聞往生彼國。無漏道熟便證小果。不守小位。而往還起心進行彌速。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階級猶是其勝(文)疑云。
經說上品中生云。逕小劫無生忍上品下生逕三小劫百法明門住歡喜地中品不說到事)下品上生者逕十小劫百法明門得入初地(下中下下不說到地時節矣)。

問。中品出家文(四又中品生人應化中見何佛耶)

疏云。大本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是則中品。若其出家。經云。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據時始終為語。今言出家者就時為論(文)。
觀經下云。凡三輩。其輩者。家棄欲。而作沙門。求道時慈心精進諸善。德重所致中有殊。不能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慈心精進。益作善。德薄所致。其所衣被飲食自然平等。或有大少別。知其猛令眾之耳(文)平等覺經全同之。
無量壽經上云。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飲食。花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少。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文)。
無量壽經述義記中云。以疑惑心間雜起故。全所修不得清淨。是故往生彼國之時。在邊地不近所。於其見佛不得自在。如在胎藏。見聞。是故名彼胎生也(文)淨土論上云。就化土中有二種。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復有二種。一人生極樂邊地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不見佛。名之為胎(此亦無量壽經說)二者實有父母。名之為胎。如音聲陀羅尼經說。此即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等。乃至化生土者如論。具三種。一者純是大乘土。二者純是小乘土。三者小乘雜土(文)。
觀經義疏下云(法位邊地者言五百歲不見三寶義。同邊地之難。或亦於安樂國土。最在其邊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邊言其難。胞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邊地者不同此方邊地難。由五百歲後還得見聞三寶故。胎生者不同此方胎。由後彼國一化生(文)。

極樂有時劫數不同耶(二)

平等覺經下云。佛告菩薩無量清淨佛頂中光明明。其日月星晨皆在虛空止。亦不復迴轉運行。亦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復現。無量清淨佛光明照國中。及炎照佛國。常明絕有當冥時也。其國中一日二日也。五日一月也。有五月十月也。有五歲歲也○一劫十劫也○有百千億萬劫也(文)。
花嚴經云。娑婆一劫極樂一日夜。極樂一劫袈裟國一日夜。如是展轉乃至佛剎塵數最後世界一劫為勝蓮花世界一日夜(文)
決六云。如判往生何啻九品亦為稱凡夫。大略而說。

願得如世尊 惠眼第一
豪嚴

安養抄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