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四五)阿含1梵志瞿默目揵連經2第四(第三念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王舍城4
爾時摩竭5大臣雨勢治王舍城,為防跋耆故,於是,摩竭陀大臣雨勢遣瞿默目揵連6田作人,往至竹林迦7蘭哆園。
爾時尊者阿難過夜平旦,持缽,為乞食故,入8王舍城。於是,尊者阿難是念:且置王舍城乞食,我寧可往詣瞿默目揵連田作人9所。於是,尊者阿難往詣瞿默目揵連田作人所。
梵志瞿默目揵連遙見尊者阿難來,即從座10起,偏袒衣,叉手尊者阿難,白曰:「善來阿難!久不來此,可坐此座。」尊者阿難即坐彼座。
梵志瞿默目揵連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卻坐面,白曰:「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報曰:「目揵連!汝便可問,我聞當思。」
則便問曰:「阿難比丘沙門瞿曇等耶?」
尊者阿難梵志瞿默目揵連共論此事時,爾時摩竭11大臣雨勢慰勞田作人12,往詣梵志瞿默目揵連田作人所。
摩竭陀大臣雨勢遙見尊者阿難坐在梵志瞿默目揵連田作中,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面,問曰:「阿難!與梵志瞿默目揵連共論何事?以何事故共會此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梵志瞿默目揵連問我:『阿難比丘沙門瞿曇等耶?』」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云何答彼?」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都比丘世尊等等。」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13:「唯然阿難比丘世尊等等。比丘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都比丘世尊所知、見14如來無所著15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唯然比丘沙門瞿曇等等,亦比丘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今汝等今所依者。比丘共和集拜16: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亦比丘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唯然比丘沙門瞿曇等等,亦比丘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亦比丘共和集拜:此比17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阿難!若爾者,汝無所依,共和合、不諍、安隱一一教,合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曇在時耶?」
尊者阿難告曰:「雨勢!汝莫是說,我等無所依。所以者何?我等有所依耳。」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如是說:『比丘世尊等等,亦比丘世尊所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比丘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何因何緣,今我有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我等於人而於法。雨勢!我等若依村邑遊行五日18解脫時,集坐一處比丘知法者,我等請彼比丘我等說法。若彼眾清淨者,我等一切歡喜奉行比丘所說,若彼眾不清淨者,隨所說,我等19。」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非汝等是,但法教是。阿難如是少法、多法可得久住者。如是阿難等共和合、不諍、安隱一一教,合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曇在時。」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可尊敬。」
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如是說:『比丘世尊20等等,亦比丘世尊在時所立:此比丘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比丘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汝何因何緣,今說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有十法而可尊敬21我等比丘十法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云何為十?雨勢!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威儀禮節,見纖芥2223,常懷畏怖,受持學戒。雨勢!我等比丘極行增上戒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廣學多聞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習至千24所惟25觀,見深達26。雨勢!我等比丘多聞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作善識,作善朋友,作善伴黨。雨勢!我等比丘善知識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樂住遠離成就遠離,身及心也。雨勢!我等比丘極樂遠離者,是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樂於燕27坐,內行正止,亦不離伺,成就於觀,增長空行。雨勢!我等比丘極樂燕坐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缽俱,顧戀,猶如鷹鳥,與28兩翅俱,飛翔中。如是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缽俱,顧戀。雨勢!我等比丘知足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恒憶不忘。雨勢!我等比丘極有正念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常行精進不善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雨勢!我等比丘極精勤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修行智慧興衰法,得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苦。雨勢!我等比丘慧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雨勢!我等比丘諸漏盡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此十法而可尊敬。雨勢!我等比丘十法者,則共愛敬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於是,彼大眾放高大音聲:「可修直道,非不可修。直道,非不可修者,隨世阿羅訶愛敬重、供養、禮事。若諸尊可修直道而能修者,是故世阿羅訶愛敬重、供養、禮事29。」
於是,摩竭陀大臣雨勢及其眷屬問曰:「阿難!今遊何處?」
尊者阿難答曰:「遊行王舍城竹林蘭哆園。」
阿難!竹林蘭哆園至可愛樂,整30頓可喜,晝不喧鬧,夜則靜31寂,有蚊虻,亦無蠅蚤,不寒不熱。阿難樂住竹林蘭哆園耶?」
尊者阿難答曰:「如是,雨勢!如是,雨勢!竹林蘭哆園至可愛樂,整頓可喜,晝不喧鬧,夜則靜寂,有蚊虻,亦無蠅蚤,不寒不熱。雨勢!我樂住竹林蘭哆園中。所以者何?以世尊擁護故。」
是時,婆難大將32在彼中,婆難大將白曰:「如是,雨勢!如是,雨勢!竹林蘭哆園至可愛樂,整頓可喜,晝不喧鬧,夜則靜寂,有蚊虻,亦無蠅蚤,不寒不熱,彼尊者樂住竹林蘭哆園。所以者何。此尊者伺、樂伺故。」
摩竭陀大臣雨勢聞已,語曰:「婆難大將!沙門瞿曇昔時遊行金鞞羅樂園中33。婆難大將!爾時數往詣彼,見沙門瞿曇。所以者何?沙門瞿曇伺、樂伺,稱歎一切34。」
尊者阿難聞已,告曰:「雨勢!莫是說:沙門瞿曇一切伺。所以者何?世尊或稱說伺,或不稱說。」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沙門瞿曇不稱說伺,不稱說何等伺?」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或貪欲所纏而起貪欲,不知出要如真,彼為貪欲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35。雨勢!是謂第一伺,世尊不稱說。復次,雨勢!或瞋恚所纏而起瞋恚,不知出要如真,彼為瞋恚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勢!是謂第二伺,世尊不稱說。復次,雨勢!睡眠所纏而起睡眠,不知出要如真,彼為睡眠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勢!是謂第三伺,世尊不稱說。復次,雨勢!疑惑所纏而起疑惑,不知出要如真,彼為疑惑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勢!是謂第四伺,世尊不稱說。雨勢!世尊不稱說此四伺。」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此四伺可憎36可憎處,沙門瞿曇不稱說。所以者何?盡覺故。」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何等伺沙門瞿曇所稱說?」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比丘者,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雨勢!世尊稱說此四伺。」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此四伺可稱可稱處,沙門瞿曇所稱37,所以者何?以盡覺故。阿難我事煩猥,請退還歸。」
尊者阿難告曰:「欲還隨意。」
於是,摩竭陀大臣雨勢聞尊者阿難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座38起,繞尊者阿難三匝而去。
是時梵志瞿默目揵連於摩竭陀大臣雨勢去後不久,白曰:「阿難我所問事,都不答耶?」
尊者阿難告曰:「目揵連!我實不答。」
梵志瞿默目揵連白曰:「阿難!我更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汝便可39問,我聞當思。」
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40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差別,亦勝如。」
梵志瞿默目揵連白曰:「阿難!可在此食。」尊者阿難然而受。
梵志瞿默目揵連知然受已,即從座起,自行澡水,極美淨妙,種種豐饒噉含消,手斟酌,極令飽滿。器,行澡水竟,取小床,別坐聽法。
尊者阿難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41尊者阿難所說如是摩竭陀大臣雨勢眷屬梵志瞿默目揵連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瞿默目揵連經第四竟42三千百四三字43

四六)阿含44梵志象跡喻經45第五(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卑盧46平旦則從舍衛國出,往詣所,稽首作禮,卻坐面,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然而住。卑盧學,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稽首足,繞三匝而去。
爾時梵志47乘極好白乘,與五百弟子俱,以平旦時從舍衛出,至事處,欲教弟子諷讀48經書。梵志遙見卑盧學來,便問:「婆蹉49!晨起從何處來?」
卑盧學答曰:「梵志我見世尊禮事、供養來。」
梵志問曰:「婆蹉!頗知沙門瞿曇靜處學智慧耶?」
卑盧學答曰:「梵志!何等人可世尊靜處學智慧耶?梵志世尊靜處學智慧者,亦當如彼。但,梵志我所讀書四句義,因四句義,我必信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50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51梵志!譬善象師遊事處,於樹見大象跡已,必信彼象極大而此跡。梵志如是我所讀書四句義,因四句52,我必信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53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
云何四句義?梵志智慧剎利論士多聞決定,能伏世人所不知,則以諸見造作文章,行於世間。彼是念:我往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能答者,當復重問;若不能答,便伏捨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便往彼所,見世尊已,尚不敢問,況復能伏?梵志我所讀書,用得第一句義,我因此義,必信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
如是智慧梵志智慧居士智慧沙門論士多聞決定,能伏世人所不知,則以諸見造作文章,行於世間。彼是念:我往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能答者,當復重問;若不能答,便伏捨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便往彼所,見世尊已,尚不敢問,況復能伏?梵志我所讀書,用得此第四句義,我因此義,必信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梵志我所讀書四句義,我因此四句義故,必信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
梵志語曰:「婆蹉!汝大供養沙門瞿曇,所所緣歡喜奉行。」
卑盧學答曰:「梵志如是如是!我極供養於彼世尊,亦極稱譽,一切世間應供養。」
彼時梵志聞此義已,即從乘下,右膝著地,叉手向於給孤獨園,再三作禮南無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如是至三已,還乘極好白乘,往詣給孤獨園。至彼乘地,即使下乘,步進詣佛,共相問訊,卻坐面。
梵志向與卑盧學所共54論事盡向佛說世尊聞已,告曰:「梵志!卑盧學說象跡喻,猶不善作,亦不具足。如象跡具足者,今為汝說,善聽之。梵志!譬善象師遊事處,於樹見大象跡已,必信彼象極大而此跡。梵志!彼善象師或不信55,於此林中復有母象,名加梨56,身極高大,彼此跡,即尋此跡,復見大象跡已,必信彼象極大而此跡。
梵志!彼善象師或復不信,於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加羅梨57,身極高大,彼此跡,即尋此跡,復見大象跡已,必信彼象極大而此跡。梵志!彼善象師或復不信,於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婆和58,身極高大,彼此跡,即尋此跡,復見大象跡已,必信彼象極大而此跡。彼尋此跡已,見大象跡象跡方極長極廣,周匝遍著,正深入地,及彼象,或去或來,或住或走,或立或臥。彼象已,便是念:此跡,必是象。
梵志如是,若世中如來無所著59等正覺行成為、60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乃至天、人,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彼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彼所說法,或居士居士子,聞已信,於如來正法、律彼信已,便是念:在家至狹61塵勞之處,出家道,發露曠大。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梵行,我寧可捨於財物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
  「彼於後時,捨財物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家、家、道。彼出家已,捨親族相,比丘要,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威儀威儀禮節,見纖芥62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彼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除其心。彼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63,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除其心。彼離非梵行、斷非梵行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64,彼於非梵行除其心。
「彼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除其心。彼離兩舌、斷於兩舌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彼語此,欲破壞彼。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說群黨事,彼於兩舌除其心。彼離粗言、斷於粗言所言,辭氣粗獷65,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所言,清和柔66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隱,言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粗言除其心。彼離綺語、斷於綺言,時說真說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隨時得宜,教善訶,彼於綺語除其心。
「彼離治生、斷於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亦不受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於人,彼於治生除其心。
「彼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女、彼於受寡婦、童女除其心。彼奴婢、斷受奴婢,彼於受奴婢除其心。彼受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彼於受象、馬、牛、羊除其心。彼受雞、豬,斷受雞、豬,彼於受雞、豬除其心。彼受田業、店67肆,斷受田業、店肆,彼於受田業、店肆除其心。彼生稻、麥、豆,斷生稻、麥、豆,彼於生稻、麥、豆除其心。
「彼離酒、酒,彼於飲酒除其心。彼離廣大床、斷廣大床,彼於68廣大除其心。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花鬘、瓔珞塗香、脂粉,彼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除其心。彼離歌舞69、倡妓及往觀聽,斷歌舞、倡妓及往觀聽,彼於歌舞、倡妓及70往觀聽除其心。彼色、像71寶,斷色、像寶,彼於色、像寶除其心。彼離過中食中食一食、不夜食、學時食,彼於過中食除其心。
「彼已成就戒聚,復行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缽俱,顧戀,猶如鷹72鳥,與兩翅俱,飛翔中。彼已成就戒聚,及極知足,復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色,然不73,亦不味色;謂忿諍故,眼根。心不生貪伺、憂慼、不善法趣向彼故,眼根74如是耳、鼻、舌、身,若知法,然不75,亦不味法;謂忿諍故,意根。心不生貪伺、憂慼、不善法趣向彼故,意根
「彼已成就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復正知出入分別,屈伸76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臥,眠寤77語默,皆正知之。彼已成就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復獨住遠離,在事處,或至樹下空78處、山巖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或在塚79間。彼已在事處,或至樹下空80處,敷尼師檀81結跏82趺坐願,反83不向84貪伺有諍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令我得,彼於貪伺除其心。
如是瞋恚睡眠、掉85悔、疑、度惑,於諸善法有猶豫,彼於疑惑除其心。彼斷此五蓋穢、慧羸,離欲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86梵志!是謂如來所屈87如來所行如來所服88。然彼不以此為訖。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彼覺觀已息,靜、一心覺、無觀,生喜、樂,逮第二禪成就遊。梵志!是謂如來所屈,如來所行如來所服。然彼不以此為訖。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
「彼離喜欲,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所說、所捨、念、樂住、空89,逮第三禪成就90梵志!是謂如來所屈,如來所行如來所服。然彼不以此為訖。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彼樂滅、滅,喜、憂本已滅,不不樂念、清淨,逮第四禪成就遊。梵志!是謂如來所屈,如來所行如來所服。然彼不以此為訖。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
「彼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趣向智通證。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91,知此滅,知此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梵志!是謂如來所屈,如來所行如來所服。彼以此為訖。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善,如來弟子聖眾善趣梵志!於意云何如是象跡具足耶?」
梵志答曰:「唯然瞿曇如是象跡具足。」
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逝!我已解。世尊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梵志及卑盧學聞所說,歡喜奉行
象跡喻經第五竟92千九百八八字93

四七)阿含梵志品聞德經94第六(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彷徉,往詣所,共相問訊,卻坐面,白曰:「瞿曇我欲所問,聽乃敢陳。」
世尊告曰:「梵志!恣汝所問。」
梵志即便問曰:「沙門瞿曇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道,以何義故博聞習耶?」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道,所以博聞習,欲自調御,欲自止,自求滅訖。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道,以此義故博聞習。」
梵志復問曰:「瞿曇!博聞習有差別耶?博聞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博聞習而有差別,博聞習則功德。」
梵志復問曰:「瞿曇!博聞習有何差別?有何功95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多聞聖弟子晝日作業其利,彼所作業敗壞不成。彼所作業敗壞不成已,然不憂慼、愁煩、啼哭,不椎96身懊惱,亦不癡狂。梵志!若多聞聖弟子晝日作業其利,彼所作業敗壞不成。彼所作業敗壞不成已,然不憂慼、愁煩、啼哭,不身懊惱,亦不癡狂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所有愛念散解,不復相應,與別離已,然不憂慼、愁煩、啼哭,不身懊惱,亦不癡狂。梵志!若多聞聖弟子所有愛念散解,不復相應,與別離已,然不憂慼、愁煩、啼哭,不身懊惱,亦不癡狂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所有財物皆悉無常,念出家道。梵志!若多聞聖弟子所有財物皆悉無常,念出家道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所有財物皆悉無常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梵志!若多聞聖弟子所有財物皆悉無常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能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97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梵志!若多聞聖弟子能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遍、惡聲捶杖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堪耐不樂不樂已,不著梵志!若多聞聖弟子堪耐不樂不樂已,不著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不著梵志!若多聞聖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不著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若生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為此三惡不善念已,不著梵志!若多聞聖弟子若生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為此三惡不善念已,不著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梵志!若多聞聖弟子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三結98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正覺,極七有天上人間往來已,則得苦邊梵志!若多聞聖弟子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正覺,極七有天上人間往來已,則得苦邊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三結已盡,淫、怒、癡薄,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則得苦邊梵志!若多聞聖弟子三結已盡,淫、怒、癡薄,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則得苦邊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五下分結99盡,生彼間已,便般涅槃不退法,不還此世。梵志!若多聞聖弟子五下分結盡,生彼間已,便般涅槃不退法,不還此世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解脫無色其像定,成就遊,慧觀斷漏漏。梵志!若多聞聖弟子解脫無色其像定,成就遊,慧觀斷漏漏者,梵志!是謂博聞100習而有差別功德
「復次,梵志多聞聖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梵志!若多聞聖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者,梵志!是謂博聞習而有差別功德。」
梵志復問世尊:「此博聞差別功德,頗更有差別,更功德,最上、最妙、最勝耶?」
世尊答曰:「梵志!此博聞差別功德,更差別,更無功德,最上、最妙、最勝者。」
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逝!我已解。世尊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梵志所說,歡喜奉行
聞德經第六竟101千六百九字102

四八)阿含梵志品何苦經103第七(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104彷徉,往詣所,共相問訊,卻坐面,白曰:「瞿曇我欲所問,聽乃敢陳。」
世尊告曰:「梵志!恣汝所問。」
梵志即便問曰:「瞿曇在家者有何苦?出家道者有何苦耶?」
世尊答曰:「梵志!在105家者,以不自在為苦;出家道者,以自在為苦。」
梵志復問曰:「瞿曇在家者,云何不自在為苦?出家道者云何自在為苦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在家者,錢不增長,金、銀、真珠、琉璃106水精悉不增長,畜牧107、穀米及奴婢使亦不增長爾時在家憂苦愁慼,因此故在家有憂苦,多懷愁慼。梵志!若出家道者隨其欲,隨恚、癡,爾時出家道憂苦愁慼,因此出家道者有憂苦,多懷愁慼。梵志如是在家者,以不自在為苦;出家道者,以自在為苦。」
梵志復問曰:「瞿曇在家者有何樂?出家道者有何樂耶?」
世尊答曰:「梵志在家者,以自在為樂;出家道者,以不自在為樂。」
梵志復問曰:「瞿曇在家者,云何自在為樂?出家道者云何不自在為樂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在家者錢得增長,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皆得增長,畜牧、穀米及奴婢使亦得增長爾時在家快樂歡喜,因此故在家者多快樂歡喜梵志出家道者不隨欲,不隨恚、癡,爾時出家快樂歡喜,因此出家道者快樂歡喜梵志如是在家者,以自在為樂;出家道者,以不自在為樂。」
梵志復問曰:「瞿曇!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無利義?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有利義?」
世尊答曰:「梵志!若天及人共諍者,必無利義;若天及人不諍者,必有利義。」
梵志復問曰:「瞿曇云何天及人共諍者,必無利義?云何天及人不諍者,必有利義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時天及人鬥諍怨憎者,爾時,天及人憂苦愁慼,因此 天及人有憂苦,多懷愁慼。若時天及人不鬥諍、不怨憎者,爾時,天及人快樂歡喜,因此故天及人多快樂、多歡喜梵志如是天及人共諍者,必無利義;天及人不諍者,必有利義。」
梵志復問曰:「瞿曇!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不得饒益,必其苦?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得饒益,必其樂?」
世尊答曰:「梵志!若天及人行於非法及行惡者,必不得益,必其苦。若天及人能如法不行惡者,必得饒益,必其樂。」
梵志復問曰:「瞿曇!天及人云何行於非法及行惡者,必不得益,必其苦?天及人云何如法不行惡者,必得饒益,必其樂?」
世尊答曰:「梵志!天及非法及行惡,口、非法及行惡者,爾時,天及人必當減損,阿修羅必當興盛梵志!若天及如法護其身,口、如法護口、意者,爾時,天及人必當興盛阿修羅必當減損。梵志如是天及人行於非法及行惡者,必108益,必其苦。梵志如是天及人能如法不行惡者,必得饒益,必其樂。」
梵志復問曰:「瞿曇云何惡知識?」
世尊答曰:「梵志惡知識猶如月也。」
梵志復問曰:「瞿曇云何惡知識猶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如向盡月,日日稍減,宮殿亦減,光明亦減,形色亦減,日日盡去。梵志有時乃至於盡,都不復見。梵志惡知識人於如來正法、律亦其信,彼信已,則於後時而不孝順,亦不恭敬所行不順,不正智,不趣109次法,彼便失信,持戒、博聞、庶幾智慧亦復失之110梵志有時惡知識111善法,猶如月盡。梵志如是惡知識猶如月也。」
梵志復問曰:「瞿曇云何善知識?」
世尊答曰:「梵志善知識猶如月也。」
梵志復問曰:「瞿曇云何善知識猶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猶如月初生,少壯淨,日日增長梵志!或時月五日,其殿豐滿,梵志如是善知識如來正法、律信。彼信已,而於後時孝順恭敬所行隨順,立於正智趣向次法,彼增長信,持戒、博聞、庶幾智慧亦復增長112梵志有時善知識善法具足,如五日月。梵志如是善知識猶如月也。」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譬如月無垢,遊於虛空界
一切星宿,悉翳其光明
如是信博聞,庶幾慳貪
世間一切慳,悉翳施光明
猶如有大龍興起雲雷電;
雨下極滂沛113,充滿一切地。
如是信博聞,庶幾慳貪
飲食豐足,樂勸增廣施。
如是極雷震,如天降雨;
彼福雨廣大施主之所雨。
錢財114名譽善處
受於福,死已生天上。」

佛說如是梵志所說,歡喜奉行
何苦經第七竟115千四百五字116

阿含117經卷第三十六118(九千百六五字119


1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阿難瞿默目揵連及大臣雨勢所問,言佛滅一人可與佛等。次說有法可依,及有行持戒多聞作善識、樂住遠離、樂宴坐知足正念精進修慧漏盡十法者可敬。又說訶貪欲瞋恚睡眠疑惑四伺,並讚四禪四伺。雨勢去後,復答覆瞿默目揵連三種解脫勝如中部(M.108.Gopakamoggallanasuttam 瞿默目揵連經)。
3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4王舍城(Rajagaha)(巴),又作羅閱揭醯、羅閱祇,為中印摩竭陀國之首都。
5摩竭陀(Magadha)(巴),為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6瞿默目揵連(Gopaka-Moggallana)(巴),王舍城婆羅門名。
7「迦」,麗本作「加」,今依據卷六第十六經瞿師經「蘭哆園」改作「迦」。
8「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欲」字。
9「田作人」,巴利本作 brahmanassa kammanto (婆羅門作業者)。
1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11「陀」,聖本作「他」。
12慰勞田作人」,巴利本作 Rajagahe kammante anusannayamano (一邊巡視在王舍城的諸作業。)
13「問曰」,元本作「阿問」。
14所知見」,巴利本作 janata passata 其意為:知者見者。(與世尊同格,亦與下面如來同格。)
15無所著」,巴利本作 arahata 其意為:阿羅漢(與如來同格)。
16「與共和集拜」,巴利本作 sanghena sammato sambahulehi therehi bhikkhuhi thapito (由眾所推選,由許多長老比丘所立。)(下文同此句,巴利本亦類此。)
17「比」,正本作「丘」。
18「從」,宋、元、明三本均作「誦」。
19「彼比丘所說,若彼眾不清淨者,隨所說,我等是」,巴利本作Tasmim ce bhannamane hoti bhikkhussa apatti hoti vitikkamo,tam mayam yathadhammam yathasattham karemati 其意為:﹝彼﹞所說之中,比丘之﹝所作有犯戒、過失者,我們使他如法、如規定作。
20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共」字。
21十法而可尊敬」,巴利本作 dasa pasadaniya dhamma (十可喜法,或十﹝種﹞令人可淨信之法。)
22「芥」,聖本作「介」字。
23「纖芥罪」,巴利本作 anumattesu vajjesu (於微量的罪)。
24「千」,明本作「于」。
25「惟」,麗本作「推」,今依據聖本改作「惟」。
26所惟觀,見深達」,巴利本作 manasanupekkhita ditthiya suppatividdha (由所熟慮,由觀察。)「達」,麗本作「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達」。
27「燕」,宋、元、明三本均「宴」。
28本無「與」字。
29「於是,彼大眾放高大……供養、禮事」,巴利本(M.vol 3,p.13作:此說時,雨勢婆羅門––摩竭陀之大臣,向難陀將軍說:「將軍!此汝想如何?此等人對諸尊者之可恭敬者,則恭敬之;可重者,則重之;可崇奉者,則崇奉之;可禮事者,則禮事之。確實,此等人對諸尊者之可恭敬者,則恭敬之;可重者,則重之;可崇奉者,則崇奉之;可禮事者,則禮事之。如果,他們對此﹝尊者不恭敬、不重、不崇奉、不禮事,那麼,他們應該對諸尊者中之何者恭敬重、崇奉、禮事,既恭敬重已,而依止安住呢?」
30「整」,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整」。
31「靜」,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靖」。
32婆難大將(Upananda senapati)(巴),阿闍世王之將軍。
33「金鞞羅樂園中」,巴利本作 Vesaliyam Mahavane Kutagarasalayam (在毘舍離城之講堂)。
34沙門瞿曇伺、樂伺,稱歎一切伺」,巴利本作 Jhayi c'eva so bhavam Gotamo ahosi jhanasili ca;sabhn ca pana so bhavam Gotamo jhanam vannesiti (彼尊者瞿曇正是禪定者,也是常修禪定者;彼尊師瞿曇稱讚一切禪定者。)
35「彼為貪欲障礙故,伺、增伺而重伺」,巴利本作 so kamaragam yeva antaram karitva jhayati pajjhayati nijjhayati apajjhayati (彼既以欲貪介入其間而靜慮、憂愁、審慮、思惟。)
36「憎」,麗本作「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憎」。
37「稱」,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稱說」。
3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本經後文「即從座起」改作「座」。
39「便可」,宋、元、明三本均作「可便」。
40「三」,聖本作「二」。
4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已」字。
42明本無「瞿默目揵連經第四竟」九字
4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三千百四三字」八字
44明本無「阿含」三字。「含」,聖本作「鋡」。
45本經敘說卑盧學為梵志象跡喻以讚歎佛,見佛後,具足說此喻,謂出家持戒、護根、除蓋,成四禪無漏,方為極象跡中部(M.27.Culahatthipadopamasuttam 象跡小經)。
46「卑盧學」,巴利本作Pilotika paribbajaka(卑盧遊行者)。
47梵志(Janussoni brahmana)(巴),又作生漏梵志
48「讀」,宋本作「誦」。
49婆蹉」,巴利本作 Vacchayana (婆蹉族人),即指卑盧學。
50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世尊二字
51如來弟子聖眾善趣」,巴利本作 supatipanno sangho(僧伽善行者)。
52我所讀書……因四句義」,巴利本作 aham……addasam samaneGotame cattari padani (我於沙門瞿曇處看到四足跡。)
53「所」,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而」。
54「所共」,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共所」。
55已,必信……或不信者」,巴利本作 yo hoti kusalo nagavaniko n'eva tava nittham gacchati:maha vata bho nago ti,tam kissa hetu (凡是為善象師,不只以此而下結論說:確實此是象,那是為什麼呢?)
56加梨(Kaneruka)(巴),母象名。
57加羅梨(Kalarika)(巴),母象名。
58婆和(Vamanika)(巴)。「和」,聖本作「和」。
59「著」字之下,聖本有一「等」字。
60「逝」,聖本作「遊」。
61「狹」,聖本作「夾」。
62「芥」,聖本作「介」。
63「吝」字之上,聖本有一「法」字。
64「淫」,聖本作「望」。
65「獷」,麗本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獷」。宋本作「」。
66「柔」,聖本作「氣」。
67「店」,聖本作「玷」。
68「彼於」,聖本作「於彼」。
69「舞」,聖本作「舞」。
70本無「及」字。
71本無「像」字。
72「鷹」聖本作「鸞」。
73「相」,麗本作「想」,今依據聖本改作「相」。
74「若色……趣向彼故,眼根」,巴利本(M.vol.1,p,180)作:他以色已,不相,不執隨相;他若為了事,不眼根而住,則貪欲、憂惱、惡、不善之法可能流入;為了進行其防護,眼根,於眼根生起防護。
75「相」,麗本作「想」,今依據宋、元二本與聖本改作「相」。
76「伸」,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申」。
77「寤」,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覺」。巴利本作 jagarita (警寤)。
78「靜」,麗本作「靖」,今依據本經後文「空靜處」改作「靜」。
79「塚」,聖本作「蒙」。
80「靜」,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靖」。
81「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82「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83「反」,麗本作「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反」。
84願,反不向」,巴利本作 ujum kayam panidhaya,parimukkham satim upatthapetva (使身正直,起正念於面前。)
85「掉」,麗本作「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巴利本作 uddhacca (掉舉)。
86「彼斷此五蓋……逮初禪成就遊」,巴利本(M.vol.1,p.181)作:彼五蓋、心的垢穢、使慧羸弱者,離欲、離不善法成就尋、伺、遠離喜樂初禪
87「屈」,宋本作「崛」,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掘」。
88梵志!是謂如來所屈,如來所行如來所服」,巴利本作Idam pi vuccati brahmana Tathagatapadam iti pi,Tathagatanisevitam iti pi,Tathagataranjitam iti pi.其意為:梵志!此是被稱為如來足跡、也是﹝被稱﹞為如來所行的、也是﹝被稱﹞為如來所開拓的﹝道﹞。(漢譯下有同此文者,巴利文亦同。)
89「空」,麗本作「室」,今依據阿含卷一第經晝度樹經「念樂住空」改作「空」。
90「謂所說、所捨、念、樂住、空,逮第三禪成就遊」,巴利本作yan tam ariya acikkhanti:upekhako satima sukhavihari titatiyam jhanam upassampajja viharati (凡是諸所說:捨、有正念樂住第三禪成就而住。)
91「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92明本無「象跡喻經第五竟」七字。
9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九百八八字八字
94本經敘說世尊梵志言說博聞習之差別功德,謂自不憂慼懊惱癡狂所作業敗壞不成、出家堪忍飢渴諸疾,……乃至證滅。
95本無「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6「椎」,聖本作「推」。
97「捶」,聖本作「搖」。
98三結(tini samyojanani)(巴),指見、戒禁取見、疑三種煩惱。又「結」為煩惱異名
99五下分結:欲界有情眾生貪欲瞋恚見、戒禁取見、疑五種煩惱繫縛,故稱此五種煩惱為五下分結。
100「聞」字之下,聖本有弟子解脫無色其像定身成就慧觀斷漏漏者梵志是謂博聞」三五字。
101明本無「聞德經第六竟」六字
10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六百九字六字
103本經敘說世尊梵志所問在家出家苦樂之事,及答饒益天人法,並觀善惡黑月增支部(A.5.31.Sumana ◎ 須摩那)、阿含安般品第八經(大二﹒五八四下)。
104梵志」,阿含安般品第八經(大二﹒五八四下)作:「生漏婆羅門」。
105「在」,元本作「出」。
106琉璃」,聖本作「流離」。
107「牧」,宋、元二本均作「收」。
108不」,元、明二本均作「不得」。
109「趣」,宋、元、明三本均作「起」。
110「失信,持戒、博聞、庶幾智慧亦復失之」,阿含安般品第八經(大二﹒五八四下)作:「漸信、有戒、有聞、有施、智慧。」
111「教」,聖本作「都」。
112增長信,持戒、博聞、庶幾智慧亦復增長」,阿含安般品第八經(大二﹒五八五上)作:「增益信、戒、聞、施、智慧。」
113「滂沛」,宋、元、明三本均作「雱霈」。
114「錢財」,宋、元、明三本均作「財物」。
115明本無「何苦經第七竟」六字
11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四百五字」八字
117「含」,聖本作「鋡」。
118「六」字之下,宋、元二本與聖本均有「第三念誦」四字。
11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九千百六五字」八字。「字」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