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1經卷第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2

(一五四)阿含3梵志婆羅婆堂經45(第四分別誦6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有私吒7婆羅8梵志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諸梵志已,極9數,甚急至苦,而語之曰:「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所化。汝等捨勝從不如,捨白從黑,彼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10,是故汝等所作惡,極犯大過。」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燕11坐起,堂上來下,於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諸比丘甚深微妙法。尊者私吒遙見世尊則於晡時燕坐起,堂上來下,於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諸比丘甚深微妙法。尊者私吒已,語曰:「賢者婆羅婆!當世尊則於晡時燕坐起,堂上來下,於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諸比丘甚深微妙法。賢者婆羅婆!可共詣佛,或能因此從法。」
於是,私吒及婆羅婆即詣所,稽首作禮,從後經行
世尊迴顧,告彼人:「私吒!汝等二梵志梵志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學12道,諸梵志已,不大責數耶13?」
彼即答曰:「唯然世尊!諸梵志已,極責數,甚急至苦。」
世尊問曰:「私吒!諸梵志已,云何責數,甚急至苦耶?」
答曰:「世尊!諸梵志我等已,而是說:『梵志種勝,餘者不如;梵志種白,餘者皆黑;梵志清淨,非梵志不得清淨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所化。汝等捨勝從不如,捨白從黑,彼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是故汝等所作惡,極犯大過。』世尊!諸梵志我等已,如是責數,甚急至苦。」
世尊告曰:「私吒!彼諸梵志所說至惡,極1415無賴。所以者何?謂彼愚癡不善曉解,不識良田,不能自知如是說:『我等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所化。』所以者何?私吒!我此無上明、行、證,不說生勝,不說種姓,不說憍慢,彼可意,不可意,坐因水,所學經書。私吒!婚姻者,彼應說生,應說種姓應說憍慢,彼可意,不可意,坐因水,所學經書。私吒!計生、計姓、計慢者,彼極遠離無上明、行、證。私吒!說生、說姓、說慢,彼可意,不可意,坐因水,所學經書者,於無上明、行、證別16。復次,私吒!謂三種,令非一切人共諍,雜善不善法,彼則為不稱。云何為三?剎利種、梵志種、居士17私吒!於意云何剎利殺生不與取、行淫、妄言……乃至邪見居士亦然,非梵志耶?」
答曰:「世尊剎利亦可殺生不與取、行淫、妄言……乃至邪見梵志居士亦復如是。」
世尊問曰:「私吒!於意云何梵志殺、斷殺、不與取、行淫、妄言……乃至邪見正見剎利居士為不然耶?」
答曰:「世尊梵志亦可殺、斷殺、不與取、行淫、妄言……乃至邪見正見剎利居士亦復如是。」
世尊問曰:「私吒!於意云何有無不善法,是剎利居士所行,非梵志耶?有無善法,是梵志所行,非剎利居士耶?」
答曰:「世尊有無不善法,彼剎利居士18亦可19行,梵志20亦復如是有無善法,彼梵志亦可行。剎利居士亦復如是。」
私吒!有無不善法一向剎利居士行,非梵志者,有無善法一向梵志行,非剎利居士者,彼諸梵志是說:『我等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所化。』所以者何?私吒!見梵志女始婚姻時,婚姻已後,見懷妊2122時,懷妊身已後,見產生時,或童男,或童女私吒!如是梵志亦如世法,隨產道生,然彼妄言23梵天是說:『我等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所化。』
私吒!若族姓子種姓干種名,捨干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從我道,應作是說24:『我等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所化。』所以者何?私吒!彼族姓子正法、律中,受正法、律,得至彼岸疑度惑25有猶豫,於世尊無所畏,是故彼應作是說:『我等梵志梵天子,從彼口生,所化。』私吒!彼梵天者,是說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梵是如來。冷26如來無熱不離如者,是如來27私吒!於意云何諸釋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波斯匿28娑羅王耶?」
彼則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問曰:「私吒!於意云何?若諸釋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波斯匿娑羅王如是波斯匿娑羅王則於我身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我耶?」
世尊曰:「諸釋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波斯匿娑羅王者,此29奇特。若波斯匿娑羅王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世尊者,此甚奇特!」
世尊告曰:「私吒!波斯匿娑羅王如是意,而於我身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於我:沙門瞿曇種族極高,我種族下;沙門瞿曇財寶甚多,我財寶少30沙門瞿曇形色至妙,我不妙;沙門瞿曇威神,我威神小;沙門瞿曇善智慧,我有智。私吒!但波斯匿娑羅王愛敬於法,至重供養,為奉事故,而於我身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於我。」
爾時世尊比丘曰:『私吒!有時此世皆悉敗壞,此世壞時,眾生生晃昱天31,彼於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節諸根具足,以喜為食,身光明,昇於虛空色久住。私吒!有時大地滿其中水,彼上以風吹攪,結構32為精,合33和合。猶如熟酪,以抨抨34乳,結構為精,合聚和合如是私吒!有時大地滿其中水,彼上以風吹攪,結構為精,合聚和合,從是地味35有色香味云何為色?猶如生酥36及熟酥37色。云何為味?如蜜丸38味。
私吒!有時此世還復成39時,眾生生晃昱天。壽盡業盡福盡終,此為人。此間已,妙色意生一切支節諸根具足,以喜為食,身光明,昇於虛空色久住。私吒!爾時,世中有日月,亦無星宿有晝夜,無月、半月40無時無歲。私吒!當爾之時,母,無男無女,又無家,復無奴婢,唯眾生41。於是,眾生42不廉,便是念:云何地味?我寧可以指抄此地味嘗。彼時眾生便以指抄此地味嘗。如是眾生知地味,復得食。彼時眾生是念:何故以指食此地味,用自疲勞?今寧可以手撮此地味食之。彼時眾生便以手撮此地味食。
「於彼眾生中復眾生眾生各以手撮此地味食,便是念:此實為善!此實為快!我等寧可亦以手撮此地味食。時,彼眾生即以手撮此地味食。若彼眾生以手撮此地味食已,如是如是轉厚、轉重、轉堅,若彼本時清淨色,於是便滅,自然生闇。私吒!世間之法,自然是。若生闇者,必日月;日月已,便生星宿;生星宿已,便成晝夜;成晝夜已,便有月、半月,有時、有歲。彼食地味,住43久遠
私吒!眾生地味多者,便生惡色;食地味少者,便有妙色。從是知色有如,勝如故,眾生眾生共相輕慢言:『我色勝,汝不如。』勝如輕慢44惡法故,地味便滅。地味滅已,彼眾生等便共聚集,極悲啼泣而是語:『奈何地味!奈何地味!』猶如今人含消美物,不說本字。雖受持不知義,此說觀義亦復如是45私吒!地味滅後,彼眾生生地肥46有色香味云何為色?猶如生47酥及熟酥色。云何為味?如蜜丸味。彼食此地肥久遠
私吒!眾生地肥多者,便生惡48色;食地肥少者,便有妙色。從是知色有如,勝如故,眾生眾生共相輕慢言:『我色勝,汝不如。』勝如輕慢惡法故,地肥便滅。地肥滅已,彼眾生等便共聚集,極悲啼泣而是語:『奈何地肥!奈何地肥!』猶如今人為所責49,不說本字。雖受持不知義,此說觀義亦復如是私吒!地肥滅後,彼眾生生婆羅50有色香味云何為色?猶如51曇華52色。云何為味?如淖蜜丸53味。彼食此婆羅久遠
私吒!眾生婆羅多者,便生惡色;食婆羅少者,便有妙色。從是知色有如,勝如故,眾生眾生共相輕慢言:『我色勝,汝不如。』勝如輕慢惡法故,婆羅便滅。婆羅滅已,彼眾生等便共聚集,極悲啼泣而是語:『奈何婆羅!奈何婆羅!』猶如今人苦法所觸,不說本字。雖受持不知義,此說觀義亦復如是
私吒!婆羅滅後,彼眾生生自然粳米54淨無皮,亦5556,長四寸,朝刈暮生,暮刈朝生,熟有鹽味,無有生氣眾生食此自然粳米,如57眾生食此自然粳米已,彼眾生等便生干形,或眾生而生男形,或眾生而生女形。若彼眾生生男女形者,彼已,便是語:『眾生生眾生生!』
私吒!眾生生者,謂說婦人也。若彼眾生生於男形及女形者,彼眾生等則更相伺;更相伺已,眼更相視;更相視已,則更相染;更相染已,便有煩熱;有煩熱已,便相愛著;相受著已,便行於欲。見行欲,便以木石,或以杖塊而打擲58之,便是語:『咄59!弊眾生非法事。』云何眾生是耶?猶如今人迎新婦時,則以襆60華散,或以華鬘垂,如是61:『新婦安隱!新婦安隱!』本所可憎,今所可愛。私吒!眾生不淨法。憎惡羞恥,懷慚愧者,彼便離眾一日、二日……至六、七日,半月、一月……乃到一歲。私吒!眾生不淨行者,彼便作家62是說:『此中惡!此中惡!』63私吒!是謂初因初緣世中家法,舊第一智,如法不如法如法人尊
「於中有64懶惰65眾生,便是念:今何為日日66自然粳米?我寧可并67一日食直耶?彼便并取一日米。於是,眾生語彼眾生曰:『眾生!汝來共取米耶?』彼則答曰:『我已并取,汝自取去。』彼眾生聞已,便是念:此實為善!此實為快!亦寧可并取明日所米耶?彼便并取明日米來。復眾生語彼眾生曰:『眾生!汝來共取米耶?』彼則答曰:『我已并取明日米來,汝自取去。』彼眾生聞已,便是念:此實為善!此實為快!今寧可并取宿日米來耶?時,彼眾生即便并取七日米來。如彼眾生自然粳米極取積聚,彼七粳米生皮,刈68至七日亦生皮隨所刈處,即不復生。
「於是,彼眾生便共便共聚集,極悲啼泣,如是語:『我等不善之法,謂曹等儲畜宿米。所以者何?我等本有妙色意生一切支節諸根具足,以喜為食,身光明,昇於虛空色久住。我等地味有色香味云何為色?猶如生酥69及熟酥色。云何為味?如蜜丸味。我等地味久遠我等地味多者,便生惡色;食地味少者,便70妙色。從是知色有如,勝如故,我等各各共相輕慢言:我色勝,汝不如。勝如輕慢惡法故,地味便滅。地味滅後我等地肥有色香味云何為色?猶如生酥及熟酥色。云何為味?如蜜丸味。我等地肥久遠我等地肥多者,便生惡色;食地肥少者,便有妙色。從是知色有如,勝如故,我等各各共相輕慢言。我色勝,汝不如。勝如輕慢惡法故,地肥便滅。地肥滅後我等婆羅有色香味云何為色?猶如曇華色。云何為味?如淖蜜丸味。我等婆羅久遠我等婆羅多者,便生惡色;食婆羅少者,便有妙色。從是知色有如。勝如故,我等各各共相輕慢言: 我色勝,汝不如。勝如輕慢惡法故,婆羅便滅。婆羅滅後我等自然粳米淨無皮,亦,長四寸,朝刈暮生,暮刈朝生,熟有鹽味,無有生氣我等食彼自然粳米。如71我等自然粳米,極取積聚,彼宿粳米便生皮,刈72至七日,亦生皮,隨所刈處,即不復生。我等寧可造作田種,標榜7374?』
「於是,眾75造作田種,豎標榜。於76中有眾生有稻穀,而入他田竊取他稻。其主已,便是語:『咄!咄!弊眾生云何是?汝有稻,而入他田竊取他稻。汝今可去,後莫復作!』然彼眾生復至再三竊取他稻,其主亦至再三見已,便以拳扠牽詣眾所,語彼眾曰:『此一眾生有稻穀,而我田竊取我稻。』然彼一眾生亦語眾曰:『此一眾生拳扠我牽來詣眾77。』
「於是,彼諸眾生共聚會,極悲啼泣而是語:『我等不善之法,謂守田也。所以者何?因守田故,便其諍訟,有失盡,有相道說,有拳相扠。我等寧可於其一端正78形色極妙第一者,立為田主。若可訶者,當令彼訶;若可擯79者,當令彼擯。若曹等所得稻穀,當以如法輸送與彼。』於是,彼眾生中,有端正形色極妙第一者,眾便共舉,立為田主。若可訶者,彼便80;若可擯者,彼便擯棄。若81有稻者,便以如法輸送與彼是田主,是田主謂之剎利也,令如法眾生82,守83護行是王84,是王謂之王也。私吒!是謂初因初緣世中剎利種,舊第一智,如法不如法如法人尊85
「於是,彼異眾生以守為病,以守為癰,以守為箭刺,便棄捨守,86,作草葉屋而學禪也。彼從事,朝朝平旦入村邑王城而行乞食。彼多眾生見便與,恭敬重,而是語:『此異眾生以守為病,以守為癰,以守為箭刺,便棄捨守,事,作草葉屋而學禪也,此諸尊捨害、不善法梵志,是梵志謂之梵志也。』
「彼眾生學禪不得禪,學苦行不得苦行,學遠離不得遠離一心不得一心,學精進不得精進,便捨87事,還村邑王城,作四柱88屋,立經書。彼多眾生見如是已,便不復與、恭敬重,而是語:『此異眾生本以守為病,以守為癰,以守為箭刺,便棄捨守,事,作草葉屋,而學於禪不能得禪,學苦行不得苦行,學遠離不得遠離一心不得一心,學精進不得精進,便事,還村邑王城,作四柱89屋,立經書,此諸尊等更學博聞,不復學禪是博聞,是博聞謂之博聞。』私吒!是謂初因初緣世中有梵志種,舊第一智,如法不如法如法人尊
「於是,彼異眾生各各詣90諸方而作田業,是各各諸方而作田業,是各各諸方而作田業,謂之鞞舍91私吒!是謂初因初緣世中有鞞舍種,舊第一智,如法不如法如法人尊92
私吒!世中起此三種姓已,便知第四沙門種也。云何中有此三種姓已,便知第四沙門種耶?於剎利族姓之子,能自不善法,自厭憎不善法,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而是念:沙門行於梵行。便作沙門行於梵行如是梵志種族、鞞舍種族族姓之子,亦自不善法,自厭憎不善法,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亦是念:沙門行於梵行。便作沙門行於梵行私吒!如是世中起此三種姓已,便知第四沙門種也。
私吒!廣說此三種姓云何此三種耶?剎利種族族姓之子不善法,口、不善法,彼身壞終,一向受苦。如是梵志種族、鞞舍種族族姓之子不善法,口、不善法,彼身壞終,一向受苦。私吒!剎利種族族姓之子行善法,口、不善法,彼身壞終,一向受樂如是梵志種族、鞞舍種族族姓之子行善法,口、不善法,彼身壞終,一向受樂私吒!剎利種族族姓之子二行及與護行93,口、二行及與護行,彼身壞終。,受於苦樂如是梵志種族、鞞舍種族族姓之子二行及與護行,口、二行及與護行,彼身壞終,受於苦樂
私吒!剎利種族族姓之子之修七覺94善思觀,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如是梵志種族、鞞舍種族族姓之子修七覺法,善思觀,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私吒!如是此三種廣分別也。梵天帝主說此偈曰:

剎利二足尊,謂種族姓,
學明及行,彼為天人95。』

私吒!梵天帝主善說此偈,非不善也;善歌諷誦,非不善也;善詠語言,非不善也。謂如是說:

剎利二足尊,謂種族姓,
學明及行,彼為天人稱。』
「所以者何?如是說:
剎利二足尊,謂種族姓,
學明及行,彼為天人稱。」

佛說如是尊者私吒、婆羅婆等,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婆羅婆堂經第9697(五千六八字98

(一五五)阿含99梵志須達100101102(第四分別誦10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須達104居士往詣所,稽首作禮,卻坐面。
世尊問曰:「居士家頗行施耶?」
須達居士答曰:「唯然世尊!家布施,但為至粗,不能好也,糠飯麻羹,薑菜片。」
世尊告曰:「居士!若施粗食及施妙食,俱得報耳!居士!若行粗施,不信施、不故施105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施、不觀果報施者如是受報:心不欲得好家,不得好乘,不得好衣被,不得好飲食,不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106居士!當受報如是居士!若行粗施,施、故施107手施、往施、思惟施、由施、觀果報施者如是受報:心欲得好家,得好乘,得好衣被得好飲食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當受報如是
居士!若行妙施,不信施、不故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施、不觀果報施者如是受報:心不欲得好家,不得好乘,不得好衣被,不得好飲食,不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當受報如是居士!若行妙施,施、故施、手施、往施、思惟施、由施、觀果報施者如是受報:心欲得好家,得好乘,得好衣被得好飲食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當受報如是
居士!昔過去梵志長者,名曰隨藍108。極大富樂,無量,封戶食邑珍寶,畜牧產不可稱計,彼布施其像如是八萬四千金缽盛滿碎銀,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缽盛滿碎金,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金缽盛滿碎金,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缽盛滿碎銀,如是大施八萬四千象,莊校109嚴飾,白絡覆上,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馬,莊校嚴110飾,白絡金合霏那111如是大施八萬四千牛,衣繩衣覆,112之皆一斛乳汁,如是大施八萬四千女,姿容端正,睹者歡悅113瓔珞,嚴飾具足如是大施,況復其餘噉含消?
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復有施滿閻浮114凡夫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復有須陀洹食者,此於彼施最為115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食,復有一斯陀含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食,復有阿那含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食,復有阿羅訶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食,復有辟支佛116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復有一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有作舍,施四方比丘眾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作舍施四方比丘眾,歡喜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作舍施四方比丘眾,歡喜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有為一切眾生行於慈心乃至牛頃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作舍施四方比丘眾,歡喜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為一切眾生行於慈心乃至牛頃,一切諸法無常、苦、空及非神117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於居士云何?昔時梵志長者名隨藍者,謂異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當知即是我也。昔為梵志長者,名曰隨藍。居士!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居士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說法得至究竟究竟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今已離生病死、啼哭憂慼,今已得脫一切苦。」
佛說如是須達居士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須達哆經第18119千五百八九字120

(一五六)阿含梵志品梵波羅延121122(第四分別誦12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拘娑羅124梵志彷徉,往詣所,共相問訊,卻坐面,白曰:「瞿曇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恣汝所問。」
時,諸梵志問曰:「瞿曇今有梵志梵志法,為越梵志法耶125?」
世尊答曰:「今無梵志梵志法,梵志久已越梵志法。」
時,諸梵志問曰:「瞿曇云何今無梵志梵志法,諸梵志等越梵志法來為幾時耶?」
彼時世尊以偈答曰:

「所謂昔有,自調熱行126
五欲功德清淨梵行127
梵行戒行,率至柔軟性,
恕亮心,忍辱護其意。
此法,梵志不護此,
梵志護,所有錢財穀,
習錢財穀,梵志守此藏128
干種,屋129舍及床榻,
豐城及諸國,梵志如是130
梵志莫害,率諸法
往到於他131門,有拘制彼;
發家乞求法132,隨其食時到。
梵志住在家見者為施;
滿四十八年清淨梵行
求索行成,昔時梵志行;
彼不偷財物,亦恐怖
133相應,當以共和合
不為煩惱故,怨淫134相應法
諸有梵志者,如是
第一行,梵志極堅求。
彼諸淫135欲法不行乃至夢;
彼因此梵行,自稱我梵。
此行,慧者當彼;
床薄衣極單,食酥136存。
乞求皆如法,立齋布施
齋時異乞,自於己乞求。
立齋行施時,彼不殺牛;
父母兄弟,及餘有親親
牛亦如是,彼樂;
137食體有力138,乘者安隱樂。
義理,莫樂殺於牛;
柔軟身極大,精稱譽。
慇懃利,昔時梵志行;
梵志利,專事及非事。
當來此世,必度脫此世;
彼月過於月,見意趣向彼。
遊戲於夜中,嚴飾諸婦人139
吉牛圍繞前,婦女極端正。
人間微妙欲,梵志之常願;
具足車乘具,作縫治好。
家居及婚姻梵志之常願;
造作此縛,我等從彼來。
大王140齋行施,莫失其財利;
財物米穀,有餘錢財。
大王相應此,梵志及車乘;
齋及馬齋,馬齋不障門141
142集作齋施,財物梵志
彼從此得143利,愛樂財物
彼以起為欲,增長愛;
猶如廣池水,及無量財物
如是人有牛,於生生活具;
造作此縛,我等從彼來。
大王144行施,莫失其財利;
財物米穀,若汝有牛。
大王相應此,梵志及車乘;
無量百千牛,因為齋145殺。
頭角所嬈,牛豬昔時等;
往至捉牛角,持利刀殺牛。
喚牛及於父,146名曰香;
彼喚呼非法,以刀刺牛時147
法行於齋,越過最在前;
有事而殺,遠離衰退法
三病148不用食149150
以憎嫉於牛,病九八。
如是此憎151諍,故為所惡;
人見如是,誰不有憎者。
如是此世行,無智最下賤;
各各為欲憎,若婦誹謗夫。
剎利梵志女,及護於姓152
犯於生法自在由於欲。」

如是梵志!今無梵志梵志法,梵志梵志法來爾許時也。」
於是,拘娑羅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逝!我已解。世尊153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154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彼拘娑羅梵志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波羅延經第155156(九百五九字157

中阿含經卷第三九(千六百九字158)(第四分別誦159


1「含」,聖本作「鋡」。
2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三字。
3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4本經敘說私吒及婆羅人皆梵志種姓出家,被諸梵志責,佛乃告其身之清淨垢穢不種姓,并為詳說劫初時漸立三種姓沙門之事,後說善惡業報種姓差別長部(D.27.Agganna-Suttanta 起世因本經)、阿含第五經小緣經(大一﹒三十六中)、宋﹒施護等譯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大一﹒二一六)。
5三」,麗本作「三」,今依據明本改作「三」二字
6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7私吒(Vasettha)(巴),比丘名。
8婆羅婆(Bharadvaja)(巴),比丘名。
9「責」,聖本作「嘖」。
10「彼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巴利本作 hinam attha vannam ajjhupagata yadidam mundake samanake ibbhe kanhe bandhupadapacce (禿頭之假沙門,既卑賤又邪惡,乃是從大在之足所生之子孫。)
11「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12「學」,正本作「覺」。
13「耶」,德本作「邪」。
14「極」,宋、元、明三本均作「困」。
15「自」,宋、元、明三本均作「極」,德本與聖本均作「困」。
16「我此無上明、行、證,不說生勝,不說種姓,……於無上明、行、證別」。此段阿含第五經小緣經(大一﹒三十六下)作:「今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沙門婆羅門自恃種姓,懷憍慢心,於我法不得無上證也。能捨離種姓,除憍慢心,則於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人惡下流,我法不爾。」
17「謂三種,令非……居士種」,阿含第五經小緣經(大一﹒三七上)作:「四姓種,善惡居之,智者所舉智者所責。何謂為四?一者剎利種,二者婆羅門種,三者居士種,四者首陀羅種。」剎利(khattiya)(巴),又作剎帝利印度種姓階級之一,為貴族、武士階級。梵志(brahmana)(巴),即婆羅門印度種姓階級之一,主祭祀。「居士」,巴利本作(vessa)(毘舍),又作吠舍鞞舍印度種姓階級之一,為會上之農、工、商階級。
18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均無「居士二字
19「可」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不」字。
20「志」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均有「居士二字
21「妊」,德本與聖本均作「任」。
22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均無「身」字。
23「誣」,麗本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誣」。
24「說」,宋、元、明三本均作「念」。
25「惑」,德本作「或」。
26「冷」,宋、明二本均作「今」。
27我等梵志是……是如來也」,巴利本(D.vol.3,p.84作:「我們是釋迦的子孫––沙門。」私吒!凡是對於如來信心安定、根生、確立、堅固,不由沙門或由婆羅門,或由天,或由羅,或由梵天,或由世間上之任何人所動搖者,彼適合於此說:「世尊的嗣子,從﹝其﹞口生的,從法生的,所造化,法的繼承者。」這是什麼原因呢?私吒!如來的同義語也就是法體,梵體,也是所成的,也是梵所成的。
28斯匿(Pasenadi)(巴),為在世時拘娑羅族之王,後皈依佛陀。此處謂釋迦族對波斯匿王奉事,執宗主之禮。
29德本無「此」字。
30沙門瞿曇財寶甚多,我財寶少」,巴利本作 balava samano Gotamo,dubbalo 'ham asmi(沙門瞿曇是力強,是力弱。)
31「晃昱天」,巴利本作 Abhassara (光音天),係色界天之頂天。
32「構」,麗本作「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構」。
33「合」,聖本作「含」。
34「抨抨」,聖本作「????」。
35地味(rasa-pathavi )(巴),rasa亦有實質之意,故此可譯為地質。
36生酥(navanita)(巴),又作乳酥。「酥」。聖本作「蘇」。
37熟酥(sappi)(巴),又作醍醐
38「蜜丸」,巴利本作 khuddamadhu(蜂蜜)。
39「復成」,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均作「成復」。
40月、半月(masa-addhamasa)(巴),印度曆法將每個月分成二等分,以月之盈缺立黑之名。一稱白分(sukka-pakkha)(巴),一日五日,由月盈至滿。一稱黑分(kanha-pakkha)(巴),自十六以下,由月虧至晦。
41私吒!有時大地滿其中水……唯眾生」,巴利本(D.vol.3,p.84¯5)作:私吒!經過相當時間之後,此世界成立,世界成立時,部分眾生捨去光音天身歸來此世。但是,彼等是所成、喜為食、自放光、行空、保持清淨,停留長久時間。私吒!其時﹝一切﹞變水,黑暗光。不見月、日,無星及星光,無日夜,無半月與一月,無季節與年歲,無男、女只被稱為諸眾生。然而,私吒!彼眾生,經過相當時間之後,地味(質)遍滿於水。猶如牛乳被煮熱之後,﹝其熱﹞消失時,上而有覆物,此﹝地質﹞出現。其﹝地質﹞具足色、具足香、具足味,如完全醍醐或純粹的生酥之色;也有好像清淨的蜂蜜味。
42餮」,巴利本作 lola-jatika 其意為:貪欲的種類,指屬貪欲的人。「餮」,德本與聖本均作「餘」。
43地味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味在」。
44勝如輕慢」,巴利本作 Tesam vannatimana-paccaya manatimana-jatikanam 其意為:彼等由於﹝恃其﹞美色過慢,故有過慢之種類者。
45地味滅已,彼眾生等便共聚集,……此說觀義亦復如是」,此經文與巴利本相異,巴利本(D.vol.3,p.86)作:地味滅時,彼等相集,相聚已而悲歎:「嗚呼味!嗚呼味!」今人若得某種美味食已,亦此悲歎:「嗚呼味!嗚呼味!」此係今人只管遵從古老的文字,而不明其本義。
46地肥」,巴利本作 bhumi-pappataka (地餅),白衣金幢經(大一﹒二一八下)亦作「地餅」。「肥」,聖本作「??」。
47「生」,麗本作「主」,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改作「生」。正本亦作「生」。
48「惡」,聖本作「為」。
49「責」,麗本作「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責」。
50婆羅」,巴利本作 badalata (蔓草、林藤)。白衣金幢經(大一﹒二一八下)作「林藤」。
51「如」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如」。
52曇華(udumbara)(巴),又作婆羅華、優曇波羅優曇缽曇。
53淖蜜丸:即黏蜜丸。
54自然粳米」,巴利本作 akatthapako sali (不必耕作而熟之米)。
55」,宋、元、明三本均作「穬」。
56淨無皮,亦」,巴利本作 akano athuso sugandho (無糠、無穀皮、有妙香)。「」,聖本作「」。
57「如」,德本與聖本均作「如如二字
58打擲」,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擲打」。
59「咄」,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均作「咄咄」二字
60「襆」,德本作「??」,聖本作「樸」。
61「言」,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語」。
62作家」,阿含第五經小緣經(大一﹒三八上)作「造屋舍」。
63「猶如今人迎新婦時……此中惡」,巴利本(D.vol.3,p.89)作:現在,還一些地方的人,﹝迎﹞載新娘出來的時候,有些人投穢物,有些人投灰,有些人投糞。此係現在人只管遵從古老的習慣,而不明其本義。私吒!當時認為它是非法的,現在認為它是合法。然而,私吒!當時行淫眾生一月月間不得入村或城(街巿)。私吒!因為其時彼眾生過度的陷不正法,所以為了隱覆不正法,就着手於造作房屋。
64「一」字之下,麗本有一「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刪去。
65「惰」,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嬾」。
66「日」,聖本作「月」。
67「并」,宋、元、明三本均作「併」。
68「刈」,宋本作「割」。
69「酥」,德本與聖本均作「蘇」。
70「便」,麗本作「彼」,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便」。
71「如」,聖本作「如如二字
72「刈」,宋、元、明三本均作「割」。
73「榜」,麗本作「膀」,今依據聖本改作「榜」。
74我等寧可造作田種,標榜耶」,巴利本作 yan nuna mayam salim vihajeyyama,mariyadam thapeyyama (我等寧可分配粳米,設立境界。)
75「眾」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一「彼」字。
76本無「於」字。
77「然彼一眾生……牽來詣眾」巴利本(D.vol.3,p.92)作:有些人以手打,有些人以土塊打,有些人以杖打。然而,私吒!於此開始,偷盜出現,毀謗出現妄語出現,刑罰出現
78「正」,聖本作「政」。
79「擯」,聖本作「殯責」二字
80「責」,麗本作「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責」。
81「若」,聖本作「各」。
82「令如法眾生」,巴利本作 dhammena pare ranjeti (如法使他人樂)。
83「守」,宋、明二本與德本均作「密」,元本與聖本均作「蜜」。
84「王」,聖本作「主」。
85「舊第一智,如法不如法如法人尊」,白衣金幢經(大一﹒二○下)作:「若此若彼,諸有情類,若同若異,若法若非法,雖有差別法爾自然,最上最勝最極高大,如是法,如是法生,增上歸趣。」
86事」,巴利本作 arannayatane (於閑林處)。
87本無「捨」字。
88「柱」,聖本作「住」。
89「柱」,聖本作「注」。
90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均無「詣」字。
91鞞舍(vessa)(巴),又作毘舍吠舍印度種姓階級之一,為會上農、工商階級。
92如法不如法如法人尊」,巴利本(D.vol.3,p.95)作 Tesam neva sattanam anannesam sadisanam neva no asadisanam dhammen'eva noadhanmmena.Dhammo hi Vasettha janetasmim ditthe c'eva dhamme abhisamparayan ca 其意為:正是為了彼眾生,非為了其他﹝眾生﹞;相當(適合),非不相當;如法,非不如法。確實人們於現世來世,法是最尊的。
93二行及與護行」,巴利本作 dvayakari,vitimissa-ditthiko 其意為:﹝以身、口、行善惡﹞二行者,是雜見者
94七覺法」,巴利本作 satannam bodhi-pakkhiyanam (七覺支),即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捨七種順趣菩提之法。(按 sata 可能是 satta 之誤)
95剎利二足尊……彼為天人稱」,巴利本利 Khattiyo settho jane tasmim ye gotta-patisarino,vijja-carana sampanno so settho deva-manuse ti.(依止種姓者,剎利最勝具足明與行,彼為人天尊。)
96三」,麗本作「三」,今參考三五一頁注5改作「三」。
97明本無「婆羅婆堂經第三竟」九字
9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五千六八字六字
99明本無「阿含」三字。
100「哆」,宋、元、明三本均作「多」。
101本經敘說世尊須達長者說施差別,非關粗妙之物,次為比較福田,并以昔為梵志長者隨藍作喻,謂布施凡夫四果辟支佛乃至如來,不若布施四方僧舍;又不皈依,行慈心,更不無常觀增支部(A.9.20.Velama 毘羅摩)、蕭齊﹒求那毗地佛說須達經(大一﹒八七九)、宋﹒法天佛說長者施報經(大一﹒八八○)、失譯﹒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大一﹒八七八)、阿含等趣四諦品第三經(大二﹒六四四中)。
102四」,麗本作「四」,今依據明本改作「四」二字
103「四」,麗本作「三」,今依據宋、元二本與聖本改作「四」。又,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104「哆」,明本作「多」。
105「不故施」,須達經(大一﹒八七九上)作「不施」。
106如是受報……不至心故行施也」,巴利本(A.vol.9,p.392¯3)作:每當布施果報生起時,他對於廣大的物無心受用廣大衣物無心受用,對於廣大的車乘無心受用,對於廣大五妙欲無心受用﹞。凡是所有的子、妻、奴僕、走使、業務人等,他們也都不聽從、不傾耳、不予理解,這是什麼原因呢?居士!是這樣的,是不恭敬所作業的果報須達經(大一﹒八七九上)作:「當知如是報不在妙有屋舍,意亦不在諸妙物,意亦不在衣被,亦不在妙食,意亦不在妙五樂淫。何以故?此居士行非報故。」
107「故施」,須達經(大一﹒八七九上)作「不隨時與」。
108隨藍(Velama)(巴),梵志名,為釋尊前生,極大富樂,無量,喜行盛大布施
109「校」,麗本作「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改作「校」。
110「校嚴」,麗本作「嚴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改作「校嚴」。
111霏那:據一切經音義卷五二(大五四﹒六五二中)作:「梵言也,此謂福德行也。」如是,則「福德行」之原語為 guna,種類之意,故此處或可解為「種種白絡合金」。
112」,德本作「構」,聖本作「搆」。
113「悅」,聖本作「喜」。
114滿閻浮場:充滿於閻浮洲之中。
115「最為」,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為最」。
116辟支佛(pacceka-buddha)(巴),又作緣覺獨覺,不需經人教導自行悟道者。
117非神(anatta)(巴),非我無我
118四」麗本作「四」,今參考三七三頁注7改作「四」。
119明本無「須達哆經第四竟」八字
120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五百八九字八字
121本經敘說世尊梵志所問事。謂今無梵志學「梵志法」,梵志久已越「梵志法」,并以偈誦述其如是說之理由。經集(Sn.2.7.Brahmanadhammika-sutta 婆羅門經)。
122五」,麗本作「五」,今依據明本改作「五」二字
123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124娑羅國(Kosala)(巴)。德本作「拘婆羅國」。
125瞿曇今有梵志梵志法,為越梵志法耶?」巴利本作"sandissanti nu kho bho Gotama etarahi brahmana porananam brahmananam brahmanadhamme"(朋友,瞿曇現在的諸婆羅門所表現的是否符合於諸舊(古)婆羅門的諸婆羅門法?)
126熱行」,巴利本作 tapassino (苦行者)。
127「行」,聖本作「志」。
128梵志護……梵志守此藏」,巴利本作 Na pasu brahamanan'asum,na hirannam na dhaniyam,sajjhayadha adhannasum,brahmam nidhim apalayum.其意為:婆羅門家畜,亦無黃金并財穀,讀誦經(吠陀)為財為穀,唯梵天寶庫。
129「屋」,德本作「居」。
130干種……梵志如是」,巴利本作 Nanarattehi vatthehi sayanehi avasathehi ca phita janapada rattha te namassimsu brahmane.其意為:染種種﹝色﹞之服,臥具住宅甚豐富,諸地方國土人等,彼等禮拜婆羅門
131「於他」,宋、元、明三本與德本、聖本均作「他族」。巴利本作sabbaso (所有的)。
132「法」,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去」。
133「受」,麗本作「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受」。
134「淫」,宋本作「好」。
135「淫」,聖本作「姓」。
136「酥」,聖本作「蘇」。
137「飲」,宋本作「餘」。
138「力」,宋本作「方」。
139「人」,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女」。
140大王」,巴利本作 okkaka (甘蔗王)。甘蔗王為日種族,即釋迦族之祖先
141大王相應此,梵志及車乘;齋及馬齋,馬齋不障門」,巴利本作Tato ca raja sannattobrahmanehi rathesabho assamedham purisamedham sammapasam vacapeyyam nraggalam (由於諸婆羅門勸說的緣故,車乘之主––王舉行獻馬祭、獻人祭、擲棒祭、酒祭、無遮會)。獻馬祭,以馬作犧牲供品,而供後殺死之祭。獻人祭也可依此推知。擲棒祭,似乎以投擲祭祀用之棒而舉行的獻供祭,詳細不明。酒祭,飲蘇摩酒之祭。無遮會,一切物之祭。又「馬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烏齋」,德本作「牛齋」。
142「聚」,德本作「取」。
143「此得」,元、明二本均作「此」。
144「齋」,德本與聖本均作「齊」。
145「齋」,聖本作「齊」。
146「剎」,元、明二本均作「殺」。
147「彼喚呼非法,經刀刺牛時」,巴利本作 Tato ca deva pitaro Indo asurarakkhasa "adhammo"iti pakkandum yam sattham nipati gave.其意為:因此,凡是刀刺入牛﹝身﹞上時,諸天、祖神(梵天)、帝釋阿修羅夜叉﹝等﹞,哭着叫:「非法!」
148三病:謂欲望、飢餓、衰老三種病。
149「不用食」,巴利本作 anasana (不足)。
150「老」,麗本作「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老」。
151「憎」,麗本作「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憎」。
152「姓」,聖本作「性」。
153世尊」,宋、元、明三本均作「逝」。
154「唯」,元、明二本均作「惟」。
155五」,麗本作「五」,今參考三七九頁注5改作「五」。
156明本無「梵波羅延經第五竟」九字
15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九百五九字六字
15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六百九字六字
159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誦」字之下,聖本有性空佛海德佛王佛」九字與「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