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七八)阿含1心品獵師2第七(第四分別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蘭哆4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獵師飼鹿,不如是心:令鹿得肥、得色、得力、得樂、壽。獵師飼鹿,如是心飼:唯欲近食,使5近食已,令憍恣放逸6;放7逸已,隨8獵師獵師眷屬獵師飼鹿,如是心也。
第一群鹿近食獵師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隨獵師獵師眷屬如是第一群鹿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9
「第二群鹿而是念:第一群鹿近食獵師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隨獵師獵師眷屬如是第一群鹿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今寧可捨10獵師食,恐怖事處,食草飲水耶?第二群鹿是念已,便捨獵師食,恐怖事處,食草飲水。彼春後月諸草水盡,身體極羸11,氣力衰退,便隨獵師獵師眷屬如是彼第二群鹿亦復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
「第三群鹿亦是念:第一、第二群鹿一切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今寧可離獵師獵師眷屬不遠,不遠已,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12,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第三群鹿是念已,便離獵師獵師眷屬不遠,不遠已,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彼獵師獵師眷屬便是念:第三群鹿甚奇諂黠!極13諂黠14!所以者何?食我食已,而不可得今寧可長圍罝15長圍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止。獵師獵師眷屬是念已,便長圍罝,長圍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止。如是第三群鹿鹿亦復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
「第四群鹿亦是念:第一、第二、第三群鹿一切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今寧可獵師獵師眷屬所不至處,住彼已,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第四群鹿是念已,便獵師獵師眷屬所不至處,住彼已,便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彼獵師獵師眷屬是念:第四群鹿甚奇猛俊!第一猛俊16!若我逐彼,必不能得,餘鹿則當恐怖驚散,今寧可捨罝第四群鹿17獵師獵師眷屬是念已,則便捨罝,如是第四群鹿便得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
比丘說此喻,令解義,今說此觀其義。獵師食者,當知五欲功德: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獵師食者,當五欲功德也。獵師者,當惡魔王也。獵師眷屬者,當魔王眷屬也。群鹿者,當沙門梵志也。第一沙門梵志近食魔王食––世間施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隨魔王魔王眷屬如是第一沙門梵志不脫魔王魔王眷屬18境界。猶如第一群鹿近食獵師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隨獵師獵師眷屬如是第一群鹿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第一沙門梵志亦復如是
「第二沙門梵志是念:第一沙門梵志近食魔王食––世間施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隨魔王魔王眷屬如是第一沙門梵志不脫魔王魔王眷屬境界今寧可捨19施食20恐怖事處,21及根耶22?第二沙門梵志是念已,便捨世間施食恐怖事處,果及根。彼春後月諸果根盡,身體極羸,氣力衰退,力23衰退已,便心解脫慧解脫衰退心解脫慧解脫衰退已,便隨魔王魔王眷屬如是第二沙門梵志亦不脫魔王魔王眷屬境界。猶如第二群鹿而是念:第一群鹿近食獵師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隨獵師獵師眷屬如是第一群鹿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今寧可捨獵師食,恐怖事處,食草飲水耶?第二群鹿是念已,便捨獵師食,恐怖事處,食草飲水。彼春後月諸草水盡,身體極羸,氣力衰退,便隨獵師獵師眷屬如是第二群鹿亦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彼第二沙門梵志亦復如是
「第三沙門梵志是念:第一、第二沙門梵志一切不脫魔王魔王眷屬境界今寧可離魔王魔王眷屬不遠,不遠已,不近食世間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魔王魔王眷屬。第三沙門梵志是念已,便離魔王魔王眷屬不遠,不遠已,便不近食世間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魔王魔王眷屬,然受持二見––有見無見24。彼受此二見故,便隨魔王魔王眷屬如是第三沙門梵志亦不脫魔王魔王眷屬境界
「猶如第三群鹿亦是念:第一、第二群鹿一切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今寧可離獵師獵師眷屬不遠,不遠已,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第三群鹿是念已,便離獵師獵師眷屬不遠,不遠已,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彼獵師獵師眷屬便是念:第三群鹿甚奇諂黠!極諂黠!所以者何?食我食已,而不可得今寧可長圍罝;長圍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止。獵師獵師眷屬是念已,便長圍罝;長圍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止。如是第三群鹿亦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所依者當知有見也,止者當知無見也,彼第三沙門梵志亦復如是
「第四沙門梵志是念:第一、第二、第三沙門梵志一切不脫魔王魔王眷屬境界今寧可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住彼已,不近食25世間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魔王魔王眷屬。第四沙門梵志是念已,便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住彼已,不近食世間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魔王魔王眷屬如是第四沙門梵志便脫魔王魔王眷屬境界
「猶如第四群鹿亦是念:第一、第二、第三群鹿一切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今寧可獵師獵師眷屬所不至處,住彼已,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第四群鹿是念已,便獵師獵師眷屬所不至處,住彼已,不近食獵師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隨獵師獵師眷屬。彼獵師獵師眷屬是念:第四群鹿甚奇猛俊26第一猛俊!若我逐彼,必不能得,餘鹿則當恐怖驚散,今寧可捨罝第四群鹿。彼獵師獵師眷屬是念已,則便捨罝,如是第四群鹿便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彼第四沙門梵志亦復如是
比丘!當學如是所依止,令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何者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謂比丘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復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謂比丘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謂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
「復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謂比丘一切色想,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復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謂比丘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知滅身觸成就遊,慧見諸漏斷知,是謂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比丘如是所依止,令27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處。當學如是28!」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獵師經第七竟29千三百九十六30

七九)阿含31心品五支物主32第八(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五支物主33平旦34舍衛國,往詣所,欲見世尊供養禮事。五支物主便是念:且置往見佛世尊,或能宴坐諸尊比丘今寧可詣一娑邏末利學園35。於是,五支物主便至此36遊戲歡樂,近巾頭阿梨37,往詣一娑邏末利學園。
彼時,娑邏末利學園中,一異沙門文祁子38,在於彼中為宗主,眾人之師,眾所重,統領大眾五百學師。彼在擾亂眾發高大音聲,其聲喧鬧,說干種畜生之論39,謂論王、論賊、論鬥諍、論飲食、論衣被、論婦人、論童女、論淫女、論世間、論邪道、論海中,如是比聚集,論干種畜生之論。沙門文祁子遙見五支物主來,便自敕己眾,令然住:「汝等然!莫復語言!宜自收斂!此沙門瞿曇弟子五支物主來,沙門瞿曇在家弟子舍衛國者,無過五支物主。所以者何?彼愛樂然,稱說默然,若彼見此眾然者,或能來前。」
彼時沙門文祁子止己眾已,自然住。
於是,五支物主往詣沙門文祁子所,共相問訊,卻坐面。沙門文祁子語曰:「物主!四事,我施設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40云何為四?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物主!四事者,我施設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
五支物主沙門文祁子所說,不是不非,從座41起去:此所說,我自詣佛,當問此義。便往詣佛,稽首作禮,卻坐面,與沙門文祁子所共論者,盡向佛說
世尊聞已,告曰:「物主!如沙門文祁子所說,若當爾者,嬰孩童子支節柔軟,仰向臥眠,亦當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物主!嬰孩童子尚無身想,況復作惡業耶?唯能動想。物主!嬰孩童子尚無口想,況復惡言耶?唯能得啼。物主!嬰孩童子無命想,況復行邪命耶?有呻吟。物主!嬰孩童子無念想,況復惡念耶?唯念母乳。物主!若如沙門文祁子者,如是嬰孩童子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
「物主!四事,我施設成就善、第一善,然非無上士不得第一義,亦非質直沙門云何為四?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物主!四事,我施設成就善、第一善,然非無上士不得第一義,亦非質直沙門。物主!身業口業者,我施設是戒。物主!者,我施設心所有與心相隨。物主!說當知不善戒,當知不善從何而生,當知不善戒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當知賢聖弟子云何不善戒耶?物主!說當知戒,當知從何而生,當知戒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當知賢聖弟子云何戒耶?物主!說當知不善念,當知不善念從何而生,當知不善念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當知賢聖弟子云何不善念耶?物主!說當知善念,當知善念從何而生,當知善念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當知賢聖弟子云何滅善念耶?
「物主!云何不善戒耶?不善行,不善口、行,是謂不善戒。物主!此不善從何而生?說彼所從生,當知從生。云何為心?欲、有恚、癡,當知不善從是生。物主!不善戒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多聞聖弟子捨身不善業善業;捨口、不善業,修口、意善業,此不善戒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不善戒?若多聞聖弟子內身如身,……至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不善戒也。
「物主!云何戒耶?善身業,善口、意業,是謂戒。物主!此從何而生?說彼所從生,當知從生。云何為心?無欲42恚、無癡,當知從是生。物主!戒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若多聞聖弟子不著戒,此戒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戒?若多聞聖弟子內身如身,……至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戒也。
「物主!云何不善念耶?欲念、恚念害念,是謂不善念。物主!不善念從何而生?說彼所從生,當知從想生。云何為想?我43說想種、無量種、干種行,或想,或恚想,或害想。物主!眾生欲界想故,不善念,欲界相應有想者,因彼想故,不善念,欲界相應。物主!眾生因恚、害界想故,不善念,恚、害界相應有想者,因彼想故,不善念,恚、害界相應,此不善念從是想生。物主!不善念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若多聞聖弟子離欲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此不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不善念?若多聞聖弟子內身如身,……至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不善念也。
「物主!云何善念耶?無欲念、恚念害念,是謂善念。物主!善念從何而生?說彼所從生,當知從想生。云何為想?說想種、無量種、干種行,或無欲想,或恚想,或害想。物主!眾生無欲界想故,善念,無欲相應有想者,因彼想故,善念,無欲相應。物主!眾生恚、害界故,恚、害界相應有想者,因彼想故,44害界相應,此善念從是想生。物主!善念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若多聞聖弟子樂滅、滅,喜、憂本已滅,不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此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滅善念?若多聞聖弟子內身如身,……至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善念也。
「物主!若多聞聖弟子慧觀不善戒知如真,從不善戒知如真,此不善戒滅無餘,敗壞無餘,知如真以慧觀賢聖弟子如是行者不善戒知如真。以慧觀戒知如真,從戒知如真,此戒滅無餘,敗壞無餘,知如真以慧觀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戒知如真。以慧觀不善念知如真,從不善念知如真,此不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知如真以慧觀賢聖弟子如是行者不善念知如真。以慧觀善念知如真,從善念知如真,此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知如真以慧觀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善念知如真。所以者何?因正見故生正志,因正志故生正語。因正語故生正業,因正業故生命,因命故生方便,因方便故生正念,因正念故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定已,便解脫一切淫、怒、癡。
「物主!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已,便知一切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是謂學45見跡46成就八支47漏盡阿羅訶48成就十支49。物主!云何學見跡成就八支?謂學正見……至學正定,是謂學見跡成就八支。物主!云何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謂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物主!十支,我施設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
佛說如是,彼五支物主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支物主經第八竟50百七八字51

(一八○)阿含心品瞿曇彌經52第九(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釋羇瘦,在加鞞羅衛53拘類樹園。
爾時摩訶闍缽提瞿曇彌54持新金縷黃色55往詣所,稽首足,卻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縷56黃色衣我世尊作,愍我故,願垂納受!」
世尊告曰:「瞿曇彌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57。」
大生58瞿曇彌至再三白曰:「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世尊作,愍我故,願垂納受!」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曇彌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
爾時尊者阿難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白曰:「世閏!此大生瞿曇彌世尊饒益世尊終後乳養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大生瞿曇彌實於饒益,我母終後乳養於我。阿難亦於大生瞿曇彌饒益。所以者何?大生瞿曇彌因我故,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不疑三尊59苦集60滅道成就信、戒、多聞、施、慧,殺斷殺、不與取淫、妄言、離酒酒。阿難人因人故,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不疑三尊苦集滅道成就信、戒、多聞、施、慧,殺斷殺、不與取淫、妄言、離酒酒者,此人供養於彼人至盡形壽,以飲食衣被、床榻、湯藥及干種諸生活具,不得報恩
「復次,阿難!有七施眾61,有十四私施62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阿難云何七施眾,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族姓男、族姓女在世時,為首,施佛及比丘眾,是謂第一施眾,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族姓男、族姓女世尊般涅槃後不久施二部眾;施比丘眾;施比丘尼眾。入比丘園而白眾曰:『中爾所比丘來,布施彼也。』入比丘尼房而白眾曰:『中爾所比丘尼來,布施彼也。』是謂第五施眾,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
阿難當來比丘,名姓種,不精進,著袈裟衣,彼不精進,不精進故施,依眾故,緣眾故,上眾故,因眾故,爾時施主無量不可數不可計福,得得樂,況復今63比丘成就行事成就除事成就行事除事;成就質直成就柔軟,成就質直柔軟;成就忍,成就樂,成就忍樂;成就相應,成就經紀成就相經紀成就威儀成就來遊,成就威儀行來遊成就信,成就戒,成就多聞成就施,成就慧,成就信、戒、多聞、施、慧耶64?是謂第七施眾,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是謂有七施眾,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
阿難云何十四私施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族姓男、族姓女布施如來一覺65,施阿羅66訶,施向阿羅訶,施阿那含,施向阿那含,施斯陀含,施向斯陀含,施須陀洹,施向須陀洹,施離欲仙人67,施精進人,旆不精進68布施畜生阿難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進人得福千倍,施精進人得福百千倍,施離欲仙人得福億百千倍,施向須陀洹無量,得須陀洹無量,向斯陀含無量,得斯陀含無量,向阿那含無量,得阿那含無量,向阿羅訶無量,得阿羅訶無量,緣一覺無量,況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此十四私施大福,大果,功德大廣報。
「復次,阿難四種布施,三淨施云何為四?或有布施,因施主淨,非受者;或有布施受者淨,非施主;或有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或有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阿難云何布施施主淨,非受者耶?施主精進行妙法,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果;受者精進,行惡法不見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是謂布施施主淨,非受者也。
阿難云何布施受者淨,非施主耶?施主精進,行惡法不見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受者精進行妙法,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果,是謂布施受者淨,非施主也。阿難云何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耶?施主精進,行惡法不見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69無施果;受者亦不精進,行惡法不見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是謂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阿難云何布施施主淨,受者亦然耶?施主精進行妙法,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70果;受者精進行妙法,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果,是謂布施71施主淨,受者亦然。」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精進施不精進如法歡喜心;
果報,此施主淨。
精進精進不如法心;
不信果報,此72者淨。
懈怠施不精進不如法心;
不信果報如是無廣報。
精進精進如法歡喜心;
果報如是有廣報。

奴婢及貧窮,自分歡喜
信業信果報,此施人稱。
正護善口,舒手以法乞;
離欲離欲,是財施第一。」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瞿曇彌經第九竟73(千五百74

(一八一)阿含心品界經75第十(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76處宴77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78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於是,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所,稽首足,卻面,白曰:「世尊今獨靜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諸有恐怖,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猶如從葦79生火,燒樓閣阿難如是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昔過去恐怖,彼一切亦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當來80諸有恐怖,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今現在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是為愚癡恐怖智慧恐怖愚癡有遭事、災患、憂慼,智慧無遭事、災患、憂慼。阿難諸有恐怖、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愚癡可得,不從智慧。」
於是,尊者阿難悲泣淚出,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比丘愚癡智慧。?」
世尊答曰:「阿難比丘不知界,不知處81,不知因緣82,不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癡智慧。」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愚癡智慧世尊云何比丘智慧愚癡?」
世尊答曰:「阿難比丘知界、知處、知因緣是處、非處83者,阿難如是比丘智慧愚癡。」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智慧愚癡世尊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難比丘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見此十八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恚界害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四界知如真:覺界、想界、行界、識界阿難!見此四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無色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色界無色界滅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善界不善界無記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漏界無漏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為界無為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阿難!見此六二界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界。」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界。世尊云何比丘知處?」
世尊答曰:「阿難比丘十二處知如真: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阿難!見此十二處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處。」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處。云何比丘因緣?」
世尊答曰:「阿難比丘因緣及從因緣84知如真,因此彼,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謂無明有行……乃至緣生老死無明滅則滅,……乃至生滅老死滅。阿難如是比丘因緣。」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因緣云何比丘是處、非處?」
世尊答曰:「阿難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非處非處知如真。阿難!若85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轉輪王治者,必是處。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是處。阿難見諦86人故父母,殺阿羅訶破壞聖眾心向佛,如來血者87,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父母,殺阿羅訶破壞聖眾心向佛,如來血者,必是處。阿難見諦人故犯戒捨戒道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犯戒捨戒道者,必是處。見諦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是處。
阿難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者,必是處。阿難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必是處。阿難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有苦有煩,見是真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是處。
阿難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一句咒,句、三句四句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一句咒,句、三句四句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苦、盡者,必是處。阿難見諦八有者,終無是處;若凡夫八有者,必是處。
阿難!若惡行,口、惡行,因此緣此,身壞終,趣至善處中者,終無是處;若惡行,口、惡行,因此緣此,身壞終,趣至惡處,地獄中者,必是處。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終,趣至惡處,地獄中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終,趣至善處中者,必是處;阿難!若惡行,口、惡行受樂報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惡行,口、惡行,受苦報者,必是處。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報者,終無是處。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樂88報者,必是處。
阿難!若不斷五蓋89 穢、慧羸,四念處者,終有處90;若五蓋穢、慧羸,四念處者,必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穢、慧羸,不正四念處七覺意者,終無是處;若五蓋穢、慧羸,四念處,修七覺意者心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穢、慧羸,不正四念處,不修七覺意,無上覺者,終無是處;若五蓋穢、慧羸,四念處,修七覺意,無上覺者,必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穢、慧羸,不正四念處,不修七覺意,得91無上盡覺,苦邊者,終有處;若五蓋穢、慧羸,四念處,修七覺意,無上盡覺,苦邊者,必是處。阿難如是比丘是處、非處。」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是處、非處。」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經名何?云何奉持?」
世尊告曰:「阿難受持界、法界甘露界、多鼓、鼓、甘露鼓法鏡、四品92,是故稱此經名曰界。」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界經第十竟93百三十六94

中阿含經卷第四95(八千三百三96
阿含心品第三97竟(二字98)(第四分別誦99


1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獵師藏餌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後被捕,第二、三群鹿雖知所警戒,但不堪飢餓,亦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則終於逃離被捕的厄運。世尊獵師之餌比喻人之五欲獵師魔王,鹿則喻沙門梵志第一乃至第三沙門梵志受用施,但以放逸而為魔王所俘虜。第四沙門梵志則已達脫離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虜。魔王不至之處為: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滅盡定中部(M.25.Nivapasuttam撒餌經)。
3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4「哆」,宋、元、明三本均作「陀」。
5本無「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憍恣放逸」,巴利本作 madam apajjissanti,matta samana pamadam apajjisanti (陷入憍慢,有了醉狂而陷入放逸。)
7「放」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彼」字。
8「隨」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便」字。
9「不脫獵師獵師眷屬境界」,巴利本作 na parimuccimsu nevapikassa iddhanubhava (無法獵師神通威力中脫出)。
10「捨」,麗本作「不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捨」。巴利本作 Pativirameyyama(迴避)。
11「體極羸」,宋、元、明三本均作「極羸瘦」。
12今寧可離獵師……不近食已」,巴利本(M.vol.1,p.152¯153)作:我們寧可靠近此獵師所播撒的餌經營住所,在此經營住所已,不跳入此獵師所播撒之餌而不著迷地吃食物;不跳入,不著迷地吃食物……。
13「極」,宋、元、明三本均作「第一」。
14「第三群鹿甚奇諂黠!極諂黠!」巴利本作 Satha-ssu nam'ime tatiya migajata ketubhino,iddhimantas-su nam'ime tatiya migajata parajana.(在狡猾!所謂第三群鹿是矯詐者!實有神通者!所謂第三群鹿是惡魔!)
15長圍罝:結條長圍網。
16「甚奇猛俊!第一猛俊!」其巴利文與一五九九頁注6同。
17今寧可捨罝第四群鹿」,巴利本作 yan-nuna mayam catutthe migajate ajjhupekkheyyama(我們寧可不關心這第四群鹿)。
18本無魔王眷屬」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世」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此」字。
20「食」,宋、元、明三本均作「飲食二字
21「果」,宋、元、明三本均作「果」。
22本無「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3本無「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此處巴利本(M.vol.1,p.157)中,共列舉十項問題:(一)世界常住,(二)世界非為常住,(三)此世界有限,(四)此世界限,(五)生命即身體(身心一如),(六)生命身體身心一如),(七)如來後仍存在,(八)如來後即不存在,(九)如來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十)如來後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25宋、元、明三本均無「食」字。
26「猛俊」,麗本作「俊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猛俊」。
27「止令」,麗本作「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止令」。
28「是」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修」字。
29明本無「獵師經第七竟」六字
30宋、元、明三本均無「千三百九十六字」八字
31明本無「阿含」三字。
32本經敘說外道沙門文祁子語弟子五支物主成就:(一)不作惡業,(二)口不惡言,(三)不行邪命,(四)不念惡念四事者,為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聞之,以此為嬰兒亦能成就之,更為五支物主言何者為不善戒、戒、不善念、善念及其從何而生、何處滅、何處敗壞,乃至如何等說中部(M.78.Samanamandikasuttam 沙門文祁子經)。
33五支物主」,巴利本作 Pancakango thapati (五支工匠)。Pancakanga (五支),人名。thapati,工匠、建築師。
34「旦」,正本作「日」。「平旦」,巴利本作 divadivassa(晨朝)。
35「一娑邏末利學園」,巴利本作 samayappavadako tindukaciro ekasalako Mallikaya aramo(末利園之鎮頭迦樹苑大會堂之會議室)。「邏」,宋、元、明三本均作「羅」。
36「此」,麗本作「比」,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此」。元本作「北」。
37「巾頭阿梨」,巴利本作 tindukacira (鎮頭迦樹苑)。
38沙門文祁子(Samanamandikaputta)(巴),沙門名。
39畜生論(tiracchanakatha)(巴),參閱阿含第一○四經優曇婆邏經作「說種種鳥論」,又阿含第八經陀那經中作「遮道濁亂之言」。
40四事,……質直沙門」,巴利本(M.vol.2,p.24作)Catuhi kho aham,……dhammehi samannagatam purisapuggalam pannapemi sampannakusalam.paramakusalam uttamapattipattam samanam ayojjham其意為:我表示(說)成就四法之男人,則為具足善,第一善,達到最上利益,是能勝之沙門
4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卷九第三九經郁伽長者經「即從座起」改作「座」。
42無欲二字正本作「無欲無欲」四字。
43「我」,元、明二本均作「戒」。
44「恚」,正本作「慈」。
45「學」,聖本作「覺」。
46「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跡」。四向四果中除去阿羅漢果,所餘的四向三果稱為「學見跡」。
47「支」,聖本作「枝」。
48「漢」,麗本作「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漢」。
49十支八正道再加正智正解脫稱為十支
50明本無「五支物主經第八竟」八字
5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百七八字八字
52本經敘說佛陀姨母瞿曇彌夫人以金縷衣供佛,佛令施比丘眾,但三勸而不從,時,阿難立於後,阿難說七施眾及十四私施,並謂四種布施之淨與不淨中部(M.142.Dakkhinavibhangasuttam 施分別經)、宋﹒施護佛說分別布施經(大一﹒九○三)。
53加鞞羅衛(Kapilavatthu)(巴),又作加毘羅衛,為悉達多太子之處。
54摩訶闍缽得瞿曇彌(Mahapajapati Gotami)(巴)、(Mahaprajapati)(梵),為佛陀之姨母,又大愛道夫人,後隨出家。其出家因緣阿含第一一六經瞿曇彌經。宋、元、明三本均作「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聖本作「摩訶羅闍波提瞿曇彌」。
55「新金縷黃色衣」,巴利本作 dussayuga(一套衣物)。
56「縷」,聖本作「鏤」。
57「眾」,宋、元、明三本均作「大眾二字
58大生主(Mahapajapati)(巴),為摩訶闍缽提之意譯。
59三尊:指佛、法、僧。
60「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61「七施眾」,巴利本(M.vol.3,p.255¯256)作 satta……sanghagata dakkhina(七種僧類施),係指(一)在世二部眾(比丘僧伽比丘尼僧伽)、(二)佛滅度後之二部眾,(三)比丘僧眾,(四)比丘尼僧眾,(五)特定之比丘比丘尼眾,(六)一定數目之比丘眾,(七)一定數目之比丘尼眾;因上述之七眾,無論何者皆可作為布施之對象,故稱七施眾。
62十四私施」,巴利本作 cuddasa …… patipuggalika dakkhina(四種對個人布施)。
63「今」,宋、元、明三本均作「令」。
64「耶」,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也」。
65一覺(pacceka-buddha)(巴),又譯為一一覺、獨覺辟支佛。宋本作「一緣覺」。
66阿羅訶」,巴利本作 tathagatasavaka-arahanta(已得阿羅漢果如來弟子)。「向阿羅訶」,巴利本作 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趣向阿羅漢果行者)。
67離欲仙人(Bahirako kamesu vitarago)(巴(,於諸欲離染外道
68精進人」,巴利本作 puthujjanasilavannte (凡夫持戒之人)。「不精進人」,巴利本作 puthujjanadussile (凡夫持邪之人)。
69「無」,聖本作「不」。
70本無「有」字。
71「因」,聖本作「曰」。
72「受」,聖本作「愛」。
73明本無「瞿曇彌經第九竟」七字。
7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五百字」六字
75本經敘說阿難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災患及憂慼,皆從愚癡生,不從智慧生。廣說明之。阿難請問愚癡智慧之別,佛謂知六二界十二處十二緣起、是處、非處者為智者,反之則為癡者。中部(M.115.Bahudhatukasuttam 界經)、宋﹒法賢佛說四品法門經(大七﹒七二)。
76「靜」,麗本作「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靜」。
77「宴」,聖本作「燕」。
78「遭事」,巴利本作 upaddava(困厄)。
7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積」。
80「來」,聖本作「來來」二字
81(ayatana)(巴),指十二入處。
82因緣」,巴利本作 paticcasamuppada(緣起),指十二緣起法。
83「是處、非處」,巴利本作 thanatthana (是理、非理),合乎道理或不合乎道理
84因緣起(paticcasamuppanna﹝dhamma﹞(巴),緣生﹝法﹞。
85「若」,正本作「苦」。
86見諦」,正本作「諦見」。
87以上「故父母,殺阿羅訶破壞聖眾心向佛,如來血者」稱為五無間業,又作五逆罪
88「樂」,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樂樂」二字
89五蓋:謂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五者能覆蓋心性,使不生善法
90「若不斷五蓋穢、慧羸,四念處者,終無是處」,四品法門經(大七﹒七三下)作:「若人不斷根本煩惱隨煩惱,由煩惱損減善根障礙智慧,覆蓋涅盤真寂靜法,彼人若了四念處者,無有是處。」
91「得」字之上,麗本有一「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2四品:本指達到四品之人,此處則指「界、處、緣起處非處」四者。又以上「界、法界甘露界、多鼓、鼓、甘露鼓法鏡、四品」八項,巴利本僅列舉界、四轉、法鐘、甘露鼓無上戰勝(anuttaro samgamavijayo)五項。
93明本無「界經第十竟」六字
94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百三十六字」八字
95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卷末題均在品末題次行。
9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八千三百三字」七字。
97「第三」二字明本作「第四」三字。
9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二字八字
99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麗本作「第四分別說」,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第四分別誦」。「誦」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