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校對者 顧周娟
      改稿者 錢友楠

淨戒波羅蜜多分之四

又滿慈子。有二菩薩。俱無上正等菩提菩薩。有方便善巧故。疾無上正等菩提。二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遲無上正等菩提具壽當知。寧為菩薩無上正等菩提。不墮聲聞獨覺地。若諸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應知此中容有事。一者無方便善巧。便證實際。墮二乘地。二者方便善巧。疾無上正等菩提。如中有寶聚人求寶。入此宅中。其人爾時容有事。一者無方便善巧。死於宅。二者方便善巧。持寶而出。如是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應知此中容有事。一者無方便善巧。便證實際。墮二乘地。如死火宅。二者方便善巧。疾無上正等菩提。如持寶出。是故當知。寧為菩薩無上正等菩提。不為速求墮二乘地。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速證實際。豈非菩薩方便善巧舍利子言。速證實際。非為菩薩方便善巧。所以者何。墮二乖地。非為方便善巧等流。乃是無方便善巧等流果退所求大菩提故。夫為菩薩大菩提饒益有情。不求實際。故證實際非巧便果。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能行施。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名布施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戒。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名淨戒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忍。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名安忍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精進。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名精進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定。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名靜慮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慧。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名般若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能行內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究竟行於內空。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能行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究竟行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無明。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究竟觀於無明。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觀行名色六處愛取老死。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究竟觀行乃至老死。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能觀聖諦。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究竟聖諦。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能觀集滅道聖諦。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究竟觀集滅道聖諦。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四靜慮。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四靜慮。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四無量四無色定。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四無量四無色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四念住。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四念住。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正斷乃至八聖道支。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空解脫門。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空解脫門。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無相無願解脫門。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無相無願解脫門。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八解脫。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八解脫。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八勝處九次第定遍處。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八勝處九次第定遍處。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淨觀地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淨觀地智。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種性地智。乃至如來地智。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極喜地。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極喜地。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離垢地。發光地。慧地。極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離垢地乃至法雲地。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一切陀羅尼門。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一切陀羅尼門。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一切三摩地門。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一切三摩地門。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五眼。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修於五眼。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六神通。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六神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能修如來十力。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修行如來十力。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八佛不共法。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四無所畏乃至八佛不共法。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三十二相。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三十二相。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八十隨好。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八十隨好。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忘失法。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忘失法。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捨性。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修恒捨性。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一切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一切智。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道相一切相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修道相智一切相智。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嚴淨佛土。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嚴淨佛土。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成熟有情。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成熟有情。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隨喜他諸功德。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隨喜他諸功德。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迴向一切智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迴向一切智智。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能以一食施所獲功德。勝餘菩薩住經殑伽沙數大劫。捨轉輪王飲食布施一切所獲功德。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修行布施。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一心功德。勝餘菩薩住經殑伽沙數大劫功德。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功德。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思惟修行方便善巧。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非處。行非處故。有毀缺。不能圓滿方便善巧具壽當知。若諸菩薩方便善巧功德如是種種思惟。應彼非方便善巧。何以故。滿慈子菩薩不應欲勝菩薩菩薩不應輕慢菩薩菩薩不應降伏菩薩菩薩於餘諸菩薩所。供養恭敬供養恭敬如來
  爾時滿慈子舍利子言。菩薩為但恭敬菩薩。為亦恭敬諸餘有情舍利子言。諸菩薩眾。應普恭敬一切有情。謂諸菩薩。如敬如來如是亦應敬餘菩薩。如敬菩薩如是亦應敬餘有情差別。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眾於諸有情。心應謙下。應深恭敬自在憍慢如是菩薩諸有情。深心恭敬。如菩薩如是菩薩應作是念。我無上正等覺時。當為有情說深法要。令煩惱。得般涅槃。或菩提究竟安樂。或令解脫惡趣苦。又滿慈子如是菩薩有情類。應起慈心。於諸有憍慢如是念。修學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最第一性。所以者何。第一性者。所謂佛性方便諸有情皆得成佛如是菩薩有情類。皆起慈心。欲使有情一切皆得居法王位。此法王最勝最尊。於法有情俱自在。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應普恭敬一切有情慈心遍滿。無揀別故。如來法身。遍一切法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云何菩薩如是念。恭敬一切有情。我無上正等覺已。教誡教授一切有情。皆令證得第一性。一切皆得居法王位。如工幻師或彼弟子。於四衢道。幻大王四種軍。勇健難敵。此中幻不作是念。今具四種勇軍。勢力難敵。四種幻軍不作是念。我等一切。皆屬大王。隨王意轉。何以故。舍利子。此中一切。若王若軍。皆非實有。都自性實有自性皆所不攝。如世尊諸法如幻一切有情。亦復如是。既皆如幻。誰恭敬誰。誰復令誰得第一性。居法王位。說何等法。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有情及法。一切如幻。當知此中如幻菩薩恭敬一切如幻有情方便善巧教誡教授。令得第一如幻佛性。居法王位。說如幻法。然諸菩薩是念。而於其中都所執。若諸菩薩。於諸法所見。是諸菩薩。非行般若波羅蜜多若時菩薩。於諸法中都所見。是時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菩薩方便善巧。雖行精進波羅蜜多教化有情。令得成佛。而於諸法所見。謂不見少分法性。實能令他得第一性。亦不見少分法性。實能令他居法王位。雖所見而不退轉。當知菩薩。能著廣大精進甲冑。都所執。謂諸菩薩知法王位雖皆如幻。都非實有。而能精勤。求趣不退。雖精進。求趣佛果。而於諸法所見。雖所見而不退轉如是菩薩。雖知天人素洛等。皆悉敗壞。而於其中無敗壞想。達一切種如幻故。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求無上正等菩提有情寂靜法。謂雖種種名句文身。方便宣說一切法性。而法本性皆不可說
  又滿慈子一切法性。不可顯示。不可宣說菩薩證得大菩提時。雖為有情諸法性。而是念。我於菩提無所得。亦常於法。不為有情宣說。我雖證得無上菩提。而此菩提實不可證。我雖宣說一切法性。而諸法性實不可說。能說所說。俱自性。能證所證。亦不可得。是故菩薩摩訶薩眾。無上正等菩提。於諸法不應執著。雖執著不退轉。由退轉不沈沒。由不沈沒攝受精進。是為精進波羅蜜多。復以精進波羅蜜多迴向一切智智圓滿淨戒波羅蜜多。復以淨戒波羅蜜多迴向一切智智。令此淨戒波羅蜜多轉勝轉增。明轉淨。如是菩薩修學淨戒波羅蜜多。速得圓滿。增勝淨。皆由菩薩迴向一切智智。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若一切法如幻事。都非實有云何菩薩迴向一切智智。而得成立。舍利子言。若一切法少分實有。非如幻事。則諸菩薩畢竟不能迴向一切智智。以一切法實有。非如幻事。故諸菩薩迴向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堪能迴向一切智智。精勤倦。皆由了達諸法非實。如幻如化堪能。當知即是菩薩精進波羅蜜多。滿慈子言。如是菩薩堪能迴向一切智智。精勤倦。是何法業。而說堪能即是精進。如何修學如是堪能舍利子言。堪能即是方便善巧所作業。菩薩要依方便善巧。知一切法如幻事。菩薩安住方便善巧。不怖法空。不墮實際。譬如人住山頂。兩手執輕固傘蓋。臨山峰刃。翹足引頸。俯觀巖下。險絕深坑。傘蓋承風。力所持御。雖臨險岸。而不墮落。如是菩薩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持。雖如實觀諸法如幻虛妄顯現。本性空寂。而心都畏。於法實際。亦不證入。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持。不怖法空。不證實際。如持傘蓋。俯峻峰巖。觀險絕坑。怖無墮。如是菩薩摩訶薩眾。被戴堅固甲冑。攝受方便善巧成就第一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為所依止。雖求無上正等菩提。而不見法已正當證。應知如是菩薩淨戒波羅蜜多一切皆由方便善巧攝受故。能至無上正等菩提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攝受故。常不遠離所學六種波羅蜜多。是諸菩薩。由不遠離所學六種波羅蜜多漸次鄰近一切智智。超勝一切聲聞獨覺。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專意趣求如無價一切智故。
  又滿慈子。如有人。大方便。入深山窟。求無價寶。彼入未久。便見兩邊。有諸少價金銀等寶。俱不取漸次前行。復見兩邊有多價寶。一見貪著。荷負而還。一不取。更復前進。至極勝處。獲無價寶。恣意持還。饒益如是菩薩大方便。求無上正等菩提有情饒益趣入佛法。略有二種菩薩無方便善巧故。雖聞世間種種善法貪染。而二乘所有功德。心便愛味。由愛味故。精勤攝受遠離所求一切智智退無上正等覺心。如彼初人。見少價寶。雖不貪著。而見多價。貪著持還。失無價寶。二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初聞世間種種善法貪染。次二乘所有功德。亦不愛味。由不愛味。便不思惟。由不思惟。便不修習。既不修習方便厭捨。所以者何。此諸菩薩世善諸過患。不能究竟自利利他障礙所求一切智智聲聞獨覺功德善根。雖出世間。而但利。不能普利一切有情。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愛味。亦不思惟。於彼善根不樂修習。由斯超越二乘地。勤求無上正等菩提漸次證得一切智智。如彼後人。見少價寶及多價寶。俱不貪著漸次深入。至極勝處。獲無價寶。恣意持還。與諸有饒益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既不貪染世間善法。於二乘法亦不愛味。由斯漸次大菩提多百千難行苦行供養恭敬無量如來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至極圓滿一切智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如無價饒益如是菩薩方便善巧。雖二乘種種功德。而能了達皆非究竟。雖能取證而深厭捨。雖深厭捨而能巧說。方便饒益彼類有情。令善修行。證涅槃樂如是菩薩方便善巧。能不攝受二乘功德精進修行菩薩行無上正等菩提諸有利益安樂
  爾時滿慈子舍利子言。若諸菩薩不退位。於何等行不應味著舍利子言。彼於六種波羅蜜多。不應味著。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六種波羅蜜多。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種種空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種種空觀。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真如等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真如等觀。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緣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明滅故滅。乃至生滅老死滅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諸緣觀。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聖諦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苦集滅道四聖諦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聖諦觀。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菩提分。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菩提分。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三解脫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三解脫門。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陀羅尼門三摩地門。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靜慮無量等至解脫。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靜慮無量等至解脫。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靜慮無量等至解脫。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勝處遍處九次第定。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勝處遍處九次第定。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勝處遍處九次第定。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地智。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諸地智。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諸地智。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五眼六神通。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五眼六神通。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五眼六神通。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八佛不共法。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八佛不共法。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八佛不共法。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忘失法。恒捨性。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忘失法。恒捨性。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忘失法。恒捨性。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雖應精勤。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不應味著。又滿慈子。若諸菩薩無上正等菩提。不應現如是分別。我由如是菩薩淨戒攝受諸相及諸隨好。若諸菩薩現行如是分別心者。應知為犯菩薩戒。是故菩薩不應貪求諸相隨好。求無上正等菩提。若諸菩薩取著相好受持淨戒。應知取著淨戒所毀犯。若諸菩薩取著淨戒所毀犯。定不能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