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第五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二○四)阿含1晡利多品羅摩2第三(第五後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燕4坐起,堂上來下,告尊者阿難:「今共汝至阿夷羅婆提河5浴。」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尊者阿難執持戶鑰6,遍詣諸屋而彷徉比丘,便是說:「諸賢!可共詣梵志羅摩7家。」諸比丘聞已,便共往詣梵志羅摩家。世尊尊者阿難往至阿夷羅婆提河,脫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還出,拭體衣。
爾時尊者阿難世尊後,執扇扇佛,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梵志羅摩家極好整頓,甚可愛樂世尊愍故,往至梵志羅摩家!」世尊尊者阿難然而受,於是世尊尊者阿難往至梵志羅摩家。
爾時梵志羅摩家,比丘集坐說法,佛住外,待諸比丘說法訖竟。比丘說法訖,然而住,世尊知已謦欬8門。諸比丘聞,即往門,世尊便入梵志羅摩家,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問曰:「諸比丘向說何等?以何事故集坐在此?」
時,諸比丘答曰:「世尊向者說法,以此集坐在此。」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比丘集坐當行事,一曰說法,二曰然。所以者何?亦為汝說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受教聽。」
言:「有二種求,一曰聖求,二曰非聖求。云何非聖求?一實病法、求病法,實老法、死法、愁憂慼法,實穢汙法、求穢汙法。云何實病法求病法?云何病法耶?兒子、兄弟是病法也。象馬、羊、奴婢、錢財、珍寶、米穀是病害法。眾生於中觸染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云何老法、死法、愁憂慼法,穢汙法耶?兒子、兄弟是穢汙法。象馬、羊、奴婢、錢財、珍寶、米穀是穢汙9害法。眾生於中染觸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彼人欲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無病無上安隱涅槃者,終無是處;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終無是處,是謂非聖求。
云何聖求耶?是念:我實病法,辜求病法。我實老法、死法,愁憂慼法,穢汙法,辜求穢汙法,今寧可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彼人便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無病無上安隱涅槃者,必是處;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者,必是處。
本未覺無上盡覺時,亦如是念:我實病法,辜求病法;我實老法、死法,愁憂慼法,穢汙法,辜求穢汙法,今寧可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耶?我時年少童子清淨青髮,盛年年九,爾時極多樂戲,莊飾遊行。我於爾時父母啼哭10,諸親不樂。我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護身清淨,護口、意清淨。我成就戒身已,欲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故,更往阿羅伽羅11所,問曰:『阿羅羅!我欲於汝法行梵行,為可爾不?』阿羅羅答我曰:『賢者不可,汝欲行便行。』我復問曰:『阿羅羅!云何汝此自知自覺自作證耶?』阿羅羅答我曰:『賢者!我一切處,無所有處成就遊,是故我法自知自覺自作證。』
「我復是念:不但阿羅羅獨此信,此信;不但阿羅羅獨精進精進;不但阿羅羅獨此慧,此慧。阿羅羅於此自知自覺自作證,我欲證此法故,便獨住遠離、空12處,放逸修行精勤。我獨住遠離、空靜處放逸修行精勤已,不久得證彼法。證彼法已,復往詣阿羅羅伽13羅摩所,問曰:『阿羅羅!此自知自覺自作證,謂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成就遊耶?』阿羅伽羅摩答我曰:『賢者自知自覺自作證,謂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成就14。』阿羅伽羅摩復語我曰:『賢者!是為如我此法證,汝亦然;如汝此法證,亦然。賢者!汝來共領此眾。』是為阿羅伽羅師處,與同等,最上恭敬、最上供養、最上歡喜
「我復是念:此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今寧可此法,更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此法,便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已,往詣鬱陀羅羅摩子15所,問曰:『鬱陀羅我欲於汝法中學,為可爾不?』鬱陀羅羅摩子答我曰:『賢者不可,汝學便學。』我復問曰:『鬱陀羅!汝父羅摩16自知自覺自作證何等法耶?』鬱陀羅羅摩子答我曰:『賢者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賢者!我父羅摩自知自覺自作證,謂此法也。』
「我復17是念:不但羅摩此信,此信;不但羅摩精進精進;不但羅摩此慧,此慧。羅摩自知自覺自作證此法,何故不得自知自覺自作證此法耶?我欲證此法故,便獨住遠離、空靜處放逸修行精勤。我獨住遠離、空靜處放逸修行精勤已,不久得證彼法。證彼法已,復往鬱陀羅羅摩子所,問曰:『鬱陀羅!汝父羅摩,是自知自覺自作證,謂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耶?』鬱陀羅羅摩子答我曰:『賢者!我父羅摩,是自知自覺自作證,謂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鬱陀羅復語我曰:『如我父羅摩此法證,汝亦然;如汝此法證,我父亦然。賢者!汝來共領此眾。』鬱陀羅羅摩子同師處,亦如師,最上恭敬、最上供養、最上歡喜
「我復是念:此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今寧可此法,更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此法,便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已,往象頂山18南,鬱鞞羅19梵志村,名曰斯那20於彼中地至可愛樂,山林鬱茂,禪河清流盈岸。我見彼已,便是念:此地至可愛樂,山林鬱茂,禪河清流盈岸,若族姓子欲有學者,可於中學,亦當學,今寧可於此中學。即便持草往詣覺樹21,到已布下敷尼師檀22結跏趺坐,要不解坐,至得漏盡。我便不解坐,至得漏盡。我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便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便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知生見,品法23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
「我初覺無上盡覺已,便是念:當為誰先說法耶?我復是念:今寧可為阿羅羅伽24摩先說法耶?爾時天,住虛空中,而語我曰:『大仙人!當知阿羅羅伽摩彼終來至今七日。』自知阿羅羅伽摩其終來得今七日。我復是念:阿羅羅伽摩,彼人長衰不聞此法,若聞此者,速知法次法25。我初覺無上盡覺已,如是念:當為誰先說法耶?我復是念:今寧可為鬱陀羅羅摩子先說法耶?天復住空,而語我曰:『大仙人!當知鬱陀羅羅摩子終已來二七日也。』自知陀羅羅摩子終已來二七日也。我復是念:鬱陀羅羅摩子,彼人長衰不聞此法,若法者,速知法次法。
「我初覺無上盡覺已,如是念:當為誰先說法耶?我復是念:昔五比丘我執勞,饒益,我苦行時,彼五比丘承事於我。今寧可為五比丘說法耶?我復是念:昔五比丘今在何處?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五比丘在波羅??26仙人住處鹿野園中。我隨住覺樹下,持缽,往波羅??加尸都邑。爾時學優陀27遙見我來,而語我曰:『賢者瞿曇諸根清淨形色極妙,面光照耀。賢者瞿曇!師為是誰?從誰道?為信誰法?』我於爾時即為優陀說偈答曰:

『我最上最勝不著一切法
愛盡解脫自覺28稱師?
無等勝,自覺無上覺
如來天人師,普知成就力。』

「優陀問我曰:『賢者瞿曇!自稱勝耶?』我復以偈而答彼曰:

勝者如是有,謂諸漏盡;
害諸惡法,優陀故我勝。』

「優陀復問我曰:『賢者瞿曇!欲至何處?』我時以偈而答彼曰:

『我至波羅??,擊妙甘露鼓
無上法輪所未曾轉。』

「優陀語我曰:『賢者瞿曇!或可是。』如是29已,邪道30便還去。我往至仙人住處鹿野園中,時,五比丘遙見我來,各相約敕而立制曰:『諸賢!當知此沙門瞿曇來,欲多求,食妙飲食,好粳糧飯,及31蜜,麻油塗體,今復來至,汝等但坐,慎莫起迎,亦莫作禮,豫留座,莫請令坐。至已語曰:卿!欲坐者,自隨所欲。』我時往至五比丘所,時,五比丘不堪極妙威德,即從座32起,有衣缽者,有敷床者,取水者,欲洗足者。我是念:此愚癡人!何無牢固,自立制度還違本要彼已,坐五比丘所敷之座。
「時,五比丘呼我姓字,及卿於我33語彼曰:『五比丘!我如來無所著盡覺,汝等莫稱本姓子,亦莫卿我。所以者何?我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我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知生見,品法,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34,不更有,知如真。』彼語我曰:『卿瞿曇本如是行,如是道跡如是苦行,尚不能人上差降聖知聖見35,況復今日欲多求,食妙飲食,好粳糧飯,及36蜜,麻油塗體耶?』我復語曰:『五比丘!汝等本時如是諸根清淨光明照耀耶?』時,五比丘復答我曰:『本不見諸根清淨光明照耀。卿瞿曇!今諸根清淨形色極妙,面光照耀。』
「我於爾時即告彼曰:『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苦,非賢聖37法,無義相應。五比丘二邊中道,成明38成智,成就於定,而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意欲隨順教比丘教化人,三人乞食,三人持食來,足六人食。教化三人,乞食人持食來,足六人食。我如是教,如是化彼,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如生見,品法,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
「於是,世尊復告彼曰:『五比丘!有五欲功德可愛、可樂、可所念,善欲相應云何為五?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五比丘愚癡凡夫而不多聞不見善友,不知聖法,不御聖法。彼觸染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當彼隨弊魔39自作弊魔,隨弊魔手,為魔網纏,魔罥40所罥41,不脫魔42罥。五比丘!猶如野鹿,為罥所罥,當彼隨獵師自作獵師,墮獵師手,為獵師網纏,獵師來已,不能得脫如是,五比丘愚癡凡夫而不多聞不見善友,不知聖法,不御聖法。彼於此五欲功德染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當彼隨弊魔,自作弊魔,墮弊魔手,為魔網纏,魔罥所罥,不脫魔罥。
「『五比丘多聞聖弟子善知識,而知聖法,又御聖法。彼於此五欲功德,不觸、不染、不貪、不著,亦不憍傲、不受入,見災患,見出要,而取用之。當彼不隨弊魔,不自作43魔,不墮魔手,不為魔網所纏,不為魔罥所罥,便解脫魔罥。五比丘!猶如野鹿得脫於罥,當彼不隨44獵師,不自作45獵師,不墮獵師手,不為獵師網所纏,獵師來已,則能得脫如是,五比丘多聞聖弟子善知識而知聖法,又御聖法,彼於此五欲功德,不觸、不染、不貪、不著,亦不46憍傲、不受入,見災患,見出要,而取用之。當彼不隨47弊魔,不自作48魔,不墮魔手,不為魔網所纏,不為魔罥所罥,便解脫魔罥。
「『五比丘若時如來出興于世,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穢、慧羸,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修學漏盡智通證。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49、知此滅、知此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彼於爾時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所以者何?彼自無量不善法盡,是故彼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
「『五比丘!猶如事無人民處,彼有野鹿自在行、自在住、自在50自在臥。所以者何?彼野鹿不在獵師境界,是故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如是,五比丘比丘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彼於爾時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所以者何?彼自無量不善法盡,是故彼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五比丘!是無餘解脫,是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是無老、無死、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羅摩經第三竟51(四千一字52

(二○五)阿含53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54第四(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然不答。
世尊復再三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亦再三然不答。
爾時尊者童子55在彼中,於是,尊者童子即從座起,偏袒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曾說五下分結,我受持之。」
世尊問曰:「鬘童子!我曾說五下分結,汝受持耶?」
尊者童子答曰:「世尊說欲56初下分結,是我受持,恚57見、取、疑,世尊說第五下分結,是我受持。」
世尊訶曰:「鬘童子!汝云何受持說五下分結?鬘童子!汝從何受持說五下分結耶?鬘童子!非為學來,以嬰孩58童子責數596061汝耶?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意無欲想,況復心纏住耶?然彼性使62故,說欲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眾生想,況復恚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身想,況復見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見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有戒想,況復取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有法想,況復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疑使。鬘童子!非為學來,以此嬰孩童子責數詰責汝耶?」於是,尊者童子世尊面訶責已,內懷憂慼,低頭然,失辯無言,如所伺。
彼時世尊面前責鬘童子已,然而住。爾時尊者阿難世尊後,執扇扇佛,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五下分結者,諸比丘世尊聞已,善受63持。」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受教聽。」
言:「阿難!或一為所纏,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欲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一為恚所纏,恚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一為所纏,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見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一為所纏,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取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一為疑所纏,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疑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阿難!若依道、依跡,五下分結;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跡,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猶如得求實64,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不截根、莖,得實歸者,終無是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跡,五下分結;不依此道、不依此跡,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若依道、依跡,五下分結;彼依此道、依此跡,五下分結者,必是處。阿難!猶如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65截根、莖,得實歸者,必是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跡,五下分結;依此道、依此跡,五下分結者,必是處。
阿難!依何道、依何跡,五下分結?阿難!或不為所纏,若生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不為恚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不為所纏,若生身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纏便滅。阿難!或不為所纏,若生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取便滅。阿難!或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跡,五下分結。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人來彼岸有事得度河。彼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有力令66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無力如是阿難人覺、滅、涅槃67,其不向而不清淨,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有力也。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人來彼岸有事得度河。彼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人有力。如是阿難人覺、滅、涅槃,心向清淨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有68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或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彼岸耶?復是念:今寧可於此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69筏,乘之而度。彼更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隱至彼。如是阿難比丘攀緣厭離厭離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覺興衰;彼依此處,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心當昇7071息處。
云何昇進止息處?彼覺、觀已息,靜、一心覺、無觀,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覺興衰;彼依此處,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止息處。云何昇進止息處?彼於喜欲,無求遊,正72正智而身覺樂,謂所說、所捨、念、樂住、空73,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覺興衰;彼依此處,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心當昇進止息處。云何昇進止息處?彼樂滅、滅,喜、憂本已滅,不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覺興衰;彼依此處,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74漏盡者,必當昇進止息處。
云何昇進止息處?彼一切色想有礙想,不念干想,無量空,是無量75成就76。彼依此處,覺興衰。彼依此處、覺興衰77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止息處。云何昇進止息處?彼一切無量處,無量識,是無量識成就遊。彼依此處,覺興衰;彼依此處,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止息處。云何昇進止息處?彼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78無所有處成就遊。彼所覺,或樂或苦,或不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興衰、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興衰、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恐怖,便般涅槃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
「猶去村不遠,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樹,破作片79,破為十分,或作百分。破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葉葉,不見彼節,況復實耶?阿難如是比丘所覺,或樂或苦,或不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興衰、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興衰、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80世已,便不恐怖恐怖已,便般涅槃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無上,謂畢究竟盡。」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無上,謂畢究竟盡。所以者何?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粗。修道有精粗故,人便勝如阿難!是故人有勝如。」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五下分結經第四竟81千三百十六82

(二○六)阿含晡利多品穢經83第五(第五後誦84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比丘尼不拔心中五穢85,不解心中五縛者,是為比丘比丘尼說必退法云何不拔心中五穢?或一疑世尊,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一疑世尊,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者,是謂不拔第一86,謂於世尊也。如是法、戒、教,有諸梵行世尊所稱譽,彼便責87數、輕易觸嬈88、侵害89,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是謂第五拔心中穢,謂於梵行也。
云何不解心中五縛?或一身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有身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者,彼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一不解心縛,,謂身也。復次,於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有於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者,彼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不解心縛,謂欲也。
「復次,所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無欲滅、說燕坐緣起如是比丘沙門者,彼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三不解心縛90,謂說也。復次,數道俗共會,掉91亂、憍傲、不學問有數道俗共會,掉亂、憍傲、不學問者,彼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若此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四不解心縛,謂聚會也。
「復次,有所得故,於其間住,不復求昇進有少所得故,於其間住,不復求昇進者,彼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若此趣向,不靜、不住、不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五不解心縛,謂昇進也。比丘比丘尼不拔此心中五穢,及不解此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退法也。比丘比丘尼善拔心中五穢,解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清淨法。
云何善拔心中五穢?或不疑世尊,不猶豫、開意、意解、意靜。不疑世尊,不92猶豫、開意、意解、意靜者,是謂第一善拔心中穢,謂於世尊也。如是法、戒、教,梵行世尊所稱譽,彼不責數、不輕易、不觸嬈、不侵害,開意、意解、意靜,是謂第五善拔心中穢,謂於梵行也。
云何解心中五縛?或一身離染離欲愛、離渴。有身離染離欲愛、離渴者,彼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一解心中縛,謂身也。復次,於欲離染離欲愛、離渴。有於欲離染離欲愛、離渴者,彼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解心中縛,謂欲也。
「復次,所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無欲滅、說燕坐緣起如是比丘沙門者,彼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三解心中縛,謂說也。復次,不數道俗共會,不掉亂、不憍傲學問。不數道俗共會,不掉亂、不憍傲學問者,彼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91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四解心中縛,謂不聚會也。
「復次,有所得故,於其間不住,復求昇進有少所得故,於其間不住,復求昇進者,彼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若此心趣向,靜、住、解,方便燕坐者,是謂第五解心中縛,謂昇進也,比丘比丘尼善拔此心中五穢,及解此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清淨法。彼住此十支93已,復修習五法
云何為五?修定心成就如意足離、無欲、依滅、依捨,趣向非品。修精進定、心定思惟成就如意足離、無欲、依滅、依捨,趣向非品,堪任第五94。彼成就此堪任等五法成就受者,必知必見,必盡覺,至甘露門近住涅槃不至涅槃。猶如雞生十卵,或二,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雞設有放逸者,彼中或雞子以??95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隱出者,彼為第一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五法受者,必知必見,必盡覺,必至甘露門近住涅槃不得96涅槃。」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穢經第五竟97千三百九九字98

中阿含經第五十六(七千八百四十六99)(第五後誦100


1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比丘說聖求、非聖求之法,並自述百九歲出家成道後度五比丘事。中部(M.26.Ariyapariyesanasuttam 聖求經)、長部(D.14.Mahapadana-suttanta 大本經)、律藏大品(Mv.1.6.8)、唐﹒玄奘本事經(大七﹒六七八)。
3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4「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5阿夷羅婆提河(Ajitavati nadi)(巴),又作恃多伐底河、跋提河,譯為勝、有金,印度五河之一,在中印拘尸那揭羅國之河名,世尊於此河西岸入滅玄奘大師指熙連禪河阿夷羅婆提河一河。
6「鑰」,聖本作「??」。
7羅摩(Rammaka)(巴),梵志名。
8「敲」,宋、元、明三本均作「擊」。
9「汙」,麗本作「法」,今依據磧砂藏改作「汙」。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污」。
10「哭」,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泣」。
11阿羅伽羅摩(Alara Kalama)(巴)仙人名,佛始出家時,曾就此仙人學。「伽」,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加」。
12「靜」,麗本作「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13「伽」,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14「遊」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一「耶」字。
15陀羅羅摩子(Uddaka Ramaputta)(巴),又作鬱頭藍弗仙人名,佛始出家時,曾向其問道。
16「父羅摩」,麗本作「羅摩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父羅摩」。巴利本自此以下均作 Ramo(羅摩)。
17「復」,元、明二本均作「便」。
18象頂山(Gayasisa)(巴),位於禪河旁。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象頸山」。
19鬱鞞羅(Uruvela)(巴),地名。
20斯那(Sena)(巴),村名。
21覺樹(Bodhirukkha)(巴),即菩提樹
22「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23品法」,巴利本作 Akuppa me vimutti 其意為:我的解脫不動信無誤)。
24「伽」,麗本作「加」,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伽」。
25(dhammanudhamma)(巴),隨法,次第
26「波羅??」,元本作「波羅奈」。
27「優陀」,巴利本作 Upaka(優波迦)。
28「誰」,元、明二本均作「詎」。
29「語」,宋、元、明三本均作「說」。
30「徑」,麗本作「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徑」。
31「酥」,宋本與聖本均作「蘇」。
32「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33「卿於我」,巴利本作 avusovadena ca samudacaranti 其意為:用「卿」稱呼﹝我﹞。avuso (卿),即朋友,又作尊者,但限用於同輩或晚輩。
34「辦」,正本作「辨」。
35「人上差降聖知聖見」,巴利本作 uttarim manussadhamma alamariya-nanadassanavisesam (超人法之殊勝最聖智見)。
36「酥」,聖本作「蘇」。
37「聖」字之下,麗本有一「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8「明」,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眼」。
39(papima)(巴),即波旬
40「罥」,聖本作「衒」。正本作「網」。
41「罥」,正本作「纏」。
42「魔」,正本作「摩」。
43「作」,聖本作「有」。
44「隨」,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45「作」麗本作「在」,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作」。
46「不」,麗本作「不見」,今依據明本與聖本刪去「見」字。
47「隨」,聖本作「墮」。
48「作」,麗本作「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作」。
49「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50「坐」,麗本作「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51明本無「羅摩經第三竟」六字
5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四千一字八字
53明本無「阿含」三字。
54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五下分結(欲、恚、見、戒禁取見、疑)纏心,不知捨如真則五結轉盛。故舉果實乃至筏等譬喻示人當依此道此跡斷絕五下分結。又說得四禪,住四無色定,更昇進而終至得解脫中部(M.64.Maha-malunkyasuttam 摩羅大經)。
55童子(Malunkyaputta)(巴),比丘名。雜阿含二第九○經(正﹒卷三﹒三經)作「摩羅迦舅」。舍衛城人,毘舍種,波斯匿王財務官之子,長大出家遊行各處,聞佛說入佛門,得六神通
56本無「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7「恚」字之上,麗本有一「欲」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58「嬰孩」,聖本作「嚶??」。
59「責數」,聖本作「嘖」。
60「詰」,宋本作「語」。
61「責」,聖本作「嘖」。
62「彼性使」,巴利本作 anuseti tv ev'assa kamaraganusayo(彼可能欲貪隨眠潛在)。
63善受善」,宋、元、明三本均作「善受」。
64「實」,巴利本作 sara (樹心)。
65宋、元、明三本均無「人」字。
66「令」,宋本作「今」。
67人覺、滅、涅槃」,巴利本作 Yassa kassacisakkayanirodhaya dhamme desiyamane(凡是任何人,當被指示有益有身之法時。)
68本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9「椑」,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簿」。
70「昇」,聖本作「果」。
71「止」,聖本作「上」。
72「正」,聖本作「止」。
73「空」,麗本作「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空」。
74「得」字之下,聖本有一「處」字。
75本無「空」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76「不念干想……成就遊」,巴利本作 nanattasannanamamanasikara ananto akaso ti akasanancayatanam upasampajja viharati 其意為:不作意種種想故,﹝知﹞「虛空無邊」,而成就虛空無邊處已,即安住
77宋、元、明三本均無「彼依此處覺興衰」八字
78本無「是」字。
79「破作片」,聖本作「斫段段」。
80宋、元、明三本均無「此」字。
81明本無「五下分結經第四竟」八字
8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三百十六字」八字
83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須拔除心中五穢,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並須解心中五縛,謂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昇進縛。次五法,謂四如意足及堪任。中部(M.16.Cetokhilasuttam 心荒野經)、阿含非常品第四經(大二﹒八七上)。
84本無「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85五穢:(一)懷疑世尊,(二)懷疑法,(三),懷疑戒,(四),懷疑世尊之教示,(五),對於世尊稱讚梵行者,心中起反感。巴利本(M.vol.1,p.101)作:panca cetokhila 其意為:五種心之荒蕪,謂:(一)疑師,(二)疑法,(三)疑僧伽,(四)疑學(戒),(五)對同行者瞋怒。
86「或一疑世尊,…… 不拔第一穢」,巴利本(M.vol.1,p.101作:此有比丘,對於導師懷疑、疑惑、不傾心、不淨信。若彼比丘,對於導師懷疑、疑惑、不傾心、不淨信,則彼之不轉向熱心、專修、堅忍、精勤,若彼之不轉向熱心、專修、堅忍、精勤,此是彼之第一荒蕪之心未捨。
87「責」,聖本作「嘖」。
88世尊所稱譽,……觸嬈、侵害」,巴利本作 sabrahmacarisu kupito hoti anattamano ahatacitto khilajato 其意為:對於同梵行瞋怒、不悅意、﹝懷﹞被打擊之心,生起有礙﹝之念﹞。
89「復次,所說……是謂第三不解心縛」,巴利本(M.vol.1,p.102作 puna ca param bhikkhave bhikkhu rupe avitarago hoti-pe-evam assayam tatiyo cetaso vinibandho asamucchinno hoti (又,比丘們!對於不去貪,乃至……此,他的第三心繫縛未斷絕。)
90「掉」,麗本作「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91宋、元、明三本均無「不」字。
92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93「支」,宋本與聖本均作「枝」。
94「修定心……堪任第五」,巴利本(M.vol.1,p.103作:修習﹝依﹞之定與精勤行成就如意足修習﹝依﹞精進之定與精勤行成就如意足修習﹝依﹞心之定與精勤行成就如意足修習﹝依﹞思惟之定與精勤行成就如意足。第五為勇。
95「??」,宋、元、明三本均作「」。??,即鳥啄。
96「得」,宋、元、明三本均作「至」。
97明本無「穢經第五竟」六字
9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千三百九九字八字
9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七千八百四十六字」八字
100宋、元、明三本均無「第五後誦」四字。聖本於「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